#〈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20
# 修行就是耕種,解脫是收成
# 佛陀是善耕者,每天在心內耕耘
# 文:林美惠
■深耕公益,守護弱勢
農人有很多種,你是哪一種?最好的農人,又是哪一種?
在台灣,有一群人,他們深耕種活的,是被認為「廢物」的社會弱勢者。
有一群照顧弱勢族群的神父,從年輕來台,一待就是50多年,其中有一位已歸化台灣籍的79歲劉一峰,被當地人稱為「玉里的法國爸爸」,秉持「沒有人是廢物,更沒有任何人該被放棄」的大愛,在玉里天主堂收容身心障礙人士,長期照顧更生人、獨居老人等。
這只是其中一例。台灣無論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及天主教,投入公益慈善深耕的,更是不勝枚舉。內政部也每年表揚興辦社會公益事務的績優宗教團體,這些宗教團體長期默默投入資源及人力,彌補了政府資源無法做到的部分,讓社會更加溫馨、暖心。
宗教人士對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但在佛陀時代,佛陀曾被誤認為不勞而獲,為什麼?
■修行就是耕種,解脫是收成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拘薩羅國四處行腳弘法,有一天到了那羅村外,安住在樹林中。
某天一早,世尊拿著鉢,進入那羅村中乞食,心裡想:「今天時間還很早,可以經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的大農場。」
這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正在農場揮汗如雨工作,指揮著農工們犁田耕種,農場的範圍很大,光是犁田的工具就有五百具。工作剛好告一個段落,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開始分配食物給農工們食用。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遠遠地看見世尊慢慢走過來,就跟世尊打招呼說:「瞿曇!我今天必須耕田播種,才能有食物吃,沙門瞿曇也應該下田耕種,才會有食物。」
佛陀信心滿滿地回答婆羅門:「我也是有耕田播種,才會有食物。」
婆羅門不解地反問佛陀:「我都沒有看見沙門瞿曇拿過農具,像是牛犁、鋤頭、耕牛、牛軛、牛鞭之類的,您卻說:『我也是有耕田播種,才會有食物』?」
這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說了一首偈語:
「自己說是種田的人,卻沒看見他在耕作,
請為我說耕田的方法,使我知道耕田的方法。」
那時,世尊也以偈言回答說:
「信心是播種的種子,精進修行是滋潤的雨水,
智慧做為耕犁,慚愧心是犁柄,
運用正念謹慎自我守護,稱為善御者。
保護住言語及行為,控制好自己的食量,
真理是達到究竟解脫依據,安住而沒有懈怠,
精進是對抗荒廢的最佳方式,能安隱地快速前進。
直達解脫不再輪迴,抵達沒有煩惱的地方。
像這樣耕作者,能獲得甘露果;
像這樣耕作者,不再輪迴諸有。」
這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聽了世尊說的偈語後,很慚愧地對佛陀說:「瞿曇!您是一位善於耕田的農夫!最極善巧耕田的農夫了!」接著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也對佛陀生起了信心,並準備豐盛的食物要供養世尊。世尊沒有接受,因為世尊說法是為了利益眾生,並不是為了獲得食物。
這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請問佛陀說:「瞿曇!這些食物該放在哪裡?」
佛陀說:「諸天、魔界、梵天、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可以有資格吃這些食物的。你可以將這些食物放入無蟲的水中,或者光秃的草地。」
婆羅門一將食物放入無蟲的水中,水立即起煙湧沸,啾啾作響。猶如熱丸放入冷水中,啾啾作響一般。
婆羅門一看見這種情況,內心大驚想:「沙門瞿曇實在太神奇了!擁有神奇的德行和力量,可以讓飲食如此神變。」
這時,婆羅門的信心大增,恭敬地對佛陀說:「瞿曇!我現在可以您的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嗎?」
佛陀很慈祥地說:「婆羅門!您現在可以在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修道的比丘。」婆羅門出家後,獨自靜坐思維:「善男子剃除鬚髮,穿著出家人的袈裟僧衣,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出家學道。」最終證得阿羅漢,內心徹底地解脫。
■佛陀是善耕者,每天在心內耕耘
從這篇教導中,可以得知大農場主人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他非常驕傲自己有500具的犁田工具,認為佛陀是不事生產的人,應該像他一樣有勞動才能有飲食。
佛陀用偈語說明,他用信心做種子,智慧做為耕犁,慚愧心是犁柄,用正念守護住身口意,依靠真理,能安隱地前進,最後達到究竟解脫,這樣是最善巧的耕種者。
佛陀善巧的說法,及巧妙的比喻,讓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心服口服,並且看到原來要供養佛陀的食物神變,婆羅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決定跟從佛陀出家修道,最後證得阿羅漢。
■原典這麼說:「佛陀是善耕者」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那羅聚落,住一那羅林中。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一陀羅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大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
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犁、若軛、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
「自說耕田者, 而不見其耕,
為我說耕田, 令我知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 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御者。
包藏身口業, 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 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鉢香美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
「不因說法故, 受彼食而食。」
如是廣說,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瞿曇!今以此食安著何處?」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婆羅門!汝持此食著無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虫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熱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如是彼食投著無虫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
時,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實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飲食神變如是。」
時,彼婆羅門見食瑞應,信心轉增,白佛言:「瞿曇!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雜阿含經》卷第4第98經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19
# 哈佛大學說的8種智慧,哪種你拿手?
# 有智慧的人,比較長壽!
# 文:林美惠
■越有智慧,就越幸福
智慧到底重不重要?心理學家一直積極研究智慧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到人類有種8種不同智慧,各自代表一個人處理資訊的最佳方式,分別是: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音樂智慧、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智慧,每個人可以替自己在這8種智慧的表現打1分到5分,5分就代表你天生很擅長這件事情,那就盡力去揮灑自己的天分吧。
另根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伊戈爾.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的研究成果顯示,明智的思考可以有很多積極的作用,例如:更高的生活滿意度、較少的消極情緒、更好的人際關係和更少的憂鬱沉思,他和同事甚至發現最有智慧的人會活得更長壽的證據。人越有智慧,幸福水準就越高,好處很多。
佛教也有特別重視智慧嗎?《阿含經》是怎麼強調智慧的?
■時時深刻自省,依智慧而見法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國,在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度眾弘法。
有一天,世尊開示說法,問比丘們說:「在佛法中,除了信仰、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傳、理性深思、深思後接受的見解,正確覺知後說:『不再有五陰出生在三界中,不再有生死了,身口意行已經清淨,對於解脫輪迴於三界的修行,該做的都已經完成了,不會再有下一世的後有了。』」
比丘們歡喜地說:「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請求世尊為我們詳細解說,我們會信受奉行。」
佛陀慈祥地說:「比丘們!眼睛看見形色後,內心生起了貪念,能了知:『我的內心有貪念。』或者是內心沒有貪念,能了知:『我的內心沒有貪念。』你們認為這些法是依於信仰、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傳、理性思維或經過深思熟慮而知道的嗎?」
比丘們異口同聲說:「是的,世尊!」
「這些法是不是因為由智慧看見後而知道的嗎?」
比丘們贊同地回答:「是的,世尊!」
「耳、鼻、舌、身、意法也是如此。
「在佛法中,除了信仰、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傳、理性深思、深思後接受的見解,正確覺知後說:『不再有五陰出生在三界中,不再有生死了,身口意行已經清淨,對於解脫輪迴於三界的修行,該做的都已經完成了,不會再有下一世的後有了。』」
佛陀解說完畢,比丘們聽完佛陀說法後,歡喜奉行。
■貪念生起就生起,當下覺知很重要
從這篇簡短的教導中,可以知道佛教並不是信仰或迷信,也不是理性思維,而是依著正知正念,實修實證的。本經是建立在根境識的覺知上,一開始佛陀開示無論修行或思維教理,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解脫煩惱,不再生死輪迴。
佛陀接著說,修行最基本的地方還是在六根接觸外境,進而產生識別的覺知上。當我們以眼睛看見外境時,到底有產生貪念或是沒有,非常重要。沒有的話就覺知沒有,有的話就覺知有。對於自己所產生的每一個念頭,到底是善念或惡念,都能清清楚楚如實知道。
眼睛看見形色後,到底有沒有起貪念,是不是都能如實覺知?六根接觸六塵就是道場,我們可以帶著更多的覺知及時省察念頭的起滅。
■原典這麼說:「依智慧見法」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若比丘眼見於色已,覺知色而不起色貪,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者,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聞、有行思惟、有審諦忍不?」
答言:「如是,世尊!」
「歸於此法,如實正知所知所見不?」
答言:「如是,世尊!」
「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諸比丘!是名有經法,比丘於此經法崇向,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13第313經
圖片:轉載自《人間福報》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17
#猴子想逃離陷阱,用錯方法只能束手就擒
#越想脫離欲望,卻讓煩惱予取予求
#文:林美惠
■看似合法的,卻讓人掉進陷阱無法自拔
網路遊戲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日常,甚至有人沉迷在殺敵、打怪、獎勵等情境中,經常玩到茶不思、飯不想,連時光飛逝都不知,看似合法的消遣,卻有人因此擔誤到工作、健康或課業,嚴重到心理重度依賴的成癮狀態。
抽菸、喝酒等也是,也許最開始是基於社交禮貌,基於同儕認同,有了第一次後,慢慢沒有它不行,連健康也被出賣了。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還有多巴胺(可以左右情緒的腦內分泌物)可能誤導我們,佛陀是如何教導逃離欲望的?
■猴子想逃離陷阱,用錯方法只能束手就擒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度眾。
有一天,世尊為比丘們說一個精彩的故事:「在大雪山中,天寒險峻的深山中,連猿猴都沒有,當然人類也無法抵達。另一種情況是在深山中,有猿猴居住在這裡,但人類還是無法生存在這裡。或者有一種山,人類和動物都可以居住生活,有獵人為捕捉猿猴,就在牠們經常出沒的地方將黏膠塗抹在草上,聰明的猿猴看到了就繞道過去,愚癡的猿猴搞不清楚狀況,就用手輕輕去觸摸它,手就被黏住了,想要用另一隻手來脫困,結果反而兩隻手也被黏住;進一步嘗試要用腳來幫忙脫困,腳也被黏住了;猿猴接著用嘴巴來吃草想脫困,結果連嘴巴也被黏住。猿猴身體的五個部位都被黏住,身體就蜷臥在地上。獵人到了,就用木棒將猿猴輕輕鬆鬆帶走。
「比丘們應當覺知,就像愚癡的猿猴捨棄安全的地方,被外在的聲色迷惑,才會產生苦惱。比丘們!愚癡的修行者住在靠近村落的地方修行,早晨就到村落托鉢乞食,沒有好好愛護自己,沒有守住五根門戶,眼睛看見外在的形形色色,就產生貪著,耳朵聽聲音、鼻子聞到香味、舌頭嚐到好味道、身體觸摸,都產生貪著。愚癡比丘們的內根和外境接觸後,就被五種愛欲的繩索縛住,隨著煩惱魔欲取欲求。因此,比丘們!所謂正當的修學,自己的修行應當依著安全的方式修行,不要隨便亂修。何謂安全的方式呢?就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越想脫離欲望,卻讓煩惱予取予求
從這篇簡短、生動的教導中,看到了驚心動魄的譬喻,獵人想捕捉猿猴,在森林中設下了陷阱,聰明的猿猴趕快避開它,回到安全的地方。笨猴子想說試一下應該沒關係吧,結果不只一隻手黏住,連想幫忙脫困的第二隻手也被黏住,想用雙腳嘗試脫困,雙腳同樣被黏住,最後連嘴巴也被黏住了,獵人連繩子都不用,就輕鬆把猿猴捉住帶走了。
從這麼生動的比喻中可以看到,最重要的是修行者能夠在面對外境時,時時守護好自己,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在外境接觸時,如何以平等心如如不動,不起貪著,否則會被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愛帶著走。佛陀說能讓我們保持如如不動心的最佳法寶就是四念處,能夠時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聰明的猴子不會誤入陷阱,而笨猴子想要逃離,但方法用錯,命運很悲慘,反觀我們自己,方法用對了嗎?
■原典這麼說:「雪山猿猴」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中,寒氷嶮處,尚無猨猴,況復有人。或復有山,猨猴所居,而無有人。或復有山,人獸共居,於猨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猨猴遠避而去,愚癡猨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比丘當知,愚癡猨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第620經
(圖片引自網路)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18
#安忍,是菩薩最大的武器
#百分之百的勇氣,無所求弘法
#文:林美惠
■曾經苦過,燃燒助人魂
獲獎無數的草根博士沈芯菱,出身於雲林貧困攤販家庭,卻從11歲投入公益,成立台灣農產網銷平台,幫助老農賣農產品,12歲架設安安免費教學網,至今幫助上千萬的兩岸學子。一路走來,靠自力演講、獎學金、攝影作品等所得的900多萬投入教育、偏鄉弱勢的扶助上,從未接受捐款。
善行獲得2010年《富比士》雜誌亞洲慈善英雄人物榜的陳樹菊阿嬤,小學6年級時,母親難產過世後,接手菜攤賣菜。因為母親沒錢繳醫院保證金而過世,她領悟到有錢有命、沒錢沒命的現實面,讓她發願幫助像她過去一樣窮苦人,她省吃儉用,每次捐款後,都讓她開心睡不著覺。
我們會稱以上這樣的人為「菩薩」。菩薩道並不是菩薩的專利品,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行菩薩道,《阿含經》裡也記載了這樣的菩薩道精神。
■安忍,是菩薩最大的武器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國,在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度眾弘法。
有一天,尊者富樓那來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頂禮問候請安後,請教佛陀說:「世尊!請您教導我法義,我會獨自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專注地禪坐思維您的說法,不會懶散放逸,直到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會再輪迴。」
佛陀開心地說:「太棒了!富樓那!你能夠來求法,我現在就為你解說,仔細聽清楚。假設有比丘眼睛看見可愛、可樂、可思念、合意的事物,心中生起了念頭,產生喜悅、讚歎、貪著,喜悅、讚歎、貪著產生歡喜,歡喜後產生快樂,生起快樂之後心生貪愛,貪愛後產生障礙。因歡喜、樂著、貪愛、障礙,離涅槃就越來越遠了。耳、鼻、舌、身、意也是同樣的狀況。
「富樓那!假若比丘眼睛看見可愛、可樂、可思念、合意會滋養欲望的形形色色,看見後不會欣悅、不讚歎、不執著,不欣悅、不讚歎、不執著所以不會歡喜,不會歡喜所以不會深樂,不會深樂所以不會貪愛,不會貪愛所以不會產生障礙。因為不歡喜、不深樂、不貪愛、不障礙,漸漸趨近涅槃。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陀慈祥地問富樓那:「我已經說完佛法的修行重點,你想要前往哪裡弘法?」
富樓那歡喜地說:「世尊!我已經接受您的慈悲教導,我想要前往西方輸盧那行腳弘法。」
佛陀有點擔心地問富樓那:「西方輸盧那人兇惡、暴躁、惡毒罵人。富樓那!如果你聽到兇惡、暴躁、侮辱的話語,你會如何自處呢?」
富樓那如如不動地回答:「世尊!假若西方輸盧那國人,當著我的面前出言兇惡、辱罵、悔辱,我會這麼想:『西方輸盧那人具有賢善智慧,雖然在我面前兇惡、暴跳如雷辱罵、羞辱我,還好沒有動手打我,或用石頭丟我。』」
佛陀憂心地告訴富樓那:「假如西方輸盧那人不但兇惡、暴躁、出言不遜,還動手打你,對你丟石頭,這時你怎麼辦?」
富樓那平和地回答:「世尊!西方輸盧那人動手打我,又對我丟石頭,我會這麼想:『輸盧那人具有賢善智慧,雖然動手,又對我丟石頭,還好沒有用刀杖來對我動粗。』」
佛陀焦慮地說:「富樓那!假如輸盧那人用刀杖追打你,你會怎麼處理?」
富樓那信心滿滿地回答:「世尊!假若用刀杖追打我,我會這麼想:『輸盧那人具有賢善智慧,雖然用刀杖追打我,但並沒有追殺我。』」
佛陀心急地問富樓那:「假使那個人追殺你,你會怎麼辦?」
富樓那不急不徐地說:「世尊!假使西方輸盧那人追殺我,我心裡會這麼想:『西方輸盧那人具備賢善智慧,對於我會衰老的色身,小小舉動,就能讓我得解脫。』」
佛陀非常讚許富樓那:「太棒了!富樓那!你能善巧運用忍辱,你現在有資格去輸盧那行腳弘法,你可以度化還沒得度的、無法心安的心安,還沒得涅槃的人得到涅槃。」
這時,富樓那聽佛陀的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尊者富樓那隔天,穿戴整齊拿著鉢,進入舍衛城乞食,用餐完畢,將目前自己睡覺的地方與用品交付給他人,拿著衣鉢啟程前往西方輸盧那。到達後,在夏天安居,為五百位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座寺院,繩床、臥褥、供養眾都很充足完備。經過三月,具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進入無餘涅槃。
■百分之百的勇氣,無所求弘法
從這篇教導中,佛陀一開頭教導富樓那六根對六境不要起貪愛,富樓那馬上心開意解,可以有全然的勇氣前蠻荒之地弘法,那裡的人民非兇悍、愛罵人,絕對膽小的人可以去的。
佛陀有點擔心富樓那不知可以招架得住嗎?所以非常真實地告訴富樓那,輸盧那人脾氣粗暴、兇惡,可能會辱罵你,還可能動手打你、石頭丟你,用刀杖追打你,甚至追殺你。富樓那每次都不動聲色、如如不動,回答佛陀他的處理方式,讓佛陀非常欣慰。
輸盧那人脾氣暴躁,這是一條不輕鬆的弘法之路,但富樓那身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展現了大無畏的弘法精神,一切都是不足懼的,就是要讓輸盧那人知道佛法的好。
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像富樓那這樣的付出的人,有人準備好學習富樓那奉獻付出了嗎?
■原典這麼說:「富樓那忍辱弘法」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富樓那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富樓那:「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眼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欲之色;見已欣悅、讚歎、繫著,欣悅、讚歎、繫著已歡喜,歡喜已樂著,樂著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歡喜、樂著、貪愛、阨礙故,去涅槃遠。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富樓那!若比丘,眼見可愛、樂、可念、可意,長養欲之色;見已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不欣悅、不讚歎、不繫著故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愛故不阨礙。不歡喜、不深樂、不貪愛、不阨礙故,漸近涅槃。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告富樓那:「我已略說法教,汝欲何所住?」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說教誡,我欲於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
佛告富樓那:「西方輸盧那人兇惡、輕躁、弊暴、好罵。富樓那!汝若聞彼兇惡、輕躁、弊暴、好罵、毀辱者,當如之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輸盧那國人,面前兇惡、訶罵、毀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於我前兇惡、弊暴、罵、毀辱我,猶尚不以手、石而見打擲。』」
佛告富樓那:「彼西方輸盧那人但兇惡、輕躁、弊暴、罵辱,於汝則可脫,復當以手、石打擲者,當如之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輸盧那人脫以手、石加於我者,我當念言:『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佛告富樓那:「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汝者,復當云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我者,當作是念:『彼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刀杖而加於我,而不見殺。』」
佛告富樓那:「假使彼人脫殺汝者,當如之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輸盧那人脫殺我者,當作是念:『有諸世尊弟子,當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繫,或投深坑;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於我朽敗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脫。』」
佛言:「善哉!富樓那!汝善學忍辱,汝今堪能於輸盧那人間住止,汝今宜去度於未度,安於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爾時,富樓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富樓那夜過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出,付囑臥具,持衣鉢去,至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到已,夏安居,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繩床、臥褥、供養眾具悉皆備足。三月過已,具足三明,即於彼處入無餘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13第311經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16
# 財富不是數字,要像池水讓所有居民、動物獲益
# 善用財富,是趨向解脫的資糧
■為什麼財富是五家共有?錢財用了才是自己的
新冠肺炎期間最受曯目的暖心新聞之一,就是獲封「防疫女神」的賈永婕除了送便當給醫護外,在得知醫院缺乏「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短短幾天內發起企業、名人及藝人樂捐,募得了3百多台,後來,陸續有醫院提出插管用的影像式喉頭鏡、動力濾淨式呼吸防護具(PAPR)等儀器,可提升醫護人員的防護設備,賈永婕也使命必達地完成任務。
此外,世界首富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更承諾捐出財產的大半做慈善。1993年比爾蓋茲和太太前往非洲時,被當地極度貧窮的景像震撼住,開始動念想投入慈善,到了1997年,在美國已是很容易治癒的痢疾,竟然還在世界造成許多孩童死亡,夫妻倆決定成立基金會,展開流行疾病與疫苗領域的研究、六年的乾淨飲用水計畫,及其他更多的計畫。
像以上這樣的財富觀,真是令人隨喜啊。
其實,就佛法觀點看來,黃金鑽石並不是真正的財富,而是與國王、水災、火災、盜賊及不屑子孫共有。佛陀的財富觀是什麼呢?為什麼富豪更要善用財富,讓自己趣向善道呢?
■財富不是數字,要像池水讓所有居民、動物獲益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國,在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度眾弘法。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佛陀的精舍拜訪,向佛陀頂禮後,坐了下來,請教佛陀說:「世尊!舍衛國有一位長者摩訶男,是這個城市的首富,富甲一方,真金就有百千億,何況還有其他的財富收入!但摩訶男長者雖然是首富,卻非常節儉:只吃粗糙的碎米、喝少量的湯、配不新鮮的薑,穿著最便宜的粗布衣、簡單不保暖的鞋子,搭乘車頂是樹葉及樹枝所蓋的破爛車子。從來沒有聽過他曾供養布施給沙門、婆羅門,或者一些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他吃飯的時候,還會趕快把門關起來,不讓人看見,避免有人來乞討。」
佛陀親切地回答波斯匿王說:「摩訶男不算是真正善用財富的人,擁有富甲一方的財富,不僅自己沒好好使用,也不知孝養父母,供給妻子、親朋好友,或者體恤僕人給他們多一點薪水。如果想要將來投生天界,就要隨時布施沙門、婆羅門,種下福田。大王!我舉個比喻:在空曠的荒野上有一個湖泊,卻沒有人來使用,沒人用來洗澡或者飲用,一天過一天,湖水慢慢就乾枯了。因此,吝嗇的人擁有家財萬貫,卻不知廣為運用財富,造福社會,就像曠野中沒有人取用的湖水。」
「大王!如果有善男子成為首富,自己快樂享用,孝養父母,提供給妻子、親朋好友,體恤僕人。假如想投生天界的話,就要布施給傳播知識的人,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種下殊勝福田。這就是擁有財富,廣為善用,利益大眾。大王!舉例來說,就如同在村子邊有池水,非常乾淨清涼,旁邊還有樹蔭,許多人來取用,連動物也會來飲用,讓附近的居民及動物都受益。因此,善男子成為富豪,能讓自己因財富而快樂,孝養父母,甚至回饋社會種福田,這就是擁有財富的利益。」
■善用財富是趨向解脫的資糧
從這篇教導中,原來佛陀時代也有富甲一方的首富,卻過著像乞丐般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著最便宜的衣服、鞋子,出門的交通工具也是破破爛爛的。對自己很苛刻,對待妻子、家人、僕人也是很吝嗇,更不用提布施給無私貢獻社會的沙門和婆羅門,怕人們上門乞討,吃飯的時候還趕快把大門關上,避之唯恐不及。
佛陀對於吝嗇的富人做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就像曠野中的湖水,沒有人或動物會來飲用或使用,就漸漸乾枯了。
反之,如果一個良善的人成為富豪的話,能夠善用錢財,大方提供給妻子、兒女及周遭的親人生活所需,也能歡喜布施給沙門及婆羅門,讓自己將來升天或趨向解脫。佛陀說這樣的善人就像村邉的池水,提供給村民取用及動物飲用,讓村民不斷受益。
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佛陀認為財富應該是讓我們能趨向善道或解脫的資糧。
■佛經這麼說:「讓財富更有用」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多財巨富,藏積真金至百千億,況復餘財!世尊!摩訶男長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麤碎米、食豆羹、食腐敗薑,著麤布衣、單皮革屣,乘羸敗車,戴樹葉蓋,未曾聞其供養施與沙門、婆羅門,給恤貧苦、行路頓乏、諸乞匃者;閉門而食,莫令沙門、婆羅門、貧窮、行路、諸乞匃者見之。」
佛告波斯匿王:「此非正士,得勝財利,不自受用,不知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恤諸僕使,施與知識,不知隨時供給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長受安樂,未來生天。得勝財物,不知廣用,收其大利。大王!譬如曠野湖池聚水,無有受用、洗浴、飲者,即於澤中煎熬消盡。如是,不善士夫得勝財物,乃至不廣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大王!有善男子得勝財利,快樂受用,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給恤僕使,施諸知識,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未來生天。得勝錢財,能廣受用,倍收大利。譬如,大王!聚落、城郭邊有池水,澄淨清涼,樹林蔭覆,令人受樂,多眾受用,乃至禽獸。如是,善男子得勝妙財,自供快樂,供養父母,乃至種勝福田,廣收大利。」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曠野湖池水, 清涼極鮮淨,
無有受用者, 即於彼消盡。
如是勝妙財, 惡士夫所得,
不能自受用, 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積聚, 聚已而自喪,
慧者得勝財, 能自樂受用。
廣施作功德, 及與親眷屬,
隨所應給與, 如牛王領眾。
施與及受用, 不失所應者,
乘理而壽終, 生天受福樂。」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第1232經
(圖片「樹林河濱公園水池」引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