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19 ▍哈佛大學說的8種智慧,哪種你拿手?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19

how 19

# 哈佛大學說的8種智慧,哪種你拿手?
# 有智慧的人,比較長壽!
# 文:林美惠

■越有智慧,就越幸福

智慧到底重不重要?心理學家一直積極研究智慧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到人類有種8種不同智慧,各自代表一個人處理資訊的最佳方式,分別是: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音樂智慧、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智慧,每個人可以替自己在這8種智慧的表現打1分到5分,5分就代表你天生很擅長這件事情,那就盡力去揮灑自己的天分吧。

另根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伊戈爾.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的研究成果顯示,明智的思考可以有很多積極的作用,例如:更高的生活滿意度、較少的消極情緒、更好的人際關係和更少的憂鬱沉思,他和同事甚至發現最有智慧的人會活得更長壽的證據。人越有智慧,幸福水準就越高,好處很多。

佛教也有特別重視智慧嗎?《阿含經》是怎麼強調智慧的?

 

■時時深刻自省,依智慧而見法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國,在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度眾弘法。

有一天,世尊開示說法,問比丘們說:「在佛法中,除了信仰、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傳、理性深思、深思後接受的見解,正確覺知後說:『不再有五陰出生在三界中,不再有生死了,身口意行已經清淨,對於解脫輪迴於三界的修行,該做的都已經完成了,不會再有下一世的後有了。』」

比丘們歡喜地說:「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請求世尊為我們詳細解說,我們會信受奉行。」

佛陀慈祥地說:「比丘們!眼睛看見形色後,內心生起了貪念,能了知:『我的內心有貪念。』或者是內心沒有貪念,能了知:『我的內心沒有貪念。』你們認為這些法是依於信仰、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傳、理性思維或經過深思熟慮而知道的嗎?」

比丘們異口同聲說:「是的,世尊!」

「這些法是不是因為由智慧看見後而知道的嗎?」

比丘們贊同地回答:「是的,世尊!」

「耳、鼻、舌、身、意法也是如此。

「在佛法中,除了信仰、自己的偏好、古老的口傳、理性深思、深思後接受的見解,正確覺知後說:『不再有五陰出生在三界中,不再有生死了,身口意行已經清淨,對於解脫輪迴於三界的修行,該做的都已經完成了,不會再有下一世的後有了。』」

佛陀解說完畢,比丘們聽完佛陀說法後,歡喜奉行。

■貪念生起就生起,當下覺知很重要

從這篇簡短的教導中,可以知道佛教並不是信仰或迷信,也不是理性思維,而是依著正知正念,實修實證的。本經是建立在根境識的覺知上,一開始佛陀開示無論修行或思維教理,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解脫煩惱,不再生死輪迴。

佛陀接著說,修行最基本的地方還是在六根接觸外境,進而產生識別的覺知上。當我們以眼睛看見外境時,到底有產生貪念或是沒有,非常重要。沒有的話就覺知沒有,有的話就覺知有。對於自己所產生的每一個念頭,到底是善念或惡念,都能清清楚楚如實知道。

眼睛看見形色後,到底有沒有起貪念,是不是都能如實覺知?六根接觸六塵就是道場,我們可以帶著更多的覺知及時省察念頭的起滅。

■原典這麼說:「依智慧見法」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若比丘眼見於色已,覺知色而不起色貪,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者,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聞、有行思惟、有審諦忍不?」

答言:「如是,世尊!」

「歸於此法,如實正知所知所見不?」

答言:「如是,世尊!」

「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諸比丘!是名有經法,比丘於此經法崇向,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13第313經

圖片:轉載自《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