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十 ▍最好的神通是什麼?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十

佛陀,弘法時可以展現神通嗎?

最好的神通是什麼?

how 10

用神通弘法不是很酷嗎,佛陀為何不准?

人類對於神通或超能力一直有很大的好奇心,這可以從電影很容易看到,前幾年創下票房紀錄的《神力女超人》,流著神族血液的黛安娜公主,刀槍不入,成功地解救世界。此外,《超人》系列電影應該是更多人耳熟能詳的記憶,一位報社的小編輯,集合所有超能力於一身,在世界有危機時,變身超人去拯救世界。

科幻電影或英雄電影超能力滿足了我們的正義感及想像力,其實連美國、蘇聯等國政府都曾投入大筆經費研究超能力,來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用神通弘法到底好不好?其實早在佛陀時代描述了比丘所擁有的超能力,精彩程度並不輸我們所看到的電影場景,如果用這些神通去弘法,一定可以吸引更多人來學佛,但佛陀堅決反對哪種神通?又讚許哪種神通呢?

展現神通,可能害人謗法

有一段時期,佛陀來到了摩揭陀國弘法度眾,跟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住在繁榮富裕的那難陀城波婆利掩次林中。

當時,有一位長者名叫堅固,來到道場拜訪佛陀,向佛陀頂禮,坐下來後,他向佛陀很誠懇地建議說:「世尊!我有一個殷切的請求:希望您在僧團下令:告訴所有比丘:『如果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聽法學習時,就請會神通的比丘顯現神通來教導他們,讓他們知道佛教的過人之處,可以有更多人來跟隨您學習,這樣弘法的速度可以更快。』」

佛陀很堅定地說:「堅固!很感謝您的建議,我不能這麼做,我從不會教導比丘們為婆羅門、長者、居士展現神通的教法。我只教導弟子在環境清幽的地方思維解脫道,假若有功德的話,應當謙沖為懷,不要光芒外露,低調就好;假使有過失的話,可在大眾前勇於發露懺悔,誠心改過。」

堅固長者子聽了佛陀的說明後,還是再三懇求佛陀:「祈請世尊能下令:『假如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請法修行時,可以顯現神通教導他們,讓他們領受佛陀的特殊教導。』」

佛陀不為所動,再次回絕堅固的請求:「我無論如何都不會下令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展現神通的教法。我只教導弟子在安靜的地方思維解脫道,假若有功德的話,應當謙虛,保持低調;假使有過失的話,可以發露懺悔,誠心改過。」

這時,堅固長者子很有自信地說:「我對於神通並沒有疑惑,那難陀城國泰民安,五穀豐收,人民生活富足,若能對來求法的大眾展現神通,一定可以利益更多人,讓更多人離苦得樂,佛法更加普及。」

佛陀再一次回絕了堅固的請求:「無論如何我都不會下令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展現神通的教法。我只教導弟子在安靜的地方思維解脫道,假若有功德的話,應當謙虛,不要光芒外露;假使有過失的話,勇於發露懺悔,誠心改過。

神通有三種

「堅固!你知道我為何這麼堅持嗎?我先為你解釋神通的種類,神通有三種,是哪三種呢?第一種是神足通,第二種是觀察他心通,第三種是教誡通。」

「什麼是『神足通』?是指一位比丘修學無量神通之後,能夠以一身變成無數身,將無數身還原合為一身,他想去那裡,無論遠近,都能自在通行,山河石壁都能穿越,沒有任何阻礙。能在空中自如地盤坐,就像飛鳥一樣;在堅硬的大地之間穿梭,就如同在水上一般;假若行走於水面上,就如同走在平地一般;他的身上能發出熊熊大火,將自己團團圍住,如同大火聚一般。他甚至一伸手就能摸到太陽和月亮,如果想去遙遠的梵天,也能轉眼之間就出現在梵天。如果有聽我說法後,生起信心的長者、居士見到比丘展現無數的神通,也能瞬間就出現在梵天,一定會對還沒有信心的長者、居士說:『我看見比丘展現無數的神通,能瞬間出現在梵天。』那些還沒信佛法的長者、居士聽了後,就會說:『我聽說有種神秘的咒語,努力誦持後,也能示現像這樣的無數神通,可以一轉眼抵達梵天,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佛陀反問長者子堅固說:「那些還沒有對佛法有信心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犯了毀謗的過失呢?」

堅固點點頭回答說:「這確實是對佛法的毀謗。」

佛陀很睿智地說:「我怕會發生像上面所提到的狀況,所以嚴禁比丘們展現神通變化,我只教導弟子在幽靜的地方獨自思維解脫道,假若在修行上有特殊的成就或功德的話,應當謙沖為懷,保持低調;假使在身口意等方面有過失或錯誤的話,就要發露懺悔,誠心改過。但從不教導他們在婆羅門或長者面前展現神通。

佛陀接著為堅固解說「他心通」:「什麼是觀察他人心念的神通?當一位比丘展現無數的他心神通,能觀察到眾生心中的想法,連內心深處最細微、私密的念頭都能察覺。如果有信佛法的長者、居士,看見比丘示現許多的他心通,能觀察到眾生心中的想法,連最隱密的念頭都能知道的話,便去告訴其他還沒有信心的長者、居士說:『我看見比丘展現許多的他心通,能觀察到眾生心中的想法,連內心深處最私密的想法都能知道。』那群還沒有信心的長者、居士,聽到後可能不以為然,便胡亂批評說:『聽說有一種乾陀羅咒語也能練成他心通,連他人最隱密的心事都能知道,這有什麼了不起。』堅固!你看這種狀況,是不是犯了毀謗佛法的過失呢?」

堅固認同地回答說:「這確實是一種毀謗。」

佛陀慈祥地說:「因此,我嚴禁比丘們展現神通變化,我只教導弟子在安靜之處獨自思維解脫道,假若有功德的話,應當謙沖為懷,不要光芒外露;假使有過失的話,可在大眾前發露懺悔,誠心改過。這是我從不教導比丘在婆羅門或長者面前,展現神通的緣故。

佛陀為何讚許「教誡通」?

佛陀最後為堅固解說「教誡通」:「什麼是教誡通呢?當佛陀出現在世間,具備如來、至真、等正覺等十個神聖的稱號,對於天人、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能以自身累世修道的經驗,為他人解說,所說的一切佛法正確無誤,法義清淨沒有錯誤的見解,自己修行也能令人達到解脫。假若長者、居士聽到這些佛法,從其中得到信心,生起信心後,能夠觀察思維:『我不要繼續過著五欲的在家生活,假若一直過著在家人生活,會有煩惱重擔像鎖鍊一般將自己纏住,無法修行清淨的行為。我現在寧可剃髮出家,穿上出家人的三法衣,出家修道,慢慢修行累積福報功德,甚至可以成就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滅除累世的愚癡、無明,具備解脫的智慧。如何達到呢?最主要是要透過精進勤奮,遠離人群,在安靜的居所修行自己的定課,時時將心念放在解脫菩提道上。』這就是比丘所展現的教誡通。」

神足通、他心通是個人經驗,無法讓心解脫

從這篇教導中,佛陀是來到當時經濟繁華的摩揭陀國那難陀城弘法度眾,人民生活安定,許多人跟隨佛陀修行,其中一位堅固長者特別來拜見佛陀,請佛陀用神通弘法,可以快速地增加學佛法的信眾,讓更多人受益,但佛陀一再回絕了堅固的請求。

佛陀很詳細地解說了三種神通:神足通、他心通及教誡通。神足通有比科幻電影或穿越劇更神奇的能力,飛天遁地,穿牆走壁都不稀奇。他心通可以知道他人內心最深處的念頭或祕密,這兩種神通都是屬於修的人自己受用的部分,看起來很炫目,但對於解脫煩惱、生死輪迴並無幫助,而且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來說,可能因此產生誹謗的過失,所以佛陀一再地回絕了堅固請求使用這兩種弘法方式。

第三種神通是教誡通,是指比丘精進思維解脫道,透過自己的實證經驗,以正法引導眾生去聞思修改變自己的身語意,慢慢減輕貪瞋癡的煩惱枷鎖及無明,最後斷除煩惱,證得解脫。

神足通、他心通並無法幫助我們快速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回歸佛陀教導的一貫精神,從基本功做起,精進在聞思修證的道路吧!

原典這麼說:「佛陀不用神足通、他心通教化」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難陀城波婆利掩次林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長者子,名曰堅固,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今者勑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當為現神足顯上人法。』」

佛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勑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居士來,當為現神足,顯上人法。』」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我於上人法無有疑也。但此那難陀城國土豐樂,人民熾盛,若於中現神足者,多所饒益,佛及大眾善弘道化。」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子、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為三?一曰神足,二曰觀察他心,三曰教誡。云何為神足?長者子!比丘習無量神足,能以一身變成無數,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若遠若近,山河石壁,自在無礙,猶如行空;於虛空中結加趺坐,猶如飛鳥;出入大地,猶如在水;若行水上;猶如履地;身出烟火,如大火聚,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長者、居士見此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當復詣餘未得信長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見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長者、居士未得信者,語得信者言:『我聞有瞿羅呪,能現如是無量神變,乃至立至梵天。』」

佛復告長者子堅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豈非毀謗言耶?」

堅固白佛言:「此實是毀謗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勑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此即是我諸比丘所現神足。

「云何名觀察他心神足?於是,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諸眾生心所念法,隈屏所為皆能識知。若有得信長者、居士,見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他眾生心所念法,隈屏所為皆悉識知,便詣餘未得信長者、居士所,而告之曰:『我見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他眾生心所念法,隈屏所為皆悉能知。』彼不信長者、居士,聞此語已,生毀謗言:『有乾陀羅呪能觀察他心,隈屏所為皆悉能知。』云何?長者子!此豈非毀謗言耶?」

堅固白佛言:「此實是毀謗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勅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現觀察神足。

「云何為教誡神足?長者子!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若長者、居士聞已,於中得信,得信已,於中觀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行。我今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樂獨閑居,專念不忘之所得也。』長者子!此是我比丘現教誡神足。」

(經文節略)

~《長阿含經》卷十六第24經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九 ▍眼睛VS外境,是誰綁住誰?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九

# 眼睛VS外境,是誰綁住誰?

# 周年慶剁手族必看

 

how 09

想要的太多,如何有自由?

還記得幾個月前很熱門的鮭魚哥及鮭魚姊的新聞嗎?少數年輕人為了到壽司店免費吃鮭魚,而將自己的名字改成「鮭魚」,後來甚至演變成浪費食物的「鮭魚之亂」。

每年各種周年慶期間,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生活新聞,莫過於搶購人潮,許多人為了買限量的優惠化妝品、3C或家電產品,不惜排隊幾小時,甚至前一晚就來排隊。百貨公司門一打開,洶湧人潮往內奔跑,就為了搶限量優惠,或是特殊限量的卡友禮。其實這些包著「折扣」、「優惠」、「贈禮」糖衣的迷人誘惑中,產生買到賺到的感覺,有時反而花更多錢,或者拿了一些根本後來沒用到的東西。

起司控、奶茶控、粉紅控、咖哩控......俗話說:「色不迷人人自迷」,為何同樣的東西,某些人著迷、趨之若鶩?某些人卻不會沉迷呢?

到底是眼殘讓我們分不清「想要」、「需要」或者「必要」?還是有什麼心魔作祟呢?讓我們老是受到外境的誘惑?

 

眼睛VS外境,是誰綁住誰?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度眾。

那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也住在王舍城東北邊的耆闍崛山。

尊者摩訶拘絺羅下午做完修行的定課後,出發去拜訪尊者舍利弗,抵達後,互相寒暄致意,坐定下來,尊者摩訶拘絺羅心情愉悅地說:「尊者舍利弗!我有一些疑問想請教您,您有空幫我解答嗎?」

尊者舍利弗很慈祥地說:「摩訶拘絺羅!您說說看,我盡我知回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說:「尊者舍利弗!請教是眼睛繫念所看到的東西?或者是外在形形色色的世界將眼睛束縛住?耳朵和聲音、鼻子和香味、舌頭和味道、身體和觸覺、意識和思想,是意識牽掛住思想?或是思想綑綁住意識呢?」

尊者舍利弗睿智地回答:「尊者摩訶拘絺羅!並不是眼睛束縛住所看到的東西,也不是外在東西綑綁住眼睛,甚至也不是意識綁住思想,不是思想束縛住意識。這其中的關鍵是這兩者之間所產生的貪欲,將兩者緊緊綁住。」

尊者舍利弗繼續詳細解說:「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有兩頭牛,一隻是黑色、一隻是白色,牠們並排使用一個軛鞅。有人好奇問說:『是黑牛綁住白牛,還是白牛綁位黑牛。』這樣發問適當嗎?」

尊者摩訶拘絺羅很肯定地回答:「尊者舍利弗!情況並不是這樣,不是黑牛綁住白牛,也不是白牛綁住黑牛,在牠們之間放置了牛軛及繩子,這就是將牠們並排綁住的原因。」

尊者舍利弗說:「尊者摩訶拘絺羅!真實的情況並不是眼睛綁住外在的東西,也不是物質束縛住眼睛,甚至並非意識綁住思想,也不是思想牽絆意識,是兩者之間的貪欲,將它們緊緊綁住。

「尊者摩訶拘絺羅!假若是眼睛繫縛住物質,或物質束縛住眼睛,甚至假若是意識牽絆住觀念,假若是思想繫縛住意識,世尊就無法教導世人清淨修行,脫離輪迴的痛苦邊際。因為並非眼睛束縛住物質,也不是物質綁住眼睛,甚至不是意識繫縛住觀念,不是觀念牽絆住意識,所以世尊教授人們各種清淨的正確行為,解脫輪迴。

「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看見如意或不如意的情況,內心並不會生起貪欲,其餘的眾生看見如意或不如意,則會生起貪欲,因此世尊說要斬斷貪欲,那麼心就得到解脫,意識、觀念也是如此。」

二位尊者歡喜隨喜佛陀教法觀點,各自回到自己的住處。

 

佛陀和眾生的差別?佛陀觸境不起貪欲

從這篇教導中,我們知道眾生有六根:眼、耳、鼻、舌、身及意,六根會往外追尋色、聲、味、觸、法等六塵,這會豐富我們生命的各個層面,變得更加多彩多姿,比如各種偉大的發明或藝術作品。但也會產生各種感受,開始上演各種劇碼,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憤怒嫉妒等。

當我們沒有覺知的時候,往往就隨著這些感受、情緒,讓六根不斷盲目去追逐六塵。有可能衣櫃都已經沒空間放新衣服了,可是百貨公司又在周年慶,有折扣又有贈品,樣式也覺得適合自己的風格,忍不住又買了,買回來後發覺自己該剁手,就這樣搞得身心不安,煩惱重重。

因此尊者摩訶拘絺羅特別想要搞清楚,六根和六塵之間的關聯性,如何找到根源斬草除根?到底是眼睛綁住所看到事物?還是外在的景像綁住眼睛?還是另有兇手?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尊者舍利弗一語道破重點,眼睛和外在的物質本來是沒有關聯的,並不是眼睛綁住外在的形色,也不是形色綁住眼睛,而是這兩者接觸後所產生的欲貪將它們綁住。

尊者很巧妙舉了黑牛白牛並排拉車的比喻,黑牛白牛之所以可以一起並排拉車,是因為其中放了牛軛及繩子,綑縛的源頭,被世尊一語道破,接著世尊就教導我們各種修行法門來解除那個綑縛之源:貪。若我們沒有貪欲,自然就不會被物役了。

佛陀和眾生為何有差別?佛陀看到如意或不如意不會生起欲貪,凡夫俗子則會,這就是我們的功課了!

 

原典這麼說:「解脫貪欲,不為物役」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闍崛山。

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已不?」

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繫色耶?色繫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

「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繫色,若色繫眼,乃至若意繫法,若法繫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雜阿含經》卷九第250經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七 ▍簡單的事重複做,也能快速證果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七

簡單的事重複做,也能快速證果

掃帚掃帚,用智慧掃塵除垢

# 作者:林美惠

 

how 07

 簡單的事重複做,快速證果

現代人渴求快速財富自由或成功,常有人問馬雲是如何成功的?

對此,馬雲曾說了這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其實連修行佛法也是要「簡單法門重複做」,就能成為證悟的行者。

那佛陀又是如何教導被眾人放棄的駑鈍之才,簡單的事不斷重複做,快速成就阿羅漢?

掃帚掃帚,用智慧掃塵除垢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度眾弘法。

精舍中住著一對兄弟檔比丘,跟隨佛陀修行,哥哥尊者槃特,敏捷聰明,聞一知十,佛陀的教導,他很快就學會,依教奉行,精進修行。弟弟朱利槃特卻相反,反應遲鈍,經常學了前面就忘了後面,記得後面又忘記前面。

有一天,尊者槃特很努力教導朱利槃特,無奈朱利槃特還是一臉茫然,有聽沒有懂,尊者槃特很生氣對朱利槃特說:「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戒律都無法記住、無法遵守的話,還俗回家吧,在家修行就好了,不要浪費時間了。」朱利槃特一聽到哥哥這麼嚴厲的責備,心想連自己的親哥哥都不願教自己,悲從中來,躲在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洹精舍」門外,泣不成聲。

這時,佛陀知道了朱利槃特在門外痛哭流涕的情況,特別走出來,很從容、很自然地走到精舍門外,安慰朱利槃特說:

「朱利槃特!發生什麼事了?怎麼在這裡悲傷痛哭呢?」

朱利槃特邊擦眼淚、傷心欲絕地說:「世尊!我哥哥嚴厲責備我說:『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戒律都無法記住,沒有資格做一名出家比丘,不用在這裡修行,趕快回家當在家居士就好了。』我聽了以後非常難過。」

佛陀很慈愛地安慰朱利槃特:「朱利槃特!不要畏懼、恐怖,我已經過累世的修行,成就了無上的覺悟,並不是透過你的哥哥槃特得道的。」

佛陀邊說邊帶朱利槃特回到精舍,讓他坐下來,等待心情平靜後,佛陀教朱利槃特手拿掃帚:「你現在手裡拿的是什麼?你就把這個東西的名稱念出來。」

這時,朱利槃特很認真照著佛陀的教導練習,他開始練習念「掃帚」,卻常常記得「掃」、就忘記「帚」,如果記得「帚」、就忘了「掃」,就這樣不斷忘記仍不斷練習。

尊者朱利槃特遵照佛陀的教導,每日重複做這個簡單的念誦修行,不斷念誦掃-帚、掃-帚。過了幾天,朱利槃特突然心有所悟:「掃帚的意思就是除垢,什麼是除?什麼又是垢?垢的意思是灰土瓦石,除的意思是清除乾淨。」

他進一步想:「佛陀為什麼用掃帚教導我?用意是什麼?我應當好好地想一想。」他想到佛陀用心良苦教導,再往更深層探索想到:「我現在身上也有灰塵污垢,如果以我自己做比喻,那什麼是除?什麼是垢?」朱利槃特心有所悟地說:「執著煩惱就是污垢,可以用智慧清除,我可以用智慧的掃帚除去生活中不斷生起的糾結、煩惱。」

朱利槃特進入更深層的觀想,思惟五陰:色、受、想、行、識如何生成、如何敗壞,所以是無常、是空。當朱利槃特一進入五陰生成及敗壞的深沉思惟時,貪欲煩惱、無明煩惱如斷鎖般脫落,他得到解脫,獲得解脫智,確定自己:「超脫了生死輪迴,確立了清淨的行為,該做的都已完成,更不會投胎轉世了。」

尊者朱利槃特成就了阿羅漢果位,慢慢地從深沉的思出定,張開眼睛,起身去拜訪佛陀,來到佛陀的精舍,向佛陀頂禮,坐下來後,心中無限感激地說:「佛陀!經過您的教導,我不再愚癡、反應遲鈍了,我終於能心開慧解了,我真正了解您教導掃帚的含義了。」

世尊慈祥地說:「朱利槃特!說說看你理解到什麼?」

朱利槃特很有自信地回答:「掃帚是要用來清除灰塵污垢的,用來比喻眾生如果有執著煩惱的話,要用智慧才能去除。」

佛陀聽了無限歡喜:「太棒了!朱利槃特!就如同你所說,眾生的無明煩惱要用智慧去除。」

尊者朱利槃特用一首偈向佛陀總結他的心得:

「我照著佛陀的教導念誦掃帚,

慢慢地了解到其中的真正含意,

只有佛法智慧能解除無明煩惱,

而不是其他的盲修瞎練。」

佛陀欣慰地說:「朱利槃特!你說得真好,佛法修行是靠正念智慧,不是其他。」

這時,尊者聽到佛陀的說法開示,歡喜地依教奉行。

找到相應的正道,傻乎乎去修就對了

從這篇教導中,朱利槃特的反應遲鈍嚴重到連親哥哥都雙手一攤、放棄不教了,逼他回家做在家居士,免得影響僧團的團體生活。

但對於經過累劫修行成就的佛陀而言,他的慈悲及善巧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所面對的弟子千百種,他沒有叫其他弟子來教朱利槃特,也沒有在教導中失去耐心疾言厲色罵他:「怎麼這麼笨,講了多少次,還是學不會?」

佛陀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教朱利槃特,教他手拿掃帚,就念它的名稱,最簡單的方式有著最大的效果,朱利槃特慢慢思考掃帚的功用是要用清除污垢,眾生的煩惱是污垢,要用佛法的智慧法水去除,進一步思惟到眾生五陰的生成及敗壞,心終於得到解脫,證得阿羅漢。

想想朱利槃特的故事,連被親哥哥放棄的他,都能「簡單的修行重複做」而證得阿羅漢果;反觀自己,如果遇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我們會傻乎乎的堅持下去、一再重複修持到證悟嗎?

原典這麼說:掃帚掃帚,掃塵除垢」的故事原型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朱利槃特聞此語已,便詣祇洹精舍門外立而墮淚。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觀是朱利槃特比丘在門外立,而悲泣不能自勝。時,世尊從靜室起,如似經行至祇洹精舍門外,告朱利槃特曰:「比丘!何故在此悲泣?」

朱利槃特報曰:「世尊!兄見驅逐:『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不須住此。』是故悲泣耳。」

世尊告曰:「比丘!勿懷畏怖,我成無上等正覺,不由卿兄槃特得道。」

爾時,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靜室教使就坐,世尊復教使執掃㨹:「汝誦此字,為字何等?」

是時,朱利槃特誦得掃,復忘㨹;若誦得㨹,復忘掃。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掃㨹。乃經數日。然此掃㨹復名除垢,朱利槃特復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淨也。」復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悔我?我今當思惟此義。」以思惟此義,復作是念:「今我身上亦有塵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彼復作是念:「縛結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㨹掃此結縛。」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陰成者、敗者:所謂此色、色習、色滅,是謂痛、想、行、識,成者、敗者。爾時,思惟此五盛陰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有,如實知之。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羅漢。已成阿羅漢,即從坐起,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㨹。」

世尊告曰:「比丘!云何解之?」

朱利槃特報曰:「除者謂之慧,垢者謂之結。」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結。」

爾時,尊者朱利槃特向世尊而說此偈:

「今誦此已足,如尊之所說;

智慧能除結,不由其餘行。」

世尊告曰:「比丘!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餘。」

爾時,尊者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11第12經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八 ▍病痛是病痛,身苦心不苦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八

# 病痛是病痛,身苦心不苦

# 粉碎我執不隨著起舞,心就自由了

# 作者:林美惠

how 08

 

病痛是病痛,身苦心不苦

生老病死,是老天爺給達官貴人或凡夫俗子最公平的禮物。以新冠肺炎為例,病毒是不挑人的,不分年齡、貧富,都有可能染疫,所以每個人都要做好保護自己的措施,好好地照顧好自己健康。

其實生病原本就是無常的一部分,從出生開始,有一定的時間表要施打各種疫苗,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而感冒生病,或更嚴重的癌症,不只大人或年紀大的人可能得到,小孩子也有可能得到。生病不舒服,心裡也一定不好受,會產生不好的情緒,甚至駡人或打人,所以才有「久病無孝子」。

年老了,身體衰弱了,病痛就會常常找上門。身體生病受苦,內心也要跟著上演悲苦劇碼嗎?佛陀很有智慧點出:「可以身苦心不苦」,眾生因為執著於「我」,將色受想行識強烈認做是「我」,才會產生一連串的苦痛。

該如何將病痛視為逆增上緣?像那拘羅長者那樣,當下得「法眼淨」 ?

粉碎我執不隨病痛起舞,心就自由了

有一段時期,佛陀到婆祇國弘法度眾,住在設首婆羅山鹿野森林中。

有一天,有一位120 歲的那拘羅長者,年紀非常大了,飽受病痛折磨,常常生病、不舒服,身心都苦不堪言。

他來到佛陀的住處,想要拜見世尊以及所尊敬的德高望重的比丘,他向佛陀禮敬、問候後,坐下來,聲音虛弱地問佛陀:「世尊!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不時這裡痛,那裡不舒服的,我吃力地拖著病弱的身體,告訴自己一定要來拜訪世尊及我敬重的善知識比丘,盼望世尊為我說法,使我不再愚癡,獲得智慧,永遠安樂!」

佛陀很慈祥地對那拘羅長者說:「那拘羅長者!您真的太棒了!您知道自己年紀大,常常生病不舒服,知道要來問我及善知識比丘相關的解脫法門,所以長者首先要知道的重點是:人吃五穀雜糧,身體就是會有病痛,最重要的要常常修學,了解身體生病了,但心不苦。」

那拘羅長者聽了佛陀的教導,心中無限歡喜,向佛陀告別離去。

尊者舍利弗就坐在離世尊不遠處的一棵樹下,那拘羅長者遠遠地看到尊者的身影,很歡喜地前往拜訪,尊敬地行禮問候後,坐下來。這時,尊者舍利弗關心地問長者:「長者今天神清氣爽、容光煥發,是不是從世尊那裡聽到什麼寶貴的教法?」

那拘羅長者心情愉悅地回答舍利弗:「今天世尊為我解說微妙的教法,教導身心安頓的甘露法門,澆灌洗滌我的身心,所以氣色紅潤、精神飽滿。」

尊者舍利弗好奇地問長者說:「世尊為您解說了什麼妙法?教導了什麼法門?讓您獲得這麼珍貴的甘露法水。」

那拘羅長者就將佛陀的教導,詳細地轉述給舍利弗聽。

尊者舍利弗進一步問長者說:「您有再深入請問世尊:『什麼情況下是身體生病,心就也跟著苦惱不安?而哪一種情況是身體有病痛,心卻不受干擾?』」

長者歡喜地回答:「我就是不明白這之間的差別,特別前來拜訪尊者的,希望您能為我解說。」

尊者舍利弗慈祥地回答說:「太棒了!長者!我來為您仔細解說其中的差異。不明白宇宙真理的凡夫俗子,對於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過患、依戀、解脫,沒有真實地了解;因為沒有真實了知,認為色身就是我,或認為色身是我所有,對色身產生貪愛執著。因此當身體出現變化,像病痛之類的,心情就會隨著起伏,煩惱不已,出現恐怖、憂慮、糾結、愛戀的情緒。同樣地對於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作用,不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在主導,就可以身體不舒服時,心不會跟著苦惱。

尊者舍利弗接著說:「同樣的道理,什麼是身體受苦時,內心不起煩惱?對於能了知佛法深義的聖弟子而言,對於色的生成、消滅、依戀、過患、解脫真正確實了知;清清楚楚知道後,不會生起喜愛之心,將色認定是『我』、是『我所』,對於色身或外在物質產生變化、差異時,內心不會隨著變化生起苦惱;內心不隨著苦惱起舞時,就不會有恐怖、障礙、顧念、依戀。反之亦然,感受、想像、意志、識別也同理可證。這就是當身體有病痛時,內心不會隨著起舞上演悲苦小劇場。」

聽著尊者舍利弗精闢詳細的說法時,那拘羅長者當下心開意解,深刻體會到法義,得到法眼淨。此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消除內心中所有的疑惑,不用靠別人,內心穩定地安住在正法中,不再有害怕、畏懼。

長者慢慢地站起身來,整理一下衣服,非常恭敬地雙手合掌,喜悅地對尊者舍利弗說:「我已經透過佛陀教教法而解脫,我現在皈依佛、法、僧三寶,成為在家修行的優婆塞,請尊者當我的見證人,我從現在起永遠皈依三寶。」

那拘羅長者聽完尊者舍利弗的說法後,內心非常歡喜,拜別尊者後離去。

隨時都是無常,綻放微笑迎接

從這篇教導中,不得不佩服一百二十120歲的那拘羅長者,仍然保持著學法的熱情,大部分人到了這個年紀,應該只會在家裡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吧,不會想要為自己面臨的人生瓶頸找到出路,更不知生命有無限的可能。

那拘羅長者面臨了「老病」的課題,來請教佛陀可以永遠快樂的解決之道。佛陀告訴長者人生確實是會面臨這樣的狀況,我們所能做的關鍵就是做到「身苦心不苦」,也就是身苦是身苦,心可以不用受到池魚之殃,兩者是可以分離的,佛教的修行重點就是在教導「停止心苦」。

如何能身苦心不苦?舍利弗尊者對長者的教導,很重要的是如實地認識五蘊的本質,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

一般人強烈地將色受想行識執取為「我」,不能如實地知道色受想行識的生成、消失。在這些過程中人們有可能產生依賴或愛戀,可是在無常遷流變化下,卻是會讓人求不得或放不下的,例如有人花錢買昂貴的化妝品或去做美容手術,就是為了保持青春的美貌。

從了解這些五蘊的因緣和合的運作中,是可以找到解脫之道的。這就是為什麼在舍利弗尊者的解說過程中,那拘羅長者可以證得「法眼淨」。從此刻起,我們也可以學那拘羅長者將外放的心往內觀照,放多一點注意力在色受想行識的本質上,如何不被它他們欺騙?就是做到「身苦但心不苦」,還要綻放微笑迎接。

原典這麼說:「身苦心不苦」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婆祇國設首婆羅山鹿野深林中。

爾時,有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勵,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爾時,世尊告那拘羅長者:「善哉!長者!汝實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覲見如來并餘宗重知識比丘。長者當知,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爾時,世尊為那拘羅長者示、教、照、喜,默然而住。

那拘羅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去世尊不遠,坐一樹下。那拘羅長者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汝今諸根和悅,貌色鮮明,於世尊所得聞深法耶?」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今日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諸根和悅,顏貌鮮明。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世尊為汝說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我向詣世尊所,白世尊言:『我年衰老,羸劣苦患,自力而來,覲見世尊及所宗重知識比丘。』佛告我言:『善哉!長者!汝實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詣我及見先所宗重比丘。汝今於此苦患之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世尊為我說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汝向何不重問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長者答言:「我以是義故,來詣尊者,唯願為我略說法要。

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我今盡壽歸依三寶。」

爾時,那拘羅長者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5第107經

註: 法眼淨: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在小乘為證初果,在大乘為登初地。

 

病痛是病痛,身苦心不苦

生老病死,是老天爺給達官貴人或凡夫俗子最公平的禮物。以新冠肺炎為例,病毒是不挑人的,不分年齡、貧富,都有可能染疫,所以每個人都要做好保護自己的措施,好好地照顧好自己健康。

其實生病原本就是無常的一部分,從出生開始,有一定的時間表要施打各種疫苗,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而感冒生病,或更嚴重的癌症,不只大人或年紀大的人可能得到,小孩子也有可能得到。生病不舒服,心裡也一定不好受,會產生不好的情緒,甚至駡人或打人,所以才有「久病無孝子」。

年老了,身體衰弱了,病痛就會常常找上門。身體生病受苦,內心也要跟著上演悲苦劇碼嗎?佛陀很有智慧點出:「可以身苦心不苦」,眾生因為執著於「我」,將色受想行識強烈認做是「我」,才會產生一連串的苦痛。

該如何將病痛視為逆增上緣?像那拘羅長者那樣,當下得法眼淨[1]

粉碎我執不隨病痛起舞,心就自由了

有一段時期,佛陀到婆祇國弘法度眾,住在設首婆羅山鹿野森林中。

有一天,有一位一百二十120[1]歲的那拘羅長者,年紀非常大了,飽受病痛折磨,常常生病、不舒服,身心都苦不堪言。

 

他來到佛陀的住處,想要拜見世尊以及所尊敬的德高望重比丘,他向佛陀禮敬、問候後,坐下來,聲音虛弱地問佛陀:「世尊!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不時這裡痛,那裡不舒服的,我吃力地拖著病弱的身體,告訴自己一定要來拜訪世尊及我敬重的善知識比丘,盼望世尊為我說法,使我不再愚癡,獲得智慧,永遠安樂!」

佛陀很慈祥地對那拘羅長者說:「那拘羅長者!您真的太棒了!您知道自己年紀大,常常生病不舒服,知道要來問我及善知識比丘相關的解脫法門,所以長者首先要知道的重點是:人吃五穀雜糧,身體就是會有病痛,最重要的要常常修學,了解身體生病了,但心不苦。」

那拘羅長者聽了佛陀的教導,心中無限歡喜,向佛陀告別離去。

尊者舍利弗就坐在離世尊不遠處的一棵樹下,那拘羅長者遠遠地看到尊者的身影,很歡喜地前往拜訪,尊敬地行禮問候後,坐下來。這時,尊者舍利弗關心地問長者:「長者今天神清氣爽、容光煥發,是不是從世尊那裡聽到什麼寶貴的教法?」

那拘羅長者心情愉悅地回答舍利弗:「今天世尊為我解說微妙的教法,教導身心安頓的甘露法門,澆灌洗滌我的身心,所以氣色紅潤、精神飽滿。」

尊者舍利弗好奇地問長者說:「世尊為您解說了什麼妙法?教導了什麼法門?讓您獲得這麼珍貴的甘露法水。」

那拘羅長者就將佛陀的教導,詳細地轉述給舍利弗聽。

尊者舍利弗進一步問長者說:「您有再深入請問世尊:『什麼情況下是身體生病,心就也跟著苦惱不安?而哪一種情況是身體有病痛,心卻不受干擾?』」

長者歡喜地回答:「我就是不明白這之間的差別,特別前來拜訪尊者的,希望您能為我解說。」

尊者舍利弗慈祥地回答說:「太棒了!長者!我來為您仔細解說其中的差異。不明白宇宙真理的凡夫俗子,對於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過患、依戀、解脫,沒有真實地了解;因為沒有真實了知,認為色身就是我,或認為色身是我所有,對色身產生貪愛執著。因此當身體出現變化,像病痛之類的,心情就會隨著起伏,煩惱不已,出現恐怖、憂慮、糾結、愛戀的情緒。同樣地對於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作用,不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在主導,就可以身體不舒服時,心不會跟著苦惱。

尊者舍利弗接著說:「同樣的道理,什麼是身體受苦時,內心不起煩惱?對於能了知佛法深義的聖弟子而言,對於色的生成、消滅、依戀、過患、解脫真正確實了知;清清楚楚知道後,不會生起喜愛之心,將色認定是『我』、是『我所』,對於色身或外在物質產生變化、差異時,內心不會隨著變化生起苦惱;內心不隨著苦惱起舞時,就不會有恐怖、障礙、顧念、依戀。反之亦然,感受、想像、意志、識別也同理可證。這就是當身體有病痛時,內心不會隨著起舞上演悲苦小劇場。」

聽著尊者舍利弗精闢詳細的說法時,那拘羅長者當下心開意解深刻體會到法義,得到法眼淨。此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消除內心中所有的疑惑,不用靠別人,內心穩定地安住在正法中,不再有害怕、畏懼。

 

長者慢慢地站起身來,整理一下衣服,非常恭敬地雙手合掌,喜悅地對尊者舍利弗說:「我已經透過佛教法解脫,我現在皈依佛、法、僧三寶,成為在家修行的優婆塞,請尊者當我的見證人,我從現在起永遠皈依三寶。」

那拘羅長者聽完尊者舍利弗的說法後,內心非常歡喜,拜別尊者後離去。

隨時都是無常,綻放微笑迎接

從這篇教導中,不得不佩服一百二十120歲的那拘羅長者,仍然保持著學法的熱情,大部分人到了這個年紀應該只會在家裡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吧,不會想要為自己面臨的人生瓶頸找到出路,更不知生命有無限的可能。

那拘羅長者面臨了老病的課題,來請教佛陀可以永遠快樂的解決之道。佛陀告訴長者人生確實是會面臨這樣的狀況,我們所能做的關鍵就是做到身苦心不苦,也就是身苦是身苦,心可以不用受到池魚之殃,兩者是可以分離的,佛教的修行重點就是在教導停止心苦

如何能身苦心不苦?舍利弗尊者對長者的教導,很重要的是如實地認識五蘊的本質,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

一般人強烈地將色受想行識執取為「我」,不能如實地知道色受想行識的生成、消失。在這些過程中人們有可能產生依賴或愛戀,可是在無常遷流變化下卻是會讓人求不得或放不下的,例如有人花錢買昂貴的化妝品或去做美容手術就是為了保持青春的美貌。

從了解這些五蘊因緣和合運作中,是可以找到解脫之道的。這就是為什麼舍利弗尊者的解說過程中,那拘羅長者可以證得法眼淨。從此刻起,我們也可以學那拘羅長者將外放的心往內觀照,放多一點注意力在色受想行識的本質上,如何不被們欺騙?就是做到身苦但心不苦,還要綻放微笑迎接。

原典這麼說:「身苦心不苦」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婆祇國設首婆羅山鹿野深林中。

爾時,有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勵,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爾時,世尊告那拘羅長者:「善哉!長者!汝實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覲見如來并餘宗重知識比丘。長者當知,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爾時,世尊為那拘羅長者示、教、照、喜,默然而住。

那拘羅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去世尊不遠,坐一樹下。那拘羅長者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汝今諸根和悅,貌色鮮明,於世尊所得聞深法耶?」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今日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諸根和悅,顏貌鮮明。」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世尊為汝說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我向詣世尊所,白世尊言:『我年衰老,羸劣苦患,自力而來,覲見世尊及所宗重知識比丘。』佛告我言:『善哉!長者!汝實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詣我及見先所宗重比丘。汝今於此苦患之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世尊為我說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汝向何不重問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長者答言:「我以是義故,來詣尊者,唯願為我略說法要。」

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我今盡壽歸依三寶。」

爾時,那拘羅長者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5107



[1] 法眼淨: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在小乘為證初果,在大乘為登初地。


之前提過,眾生數字統一用法是:一至十用國數字,整數如五億用國數字,其他用阿拉伯數字,較易讀且不會太長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六 ▍收到爛禮物,請學會退貨!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六

# 收到爛禮物,請學會退貨!

# 連佛陀也挨罵?

# 作者:林美惠

 

how 06

 

面對語言暴力,你可以不生氣?

如果你莫名其妙收到一個爛禮物,一定要照單全收嗎?

佛陀說,其實你可以不接受,學會平靜退貨,原件奉還,請寄件人自己享用。

收到瞋心的禮物,就可以這樣。

瞋心是三毒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不順心的事很容易讓瞋心擦出火花,家人之間或朋友之間都是如此,因此有婆媳問題、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層出不窮。

人際溝通往來是我們生活的日常,有時可能會遇到很沒耐心的人,口氣可能會很不好,粗聲惡氣地對待我們,當下那一刻,感受可能非常不好,要以牙還牙,立即用同樣方式回應他嗎?

誰都喜歡慈顏愛語,當對方的口氣是溫柔善意時,讓我們可以感受到有如陽光般溫暖,這種暖心體貼的溝通方式是我們最愛的。但有時語言暴力還是像一場暴風雨,來得莫名其妙,這時我們不妨以同理心想一下:有沒有可能他正面臨一些生活的壓力,他所針對的其實並不是你。

溝通方式不可能永遠順心如意,很多狀況都是我們無法主導的,有沒有一種不隨之起舞的方式,讓別人的情緒野火,不會延燒到自己心上?

一個無嗔而有覺知,具有智慧而善觀察的人,面對他人瞋火,會怎麼做?

 

佛陀挨罵了,以牙還牙?

有一段時期,佛陀是住在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國,在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

有一天,一位年輕的賓耆迦婆羅門怒氣沖沖來祇樹給孤獨園見佛陀,一見到佛陀,就開始用惡毒的話語,氣急敗壞地謾罵佛陀,在一旁的弟子都覺得這位婆羅門太超過、太沒禮貌。

佛陀示意大家安靜,讓賓耆迦婆羅門一股腦發洩完怒氣,慈祥地問他:

「你曾經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一起聚餐吃飯嗎?」

賓耆迦婆羅門自信地回答:「當然有。」

佛陀接著問:「如果你準備了豐盛的山珍海味佳餚,但你的親友連一口都沒吃,這些沒吃飯菜歸誰所有?」

賓耆迦婆羅門回答:「如果親友都沒吃,這些飯菜當然還是我的。」

佛陀微笑著繼續說:「你剛剛的情況也是一樣,在我的面前不分青紅皂白,大聲咆哮辱罵,我不接受的話,那些罵人的氣話歸誰所有呢?」

賓耆迦婆羅門狡辯地回答:「佛陀啊!情況雖然是這樣,但是你不接受,我還是送給你了。」

佛陀堅定地說:「我並不接受你的贈與?那來你的給予呢?」

賓耆迦婆羅門說:「佛陀啊!我被你搞糊塗,那請你說說看:哪一種情況下是接受贈與?什麼是給予?哪一種狀況不是接受贈與?什麼不是給予?」

佛陀微笑地說:「我們以剛剛的例子來說,你一進來不明就裡對我大聲辱罵,我也立即不甘示弱地回罵回去。這種情況下,兩個人都失去理智了,你更加暴怒,像發了瘋似開始對我拳打腳踢,我也氣炸了,用更大力氣打你,兩個人扭打成一團,希望把對方打倒。

像這種情況,就是我接受了你的給予。反過來說,你謾罵我,我並沒有回應你的罵,我處在當下;你看我不回應,更加生氣,但我還是如如不動,更加生氣,你開始揮拳動粗,如果我一樣如如不動,看著你發洩完怒氣。像這種情況,就是沒有『接受』,也沒有『給予』。」

賓耆迦婆羅門慚愧地發問:「佛陀!我聽德高望重的婆羅門曾經說:『如來以及覺悟者在面對他人莫名奇妙的生氣責罵時,是不會生起瞋恨心,也不會動怒的嗎?」

這時,佛陀說:

經過累世修行,依照正法生活調伏瞋心的人,已經沒有瞋心了。

依靠正確智慧生活,這樣的智者也是沒有瞋心的人。

如果他人對其動怒,對方也以牙還牙,這就是惡人。

對於他人怒氣相向時,不立即回應,先深吸一口氣,保持敏銳度,升起覺知,去了解對方為何生氣的原因,這才是贏得最難贏的情緒敵人。

這就是不動怒勝於動怒的關鍵了。

這時候,年輕氣盛的賓耆帶著深深歉意向佛陀說:「佛陀!我向您懺悔,我是如此無知、沒有智慧,沒有辨別是非對錯,就對著您大聲呵責辱罵,我向您深深一鞠躬致歉。」

聽完佛陀巧妙的精闢說法後,賓耆迦婆羅門歡喜的向佛陀頂禮,告別離去。

 

不以暴制暴,拿回情緒主導權

從這篇教導中,佛陀真的是解脫瞋心的幽黙的智者,他很善巧地將年輕婆羅門來辱罵他,用請客吃飯來比喻,如果客人不吃,飯菜當然都還是主人的。

在面對年輕婆羅門的責罵時,佛陀如如不動面對,只是靜靜地觀看這一切,佛陀並沒有回應婆羅門支字片語,這一切還是婆羅門的,沒有回應就沒有接受婆羅門的給予。

婆羅門親眼見到佛陀不動怒、不生氣的身教示範,再一次跟佛陀確認是不是像佛陀這樣的修行者是可以不生氣的?佛陀明確地回答,一位依照佛法正念生活,有著正智的修行者是不會起瞋心的。

瞋心是三毒之一,就是我們必須修行的日課之一,佛陀親自示範了不接受贈禮的處理方式,無論是家人、朋友或同事之間,拿回自己的主導權,自己有權接受或不接受瞋心的操控的。

 

原典這麼說:「不受瞋食,贈者自受」的故事原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

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

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訶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瞋何有瞋,  正命以調伏,

 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  是則為惡人,

 不以瞋報瞋,  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  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辨、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42第1152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