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心與佛性3

透過照見表相、相對實相的一切現象,在事物根本自性的明光中都是如幻如夢, 行者便會不由自主地開展出慈心和悲心。

英譯中/施心慧

DharmaTeaching 09-3 01 

佛性的「因」與「果」?

學生:

以前,仁波切曾經問過有多少人能夠在夢中知夢。當時有很多人舉手,仁波切說,這就證明這些人先前一定曾受過訓練,因為無因則不可能有果。從這個觀點來看,是什麼「因」產生大家所熟知佛性的「果」?

仁波切:

這兩者不能拿來做比較。因為在前例裡,那些人之所以能夠認出自己在做夢,是因為有某個原因,也就是之前的佛法訓練。但是,佛性並不是像這樣的結果,並不需要有一個「因」。佛性就是根基,根本的狀態。佛性是本初心。我們說佛性有三個面向:基佛性、道佛性和果佛性,但是佛性本身不需要成因,佛性不是被製造出來。

回到你的第一個提問,有些年紀非常小的孩子,卻展現高度的慈心和悲心,或是高度的智慧和洞察力。這就是他們在過去世曾經受過慈悲修持的訓練,以及做過精深研習的徵兆,所以這一世能夠在非常早年的時候展現這些功德。同樣地,你提到的情況:有相當數量的人即使沒有做過睡夢禪修的練習,也能夠認出自己是在作夢。這象徵為了能夠達到現在這樣的結果,這些人在過去世曾經受過這樣的訓練。

住在西藏並著作《佛子行三十七誦》的菩薩戊初多美的傳記,就描述他在幼年的時候,示現了許多大悲心的事蹟。例如,在他年幼時的一個冬天,有一次他出去看螞 蟻窩,但卻裸著身體回家。父母於是問:「你把衣服弄到哪裡去了?」他回答:「我把衣服蓋在螞蟻窩上,這樣螞蟻就不會冷了。」一個小孩會做這樣的事情,就是曾經修持過菩提心和慈悲心的徵兆,這也象徵他在過去世是一位菩薩。

由於這樣的慈悲在早年就示現,當然不可能是在這一世所養成,必須要在他的前世去找尋其成因。有果就必須有因!

學生:

仁波切,我們談到很多關於夢的事,我想起很多自己在夢中的經驗,以及從夢中醒來的事。有一次我睡在地板上,夢到我在玩棒球,有人傳球給我,但是我沒接到,球打在我臉上。後來我發現在睡覺的時候,確實有一隻狗想要從我身上跳過,結果卻弄到我的臉。像這樣,在夢以外發生的事情,似乎變成夢中球掉在我臉上的成因,而夢中感受到的疼痛也不必然是不真實的痛(笑),不過成因並不真實。因此,夢以外的事物似乎會在我的夢中扮演某種角色,或者影響我的夢境。所以,我的問題有兩個部分,首先,在夢之外有東西?或者,佛陀是不是真的從夢中覺醒過來,然後進入另一種狀態?還是佛陀只是認出自己在做夢,然後持續處在夢境之中;亦或是像我之所聽到,是從夢中醒來,然後進入另一個夢境?有點像是從一個夢醒來,然後進入另一個夢。(學生的手意外地撞到麥克風。仁波切說:「噯嗎吙!」 學生也說:「噯嗎吙!」)

仁波切:

諸佛是不做夢的(笑)。你現在的問題是什麼?(笑)

學生:

「佛」的意思是覺醒。所以佛陀從夢中醒來,然後進入另一種狀態。這樣對嗎?

譯者:

好,然後問題是什麼?

夢境與「覺醒」的區別?

學生:

如果佛醒來進入另一個狀態,比如相對於夢中棒球打在臉上,而事實上是狗確實跳在臉上的狀態。然後,夢中的事物似乎並不是真的處於空無,事物在某個層面上似乎錯謬。如果用這個來推論,確實是有另一種事情的實相,事物也是存在,而這似乎被唯識宗的觀點或甚至「他空」的觀點所否定,「他空」的觀點說在夢之外是明 光和空性。那是生命的夢,在生命的夢中。這是主要的問題,它不用一定要和夢的類比有關。

仁波切:

首先要答覆的是,平凡眾生會作夢,菩薩也會體驗到夢,但是諸佛則完全消除迷妄,以及所有產生迷妄的習性模式,因此不會從習性模式中產生夢境。

你問題的答案,必須要連結之前解釋過不同宗派不同層次的見地。如果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看,清醒時體驗到的顯相和夢中的顯相沒有差別。你無法指出哪些是真 實?哪些不是真實?來區分這些顯相。但是,從自續派的角度來說,對於夢中所體驗(被視為完全不存在),和清醒時體驗到(被視為是相對真實)之間有著區別。 因此,這個問題可以依循這些軌跡繼續探索。

修心七要

學生:

這個問題也是關於《修心七要》,特別和禪修的究竟菩提心裡四個口訣有關:「將萬法視為夢境」、「檢視無生覺性的本質」、「即使對治法也是自解脫的」,以及 「安住於賴耶的本性中」。在這整個月裡講解了引領至大手印禪修的「空性禪修次第」,如果我們真的能夠禪修這四句口訣,那這樣的禪修會把我們放在(笑)「空 性禪修次第」的哪個階段呢?

譯者:

你是說,那樣的修持和這些次第的見地有什麼關係……。

學生:

對,特別是其中所說的「安住於賴耶」。

仁波切:

你所提到的四個口訣,如果我們一次看一句的話,第一句「將萬法視為如同夢境一般」意思是說,將所有相對現象視為迷妄,這和唯識宗的教法相符合,唯識宗將 色、聲、香、味、觸等等都當做不實存如夢境的顯相。這樣的看法也出現在之前我們談過的四個加行當中,其中的第一個加行也是需要了知現象的不實存,因為它們 就像在夢中遇到的顯相。這句口訣也符合自空派「現象不實存」的見地,也和他空同樣認為「現象沒有真實存在」的見地相符合。

如果我們來看關於「安住於無生的洞見」的第二句口訣,這也和所有涉及對「本初心是無生」進行分析的不同層次見地有關。包含對心根本自性的分析,在這個部份,它和唯識宗以及其他所有的宗派有關係。

第三句是有關「對治法是自解脫的」。這一句也是和從唯識一直到自空和他空等所有宗派有關,但是也可以把它看成大手印修持的一種說法。雖然在這句口訣中所描 述的修持,是屬於更基礎的大乘層次(通常也指「體性乘」)的一種必修菩薩修持。不過,這確實相應於大手印的禪修,因為既然談到對治法是自解脫,那麼要去看 對治法的真正本質。這麼一來就成了一種無二元的狀態,在這當中無法感知對某事的對治法,以及可區分出來要被對治的某件事。更確切地說,對治法是自解脫,它 是無二元,或者照字面來說「在其原處解脫」。

第四句是關於「安住於賴耶的本質中」。心識的底層主要用「他空」來看,「他空」把本初心形容為明光。用「他空」的角度詮釋為:安住於心的明光本質中。

《修心七要》是一本非常好的修持書,特別和日常生活有關的修持。其中充滿了非常有幫助的指引,如果好好修持的話,會對你的生命產生強大的影響。

「定中」和「後得」的差異?

學生:

仁波切,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我兩個星期。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傻,不過我一定得問:如果如來藏是超越「一」與「多」的,那麼在究竟層次上還有其他東西嗎?在唯識宗也有同樣的問題:還有其他東西嗎?如果有的話,你怎麼確實知道這些?

仁波切:

這是個好問題(笑)。這裡我們必須要來區別「定中」與「後得」之間的差別。以前者來說,菩薩專注平穩地安住在清淨的本質中。在這個時候沒有顯相,包括沒有 「他」的顯相。在這樣的全神貫注中,所有相對的顯相都止滅。然而在後得位時,顯相顯現出來。如果行者是一位了悟的菩薩,就會把後得位體驗到的任何事物都視 為幻象、如夢一般。就像夢中知夢的人在夢中所體驗到的一切。

在明光的寂靜當中沒有戲論造作
但是之後顯相又再生起
這兩者的關係沒有任何障礙地就聯結起來了。
在後得位時無論生起什麼顯相
要做到在心中十分確定地憶持著:
顯相是空性的,除此之外並非其他,
就像當你知道正看的是一場夢時所見到的一樣。

這是一位了悟的菩薩所描述「定中」和「後得」。在後得位時無論顯現的是什麼,這樣的行者都能夠想起並清楚地在心中憶持著:顯相和空性的不可分,因此無論發生什麼,都會將其視為知夢者在夢中所見到的事物一樣。

因此,追尋解脫的智者,
安住於散亂淡去之處──於明光中,
而後在照見幻象時試煉他們非凡的力量。

讓我們來思維第三世大寶法王讓炯多傑所做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中的一個偈子,做為結行的迴向。這裡所說的祈願,最適合用來做為蘊育我們修持的豐饒土地,因為它談到的是有關了悟心的明光本質。

當你仔細觀照對境時,沒有見到對境,只見到心,
當你仔細觀照心時,心不存在,本性上就是空的,
當你仔細觀照這兩者,對這兩者的執著將會消逝。
祈願這個對明光本然之心的了悟能夠開展。

審視對境無境唯見心,審視心時無心本性空,
審視二者二執自解脫,淨光心之本然願了知。(大家禪修)

現在這一個月的密集課程就要結束了。在這期間,我們早上的課是有關大手印,下午的課是不同層次的見地以及空性禪修次第。

了悟心的本質,將慈悲心帶進修持

如果我們要把整個課程做個精要的總結(笑),那麼可以簡單地這麼說:在究竟的層次上,行者必須了悟純正實相,了悟心的本質;而在相對層次上,行者必須將慈心和悲心帶到每天的修持之中。

所有你們在這裡領受到的教法,已經包含了了悟純正實相,和了悟心的本質的各種方法。透過照見表相、相對實相的一切現象,在事物根本自性的明光中都是如幻如夢,行者便會不由自主地開展出慈心和悲心。

概略地來談有關見地的整個系列教法,我們可以說,就相對的層次而言,已經研究了「顯現模式」這個名稱所指「相對性」的主要特質,事物是如何顯現,事物看起 來像是什麼情形;而從究竟的層次來說,我們已經研究了純正實相的主要特質,也稱為「本質的基本模式」,指的是事物實際的狀態。而談到對「究竟」的體驗,要 達到修持的究竟境地,你必須要學習:無論在心中出現了什麼樣的體驗,你都要能夠赤裸直觀它的本質,然後就讓心自然地安住於原處。

通常在提到佛教的教法時,對於所授予的教法,一開始要建立起一種已淨除疑惑的理解很困難。但是,一旦通過這個階段,你也獲得了確信和信心,要在實修當中得 到體驗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在修持上,有很多得到體驗的方法。如果某個方法似乎沒有什麼效果,有在種類上多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方法隨我們自由運用,你可以使用 這些方法,去嘗試其他的方法,你會找到適合你的方式。

不過,應該要同時提一下,因為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所以也就要有某種系統化的方式。否則,這麼多的方法最後反而會讓你很困惑,照字面來說就是:讓你頭很暈。行者必須在這麼豐富且可供運用的方法當中,找出適當的順序出來。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你們在「金剛界(Vajradhatu)」這裡所做的就非常善巧。邱陽創巴仁波切已經提供你們從止的禪修到金剛亥母和勝樂金剛的修持,一整套絕佳而系統化的方法。你們的配備非常齊全,我很樂意這麼說:這個方法在學生身上產生的正面效果是很清楚明顯。

當一群朋友,包括男性和女性,因為佛法而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僧團,而這些人在進行修持的時候,會冒出各式各樣的困難來。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以能夠承受 艱苦的心(仁波切輕聲地笑),把這些事情和安忍連結起來很重要。這極為重要,因為這對你們積聚功德很有幫助。在整個增長福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把 所遭遇到的困難視為有價值的資產。在修持佛法時,行者可以對付難事的數量,和行者可生起功德的程度是成正比。

例如,我們在密勒日巴的生平故事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能夠成就非凡的人生,是因為在修練過程中,他學會去處理修持佛法時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種種艱苦。

雖然你們的上師邱陽創巴仁波切,已經離開他的色身,這個僧團在這段期間,並沒有變得灰心喪志,也沒有讓你們的志氣因為必須要面對的種種困難而被擊潰。在面對必須經歷的所有困難時,依然能夠繼續好好地修持。這非常非常好,而且也讓你們值得被稱為是男菩薩和女菩薩。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我對你們的祈願是:願你們的勇氣和佛法上的聞、思、修更加增長與開展。

在同樣的心境下,當僧團在修持佛法,其結果就是善妙體驗和了悟的增長。具足這些條件的僧團,就是站在一個能夠行大利益的立足點上,並且能夠幫助我們這個世 界上的許許多多眾生,而且應該要努力實際地去執行。本著這樣的精神,我想要再做一個祈願:願你們能夠承擔無遠弗屆廣利眾生的任務。

1991年夏,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開示於洛磯山香巴拉中心。(三之三,系列完)

中譯自THE BEAUTIFUL SONG OF MARPA THE TRANSLATOR Volume One February, 2000 Marpa 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 Copyright 2000, Khenpo Tsültrim Gyamtso Rinpo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