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解脫經》七日夜閉關,集中火力大懺罪
依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大解脫經修持儀軌》,七天七夜不間斷,無論出家眾或是在家眾,都可以修持……
時間:2013年09月25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主講:慈囊仁波切
藏譯中:施心慧
課程一開始,我們先要生起殊勝的菩提心,帶著這樣好的動機來聽聞。無論修持任何的善法、善行,一開始的時候,都要生起一個好的發心,也就是說,能不能成為真正善行,要看做這件事情的動機。所以,平常不論從事任何大小善行,一開始都要生起一個好的動機,這是非常重要的。
心的本質,就是禪定就是空性
首先我們一起做禪修。那麼要怎麼禪修呢?經典記載文殊菩薩曾問世尊佛陀:「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佛陀當時什麼話也沒有說,就是處在禪定當中。雖然佛陀沒有講說任何話語,但是這樣的示現,就是最好的答案。因為究竟的禪定所要安住的地方,就是心的本質、就是空性。
我們平常總說心的本質是怎樣、怎樣,空性是怎樣、怎樣,其實在禪修的時候,心的本質就會明晰的展現出來。這就好像一灘泥水,只要不去動它,裡面的污泥、塵垢自然就會沉澱下去,自然就會變成清淨;可是如果去攪動水的話,水就會浮起各式各樣的雜質變得混濁。所以,現在我們就這樣讓心不要造作、不去攪動那灘水,如此禪修五分鐘。
(大眾安住)
實修《大解脫經》前,必受八關齋戒
今天要講《大解脫經》修持的部分。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曾著作一部結合「八關齋戒」的《大解脫經修持儀軌》,以一人專修七日夜或七人合修一日夜的方式,閉關實修《大解脫經》。所謂七天七夜,就是晚上不睡覺,七天七夜不間斷地做修持,白天念誦三次《大解脫經》,晚上念誦三次《大解脫經》。無論是出家眾或是在家眾,都可以修持,但是在做修持之前要受八關齋戒。
佛教裡的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的觀念,認為只有出家人才需要遵守戒律,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家眾也有要受的戒律。佛教裡有戒、定、慧三學,其中的戒律,在家眾有八關齋戒、居士戒,出家眾有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總之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居士戒有五條: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前四者是五戒裡的根本戒,第五條是不飲酒。如果你無法每一條都遵守,至少做到不殺生、不偷盜,如果能如實做到,也算是有好好持戒了。但要注意的是,光是不殺生,並不算是持戒,為什麼這麼講?因為除了行為要斷殺生,也要生起斷除殺生的心,這才是真的持守不殺生的戒律。戒律雖然有五戒,但你求授戒律的時候,可以有選擇。你可以選擇只受一個戒,譬如只受不殺生,其他目前做不到的,就暫時不要領受也是可以的。戒律可以說是三學中定跟慧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基於這個原因,修持《大解脫經修持儀軌》之前,一開始就要受八關齋戒。以在家居士來說,如果你受持五戒而且持守得很好,你的煩惱自然就會平息。當你的心思比較平靜,三學裡的禪定跟智慧自然就會生起,因為你沒有過多煩惱以及複雜的事情,等於製造了讓禪定跟智慧生起的好環境、好順緣。這也是為什麼修持儀軌之前,一定要先受戒的原因。當我們受了戒、也持守戒律,自然能專心進行儀軌的修持,否則念著、念著很容易東想西想生起煩惱。所以修持儀軌之前,一定要先受戒的原因在這裡。如果有上師在場,就請上師在修持的地方先灑淨然後再傳戒,之後進行皈依、發心以及壇城供養等等。
在壇城這部分,我們要做本尊的觀想。首先把壇城觀想成須彌山那麼大,有四大洲、八小洲等,進入供養文部分時,須彌山的頂上要觀想無量宮(或者叫越量宮),正中間就是大日如來,無量宮的四個門有四大天王在那裡守護,觀想壇城東方是不動佛、南方是寶生佛、西邊是阿彌陀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而在虛空中有三世諸佛一切菩薩、阿羅漢等等,要觀想得非常仔細。接下來就是頂禮,頂禮之後讀誦經典。今天我們並不是要真的做這個修持,就是大略的讓大家了解儀軌內容。
學習佛法,就是學習戒、定、慧
佛教裡的戒、定、慧三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聽到有人說要學習佛法,那到底要學些什麼呢?其實就是戒、定、慧三學。要學習每天都讓自己的身、語、意,合乎戒、定、慧三學,也就是要依靠戒、定、慧三學,來調整、改變我們身、口、意,在任何時候,心裡都要憶念這件事。
佛法裡有方便跟智慧的說法,那什麼是方便呢?就是悲心跟慈悲心,而智慧指的就是空性的部分。以智慧來說,我們透過生起智慧,調服自心,降伏自己的煩惱、妄念,這是自利的部分。方便的部分,也就是運用智慧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利他的部分,這就是方便。
在《大解脫經》裡,有關戒、定、慧三學及慈悲、智慧雙運,說得非常詳細,也非常深,因為時間關係,我這裡就只能簡短、精要的說明一下。
〈仁波切念誦儀軌〉
翻到251頁,這裡說我們要發自內心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憶念戒律、憶念斷捨、憶念真正的本尊,這六點非常重要。我們要帶著這樣的心來讀誦經典、禮拜以及懺悔。
憶念三寶的功德
我們常常說憶念三寶是很重要的,為什麼重要呢?譬如當我們開心的時候,由於你心裡想著:「今天能碰到這麼好的事,是由於三寶的加持!」這樣就可以避免生起我慢或貪心或嗔心等煩惱,也就成為種種煩惱的對治法。這就是憶念三寶的功德──不會讓我們生起煩惱,這其中的意義是我們要知道的。同樣地,碰到痛苦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要憶念三寶,你要想:這些痛苦是三寶的恩德與加持,為什麼呢?因為經由這樣的痛苦,可以淨除我們的業障,也可以藉機轉逆緣為道用,這也是很實際的一種修持。很多人碰到困境、痛苦的時候,常常怨天尤人、怪東怪西,怪別人造成的,這樣子想,反而會讓痛苦更嚴重,苦上加苦。如果可以運用正法,把佛法直接運用在現況,那麼痛苦就不會成為我們的束縛,反而會成為我們的順緣,我們就能讓自己在痛苦當中解脫出來。
〈仁波切口傳《大解脫經》〉
問答
問:請仁波切解釋252頁的「心心厭捨」,這個「捨」指的這是什麼?
答:這裡「捨」就是說佈施。我們常說捨得、捨得,就是佈施的心。
問:第一次上課提到藏傳佛教裡有一位仁波切在入定中得到佛陀親傳《大解脫經》,藏傳佛教的《大解脫經》是不是有收錄這一部分的記載?第二個問題,領受了這個口傳,我們是否可以給有緣的人口傳呢?還是要一定程度才可以給予?
答:有關第一個問題:《大解脫經》是大堪布札西偉瑟仁波切在淨觀中,見到了佛陀,從佛陀那裡直接得到《大解脫經》的口傳。所以這是一個近的傳承。第二個問題:當自己修持很好,具足所有能夠利他的智慧,而且因緣也成熟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給予口傳,如果沒有到那個時機,可能不是太適合。講到口傳,相較之下是比較鬆、沒有那麼嚴謹。譬如蔣貢康楚仁波切在彙整編輯、編寫《五寶藏》的時候,事實上當時有很多教法在僧團裡已經是失傳了,可是因為有些在家人有口傳,所以當時彙編《五寶藏》的時候,他們也從在家人那裡領受口傳,然後紀錄下來等等。那這樣子講起來,這位提問的法友,你給口傳應該也是OK的吧!(眾笑)
《大解脫經》是佛說大藏經的一部分,但比較特別的是藏傳並未流傳這部經,目前所傳是從漢傳經典譯為藏文。佛陀的教言《甘珠爾》大藏經,大概有一百多函,從2600年前流傳至今,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感恩過去祖師大德們。這些大譯師們把佛法的傳承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寧願冒死都要想辦法讓教法能夠延續下來,所以我們到現在可以擁有這些傳承。
(系列五〈圓滿〉)聽打:徐姮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