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修無常,可以像看電影
了解無常不必透過佛經或推理,只需像看電影,好好了解一幕幕的場景改變,就能了解無常是日常。
時間:2018年7月21日
主辦單位:菩提三乘林佛學會
藏譯中:張福成
圖片提供:菩提三乘林佛學會
二、觀察修
觀察修──伴隨思維研究分析的觀修方式, 今天講三個次第:1.無常的觀修、2.慈悲心的觀修、3.噶當派的觀修。
1.觀修無常
《大般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跡中,象跡為上,是無常想,亦復如是,於諸想中,最為第一。」所以,內心最殊勝的觀修,就是無常的觀修。無常的觀修為什麼最為殊勝?原因何在?
就佛法修行者來說,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一,最初的階段是「鼓勵學習佛法」,這時如果常生起「無常想」,思維無常,了解無常,可以鼓勵行善、修持,因為心裡想到無常,就會好好學習佛法。
二,禪修者的中間階段是「精進實修佛法」,這時如果有「無常想」,想到死亡無常的話,就會精進努力。所以在中間階段,無常是做為精進實修的一個助緣。
三,佛法修行人最後階段要「了悟緣起空性」,這時如果經常思維無常,由粗分無常的意義,能夠去了悟「緣起」;由細分無常的意義,能夠去了悟「空性」,對於空性的證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無常,只是指「改變」
人生本無常,對一般人而言,以為「無常」就是「死亡」,其實無常的意思是「改變」!以這一生來說,無常改變是無可避免的。例如春夏秋 冬、從小到老甚至世界的改變等等,人生總是苦樂參半,也許今天快樂幸福,因為無常,明天或許就陷入痛苦;也許今天辛苦、困難,但是辛苦困難不是恆常堅固,也許明天就能快樂順利。所以人生就像海浪一樣,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剎那、剎那都在改變,不管是家庭、工作或是環 境,無時無刻都在無常改變中持續下去,甚至可能一夕間破產、致富。
佛陀說:「一切有為法(註:有為法即因緣和合的現象)就是無常」,一切有為法都是剎那、剎那在改變的。它不是恆常堅固的,是具有改變的性質,這改變的性質就稱之為無常。了解無常,一旦有突來的變化,內心就不會完全不能接受;即便是在順境,也知道無常隨時會來,順境不會永遠都在,因此不會傲慢無比。反之,如果不了解無常,一旦面臨突如其來的困難或是逆緣,往往無法接受,於是陷入痛苦中,甚至罹患憂鬱症、自殺或發瘋等。所以了解無常,對我們這輩子一定有不可思議的幫助。
透過現象的正因(真實原因)跟邏輯推理,把無常的道理,再三的練習觀修,觀修「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無常的證悟就會產生。在無常的證悟還沒有產生之前,都應當把無常的道理再三觀修。
求救的女生笑出聲,不自殺了......
觀修無常,並不需要用佛經的教理或佛經的推理來進行,只要思維從出生到現在,生活究竟改變了多少、苦樂相伴發生了多少?好好想一想這些,這些都是無常。就好像看電影一樣,細細觀看並了解這一幕幕的影像,想一想這些苦樂的改變,就能了解無常。
以前中心曾出版一本書《自殺不是結束,是痛苦的開始》,這是一本結緣書。一位法友看了這本書後,打電話到中心求救,電話最終轉到我這裡來。
電話那頭有位女子說:「我想自殺!」
我問她:「為什麼要自殺呢?」
「因為男朋友變心了,跟我分手了,我感情沒著落,也結不了婚,無法忍受......」
我跟她說:「我從小就出家,一輩子都不能結婚,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她笑出聲:「說得也是,自己太傻了。」最後,放棄自殺念頭。
所以如果我們了解無常,遇到困難、痛苦也能夠忍受。因為無常改變總是會發生的,痛苦、艱難不是恆常,所以不會因為逆緣出現,對一些痛苦的發生就無法忍受馬上想自殺。
所以好好了解無常,內心的忍耐度會比較強。關於無常,佛陀在佛經中有開示:「有生必有死、有合必有分、有聚必有散、有起必有落。」 也就是凡是出生了最後必定是死,得到的最後一定是失去,聚集的最後一定是分開,走到高的位置最後一定會掉下來,這是佛陀開示無常的四個項目。
以上是第一個觀修「無常」的內容,也是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裡的一個重要主題,是禪坐學習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觀修慈悲
觀察修第二個次第是觀修慈悲心。
首先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快樂,對一切眾生都有愛心,希望大家都好,能夠得到快樂,這就稱之為慈心。
一般來說,所有眾生都有慈心。例如對待子女,父母、手足、親人,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快樂,這是慈心、愛心,是眾生自然都會有的。這種只有對家人、親人的慈心,是個別的慈心,現在我們要把一模一樣的慈心遍及到所有的眾生,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這樣來做觀修,這會變成大慈心。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希望幫助他並讓他行善業,這是慈心的觀修方式。應當把這觀修方式,再三的練習。
所謂的悲心,是希望所有眾生都遠離痛苦。一般人都希望消除親愛的人的痛苦,這種希望親人遠離痛苦的悲心,是片面的悲心。我們今天所要觀修的悲心,是要把這種個別、片面的悲心,遍及到所有眾生,也就是本來只針對某個特定的對象,希望他能脫離痛苦,現在把這種特定的悲心對象,遍及到所有的眾生。心裡面這樣想: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脫離痛苦,能使眾生脫離痛苦的事要好好去做。這是悲心的觀修方式。
因果不欺誑,想離苦果要先斷苦因
就痛苦來說,有因跟果兩方面。我們平常談到的悲心,都是因為對方已經受到痛苦的逼迫,我們覺得他很可憐於是產生悲心。例如看到罹患重症者,我們會想:「希望他能夠健康,快點痊癒好起來。」
不過,現在我們所要觀修的悲心,不僅僅是痛苦的果報出現,還有痛苦的因。有些眾生現在身體很健康、內心快樂,沒有任何的痛苦。問題是他的內心裡的貪、嗔、癡煩惱力量很強烈,這些煩惱產生之後,就會造不善業。雖然現在還沒有觸碰到苦受,但是苦的因已經累積了,就會獲得果報,因為因果不欺誑。看到這種眾生,心裡面就想:「眾生多麼可憐啊!被無明蒙蔽產生貪、嗔、癡,造成惡業,將來會有很多的痛苦出現,多麼可憐啊!」這種悲心也要生起。
因此,不論是親朋好友或是仇人,例如他的內心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惡口罵人說傷害他人的話,我們心裡想到這個對象的時候,內心也要覺得他非常的可憐,雖然他現在沒有受到痛苦,但他已經累積痛苦的因,將來就會有痛苦的果報出現。因為受無明的控制,無明的力量很強烈,因此會去傷害別人,所以引發貪、嗔、癡,出現惡口怒罵情況。在大乘教法裡面,這些人都是我們觀修大悲心的對象,因此,不是要報復、跟他吵架。
大悲心可以說是佛教命脈所在,佛教心要精華的部分,就是智慧、悲心雙運。大悲心也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的因就在於大悲心。因此,好好做大悲心的觀修,即便在內心產生一剎那大悲心,也能夠累積無量、無邊的福報,也能消除罪障。同時由於大悲心的產生,將來就很容易引發菩提心的產生。(系列四)
------善報2019夏季號 pg. 49~56
善報助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