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找回自主權,找回內在的幸福
如果透過禪修,內心得到自主性,不管遇到外在環境是什麼樣,內心都能自主的去受用外境的色、聲、香、味、觸。
這些都準備好之後,就要開始打坐觀修。觀修方式有非常多種,可依「無伴隨思維研究分析」及「有伴隨思維研究分析」,區分為:安住修和觀察修。
一、安住修
這是不伴隨思維研究分析的觀修方式。安止修的形式有很多,這裡說明其中兩種:1.有相安止、2.無相安止。
1.有相安止:以佛像為所緣
有一個所緣的對境,心專一在這形相或所緣的對境上來修安止,這就稱之為「有相安止」。例如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的佛像為所緣做觀修,以這佛像當做所緣的對境,我的心專一安住在佛像上面做實修。
準備好一尊佛像,佛像的尺寸大約是手指張開拇指到食指的長度。大約是一個手掌的長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將佛像放在自己的前面,內心專注在佛像的形體上,不要渙散、不要胡思亂想,內心只專注在佛像上,一心專一安住做觀修。
如果有佛像很好,沒有佛像就放法照也可以。佛像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的原因:太大內心容易渙散,太小則緣取不易,內心容易緊繃。所以佛像大約手掌大小(拇指跟食指的長度)最為適當,眼睛看著眼前的佛像,內心專注在佛像上面,內心持續專注後,不要胡思亂想。
觀修所緣對境部分,在《三摩地王經》中開示:「身體宛若純金色,世間怙主極莊嚴,何者之心專注此,菩薩彼者即入定。」意思是,準備釋迦牟尼佛像,他的樣貌是金光燦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無比,以這尊佛像為攝心的所緣境,內心好好專注在上面做觀修,這就是菩薩行止、禪修的方式。
狀況題:昏沈掉舉發生時……
a.掉舉時:學習禪修的時候,觀修的行者,緣取釋迦牟尼佛的佛像,之後一心專注的做禪修。假設妄念紛飛,內心胡思亂想,眼睛應該要看著釋迦牟尼佛金剛跏趺坐的腳,或是腳底下的蓮花座,視線朝這方向看去,內心也專注在那個地方,妄念就會降下或去除掉。
b.昏沈時:禪修時,當所緣對境不明晰,內心陷入昏沉、昏暗,這時要看著釋迦牟尼佛的眼睛,還有祂的頂髻,眼睛看著,心也專注在這裡,不明晰、昏沉的狀況就容易排除掉。
狀況題:妄念這位「老朋友」……
打坐觀修時,念頭會出現,妄念也會產生,就禪修來說當然是一種障礙,但是不能因為有這種障礙產生,就認為自己無法禪修而灰心沮喪。要了解內心念頭出現是自然的,因此,在禪修時不
要怕念頭出現,但當念頭出現時,不要去追逐念頭,即使念頭出現,仍然專注在自己的所緣對境上,緣取自己的所緣對境,繼續觀修。
在繼續觀修的情況下,有些人就會發現:自己的妄念、念頭更多了,會有這種感覺,認為自己打坐禪修後,妄念比以前更多。其實不是,這時候妄念沒有比以前更多,是因為沒有禪修以前,自己內心的煩惱、妄念出現時,根本沒有察覺,根本就不知道。現在是因為用心在禪修上面,所以當念頭出現馬上察覺,所以覺得自己的妄念比以前還多,其實並不是。妄念不但沒有增加,其實是越來越減少。
總而言之,在打坐禪修的時候,內心可以專注在所緣上面。也許渙散、妄念隨時出現,所以這時要做適當的調整,這個一定要知道。
「有相止」禪修練習
就前面解釋說明禪修的方式,我們現在練習。
身體的要點:毗盧七支坐法,照前面說過的方式去做,而其中主要的關鍵就是要放輕鬆、不要緊繃。
腿:打坐時雙腳能跏趺坐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半跏趺坐也是可以,如果再不能,坐在椅子上,兩隻腳放下也是可以的。
脊椎:背部要挺直端正。
肩膀:放輕鬆,要像老鷹展翅般放輕鬆,這是最重要的。
眼睛:雙眼微閉。
手:雙手結禪定印,左下右上(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交疊),置在肚臍以下的位置,手掌也是完全放輕鬆。
呼吸: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它,放輕鬆自然的呼吸即可。
嘴:雙唇微開,禪修時,呼吸的氣息從口出入或從鼻子出入,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內心的要點:過去的事情不要去回憶,未來的計畫也不必去想,應該是內心要專注在所緣的對象上,譬如佛像。只有現在心,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內心只有專一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內心一定要有正念,不是馬馬虎虎放鬆,一定要有一個正念去維繫自己的內心。
總之,關鍵重點就是鬆緊適中。從剛開始的止禪安住修,到毘鉢舍那觀禪的觀察修,其實鬆緊適中是非常重要的,身口心三門,也就是身體的姿勢、內心、呼吸這三項是完全自然放輕鬆的。
今天沒有安排具體佛像,但釋迦牟尼佛像大家都見過,就觀想釋迦牟尼佛像在自己的面前,對這尊佛像進行觀修,一心專住在上面做觀修。這樣逐漸練習成一個習慣,或是以後自己準備好一尊佛像也這樣觀修,努力練習之後就會進步。
(大眾禪修)
2.無相安止:以呼吸為所緣
第二個次第是數息,數呼吸。身體與內心的關鍵要點跟前面一樣,前行次第都是相同的,要緣想的對境就是呼吸。呼吸的出息跟入息,是數次數,一心專住在這上面打坐觀修。前面的方式是緣取佛像來做禪修,達到安定、專注的效果。後面這個是針對呼吸,數呼吸一心專注,一樣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就是內心可以寧靜、安住。
數呼吸時,氣呼出去時不要去控制呼吸,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不要想呼的很長,這些都不要。就是依平常自己的習慣,自然呼吸的樣子,自然的呼氣,之後自然的吸氣。吸氣時不要去控制它,自然輕鬆方式就好。總之,呼出去跟吸進來算一次,之後放輕鬆、自然地進行。數呼吸時,內心用正念來進行,專注在數呼吸次數,正念維持在上面不要渙散。例如也許算七次,算到七次後又從頭開始,這是一個方式;或者算到21次,這樣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就可以。
在打坐觀修的時候,氣呼出去時內心要專注在氣息上面,專注的同時數數字,如果這二者都顧及,當然內心就很專注,專注力持續保持,這就是數息的方式。
氣呼出去時,要停一下下,然後吸進來,稍微停留一下下,氣吸進來也不是馬上呼出去,要稍微停一下下,呼吸要用自然的方式。
停的時候,不要做任何改變,就是保持自然的方式就好了。氣呼出去時也好,吸進來也好,是不快不慢的,也不是要很快的呼、很快的吸,也不是要拖得很久,不是慢慢的呼、慢慢的吸,它有個自然的方式,就是快慢適中,以自然的方式來進行。
數息法觀修的最重要關鍵就是,心專注在氣息上面還有數呼吸的次數上。如果專一安住,內心就慢慢不會受到念頭的控制。當念頭、想法出現,就慢慢不會受念頭控制。如果內心有一個專注的能力,沒有受到念頭的控制,漸漸內心的自主性就會越來越強,內心慢慢趨於自主,就能夠專一安住,所以不必有什麼其他的想法。
在還沒有打坐禪修之前,內心本身是無法安住的,所以內心會妄念紛飛,煩惱很多,這時的內心是很擾亂的,絲毫都不能安住。所以透過觀修,就是要想辦法將心安住。
內心自主,不受制於外境
如果內心本身是不能專一安住,就代表內心沒有自主的能力;如果內心沒有自主的能力,就表示它是受到控制的。受到妄念的控制,受到煩惱的控制。如果內心處在受控制的狀態,內心就會產生擔心,就會受到很多的傷害,例如出現灰心、沮喪等情況,然後就會不快樂、痛苦,甚至形成焦慮症、憂鬱症。
為了內心能夠得到自主,為了內心能夠得到寧靜,為了內心能夠專一安住,我們要透過觀修來達到內心的改變,讓內心得到自主的能力。一旦內心得到自主的能力,將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逆緣,不管外在環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心都能自由自在,因為內心本身有自主的能力。所以這時它並不需要去觀待外在的環境,不會受制於外在的環境。
日常外在的對境是五妙欲的對境,就是色、聲、香、味、觸,執取心識本身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平常的情況,外在對境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在的認識者就是六識,但是平常我們去執取外在對境的時候,會依賴於對境,例如色法悅意不悅意,聲音本身悅耳不悅耳,氣味本身是香還是臭,滋味本身是甜還是酸苦辣,觸感是柔滑或是粗糙等,根本識去緣取它之後,會引發意識本身貪念、嗔恨等等,就會產生煩惱。
我們內心不由自主,就會受到外在環境的控制;受到外在環境控制的情況,色法悅意不悅意,眼識去緣取對境色法,意識本身就執著,因為執著,所以貪念、嗔恨就發生了,這種情況就是受制於外境,受到外在對境的控制。一旦受制於外境,就會產生貪念、嗔恨等煩惱,煩惱產生就會累積不善業,不善業累積之後,不只這一輩子,甚至下輩子都會帶來很多辛苦,譬如造成四周環境、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辛苦困難。這種情況之下,外在的五妙欲享用得越多,內心本身的貪愛就會越強烈、痛苦就越熾盛。
但如果透過打坐觀修,內心得到自主性,不管遇到外在環境是什麼樣子,內心都能自主的去受用外境的色、聲、香、味、觸。
所以內心的幸福快樂要怎麼去達成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透過觀修來進行。
「無相止」數息法禪修練習
現在做數息法的練習。身口心的要點,也就是身體的要點、內心的要點、呼吸的要點,都跟之前說的一樣,做好之後就是數呼吸,呼氣跟吸氣算一次,現在我們一起來練習數21次。
(大眾禪修)
持續練習,養成習慣就容易了
對初學者來說,用數息的方式來練習禪修,是容易了解也容易實修的方式。雖然很容易了解,但是日常實修上,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
最主要的困難是在於我們多生多世裡,內心的妄念、煩惱、習氣累積了很多,而且習氣的力量也很強烈。所以要讓內心專一安住,不是馬上就能辦到的。因此,從觀修方面來說,最重要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實修,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再三的練習,讓它變成習慣,串習成習慣就容易了。所以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開示:勤學無難事。如果勤快的學習,再三的去做,然後變成自己的習慣,那就容易、輕鬆了。所以,持續不間斷的做觀修,才會慢慢變成自己內心的習慣。
如果能做到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辛苦困難的時候,內心煩惱產生的時候,這時就容易運用,馬上實行。因為它已經變成習慣了,這時禪修的效果就自然會產生。例如專注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做觀修,以這樣的方式持續的練習,久而久之,內心便能夠得到自主,能夠清澈、明亮且堅固。當遇到不快樂、焦躁不安的時候,當下進入自己的觀修:觀想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專一安住在自己的所緣對境上做祈請。那時,內心的不快樂,馬上就能止息,最後釋迦牟尼佛化光與自己融合,釋迦牟尼佛的心意跟自己的心完全融合在一起無二無別,這時,佛的加持就會進入自己的內心,內心的痛苦、困難,馬上消散的無影無蹤,內心就一定能快樂寧靜。
以數息法的方式努力做觀修,經常做能夠達到好的效果。例如我們有時也會遇到憤怒、生氣、傲慢、嫉妒等情況,這時候如果能馬上坐下觀修,自己的身跟心頓時會輕鬆、寧靜、止息。因此,對身心快樂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有些人很容易發脾氣,通常遇到這樣情況,他的呼吸也不太正常,身體也容易發生疾病、不健康。假設正在發脾氣的人,如果就在當下馬上修數息法,專住在自己的禪修上、呼吸上,這時身心就能夠馬上放輕鬆、寬坦,怒氣很快就能夠止息掉,這時身心健康也就不會受到影響。
因為心中寬坦,自然就容易健康,特別是對容易憤怒、生氣的人來說,數息法能夠帶來心中寬坦,身心健康幫助都很大。但是想要禪修馬上有用、有效果,可能要好好的做練習。每天好好打坐,也許五分鐘或15分鐘,每天每天打坐觀修,觀修主要不是只做觀修,觀修主要是養成習慣,重點在養成習慣,一定要成為一種習慣。
問答
問:數息法裡說,一呼一吸要停一下下,這是什麼意思?
答:這裡說停一下,不是花力氣讓呼吸停一下,而是氣呼出去會停一下,吸進來會停一下,自然就會這樣子,不要控制去讓它停更久,也不要故意換氣,自然就可以了。當我們氣呼出去的時候,不要馬上吸進來,可以稍微停一下下,氣吸進來也不是馬上呼出去,它也會暫停一下。
問:打坐時一念不生會如同沉睡一樣,這樣不好嗎?所以打坐沒有念頭是不好的嗎?而「正念的
力量」是什麼意思?
答:打坐禪修時,不僅僅是單獨沒有妄念這一點,而是要明而無妄念,這條件一定要有。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昏倒了,昏倒的那個時候既沒有妄念也沒有念頭,可是內心明晰的能力也沒有
了,所以不能當做是打坐,打坐禪修沒有念頭是沒有錯的,但是要明晰而無妄念。
一般「正念」的解釋就是不渙散。「不渙散」的意思就是指:安住的狀態能繼續持續下去,沒
有其他念頭產生。
問:請問仁波切,數息時發現呼出去的氣比較長,吸進來的氣比較短,需不需要做調整呢?
答:做數息法的時候,重要的關鍵不是在呼吸氣息的長跟短上面,最主要是內心專注在上面,沒有妄念紛飛,安住之後慢慢達到內心的自主,這是觀修的重點。
所以呼吸的氣息長短不必花力氣調整,因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只要自然就好,最主要是要專一安住,數息是培養精進的一個方法和工具。
問:請問仁波切,打坐數息時,身體會旋轉、會動,這時要讓身體繼續動,還是不要?
答:不要去理會它,那是太過放鬆的緣故。一般禪修的時候不要刻意花力氣緊繃,但是也不能太鬆散。傳承祖師說:「打坐禪修要鬆緊適中,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所以一開始調整身口心三門要點時,要鬆緊適中。
釋迦牟尼佛時代,阿難問:「打坐的關鍵要點怎麼做?」佛問阿難:「會彈琴嗎?」阿難答:「會」。佛說:「琴弦本身要調得很緊還是很鬆?
都不是!因太緊則易斷,太鬆則不成調,太緊或太鬆聲音都不好聽。同樣地,禪修時要鬆緊適中。」所以在前行的時候,要調整身口心三門。身體是毗盧七支坐法,口的要點是呼吸自然放輕鬆,內心的要點是清淨無妄念,三門關鍵要點都是要鬆緊適中。任何觀修都是鬆緊適中,放鬆的時候,也不是起心動念花力氣去放鬆,不是這樣的,而是自自然然的放輕鬆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打坐時會旋轉、會動,可能就是太過鬆弛,一旦過於鬆弛,就會變成放逸,一旦放逸,禪修的利益就不會產生。但是如果太過緊繃,往往導致妄念紛飛。
問:觀修時,心情已經寧靜,要不要再思維其他的觀修法?例如修皈依、修空性、修皈依上師。
答:平常我們打坐時,前面要做皈依跟發菩提心,這是非常正確的。當正式進入禪修時,就不需要再做這些。至於觀修空性的部分,那就是另外一種禪坐的方式。
問:大圓滿禪修時,說要安住在生氣的本質上面,請問生氣的本質是什麼?
答:修大圓滿的時候,如果有生氣的念頭生起,那時候是看著憤怒的本質,而不是安住在生氣的情緒上面。「安住」的意思是,看著心的本質,自然放輕鬆,這樣專注的安住。意思就是「讓心持續放鬆,在看著本質的狀態中」,而不是繼續生氣下去。
問:請問仁波切,有相觀修時,佛像如何放置,最適合的高度在哪裡?
答:掌握好打坐觀修的身體要點之後,眼睛放鬆,佛像差不多是眼睛順著鼻尖看過去的方向,那樣的高度就可以。
(系列二)
時間:2018年7月21日 / 主辦單位:菩提三乘林佛學會 / 藏譯中:張福成 / 圖文提供:菩提三乘林佛學會
------善報2018冬季號pg. 56~61
善報助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