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解脫經》開示 大解脫經,佛說「懺罪之王」

大解脫經,佛說「懺罪之王」

因為我們的心被業力、煩惱等障蔽,讓我們無法見到實相的本質,透過懺悔罪業、淨除罪障,我們自然就會了悟。

 

20171115

 

日期:2013年9月4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藏譯中:施心慧

課程開始之前,我們先一起做五分鐘的禪修。為什麼要在上課之前做禪修呢?主要是希望大家的身體可以在上課之前得到放鬆,身體一旦放鬆,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清淨。

禪修,就是不造作的安住

在座的各位,很多是上過《薩惹哈道歌》課程的老同學,都知道薩惹哈大師曾經說過:「捆縛如果能鬆脫,就一定能獲得解脫。」所以上課前大家一起做禪修,讓身心自然地放鬆是很好的。

講到禪修,特別是大手印跟大圓滿的禪修,身跟心要處在本然的狀態中,無造作的自然狀態,所以並不是特別去禪修一個對象或一件事情。平常談到禪修的時候,覺得禪修就是要努力去修一個東西。事實上,真正的禪修,是保持在心原本的狀態當中,不造作的處在自然的狀態裡。這就是禪修。

今天的課程是講說《大解脫經》,將會先給予口傳。關於口傳,特別是藏傳佛教,是非常重視口傳的。

所謂口傳,就是一個傳承。不管是任何一個法門,如果能夠在求法的時候,有上師給予灌頂、口傳跟教授的話,這樣子是最好的。因為透過灌頂、口傳跟教授,可以讓傳承持續不斷,也可以獲得傳承祖師們的加持。這樣子的傳統,它的加持跟利益是非常大的。

 

為什麼要懺悔罪業?

這次上課要談的《大解脫經》,是佛陀的經典,這個傳承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間斷。為什麼這麼說呢?噶舉派有一位叫札西偉瑟的成就者,這位尊者跟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也可以說是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上師,這位大師在淨觀中,見到了佛陀,從佛陀那裡直接得到《大解脫經》的口傳。以遠傳承來說,是來自於佛陀;以近傳承來說,可以說是來自札西偉瑟大師。所以在這裡把這個口傳的傳承傳給大家,是非常好的。

佛陀因應眾生的不同需求,宣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雖然法門這麼多,但最重要的法門之一還是在於:要淨除眾生的業障。以佛法修行者來說,懺悔罪業、淨除業障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修持之一。

 

障礙我們了悟的是業力

以佛法的修持者來說,障礙修持者了悟的是我們的罪障,所以淨除罪障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的祖師曾經說過:「淨除罪障自然可以獲得了悟。」因為我們的心被業力、煩惱等障蔽,無法見到實相的本質,透過懺悔罪業、淨除罪障,我們自然就會了悟。

事實上在所有眾生心中,都有本具的佛性(如來藏)。但是在凡夫的階段裡,由於我們的無明,還有業力、煩惱等障蔽了我們,讓我們沒有辦法了悟心中本有的佛性(如來藏)。因為不了悟本有的如來藏,以致讓我們不斷地在輪廻中流轉。所以如果要從輪廻中解脫,就必須要去除障蔽我們佛性的東西。就好像洗衣服一樣,要把污垢去除,讓衣服展現原本乾淨的樣子。所以我們透過懺悔、淨除罪障,我們本有的佛性自然就能夠現前,當你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可以說就是解脫了。

那麼眾生跟佛陀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呢?差別就在於有沒有了悟心的本質,或者有沒有了悟萬法的本質是什麼。如果你了悟心的實相、了悟萬法的本質,那就是佛;反之就是眾生。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去除那些障蔽了我們,讓我們無法了悟本具如來藏的覆障,那每一個眾生本具的佛性就能夠展現出來。當你能夠見到心的本質、了悟到心的本質,那就是佛了。

 

大解脫經,佛陀親口宣說的懺罪法

淨除罪障的法門其實是非常多的,《大解脫經》是由佛陀親口宣說,而流傳下來的懺悔罪障的法門之一,以藏傳佛教來說,這是屬於密乘。但即便是藏傳佛教的密乘,如果能夠依著三乘次第來修的話,是非常好的。

以藏傳佛教來說,其實非常強調顯密要雙融,所以過去有一句話:「密乘之所以甚深,是因為顯乘的恩德。」也就是由於有顯乘的修持基礎,之後你再進入密乘的口訣修持,就更能夠快速的了悟萬法的實相,所以顯密雙融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談的《大解脫經》,就是從顯乘的角度來教導。譬如佛陀在初轉法輪的時候,主要談的是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在二轉法輪的時候宣說般若,又稱般若期。此階段的代表經典為《心經》、《金剛經》等般若經。在三轉法輪的時候,所講述內容是如來藏更深細的功能差別,又稱唯識期,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為主。可以這麼說,佛陀的這些教導,都是密乘修持的根本。

譬如密乘修持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是佛陀在初轉法輪時強調的出離心。在佛陀二轉法輪時談到的菩提心還有空性等等的見解,也都有助我們進入密乘的修持。因為有這些基礎,我們的密乘修持之道可以變得非常甚深。

關於懺悔罪業的法門,顯密都談了很多,其中《大解脫經》可以說是「懺罪之王」。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大解脫經》是佛陀親口宣講流傳下來,主要就是讓我們從過去所造的罪業中獲得解脫,這部經典在漢傳佛教中稱為《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接下來會邊口傳邊做解釋。

 

口傳,領受佛陀親自給予的加持

這部經是佛陀在王舍城所宣說。當時佛陀在王舍城,跟眾多大比丘還有菩薩聚在一起,主要是希望能夠淨除眾生罪業而宣說這部經典。

之前提到口傳的傳承,在座有些朋友可能不曉得口傳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以《大解脫經》來說,它是由佛陀親口宣講流傳下來的,是當時佛陀向弟子宣說,然後他的弟子又傳給弟子,透過這樣代代相傳的方式讓佛陀加持的相續能夠不間斷地流傳下來。各位在這裡得到口傳,代表你就得到了加持,而這個加持是源自佛陀的加持,經過代代相傳到現在。所以大家在這裡聽聞到這個口傳,就等於領受了佛陀親自給予的加持。

口傳看似一種念誦,但是,這跟自己在家裡讀書是非常不一樣的。差別是在於,它是由佛陀或者祖師、上師代代流傳下來的,所以雖然看似讀誦,但是口傳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加持力。

藏傳佛教在臺灣已流傳大約三、四十年,一開始藏傳佛教來臺灣弘法的時候,臺灣的課程安排跟準備等等,沒有這麼好,因為當時很多條件都不是那麼齊備。譬如書籍以及口譯人員不像現在這麼多,所以當時只能灌頂、修法等等。慢慢發展到現在,可以這麼說,藏傳佛教在臺灣還滿昌盛的,現在的各種條件都比較圓滿了。希望能夠慢慢推廣過去祖師大德的教導以及修持方式,特別是現在我們都具備了這樣的福德還有機會。

 

那洛巴、密勒日巴、噶瑪恰美,都以苦行淨除罪障

《大解脫經》主要是講懺悔罪業的法門,以修行者來說,淨除罪障是非常重要的。舉例來說,我們看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當他見到馬爾巴大師的時候,有很多年的時間不斷地被要求蓋房子。為什麼馬爾巴大師要他這麼做呢?主要就是透過苦行,淨除他的罪障。當罪障淨除之後,覺受、了悟自然就會慢慢地生起。那洛巴尊者的傳記也是如此,他在遇到帝洛巴大師的時候,同樣也受了非常多的苦行,上師也是透過這樣子的方式,淨除他的罪障。

再看看噶瑪恰美大師,就是著作《山居法》的噶瑪恰美大師。在他的傳記裡描述,他在上師的葬禮上燃起了他的一根手指當油燈來供養,在三摩地中,噶瑪恰美仁波切發了無窮盡的菩薩願,同時證得了大手印。

從過去很多祖師大德的傳記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積資淨障的事蹟。所謂「積資」,就是累積福德資糧,累積我們修道所需要的福報;「淨障」就是去除中斷我們修道的障礙。所以淨除罪障是非常重要的。

 

20171115 2

 

法的本質,沒有三乘分別

在《大解脫經》裡,有一段話我想特別解說:「世尊,我土如來唯說一乘,云何如來今說三乘?爾時,世尊以無礙智告諸菩薩,汝等今者為利眾生,諮問是義,諦聽諦聽。諸善男子,譬如有人,一人三名,小時名小,二十名中年,過八十名為老者,我今三乘亦復如是。」這裡是解釋為何佛陀講說佛法會分三乘呢?其實以法的本質來說,並沒有三乘的分別。法就是法,之所以有三乘,是以眾生的修持角度來說。經典講到一個譬喻,以人來講:年紀小的時候,就是小孩子,20歲叫中年,80歲以後就會稱為老年。所以所謂三乘,就像人類的年紀一樣。主要是因應眾生心的大小不同,就是寬廣的不同,而有這樣子的分別。

經典接下來說:「為初小心聲聞之人說於小乘,為於中心緣覺之人說於中乘,為大菩薩大道心人說於大乘。」意思是說,對於道心比較小的,也就是聲聞乘,就宣說小乘;道心中等的這一些人,是屬於獨覺、緣覺的人,就宣說中乘;對於道心寬廣的、菩薩道的行者,我們就宣說大乘。所以,三乘是因應眾生心的大小而去宣說,讓他們可以修持。真正以法本身來說,並沒有什麼大小、高低的分別,這是大家要清楚、瞭解的。

接下來:「諸善男子汝今復聽,理無二極趣必同歸,解雖殊律終為一觀,理是一乘分之為三,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意思是說,雖然分為三乘,但是本質上來說都是相同的,最後都會歸到同一點上,以究竟來說,理只有一個,法只有一個。所以,聲聞跟緣覺都是會進入大乘。所謂大乘,即是佛乘。所以雖然看起來有三乘,究竟上只有一乘。

 

佛語如陽光,含苞的心綻放證悟的香

「說是法時,會中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八百比丘得阿羅漢果,二萬天人得法眼淨,百千萬人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裡的「得無生法忍」,意思是了悟了空性,還有一些人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為什麼佛陀一宣說就會這樣呢?因為透過佛陀的加持,加上當時與會的大眾,在過去世積資淨障的功夫已經做得很好了。就好像已經長出了花苞,只是花還沒有開,一聽聞到佛陀的教言跟教導,就好像陽光照射在花苞上,透過太陽般的加持,花苞當下就盛開了。

   我們現在也是,現場與會的大眾如果可以好好地累積福德資糧、淨除罪障,那也許這一世就可以獲得這樣子的成果。就算這一世沒有獲得,也因為這一世有累積福德資糧、淨除罪障,也許在未來世,當因緣成熟的時候,我們也會像含苞的花一樣,一聽到佛陀的教導、一聽到佛法,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可以證悟空性,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接下來是講到聽聞經典的利益。「是經久住,令得惡道永息。所以爾者,曾聞佛說地獄不閑,若誦經一句諸天歡喜,常來親近自然修善,若人聞是方廣經典,歡喜信敬,書寫讀誦,受持禮拜,稱是經中一佛一菩薩名者,是人現世安隱,不見諸惡,若其命終,我等菩薩前導是人,迴向我國共生一處。」就是說,如果能夠讓這個經典長久駐留,可以關閉惡道的門,聽聞到經典可以生起歡喜心。如果能帶著這樣子的心抄寫、念誦經典,那麼這輩子就能夠獲得安樂,不會見到種種的不善,並且在命終的時候,能獲得佛陀以及諸位菩薩的引導,往生極樂淨土。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領受了這個經典,而且生起歡喜心、信心,然後接受這個經典,向它禮拜、念誦、抄寫等。這就是佛陀所解說的經典的利益與功德。

 

念誦佛陀名號功德大

                   接下來講到的是聽聞佛號、念誦佛號的利益。經典裡講了一個佛陀過去生的一個故事,相關故事在《金光明經》裡講得非常多。故事是說,佛陀有一世是一位王子,有一天來到山中,看到快乾涸的湖裡魚群奄奄一息,王子於是生起了慈悲心,為這些魚兒們念了三次佛陀名號──寶勝佛。雖然湖裡奄奄一息的魚最後不敵現實環境非死不可,可是死前聽到三次寶勝佛的名號,死了以後就投生到忉利天去了,這就是念誦佛號的利益。像這樣子的佛陀的故事在這個《金光明經》講得非常地詳細,也非常多。

                 所以,如果我們帶著慈悲心祈願念誦佛號,讓臨死的眾生可以聽到佛陀的名號的話,他們就有可能投生到天界,就是投生到比較好的地方,這就是念誦佛陀名號的功德跟利益。這是因為過去佛陀在菩薩階段的時候,曾經發了一個這樣子的願,所以他成佛之後,眾生光是聽聞到這個佛陀的名號,就可以投生到忉利天去。

                 佛陀所宣說的經典如果全部都做解釋,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如果以口傳的方式,可以在我們阿賴耶識裡種下習性。以修道次第來說,一般分為聞思修三階段,透過聽聞、思維與實修去生起三慧。但是岡波巴大師說,在修持的時候,聞思修三者是要合一的。不是說今天光是聽聞就好,明天光是思維就行了,並不是這個樣子。而是在聽聞到佛法的時候,就要去思維聽聞到的佛法道理,經過思維然後去實修。(系列一)

 

------善報2017秋季號pg.46~50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