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古仁波切/切喀瓦尊者之《修心七要》開示
修心,做好日常四功課!
要看透事情的表相,就要把握住世俗菩提心的「我執」與勝義菩提心的「空性」,這需要在行住坐臥時不斷的訓練自己。
時間:2017年10月5~11日
地點:尼泊爾南摩布達創古寺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文字整編:陳淑燕
聽打:張千金
一切過患都來自我執
《修心七要》的第三個要點是「一生修持的方式」,修完四共加行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惡緣,如何轉化成滋養你的菩提道?第一個方法是以「世俗菩提心」來轉化;第二個方法是以「勝義菩提心」來轉化。第一個方法的偈言是「報應皆歸一,修一切大恩」。意思是說,我們需要瞭解一切的過患、報應與障礙,其實是「我執」。報應皆歸一裡的「一」,指的就是我執,要從消除我執開始,接著就能消除煩惱。煩惱消除了,苦也消除了,這時你的信心、精進、禪定也會不斷地增長。「修一切大恩」裡的「一切」則是指一切眾生。瞭解我執後,我們還需要瞭解眾生的功德是很大的,所以在遇到過患和問題時,要感恩而不應該怪罪,因為沒有眾生讓我們去幫助、利益他們,我們就不可能出離輪迴痛苦,解脫成就佛果。擁有利他的心,才可能達成究竟的果位。
如何以勝義菩提心轉化惡緣?
那麼該如何以勝義菩提心來轉化惡緣?偈言是「迷境觀四身,空護為最上。」「迷境」指的是世俗的各種顯相,因為是迷惑的、錯亂的而稱為「迷」,我們要瞭解這些境或顯相,其實是「四身」,也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和自性身(註:佛身的四種分類)。「四身」中的「法身」,指的是最究竟的空性義,它是諸佛菩薩心的智慧本質;法身會變幻出各種佛陀,也就是說,法身展現出來的各種顯相就是佛陀的「化身」;而法身和化身的合一就是「報身」。法身、報身和化身的本質是沒有差別的,它們都是「自性身」。當你對勝義菩提心的空性有所領悟後,面對各種障礙時,就會瞭解這一切的本質是空性、是「法身」;而一切的顯相,都是空性的「化身」,你就會知道:經驗到的一切痛苦、過患與障礙,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只是夢中景象。而領悟勝義菩提心的空性智慧後,你已經學會如何轉化。
修行者變農夫的故事
至於「空護為最上」,舉例來說,一般我們為信眾誦經叫「做佛事」,或者說「做超薦佛事」,這個時候我們會念誦《心經》和《般若八千頌》,這是為了替信眾消除障礙。但要守護自己或為自己除障的最好方法,其實是了悟空性,或者說把握住空性義,意思是當你念誦《心經》或念誦《般若八千頌》的時候,你因此了悟了空性義,就是對你最好的保護,也是最好的除障。我們更要瞭解,惡緣或障礙也有可能是快樂、享受的事,但它們其實阻礙了修持。有一個故事,曾有個僧人,因為想有多一點的享受與食物而種了許多花與菜,最後,他從修行者變成農夫。所以要看透事情的表相,就要把握住「世俗菩提心」的「我執」與「勝義菩提心」的「空性」,這很不容易,卻是在行住坐臥間的修心練習中能訓練自己的。
行住坐臥的四個功課
把握住「我執」與「空性」後,在修持上可以開始更具體的功課。先說明《修心七要》第七個要點「修心的學處」中,其中四個在日常的行住坐臥間,不論何時都要去做的學處或說功課。
諸瑜伽持一:第一個是「諸瑜伽持一」。
「瑜伽」是真實義或究竟義。將心安住在真實義或究竟義上,就是不跟隨煩惱、不跟隨妄念而走。但在這樣的狀態中,有一件事是要一直持有的,所以叫「持一」。「一」就是利他,永遠要不忘了利益他人,任何時候都不離開利他的這一念心。
遇違緣修一:第二個學處是「遇違緣修一」。
在修心時偶爾會遇到一些障礙、逆緣,讓我們有放棄修心、放棄利他的念心,遇到這些「違緣」時就要修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要這麼想:眾生跟我一樣也會遭受痛苦,也會遭遇到違緣,我現在經驗的痛苦和違緣,就是我承受了眾生的痛苦和違緣,眾生因此遠離痛苦和違緣。換句話說,違緣已被你轉化為修持的法門或轉為道用。
初後行二事:第三個學處是「初後行二事」。
「初」是早上醒來要記得今天最重要的責任,該做的事是什麼,就是要生起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而且不壞失,要一直保持著。「後」是晚上睡前要做的事,反省、檢討早上所發的心是不是有做到,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不是有修持到。檢查之後發現有做到,你就會生起歡喜;若沒有做到,你也要去懺悔。同時思考到底是什麼障礙了你的菩提心?讓你沒做到的煩惱是什麼?然後去面對它、破斥它,告訴自己明天不再犯了。
二境皆應忍:第四個學處是「二境皆應忍」。
修心時我們會遇到二種境界,一種是快樂,一種是痛苦,它們都會障礙我們修持、修心。舉例來說,快樂過頭你會沉迷過度,這時煩惱就愈來愈強;痛苦一來,你會發現心好像完全無法自主了,也不再想修持佛法了。所以,不論是快樂也好、痛苦也好,都要能夠安忍。「忍」就是要把握一種覺知,不跟隨快樂也不跟隨痛苦走。能夠覺知,就能不因過度的快樂而造惡業,也能不因過度地沉溺,或說被自己的痛苦所淹沒而造業,所以覺知很重要。「忍」也包含了祈願。感到快樂的時候,你發願眾生能像你一樣得到同樣的快樂,你也發願眾生的快樂不要過度,讓他們不要沉溺在快樂中;感到痛苦的時候,你發願領受眾生的痛苦,讓他們都遠離痛苦。透過「忍」,覺知了苦樂而不沉溺、不造惡,你也能發願把它變為道用,祈願眾生最終都能離苦得樂,最後都能夠修行正法。這就回到我們修心的起心動念:為利益一切眾生的發心。習慣會從今生被帶到下半生,甚至是來世,養成利他的習慣後,不僅是今生,就是下半生、來世,我們也可以說無憾了。
問答
在《修心七要》中,雖然有非常多的該做與不該做,但只要把握一個要點,就是調伏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煩惱。當煩惱生起時,不跟隨著它走,在覺知中,盡量保持利他之心,做得到的話,我們得到的暇滿人身就沒有浪費。
問:如何用慈悲心對待討厭的人?
答:所以「取次從自起」很重要。不要一下子就把目標放在討厭的人,因為不太容易,可以先從喜歡的人開始練習給予,然後,練習承擔他們的苦,慢慢地才有可能對討厭的人也做得到。不過可以先不從人,而從珍惜自己的東西開始。
問:跟別人交談時,不能說粗話,又不能好好地說好話,說到要害處,怎麼讓別人明白自己在說什麼?是不是說三遍就不用再說了?
答:還是要回到你的動機。如果你的動機是為了溝通,而且是為了幫助對方,那麼你講話就得大聲點,可能就得說粗話;如果你的動機有嗔心、負面情緒或是要欺騙對方,那麼「刺要害處」或粗話,當然都是不行的。
調伏己心,累積善的習氣
問:這一輩子學習到的佛法,再下一個輪迴,我們還會有這些記憶嗎?
答:當你調伏了你的心,將它轉為道用,即「所遇修道用」,這樣的習慣是會帶到來生的。舉例來說,一個人在今生可能嗔心很強,或遇到某件事情時,他用嗔心回應了,來生再遇到這種事情,他的嗔心會更強。相對地,善心也是這樣,當一個人在來生接觸到修心的教法,因為知道曾經學過,他就會很容易瞭解、很容易接受,所以累積善的習氣,是很重要的。
(本文摘自《創古法雨》〈系列二,圓滿〉)
------善報2020冬季號 pg. 04-17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