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第三十八屆噶舉祈願法會(噶舉大祈願法會官網)
#願我如您一般,圓滿彌勒大願
授課上師:上師金剛持慈祜灌頂大司徒仁波切
中譯:喇嘛滇津多傑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大會場
時間:2024年1月15日
■原典
《慈氏願文》
我今歸命禮,十方一切佛,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願作菩提因,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我今禮諸佛,願成無上智。
十方大菩薩,證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已,摧伏於魔軍;轉清淨法輪,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無量俱胝劫,擊于大法鼓,度脫苦眾生。
我沒於欲泥,貪繩之所繫;種種多纏縛,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過去未來佛,所行菩薩道,我今願修學。
具足波羅蜜,成就六神通;度脫諸眾生,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無相無自性,無住無表示,不生亦不滅。
又如大仙尊,善了於無我,無補特伽羅,乃至無壽者。
於諸布施事,不執我我所;為安樂眾生,施與無慳悋。
願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觀察了知空,具施波羅蜜。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蜜。
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別心;以無瞋恚故,具忍波羅蜜。
願以身心力,發起大精進,堅固無懈怠,具勤波羅蜜。
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進,金剛等三昧,具禪波羅蜜。
願證三明智,入於三脫門,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羅蜜。
諸佛妙色身,光明大威德,菩薩精進行,願我皆圓滿。
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羅蜜,安住於十地。
——恭錄自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慈氏願文》教授
二,正行
關於這部願文,我們現在進行到第二個科判,也就是「正行」的部分,又分為「依懺悔清淨違緣障礙」,以及「發心」跟「發願圓滿」這三個部分。
(一) 依懺悔清淨違緣障礙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3)
首先要講述的是第一個部分「依懺悔清除違緣障礙」。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
首先,偈文裡講到:「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我們過去因為心的關係,而造了身語的業障,所以我現在在佛前來求懺悔。
這邊提到,不管我們身或語造作了什麼善行或者惡業,都是因為先有心的作用,之後才造身語的業,所以心是比較為主的。
《俱舍論》裡也提到:一切世間的業,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心的業,一種是因為心而發生身語所造的業。所以這邊也提到,心是比較重要的,在身語與意的業當中,心或者意是比較重要的。
提到懺悔,經論上有許多敘述,我們時間不夠,無法一一詳述,只能簡略來講。總之因為我們是因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而造了惡業,如果要去談我們的心和意,又有許多討論,簡單來說,這一切的根本,就是我執的心,就是執著有一個我,之後而出生的種種煩惱,因為這些種種煩惱而會去造業。
我們要懺悔「業」,首先要懺悔惡業,也就是不善業;等到惡業清淨了之後,善業也必須要清淨,善業也是要清淨的。不然的話,我們只懺悔惡業、不懺悔善業,只清淨惡業、不清淨善業的話,這也是一種執著,因為這樣的執著,我們也沒有辦法究竟成佛。
然而我們喜歡善業、不喜歡惡業,這也是不錯的,能讓我們因此從事善業、不造惡業,也是不錯。但究竟來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語出《金剛經》),譬如我們搭船過了河,上了岸還把船筏背著,船筏就成了負擔。
所以,我們要「懺悔業障」,主要是要「懺悔我執的心,所造的一切惡業」。我們發菩提心,想要成佛,想要令一切眾生都證得佛陀的果位,首先要令眾生能不造惡業,能造善業,並且了知自己的心就是清淨的如來藏——如果眾生不知道這一點,是很難懺悔的,不是不能,而是很難。
罪業要自己去懺悔,就像食物要自己去吃,如果不自己吃,就算堆滿了像須彌山一樣多的食物,也是無法飽足。如同「自己的食物要自己吃」一樣,「自己所造的惡業,也要自己去懺悔」,《慈氏願文》(第三頌)裡說:「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就是指這個意思。
◉「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接著偈頌講:「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彌勒菩薩過去在諸佛面前懺悔,這是講慈氏彌勒於過去諸佛之前懺悔。懺悔必須具足四種力量,如果具足四種力量懺悔的話,那一切的惡業都得清淨:
1. 依止力:
四種力量的第一個力量是「依止力」,就是依止(佛菩薩等)聖眾,慎重地以聖眾為對境,真實地在聖眾或者是觀想出來的聖眾前作懺悔。
2. 拔除力:
第二個力量是「拔除力」,也就是「對所造之惡業,知其為惡業,因此生起後悔心」,來懺悔業障。
如果對於惡業,你不知道那是惡業,不承認那是惡業,也沒有生起後悔的心而懺悔的話,那這個懺悔就是假的。所以說是「知道惡業是罪過,生起後悔的心」而懺悔,這個是第二個力量。如是有後悔的心而懺悔,罪業就能夠清淨;如果沒有生起後悔的心,這惡業就會繼續的增長。
3. 對治力:
第三種力量是對治力,對治力就是念誦讀誦經典、咒語或者行善,譬如守護生命等,以善業的力量來對治惡業,這就是對治力,第三個力量。
4. 誓不再犯力:
第四個是「誓不再犯力」,就是「發誓不再造」的力量,也就是立下誓言,從現在開始我就不再造這些惡業,如是就是四種力量
這邊偈頌講說:「今對諸佛前」是指第一個依止力,第一個依止力,就包含了後面的三個力量,因而具足四力。
這邊偈頌說「我懺悔」,這個「我」是彌勒菩薩他稱他自己,那我們在念誦的時候,念到這個「我」的時候,就要想是念誦者「我自己」要懺悔。
(二)發心
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願作菩提因,當成無上道。(4)
◉「我已造三業,所集諸功德。」
接下來講「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中譯:這個「身語意」顯然是翻錯的,藏文原文是說:「我已造三業」)
這一頌是講「發心」。當然整篇《慈氏願文》都是在講發心、發願,發道上的願、果上的願,但這一偈特別指「發心」。所以第一句要改為「我已造三業,所集諸功德」,彌勒菩薩他已經累積了三種功德、三種善業,是哪三種?
1.生於人道的善業
2.生於欲界的善業
3.生於色界、無色界的善業
1.「生於人道的善業」,是指布施,能累積生於人道的善業;
2.「生於欲界的善業」,是指持戒,能累積生於欲界天的善業;
3.「生於色界、無色界的善業」,是指禪定,能累積生於色界、無色界的善業。
慈氏彌勒依著所造的三種善業而發心,這在《賢劫千佛經》有提到,藏文經集中第一部就是《賢劫千佛經》。
接下來引用經文,經文意思是:許多劫之前,彌勒菩薩當時是一位轉輪聖王,叫做普明王,普明轉輪聖王,當時有佛出世,名為大力佛,迎請佛到王宮,供養佛,並在佛前發菩提心。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菩提心。當時普明轉輪聖王迎請大力佛到王宮,供養佛,並在佛前發菩提心,他對大力佛生起信心、恭敬心,因此發下這樣的誓願:「我願如您一般成佛,而能度等虛空一切眾生解脫」,這就是他在佛前發下的菩提心。
在賢劫千佛當中,他們發心的時候,彌勒菩薩亦在當中同時發心,因而成為賢劫當中的第五佛,將在未來成佛。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佛,彌勒菩薩將成為賢劫第五佛。
根據經文,在許多劫前,有佛出世,名為寶現佛。當時的轉輪聖王,叫做輪輻王,他有一千個兒子,那當時人壽是大概百萬歲,每個人壽命大概百萬歲,轉輪聖王統領了八萬四千小王,生有一千個兒子,這一千個兒子在寶現佛前發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我們前面已經敘述過了。
那當時寶現佛入於明鏡三昧,鏡子的鏡、入於明鏡三昧,從三昧中起,而對著一千個王子授記,授記他們將於未來成佛,那劫是賢劫,成為賢劫千佛。
授記當中,彌勒菩薩是第五位,所以他將成為賢劫的第五佛。距離現在2,500多年前,大概約是兩千五百六七十年左右吧,那當時佛陀還沒成佛,他在兜率天為兜率天子,向兜率天的天人說法,當時他觀照南瞻部洲成佛的五種因緣已經成熟,因此必須要降生於南瞻部洲成佛。他在降生之前,就將兜率天子的寶冠賜予彌勒菩薩,授記彌勒菩薩將繼承他為兜率天子。之後他就降生於南瞻部洲藍毗尼園,成為淨飯王以及摩耶夫人的兒子,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
這就是「佛陀十二行誼」當中的第一個,就是佛在未成佛前在兜率天,而後降生於南瞻部洲的種種情況,他降生之後,彌勒菩薩就繼位成為兜率天的怙主。
「賢劫千佛」就是過去寶現佛入於明鏡三昧的時候,所給予的授記。當時人壽是大概兩三百萬歲左右。本來想要做廣大的敘述,但是因為時間關係,只能做一點簡述。再補述一點,我們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人壽是100歲,那他是賢劫第四佛。過去賢劫第三佛迦葉佛的時候,人壽是非常長的。那未來彌勒菩薩成佛、成為彌勒佛的時候,人壽是2萬歲,這點也是滿重要的,所以在這邊跟大家講清楚。
◉「願做菩提因,當成無上道。」
接下來要講後「半偈」,就是只有兩句:「願做菩提因,當成無上道」,這邊講的,「菩提因」也就是說成佛的因、成佛的種子。能夠作為菩提因、成佛種子的有兩個:
(1) 累積資糧:
第一個,就是過去所造的一切的福德資糧,這些福德資糧,可以作為成佛的因。
(2) 具足如來藏:
這是第二個成佛的因,就是知道一切眾生,包括我自己,我們的自心,就是佛性,自性就是如來藏、本俱如來藏,因此可以成佛。這是我們成佛的因。
因為我們有「累積資糧」並且「具足如來藏」,因此我們就屬於「佛種性」,一旦我們的佛種性完全覺醒,就能夠成佛。我們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而令我們的佛種性覺醒而成佛。
#成佛之因,盡在《普賢行願品》
這邊講到:「願我的菩提不會窮盡」,這裡面的要點,不就是我們現在念誦《普賢行願品》品》嗎?成佛菩提的因,以及我們成佛所要修持一切,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全部都具足。
如果我們在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心中能夠憶念含義,那八萬四千法門都具足在這裡面,八萬四千法門都在《普賢行願品》裡面的,不在的,一個也沒有!過去的諸佛,因為修持《普賢行願品》而成佛,那我們現在也要修持《普賢行願品》。
我們現在在這佛陀成佛的聖地菩提迦耶,念誦《普賢行願品》,大家念得非常好、念得不徐不疾,而且也已經念了38年了。我們念「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等等,這樣子念誦下來,心中如果能夠「隨文做觀」,去想著字句的意義,那我們未來證得無上菩提所要發的菩提願、所要做的行持,以及所要做的修持,全部都包含在這裡面。
這個半偈所講的義理,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就全部都具足了。
#勸請行善,是上師善知識的責任
我們在參加祈願法會的時候,最好能夠從頭到尾參加。
有些人,像我,就沒有辦法從頭到尾全程的參加,可是各位男女僧眾、僧俗二眾,如果你們能大部分能夠全程的參與,那我們這一次累積百萬次《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利益,大家就能夠聚集而得。所有參與的人如果能夠從頭到尾,包括僧俗二眾、工作人員,如果你們從頭到尾都有參與的話,那這百萬次《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你們一定都能夠得到。
而是否真的全部得到,那就關係到各位參與的方式,如果你在念誦的時候,散漫、睡覺,那或者不用心等等,這些都會成為過失,那就沒有辦法得到所有的功德。
如果各位是具足的喜悅的心、用心、很歡喜、很雀躍的來參與法會的修持念誦的話,那你們必定能夠得到這百萬次《普賢行願品》的功德。
所以我勸請各位,要以歡喜的心、喜悅的心、雀躍的心來念誦,如果你具有這雀躍的心,那你就必定能夠得到這個利益;如果你並不喜悅的話,那可能就沒有辦法得到所有的利益了。
所以我要勸請各位,勸請行善,這個是上師的責任,所以稱為「善知識」。
(三)發願圓滿
接下來是第三項「發願圓滿」,這分成三部分:
1.進入之行為
2.修持之行為
3.成就之行為
1.進入之行為:
首先有殊勝之方便,就是
(1) 累積資糧、清淨業障;
(2) 立下誓言。
(1)累積資糧、清淨業障:
先講「累積資糧」,方法就是七支供養、或稱七支,不同的經文所說略有不同,但大致一樣,平常我們會說「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語出《普賢行願品》),這是一般我們所講的「七支供養」順序,和這首偈頌講的意義是一樣的,但順序有一些不同。
時間到這邊已經快到了,我還是把「第一支」先念一遍,要不然時間不夠。(七支供養)這一支是講到「供養」:
1)第一支:供養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我今盡隨喜。(5)
七支的第一支是「供養」,我這邊不先講的話,怕完成不了這個教授。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
這邊講到,向十方一切國土中的諸佛,我們真實的準備供品,或者是以觀
想的供品來做供養,如是所累積的一切福德,諸佛皆知曉,因為佛是正遍知、一切智,所以能夠瞭解。
我們要令佛歡喜,真正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益眾生。固然我們向佛獻上供養,就是獻上身語意等,這些都很好,但是最好的是,我們能夠保持良善的心、發菩提心、修持空性跟慈悲雙運,這些是最好的供養。佛是一切智,能夠了瞭解一切,所以我們頂禮一切智。所以能夠「以發菩提心等供佛」,是最好的。
◉「我今盡隨喜」
這邊講到,我們隨喜「承事佛陀的一切功德」,但是這邊隨喜的字眼,並不是在講七支當中的隨喜,只是說供養諸佛這件事情,是值得隨喜的。
2)第二支:懺悔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我今禮諸佛,願成無上智。(6)
第二支,是「懺悔業障」,要懺悔的是一切的惡業,這邊一樣是做簡略的訴說。要懺悔的,是我所做、我真實所做的一切的惡業,我皆懺悔。我的心,我身語意所造的業皆懺悔,或者說,我心已造的惡業,不管是身和語已實行或未臻實行的,凡我心所造的,一樣還是懺悔。
3)第三支:隨喜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7上)
第三支,是「隨喜」,隨喜就是對他人,包括聖人以及凡夫所造的一切的福德,我皆隨喜,包括一切有漏無漏的福德,我皆隨喜。隨喜主要是隨喜其他人所造的善業,那自己所造的善業當然也要隨喜,我(造了善業)不需要後悔。但是我們在講隨喜的時候,是以他人所造的善業為主要隨喜的對象。
4)第四支:頂禮
我今禮諸佛。(7下)
接下來是「頂禮」,頂禮是頂禮一切佛,我們開頭的時候有講到:「我今皈命禮,十方一切佛」,這邊所講的意義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不需要重複敘述。
5)第五支:迴向
願成無上智。(7下)
第五個是「迴向」,迴向這邊擺在第五個,在中文就是「願成無上智」這一句,就是我們所造的一切的善、一切的福德、一切的發心,都迴向「願成無上智」,將一切有漏的福德,皆轉為無漏的無德,也就是迴向於無上的智慧。現在念誦迴向偈文:「願成無上智」。
6)第六支:請轉法輪
七支供養當中的第六支是「請轉法輪」,在這篇願文裡面,有比較多的偈頌:
十方大菩薩,證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8)
得證菩提已,摧伏於魔軍;轉清淨法輪,饒益眾生類。(9)
菩薩們憐念十方遍虛空所有的有情眾生,菩薩眾先發菩提心,經由累劫累積資糧、清淨業障,行菩薩行而證得初地,乃至於登地成大菩薩,終至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究竟成佛,我祈請眾菩薩,尚未成佛的一切的眾菩薩,地前菩薩、登地大菩薩等,我祈請他們都能夠成就佛道,勸請他們以五種觀照而行持成佛的一切的行為,利益一切的眾生,勸請一切的菩薩成佛。
接下來還是繼續講「請轉法輪」的部分,勸請諸位菩薩能夠證得無上菩提,並且降伏魔軍。這邊講到降伏魔軍,佛陀在2,560多年前在南瞻部洲,示現十二行誼,首先行五種觀照,降生,乃至於成佛,在成佛之前,先行六年的苦行,然後,在我們現在大菩提塔後面的菩提樹下,在菩提樹下禪座,在晚上他降伏了魔軍,而在清晨成佛。
這邊所謂的降魔,是降伏四魔:降伏死魔、蘊魔、煩惱魔、天子魔這四魔、如果現在廣述的話、時間不夠。
這邊所講的,是以真實有形象顯現的魔軍,這邊提到的是有數量龐大的魔軍前來擾亂佛陀,佛陀令魔軍,所謂的降魔,也就是令魔軍徹底的潰散,這個就是降伏魔軍。
這邊是要勸請一切的菩薩能夠成佛,降伏魔軍而能夠利益眾生,降伏魔軍,也就是降伏四魔,令一切的眾生得以離苦得樂,因而能夠利益眾生,令一切的眾生降伏四魔,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
如是的利益眾生,降伏魔軍之後,能夠開示成佛的正道,也就是三轉法輪。
除此之外,佛陀還在其他不同的地方,講述許多不同的法教,所以有無量無邊的法教,佛也恆常的講述密乘的法教。這邊祈請菩薩眾能夠成佛、轉法輪。就是勸請說法,轉各種的法輪,這就是「請轉法輪」。
接下來的兩句,是「請轉法輪」的總結,那在這邊,就是對於請轉法輪做一個總結,中文對應的是:
擊於大法鼓,度脫苦眾生。(10下)
經文內有「擊法鼓」的譬喻,這經文的意義,主要就是指,我們在敲擊法鼓,用法鼓來做譬喻,我不曉得現在的鼓如何,以前我們的鼓,還要裝藏等等,鼓要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鼓,一個是鼓棒、或叫鼓槌,要以鼓棒去敲鼓,那鼓才能夠發出聲音,這是代表方便跟智慧。
方便跟智慧雙運,而發出空性的聲音,那這就是法音。那法音,傳達的自生不滅的法性,那能夠去除眾生的煩惱,以鼓來作譬喻,所以叫作法鼓。法鼓所發出的法音,能夠讓受痛苦的眾生從惡道,從地獄、惡鬼、畜生等三惡道中解脫。
我們講說「令受苦眾生解脫」,主要是指三惡道眾生從惡道解脫,生到增上生;這邊還包括,令增上生、天人眾生,也能夠脫離輪迴,並發菩提心,乃至於成佛,同時發願能夠擊法鼓,讓一切眾生都得解脫。
7)第七支:請佛住世
接下來是第七支,七支的第七支,也就是請佛住世,這邊講:
常願住世間,無量俱胝劫。(10上)
相對應的中文是這一段,也就是勸請一切即將要涅槃的諸佛,不要入於涅槃,能夠繼續說法,並且住世無量俱胝劫。
接下來還是「請佛住世」的偈文,相對應於中文的是:
我沒於欲泥,貪繩之所繫,種種多纏縛,(11上)
以泥巴來譬喻貪欲,這貪欲主要指的是欲界的眾生,欲界的眾生,受貪欲等的繫縛,希望能夠從欲界當中脫離。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他們的業因果,希望他們都能夠從三界的因果當中解脫,而能夠脫離三界。
這邊講「欲」其實是包含了貪、嗔、癡,貪嗔癡這三毒,都包含在內,希望眾生能夠從三毒當中解脫。如果能夠從三毒當中解脫,至少就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或者說是登地菩薩;以菩薩來說,也不是說一定要到登地(才遠離三毒),住於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忍法」當中,就已經可以遠離三毒了。
接下來,這邊中文的翻譯是寫佛:
願佛垂觀察。(11下)
這邊的藏文是寫「兩足尊」,「祈願兩足尊垂觀察」。兩足尊的兩足,就是指兩隻腳的意思,人是兩隻腳的,兩隻腳裡面、二足當中最尊貴的就是佛,像彌勒菩薩未來也是示現人身而成佛的。
賢劫千佛,都是示現人身而成佛的,所以都是兩足尊,兩隻腳裡面最尊貴的。他不是單指兩足的眾生,這邊是以兩足尊代表佛,要度脫的是一切的眾生,不是只有兩足,但是因為賢劫千佛都是身為人身成佛的,有兩隻腳,所以叫做兩足尊。
七佛當中的四佛,是賢劫的第一佛到第四佛,那另外三佛也是賢劫當中的佛,他們都是示現人身,也就是兩隻腳而成佛的,所以稱為兩足尊,所以祈求兩足尊,也就是佛,能夠看顧眾生,能夠憐念眾生,當然這邊不只是向佛祈請,以佛來做代表,也包含了正法以及僧伽。
這邊就是祈請佛不住涅槃、長久住世、憐念眾生、護念眾生、常轉法輪的意思。
眾生雖垢重,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12)
這個偈文中,中文的「佛」,藏文是「人中尊」,這跟兩足尊是一樣的意思,經文裡面有很多「尊」之類的名詞,是因為佛的名號非常的多,有時候講「兩足尊」,有時候講「人中尊」,這是一樣的意思,都是指佛。
接下來這個偈文是指:一切的諸佛,對所有的眾生,都具有大慈大悲,如同一個母親,只有一個獨生子,對這個獨生子就會特別的慈悲,希望這個獨生子能夠離苦,能夠得樂,有這樣子的慈悲心。
「獨子」這是修辭上的用法,有些母親擁有100個孩子,像我們講說這個羅刹鬼子母、訶利帝母,我們常常會施放多瑪給訶利帝母、500鬼子母,她有500個兒子,但是她對500個小孩,都一樣非常的慈悲,更何況只有一個兒子的母親。
諸佛對一切的眾生,就像是母親對獨生子一樣的大慈大悲;佛對一切的眾生,不會有偏袒,絕對不會去傷害眾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眾生,也不會嫌惡任何一個眾生,也不會對於眾生起煩惱,或者說,鄙視這些眾生,對一切眾生都不離不棄。
佛對於所有的眾生,都帶領他們能夠得到究竟的解脫,要令一切的眾生能夠得到解脫。能夠守護眾生的是佛,守護的方法是佛法、正法,祈求諸佛能夠持續的利益眾生,而不入於涅槃。
(2) 立下誓言
以上「累積資糧,淨除業障」已經講說完畢,接下來是「立下誓言」,願文中的偈文,相對於中文,有六句、一個半偈:
現在諸世尊,過去未來佛,所行菩薩道,我今願修學。(13)
現在的佛,他正在說法;過去已經成佛並且入涅槃的諸佛,他們如何的說法;還有未來將成佛的未來佛,他們如何的發心、如何的修持、如何的利益眾生——我都隨學著諸佛的行持,如是的發心,我立下誓言,我也要如是成就。
具足波羅密,成就六神通。(14上)
這邊是講要具足六波羅密、成就六神通、六波羅密後面會有廣大的述說。圓滿六波羅密之後,能夠圓滿度脫六道眾生,讓他們暫時能脫離惡趣,究竟能夠圓滿佛的果位,希望我也能如是完成,我立下誓言,我也要如是成就。
以上是講「進入的行為」,接著要講「修持的行為」:
2. 修持之行為
這裡有世俗的智慧和究竟的智慧,又有奢摩他(止禪)所生的智慧,及毗婆舍那(觀禪)所生的智慧。
(1)止所生智:
這邊要先講奢摩他,也就是止,止所生的智慧。
(中譯:這邊中文和藏文的偈頌沒有很對得上)偈頌這邊說:
成就六神通,(14上)
度脫諸眾生,證於無上道。(14下)
這邊指的就修持心如果沒有辦法止息,沒有辦法安止。
中文講的「六神通」,藏文叫做「前知」,這很有趣,就是說我們的心如果比較止靜的時候,那一切都會變得比較清楚;我們心如果沒有辦法安止的話,那不要說解脫,究竟的、現前的一些煩惱痛苦,都沒有辦法停止、都沒有辦法清除。我們這些輪迴當中的眾生,如果能夠修持奢摩他,也就是止的禪修,那當下就能夠讓細微的痛苦、細微的煩惱停止,一些粗重的業、煩惱,也能夠漸漸的清淨。
同時因為我們修持奢摩他,能夠引發六神通。我們說成就者有成就者的徵兆,因為他們成就能夠顯現出神通,這個意思不是講說成就者就一天到晚現神通、到處飛來飛去,不是指這樣子;而是說,他們有一些特別的功能,我們一般人看起來就覺得說這是神通。關於六神通我們昨天已經講述過了,現在不再講。
我們心如果能夠安止,六神通就能夠自然顯現,因為我們心能夠安止,以安止作為基礎,而能夠究竟能夠成就無上正覺的果位。能夠先達到奢摩他的成就,我們離佛陀的果位也就比較近了。
(2)觀所生智:
1)法無我
了知諸法空,無相無自性,無住無表示,不生亦不滅。(15)
所謂的不生、不實有、無自性,是藉由能所二執而顯現。譬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法:未來還未發生、所以它並不實有;過去已經過去,現在並沒有顯現,就現在來說它並非實有,現前它並沒有顯現;那當下呢,當下諸法是如幻化的,是因緣所生法,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滅了就不實存了,所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語出〈馬勝比丘偈〉),如幻化一樣不實存,現前的法也不實存,它「無住」。
因此識並不實存。外在這些諸法,就是因為能所二執而顯現;而內在的意識,是由業、無明,還有習氣等和合所成的,所以也並不是實有的。因此過去現在未來的諸法,都不成立實有。
(因能執的)識不成立,我們所執(對境)也不成立。如同《俱舍論》裡面所講的,我們去分析諸法,分析到極微塵,會發現微塵也不存在;種種的煩惱,有根本的煩惱、衍生的煩惱等等,也是相互依存的,彼此相依而顯現,所以實際上並不實有,並不存在。
因此我發願要證得如是的空法,就是(去證得)我們認為的實存並不成立,這個就是「法無我」。一切的諸法,皆是因為錯亂而顯現,它的本質,皆是空性,所以願證如是的空法。
這邊講到空法,又有「遍計空」和「依他空」和等等的諸空。佛陀教導再轉無相法輪(二轉法輪)的時候,所說教法,在大藏經裡面有21部,其中最後一部叫做《聖調伏經》,裡面就提到:「依般若之諸法實相,希望證得無餘三界正知,願能夠證得空法。」
2)人無我
接下來,要講的是「人無我」:
又如大仙尊,善了於無我,無補特伽羅,乃至無壽者。(16)
這個偈文講到「大仙尊」,先前我們講過了,大仙就是佛,如佛所說,眾生並不成立(不實存),壽者亦不成立(不實存),士夫、補特伽羅也不成立(不實存),無壽者、亦無「遍計之我」,這些都不成立,如果了悟了這樣的法教,就了悟了空性,了悟了法性,這就是「人無我」。
這邊講的士夫、普特伽羅,有16種,比方:我、命、有情、眾生、存在等等,這些都是名相。
這個偈文講到了「人無我」,這邊是講:願證得「人無我」,證得空性,慈氏彌勒菩薩如是發願。
(3)六波羅密
接下來依世俗諦的慈悲,而行持六波羅密,願圓滿六波羅密。
1)布施波羅密
六波羅密當中,首先講到布施波羅密,又分兩種:
➀依一般名相的布施波羅密
➁依不共實質的布施波羅密
➀依一般名相的布施波羅密
於諸布施事,不執我我所;為安樂眾生,施與無慳悋。(17)
名相上的布施,就是「不執著我以及我所」,有些講到「我所有」,我們講就是「我及我所」,這樣子比較好講;以及不執,不執物實有,就是「諸法皆不住」,六波羅密都一樣,都是要依著不住、不實有而行。
我們這邊講的布施,首先必須要「不住而布施」,不然的話,如果要讓自己的財物窮盡、都用完了,或者讓一切眾生全部都飽足了,這樣才叫布施波羅密的話,那就沒有辦法圓滿布施波羅密;如果要讓一切眾生飽足,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密的話,就沒有過去佛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也還沒有飽足啊,那這樣過去佛也沒有圓滿布施波羅密。
所以要圓滿布施波羅密,是要能不執著於能所,就是「能施」、「所施」以及「布施的對境」等等,要從這些的執著,從能所二執當中解脫出來而行布施,要沒有「能施」、「所施」、以及「布施的對境」,如是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密。也就是要「不住布施」,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
布施的不相應法就是吝嗇,也就是要「沒有吝嗇而布施」,圓滿布施波羅密,就是沒有吝嗇的布施,而圓滿布施波羅密,就能夠登地,乃至於圓滿成佛,也就是能夠任運自然的行布施。如果我們還執著三輪、「能、所、業」三輪的布施,那就沒有辦法圓滿布施波羅密。
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引經據典,基本上各位都知道很多了,但是如果我能夠引經據典,有一些各位沒聽過的,一聽到,就會覺得非常的有加持,所以我還是要引一段,如果不引用,連我自己會覺得遺憾。這裡所要引用的是《楞伽經》,在《經集》中的第五卷;《經集》有七部經,《楞伽經》是第二部:
若僅依於心,不了知外境,
安住如來藏,亦超越於心。
若僅超越心,安住於顯相。
這偈文字數很少,但是感覺有很大的加持力,因此我在這邊講出來跟大家分享。
➁依不共實質的布施波羅密
在這之後,是要圓滿布施波羅密,偈文是這樣講的:
願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觀察了知空,具施波羅密。(18)
這邊就是「了知我們的身以及布施的物質,都不實存、都不是真實的存有」,所以願我所布施的物資,能夠自然、不造作的成就,因為這布施的物質如同幻化,它是幻化的。我們瞭解這一點,發願讓我們的布施能夠圓滿。
就算是(廣大)如同虛空藏一樣的受用物質,也都是生滅法,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要知道,布施的對境,以及所布施的物質,都是幻化。因此我們不貪著於布施的對境,不貪著於布施的物質,不貪於所施者,如是完全不去貪著,而圓滿布施波羅密。
要知道我、就是布施者,以及接受者這些,都是空,並不實存,因此了知這一點而能夠圓滿布施波羅密。所謂的布施波羅密,就是「布施到彼岸」,也就是究竟的布施,讓布施究竟的意思。不只是布施,其他如戒律、安忍、精進、禪定等這些波羅密,都必須要遠離三輪才能夠圓滿,如果還有「能、所、業」這三輪的話,這些波羅密就不可能圓滿,因此要超越三輪才能夠圓滿波羅密。
2)持戒波羅密
接下來是「持戒波羅密」,對應的偈頌,是這四句: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密。(19)
所謂「戒律」,指佛所制的戒律,要詳說的話也是有很多,比如:
➀佛為何制戒:
佛制每一條戒的種種緣起,包括外的別解脫戒、內的菩薩戒、密的密乘戒等等,都有它的緣起,佛陀不是無緣無故就直接制了戒。佛制戒是了解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但不知快樂有快樂的因,痛苦有痛苦的因,如果不斷除,再怎麼防止,痛苦還是會發生;如果沒有造快樂的因,再怎麼希望,也不會產生快樂。
➁戒律種類:
--應斷:聲聞戒
戒律主要是要斷除苦、要幫助眾生離苦而制,主要是指「斷除苦」的部分。這邊講的戒律,以聲聞的戒律為主,聲聞的戒律都是「應斷」的部分,就是不應該做什麼行為,這是聲聞的戒律,就是幫助眾生離苦。
--應行:菩薩戒
至於菩薩戒,主要是「應行」的部分。
--斷證已做:密乘戒
密乘戒的部分,是在「應斷已斷、應做已做」,斷證都已經做了之後的戒律,包括14主分、25支分,更微細的七百條、九百條等等都有,相應於煩惱的數目,這是針對是法器的弟子,及具德具格的上師而言的,並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到。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
這邊的持戒波羅密是以聲聞戒為主,包含了大乘戒和密乘戒,這邊發願都能具足。偈頌講到「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律典中)別解脫戒「應斷除」的有六篇,還有「應斷除的學處」等等。
◉「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密」
守持戒律必須沒有驕慢,中文偈頌在這裡說:「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密」,藏文是說「要沒有驕慢的持守持戒波羅密」,因為持戒會有「執著實有」、「執著殊勝」等(問題),所以應該要沒有驕慢心的來持守戒律,對於「能持守戒律的士夫」、「所持的戒律」以及「持戒」這三者,要離於這三者實有(的執著),願如是快速證得持戒波羅密。
3) 安忍波羅密
接下來進入到安忍波羅密,說到安忍,大家就安忍吧,因為午餐時間到了,各位心想「再不去吃飯,中餐可能會變冷變壞了」,但還是要請大家安忍,還有六個偈,我很快念一念,雖然已經過十分鐘了。
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別心;以無瞋恚故,具忍波羅密。(20)
安忍波羅密講到地水火風空五大,這五大是沒有心、沒有念頭的,也就是它們不會有嗔恨心,我們必須對它們安忍,因為安忍的不相應法就是嗔恨,我們應該不起嗔恨而來行安忍波羅密。
4)精進波羅密
接下來精進波羅密有一個偈頌:
願以身心力,發起大精進,堅固無懈怠,具勤波羅密。(21)
精進的意思,就是說這邊講要不局限、往前進、進步、一再的進步、一再的前進,這樣就是精進。精進的不相應法就是懶惰。精進有狹義的精進跟廣義的精進,它對治的就是懶惰。
我們要具足的能力、具足的力量,是往前去精進的力量,又有所謂的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退精進等,這邊就不多做解釋。總之希望大家能夠證得所謂的「不退精進」,而圓滿精進波羅密。
5)禪定波羅密
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進,金剛等三昧,具禪波羅密。(22)
➀幻化喻定:
修持禪定波羅密,是知道一切的世間法、世俗諦的諸法都如夢如幻,如同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➁健行(首楞嚴)三昧:
了知世俗諦的諸法,都如夢如幻,就不會動搖到我們的禪定,所以如同勇士一般,這邊講「及勇猛精進」,這是一個禪定的名字,那是說如同勇士一樣的能夠精進、持續於禪修。
➂金剛喻定:
接下來第三句說到「金剛等三昧」,這是指究竟的禪定,叫金剛喻定,譬喻的喻,金剛喻定是指究竟的禪定。這邊應該要配合五道十地來解釋,來說明不同的禪定,但我們沒有時間做這些解釋。
總之,希望發願能夠證得禪定波羅密,「能禪修者」、「所禪修的對境」以及「禪修」本身,都不實存,是遠離於三輪、與離遠離能所二執著而禪修,如是而圓滿禪定波羅密,實際上這邊有許多的經文可以引用,這邊就先不引用了。
6)般若波羅密
接下來是第六個般若波羅密,或稱為智波羅密,發願要圓滿智波羅密。這邊有一個偈文,四句話來說明般若波羅密:
願證三明智,入於三脫門,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羅密。(23)
這是一定要講述的。講著講著就進入了第六個波羅密,之後還有方便、願、力、慧四個波羅密,加起來,就是十波羅密。
證得般若波羅密,所謂的實相現前、二諦寂靜、心所法都會明瞭,且具足三明,就是了知過去、現在、未來,而入於「三解脫門」。
3.成就之行為
諸佛妙色身,光明大威德,菩薩精進行,願我皆圓滿。(24)
◉「諸佛妙色身」
四句偈的第一句,也就是諸佛所讚許,這指的是「證諸佛的法身」。
◉「光明大威德」
接下來指的是佛的報身以及化身。
◉「菩薩精進行」
不只如此,還包括了登地菩薩。登地菩薩具有種種神通,能夠利益眾生。
◉「願我皆圓滿」
接下來是指說從發菩提心之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或者三十大劫等,這些時間而能夠而證得佛果。在這當中,累積資糧、清淨業障,為了證得佛果而精進這些行持,「願我皆圓滿」,就是慈氏彌勒菩薩他發願、他的發心,願這一切佛的三身以及菩薩所行,我都能夠圓滿。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發心,就是「我也要如是地圓滿」,我們出家的男女僧眾,已經出家、已發出離心,為了成佛所行的一切,以及密乘的發願,為了利益眾生、即身成佛,這一切依著《慈氏願文》,願我都能夠圓滿。
三,結行
接下來,是在稍早我們說過的科判當中,最後的這個項目,在當中又再分為四個科判,在一個偈文當中講了四個科判。
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羅密,安住於十地。(25)
1.「勤修如是行」
藏文的第一句(中文在第二句),意思是「希望我先前所講的,願我都能夠去實行」,這是第一句。
2.「彌勒名稱者」
第二句(中文在第一句),這個「彌勒名稱者」,是指慈氏彌勒菩薩經由無量劫而修行,我們現在在這個五濁惡世,願他的名號能夠持續的長住於世間。
即使像現在的五濁惡世,我們如果聽聞慈氏彌勒的名號,能夠效法他的願,以及他的行持,而我們也如是奉行,並且如同慈氏彌勒菩薩未來成為賢劫第五佛,能夠廣大的利益眾生,能夠真實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一樣,願我們也能這樣聽聞、憶念以及持誦慈氏彌勒菩薩的名號咒語。
願我們也能夠生起如同彌勒菩薩一樣的發心,而且如同彌勒菩薩一樣的修行,至於當地的這些士夫、正士們、他們也聽聞彌勒菩薩的名號,也能夠如同進入如同彌勒菩薩所修持的三昧禪定一樣的禪修。
3.4.「具六波羅密,安住於十地」
第三句、第四句這兩句合在一起,就是說希望如同彌勒菩薩一樣,能夠具足六波羅密而安住於十地。因為彌勒菩薩是十地菩薩,所以我們祈願如同彌勒菩薩一樣,安住於十地而能夠圓滿五道十地。
#結語
供養僧眾是有福德的,所以說我們現在來供養僧眾,並且將我們聽聞佛法、聽聞法教的功德利益,迴向給一切眾生都能夠究竟的解脫,我自己也能夠如是的解脫。
接下來還有迴向,還有迴向發願的部分,那我們只能夠等待明天的灌頂以及寶冠法會期間,我們再找時間再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