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第三十八屆噶舉祈願法會(噶舉大祈願法會官網)
#慈祜說慈氏,彌勒大願種心田
授課上師:上師金剛持慈祜灌頂大司徒仁波切
中譯:喇嘛滇津多傑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大會場
時間:2024年1月14日
■原典
《慈氏願文》
我今歸命禮,十方一切佛,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願作菩提因,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我今禮諸佛,願成無上智。
十方大菩薩,證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已,摧伏於魔軍;轉清淨法輪,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無量俱胝劫,擊于大法鼓,度脫苦眾生。
我沒於欲泥,貪繩之所繫;種種多纏縛,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過去未來佛,所行菩薩道,我今願修學。
具足波羅蜜,成就六神通;度脫諸眾生,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無相無自性,無住無表示,不生亦不滅。
又如大仙尊,善了於無我,無補特伽羅,乃至無壽者。
於諸布施事,不執我我所;為安樂眾生,施與無慳悋。
願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觀察了知空,具施波羅蜜。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蜜。
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別心;以無瞋恚故,具忍波羅蜜。
願以身心力,發起大精進,堅固無懈怠,具勤波羅蜜。
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進,金剛等三昧,具禪波羅蜜。
願證三明智,入於三脫門,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羅蜜。
諸佛妙色身,光明大威德,菩薩精進行,願我皆圓滿。
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羅蜜,安住於十地。
——恭錄自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緣起
首先,我們要以正確的發心,為了要讓等虛空一切的眾生都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因此來聽聞清淨無誤的法教。所要聽聞的法教,就是聖慈氏(彌勒菩薩)的法教。
今天是菩提迦耶噶舉祈願大法會第38屆開始。先前有隆德寺楚布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以及祈願法會的工作人員帶著信件來拜訪我,這個信件,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的旨意,信的內容就是召請我;如果是以恭敬的語言來說,就是以敬語來說,就是迎請我,前來主持這一次的法會。
在菩提迦耶舉行的噶舉祈願大法會,從1983年正式開始之後,我先前來過了兩次;那之後就一直沒有機會再來參加這樣殊勝的法會,但我也一直隨喜法會的進行。
後來如同各位所知,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前來印度。首先,他也來過菩提迦耶的祈願法會數次。又過了幾年後,他正式接手了祈願法會,開始主持並且有了廣大的佛行事業,如同佛陀再次降臨南瞻部洲一般,有著廣大的事業。
今年的祈願法會,招請我前來主持。本來在八蚌智慧林,我們每年農曆一月的時候,都會念誦10萬次的祈願文,並且供10萬盞燈。數目不見得是正好10萬,因為要看參與的僧眾的次數。總之我們遵照司徒班禪的心意,如是如法的進行。
現在我們在這個殊勝的地方,佛陀成道地菩提迦耶,在這個殊勝的時刻,也就是第38屆噶舉祈願大法會,我們能夠修持殊勝的法教,對我個人來說,我很高興有這個能夠累積福德資糧的機會;同時,也能夠勸請大家能夠行持善法。
這是我首先要講的。那目前所講的,還是比較容易的話語。
■傳承介紹
我們從今天開始進行的是祈願法會的前行,前行有三天,三天的前行之後,再開始正行的法教。
正行的法教,就是所謂的噶舉祈願大法會。所謂的噶舉,在西藏實修傳承八大車乘之一,叫做瑪巴噶舉。這是從印度的成就者帝洛巴、那洛巴,到西藏的大譯師馬爾巴、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尊者如是傳承下來的。傳承下來的教法叫做「噶」,那傳承就是「舉」,所以叫做「噶舉」。
噶舉派的法教有兩大類,一類叫做方便道,一類叫做解脫道;但是這個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要內容,而且我們(課程)說從八點開始,現在都快要到九點了,所以說我們就不解釋什麼叫方便道跟解脫道。
這個瑪巴噶舉,又有所謂的四大八小。這八小當中,又分為四對,就是可以說八個傳承,或者說兩個、兩個一組為四對的傳承。也有直貢、達隆等等,那總共有四大八小傳承。這些都是我們在描述馬巴噶舉時候所用的詞語。
我們現在的法會叫做噶舉大祈願法會,這是一個深奧的法教,實修傳承八大車乘當中,稱為噶舉的還有兩大派,我們是其中的瑪巴噶舉。(這個法會)稱為大祈願法會,這個大,指的是廣大、深奧、不可思議,因此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一個法會。
■法會主要修持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入正文,也就是《慈氏願文》的解釋。
在場參加這次法會的仁波切喇嘛僧眾們,大部分、大概有90%以上都是來自於岡倉,岡倉噶舉或稱噶瑪噶舉。我們岡倉噶舉當代的教主,就是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他有廣大的佛行事業,弘揚噶瑪噶舉或是岡倉噶舉的法教。關於「岡倉」的來源,我是附帶講說的。如同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這樣子的佛行事業,不可思議的佛行事業,我是不可能辦得到的,很難去達到像他這樣。
我會盡我所能來主持這一次的法會,未來當第十七世噶瑪巴再次降臨祈願法會,又會如同佛降臨一般的來帶領我們。像他這樣子跟佛無二無別的事業威嚴,我是不如他的。
#百萬《普賢》+億次〈三昧耶金剛咒〉
這一次我們主要的目的要累積修誦百萬次的《普賢行願品》。那想來並不是很難,因為我們至少有五、六千個僧眾,那應該是很容易可以達到的。然後我們還要持誦〈三昧耶金剛咒〉一億次,我想這也是很容易的。各位常常會去聚集多人累積比方說1億次的瑪尼咒(六字大明咒),或1億次的百字明咒;同樣的,我們要累積1億次的〈三昧耶金剛咒〉,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同時我們是一起修持,好多數人一起修持,所以並不困難。我認為這〈三昧耶金剛咒〉的修持,這個儀軌要放到我們的日修儀軌裡面。
為什麼?因為我們還是凡夫,我們受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我們不可能說完全沒有違犯這些戒律,我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違犯或會有一些過失。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我們所犯的過失,必須要去清淨這一些過失。所以如同〈三昧耶金剛咒〉的功德利益意義裡面有講到,如果我們能夠修持三昧耶金剛,那而這些違犯戒律、違反誓言的過失都能夠清淨、消失。所以我們應該要將三昧耶金剛的修持加到我們的日修功課裡面。
同時近來我們岡倉噶舉(有些許障礙),比方說我們的長老創古仁波切,說年紀很大,其實也不算很大,因為在當代人的壽命可以活到很長,然而創古仁波切在先前圓寂了;同時,尊貴的嘉察仁波切前一陣子也身體微恙,有些許病痛。
我就以此向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為主的許多岡倉的大師,請問、祈請,他們也給我回答,並且要求我必須要主持這一次的法會。因此我想,我們可以累積《普賢行願品》以及念〈三昧耶金剛咒〉,同時再念誦一次大藏經,如是累積福德並且清淨業障。
#依法王指示,講說《慈氏願文》
同時這些大師們,特別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勸請我,必須要講《慈氏願文》,並且給予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的灌頂,並且展示「見即解脫」的紅寶冠。
他們如是教導,我也依教奉行。我本來是想要講授《普賢行願品》。但是這麼多年來,大家已經念誦了無數次的《普賢行願品》,也都接受過了教導,那應該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我就依著噶瑪巴的指示來講授《慈氏願文》。
■《慈氏願文》教授
以上這是開場白,接著開始進入了講授的正文,《慈氏願文》的正文的教授,我們將在下一座解釋。
#《慈氏願文》前行
現在講《慈氏願文》的緣起,不然的話大家不清楚說這個慈氏的願文是佛所說的,還是菩薩所說等等。
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所教授的法教可以分為三轉法輪,當中的第三轉法輪叫做「善分別輪」。在我們現在要講授的法教,就是屬於三轉法輪當中的法教,是第三轉法輪當中的《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總共有6卷,《慈氏願文》是出自於第六卷,第六卷有14章。整部《大寶積經》總共有49章,第六卷當中有14章。《慈氏願文》是出自於第六卷的第六章,叫做《彌勒菩薩所問會》,它的梵文這邊就先不做敘述好那我就講短一點,經文大約是這樣子: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菩薩摩訶薩十千人等。
所在地耆闍崛山,這個山,藏文叫做水怪,造型像是鱷魚,樣子像鱷魚。那當時,與大比僧無量無邊無數眾,佛在此說法。佛陀說法的時候,在場有彌勒菩薩等弟子。
在經裡面,紀錄了佛陀的教敕,阿難尊者向佛請問,以及彌勒菩薩向佛請問的內容。在經中,佛陀向阿難尊者講說彌勒菩薩過去在菩薩摩訶薩時,也就是彌勒菩薩過去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曾經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來修持。佛陀開示,過去彌勒菩薩在修行的時候曾發大願,這就是慈氏、就是彌勒菩薩的願文,從「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一直到最後「願行彌勒教」,佛陀就在這時告訴阿難尊者,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慈氏願文》整篇就講述出來。
如同我們所知,這個《大寶積經》是佛所說的經,《慈氏願文》是經裡面的內容,但是《慈氏願文》的本文是彌勒菩薩所說的。
我們要知道《慈氏願文》它的內容並不是佛所說的,因為這個願文是彌勒菩薩所講的。彌勒菩薩他還沒有成佛,彌勒菩薩現在仍在兜率天。彌勒菩薩所說的論,我們總共有五大論,我們稱為「慈氏五論」。那這慈氏五論並不列在經裡面。因為彌勒菩薩他是菩薩,所以說他所講的是放在論,論裡面,不是放在經裡面。
我們今天要講的《慈氏願文》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不是佛所說的。但是它的出處是佛說,佛所說的《大寶積經》第六卷當中的第六章,是在這個場合當中所講出來的。那我們這一座就講到這邊。時間稍微有點晚,那我們不能夠隨便的就中斷。所以講到這邊。那我們簡單的迴向一下這一座的福德,然後休息之後,然後再開始下一座的講述。
(課間休息,維那師領眾念誦〈二十一度母禮讚文〉)
首先,我們再次發起正確的心態來接受佛陀教法。為了要令等虛空一切的有情,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因此我們要來聽聞。
我們現在要講述的是在《大寶積經》當中佛所說的,佛教佛在大寶積經當中述說了些許菩薩的事業。那我們現在簡略的述說經中的內容:
佛陀就向阿難尊者說:「阿難,慈氏菩薩摩訶薩(就是彌勒菩薩),他有無量的方便易行、易入,容易行容易進入,善巧於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三昧。」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他的願、他的行,就在《慈氏願文》當中。這個是佛對阿難尊者所講述的,對著以阿難為首的在場的比丘眾所說。
以上是我們要講述《慈氏願文》的前行。接下來要進入講述《慈氏願文》的正行。
#《慈氏願文》科判
經文當中又有慈氏、也就是彌勒菩薩,如何的發心,以及未來成為賢劫第五佛的授記。這些我們在講述的時候也會提到。現在我們在進入正行之前,我們講完前行。接下來要講這一篇願文他的科判。
科判,我們分為四個章節:
一,稱名
二,前行
三,正行
四,結行
第一個是稱名,也就是講述名稱。然後是前善、前行,然後正行跟結行。我們也可以說它的正文是三個三個章節:前行、正行跟結行。
首先它的名號,這個願文的名稱,仁波切所說的這個梵文,可以翻譯為《聖慈氏願文之王》。我們進入正行、正文。
#正文講解
首先先是依著頂禮,來做皈依跟發心皈依。皈依佛、僧伽以及正法,也就是這邊的頂禮,依著頂禮來做皈依跟發心。
頂禮分為兩個部分:
一,第一個部分是向佛以及僧伽頂禮;
二,第二個部分是向正法頂禮。
◉「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
我們可以看到願文的第一個偈誦:「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這個偈頌,就是第一個頂禮,也就是頂禮佛陀以及僧伽。
偈文的第一句,就是頂禮一切諸佛。這邊頂禮的諸佛是指十方三世的諸佛,那包括過去世的諸佛、現在世的諸佛跟未來世的諸佛。我以身語意三門恭敬的來頂禮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頂禮過去諸佛,大家很容易能夠理解。
頂禮現在諸佛,對大家來說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夠頂禮未來世的諸佛?頂禮未來世的諸佛,也就是我們身為大乘的行者發菩提心,這個就是頂禮未來的諸佛。我們發了菩提心,希望未來要希望讓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自己也必須要先證得佛果,因此我的身語意三門無二無別,一意的來修持,行六度萬行。
為了要讓一切眾生成佛,因此我自己要成佛,因此我發願要成佛,那就會成為未來佛。發願要成佛,這個就是「願菩提心」;那發了願之後我依著這個目的來修持,這個就是「行菩提心」。為了成佛而修持,如是,你就是未來佛。我追隨著過去現在諸佛,發心向賢劫諸佛祈請,那這樣子就是「頂禮未來佛」。
在《賢劫千佛經》裡面敘述賢劫千佛每一尊佛的名號,每尊佛的父親母親的名號以及每一尊佛的種姓,他成佛時候的狀況,每一尊佛的眷屬,以及他轉法輪,還有幾轉法輪,以及每一尊佛的壽量,乃至於每一尊佛涅槃之後正法住世的情況,那這些在《賢劫千佛經》當中都有詳細的描述。
這個在大藏經當中有,我們可以去查大藏經。讀到《賢劫千佛經》,要發願成佛,如是來頂禮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
◉「仙人」
藏文偈頌的第二句(中譯在第三、四句):「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這邊的「仙人」,指的是實語者、諦語者、究竟語者,就是他所講的話語是究竟真實無欺的,這個時候指的就是佛。我們在頂禮的時候講的這個「仙人」,指的是「佛仙人」。
◉「具天眼者」
接下來講「具天眼者」,這邊指的是已證得六神通,圓滿的六神通。佛的神通以及功德不可思議,難以描述無可言詮,沒有辦法用言語能夠描述清楚,因為佛的神通功德證量不可思議。像我們這樣子的凡夫,是沒有辦法完全瞭解的。
但是,如果我們只說不可思議,那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不可理解而已。因此我們會講述佛的神通功德:比方說64妙音、不共法等,這是對於我們凡夫而言的。實際上佛的功德難以描述,用言語沒有辦法講述,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就講佛有60妙音、十力、四無畏等等,這是對於我們凡夫而言,如果不這麼樣講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理解。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理解,就沒有辦法生起信心,那這樣我們頂禮佛就不是真正的頂禮,就成為了一種習俗而已。
我們頂禮佛陀必須要具足信心。有清淨的信心、信解的信心,以及相信的信心等。清淨的信心就是指我們因為過去世有累積資糧、清淨業障以及發下大願,所以當我們見到佛住世的時候,能夠自然的生起信心不需要解釋,我們就能夠具足信心而頂禮。如果沒有過去世的業以及願力的話,我們是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做正確的頂禮,頂多就是一刹那、一刻的頂禮。那頂禮完皈依完之後就不具足這信心了,明、後天這信心就沒有了。
那問你如何的皈依、如何的具足資糧,那也說不出來。所以必須要具有過去的業因緣,乃至於有證量、能夠具足清淨的信心而頂禮。
那這邊講的天眼,指的是六神通(之一)。所以接下來要簡單的敘述六神通。如果我們講到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這當中我們提到有六種神通等等;要講述六種神通,但要詳細的講有點困難。
願文第一句「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就是頂禮諸佛,這邊只講頂禮諸佛。第二句「大仙天眼者」,後面還有個「之」,「之」什麼連到第三句,這個「之」的意思是將連貫到第三句。第三句就是諸菩薩眾。所以這邊指的就是佛以及諸菩薩眾。
那到第四句(中譯在第三句)「菩薩聲聞眾」,就講到了聲聞。這邊到第四句的時候才講到聲聞。從第一句的佛,接著講到菩薩以及聲聞,這邊指的就是佛跟所有的僧伽。
(仁波切提醒翻譯說,如果太長的話,那可以給波切一點暗示說太長了)。好,如是我們講述了第一個偈頌概約的意義之後,那接下來再講「六神通」就比較容易了。
◉六神通
(一)天眼通:
六神通第一個是天眼通。天眼通就是對於世間極細的微塵,都能夠完全的能夠觀察,就是天眼通。
(二)天耳通:
相似的就是天耳通,任何微細的聲音都能夠聽得很清楚。
(三)他心通:
接下來是他心通。他心通就是知曉他人的心態。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自己的心自己都不清楚了,如何去了知他人的心?我們常常就假裝哦,我知道他人怎麼樣去去指責他人,說你是如何如何想;但實際上我們的連自己的心都不知道,我們如何去知道他人的心?這個他心通,就是指他知道他人的心意。
(四)宿命通:
接下來是宿命通,宿命通就是知道就是對於眾生何時死、如何死、以及何時生、如何生等等,都能夠了知無礙,沒有障礙,這些是屬於宿命通。
(五)神足通(仁波切未說)
(六)漏盡通:
然後是漏盡通;漏盡通指的就是煩惱漏盡,也就是說斷除了我執不再有染著,這就是第六個神通漏盡通。
菩薩是非常接近佛果的。所以佛的這個六神通,那菩薩也有相似的神通。只用天眼通來解釋的話,這是不夠的。那這邊是以天眼來代表。實際上佛陀是具足一切的神通。因為佛具「一切智」,所以一切的神通、一切的功德皆已開發。
◉「菩薩」
登地以上的菩薩也有這六神通。地前的菩薩,比方說加行道的菩薩,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的地前菩薩,他們雖然沒有完整的這六神通,但是想來部分的神通也是具足的。一切的菩薩眾,包括發心菩薩以及道上的菩薩以及證得果位的菩薩,這邊指的是所有的菩薩。
◉「聲聞」
接下來提到「聲聞」,聲聞眾指有四果、四果向共八種果位的聲聞聖眾。
這個四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第四果就是阿羅漢。證四果之前,要先證得每一個果位的前行(向),四果再加上四果向,總共有八個果位;總之這邊指的,就是佛跟一切的菩薩聲聞所有的僧伽,是簡略的說明。
◉佛無邊功德
簡略的講到「佛無邊功德」的部分;佛的功德神通,登地菩薩、阿羅漢也具有,但是有差別的。阿羅漢以及菩薩他們雖然也有具足這一些功德以及神通,但是不如佛所具有的神通功德來得廣大。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佛陀的智慧如同虛空一樣,虛空是無量無邊的,那我們現在雙手做一個虛心合掌的姿勢,那這個虛心合掌的中間也有虛空;那虛心合掌當中的虛空,跟整個虛空相比,性質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大小、它的量卻是無法相比的;整個虛空並沒有辦法容受在我們虛心合掌當中。
當然菩薩跟阿羅漢他們的神通功德也是非常廣大的,但是沒有辦法如同佛的神通功德樣的廣大,所以我們講佛的神通功德無量無邊,講佛的不共法、不共功德。佛的神通功德跟菩薩阿羅漢的差別,我們應該要瞭解。
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比方說我們講某某人他非常的善巧方便,他的學問非常的淵博,但是他不懂文法,他五明不懂,那這就說不通了。你如果學問非常的淵博,那基礎的學識一定會具有;如果你不具足根本的學問,那如何會有淵博的學識呢?
所以菩薩跟阿羅漢具足佛陀的部分功德,但沒有不具足佛陀所有的功德;而菩薩阿羅漢所具足的功德,佛陀也必定具有。就好像說,你必須你必定具有基礎的學識,才有可能淵博的學識。因此菩薩阿羅漢所具有的神通功德,佛也必定具有。
◉邊念誦、邊思維、邊禪修
我們現在已經講述完了一個偈文。這邊藏文非常的清楚。那我們慢慢的念誦。一起念誦的時候,去思維這個偈文詞語裡面的意義,思維它的意義而禪修,做所謂的觀察修。
為什麼?因為這個法教我們是要實修的,所以說我們要去在念誦的時候,要明瞭它的意義、思維它的意義而禪修。如同佛所說的這一個願文。它是容易修持,因為它很容易容易懂,並不艱深,所以說我們念誦就能夠了知它的意義,如是念誦而禪修。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彌勒菩薩,他如何的頂禮,如何的皈依,如何的祈請,如何的發願,我們也如是的頂禮皈依、祈請並且發願。請合掌念誦第一句偈文:
(一)頂禮佛與僧伽
我今歸命禮,十方一切佛,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二)頂禮法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證涅槃。
接下來第二個部分是「頂禮法」。這邊頂禮法,就是「頂禮正直的善行」。
◉「遠離惡趣道」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中所謂的惡趣,指的是「處所惡」,就是所在之處的惡;以及「身惡」,就是所生的「身惡」。
如果我們投生到惡趣,所處的地是惡,所得之身亦是惡。這個果報,如同夢一樣的不實但是痛苦。然而,對於已生於惡趣的眾生來說,這個果報的覺受是,是如同真實一般。
如是惡趣的果報是如何生成的?是誰使然的?並不是有其他人導致我們生到惡趣的。如同寂天菩薩所言,為什麼生到惡趣?為什麼遭受這樣的果報?這些都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自心。
如果我們生在惡趣之處,得到惡趣之身,受到惡趣之苦果,這是因為我們的自心在過去所造的惡業。惡業的果報成熟,因此惡趣現前,因此我們就有這個惡趣之處,惡趣之身,惡趣之痛苦。因此我們為了要斷除生往惡趣的果報,所以要斷除而遠離諸惡趣的因。
◉「能得生天上」(增上生之道)
藏文第一句說「斷除諸惡趣」,第二句說「能得生天上」,這邊的「天上」藏文叫「增上道」,指的是增上生之道。我們之所以投生生到惡趣,是因為我們過去造了惡趣的因;它的異熟果,導致我們生於地獄、餓鬼、畜生這些惡趣。
增上生,指的是天跟人。在這邊沒有惡趣之苦。也就是生到惡趣、三惡道的因緣已經清淨,所造的業也已經清淨,生到惡趣的煩惱也已經淨除,因此能夠生到增上生,也就是天人的果報。它一樣是像夢幻一樣,但是一個好夢,天人的夢。
如何能夠遠離惡趣而能夠生到天人等這增上生?
在這邊就講說「要示其道」,也就是教導如何遠離惡趣、投生到增上生的道。如同我們生而為人,我們現在已經是生到善趣,但是有時候我們的心卻像是地獄、餓鬼、畜生一樣;或者說我們的行為,像是地獄、餓鬼、畜生一樣。
我們常常說:「他的樣子是人,可是他做的事情是地獄、餓鬼、畜生的事情。」那我想這個不用多做解釋,我們大家都有這樣子的經驗。我們現在得到了一個善妙的所依,也就是人身,但是我們的心卻是染汙如同畜生一樣。
像我們現在所在的南瞻部洲,也就是這個地球,人與人之間一直在造惡業,一直在創造痛苦,這樣我們就不得不生於惡趣;但是我們非常的幸運,能夠聽聞佛法,依著些許的佛法,我們會想到:這樣做不恰當;或者說,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或者說,我必須要怎麼樣做才好——這樣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造生到惡趣的因,造生到增上生的因。這樣的道理,我們因為學到些許的佛法所以能明白,但是其他人卻不知道,不知道如何去避免投生惡趣,所以這邊特別加以講說。
「能得生天上」也就是指示生往「增上生」的道路,也就是教導我們依著法教能夠遠離惡趣,而能夠生往天人這個增上生。
◉增上生十六法
十六法,這十六法的前十個就是「斷十惡,行十善」。十業,就是十種惡業,我們要去斷除;反過來,就是相反的,要去行十善業。這個就是十六法當中的前十個。
在這十法之上再增加六法:
(一)不飲酒:
那這六法的第一個是不飲酒。為什麼不飲酒?因為我們喝了酒會能夠會改變我們的心態,喝了酒會醉,會發酒瘋,我們的心就會被轉變。所以這個增加了六法的第一個,是不飲酒。
(二)不邪命(不正當工作):
第二個,是斷顛倒的營生。就是我們的這個謀生的手段,謀生的手段要是正確的。
(三)不害他:
第三個,是斷害他心,不再傷害他人。比方說心懷惡念,對他人產生惡念,口出惡語,身行害他的行為。像這樣的害他行為都必須要斷除。
(四)慈心一切眾:
第四個是慈心一切眾,就是對一切的眾生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快樂,如同母親慈愛而孩子一樣,這是第四個,就是慈心一切眾。
(五)恭敬一切眾:
第五個是恭敬一切眾,也就是對於一切眾生我們都不去輕視、不藐視他們。這邊講到為什麼不能夠輕視他人,不要藐視他人?原因有二:
1.眾生皆具如來藏,輕眾生即輕佛
第一個原因就是說一切的眾生,他的精要,他的本質的精華就是如來藏,那不管眾生身為什麼樣子,就算是一個小蟲子都具有如來藏,本質上就是未來佛。因為它具有如來藏,所以它是必定成佛。為什麼?因為它的本質就是如此。
所以說,如果我們藐視其他的眾生、輕視或者傷害其他的眾生,這個就跟藐視佛、輕視佛是一樣的。因為我們藐視一切眾生,就是藐視未來佛,這是第一個原因。
2.善心如純金,能光耀自他
那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任何人都想要成為一個好人。我們要成為一個好人,就不應該去藐視他人、輕視他人;因為我們如果對他人不好,那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判定這個人是個壞人。
我們的人的行為可以來判別我們的心;一個會輕視他人、鄙視他人的人。我們就知道說,他就不是好人。要成為一個好人,他一個好人,他會去恭敬他人;所謂的恭敬他人並不是說一直對他人頂禮。有些人不喜歡頂禮。那並不是說要一直去頂禮他人,而是說我們不去看輕他人、不去藐視他人、不去咒駡他人。我們的身跟語都不做這樣子的事情。
那如同佛所說的,《隨念三寶經》上面所講的意義一樣,我們作為一個作為僧伽,我們應該是「處於善」,處於良善,恒常都保持著一個善心,要做利益他人的行為。那我們如果心是良善的,外在的行為也能夠也會表現出是良善的。
比方說有一個例子講,純金能夠閃耀、照亮整個空間。一個人如果心是好的,那他的表現也能夠讓人家可以看到,至少他是不會去傷害他人的。
所以這邊講的恆常的恭敬他人,也就是說不去看輕其他人。你如果能夠不會去鄙視他人,我們自己也過得愉快,他人也會過得愉快。如果當你具有能力的時候,你去欺壓他人,一旦你失去這些能力的時候,你就會處於劣勢了,所以我們講說要恒常的恭敬他人。
(六)布施:
生往增上生的十六法當中的第十六,也就是在十善法之上,加上六法的第六個,就是布施,那我們講到布施的時候,通常想到的就是給予他人食物、財物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布施的心。那布施雖然小,但是如果我們具有布施心,任何微細的事物,我們都能夠布施,這個就是布施心的重要。
布施並不是只有財與食物等等,如果具足了布施心,我們就很容易利益眾生,比方說我們的功德,如果沒有利益他人的話,那這個功德就沒有辦法展現。
就好像你把功德鎖在房間裡面,別人就看不到你的功德了。功德要能夠利他,功德才能夠顯現。也是如果不去利益他人的話,你這個功德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我們的不止我們的財物、功德,我們的能力,能力都都要依著利益他人的不私心能夠展現,所以我們要恒常保持著不私心,隨時我們都要具足有不自私的心。
比方說像我們的財物,如果沒有用來利他、沒有布施出去的話,那我們累積財物(就會生貪),一旦死亡了,我們的心就會著重在我所累積的財物裡面,這樣就很可能就會成為財物中的小蟲子,成為生在紙鈔當中的小蟲。
布施是極為深奧的,總之我們要保持利他之心,不然雖然具足功德,一旦同時生出我慢,功德就會開始衰損、無用,要成為功德,需要布施心、利他心。同樣如果我們具有能力或修持的咒力等等,也要用此能力去利他,不然這些能力可能傷害他人。
因此我們功德若要展現,必須要有布施之心,有布施之心,才能將己所有來利益他人。這是非常深奧的道理,在此我用簡單話語來解釋。以上就是16種生往增上生的法門。偈頌「能得生天上」講的就是「生往增上生的道路」,就是這樣的意義。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