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力的修持,就是實踐佛法!

惹瓊多傑仁波切/「密勒日巴上師相應法」教授&實修暨薈供

 rcteaching3 2

最有力的修持,就是實踐佛法!

時間:2019年06月29日 地點:板橋化育 攝影:妙願法師

問答

問:請問「微細身課程」與「密勒日巴大師上師相應法」,這兩者要先修持哪一個?

答:若是自己一個人在家修「密勒日巴上師相應法」,關於除障、薈供的部分,可以省略,其他部分則按照儀軌做修持,也就是從皈依發心到最後迴向吉祥文,這樣就算是圓滿了。一般修持四加行,有前行是更好的,但上師相應法單獨修也是可以的。

我知道台灣人很喜歡灌頂,大部分都接受過各種灌頂,沒有灌過頂的藏傳弟子應該很少吧(眾笑)。但多數人灌頂的時候,可能只是看一下是寶瓶、喝一下甘露水等等,其實灌頂是有口訣的,特別是無上密續的灌頂是要按次第的,所以真正的灌頂是需要條件的。總之,上師相應法單獨修持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就是皈依、發心並生起虔敬心。

而微細身就是氣脈明點,若是能修得圓滿,自然是更好。《智慧吉祥熾燃》裡有上師的法身、報身、化身加持,如果我們天天修「密勒日巴上師相應法」,修到非常相應的話,說不定就不用特意去修微細身了,[對氣脈明點要點的]融入,自然越來越細、越來越深、越來越堅固。就好像佛法裡的神通是單獨修的嗎?不是的。對佛法來講,所謂的神通,是你修持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修持,慢慢圓滿,特別是密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修到一定程度了,神通應該就自然有了。大手印、大圓滿還有更細節的教法,只要我們修學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會了解。

所以修持上師相應法,先不用特別修氣脈,我們先以祈請方式,祈求上師加持我們。現在我們修得還不夠好,所以要祈請密勒日巴尊者加持我們,就這樣清淨、虔敬的祈請,一旦密勒日巴加持了,我們不修都不行的。(眾笑)

學員續問:印度佛學院要修完四加行才能修「雜隴」(藏音,即氣脈),聽說這有助拙火修持, 如果修到可以在夢裡做修持,那就有可能嗎?

仁波切回答:這要看白天的修持,白天很精進的話,晚上說不定就連得起來,所以有可能的!但是有人說這個夢中修是要靠白天的修行,白天修不好,夢中也不會修好;白天修得好,夢中一定有可能的,都是同一個心續。阿彌陀佛,很好。

問:您剛剛說自修不用修除障跟薈供,所以自修是從第10頁皈依發心「自他等空諸眾生......」開始,念到32頁時,跳過薈供部分,直接到38頁的結行,這樣就可以嗎?

答:對,薈供不用念,念到40頁結束。很好!

問:請問是不是可以全程只念中文?

答:我認為念中文也是很好的,因為最重要是要了解儀軌在說什麼,我們在祈禱什麼,密勒日巴要給我們什麼,所以這沒問題的。念中文也很好!

 

由止入觀,才能由定生慧

好,我們一起念誦第23頁,〈七支聚集資糧〉這部分重複一下,後面就是念誦密勒日巴尊者的心咒。

念完之後,「安住於上師壇城、自心與本初之實相三者無別大手印之見地,自生自然無造作中。」這時候就要靜坐,靜坐的時候可以做止觀修持。一般來說,一開始是修止禪,作有所依的安住修,很多人是觀佛像,也有很多人觀呼吸或修數息法,數息法常被認為是一切禪修的基礎,比較容易進行。

所謂數息法,是將注意力鬆鬆的放在自己的呼吸與數字上,藉此讓心靜下來。每個人的呼吸快慢不一,不要試圖改變它,只要讓呼吸如常就可以,可以數呼出的次數,也可以數吸入的次數,放鬆的把注意力放在氣息的進出上,讓心靜下來。數息可以提升當下覺知,幫助我們覺察紛亂的念頭。慢慢的,不必再靠數息法,心也可以靜下來,不再飄流在過去、未來之間。

先讓心安定下來,再慢慢起觀,起觀什麼呢?看心的本性,看「我」,看這個我到底在哪裡?找不到,就是看到這個我的本性,就是無我、空性。

有些人靜坐一直昏昏沈沈的,那真的不能算是靜坐了。「止」又稱三摩地,也叫禪定,意指「專注於所緣境」,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當然,除了止還要觀。「止觀」裡其實重點是觀,但若沒有止,觀不可能出現的,所以兩者是雙運相連的,就是有著因跟果的關係。有了止、再起觀,就是有了定、才有慧,二者並修才能達到定慧一如。

很多人打坐時沒辦法靜定下來,如果數息法不習慣,也可以單純的觀照吸氣和吐氣,讓心只是單純的覺知呼吸,安住在吸氣和吐氣上,出息時知道出息,入息時知入息,就是知道就好了,這樣就可以使我們心得到安定、寧靜。

如果發現動念了,無法安住在原來的對境之上,沒有關係,這時就把心安住在新的對境上就可以了。一開始安住的時間很短,不用擔心,就是重複做,「時間短、次數多」的不斷重複做, 就是要短時間、多次數地分段、持續地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止」的成就。

常聽見有些人說:「我無法安住,往往不到三分鐘心就會跑掉......」,我就說那一定會跑掉的,因為我們都是凡夫,資糧道的修行人心都還 不穩定,如果現在坐下去就如如不動的話,很快就飛上天了(眾笑)。

所以不要說自己修得不好、心靜不下來等等,這些都不用緊張,如果煩惱越來越多,不要抵抗它,這時候休息一下,可以做大禮拜、念百字明咒、六字真言、點燈、供養、繞塔、做一些身口的功德,再回來靜坐,說不定品質就大不相同。要注意的是,打坐的地方盡量避開過於躁熱的處所,如果真的定不下心,就起來走動一下,因為如果不清不楚的打坐,也是浪費時間。

 

周遍一切的大手印

嗡 阿 咕嚕 哈薩 班雜吽(盡力誦持)

翻到25頁念誦祈請文,一直念到32頁。這個祈請文是第八世法王噶瑪巴對密勒日巴的祈請以及禮讚。

 

誕生北方族姓中,無染世間之過患,

行苦行之稀有者,祈請殊勝密勒尊!

品嘗大樂無詮味,清淨手印涵三有,

燒融道中出俱生,祈請殊勝密勒尊!

依深粗顯細明點,體會細微自加持,

秘密壇城之部主,祈請殊勝密勒尊!

釋種子於無漏妃,慈悲拾於生主道,

力能生起威猛身,祈請殊勝密勒尊!

我不斷除輪迴邊,亦不入寂靜涅槃,

願證空行大自在,密勒殊勝之成就。

祈請聖密勒喜笑金剛尊。

尊 一生之中成正覺,名 聽聞即拔除輪迴,

瑜伽之自在尊貴寶。

德 喜笑金剛變化身,父 尊貴大布衣者處,

子 虔敬悲切祈請之,意 毫無疑惑依託之,

時 此後恆常悲攝受,壽 無暇無常生厭離,

心 入法正法教並且,道 低劣顛倒不誤入,

法 行時即入於正道,業 因果取捨不錯亂,

續 戒律誓言純清淨,資 有漏無漏皆圓滿,

外 解脫八風煩惱縛,內 究竟融樂秘密道,

義 自性本原大手印,性 三身技顯飾法性,

尊 大布衣之三密與,無分別 自性心覺醒,

時 剎那成等正覺後,母 遍空眾生皆能引,

共不共 成就皆無餘,

於此座得獲祈加持。嗡阿吽咕嚕 那 薩哇悉地吽

 

 

這裡是讚歎「密勒日巴無染世間過患、刻苦修行,所以我祈請您、祈請您加持我」,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這裡的「清淨手印涵三有」,說的是大手印包涵了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等所有一切法,大手印的「手印」就好像一個國王「印璽」一樣,也就是任何一個事物跟空性是沒有辦法分開的。舉例來說,當國王的印章蓋在公開傳閱的文件上面時,那當然是通行無阻而且沒有不能周 遍的地方。所以大手印的「手印」就是印章的意思,不是我們平常打的手印(仁波切比手印)。

 

rcteaching3 1

 

若無智慧,前五度只是無眼功德

「燒融道中出俱生」這裡說的就是先前講的氣、脈、明點的修行,在拙火燃起後,漸循中脈 上升,融化頂輪白菩提,那身心就有自自然然舒服、快樂的感覺,在達到「俱生喜」的境界時,就能了達心光明的智慧。

禪定是方便法門,重要的是依此生起智慧,所以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等等這些法門,通通 都是在培養智慧。《入中論》講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都是「無眼功德」,唯有靠智慧波羅蜜才能「趨聖果」,到達解脫的彼岸。修行到最後就是要培養智慧波羅蜜,如果智慧波羅蜜沒有圓滿,前面其他五度做得再好都無法帶我們究竟解脫,所以方便與智慧要雙運,才是解脫功德。

 

芥子納須彌,是在訓練一顆心

「依深粗顯細明點,體會細微自加持,私密壇城之部主,祈請殊勒尊」,這裡是講生起次第。 觀修生起次第,有粗跟細的分別,藏文叫「結惹媽」,一步一步生起什麼呢?這裡就是要生起所觀想的本尊,不論是觀想金剛亥母或是觀想觀世音菩薩等等。要修到圓滿是比較難的,最細的生起次第觀修圓滿,就像芝麻那麼小卻能包涵整個本尊壇城,芝麻裡的壇城本尊不用變小,芝麻也不用變大,這就是心的訓練,觀想力好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

我們現在觀想的話,還做不到那個程度,大概觀來觀去就是差不多自己的大小,那是因為受到習氣控制,還沒有訓練好的關係。若真的訓練好的話,芝麻裡可以觀出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壇城,其中有菩薩、勇父、空行護法等等,但是這個芝麻是沒有變大的,裡面的佛菩薩也不用變小。一旦你心訓練好了,說不定不用認真去修圓滿次第,自然就能很快速達到目的。因為心已經訓練到已經很柔軟了,想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空性不是耍嘴皮,為破概念顯神通

佛法講起來很廣,譬如經典、論典講很多東西,但是密勒日巴注重實修,說法都很直白,與 學者們辯論的時候,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譬如有一次辯論,對方談到:「虛空是無礙的!」這本來是書本裡的標準答案,但密勒日巴 為了破除他的概念卻說:「虛空是有礙的!不相信?現在就請你站起來走動一下。」對方於是嘗試站起來伸展四肢,但身體絲毫也不能移動,好似被堅固的實質東西密密包圍起來的樣子,一直僵坐在那裡。這時的密勒日巴就展現神通,他身騰虛空,在空中行走、臥倒、趺坐展現種種活動的姿態,就像在實質的地上行動一般。

辯論對手大不服氣,又說:「柱子是有礙的」,這也是個標準答案,所有參加辯論的學者們都會承認這個觀點,但是到了密勒日巴這裡又不一樣了:「怎麼還有這樣的說法呢?柱子怎麼是有礙的呢?」然後密勒日巴就穿過柱子走了。尊者示現這些種種超越概念的事跡,概念性的辯論自然也無法繼續下去了。

「心淨則國土淨」,心清淨了,到處都是淨土,自然而然就快樂起來,所以外在一切不健 康、不快樂、不愉快,通通源自我們自心不清淨。(本系列摘錄開示〈完〉)

------善報2019冬季號 pg. 56~59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