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四念住禪修」第二堂課

49458385327 f38c4aaa16 c

觀身呼吸:從數息隨息,開始降伏三毒

 

主講上師:明就仁波切

時間:2020年1月28日上午10:00-11:30

地點: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好,開始之前先考試,上一堂課給了各位休息時間的功課,半小時功課修得如何?是茶太好喝了,所以完全忘了要修?還是沒忘,雖然想修但半小時過了什麼都沒做?

剛剛半小時下課時間叫「座間」或「座下」,禪修分「座中和座間」或「座上和座下」:座中身體需要保持七支坐法,身體和語言的散亂都消除,不看手機、不看電視、不說話,不散亂、專注在禪定的法門上;座間是在說話的時候、看手機的時候禪修,只要不忘失覺知,行住坐臥都可以禪修。

剛才這半小時,也許你無法一直禪修,只要有一次數息觀呼吸的就請舉手,一次就好?(少數人舉手)不太多耶。忘記要禪修的請舉手?那兩個都沒舉手,既沒修也沒忘的是怎麼啦?

座間修持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做到,就能降伏煩惱痛苦,重點是要去練習,讓修持在生活中有所增益和進步。比如你們要考試了,心裡就會七上八下猛跳,這時就要讓注意力回到呼吸上,數自己的呼吸或隨自己的呼吸。

 

止的禪修

(一)數息法

數息有六個次第,現在先講數呼吸。

當你害怕時,數呼吸就會比較平靜,考試時看到一個問題,答案怎麼都想不起來,這時候數呼吸,如果平常已經知道答案,只是緊張忘了,這時就很有幫助;如果平常就不了解,這時數呼吸當然就沒用。生氣時也可以用,無論對老闆、對鄰居或者對朋友,一生氣馬上回到呼吸上,嗔心就可以得到平靜。嗔心、嫉妒、比較等各種痛苦,或者很想得到卻得不到,不想得到卻偏偏得到,這些時刻,都可以觀呼吸。

佛教觀呼吸的止是很特別的,和其他宗教都不同,有何特別?因為呼吸是自然的,不用改變什麼,有人呼吸快、有人呼吸慢,有人長、有人短,有人均勻、有人不均勻,就以自己的自然呼吸為基礎做禪修,不用改變什麼,這是佛教特有的以「觀呼吸」修止的方式,從鼻子也可以,從嘴巴也可以,同時從口鼻呼吸都可以。

因為覺知呼吸,因為能跟隨呼吸,就會有智慧生起。這種智慧是什麼?《俱舍論》是這麼說的:「善能分別諸法相」,就是能夠了解什麼是真實,安住在本然的狀況,能如此,就是智慧。

這種呼吸法和外道的不同,印度有種呼吸法,是要刻意改變呼吸方式。佛教觀呼吸的止禪,則有三個特點:

  1. 不改變:不用改變自然的呼吸方式。
  2. 不阻斷:不用阻斷煩惱、想法,呼吸時什麼念頭生起都可以。
  3. 不成立:不用特意追求什麼,不用修成樂、明、無念。

觀呼吸不用阻斷妄念,不用壓抑的方式勉強自己不去想什麼。就像之前我們練習不想手機,結果沒用不是嗎?其實呼吸自然本身就是智慧,是一種煩惱的對治法,它就是無明的對治法,也是貪的對治法,嗔的對治法。

輪迴的根本是無明,遇到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嗔,由於這樣的貪嗔癡,所以我們會輪迴,所以痛苦,心無法得到平靜。要調伏這三毒,可以透過自然的方式,比如自然的觀呼吸法:

  1. 對治癡:符合自然方式修持,這本身就是智慧,就對治了無明。
  2. 對治嗔:不用特別去除妄念,不用阻斷它,也不跟隨它,就是嗔的對治法;
  3. 對治貪:不用特別去得到樂、明、無念等各種好的覺受,就是貪的對治法。

這是對治三毒煩惱的開始,但要根本對治,還需要觀;不過如果沒有以止為基礎,也無法達到根本的對治。所以當你專注在呼吸時,就包含了很多修持在內,它就是止的禪修。

 

(二)隨息法

剛才講到觀呼吸法有六個次第,第一個是數呼吸的「數息法」,另一個是隨呼吸的「隨息法」,就是心跟隨著呼吸,觀察自己的呼吸,氣吸進來時,知道氣進來了,從鼻孔或嘴巴都可以,平常是從鼻子吸進來,覺知氣息從鼻孔前、到喉部、到心間、到肚臍、到臀部、再到腳部,再呼出去,氣出去時呼出一手肘長以外。手可以跟隨著氣息配合動作,呼吸配合手勢,心、手和呼吸要一致,不一致會卡住,但這裡不用數呼吸次數:

請坐直,閉上眼睛,身體放輕鬆,心也放輕鬆。

請舉起右手,手勢跟隨呼吸,氣吸進來,手也放到心間,

呼出去,手也跟著出去。

接下來手放下,心繼續隨著呼吸修持。

(大眾配合手勢練習隨息法)

這時你可能會聽到外面有很多聲音,

無論聽到任何聲音,只要不忘記隨著呼吸就可以了。

輕輕覺知到呼吸,你可能會生起很多念頭,

只要不忘記跟隨呼吸,不用阻斷念頭,心不要跟著跑掉就可以了,

忘記呼吸,就是散亂了,

不忘記呼吸,也不用阻斷念頭生起,

安住在呼吸自然、本來的狀態就可以了。

不管呼吸是長是短、是快是慢都沒關係,

在自然的呼吸狀態中,輕輕覺知它的進出,

變慢了就安住它變慢的狀態,呼吸本來就長就讓它長,

變慢、變快就讓它變慢、變快,沒關係。

這次覺得怎樣?這樣專注在呼吸時,是不是有各種念頭生起?繼續專注在呼吸就可以了,不忘記呼吸、知道著自己的呼吸,這時就沒有散亂。

什麼叫散亂?不是念頭生起就是散亂,散亂是「忘了正在做什麼事」,比如你在念一部經書,念著念著,都念三頁了但不知道在說什麼,有這樣經驗的請舉手(有不少人舉手),這就是散亂。

散亂讓你就像「殭屍」一樣,人在心不在,念著念著心跑到要換手機,「我要換支便宜但質量好的手機…」,忘了自己正在覺知呼吸,這就是散亂。只要不忘記呼吸就可以了,不必刻意停止想法。因為刻意停止也是沒用的,就像前面的練習,要你刻意不想手機,結果反而想得更厲害了。因為心還沒自在,你是做不到的。

 

49457693438 c3f8bdfcd3 c

 

   為什麼佛教觀呼吸,可以消除貪嗔癡?

接著大家要花五分鐘,和左右朋友討論一下:「為什麼佛教的呼吸法,可以消除貪嗔癡無明煩惱?」《俱舍論》中,佛陀說:「佛教的呼吸法是自然的呼吸,與外道不同」,比如印度班那陽(pranayama)是用強力呼吸法,佛教最初用來消除無明煩惱的方法是觀呼吸,可以消除無明煩惱,也可以消除嗔心和貪心。好,大家討論一下:「為什麼呼吸法可以消除三毒煩惱?」請討論,開始!

(分組討論五分鐘)

討論之後變清楚或變胡塗了?更清楚的請舉手,更胡塗的請舉手,有沒有自願分享的請舉手,可以上來說。

學生一:我和法友討論時,發現有兩點:

  1. 是觀呼吸時,專注在呼吸上,心會變平靜,當心平靜了,三毒煩惱不太會生起,煩惱本質就是讓心不平靜。
  2. 是佛教的觀呼吸,特點是不改變自然呼吸方式去作觀修,當我們去看呼吸的本質,這就是智慧,煩惱就是看不到本質,而看到顛倒的情況。看到本質,就是觀,就是智慧,這時無明就不會生起,就降伏了無明。

學生二:我們和朋友討論後發現,如果心能專注在一件事物上,比如呼吸上,貪心、嗔心、我慢等本來就比較不容易生起,腦子會比較清晰,思維會比較清楚,比較不會有煩惱,這是我們的結論。謝謝!

學生三:當我們看著呼吸時,很多妄念似乎都停下來了,就能安住在心的本質上。我們有四五位討論了一下覺得:觀呼吸是降伏煩惱的開始,就如您所說,我們會有種覺知在,心會變得比較放鬆,當覺知養成習慣,習慣覺知呼吸,貪嗔癡自然就會變少,這是我們的結論。

但我們的疑問是,當我們專注在止的修持,為什麼智慧會生起?

學生四:覺知自己在呼吸時,自然不會想很多,妄念少了,煩惱就會少。

學生五:我們有個問題,數呼吸時如果是閉著眼睛,心會變昏沈,灰濛濛的一片,怎麼辦?

仁波切:當我們在禪修時,有時會發生昏沈、掉舉的狀況,心灰濛濛、黑漆漆一片,甚至睡著了。這時心的覺知力要提起來,但不需要刻意阻斷昏沈,當然也不要刻意跟隨昏沈,最好的方式是,要有很強的覺知力,讓心一再一再回到專注的對境上,比如呼吸上。行為上,可以坐在通風的地方,不要吃太飽,看遠一點,比較不容易昏沈。

當我們在修心念住時,昏沈都可以成為覺知的對境,就像呼吸可以成為不散亂的對境,同樣當你昏沈時,那種黑漆漆的情況也可以成為覺知的對境,心就覺知著那一片黑漆漆,不用造作情況,也不用消除情況,這就是智慧!

智慧就是觀察事物自然真實的狀態,就像觀呼吸就是專注在呼吸長短快慢本來的狀態,放在自然狀態上就是智慧。如果昏沈時,就不散亂的把心放在昏沈上,看著昏沈那黑漆漆的狀態。這是佛教特別的方式,是《俱舍論》中提到的。

   專注在呼吸,三毒是這樣被降伏的!

剛才的大家的討論沒有針對問題直接回答,要再討論一次,還是要我說?

剛才題目是說「為什麼修持觀呼吸,可以對治貪嗔癡?」由於愚癡無明會生起嗔和貪,有這三毒,當你專注在呼吸,這三毒是如何被降伏的呢?

1. 對治癡:

首先,專注在呼吸本然的狀態,就是智慧,這是剛才已經說了。智慧是什麼?就是無明的對治,無明就是不知道、不曉得,智慧就是清楚的知道、看到、觀察到事情本來的樣貌,對吧?所以呼吸本來是怎樣,你知道它,這就是智慧,就在對治無明。當你在身受心法四念住一再練習,任何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漸漸就能完整的見到。這就是觀的本智。

2. 對治嗔:

專注在呼吸時,妄念、痛苦、煩惱生起時,要阻止嗎?不用,不用阻止,就是消除嗔,嗔就是不要、不喜歡、阻止,任何念頭生起,都不必阻止它,重點是保持覺知呼吸,心裡有任何念頭生起,不管是想到iPhone、三星、Nokia任何手機,或過去、未來任何計畫都好,不必阻止它。前提是不忘記你的呼吸。

有一種說法是「一剎那當中,無法同時生起兩個念頭」,所以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只要專注在呼吸,會覺得妄念就不太生起,這也很好,但無論妄念多或少,重點是不忘記呼吸。如果持續這樣的訓練,嗔心自然就會平息。

3. 對治貪:

呼吸無論長短、緩急、好壞,都專注在它自然的情況,不要想去得到什麼、成立什麼,不要想去得到樂、明、無念等好的覺受。貪就是「想要」、「想得到」,因此不要想得到什麼,專注在自然的呼吸上,就是對治貪的開始。

這就是觀呼吸為什麼可以對治貪嗔癡,非常非常重要,知道了吧?

以上是四念住止的部分,我們介紹觀呼吸,先是數息法,再來是隨息法,很簡略的講了一下。

 

49458408297 f11630acb6 c

 

觀的禪修

再來說觀。觀的時候,所緣對境,主要有身體、感受、心和法(現象),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從觀的角度修持四念住,主要是以正念、覺知為輔助,然後在個別和總的定義上去做觀察,例如身體的個別定義是「四大和四大和合所成」,受是「能感受的自性」,心是「覺」,法是「持有各自的自性」。以上是身受心法各自的定義,總的定義來說,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口訣傳承是把握要點扼要的修,否則學太多了會學昏頭。以聲聞乘來說,有人主要修身念住,有人主要修受念住,有人修心念住或法念住,今天緬甸、斯里蘭卡的行者就是這樣修的。例如:

  1. 身念住:專注在身體四大的特性,或觀察骨頭堅硬的特質,血肉軟的特性等等,專注在上面;
  2. 受念住:專住在身體細微的感受上;
  3. 心念住:專注心的各種念頭上,就像是大海的波浪一樣。

   心念住,從認識覺知開始

安住方法很多,但藏地主要修「心念住」。

藏傳的佛教典籍當中,雖然清楚記載「四念住」的教導,但是專修者非常少,剛開始應該有,但過程中逐漸失傳。但是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的修持,可以說是強調了「心念住」的修持。尤其密乘中講境智和有境(心)智,境智是指離戲空性,這在許多大論中都有清楚說明;至於有境(心)智,是指樂空俱生智、明空俱生智、真實性等等,這也是心念住。

大手印中講到很多止的修持,首先前提是要認識什麼是念、覺知,在很多教法開始會有「引薦『念』的指導」,這也是心念住的修持。一般來說,念、覺知有三種:一般的念、禪定的念和無所緣的念:

  1. 一般的念:是「心所」裡的一個。
  2. 禪定的念:從大手印的止開始的念,就是禪定的念,這裡的重點是不做阻斷和成立。
  3. 無所緣的念:到了觀的時候,就是無所緣的念或自覺的念,遠離能觀、所觀的念,這是大手印觀中會提到的。

大手印禪定的念,有一些特殊的名稱,例如真實、不造作、本然的念;這和經論中說的不大一樣:

1. 經論中的念:定義是「不忘失熟悉的事物」,就是對於已經知道的事物,持續保持那樣的認識,不忘失,就像是守門員一樣守護著門口。

2. 大手印的念:是安住修的念,就像《俱舍論》說:心安住在事物它本來的狀態上,不去做任何的修整。這有時稱為念,有時稱為覺,有時稱為念覺,這指的範圍就比較廣了,它包含了念和正知。

去年簡單說過什麼是念,修心念住的時候,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念,這是很重要的。

■ 猶如燈光,心能自明,也能明對境

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心」,心念住的心,可以從「自」和「總」兩種定義去認識,就自身個別的定義而言,心的定義是「明而覺」。心的定義是什麼?明而覺,你們在《心類學》和《攝類學》中有不是嗎?懂的話,就懂心念住。

為了解釋這一點,我特別帶了一個蠟燭來舉例。(仁波切點燃手中燭火)明而覺就是心的定義,明就是知道的意思,心的本質是明,「明」有兩個定義:它能「明自己」,也能「明他人」。

1. 覺他(知道對境):

舉例來說,各位看到我的手了嗎?看到的請舉手,這就是心的明「能看到對境」,這是明的第一個定義,能明對境、知道他人──知道這點,就是心念住了。

2. 自覺(知道自己):

能看到就是覺知,心能知道對境,也能知道自己。就像這盞燭火,只要被點燃,本質就是明,它可不可以照亮自己?可以,它能照亮自已,需不需要手電筒照亮它?不需要。

但像這個金剛杵,想看見它需要不需要光?要,它能照亮自己嗎?不行,要別人來照亮它,但燈就可以照亮自己。同樣的,心也像燈一樣,可以自明,能照亮它自己──了解這一段,就是心念住的開始。

   好大誤會,原來「自明」不是我、「自顯相」不是他!

我們現在身處輪迴中,就是因為不知道自明自覺,不知道輪迴中的一切都是心所現,由於無明,大家會以為自覺自明就是「我」,是主體;以為自明所顯現的境,是「他」,是對境。這就是無明,要對治這樣的無明,所以要知道自明本質是什麼,自顯相本質是什麼。

這就要從念、覺知開始。

大家舉起右手,知道自己舉手嗎?知道,這就是念。

繼續舉著,覺知自己的手掌心,知道自己手掌心冷冷的揮揮手,這就是念;有人覺得手掌心是熱熱的,也請揮揮手,這也是念;有沒有人覺得手掌心沒什麼感覺?也請揮揮手,這也是念,又稱念住。

有沒有人覺得自己舉著的手臂痠痠的?請揮揮手,這就是苦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念住。好,現在放下,覺得舒服多了吧,這就是樂的感受,也是念住。你不用去製造樂的感受,消除苦的感受,單純知道苦樂的感受、沒有什麼感受的感受,就是念住。

剛才說心的定義是明而覺,透過知道心的定義,無論心上生起什麼都能知道,觀的智慧就會生起。

   緣呼吸,觀無常

現在我們緣呼吸來修觀,觀有三種:小乘的觀、大乘的觀和密乘不共的觀,今天講小乘的觀,小乘就是要認識萬法的實況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這四個就是萬法總體的定義。

剛才說了有個別的定義和總的定義,心的個別定義是明而覺,而從總的定義來說,心也不離苦、空、無常、無我這四種總體的定義,這四個可以一個個順序去練習,但重點修持時可以扼要去練習,這次主要修無常,心能安住在無常,自然會了解沒有單一、獨立、恆常的空,苦和無我也自然會了解。

好,我們一起來練習:

首先身體坐直,閉上眼睛,

不散亂的專注覺知呼吸,自然呼吸就好,

呼吸會改變,從鼻孔吸進,到喉部,再到肺部。

接下來要專注的是呼吸無常、會改變的本質上。

呼吸剎那剎那變換,就是無常性,

就像風中的旗子,會不停飄動,

呼吸也是剎那剎那的變動。

認識到呼吸無常的本質,

就是觀的禪修的開始。

快到中午吃飯時間了,你的心越來越昏沈,

昏沈時還是要覺知著呼吸,不用消除昏沈,

唯一的方式是覺知它,回到呼吸上就可以了,不要忘記就行了。

■「能知道的心」像大海,妄念煩惱像波浪

這次講四念住,密乘不共的特別強調心念住,並且以心念住為根本,來修其他部分。

所以再說一次,心念住「心」自己個別的定義是「明而覺」,就是「知道」,心就是「能夠知道者」,一切都來自於心,心這「能知道者」就像是大海,其中妄念、煩惱就像波浪,不可能有沒有波浪的大海,心就是如同大海的本質。

透過不斷練習覺知這「能知道的心」,心也會越來越平靜快樂,觀也會得到開顯。請大家繼續這樣做修持。

   你24小時有覺知,但24小時在禪修嗎?

平常修大手印止時,我們會說禪修的本質是念或覺知、不散亂,念就是一種覺知、知道,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看什麼、感受什麼,這「能知道者」是不是24小時都有?是,就算睡著了都有,昏倒了都有,天空不會昏倒、不會睡著,這種能知道的心24小時都有著,沒有就是屍體了,你們是屍體嗎?

禪修的本質是什麼?是念,就是這樣一種覺知、知道,你們是不是24小時都有?是,那這裡有一個問題:「能知道者」24小時都有,那你24小時都在禪修嗎?這就是你們中午吃飯時要想一下、要互相討論的功課,再來中午也不要忘了覺知一下你們的呼吸,下午那堂課要考試。接下來下課時間你們就要做座間的練習。

再說一次,禪修的本質是什麼?是念,就是覺知、知道,你們24小時都有這種知道,但你們有24小時都在做禪修嗎?就是這個問題。

(此時現場突然停電,麥克風無聲,大眾自然在靜默中安住。復電後下課時間已到,維那師領眾唱〈了義大手印祈願文〉和〈雪域安樂願文〉暨〈迴向文〉,結束「四念住禪修」第二堂課。)

49457711318 f81c08ccf9 c

 

------善報2020春季號 pg.34-41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