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地點:菩堤迦耶 德格寺
時間:2006年12月24日
翻譯:袁之琦
整理:次仁桑母
同樣的,今天是複講早上法王所開示的內含,法王還特別要仁波切能夠多開示一些菩提心的教法,有關於慈心、悲心與菩提心。因為早上時間比較趕,法王沒有時間開示這個部份。
首先是「皈依」,皈依在藏文中叫「佳卓」,我們看看藏文的這二個字能不能對應到中文的「皈依」二個字。首先解釋在藏文裏的第一個字「佳」,「佳」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去尋求」一個具有能夠保護我們能力的人去做「佳」;「卓」的意思就是:我們「就要去尋求」這樣一個具格保護我們的人,我們就要去尋求。
怎麼樣做皈依呢?皈依的所依,法王昨天已經開示過,怎麼樣做觀想。也許我(仁波切)應該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觀想」,為什麼要講觀想呢?因為有很多的人不知道怎麼觀想,這是第一點、或是有些人不知道觀想的利益、第三個是不曉得觀想的效果跟成果是什麼。所以,首先開示怎麼樣「觀想」。有些人懷疑鈴啊、杵啊交叉於胸前,還有顏色啊…等等的這些,各種的,要怎麼觀想呢?這會做一個詳細的開示,尤其是在藏傳佛法中非常強調觀想的重要。
觀想有許多的好處與特質,主要的可以歸納為二點:一個是有助於我們做止的修持,一個是有助於我們做觀的修持。如果我們想要在一種技巧裏面,就想要完成二種技巧,也就是「止跟觀」的話,就是要修這個,非常好對不對。為什麼,我們能在一個方法裏面,就修了「止、觀」。首先,第一點、我們在做觀想的時候,我們的心必須要保持的非常清明,這時就是「止」。
我們的心,有些時候就像是瘋猴子一般,我們的心就像瘋猴子一樣的亂跑,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在那兒,這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或是痛苦產生。因為我們自己無法降服自己,這時候瘋猴子成了我們的主人,我們成了瘋猴子的奴隸,瘋猴子變成是我們的老闆、老大,有點像是強盜頭目。所以我們這個瘋猴子一般的心,就隨順這個散亂的心一般亂跑。瘋猴子說「先生,這是好的」你會說「是好的」;它說「這是錯的」你也會說「對,這是錯的」。
那麼我們有什麼樣的解決方法?怎麼樣,我們才能降服這個瘋猴子的心呢?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綁住瘋猴子的手臂,然後再用鎚子敲瘋猴子的頭。不錯吧!這個方法,大家覺得怎麼樣,這個方法好不好呢?如果這個方法不好的話,那我就沒有其他方法了!這是仁波切開玩笑的,我同意大家的答案「這個方法不好」你綁住瘋猴子的手、瘋猴子的腳,牠只會變的更瘋狂。
所以我們要降服瘋猴子的方法,就是「要用瘋猴子自己本身,自己降服自己」。那麼瘋猴子的自性是什麼呢?舉個例子來說,在降服的方法當中它包含了三個要素:第一個是影像、第二個是它的名稱、第三個是它的意義。
就像一間房子,我們「想」自己的家。這個時候,我們有家的名字、有家的影像在我們的腦海裏面產生,以及家對我們的意義,所以我們可以用這樣子來比喻;或者像是漢堡,所以我們可以想漢飽這個食物來做觀想,那麼它有一個漢堡的名字、有一個影像,漢堡的形象在你的腦子裏面,以及漢堡對你來講是什麼意義,是可以吃的。那麼以中國人來說,像臭豆腐,你就知道它的名稱、它的形象、它的意義三項,臭豆腐有它的名稱,有它的意像,也就是你的印象會形成影像在你的腦海裏,以及臭豆腐對你的意義來講,你會覺得它很香很好吃。
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剛剛所講的例子,運用在我們觀想「皈依境」情境中。我們可以觀想佛像的這三個屬性,或者我們可以觀想你皈依的所緣所依。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它的名稱、它的印象,和它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就這樣來觀想。就像仁波切手中所拿皈依境的照片,但現在我們是不用樹做觀想,這個皈依境是比較容易觀想比較不那麼複雜。剛剛我們說:觀想有一個要點,就是要放鬆。所以我們在觀想的時候,要放鬆,非常清晰的來觀想,像剛剛所說的那個樣子來觀想。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沒有辦法做的很長,可能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可以完全的專注。大家不要太擔心!一開始觀想的時候,觀想的不夠清楚,不必這麼樣的擔心!你只要將中間的金剛總持觀想清楚,就可以了。那麼,剛開始的時候,真的可能只有幾秒鐘:金剛總持…臭豆腐…漢堡…金剛總持…金剛總持…我的家…金剛總持…我明天要做什麼…金剛總持…唉!修行可真是…無聊,金剛總持……。沒有關係,這樣子沒有關係的。對一位初學者而言,是可以的,慢慢的…慢慢的……金剛總持就可以在我的面前觀想的非常清晰,保持的越長久。這個時候,瘋猴子一般的心,就越來越沒有作用了。如果我們能保持在觀想境中久的話,那麼這個瘋猴子就累了!就沒有辦法再起任何作用,瘋猴子就退休了,退休,但是沒有退休金。
所以瘋猴子的心,就已經被降服了。這時候,瘋猴子就像一個被馴服的大象,一個被馴服的大象心不會散亂,也不會製造任何的問題,而大象的威力卻是非常的大。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科學家曾經這樣說過「時間其實是很難切割,我們的心也很難停留」;也就是說「時間,你很難切割成一個個的片刻,然後我們清楚的知道停在那裏,我們的心,停在那一個時刻」。因為時間不斷地在流轉,我們的心也不斷地在流轉,所以你的心會一會兒想到:這個是手錶…然後臭豆腐…然後電影名星…波菜…奶酪…印度菜…就是你的心,會一直不斷的在這些上面去流轉。
在美國的科學家,衛思康興斯大學的腦科學研究中心的大衛戴普生,他做了很多的研究,在實驗控制組之間,至少用了二十五個以上的禪修測試者去做他們腦波的反 應。結果發現:做過長期禪修訓練的這些喇嘛們,他們的腦子可以停留在一個靜止的狀況裏面幾分鐘,可是一般人,只能停留幾秒鐘,禪修者可以停留二分鐘,一般 人可以停留一、二秒鐘。這就是表示說:一般人,在沒有禪修的情況下,自己的心,其實是一直浮動的,也就是沒有真正的,心的自由,這時候他就會感到不快樂。可是有禪修經驗的人,這些喇嘛,他們都會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所以自我是自由的,所以他們可以感到非常的快樂。他們大腦的功能,可以發揮到百分之七百,可是一般的常人,只能夠發揮到百分之十五。
所以接下來仁波切要解釋,什麼是禪修最重要的要點,關鍵是什麼?
我們在一開始做觀想的時候,不要太緊張,一定要先放鬆,準備好坐在坐墊上的時候,我們開始來做金剛總持的觀想,剛開始的時候不要太久,就是很短暫的觀想金剛總持在我們的面前化現。那麼很可能會有一些經驗,在一開始的時候,才想要來清晰的觀想金剛總持,馬上金剛總持的身形就扭曲了,嘴巴歪了,頭傾斜一邊,又或者身體扭曲了,這些都會很容易的發生。乃至於金剛總持顛倒過來,頭朝下身體朝上,或者顏色也改變了,這些都會發生但是都沒有關係。
為什麼剛剛說那些扭曲的狀況,是一個好的徵兆呢?原因是,因為我們能夠觀察到這些扭曲,所以表示我們的心,已經開始慢慢安靜下來,慢慢變的比較清晰、比較平靜。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看到我們的心,其實是沒有辦法保持在持平當中。舉個例子來說:在印度的夏天雨季的時候,大慨是在七月的雨季時,河流裏的水是非常的混濁,因為水非常的湍急,所以水就不澄清,像是日本的味噌加湯一樣的混濁,看不到底。事實上,水裏面有很多的魚,經過了二、三個月之後,雨季過去了,河流還是同樣的一條河流,這時候水變的非常清晰了,所以這時我們就會看到水中有好多的魚,我們覺得很驚訝!為什麼,我們過去都看不到?原因是:雨季中河流的水是泥濘的,所以我們都看不見。
所以由以上的情境,我們可以不用擔心,我們可以玩味在其中,但是也不要因此而認為自己是已經證悟到初地菩薩,或者是另外有一些人會期待某些境界出現,我們不要有這樣子的期待。乃至於有時候我們發現金剛總持變形了,變成了魔鬼的身形,這個時候,我們也不需要感到害怕,以為是魔鬼附身或是怎麼樣,這些我們都不需有太多的執著或是擔心。這就像是初學者的心,有如瀑布一般,它會非常的散亂,或是像水滴四處的噴灑開來,這時候就是剛開始學習時的境界。
所以,不管是不是金剛總持的臉變成了魔鬼的臉,這都不重要也不必擔心,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虔誠心」,第二點就是我們要感覺金剛總持就在我們的面前。不管他的顏色、他的形狀怎麼變化,他就在我們的面前,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的修持下去。
第二種階段的經驗和體會,是已經由瀑布變成了河流,河流就沒有那麼的湍急,它是很平緩、很寧靜的,持續的在流動著,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更多的快樂,我們會感到大樂,我們會有更多的信心,我們比較沒有些二元的念頭,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我們的心會像是沒有波浪的湖泊一樣的平靜。最後是完全停留在止息狀態當中,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保持像在無浪的大海一樣的意思,會有這四個階段。
仁波切接下來要教大家怎麼樣作「觀想」。
仁波切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能記得自己的家是什麼樣子嗎?現在,「可以」。好,如果你沒有家可以觀想的話,你可以觀想你住的地方,你的心,現在可以觀想的出來嗎?「可以」。好!我們就這樣子來想「想」自己的家,有沒有在想?「有」。清楚嗎?清楚,對不對,非常好。我們現在就用自己的家來做觀想的練習,我們要「觀想」自己的家,因為這也是「止」的修持的一個過程,止的修持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保持我們心的清明,所以我們要將心保持在一種清明當中,以家來觀想是最容易的。
如果以家做觀想的利益是有一個的,那就是止的利益,但是我們得不到功德,如果我們以金剛總持來做觀想的話,我們才會同時獲得這二個利益:一個是獲得止、一個是獲得功德。我們一起做,眼睛可以閉上,想自己的家。
一分鐘後,仁波切問大家:感覺怎麼樣?
可以「觀想」自己家的請舉手。很多人舉手,仁波切說:非常好!
我們接下來做第三個步驟,剛剛第一個是「想」,想像你的家;第二個是你「觀想」想出那個形像、影像。第三個現在要做。
第三個就是,我們要「專注的想我們的家」你不可以想其他的事情,你要完全的把注意力專注在家的觀想,心不可以跑到其他的地方去,比如說是:臭豆腐或者是漢堡都不可以,只能是自己的家。但是在家裡面也不准到浴室去,到餐廳,到臥室都不准,也不可以進進出出走來走去,關電視、開電視都不可以。如果你一開始的時候是觀想你站在外面看你的家,你就一直保持站在外面,你要是一開始是觀想你是在屋子裡面,那你就一直是在屋子裡面,保持在那個位置。如果你一開始是觀想在臥室,那你就一直是保持在臥室裡面,不准做其他任何的改變,瞭解嗎?這是一個禪修非常好的方法,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的妄念,即便是在臥室裡面,也不准走來走去,可以嗎?瞭解!不可以動,要非常專心,要很清楚,不可以有其它的念頭,這三個特質「不動、清楚、不可以有念頭」大家一起開始。
一分鐘後,仁波切又問大家:感覺怎麼樣?
有多少人感覺第三種方法比較容易觀想的,請舉手。只有「三個人」舉手!
哈!所以大家都知道重點在那裏了,對不對,知道重點了嗎?是什麼呢?
有人回答:注意力要集中。不對!
有人回答:要放鬆。對的!這是答案!這是關鍵,首先要放鬆。
在第一個「想像」的時候,很簡單嘛!我們就放輕鬆的去想,哇!「家」這個太熟悉!太瞭解了!我很容易就做到,這是第一個步驟。你可能會認為說「哇!我的家,沒什麼特別的」當你在這些念頭昇起的時候,事實上你已經分心了。很簡單嘛!當你想「家很容易,沒什麼特別」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分心了。這個時候我們是 沒有什麼執著的,不會緊張的。
在第二個步驟,我們講說要「觀想」,這時候,有一點點開始我們稍微緊張一點點,專注在家的觀想裏面,第二種方法沒有像第一種方法,只是去想像你的家那樣子的容易,稍微難一點點。所以,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你的第一念已經不見了,你會再有第二個、第三個印象會產生。
在第三種方法的時候,因為不准你,不准你動、不准想、不准做這個、不准做那個、不准散亂,這個時候你就變的更緊張了。因為更緊張的關係,所以心就完全瓦解了,反而更是東跑西跑,一會兒聽到這個聲音、一會兒又聽到那個聲音,我們完全因為太緊張的關係而沒有辦法觀想的情形。所以當我們說,我們做金剛總持觀想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第一種觀想家的方法,非常放鬆非常有覺性的知道「金剛總持就在面前」,「金剛總持」,很簡單。
喔!我現在要開始觀想金剛總持了「金剛總持在我面前」,觀想不出來,沒辦法!再來一遍「一、二、三!金剛總持」,還是不行。金剛總持變形了!別擔心,不管是用第一種或第二種方法都可以,但不要像第三種方法那樣緊張就可以了。
我們用第一或第二種方法,我們就可以很輕鬆、很放鬆的讓金剛總持就化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時候我們完成『止』的修持。我們也可以說,我們的心就獲得了自由。但是我們同時要知道,我們所觀想出來的金剛總持是空性的,是俱備空性的。一切的所顯皆是「空性」。
所謂「空性」並不是空無所有,所謂空性的意思是有二個含意:一是它不具有真正的實質;因為它不具有真正的實質存在,所以它能夠有所顯現。也就是『空性』它具備有這二個特質。
舉個例子來說,在藏文裡面『空性』是二個字「東巴尼」。第一個「東巴」的意思是指「空的意思,不是真實存在」的意思;那「尼」呢?指的就是說「是清明的、是相互依存的、是可以顯現的」。所以在藏文中『空性』,事實上是包含了二重意義「不是只有空,是空跟顯,非實存跟相互依存清明而能顯現」這二個字加在一起,才代表真正空性的含意。打個比方,火跟熱是不可以分的,這就是空性的含意;水跟潮濕是無法分開,這就是空性的二重意義。
再舉個例子來說:金剛總持觀想出來的化現就像是彩虹身一樣,它事實上並不像是一個固態的一個身體,它像是一個彩虹是透明的,非真正實存的一個身體。也可以以湖裡面反應出來的月亮來當做比喻,月亮並不是真正實存在那邊的。我們可以看穿、穿透它,好像我們可以看穿、穿透金剛總持的身體一般。我們可以從前面看穿到金剛總持身體的後面,都可以看的見。所以,如果我們觀想有十個佛在我們的前面,前後排列成一排這樣的話,這個時候第二個佛不會被第一個佛檔住,我們就看不見了,不會的,因為它是透明的,所以我們能穿透十個,百個都沒問題。所以『觀想』就講解結束了。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當我們在做觀想的時候,觀想的這個「意像本身」如果你可以觀想的非常清晰的話,表示我們的「止」已經修成功了。那麼,當我們觀想清晰意像的同時,我們知道,這個意像是空性的、是像彩虹一般的,這個時候,「空性的觀想部份」能夠達到的話,就表示我們的「觀」,止觀的「觀」也做成功了。所以只做這個觀想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達成「止」跟「觀」同時修持的成果。
今天早上 法王講到的就是:皈依的五個對境「五寶」。
中文法本的第十一頁:
「我與一切眾生,皈依上師,皈依本尊,皈依佛陀,皈依正法,皈依僧伽。」(五寶)
上師在中間,本尊在前方,佛在右邊。這邊的佛雖然說上師也是佛,但是在這邊是指佛的化身,化身為佛的在右邊。法,經書是在後面,僧伽是在上師金剛總持的左邊。為什麼這邊沒有護法呢?
我們在大手印的傳承裏面,觀想皈依境的傳承有二種方式:第一種是觀想「有護法」的觀想在裏面,第二種是「沒有護法」的觀想在裏面。那麼這邊所定義的「智慧 護法」是指:證到初地以上的菩薩,乃至於是證到佛果的果位。他們化現成是智慧護法的身形來保護修行者,這個時候,他們所伴演的角色就像是僕人一樣,他們已 經有初地以上的證量才能夠成為我們應該皈依的護法的對象。如果還沒有到達初地以上的,所謂地方的護法或者是一般的普通的護法的話,就不是我們皈依的對向。 所以我們皈依的三跟本也就是:上師、本尊、護法。也可以說,上師是皈依的老闆,他是加持的根本;本尊像是朋友,是成就的根本;護法像是我們的僕人,他是事 業的根本。所以如果有些護法能夠幫忙我們,像是僕人一樣幫助我們修持的話,我們也可以將智慧護法觀想在我們的皈依境裏面,也可以不觀想。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是電影名星,不論你是男星還是女星,這時候你拍電影,在電影中你必需伴演各種角色,可是每個角色都是假的,你不是老闆、導演。這裡我們說:為什麼,那個演員他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他必需扮演那個角色,他不能扮演他自己。就像在電影扮演的角色一般的,諸佛菩薩當他們化現是智慧護法的時候,他們就必需去扮演這智慧護法的角色,所以他顯現的形像就不再是佛的形像。這就像是尊貴的大寶法王,當他化現成是人的身形來到我們之間的時候,他就會化現出像我們一樣的形像。這個時候,他就好像是電影當中在裏面扮演跟我們人一樣的角色,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凡夫一樣的,可是事實上,他的本質,他是真正諸佛菩 薩的化現。
那麼「皈依之因」是什麼呢?一個是信心,一個是害怕。
那第一種皈依之因,是因為我們「害怕」一些東西,所以我們想要尋求一個皈依跟保護。這個時候,我們在談基於害怕而做皈依的時候,並不是我們要去找一些苦來 讓自己害怕,這樣是沒有用的。我們的方法,事實上是「我們要認識到這個苦」。就像昨天舉的例子,當你認識到苦的時候,你就自然從苦當中解脫出來。就像昨天我們舉的例子,如果你知道你的壞朋友躲在門後面要嚇你的時候,你事先就知道他躲在那裏,你知道那是偽裝的,你知道他躲在那裏,那你就不會被嚇到。所以能夠首先「認識出這個是苦」這是第一個,這是最重要的。當你首先認識到什麼是苦的時候,你就能夠找到對治的方法,解決的方法,這個時候你就不再感到苦。
第二個種皈依之因,是因為我們具有「信心」。有三種信心:淨信、欲信跟勝解信。第一個「淨信」也就是:你很單純的相信,相信你皈依之後,你會得到保護。
第二種是「欲信」也就是:你希望得到幫忙,得到解脫,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你有一些預期,這是我們第二種皈依的欲信。第三種是「勝解信」:你基於很清晰的瞭解,這樣的皈依,可以讓我得到解脫,這是勝解信。
仁波切舉個例子:在非洲有些地方,沒有樹,沒有水,都是沙子,像沙漠一般。這時候我們在沙漠中行走,在沒有樹沒有水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走了三、四個小時,我們滿頭大汗,然候太陽很熱、風也是熱的、連我們走在路上的沙子都是熱的。所以到了第四個小時的時候,你感到非常的疲累,你非常的口渴,你非常想要喝水。「我要喝水!我想要喝水!我想要喝水!」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呢?這個「我想要!我想要!」就是剛剛講到的第二個「欲信」。
你繼續往前走,你突然看到遠方前面有一座山,你看到了樹、看到了石頭、更看到有一個瀑布,有水從山上沖激下來。這時你就立即滿心歡喜,覺得你有希望了,這真是「上帝加持!佛陀加持!阿彌陀佛加持!」。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是剛剛的第一個「淨信」,是基於你很虔敬的信心。你知道等一下,你就可以解脫,看到那個山跟水了,所以是剛剛第一個「淨信」。
所以當你更走近,再繼續走的時候,你走到了那個山,你看到了那個水,以至於你喝到了那個水,你知道那個水是那麼的清淨,當你能夠真正的喝到那個水的時候,你就產生了第三個「勝解信」。你是完完全全的相信你喝到了水,你知道那個水是可以解渴,這是第三種「勝解信」。
所以第三種「勝解信」是最重要的,因為你是基於:你清楚明白了、你瞭解了這個虔敬心產生的理由,所以你產生了勝解的真正皈依的信心。如果我們沒有達到真正瞭解產生皈依的信心與虔敬心的重要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去體會到最究竟的皈依的信心,那就會變成是一種盲目的信仰。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理解,能夠真正體會第三種的勝解信。當你能夠有第三種勝解信的時候,其實第一種、第二種的信心是自然會產生的。
接下來要談怎麼樣「皈依」。所謂『皈依』 是說:我們接受三寶,我們仰賴、倚賴三寶。祈請跟皈依其實並不完全相同。如果只是祈請的話是表示:請你幫忙我,我還有一些需求,請你幫忙我。而皈依的話是 你接納並且倚賴他所以你是真正的相信所以這個時候不管在那個當下你得到幫助或者不得到幫助你皈依的信心都是非常俱足的。所謂佛指的是我們的導師,法指的是 我們的道路、也就是我們真正的保護者,僧伽是我們的伴侶,我們修持上的朋友。
皈依的利益是什麼呢?
皈依主要的利益我們可以這樣來看:皈依佛之後,我們一切正向的行為都變的更有力量,即使我們不是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在睡覺,我們的利益在增長,我們的力量也在增長,即使我們是在唱歌、在看電視,只要我們不是在造惡業的情況之下。皈依佛之後,我們的善業就會不斷的增長,除非我們真的完完全全捨棄了三寶之前,那麼,皈依對於我們的加持都是持續不斷的在那裏的。
比如說:在還沒有皈依之前我們持誦「阿彌陀佛」咒語的話,利益並不是那麼的大。可是你一旦皈依之後,即便你只持誦了一遍的「阿彌陀佛」我們的力量都會增長。為什麼呢?我們說:皈依的學處是有「共的學處」與「不共的學處」。共的學處有二個:遮譴三學處與成就三學處。所以在「遮譴三學處」是有三個不要去做的。第一個是自皈依佛之後:就不皈依外道、不皈依魔、不皈依其他的精靈。自皈依法之後:我們就要捨棄一切的惡業也就是不傷害其他的眾生。自皈依僧之後:我們不結交惡友,這個時後我們就成為我們自己的引導者。
比如說:當你昇起某一個念頭要傷害別人的時候,你自己就能夠將這個念頭止住。所謂不傷害其他人的念頭,以及不結交惡友的意思,並不是我們要去看每一個人的缺點,覺得每一個人都不好。我們要從我們的內心去轉化不造作惡業。所以我們不造作惡業的意思是指:我們的身、口、意都能夠捨棄惡業。但是並不表示說:如果我們萬一造作了不好的惡業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皈依。不是這個樣子的,它只是教誡我們,要我們盡量不造作惡業。我們很可能有些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完全的做到皈依的這個戒行,也許有些人只能做到百分之五十,有些人只能做到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百分之五、即使是只做到百分之五,也都是非常好。
如果很實際的來講的話,我們怎麼做皈依呢?誰是佛?佛在那裏?
我們沒有看過佛,我(仁波切自己)沒有看過佛,全部都沒有看過佛。我們都沒有見過佛,但是,我們可以見到我們自己的上師。上師是佛,佛能夠引導我們達到證悟,所以能夠讓我們解脫輪迴。那麼佛,怎麼教導我們呢?佛並不能像撿起一塊石頭一般的把我們丟到二樓,我們就成就了。如果佛可以這樣像丟石頭一樣,可以把我們丟上證悟達到證悟的話,那麼我們早就沒有痛苦、早就沒有輪迴、早就沒有業力這麼一回事了。所以我們能夠見到的,就是上師這個善知識,我們所要學的,就是依照法去修持。
誰是僧呢?一切都是僧。
所以我們所接受到的教法、我們所領受到的灌頂、以及我們從僧眾中所學到的一切,比如說:彼此之間、僧團之間、人與人之間是不可以互相打架競爭的,也就是說這些整個的聚集就是「僧」。這樣我們來做皈依「佛、法、僧」就很容易了。這是在一個很實際的角度來看,所以我們在做禪修的時候,我們要觀想佛、法、僧的功德,而我們在實際上去做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上師是我們能看到的,法是我們該遵循的,僧伽是我們領受教法的地方。
所 以法王還特別期許我們,我們能夠聚集在這裏其實是具有相當大的力量,我們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的,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去發起我們善的動機跟善念,然後能夠為這個世界做一些事。我們能夠幫忙其他的人,那麼如果我們力量不夠大的話,即使我們只是去餵食一隻狗、一隻鳥、一個很小的事情我們也能昇起這樣的善念;如果 你的力量非常大的話,你具有大的影響力,那我們就應該做更多更大的事,所以我們應該依照自己的能力還有程度,來做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來供獻這個世界行善。
所以「僧伽」有一個意思是說:真正能夠在初地以上的,這是我們在皈依中的一個次第,「初地以上的」才是我們「皈依的對境」,僧伽真正的定義。剛剛講到在現 實的層面裏說:什麼是佛、法、僧呢?只要是僧團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稱他們為「僧伽」,所以它有二重的意義。
接下來,關於我們身、口、意皈依「不共的部份」。
我們的身要做正確的行為,我們的語要說正語,我們的心要有正念。早上法王有提過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屠夫,他因為舉一隻手皈依,所以他後來轉世變成是一隻 豬、有人的手。所以在頂禮的這個動作本身,我們用「身、口、意」頂禮之外,包含了三門、也包含了七支供養。七支供養的第一支就是頂禮。所以頂禮本身是包含 在七支供養的第一項,諸佛菩薩都很高興,所謂「供養而諸佛菩薩感到很高興」並不是因為說「諸佛菩薩覺得你對他們頂禮,所以他們感到很高興」不是的;是因為 「你頂禮,所以你累積了善業功德,所以諸佛菩薩感到高興」。所以我們在做頂禮的同時,我們就累積了善業,這就是所謂的『依止力』。那麼我們很高興自己頂禮 的時候,比如說一百零八拜,這時候我們就有隨喜。所以諸佛菩薩高興的時候,我們就請求他們能夠常轉法輪,我們祈求他們住世,最後我們將功德做迴向。
所以我們在做「頂禮」這件事情的時候,就已經包括「七支供養」的全部,第一個是頂禮、第二個是供養、第三個是懺悔、第四個是隨喜、第五個是請轉法輪、第六個是請佛住世、第七個是功德迴向。
怎麼樣頂禮呢?我們要雙手合十像是正要開的蓮花的花苞,如果我們的手比較短的話,我們比較不容易將手放在頭上,我們可以將手放在眉心額頭的地方。第一個是 手舉在眉心,第二個是在喉間,我們不要手指朝前,故意要用手去碰我們的喉嚨,不是這樣的,接下來是心間的位置,不必去擔心,我的心臟是在左邊或是右邊,就 是在心間前面,很簡單。在做頂禮的時候不要分心,東張西望或者是跟別人聊天。所以頂禮的時候,一定要是五體投地,也就是說五個點,我們的額頭、我們的雙 手、以及我們的雙膝一定都要能夠著地。所以我們做頂禮額、喉、心表示我們的障礙都得到淨除,我們都得到諸佛菩薩身口意的加持。
在我們領受完這個「頂禮」的教法之後,我們至少要做一千次。所以這個實在算是好消息!很好的消息!如果能夠做的更多,五千、一萬、五萬、十萬那是更好。所以皈依跟大禮拜在這邊就結束了,也許現在還要再講三個小時的教學,好嗎?(學員大眾鼓掌,仁波切說是開玩笑的。)
《菩提心》
仁波切接著要講,我們怎麼樣能夠來發起『菩提心』,有三個層次的菩提心昇起。首先我們要昇起一般的慈心跟悲心,接著我們要昇起無量的慈心跟悲心,第三個層次就是昇起真正的菩提心。
首先第一個,我們以自己當例子成為別人的榜樣,怎麼做呢?
因為你一定想要得到快樂,你不想要痛苦,你們喜歡痛苦嗎?不喜歡。喜歡快樂嗎?嗯!同意。你們確定嗎?但是很多人,好像在那裏自找苦吃,為什麼?很多人喜 歡「痛」呀,去做腳底按摩,覺得很快樂啊!因為你知道,腳底按摩越痛,對身體越健康就越好,所以你就喜歡「痛」,還要花好多錢去做痛的按摩、和安排時間去 做腳底按摩,然後得到疼痛。這是什麼原因?是找快樂?還是找痛苦?我想是找快樂。對那個人而言,其實疼痛本身,是可以帶來他在日後的快樂。
就像昨天講過的「快樂與否是在我們的心,不是在外面」有些人喜歡臭豆腐、有人看到臭豆腐就好高興,假如有些人像我(仁波切)一樣不喜歡臭豆腐的話,當你一 看到臭豆腐的時候,就馬上把鼻子給遮住。所以臭豆腐好或不好,是在你的心。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在找快樂,回到家、打開房間,就是在找快樂。
首先你必需要瞭解你自己,到底希望有多少的快樂,希望有多少的痛苦。
這裏面包括二項:如果我們能夠期待獲得更多的快樂的話,這個事實上,是一種慈心;我們希望有越少的痛苦的話,這事實上,是一種悲心。
我們從自己做起,再運用到其他人身上。首先我們必需要自己能夠做到,然後是我們親近的人,我們的丈夫、我們的小孩,我們的親人,漸漸的是遠一點關係的人, 還沒有到敵人,慢慢的即便是敵人,我們也可以把他當成一個是修持的對境。所以當我們能夠瞭解到,即便是我們的敵人,他也是希望得到快樂、遠離痛苦,是跟我 們自己一樣的。當我們可以瞭解到這一點,可以這樣子平等的對待敵人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有恐懼。我們也不再會有忿怒的情緒,對於我們這個敵人的對象,我們會 比較有安全感,因為我們瞭解到,我們自己的力量已經越來越增長,然後我們瞭解到一切眾生都跟我們一樣是相同的。
接下來是第二個次第,就是無量的悲心跟慈心,怎麼樣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切的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樣的,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希望能夠離苦得樂。當我們知道,一切的眾生都希望離苦,能夠減少痛苦的時候,這個時 候,我們已經昇起了離苦及苦因的悲心;當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具有樂及樂因的時候,這時我們是昇起了無量的慈心。不管是無量的慈心或是無量的悲心,因為眾 生是無量的,當我們把慈心跟悲心關照到一切無量的眾生的時候,它就會變成是無量的慈心跟無量的悲心。
仁波切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二根針,一根針從你的右臉頰插進去,一根針從你的左臉頰插進去,請問你喜歡那一根針?二個都不喜歡。為什麼?因為二個臉頰 都是有感覺的,左右臉頰都會痛。所以你的覺受跟別人是一樣的,你不希望有痛苦,別人也不希望有痛苦。所以你的二個臉頰感受是一樣的。如果你能知道這一點, 能夠觀照的話,你就進步了。
第三個次第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
需要二種力量:一個是依於對待所有的眾生,一個是依於佛。什麼是對待一切的眾生呢?非常的簡單,也就是對待一切的眾生都待以慈心跟悲心,願一切的眾生,都 能夠離苦得樂。第二個要注重的是依於佛,為什麼呢?為了一切的眾生能夠遠離一切的苦得到一切的樂,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需要證悟佛果。所以為了要讓一切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證悟佛果,自己首先要能夠證悟,得到佛果,才能夠引領一切的眾生得到證悟成就佛果,這就是菩提心。很簡單,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個時候,你有 這樣的心昇起的時候,你就是一位發心菩薩,是一個「願菩提心」的菩薩。
如果我們有了「願菩提心」之後,我們開始做《四加行》,我們開始做一切的修持,包括持誦咒語…等,這時候我們就是開始在做「行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的教授到此結束。
迴向文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好,晚安
Good night
大眾請起立
恭送仁波切 請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