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第七世 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0年4月2日下午15:00
地點:德噶香港禪修中心
翻譯:妙融法師
整理:初惠誠
「無所緣的禪修」是沒有念頭也可以,有念頭也可以;有沒有念頭都可以, 那麼這跟「無選擇的禪修」有什麼差別呢?
差別就在於「無選擇的禪修」,是讓你打開五根,你可以選擇用聲音禪修,或是色相禪修, 可以選擇不同的禪修方式, 這就是「無選擇的禪修」。
「無所緣的禪修」,是指不特別去專注在某一個焦點上,只是你覺知到自己的覺知,去覺知那個覺知(大眾笑),讓覺知和覺知在一起;至於「無選擇的禪修」是試著去覺知任何事物,這就是它的差別。
「無所緣的禪修」是讓覺知跟覺知同在,你並沒有去看什麼、專注於什麼,你只是這麼安住著、休息著。覺知就好像是天空,念頭跟情緒就像是雲朵;這些雲朵,它們來自於天空,安住於天空,也消逝於天空中。
所謂「無所緣的禪修」,是讓天空與天空自己同在,不去管那些雲,不去看那些念頭、情緒,它也不去專注在色相、聲音等外境,只是看著覺知,也就是覺知它本身自己,就是這樣子而已。但是「無選擇的禪修」是你可以去看念頭,看色相、聽聲音、聞味道。
問:什麼時候修「無所緣的禪修」,什麼時候修「無選擇的禪修」呢?
仁波切:卜卦。開玩笑的!
如果你能夠安住在「無所緣的禪修」, 這很好! 就保持下去;如果你無法這麼安住,就去覺知任何對你而言明顯的外境或念頭。
問:在禪修的時候,總是有很多聲音?到我腦海裡頭去,當我覺得是干擾時,這時候請問應該怎麼辦?
仁波切:你練習過念頭的禪修嗎?
你應該去參加第一階課程,當念頭來的時候,可以用念頭來做為你禪修的對境,如果以為禪修是什麼都不可以想的話,那是對禪修的誤解!因為禪修並不是阻斷你的思想、念頭, 禪修是要看到覺知跟清明,是每個人已經擁有的,所以,你應該試看看!
仁波切:有誰知道,怎麼運用瘋猴子心來輔助你的禪修呢?
答:試著不去想。
仁波切:這就是最大的錯誤!不跟隨嗎?
答:是的。
仁波切: 當然不跟隨是可以的,但是也不要去抑制念頭。
仁波切:禪修的精華是什麼?我們早上已經說過, 還記得嗎?
答:正念。
仁波切:你也可以就是覺知、正念與你的念頭。你有念頭嗎?每個人都有嗎?
答:是的。
仁波切:因此我們一起來試著看,看著你的念頭,覺知到你的念頭,專注在你的念頭上。
仁波切:好!覺得怎樣?你覺得如何?
答: 可以看到, 但是看到以後,念頭就不見了!
仁波切:所以,當你有念頭的時候,只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你看時,就有一個空隙,你看不到時, 那就成為了「無所緣禪修」; 但是如果你能看到, 那就是「有所緣的禪修」,我稱這個感受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就是內在的電視。
問:我沒有任何的念頭,我並不想阻斷任何的空隙,但是當我「無所緣禪修」的時候,什麼念頭都沒有了!
仁波切:這樣很好!那就保持在那裡,但是這還是有個覺知在。就是有著覺知,但是沒有概念,這是非常好的!
問:我聽過很多不同的大師們在教禪修的時候,有些說要睜開眼睛、有些說半閉、有些說全閉,到底應該怎麼拿捏比較好?
仁波切以中文說:卜卦!(大眾笑)
你可以交換的來做!有時候可以閉上眼睛,如果你覺得舒服的話;有時候,總是閉著眼睛也會不舒服,好像看到一些什麼東西,一些什麼亮亮的,這時候你睜 開眼睛有助於保持清明。當你睜開眼睛時可保持三種視線:一個往下看,幾乎是半閉著的; 第二個是往前看,睜開眼睛;第三種是稍微往上看,但是不要控制你的眨眼。
仁波切:還有問題嗎?
問:當在坐車的時候,到底要做哪一個比較好?
仁波切:剛剛我說你們兩種都可以做, 就是「無選擇的禪修」和「無所緣的禪修」,你都可以做。也就是哪一種你覺得更舒適、舒服的,你就做。
舉例來說像是「無選擇的禪修」,你拿起杯子,覺知到杯子,然後拉近到左邊,你可以覺知到味道,有的時候這個味道更清楚,或者是公車,公車的聲音你可以聽到。
仁波切以中文說:你好嗎?聽不到!
就是所有的過程你都可以覺知。
問:是指一次三個聲音都聽的到,是不是這樣?
仁波切:那需要更多的禪修輔助了。
問: 當有不舒服的一些對境時,應該怎麼辦?
仁波切:那你就去覺知到你的那個很害怕、不舒服的感受,你自己不需說:「這樣OK嗎?不OK!你只是覺知到而已。」(大眾笑)
問:我有兩個經驗,一個經驗就是我游泳的時候,我抓住呼吸? , 從那個呼吸裡面, 慢慢、慢慢……,突然間我發現周圍很寧靜、平靜,進入一個很愉快的經驗,但是當我起來的時候,才發覺到周圍的人,當我進入那個期間的時候,卻沒有人。我想請教這是什麼經驗?
仁波切:很好!但是不要執著這樣的感受,有的時候我們非常深的去專注時,有時候就會失去那些感受、感知了,但是不要執著。這樣是好的!
問:另外一個經驗,就是我在地鐵裡面,身邊有很多人,有些時候我就想,突然間好像我的周圍沒有人了,又好像周圍有很多人了。
仁波切: 這些都是禪修的覺受,我們稱它為「無概念的覺受」。
問:這是說因為沒有感覺到旁邊的人存在,所以這是不是也沒有覺知呢?因為我沒有覺知到周圍的人存在啊。
仁波切:這是你專注覺知在覺知上,你不一定需要去覺知外在的對境,你可以覺知到覺知本身,所以,像這種體驗,有的時候有可能發生,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同的體驗。
問:我們應該分享禪修的經驗嗎?因為看到某些書上會這麼說:「當我們禪修中,你說出來會對別人造成任何概念影響的。」
仁波切:當你對你的法友、同學,你們一起都接受過教導的話,可以彼此分享;如果沒有接受過教導的其他人,就不要分享。
問:我有一個問題是情緒的問題,好像下午突然來了一個不好的情緒,很不舒服!因為我經常這樣,好像剛才的時候就有。
阿尼拉說:很抱歉!
問:不是因為你,我自己經常發生,我以前沒有辦法解決,但是最近學了禪修以後,我就看著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很辛苦!一般來說是幾天的時間,慢慢就沒有了。剛才你跟我說:「慈、悲、快樂」我就將它放進去一起禪修,好像慢慢改善,但還是很辛苦!現在仍沒有解決。
仁波切:有兩種方法:「遠離它」;或者「直接面對面」、「面對它」。所謂「遠離它」是說,你可以用其它的禪修方法,譬如:專注在聲音上、專注呼吸、 心裡默唸咒語、或者專注在味道…… 等等其它方面,也就是將心轉移注意力,轉移焦點在其它禪修對境上;那麼所謂「面對面」也就是運用這樣的負面情緒,這個情緒來做為禪修的對境,直接運用它來 保持覺知。
問: 不好意思! 我想有的時候,我的情緒來了,已經把我整個心佔據了,沒有可能去聽聲音、味道,什麼都不行了!
仁波切:你能夠專注或看得到情緒本身嗎?
答: 情緒也不知道從哪裡來到?突然要來就來,這段時間實在很辛苦,我一直坐,一直坐禪禪修。看了幾年,慢慢就停下來,情況就沒有了,但是看了幾年很辛苦。
仁波切:但是,當你去看時,對你有沒有幫助?
答:看的時候沒有,慢慢的幾天以後就漠視了。
仁波切: 當你看著情緒的時候,裡面會摻雜著其它情緒,所謂其它情緒是什麼?就是你「不喜歡這個情緒」的那個情緒,或者是「害怕這個情緒」的那種害怕,或者「你討厭 這個情緒、厭惡這個情緒」的感受,這些都藏在主要情緒的後面,這些讓你原來的情緒更強烈。所以,有時候你試著去看主要情緒背後的其它情緒,你可以看著那種 對主要情緒的厭惡、不喜歡、害怕的那些情緒。
今天早上提到怎麼增長我們自身,這種愛與仁慈的感受,你們感受到了嗎? 有看到了嗎?完全的增長開發了?還是只有一點點?百分之幾?百分之三嗎?
你也可以有百分之零的愛與仁慈,真的。有的時候完全沒有,甚至比只是一點點的愛與仁慈的感受更好!有的時候百分之零甚至更好,是不是?
你知道什麼是百分之零的意義嗎?就是想要開發、增長愛與仁慈,即便你現在沒有,但是你希望有,你去練習,然後你願意;那種你希望有和試著去練習,反 而能夠幫助你建立起真正的愛與仁慈。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去管是不是真的生起或建立起,你所該做的只是去嘗試。但如果只是有一點點愛與仁慈的感受,你就會去 抓住它,你今天覺得很高興,到明天就沒有了。這種情況會讓你起伏,因此百分之零,它不會讓你有起伏的感覺。啊!我在修持百分之零的愛與仁慈,多好!
仁波切:現在我們要將這樣的愛與仁慈, 擴展到他人身上,首先你要選定一個人,就是你最喜歡的、最愛的一個人。但是你想是哪一個人呢?是你的家庭成員呢,寵物、小狗、小貓、或者選你的朋友啊,任何都可以。
仁波切:現在先不要做喔!待會你要在心裡想著那一個人,試著去瞭解那一個對象,要知道他和你一樣,那個對象和你是一樣的, 你希望有快樂,是不是?那麼他和你一樣也希望快樂。你做這樣的修持,能夠讓你真正瞭解別人,如果有任何問題的時候,你反而更容易去解決,也就是如果你和對 方有一些問題的話,反而更容易解決。
你會失去瞋恨、失去恐懼,同時都會失去這些。有的時候當你生氣時,恐懼也會一起隨之而來,譬如誤會也會隨之而來,你把那一個人變得很恐怖的樣子!就 是在你的心裡這麼的想,你把他做了很多的添加、標籤,想他是像這樣子,或像那樣子,他可能有三頭六臂吧!你也想像如果他在這個房間,我該怎麼辦?因為你心 中已經把他設想成這麼恐怖的樣子了, 所以, 你會感到害怕。如果你瞭解那一個人,那就有著智慧在那裡,你會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你會變得有自信,然後更有勇氣,好嗎?
( 仁波切帶領大眾禪修, 練習)
仁波切: 現在請你把身體坐直,首先閉上眼睛,先把心安住在無所緣的禪修中。
把你的覺知完全打開,沒有內外的分別,它總是在這裡,也沒有在一切處。
(禪修一段時間後)
現在請閉上眼睛,在心中想你喜歡的人,試著去瞭解那個人或者動物,你所想的眾生也是希望得到快樂的,二十四小時都這麼想, 他從早忙碌到晚,為了是什麼呢?是因為要快樂, 這快樂早就與我們同在,現在你將愛跟仁慈傳送給他,你跟他說:「願你能夠擁有快樂以及快樂的因素。」
(禪修一段時間後)
現在請慢慢睜開眼睛,安住在無所緣的禪修中。
仁波切:好!覺得怎麼樣?有什麼問題嗎?
答:我覺得比對自己去這麼想還容易得多,因為對別人發想比較容易。
仁波切:到了這部份有什麼問題嗎?
答:當我想到那個人的時候,希望他有快樂的因以及快樂的因素,於是我就想到我曾經最快樂的情況與時光,我就想到這些。
仁波切:其實不一定只侷限在一兩種情況跟原因上,只是一個很概略性的希望他能擁有一些快樂的因以及快樂的因素,任何的因素都可以,因為有時太細節的話,就會丟失了。
問: 當他想到愛跟關懷的時候,是應該專注在自己的感受上面,還是去想到過去的很多事情、經歷、最快樂的一些情況?
仁波切:你可以專注在自己的感受上,也可以換著來做,但只是著重在自己的感受上,有的時候沒有原因,就有感受生起,這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是有愛,但是沒有概念,這也是有可能的;或者是有原因的,那也是有可能的!
問:做這個練習時是應該著重在自己對那個人的愛,還是你希望他得到愛與快樂?
仁波切:重點是要瞭解,試著瞭解那對象跟你是一樣的,他也想要得到快樂, 就像你一樣,試著去瞭解這點,你自然就會擁有著愛,這些自然都會發生。那個人希望得到快樂之外,你也散發或傳送你的祝福,你希望你得到愛、快樂以及快樂的 因,如果你不想找快樂的因,只是把快樂傳送也可以。
現在要將方向繼續擴大,我們接下來就是,就是你,還不到!本來想要說你最恨的人,這有點困難!所以,你已經先做了?(大眾笑)
他已經試著先去想他很恨的人,然後試著把自己的愛與關懷傳送給對方!想著對方也微笑了,這時他確實感受到自己的愛好像更廣大了。
現在我們來練習第三個方法,就是一般的人,不是你愛的人,也不是你恨的人,就好像是從街上隨便看一個人來練習,或者是電視上看到的人,你對他們一無所知,不是你親密的人、也不是你的仇人。
( 仁波切帶領大眾禪修, 練習)
請把身體坐直,閉上眼睛,將身體跟心都放鬆,安住在無所緣的禪修。
在心中想像這個人,試著去瞭解他,怎麼去了解他?你要想那個人跟你是一樣的,他希望得到快樂,任何時候都是這樣子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個星期七天,現在你祝福他更快樂!想像著對象也是很渴望快樂,也有著一切的美好。
如果你找不到一個特殊的人,也沒關係!只是一般的任何人都可以。
(禪修一段時間後)
現在請慢慢睜開眼睛,安住在無所緣的禪修中。
你覺得怎麼樣呢?我們做了三次的練習, 第一次是對自己;第二次是對你喜歡的人;第三次是一般的人,哪一種你最喜歡?
喜歡第三種的比較多,再講第四種,對你最恨的。
在這之前我要講一個故事,當我小的時候,大概九歲時在尼泊爾跟我父親在一起,當時跟父親想一起去吃晚餐,在晚餐之前,有一個人來了,那是個帶著怒氣的人。
他氣喘呼呼的進來了以後,就跟我的父親講說: 「仁波切!我剛剛才跟一個人打架,我們兩個人互毆。但是現在我需要你的幫忙,請你告訴我,怎麼樣控制我的這種生氣、瞋心?」然後我的父親就笑了,父親就問 他:「你為什麼生他的氣呢?」那個人就說:「因為他說我壞話,甚至還因此打我!」
我的父親就跟他講:「也許你應該生那個人所講出的話的氣, 或者生打你的棍子的氣!」那個人說:「我才不笨呢!」(大眾笑)「因為那些話跟那棍子都是那人控制的啊!因此我是生那個人的氣!」我父親就笑著說:「如果 這樣的話,那人也是被他的情緒所控制的啊!因此那個人不只是傷害你,也在傷害他自己!一旦你有了很強烈的情緒,你就無法控制了!你給別人製造了麻煩,不光 是這樣而已,他們也為自己製造了問題,有時候甚至自殺了!當然對自己最糟、最大的傷害就是自殺了!那都是因為情緒,你無法控制,這表示你應該去生那人的煩 惱的氣、生情緒的氣。」然後這個人突然就覺得「對啊!」他也就改變了!就有點放下!放鬆了!
所以,你最恨的那個人,他和你完全一樣,因為他也想要快樂,你試著去了解這點,他雖然希望得到快樂,然而他的所做所為,可能造成他得到痛苦的因。因為無明、因為瞋恨、因為自我,讓他們所希望的與所做的,完全都相反了!那就是愚癡,沒有希望。
因此同樣的把你的愛跟仁慈送給他,你可以找到你最恨的人嗎?
如果你能做到, 那就非常好!
你就可以用這個人來做為你慈悲的練習!你可以用任何一個人,覺得他曾經對你不好,就可以用他來做練習,你不一定要有瞋恨,或生他的氣,這樣反而更好,因為你可以對他更有關愛。下一次當你練習到這裡,真的發生這種情況,有人對你不好,你生氣了,你就很容易能夠生起愛跟仁慈。
再一次安住在「無所緣的禪修」,覺知,覺知永遠是當下的,都是念頭跟情緒的基礎,就好像是沉靜的水,清澈、潔淨。
現在請閉上眼睛!想你不喜歡的人,或者曾經找過你麻煩的人,他跟你是一樣的,也是希望得到快樂,他同樣也有著智慧、能力(仁慈)、慈悲、愛, 只是他們並沒有認識出來!他們的行為跟他們所希望的完全相反, 因為他們的煩惱, 那些煩惱讓他幾乎要瘋狂。
這對你也有好處!因為沒有任何的問題,我們就無法練習圓滿,也許這個人他也能成為你的老師,是練習學習愛跟仁慈的對象,你可以向他說聲:「謝謝!」
現在請慢慢睜開眼睛,安住在覺知中。
(禪修一段時間後)
很好!也不是很難!如果你喜歡的話,就很不錯!我們稱這個練習是「一般性的愛跟仁慈的練習」,這還不是「無量的愛跟仁慈」,因為還是有限的,非常 好!即便這「有限的愛跟仁慈」,它的好處跟利益還是很多的,這一種「有限的愛跟仁慈」,也能夠幫助你淨化你的惡業、你的負面情緒、你的障礙,並且累積積聚 你的善業、福德、功德,這對你來說也成為最好的保護。關於有限的愛與仁慈禪修的好處,我們已講了三個: 第一個是「淨化」、第二個是「積聚功德」、第三個是「保護」三種好處。也許我要講一下所謂「淨化」這方面的故事,很難跟你們講這個故事, 也很累了!(大眾笑)
其實這個故事發生在印度,有兩個兄弟,他們是佛教徒,也去受了「烏巴欽拉」居士戒,那時他覺得《阿毘達磨對法論》,這論典在那時印度的教法是很低層次的,於是母親就做了一個計畫。
應該是說這《阿毘達磨》很式微、不興盛,因此母親就準備把他的兩個兒子送去學習《阿毘達磨》,大兒子送去學習大乘的《阿毘達磨》;小兒子則送去學習 小乘上座部的《阿毘達磨論典》。哥哥的名字叫做「無著」,梵文就叫做「阿桑嘎」;弟弟就叫做「世親」,梵文的名字稱為「巴希巴都」。
哥哥試著在印度尋找大乘的《阿毘達磨論》(即為《俱舍論》),但是幾乎找不到!於是他就想:那我乾脆去修持彌勒佛的法,透過修持彌勒佛的法,可以親自見到彌勒佛,祂就可以直接傳授我、教我這個《阿毘達磨論》。這個不是中國那位胖胖的彌勒佛!
哥哥無著就到了山洞去,在靠近菩提迦耶地區的一個山洞裡, 他就修習彌勒佛的法六年,沒有任何徵兆,別談能夠見到彌勒佛,甚至連一個好夢都沒有!(大眾笑)然後他就放棄了!啊!天啊!六年!於是他就到處漫遊。
他就到處走, 到山裡面去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人正在鏟平一座山,正要把一座山丘的頂端鏟平,從早到晚那人就忙著在挖山。
於是他就問那個人說:「你在幹什麼啊?」
他就說:「你看這個討厭的山,擋了我的視線,而且遮住了陽光,我的家就在這座山的後面。」
無著很驚訝地說:「你能做得到嗎?」
他回答:「當然能做到!只要我努力的話,任何事情都能夠達成啊!」
無著很驚訝! 他就想說:「唉啊!我自己可能是不夠努力吧!」
於是他又趕快再回到原來的山洞去。(大眾笑)
他回到山洞裡,又再修了三年彌勒佛的法,還是什麼都沒有! 甚至一個好夢也沒有!(大眾笑)他想:「哎啊!已經九年了!他想我大概真的沒有辦法修了!放棄了!」
又到處跑來跑去!在一座城裡,又有一個人在磨一大塊的鐵,從早到晚都在削那個鐵,(大眾笑)無著就問他:「你在做什麼啊?」那個人回答:「因為我的村子裡沒有針,所以,我要用這大鐵塊來做一根針,(大眾笑)就只是為了要縫衣服。」
無著就問:「你做得到嗎?」
他就回答:「當然啊!只要努力的話。」
於是無著就想著:「我大概還是努力不夠吧!」
然後他又覺得很不好意思!不敢講自己的故事( 大眾笑) , 於是再回到原來的山洞,又再修三年彌勒佛的法,還是什麼都沒有!甚至一個好夢都沒有, 已經十二年了!
他真的放棄了! 他說: 「夠了!」於是又開始東跑西跑。
有天他走在一個很狹窄的道路上,一邊是山、一邊是河,這條道路中就躺著一隻狗,這隻狗的屁股下半身都是瘡口,瘡裡都是蟲蛆,當無著要過路的時候,這 隻狗就開始叫,即便那隻狗下半身都不能動了(大眾笑),牠還是挺著上半身來使勁的叫,於是無著這時就生起悲憫心了! 他想著:「啊!你看!這隻狗已經受傷成這個樣子! 因為它的瞋恨心,才這麼兇的對我吼叫。」他非常悲憫這隻狗,他就試著幫助這隻狗,幫它除掉那些蟲療傷,他試著去抓那些蛆,但又擔心這一抓,手就把那些蟲抓 死了。他就想:「我應該怎麼辦呢? 」他靈機一想:「也許我用舌頭把它們舔掉好了!」(大眾笑)於是他就試了!
當他要接近傷口的時候,他就聞到很惡臭的味道,所以,他幾乎沒有辦法用舌頭去舔傷口,他就想:「也許應該放棄吧!」又想:「不行!還是應該要試一試!」他閉著眼、捏著鼻子,又再去舔。(仁波切示範動作,大眾笑)
突然他發現舔到的是地,他沒舔到狗,而是舔到了地,當他猛然睜開眼睛看怎麼回事?其實沒有狗。彌勒佛竟然就在他的面前微笑著,然後放射出光芒,無著 很高興!但是他向彌勒佛抱怨,(仁波切示範動作,大眾笑)他說:「啊!我想你根本都沒有慈悲心!我都修了十二年了!你為什麼都不給我看一下?」
彌勒佛就說:「我從一開始就跟你在一起! 因為你的覆障,你的惡業跟覆障就障閉了你! 所以, 你沒有辦法看到我!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就讓我坐在你的右肩膀上,你到城裡去, 問所遇到的每個人:『你能夠看到我的右肩膀上有什麼嗎?』」
無著就說:「好!好!我試試看!」
彌勒佛就坐在他的肩膀上,無著到城裡去。他問每一個人說:「你能夠看到我的右肩膀上有什麼嗎? 」大家都說:「這個人瘋了!因為在他的肩膀上什麼都看不到。」
就在這個村子的邊上, 有個老太太說: 「啊! 有一隻狗,你看全身都爛了!要小心喔!免得傳染到你,你也會長瘡。」這時無著就真的相信了!從那時起,他就直接跟彌勒佛學習大乘的對法論就是《阿毘達磨論》。
故事講完了!因為慈悲,因他對那隻狗強烈的悲憫跟慈悲,淨化了他的惡業跟覆障,於是他就真的看到了彌勒佛。這樣的慈悲,還不是無量的慈悲喔!只是對一隻狗的慈悲,即便這麼狹隘的慈悲,都能夠如此淨化我們的惡業跟覆障。
【迴向、發願文】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
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
願渡眾生解脫輪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