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就仁波切/2020亞洲德噶佛法課程「阿毘達磨」開示四之一 | 要瞭解真相,就不要怕拆解!

明就仁波切/2020亞洲德噶佛法課程「阿毘達磨」開示四之一

要瞭解真相,就不要怕拆解!

 

2020 WN mingyur 11

 

「你會發現,到時候這個事物變得好像刮鬍水一樣,噴出來的時候看起來是一大坨,但是真正看進去的時候,裡面其實都是一個個的小泡泡。」

 

很高興從今天開始,直到這個週日,我能在這邊跟大家分享有關「阿毘達磨」的精華。

緣起

「阿毘達磨」:佛陀所說了悟實相的智慧

在整個佛陀的教導當中,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叫做「經」,

第二個叫做「律」,

第三個叫做「藏」,也就是「阿毘達磨」。

「阿毘達磨」就是佛陀教導當中的第三個部分,它本身的意思叫做「論」,也可以說是「論藏」,這是佛陀三種教導的分類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阿毘達磨」的精華、主要的精神是什麼呢?它的主要精華,就是去探索一切事物的實相,透過探索和了解實相,從這樣的探索中得到智慧;之後進一步將這些智慧帶入到實際經驗中,帶入到我們的禪修以及修行當中,這就是「阿毘達磨」的精華所在。

所以「阿毘達磨」教導的主要目的在哪裡?就是要幫助我們生起智慧,而這個智慧,是來自於「直接觀察自他的實相」。這裡所說的實相,指的是「自與他的一切實相」,那透過深入一切實相當中所得到的智慧,能讓我們達到解脫還有證悟,這就是聞思修「阿毘達磨」主要的目的。

 

佛陀在忉利天所教

整個藏傳佛教阿毘達的學習,主要是透過一本論典叫做《俱舍論》,作者是世親菩薩。

事實上「阿毘達磨」是佛陀親自所宣說的教導,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了知了一切萬法的實相之後,就教導出「阿毘達磨」的內容。經中記載了佛陀講說「阿毘達磨」的情況,它並不是在人間、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

佛陀說,阿毘達磨其實是他在天界所宣說的,也就是在33天(或說忉利天)。當時佛陀去見母親,那時天界上百萬的天人、天子、天女們,就向佛陀請法,佛陀答應之後,所講出的教法,就是「阿毘達磨」。

傳予「智慧第一」舍利弗

當時佛陀雖然在天界教導天人,但也時不時的會回到人間,以持續他色身的運作與化現。也就是說,佛陀一邊在天界說法,一邊仍然持續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在人間托缽、生活著。

這時,佛陀有一位大弟子叫舍利弗,他知道佛陀會到哪些地方去,只要佛陀一回到人間,舍利弗就會緊緊跟隨,並且請問佛陀:「您在天界的時候,到底都教了什麼呢?」

就這樣,佛陀在人間的時候,也把「阿毘達磨」的精華講給舍利弗聽,當然舍利弗是「智慧第一」,非常的聰明,於是他很快的了解並吸收到「阿毘達磨」的精華,之後舍利弗也教給了他的弟子們。

 

2020 WN mingyur 12

 

「阿毘達磨」三大傳承

佛經中,佛陀曾提阿毘達但是你在經典當中卻看不阿毘達的具體內容跟教導。然而在早期巴利文的典籍當中又可以發現,早期原始佛教,主要有七阿毘達的論典。

早期巴利文原始佛教這七部「阿毘達磨」的論典,被翻譯出來之後,也引申出了非常多有關於「阿毘達磨」的注釋,以及各種論著論文,之後就形成了三個「阿毘達磨」的傳承:

一、上座部:第一個傳承,叫「上座部的阿毘達磨傳承」。

二、說一切有部:第二個傳承,叫「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傳承這個傳承主要發源於喀什米爾。後來喀什米爾傳承傳到了西藏,形成了一個脈絡,聞思學習上《俱舍論為主。《俱舍論》就是早期七部阿毘達磨論的彙整和精華。

我的「阿毘達磨」傳承,就是屬於第二種「說一切有部」的傳承。

三、大乘:還有一個傳承,傳到了中國,中國也有一些有關於「阿毘達磨」的論著,比如說在中國就有《舍利弗阿毗談論》這部論典翻譯過來。

整個「阿毘達磨」的傳統,是建基於基礎乘,或者說早期佛教,也可以說原始佛教的基礎之上。

另外一種形式,我們說叫「大乘的阿毘達磨」。大乘「阿毘達磨」,普遍存在於藏傳、漢傳,還有日本佛教,甚至有部分存在於現在的越南佛教當中,都是大乘「阿毘達磨」傳統。

好,到這裡,我們就大概很簡略的介紹了一下整個「阿毘達磨」的歷史源流。

接下來,我就要依據《俱舍論》,作一個「阿毘達磨」的精華教導。當然我們這四天是不可能全部都講完,因為傳統上,是要花一年到四年多的時間來學習,現在只有四天,所以我會盡我所能,很精要、精華的來介紹「阿毘達磨」。

 

2020 WN mingyur 13

 

「阿毘達磨」的基道果

如果我們做一個很精要的歸納整理,整個「阿毘達磨」可以分為基、道、果三個部分,基就是基礎的基,這三個主題,可說是整個「阿毘達磨」核心精華的分類整理。

一、基:所謂的基礎是什麼呢?也就是一切萬物的實相本質;換言之,就是我們自身的本質,以及這個世界的本質,乃至於整個宇宙的本質實相到底是什麼,這都是在基的部分要探討的。簡要來說,就是指一切萬法萬事萬物實相本質。

二、道:第二個要點,是道,道路的道,也就是說對於這樣一個「能認出實相的種種知識智慧」,如何地將它帶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帶入到我們的修行以及經驗中,這就是第二個,這個大類要探討的叫做道。簡要來說,就是探索萬法實相本質之後,你將產生智慧,如何將智慧帶到我們的修行經驗當中?這就是道。

三、果:第三大類,叫做果。果的前面是道,這一切的過程,最終要將我們導向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涅槃、解脫、自由。簡要來說,就是最終一切的過程,要將我們導向的就是果,這個果就是指涅槃解脫。

 

基:「阿毘達磨」的見地

基,有五大類

首先,我要說說有關基的部分。在「阿毘達磨」的傳統當中,將一切法都歸納到了五個類別當中,這五大類別是哪五個呢?

一、色法:第一個類別叫做物質,傳統用語叫做色法。

二、心法:這第二大類別,英文的表述是指主要的領導,傳統來講叫心王。

三、心所法:第三個類別,比喻來說,就好像是臣子,或者說是以輔佐、眷屬這樣一種狀態存在著,傳統上就叫這個類別為「心所」。

四、不相應行法:第四大類別,傳統名詞就叫不相應行法,這個部分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直接白話解釋,就是既不屬於物質、色法,也不屬於非物質、非心法。是屬於「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的這一種類別。

針對第四類,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像時間。時間,就不屬於物質,是非物質的;但是也不屬於我們的心識,它跟我們的心是沒有關聯的──像時間這種存在,就是屬於這第四大類不相應行法

五、無為法:最後第五大類,我們就稱它叫做無為法。舉個例子,比如說像虛空以及涅槃,這都是屬於第五大類無為法。

現在我就要請大家做一個問卷。剛剛我們講到的這五個,你們有多少已經懂得,至少記住這五個大類?(問卷結果出爐)很好,62%的同學都瞭解。

 

問題:執著單一、恆常,帶來痛苦

我會再多解說一些。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切,內外的萬相,所有的色、聲、香、味、觸、等,這一切能感知到的外相,都是透過我們的六根識,比如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透過這六個部分而感知一切萬相;那這一切萬相的基礎是什麼?

事實上所有的基礎,一切物質成分形成的基礎,「阿毘達磨」裏面就有非常多的數目字,比如說五個什麼,三個什麼,八個什麼,六個什麼,甚至十八個什麼。什麼事情都歸納成有幾種,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歸類清單呢?

主要的原因是,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心理狀態是特別執著的。比如說,我們會特別執著「單一性」,還有「恆常性」,執著事物真實存在。比如說,我們常常會把自身執著為「單一、恆常、真實」的一種存在,這就是一個執著。這樣的執著,就會產生、帶來各種的痛苦。

因為這樣的執著,我們就會變得過度敏感,動不動就哭,很容易感到失落,很容易生氣發火,又很容易心碎,覺得自己很容易就會融化、飄散等等的。

任何時候,我們都建立在這個「我」上,一下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的,就產生了各種貪嗔,到哪裡都覺得「誒,我怎麼樣,我怎麼樣」,隨時都想著這個我。不論我們多麼富有,多麼成功,多麼有成就,仍然帶著這樣的一個執著,而這樣的執著讓我們產生痛苦。

 

解藥:不對抗、不跟隨,才能自解脫

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解脫這樣一種執著的狀態?

這種情況,就好像我們把自己關起來一樣,自己捆縛著自己,把自己放在牢籠當中一樣。那麼我們現在要怎麼去打破這樣一種捆縛,打破這個牢籠呢?當然,我們無法適用強迫跟勉強的方式,那要怎麼做到?

好,就像我常常講到的披薩的例子,就是「越要你不要去想披薩的時候,你就越會想到披薩」,又或者是,比如說你參加考試的時候,你越想要記住什麼,越想要考得好,那時你反而越覺得腦子一片空白,就什麼都記不住。一般我們的心理狀態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如果你說:「我不想要這麼敏感,不想要這樣子的執著」,當你更敏感的去跟這樣一個執著對抗的時候,很可能使得這個執著變得更巨大;反過來,如果你聽從了這些執著的狀態,這時心就會像瘋猴子一樣,反而會成為了這個執著的奴隸,然後執著就成為了我們的老闆……這些都不是我們希望的,那我們在這裡做什麼呢,我們要達到自解脫!什麼意思呢?就是自然而然的、自發的就能夠解脫於這樣的境地。

那要怎麼樣才能夠真正達到自解脫呢?

在這裡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們要更去探索那一切萬物的實相本質,要去探索、去學習、去瞭解,當我們真正能夠去學習、探索、瞭解到這些實相本質的時候,那麼自然而然的,所有我們對自身的捆縛,就自然而然能夠解脫掉。我們會更快樂、會更有慈悲心、更有覺知,最能夠達到涅槃。

 

方法:拆解問題,化整為零,發現真相

那我們現在要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如何真正去探索到這些實相,去認識到實相呢?我們首先就要運用的方法就是去拆解。其實,因為無論是你或者是我,甚至這個我們眼睛裡面的桌子,或者整個房子,包括整個世界,它們都是由不同的微小部分,一個個的部分所形成組合而成的。所以在這裡呢,為了要能去探索萬物的一個實相本質,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去「拆解」,把它拆解為它原先的微小部分和狀態。

舉例來說,我小時候得過恐慌症,那個時候對我來說,恐慌症的感覺,就像一塊巨大的石頭,不斷的壓向我。那時候對這種大石頭壓身的感受,覺得非常真實、非常單一、非常具體、非常強烈,越來越強大。

我學了「阿毘達磨」之後,就將這樣的拆解方法運用在面對我的恐慌症上,於是當我實際去分析拆解我的恐慌的時候,其實這恐慌也有很多小小的部分組合形成。比如說,當我直接看著我的恐慌時,我會發現到這個恐慌,其實它帶著心中的一些影像,還有你身體上的一些觸感、感受,以及你心中各種的對話,各種的聲音,以及內心深處的某一種信念,一種相信的恐慌,還有是一些習慣,這一切總合起來以後,讓我產生了一些感知,改變了我一些原先的感知。比如說它改變了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到的,就好像是戴了一個有色的眼鏡,於是你看到的一切都有這麼一種顏色;就好像畫畫,特別劃出了一些色彩一樣的。當我這樣去看進去,這個恐慌,看到它原來是各種部分所組合而成,這時我就發現這個恐慌的力量,好像就逐漸的變小了。

所以,我常形容當你這樣去做的時候呢,你會發現到這個事物,變得好像是像刮鬍水一樣,噴出來的時候看起來是一大坨,好像一塊大石頭,還很巨大,但是當你真正去看進去的時候呢,裡面其實都是一個一個的小泡泡。

我另外還有一個雲的比喻。就好像我常常旅行,從飛機上往下看天空的雲,往下看,那個雲層、雲朵就好像是非常巨大,很堅實,整個雲層就像是地一樣的很厚實,每一個雲都像一個大石頭一樣的,但是當要降落,穿越到雲層當中時,你就會發現它其實是虛的,其實是東飄西散的。

所以,也因為這個原因,因為一再的分析拆解,所以你會發現到在「阿毘達磨」當中,往往是立出一個主題名稱之後,在一個大綱之下,再作細分,比如說在它的次一級,它會有副標,然後副題,再一直往下分,一層一層的分下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學「阿毘達磨」之後,覺得特別繁瑣,就是特別無聊。

其實,在開心禪第三階專門講智慧的內容當中呢,就涵蓋了「阿毘達磨」的精華教導,因為開心禪第三階裡面,我們講到的多數、無常、緣起,這些內容也都是「阿毘達磨」當中在探討、討論的。

 

2020 WN mingyur 14

 

一切現象,分五大類

所以,仁波切在這裡要再做個問卷,各位同學,您有多少人已經上過第三階開心禪?如果上過,請點擊「是」,沒有的就點擊「不是」。所謂的開心禪,剛剛提到它是整個德噶禪修社群裡面禪修的一個次第課程,這個開心禪的禪修次第有三階:一、二、三階,後面還有五階解脫道,所以總共有八個次第,這八個次第,就涵蓋了佛法的精華,有47%的同學,已經上過到第三階開心禪的。

所以,我可能之後都必須要講到這個不同的分類,就是幾種幾種的各種分類這些數目,以及其中的內容。

一、色法

首先,第一種,就是剛剛提過的五大類別當中的第一個,也就是「色法」。

我們能夠感知到的這一切萬法,基本上都是由色(物質)所形成的,在這裡就是指各種「微塵」,也可以說是各種的粒子,也就是物質最微小的單位所組合而成的。

二、心法

第二大類,就像主人或者是老闆,就是指心,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意識,它可以說是一切的主宰了。

三、心所法

第三大類,專有名詞上我們叫心所。剛剛「心法」說的心,是一個主人、老闆;那麼「心所」呢,就像眷屬,像周圍的親眷一樣的存在狀態。

那麼心所它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介於色法跟心之間,也可以說是物質跟心之間,溝通互動的一個中間者,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介於主體跟客體之間,運作的中間溝通者。

四、不相應行法

第四個,叫做「不相應行法」,這個不太好瞭解。但是我剛剛也跟大家舉過的一個例子,比如說時間、名字或者是「無常」等,它們都並不是屬於心,也並不是屬於色法物質;也就是說它們既不是色法物質,也不是純心識,所以就是不屬於這兩者的,都會被歸類在「不相應行法」中。

五、無為法

第五個大類,叫做無為法,無為法是以恆常為基礎,立基在恆常之上。屬於這個類別當中的,基本上它是沒有任何的因,也沒有任何的緣,也不會有任何的果,也可以說它就是一種恆常的狀態,那麼這一類別的內容呢,就是屬於無為法。比如說像虛空,還有涅槃,都是在這個類別中的。

 

第一大類,色法

接著我講第一大類,就是「色法」。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能感知到的對境。

在色法當中,又分為有十個,但這十個裡面有五個是屬於外在的,有五個是屬於內在的色法,就是外在的五個色法,內在的五個色法,事實上,並不是外面五個、內在五個,其實是六個,但是因為這第六個無法用我們的眼睛去感知到去認知到,它非常微細,所以這實在是非常難以去說明解說,這個第六個呢,我們就暫時放下。那我們主要談的是,可被感知到的這五個內外的色法。

(一)色:比如說,首先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顏色跟形狀,然後我們知道我們沒有辦法去看到氣味、沒有辦法看到味道,沒有辦法看到重量,也沒有辦法看到聲音,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見到的唯有形狀跟顏色。

(二)聲:耳朵也只能聽到聲音,我們無法用耳朵去看到色相,去聞到氣味或嘗到味道。

(三)香(氣味):那麼對於鼻子呢,我們能夠感知到的就是氣味,我們無法透過鼻子去感知到色相,聲音或者身體的感觸啊等等,這些是辦不到的,它就只能感知到氣味。

(四)味:然後是我們的舌頭,舌識只能嘗到的是味道。當然其他的感官沒有辦法去經歷到。

(五)觸: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說,它能感知到的就是觸覺,包括輕重冷熱粗細。但是,身體就不可能去見到色相、聽到聲音等等。

五種色法聯手,才有「蘋果」

好,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拿著一顆蘋果的時候,對於這個蘋果,首先你就能透過眼睛去看到它的形狀跟顏色,你能感知到它的輕重以及粗細觸感;拿近鼻子,還可以聞到蘋果的氣味;咬它一口,還會嘗到它的味道;品嘗的時候,你可能發出一些聲音,也會聽到吃蘋果的聲音。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蘋果的認識跟認知呢,其實就取決於以上這些剛剛所說的各種不同的感知所合成的。這一切整合起來之後,就在我們心中,產生了一個認識,就給它一個名稱,就說這個東西是叫蘋果。

在這樣一個蘋果上面,我們就會看到,它是由至少五個部分所聚合起來,才形成了蘋果這樣的一個東西。我們會說,這個蘋果,跟我們剛剛所說的這五個聚合成它的部分,其實是沒有不同的;但是,你如果單看這五個部分的每一個部分時,你也不會說那個叫做「蘋果」,任何一個部分單獨來看都不是蘋果。

可是蘋果也並沒有不同的五個組成的部分,比如說,當你說這個房子有形狀顏色,房子並不成為蘋果,因為比如說你眼前看到的一幕,它也是有形狀顏色呀,那它就不是蘋果;或者說你單就氣味來看,也不是蘋果;就輕重觸感來看,也不是它的味道;而味道也不是蘋果。

但是,當這五個合作、整合在一起之後,我們就會說:「哦,這是蘋果。」

 

三種真實:多數、和合、無常

因此,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不斷去用拆解的方式看待外相的時候,就會對所有的事物有著更深的瞭解或者更清晰的認識。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我們去減除掉原先的許多錯誤的感知、錯誤的認識,讓我們減少外向的執著感。

所以,這裡我們就會發現有三個重點,或者是三個觀念:一、多數;二、因緣和合;無常。

一、多數第一個就叫做多數,也就是任何的一個事物,它的發生跟形成,都是由各個多數的部分所組合。

二、因緣和合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發生,也是透過各種條件,各種情況聚合而成,那是互相運作,互相結合,互相隔閡之後所形成的。

三、無常一切事物都是不斷在改變,不斷變化著。

在這裡舉個例子,就拿種蘋果來說,我們會需要以下的因素:

一、各種條件會需要土壤、水分、溫度、氧氣、陽光、種子、肥料,還需要時間,這些條件因素都是需要具備的。

二、相互作有了以上這麼多這些條件之後,接下來需要整合所有的條件,讓它們能夠相互交融的運作,才能產生功用。換句話來說,你光只是有種子的話,最後也不會有蘋果的,光只是有肥料或水,最後也不會長出蘋果,所以我們需要這眾多的因素,全部整合相互運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最後才能結出果實。

三、時間。

首先第一部分就是「多數」,我們有各種樹的條件,已經在那裡了。

第二部分就是「因緣和合」,也就是我們已經把所有條件整合起來,讓它交互運作了。即便到這裡,我們也並不會說,當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發生之後呢,就馬上結出一個蘋果來,這是不會的,在這裡我們是需要時間的因素。我們不可能今天種下蘋果,明天就長出來,我們是需要時間的等待,以及透過時間的變化慢慢從種子然後開始發芽,然後到長出枝葉,最後到結果,這就是需要變化,也就是需要時間。

所以要去瞭解到,我們剛剛所說的這些這個部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們生活當中,比如說你想要成長,想要學習要進步,想要人生有意義,或者想要得到成功,不論是哪一方面,首先你就得看到,你需要具備哪一些條件跟因素,那這個因素條件肯定是非常眾多的──這就是「多數」。

接下來,你要將這眾多的因素去結合、去整合,讓它們能夠互相的運作發生功用,當做到這裡之後呢,這時候就是需要耐心的等待啊,其實有的時候我們說時間呢,它真的就像是海的波浪一樣起起伏伏,但是總歸來說經過了時間,經過耐心的等待,最終就會看到成果。

 

懶惰腦子習慣「三種非真實」

但是反過來說,在平常的情況下,你知道我們人類的腦子是非常懶惰的嗎?我們做的經常剛好和以上相反:

一、一,沒意願認清因先,我們就並不會真的花時間去看、去認識那需要多少個部分,到底需要什麼條件因素,我們總是期待馬上要得到一個結果,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二、立,沒智慧串聯因來,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去運用智慧。那什麼叫「智慧」呢,就是「把每一個部分串聯起來、連接起來」的智慧。

三、恆常,沒耐性等待時間我們也沒有耐心,並不願意等待,不願意去經歷時間的一個起起伏伏的波動去耐心的等待,那這就是我們一般的情況。

所以,在這裡我要給大家一個功課。透過這次阿毘達磨課程當中的精華教導,像是「多數」、「因緣和合」、「無常」的觀念,我們要去看看怎麼把這樣的觀念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如何讓這樣的觀念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你可以用這三個觀念來觀察,運用到工作場合、人際關係上、修持上,甚至烹飪上,從這些事情上面試著去看到這三個重點,看看智慧是怎麼樣發生的。

比如說,就拿烹飪來說,首先我們就要很多個部分:

一、多數比如需要有蔬菜,有材料,有水,有刀子,有鍋碗等等一些道具。

二、和合接下來,你需要讓這些東西合作,將它們去串接,去相互運作。

三、無常第三個部分,你需要耐心的做一些等待,就是需要花一些時間。

透過這樣的不斷觀察,在生活當中,你可能就會發現,即便是在各種問題、困擾、麻煩的情況之下,如果你能用這樣的方式去觀察,都可能會發現很不錯的點子,也會有很不同的觀照,甚至會產生一些獨有的洞見,或者是產生解決的方案。

 

2020 WN mingyur 15

 

用「拆解法」,化整為零,讀完大部頭論典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一般佛學院基本課程就是五大部論,這五大部論就包含了中觀、般若部、律部、「阿毘達磨」這些論著,每一個論著本身就已經是一大本書了,我們還要學習每個論著之外,還有它的再釋論,各種版本、注釋的書。

所以,當時我們想說:「天啊,真的要讀這麼多嗎?這讀得完嗎?」尤其是在我們第一年的時候,很多人都非常驚訝。而且那些論著不但大,而且難,都是古文,非常生澀難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

我那時也試著讀了,努力讀,一開始一天讀30頁,然後之後慢慢進步到50頁,每天這樣死命的死嗑死讀,但是到每天五十幾頁的時候,我也受不了、讀不下去了。在學到「阿毘達磨」之後,我就發現我可以運用「阿毘達磨」的方式來學習這麼多論典,我怎麼做呢?

我就是用「拆解」的方法。

當時我知道,一個學期有十個月的教程,那十個月有多少天?就去算這個論典平均一天要讀多少頁能夠讀完,結果這麼一拆解下去之後,發現其實一天也不用太多,頂多10頁,這樣十個月就能讀完。

然後我就按照這樣的一個拆解的方式去進行,每天這樣讀著讀著,當然這就有一個時間的過程,到了最後,我就發現:誒,我竟然真的把這些論著都讀完了!真的完成了這樣一個工程。

我的那些同學呢,有一些人別說沒讀完,甚至已經放棄,根本沒去讀。

今天有關於「基」的部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道:「阿毘達磨」的禪修

接下來想要花點時間談談關於「道」的部分,也就是「阿毘達磨的禪修」。

阿毘達磨「道」的內容當中,主要有止跟觀這兩個部分:

一、止在止的方面呢,主要講對於任何對境,都要保持正念,還要保持覺知以及專注;

二、觀至於觀,主要講到的是去探索到萬法的實相,也可以說去觀察實相,雖然在剛剛基的部分,已經講到關於實相本質的一些問題,但在這裡的觀呢,更是要將之前的這種探索跟認識呢,帶到我們的經驗上。

 

數息法:一吸一呼數到十

首先止的禪修部分。在「阿毘達磨」當中,止的禪修方法有非常多,這裡我們主要講的是呼吸法,安般的法門,也就是出入息呼吸法,觀察自己氣息的進跟出。

在這個呼吸法的禪修練習當中,首先我們要做的一個技巧跟方法,就是去數自己的呼吸,那怎麼去數呢?就是「吸進來,呼出去」算一次,然後再一套吸跟呼又是第二次,就這樣算到了十次,基本上到十次就好,不需要再更多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到不了十次的話,也試圖儘量讓自己慢慢的到達十次,在阿毘達磨當中,十是一個很好的數字,數到十是很好的。當你在數到十之後呢,可以再回頭重新開始再數一次,這麼樣的一再練習,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這樣重複的去數。我們在這裡現在就一起來練習一下。

首先,請大家把身體坐直、坐正,

如果說你是坐在坐墊上,

可以用雙腿盤坐的方式坐著,

不論是哪個腿在上面或下面都是可以的,

如果你是坐在椅子上,

那麼就請試著讓你的雙腳踏到地上。

 

接下來,你的手就是這樣交疊放著,

自然的放在你自己的腿上。

現在請閉上眼睛,

首先我們先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

並且讓你全身的肌肉都放鬆,

放鬆你頭部的肌肉,放鬆你的脖子,

臉部也放鬆,肩膀放鬆,背部放鬆,

你的胸口、腹部、肚子也要放鬆

放鬆你的手背以及腿。

如果你覺得不能放鬆的話也沒有關係的,

在這裡就允許自己也可以無法放鬆。

一旦你能夠真正允許自己是無法放鬆的話,

其實這也表示是已經在放鬆了。

好,現在請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

現在氣息吸進來,呼出去,這樣就算一次,

你可以用嘴呼吸或是用鼻子呼吸,這都是可以的。

或者你同時用鼻孔跟嘴一起呼吸都是可以的。

呼吸就是讓它自然就可以了,

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什麼深呼吸,

你也不需要用特別的方法去呼吸,

也不需要去控制自己的呼吸,

就是任呼吸是自然的,

無論你是深呼吸,或者是淺呼吸,

覺得是不舒服的呼吸,或者是平靜的呼吸,

不論是哪一種狀態都是可以的。

 

這時候你也許會有很多念頭,

你會突然想到,

哦,我忘了做這件事,忘了做那個事啊,

明天該做什麼,又或者覺得昨天怎麼了,

可能會有很多念頭,

這裡你就任著這個念頭來來去去是沒有關係的,

不需要跟它們對抗,這裡的重點就是要記得呼吸,

去看這個呼吸,只要你記得自己在呼吸,

那麼這就可以了。

 

舉例來說,如果你突然想到了蘋果,你就自然讓這個蘋果浮現來了,

也自然的讓它離去,

重點就是要記得去數你的呼吸。

 

好,請慢慢睜開眼睛,

現在可以持續的去覺知自己的呼吸,

你還可以持續的覺知著。

 

呼吸的禪修大概講到這裡。這個呼吸的禪修,你其實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平常時候你不一定非得要計數到十下才行,其實就是一次、兩次、三次,甚至是半次都是可以的。所以,你平常生活當中,不管在一個正式的修座上,或是在生活當中,其實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你都可以去運用或練習這個呼吸的禪修。

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各種壓力的時候,當你覺得很憂鬱恐慌的時候,就試著去和你的呼吸在一起,又或者是感到沮喪、擔憂、焦慮種種情緒的時候,只要記得和自己的呼吸在一起,就能夠讓我們自己的心更平衡。

今天就講到這裡,提醒各位,我們今天有兩個功課要做:

一、見地:首先第一個,就是把我們之前提到的見地,就是單一、因緣和和合無常,請用這樣的見地去觀察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看到法義跟重點。

二、禪修:再來第二個,就把今天這個呼吸禪修,回去練習,並且運用在生活中。

這就是我們今天課程最後的功課。

 

 

------善報2020冬季號 pg. 04-17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