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是良藥,增強心靈免疫力!

愛在疫情蔓延時.明就仁波切開示

禪修是良藥,增強心靈免疫力!

24 31 2020SUs 1

時間:2020年2月1日下午2:00-2: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

當新冠肺炎的病例,在全球各城市增加,擔憂的陰影籠罩,即使在聖地菩提迦耶祈願法會,連獻曼達隊伍也前所未見的人人戴口罩,可見謹慎。

為此,本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主講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特別在法會正行前一日下午,接受法會文宣組及直播組訪談,就此給予實用的特別開示。

以下是仁波切開示內容:

 

疫病蔓延時,

這些禪修讓心平安

最近新冠肺炎傳染在亞洲乃至全球蔓延,引起擔憂和恐慌,請問仁波切,這樣的特殊時刻,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要照顧好兩件事,身體的健康和心情的健康。關於身體健康,生活上我們要聽從醫生的建議,也要把覺知帶到自己身上,這也很重要。

在心情的照顧上,現在整個環境變化,由於肺炎疫情帶來了恐慌、憂鬱,很快的大家可能因此產生很多情緒問題,我認為此時試著禪修是很不錯的。覺得擔心時,可以做以下幾個簡單的禪修:

(一) 呼吸禪修:

大家可以看著自己的呼吸,覺知自己呼吸進、呼吸出。

我在此多解釋一下呼吸禪修。我們都有呼吸,就是這個吸進、呼出的呼吸,所謂「呼吸禪修」就是「我們的心知道我們正在呼吸」。禪修的精華是覺知,覺知就是「知道我們正在想什麼、感受什麼、做什麼」。

我問你們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看著這個視頻,你有沒有呼吸?你是不是正在呼吸?」如果是,請舉手?當然,你正在呼吸! 這一刻,你的心就和呼吸在一起了,這就是呼吸禪修。

你的心知道「你正在呼吸」,而且完全是正常自然的呼吸,不管你是從鼻孔呼

吸、從嘴巴呼吸或同時從口鼻一起呼吸,都沒關係,還有你的呼吸是快、是慢或均勻不均勻,都沒關係。

試著讓你的身體坐直,如果你背痛,可以像我現在一樣,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或者盤腿都可以,如果膝蓋不舒服,兩腿平放的坐在椅子上就可以了。

當你在走路、講話的時候,當然也同樣可以做呼吸 禪修,甚至外出時都可以,不一定都要坐著。禪修有兩個方式,一種是正式的座上禪修,一種生活裡的座下禪修。

正式座上修的時候,要保持靜默、不使用手機幾分鐘,也許三到五分鐘,一開始從短時間練習開始。非正式的座下修,就不太要求身體姿勢,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這樣做。也許我們一起練習一下,以短暫的幾分鐘,去覺知一下你的呼吸好嗎?

(安住)

好,覺得怎樣?很簡單,有人說,早上起來,即使只是做三次呼吸禪修,對整天都很有幫助。

這個禪修,對感覺到恐懼、擔心時,很有幫助。我小時候有恐慌症,我最初學習的禪修之一,就是呼吸禪修,這真的很有幫助。恐懼、憂鬱、煩悶乃至生氣,有時候我們的心就是會因這些情緒而失控,這時候,做呼吸禪修就非常有幫助。

(二) 念誦禪修:

最近也可以多念誦〈度母心咒〉:「嗡 達列 度達 列 度列 梭哈」,或者任何一種祈願文,閉上嘴巴、雙唇不動,在心中默念,這對情緒的平衡很有幫助。

還有,大家也可以多念誦祈願文,比如法王噶瑪巴最近特別為新冠肺炎所譯的、源自藏地的〈薩迦癒病:大成就者唐東傑波金剛語.祛病消災願文〉。如果你是精神信仰的教徒,特別是如果你是一位佛弟子,就可以念誦〈度母心咒〉,或是〈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美吽」,這是佛陀大悲心的咒語,特別是念誦〈薩迦癒病文〉,這也都是非常有利益的。

(三) 身體掃描禪修:

另外一種禪修方式,是以心覺知你身體的感受,讓你的身體放鬆,掃描你的身體,從頭到腳,從腳到頭,讓心和身體感受在一起,這對全身各方面的健康都有很好的影響。我想也很重要。

 

愛在疫情蔓延時.明就仁波切線上課程──第一堂課摘要

苦惱中如何生活 時間:2020年3月29日 翻譯:妙琳法師

 

大家好!我目前在尼泊爾閉關,今天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給予大家一些教學。

全世界現在經歷著新冠病毒的侵擾,我天天都會聽到各種修法、祈請、祝福的請求,或是請求加持身邊受到疫情干擾的人,因此,每天修持之後,我會將功德迴向給所有人,特別是正受著新冠病毒影響或者已經有些問題出現的人。

佛陀第一講:知苦

因為新冠病毒,世界各地出現各種問題,比如生活受到限制,糧食也出現問題等等。對大家來說,這段時間的確是非常艱難的,我們都在面對苦的真理,也就是「苦諦」。就禪修的傳統來說,這是佛陀初轉法輪的教法。佛陀當時說:「比丘啊!人生是苦!」「比丘」是追隨佛陀的僧人弟子,「人生是苦」是很重要的一點,第一步首先要「知苦」,要覺知到有苦這件事情。

就禪修而言,任何事情都需要保持平衡。首先是見地、禪修、還有行持(見、修、行),這三件事都需要取得平衡。在見地上,要知道苦是遍在,不僅僅要知道,還需要瞭解苦的成因。

現在有些人身體或行動上受到了影響,但主要的痛苦還是來自於心,我們感到不安、焦慮、恐慌,這樣的情況是會影響身邊的人,甚至社會上各個層面都會受影響,因此要找到平衡。

在見地的層面來講,重要的是要接受苦。接受人生就像大海的波浪,人生是無常的。生命中有無數的起伏,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要接受然後放下,而放下並非放棄。同時我們要運用覺知、慈悲、智慧,還有許多我們所擁有的能力和特質。

轉化問題,機會始終都在

我們有著各種力量、能力,我們內在就具備很多美好的特質,所以我們要運用本具的功德特質,盡力解決一些問題,但同時內心不要太固著於結果,因為它是會起伏、變化的。如果你不放棄,把它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便能讓自己成長。

我自己不時也會出現一些困境。很多人聽我講過自己曾經得過恐慌症吧?我小時候即使出家、去了寺院,也不時有緊急的狀況和危機。之前的四年遊方閉關,也曾因為食物中毒差點死掉…… 種種面臨的情況,就是我們人生的起伏,但我從來沒有放棄過,這些都可以讓我不斷學習、轉化,從中得到成長。

我小時候曾聽父親說:「如果你前往某個地方,途中走進一個死胡同,你要做的就是:先把你的背包丟到牆外去,一旦你的背包丟過這堵牆,你就得翻牆而過,不是嗎?」或許直走過不去,但還有其他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你穿越而過。因此,不要放棄。從見地上來說,先要接受它是無常的。方法百百種,一種行不通,就換另一個方法,我們就可以從中學習和成長,也能夠轉化問題,機會始終是在的。

假裝歡迎恐慌,結果更慘

現今,我們正在經歷著痛苦。痛苦分為兩種:第一是自然的痛苦;第二是自己造作的痛苦。

自然的痛苦:包括生老病死。有時候你無法改變它們,能做的很少;有時候卻可以做點什麼而轉化它們。當這樣的問題、障礙或痛苦出現的時候,有時候你能找到解決辦法超越它,但有時候沒有辦法。

造作的痛苦:是自己造作出來的痛苦,它很有力量,而且它就是一種心的狀態,心製造出的痛苦。對我而言,就是我小時候的恐慌症。恐慌是一種心理狀態,大部分的恐慌都這樣,是情緒的問題。

對我來說,主要的問題其實是對恐慌的恐慌,對恐慌的恐懼,不喜歡恐慌,對恐慌厭惡,那種感覺很強烈。所以我至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放下了那種對恐慌的恐慌,對恐慌的厭惡等等。當時遇到恐慌的時候,想要尋找解決的方法,所以那時候就會運用禪修。

我七、八歲開始有恐慌症,當時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只感到很不舒服,心跳加速、流汗、睡不好,一切看起來糟糕透了,覺得就像是暴雪、暴雨。坐巴士的時候,巴士非常顛簸,每顛簸一下,感覺心臟就像快爆炸了。

因為恐慌,我九歲開始學習禪修。當時學禪修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恐慌。我的第一位禪修老師是我的父親,那時父親對我說:「你要接受、歡迎它,歡迎恐慌。」於是我說:「恐慌!歡迎你!如果我說歡迎你,那你就不會再回來,對不對?」所以我的動機其實也一樣, 是想透過禪修消除恐慌。雖然我嘴上說「歡迎你,恐慌!」事實上,我並不是真正歡迎它,而是裝模作樣而已,雖然也有些幫助,但這樣的禪修反而讓恐慌變得更嚴重。

打從心底接受,

「恐慌」變成朋友

那是我三年傳統閉關的第一年,恐慌變得非常嚴重,我就想著自己是要留下來,還是離開。中途離開閉關的話,我會覺得很丟臉,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去閉關,於是那個時候就決定要留下來,真正接受這樣的狀況。

我開始對恐慌說「歡迎你」,打從心底真正接受它,並且決定要跟恐慌共處,以恐慌作為禪修的對境。於是透過禪修,恐慌轉化成了覺知、慈悲與智慧。這樣的修持稱之為 「轉毒藥為良藥」,也可以說是「自對治」──問題就是解決方案。

那時候我就是這樣去嘗試的,有時候,儘管症狀還在,但對恐慌的厭惡、反感、憎恨慢慢地不見了。恐慌成了我禪修的對境,大概幾個星期之後,恐慌就完全消失了。所以我現在還會說自己很想念恐慌這個朋友。這個恐慌最後就成了我的朋友、我的上師,它讓我學到很多。我現在能在這裡給予大家教學,也是因為恐慌。恐慌為我的生命帶來很多的契機。

痛苦很強大,

你的心更強大

自心製造出來的痛苦是很強大的。比如說我們身體上的疼痛,事實上對疼痛的恐懼,對疼痛的不自在、不喜歡,遠比疼痛本身還要嚴重。但疼痛也有可能會帶來快樂,比如說你去做按摩,你覺得痛一點是好的,還讓你很舒服。但你如果是意外撞到了,撞到牆或被打到,你就會覺得疼痛,就覺得好痛苦。因此,疼痛帶來的是痛苦或者快樂,都取決於我 們的心態。自己製造出來的痛苦,它來自於心、一種心的狀態。

其實一切的痛苦都只是一種感受,我們心的感受而已。一切來自於我們內心,而心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對此,你可以有很多方法去應對,有很多方法去轉化。一旦你的心轉化了,內在轉化了,進而會影響你的身體、行為,也會影響你周遭的人、環境,甚至整個社會。因此我們的心是非常有力量、非常強大的。

舉例來說,現在你坐在螢幕前看這段教學。你的心說:「我想要參加課程。」接著身體行動,打開螢幕或手機開始觀看。一切都是由心開始的,如果你的心不想這麼做,身體也不會產生行為,就不會聽到課程。等我講完課之後,如果你的心不說:「好了,下課了。我可以去……」的話,你就會一直在這兒坐下去,動也不動地像尊雕像。所以,心很重要。它影響著我們的身體、語言和行為。

接受無常,超越問題

現在全世界經歷著大流行病,但有時我們內心把它誇大了。當然,我們確實面對著一些問題,痛苦也的確存在,但我們在心中卻把它誇大了,這樣的情況會影響我們的能力及心的承受力。有時過度擔憂卻無濟於事,甚至還會犯一些錯誤。

所以我會說要自在一點,但不要大意,不要不在乎,清楚看到情況的發展,試著接受,但不要放棄,試著尋找方法。如果前面出現一堵牆,你沒辦法穿過,也看不到其他路,你可以尋找周邊其他方法,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超越問題,這就是我們說的「無常」,無常意味著變化。無常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的路徑、機會,因此,我們要跳出框框思考。不只身體如此,內心也同樣有很多鍛鍊的方式,例如:覺知、慈悲和智慧。

保持平衡,不問結果,

盡力做

因此,真的想鼓勵大家找到這樣的平衡。接受人生就是無常的,放下但不要放棄,試著轉化,試著找到解決辦法,試著盡己所能的去做,幫助自己、別人,也幫助整個社會。

之前說過三件事:見、修、行,見地上我們要找到一個中道,不要太極端,也不要太鬆懈,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不要太緊」,就是要接受人生是起伏不定的,就像股市一樣。聽說現在股市大跌,對吧?但未來還會漲起來,不要擔心,它會漲跌起伏,一直變化著。因此,要接受它。

「不要太鬆」,就是我們都有非常棒的能力、智慧、覺知、慈悲和潛力,所以試著去找到解決辦法、保護好自己,然後盡力地給予幫助。不只如此,你還可以試著將問題轉化為覺知、慈悲和智慧,那麼,你就可以取得平衡。

有時候,我會遇到一些經常參與慈善公益的人,他們真的很想幫助他人、想要有所作為,但因為沒有辦法立刻產生效果,其中有些人就覺得有壓力,他們問我該怎麼辦?

我會告訴他們,要找到一種平衡,也就是盡己所能去做,但不要執著結果,一旦找到平衡,就更能幫助到他人,而且助人的能力也會更好。除此之外,對自己也要有善意,一旦能夠保護自己、對自己友善,才能利益到別人,也才能產生更大的助力,這就是雙贏。

 

愛在疫情蔓延時.明就仁波切線上課程──第二堂課摘要

轉化焦慮為覺知 時間:2020年4月5日 翻譯:妙琳法師

24 31 2020SUs 2

在上一堂課中,我們討論了呼吸禪修以及聲音禪修,今天的主題是如何將焦慮轉化為禪修的助緣、轉化為覺知。

如同上次提到,我們需要一步步地練習,希望你們大多數的人都做了第一步,也就是將覺知帶到你的呼吸或是聲音裡。還有其他的禪修技巧,比如默念禪修。默念的意思是你可以用任何的單字、語句、祈願文或咒語……任何在你心中出現的詞句,然後不斷地重複默念,這也會成為禪修。這些禪修方法,是禪修的第一步。

禪修第一步:注意力帶到呼吸上

此刻,我們正面臨全球性疫情,禪修方法如何能幫助我們面對焦慮呢?

禪修的第一步,是將我們的注意力帶到呼吸上。一般來說,我們的心會聚焦在問題上,於是我們將它誇大,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我們的心一刻也停不下來,通常,我把它稱為「瘋猴子一般的心」。「猴子心」靜不下來,總是需要某些刺激,四處遊蕩找事情做。聽說有個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給受試者兩種選擇,一種是十五分鐘內你什麼也不做,另一種是電擊你自己,結果大部分人選擇了電擊自己。所以什麼都不做,比接受電擊還要難受,這顯示我們的心一直在尋找刺激。

透過禪修,讓你的心自由

如果沒有覺知及禪修,缺乏有意識地引導你的心,那麼我們就會丟失。丟失在外境中,也會受到無明、嗔恨、貪欲掌控而無法主導自己。但是禪修時,你是有意識地去引導自己的心,不斷地把覺知帶到呼吸上,最終會擁有「心的自由」,也就是說你的心能夠有彈性而運作自如,就像去健身房做運動一般。健身能增強你的免疫力,有助身材跟健康的保健,而呼吸禪修是「心靈健身」,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小時候的我有恐慌症,我父親教了我呼吸禪修,當時我心想著:「這樣做真是有點蠢,我想要的是從恐慌中解脫,但這個方法就只是看著呼吸,天天看著呼吸,日復一日……」父親告訴我:「不要去跟恐慌對抗,那只會更糟。」於是,我必須歡迎我的恐慌。一開始,我很困惑,但事實上,它真的有幫助。這就是禪修的第一步。

禪修第二步:

覺知身體感覺

接下來是禪修的第二步, 如何轉化恐慌成為禪修的助緣?

事實上,情緒、痛苦、恐慌跟我們身體的感受很有關聯性。當我們焦慮時,身體會出現很多感覺,例如胃部不舒服,像是有火在燒,或全身上下感到緊繃感,有時心跳會加速,有時會流汗,或是頭痛。在我小時候感到恐慌時,幾乎無法呼吸,甚至像心臟病發作一般,還會出現一些圖像、聲音,在心中嘰裡呱啦講個不停。

一般來說,這些情緒出現時,主要伴隨而來的是身體上的感覺,另外還有圖像、聲音以及信念。信念就是一種看法,譬如「這是不好的,這件事應該是這樣等等」,這四種當中,最強烈的是身體上的感覺,所以首先我們要練習看著身體的感受。

請大家將脊椎輕輕地打直

不要太緊,也不用太鬆,像這樣保持平衡

把兩手舉起來,掌心相對 (仁波切示範時雙手距離約二三十公分)

請去覺察,此刻你的雙手有什麼樣的感覺

請閉上雙眼,就只是覺察

也許你有愉悅的感覺……或不愉悅的感覺

暖的、冷的或是刺刺的感覺

也許,你並沒有任何感覺

如果沒有感覺,也是可以的……

不論你的雙手有什麼感覺,就和它在一起

你不需要控制它,你不需要去找一個特別的感覺

如果沒有感覺,就讓它沒有感覺

不論是正面的感覺,或負面的感覺都沒關係

當下是怎樣,就讓它怎樣, 任其自然(完整禪修練習請見開示影片)

當你看到河流時,

便已在河流之外

通常當你看著感覺的時候,會出現兩種經驗:一是「縱向解脫」,另一是「橫向解脫」,這是為了讓大家理解這一點,造了新的詞彙。

橫向解脫:是指當你看著自己呼吸的時候,有些人會找不到什麼感覺,身體上的疼痛消失了,愉悅、不愉悅的感覺也消失了,這時就出現了一個空隙,可能只有一兩秒,不會太長。這很好,是一種無概念狀態的開始,這個空隙位於過去和未來之間、在各種念頭和感覺之間,解脫於過去、未來,念頭和感覺,這就是「橫向解脫」。

縱向解脫:大部分的人看著自己感覺時,感受並沒有消失,那裡沒有所謂的空隙,感受還在那兒,但有種解脫感。我們有個傳統典型的例子:「當你看到河流時,你已在河流之外。」一般來講,當焦慮不安、恐慌或憂鬱生起時,我們通常會深陷其中,在恐慌、憤怒、沮喪中丟失了自己。就像是掉入河流般,完全被河流帶走。但現在,當你看著感覺、情緒時,表示你已經不在那裡面,雖然它還在那裡,但覺知是比情緒還大的。

就像現在,你正在看我的影片,對嗎?當你在看我的影片,你就不在那裡面,你是在它之外的。這就是「縱向解脫」,在你和對境之間有著空間,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什麼樣的經驗都好,

重要的是覺知!

有時候大家只期待第一種「橫向解脫」或是空隙,如果心中有焦慮,那麼禪修的時候,那些焦慮應該都要消失才對。這種期待對於禪修來說,是沒有幫助的,你只想看到一種解脫的狀態,但事實上,這不是唯一的方法。當你看到焦慮時,你就不在其中了,在你看到它的那瞬間,就已經在它之外了,而焦慮慢慢地也會成為你禪修的助緣、覺知的對境,成為你的朋友和老師。

當你看著身體的感覺時,會出現兩種經驗:可能看得到,可能看不到。如果看不到的話,很好,那是最好的禪修經驗之一;如果看得到的話,那也很好,同樣是禪修最好的經驗之一。非常簡單,只有這兩種可能,無論看得到或看不到,兩種都很好。真正重點是什麼呢?是 「覺知」,而不是對境、焦慮。有焦慮也好、沒有焦慮也很好,就將焦慮轉化為禪修和覺知的助緣。

愛在疫情蔓延時.明就仁波切線上課程──第三堂課摘要

獨處中的自我發現 日期:2020年4月12日 翻譯:妙琳法師

24 31 2020SUs 3

大家好,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將獨處的時間,轉化為向內自我發現的機會」。

在我們自身上,有著許多美好的特質,可以向內去探索的,這與你的生命息息相關,未來是否成功、是否有意義甚或是有著平靜的人生,也是至關重要的。

有些人想要閉關,卻無法拿到太多的休假。我之前在美國時,他們跟我說,一年大概有十二天的假期,我想其他國家也差不多,對於想要閉關的人而言,這段時間反而是個很好的機會。

疫情期間的新領悟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目前的生活。

我現在正在做閉關,是種比較輕鬆的形式,所以可以做一些線上教學。每天有四座的修持,在每座修持之間,我會閱讀一些經典。過去我們要學習五明(聲明、內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其中包含心與物質的《阿毘達摩論》、空性見地的中觀論、禪修次第的般若學科、因明邏輯和戒律的五類論典等等,我花了九年的時間,在2000年完成了所有的學習。隨後在各地教授禪修,變得很忙碌。2011年,我開始了四年半的遊方閉關,回來之後,我不時做短期閉關,也就沒有再花時間去閱讀經典。現在我重拾這些殊勝的經典,「哇!太令人驚奇了」,它們又帶給我一番新的領悟。

從2000年開始,我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同時也跟科學家們做了很多討論,我持續在禪修,然而這些經典的意涵一直都在我心裡。如今再次複習這些經典時,發現很多內容是吻合的。以前會覺得《阿毘達摩論》艱澀、枯燥,有很多學術專業的內容,但現在完全不是這樣覺得,很多事物與我們的身、心以及外在的世界是相互關聯的,這些論典中提及了禪修的修持次第。許多現代科學所說的觀點,早已記載在兩千五百年前的經論當中,實在是很不可思議!

正是自我轉化的機會

修持的座間,我會和我母親共進午餐。我母親做的飯菜非常可口,我哥哥措尼仁波切住在這附近,有時也會從家裡帶一些食物過來。再過幾天,我也會自己下廚做飯。

之前的四年閉關,我都自己做飯,但現在可能忘了差不多。閉關回來之後,我大概只煮過一次或兩次飯。我做的菜,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字或是作法,就像煮咖哩一樣,只是把東西放在一起,之後再來看看他們喜不喜歡我的廚藝。

我也開始種植蔬菜。在尼泊爾的季風季節裡,因為雨水的關係,土壤太濕,所以不容易種植蔬菜,因此我也會實驗性的去種一些像是玉米、豆子等,可以在季風季節裡生長的蔬菜,現在有些蔬菜都開始生長了。

我也會參與關於「靜心教育計畫」的課程研發討論,每天都會有一些令人興奮、期待的新嘗試。我們都可以這樣做,試著向內去探索自己,從身上學習,從而成長,這是很重要的。你可以禪修、反思或是做一些事,譬如睡覺、運動(像我是在房子周圍跑步)、禪 修、學習、觀察思維,飲食調理,這些都是可以去做的,但要保持平衡。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偉大的發明,都來自發明家的某段閒暇、靜慮、可以充分反思的時間。譬如1665年英國爆發鼠疫,這是我最近聽來的,當時牛頓只能在家蹲做科研,就在這段隔離期間,牛頓成就了很多的發明(例如微積分等等)。因此,「反思」,是很重要的事,利用這段珍貴的時間去自我轉化、自我成長,從自己和他人身上學習,去深化對實相的理解。

做一些修持、禪修及運動,當然,我想你們很多人也都會料理。當你做任何的禪修時, 首先要設定一個意願,生起動機,最後要迴向,迴向給生病、病逝的人,祈願世界和平,祈願疫情早日平息。

幾秒鐘的練習,

都有很大的助益

上次提到過,禪修需要循序漸進地練習。

我們是實修經驗的傳承,也就是在你接受教法後,要運用在你的生活中,然後再接受第二步的教法,要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

我們有個組織稱為「德噶」,在這裡,我們有「開心禪課程」,分為三階,同時有課後功課要完成。第一階是覺知;第二階是慈悲;第三階是智慧,之後還有五個階次的「解脫道課程」, 總共有八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有更深層的內化與轉化。當然我們無法立刻轉化,但練習會帶來很大的助益。

今天要教大家一些新的禪修方式。

直播的第一堂課,我們做了呼吸、聲音和默念的禪修。

直播第二堂課,提到了如何用恐慌的情緒來做禪修的對境,也練習了掃瞄身體,從頭到腳的禪修。

恐慌會帶來很多的感受,如果將這些感受拿掉,就不會有恐慌;如果將內心的圖像、話語、信念或是對恐慌的厭惡拿掉的話,也不容易產生恐慌。恐慌是這四因素組合成的,尤其是這些感受。不只恐慌,其他像是抑鬱、自卑、不安、孤單等等。現在很多人可能覺得孤單,對嗎?還有念頭,同樣有很多的聲音和圖像,情緒有很多身體上的感受。所以我們要看著它們。大家記得上一堂課說的嗎?有兩種自由:橫向解脫、縱向解脫。

橫向解脫:意思是當你看著恐慌的感受,恐慌就消失了,出現一個空隙,這很好,有著幾秒鐘的自由或解脫,但是過後恐慌又再回來,再去看,恐慌又消失不見了。不過這個也取決於每個人的個性,你沒有辦法說:「我想要它消失或不想讓它消失」,你沒辦法選擇或掌控,但兩種都是好的。對於有些人來說,這些感受並沒有消失,這也很好,這時候感受就成了我們禪修的對境。

就好像呼吸禪修,當你要去看呼吸時,如果你阻斷了呼吸,那怎麼做呼吸禪修呢?呼吸禪修需要呼吸。同樣的,練習恐慌的禪修,就需要恐慌的情緒。恐慌來了,沒關係,就去看著它,當你看著它的時候,你就不在恐慌之中了,雖然恐慌還是在那,但你不在裡面,你正在看著它。

也就是說,一旦你看到河流,就表示你不在河流裡,而是在河流之外了。但河流還是在那,所以不要認為河流會消失。有些人對這點比較困惑,他們認為所謂的自由,就是恐慌的感受都得消失。事實上,它們不需要消失,因為恐慌就像呼吸一樣可以成為你禪修的助緣,可以成為你的朋友、老師。

所以不僅是恐慌,像是焦慮、抑鬱、自卑、孤單等等,尤其是壓力,都可以用來禪修,有時候我稱它們為「內在環保」。自卑,壓力,這些看起來像垃圾,事實上,如果將它們做為禪修的對境,會是很好的助緣。特別是強烈的情緒,雖然並不容易,即使只是看著它幾秒鐘而已,也會對禪修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兩種自由(橫向解脫、縱向解脫),出現哪一種都是可以的。

心之明性的兩個面向:

自明與明他

今天我們要做一種新的禪修──「開放的覺知」禪修。

開放覺知的禪修,不需要對境,所以也稱為「無所緣禪修」。覺知就像一盞燈,當你在黑暗中把燈點亮的時候,它照亮了一切,同時燈本身就能照亮它自己,因此不需要再用手電筒去照這個燈。

同樣的,我們的心一直有著覺知、意識,心有兩種明性:自明和照明其他。

照明其他:比如現在你可以看到我的手,是因為心的明性──知道對境,所以你可以看到這個影片、聽到我的聲音或是聞到氣味、嘗到味道、感受到有念頭、情緒等等。

自明:是指心就是光明本身,心就是覺知、意識、明性,像燈一樣,因此心可以知道它自己。

當我們一開始試著與心連結時,需要一個對境、助緣。一般來說,如果問你:「心是什麼?」有人會說:「就是一種感受、想法,開心或不開心的感受,或想著什麼等等。」或者會描述你的記憶,所感知、所相信的等等,這些可以說是心的顯現或是心的活動,但並不是心的本身。

傳統的例子是天空和浮雲的比喻。心的基本特質就像天空,念頭、情緒、感知、恐慌、焦慮,就像天空中的雲朵,它們只會在天空短暫停留,然後消融於天空。

我們有非常棒的覺知,這個覺知就像天空,始終是自由、清淨、平靜的。無論多嚴峻的氣候或多嚴重的污染,都無法改變天空的本質,天空始終是自由的。你不可能將天空燒毀或向它射擊,它是自由、清淨、開放的。同樣地,我們心的本質也如同天空,覺知是自由的,感受、情緒、念頭,甚至恐慌,它們是來來去去的,都無法改變覺知本身。

這是很棒的發現,不是嗎?

我們的本質是非常美好的,我們稱之為「本初善」。覺知是我們美好的天賦,一直與我們同在,它是自由、清淨、當下的。不只如此,我們還有愛與慈悲、智慧、能力和種種的技能,所有這些,都在我們的自心當中。

覺知始終都在,

只要我們發現它

小時候我跟著父親初學禪修時,喜歡炫耀自己的禪修,期待聽到父親稱讚我:「你好棒啊!」我們每天都會一起共進午餐和晚餐,那裡有一面很大的窗戶,父親喜歡坐在窗邊看著天空,有時候會在用餐後教我一點禪修。

有一次午餐過後,我試著禪修,當時刻意坐得很端正,不時看看父親的反應,禪修同時,聽到很多狗吠聲(當時我們所在的寺院有很多狗,有客人來的時候,狗就會追上去狂吠),父親對我說:「希望這些狗不會傷害任何人。」客人進來後,父親告訴我:「這些狗,也具有本初善,牠們的本質和我的本質以及屋內莊嚴的佛像──佛的本質,是一樣的。」當時我心想:「我和狗的本質有可能是一樣的,但怎麼可能和佛的本質也一樣的呢?父親應該是為了鼓勵我吧!」當時的我,並不相信自己會有這麼棒的特質,但是當我繼續修持之後,就有了更多的發現,現在我相信了!

覺知,是我們的天賦,一直與我們同在!你不需要再去製造什麼,覺知就在那裡,你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它!

如何去發現呢?

一開始我們要運用對境,「知道」對境,在一呼一吸間,覺知著呼吸,這是跟覺知連結的開始。之後再把覺知轉向內,去看著身體的感受,然後和覺知連結。接著讓覺知跟覺知自己在一起,如同天空跟天空自己在一起,而不需要任何對境。

 

愛在疫情蔓延時.明就仁波切線上課程──第四堂課摘要

隔離不隔愛,如何維繫人際關係

 

日期:2020年4月19日 翻譯:妙琳法師

優化人際關係的四種妙法

為了能夠幫助他人,在所有人際關係中,包含友情、親情以及你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或 是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係,有四件事情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也稱為四種證悟事業,分別是 息、增、懷、誅四種事業。

當你能幫助他人,同時也對自己有所幫助,就是雙贏的局面。為了要幫助他人,你需要先有能力幫助自己。我記得第一次坐飛機,機上示範如何使用氧氣面罩時,教我們必須先讓自己戴上面罩,再去幫助他人。一開始我覺得這個作法很自私,後來才了解如果你不能自救,就不可能幫助別人,我們與他人都是因緣觀待、相互依存的。幫助自己,才能幫助他人;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了解自己與他人相互的關聯性,是非常重要的。

「息」之事業,

改善人際關係

首先,當你想要改善人際關係,可以透過「息」的事業來達成,以善心對待他人,面帶微笑。當我們與人相處,有時會以慣性的反應去面對突發狀況。而這種潛意識層面、自動的反應,可能造成很多問題。

因為疫情的關係,現在很多人都要長時間相處在同一個空間裡,事情就容易被放大,小問題最後衍生成大問題。比如這隻手錶,這個人把它放這裡,另一個人會說:「不!不!不!應該放那裡。」另一個人覺得要放另外一個位置:「我跟你說了,要放那裡。」或是有人在線上工作,但你同住的朋友或家人在旁邊走來走去,製造噪音等等。很多事情一開始只是個小問題,但因為我們緊抓住它,而且心裡帶有一種認為「事情就該這樣」、 「這是應該的」的信念,慢慢事情就越來越嚴重,最後人際關係就產生很大的問題,最後 導致爭吵不休。

因此,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聆聽。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去聽他人傾訴,當別人講話的

時候總是打斷別人,而只想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到最後,你也不可能成為贏家。而在人與人相處互動中,有時候只是聆聽,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當你能充分聽完別人的講述,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別人也更能聽取你的意見。當你提出同樣的一個見解或意見,因為不同的表達方式,則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局面。有耐心,去聆聽、陪伴,態度溫和,微笑以對, 這些都屬於「息」的事業。

「增」之事業,

開展共同成長的關係

另外我們還需要運用「增」的事業去開展、增進關係。「增」是指創造一點什麼,創 造性很重要,特別對於人際關係、對家人朋友的互動而言。

科學家的研究也顯示:擁有良好、健康、持久人際關係的人,都會作一些益於互相的學習,一起去探索、共同經歷有創意的事情。如果你能持續開展出有新意的互動方式,一起去探索新事物,或互相學習,彼此一起成長,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懷」之事業,

成為激勵他人的泉源

接著是第三種「懷」之事業。樹立榜樣、成為模範,你成為激勵他人的來源,一個讓 人感覺到純真的源頭。有些人學習了禪修課程後感覺很開心,於是來問我:禪修真的很 有幫助。我要如何把這些教給我的家人,比如自己的先生、太太、孩子或祖父母?一般我都會回答他們:不要教他們,而是做給他們看。

如果你學了禪修,回到家變成禪修老師,只想要教導自己家人禪修,那是行不通的。做給他們看的意思是,如果你自己禪修,而帶來自身的轉化,他們看到你有別以往的變化後,就會感受到禪修帶來的利益,因而也會想去嘗試禪修,於是就會問你是怎麼做到的。 所以「說一百件事,不如做一件事」,這是很重要的。這些就是第三個「懷」的事業。

「誅」之事業,

保持平衡和設立基本原則

第四是有力量的「誅」業。要設立一定的基礎原則、某些底線。同時我們也說要「放下人際關係」。但這跟之前我提過的「放下並非放棄」的道理一樣。「放下」在這裡是指,人際關係方面到了一定時候,要懂得放下,給予彼此空間、自由,而不是要求對方必須要一直陪伴、理解及守護自己。

很多人會告訴我,他們在尋覓完美的先生或完美的太太。我聽了就問他們所謂「完美」的標準是什麼?他們會說:「這個人必須是個禪修者,可能的話,最好還能是同一傳承,除此之外也會聽取我的意見、總是能陪伴在側、給予支持。」等等很多的要求。我會告訴他們:喔!這是相當困難的。我當然會為你祝福,但要找個完美的先生或太太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通常我會說:「還行的先生(Mr.OK)」、「還行的太太(Mrs.OK)」,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直要找完美的先生或太太,那就會有問題了!這樣容易導致關係的緊繃,你會變得很敏感,一點微不足道的差錯,就會演變成巨大的問題。

如果你知道人際關係也會有起伏,而沒有人是完美的,你就可以從中學習和成長,能互相理解,相互欣賞彼此的特質。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有十個特質,其中九個都是正向的,一個負面的。通常我們都只看到這一個負面特質,而且將它誇大。因此,要學會欣賞和感恩,同時認識到關係的起伏變化;尤其要知道事情的發展不會總是跟我們想像的一樣,有時候各自有取向差異,所以要有界限、保持平衡,有一定的基本原則,這些都是關於「誅」這個力量型的事業。

因此,這四種事業,應該做哪種呢?當然,先從「息」業開始,而後是「增」業和「懷」業,這三個很重要;最後一個「誅」業則是重在保持平衡和設立基本原則。當然,這四者也是相互關聯,可以試著結合起來並加以運用。以上就是以這四種事業來維繫人際關係的方法。(待續)

------善報2020夏季號 pg. 24~37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