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就仁波切/「泰國八日禪」閉關啟始開示 鬆緊之間,找到平衡

明就仁波切/「泰國八日禪」閉關啟始開示

 

鬆緊之間,找到平衡

 

mingyur2018au

 

你付出很大代價來閉關,所以非證悟不可?你平常都不練習,但一個閉關就想要證悟?

患得患失,希望和恐懼,讓我們不能安住,在專注與輕鬆之間,找到優雅的平衡,有一天,會看到自心本性簡簡單單,明明白白就在眼前。

時間:2018年9月9日

地點:泰國

翻譯:妙融法師

圖文提供:亞洲德噶課程組

編按:

這是明就仁波切泰國八日禪第一天課程報導,這是直指心性閉關的暖心操……

 

歡迎大家,也恭喜大家完成功課了,這是個高階課程,表示大家都是高階學員了。

發現自己的幸運

我們是非常幸運的,能做修持並進入解脫的道路。人生可以做很多事情,但真正有意義的是能找到我們的潛能、做有意義的事。佛陀說,真正的佛是與我們同在的,人生真正的真義是找到我們的自性。由於我們的心中有無限寶藏,所以可以無限的探索。要怎麼探索呢?就是來參加解脫道,你們已經在這裡了,這真是很幸運的事。在整個解脫道的修持中,有前行、正行和結行。前行就是皈依和發菩提心,這部分堪布貢噶會來教我們如何皈依發菩提心。正行是什麼?猜一猜!有人說是心性,有人說是空性,有人說是上師相應法,有人說是覺知。是的,是覺知!

從開心禪第一階開始就學到覺知,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精華就是覺知,不論是布施、持戒、智慧等六度的修持,一直到心性的修持,都和覺知有關。結行就是迴向,還是由堪布貢噶來教大家。即使你對祈請、發菩提心不太熟悉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從念祈願文開始,皈依發心偈、四無量心,然後獻曼達、請轉法輪。佛陀當初在金剛座成道後,認為這是甚深教法,講出來人們也不會明白,所以想到森林深處去,持續的安住在定中。之後梵天和帝釋天得知佛陀成道,於是前來向佛陀獻曼達並祈請佛陀轉法輪,所以才形成藏傳佛教日後的傳統:講經前獻曼達、請轉法輪。

(仁波切念誦祈請文)

這段念誦,是弘法的老師向傳承祖師和三寶作祈請,並且歡迎所有學生,祈願所有教導都能利益所有學生。

 

種下種子,長成大樹

首先要給「道甘露」的口傳。口傳是從佛陀以來,沒有中斷的傳承,我們現在就要接受這樣的口傳,口傳就如種子,就像蘋果是從蘋果種子來的,我們接受了蘋果的種子,種下了這樣的種子,就可以長成一棵蘋果樹。蘋果種子不能來自土豆、柳丁或其他東西,它必須來蘋果,這就是傳承。如何延續這種傳承呢?透過三種方式來延續:灌頂、口傳與教導。這次課程會有金剛薩埵的灌頂;教授,則是在這八天中,一步一步的教授;口傳,我現在要給各位。口傳的時候,大家要做什麼呢?就是用耳朵聽,但不要睡著了。

 

《道甘露》口傳

解脫道的修持,知一全解

解脫道的主要修持是什麼呢?是心性(Nature of Mind),佛陀給予很多不同的教導,精華是要認識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何認識現象的本質呢?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夠透過你的心去看,看到心的本質,就能很清晰的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在藏傳佛教中,有很多不同的傳承教法,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性教法。知一全解,很好吧?你今天來這裡,就是這樣。你們只要知道一個道理,就可以了解佛陀八萬四千法門,這樣不是很好嗎?這時代大家都很懶、也很忙,所以解脫道是最好的。

 

心性教導的三大傳承

心性教導在西藏有三大主要傳承:一、大圓滿;二、大手印;三、大中觀。這是藏傳佛教最高深的教導,我主要是依循大手印傳承來教導解脫道。大手印傳承的風格,是立基於經驗傳承。同時,我的教導也可以說是大圓滿的精華。一般而言,大圓滿的教學風格是由見入修,但現在一般人不容易這麼做,所以我的教學是先由修入見,但最後是一樣的。另外我們也可以說解脫道的教學中,也包含大中觀的方式和風格,我們會說到觀察修,這是大中觀的精華擷取過來的教導,可以說是買一送二。

 

三種閉關

閉關有三種層面:外閉關、內閉關,秘密的閉關。

一、外閉關:和環境有關。我們都離開原來的環境,來到海邊的渡假村。舉例來說,你不喜歡某人,但他一直在你面前晃來晃去,你就很難平靜開心。就像你很愛可樂,身邊就有可樂,醫生叫你不喝,就很難熬,但如果不看到其實也還好,所以外閉關就是遠離散亂環境。

二、內閉關:這和語言、身體有關。就是身體要遠離不好的行為,你已經從原來的地方來到這裡,可以減少不好的行為,這樣很好。同樣地,不要說太多是非八卦,因此從11日晚上開始會禁語,可以幫助我們遠離沒有意義的語言。

三、秘密的閉關:就是和心有關,就是要24小時做閉關,你們做得到嗎?做不到對嗎?但你卻可以一直保持想要修持的動機。你可以一再持續保持這樣的動機「我想要禪修,我想要練習」,即使有時忘了,這樣的動機,仍然可以在你心裡形成一種基礎。

 

你閉關的動機是什麼?

我們在這裡閉關八天,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你來這裡的動機是什麼呢?(有人回答:解脫!)也許你們來這裡是為了解脫,因為你們都有痛苦,不管做什麼都有痛苦。離苦最好的方法是看到自心本性,但我們不會今天或明天就解脫,我們需要耐心,只要持續的練習,解脫是有可能的。也有些人來是想得到平靜,覺得禪修很不錯,所以來看看解脫道在教些什麼。另外還有些人是朋友說解脫道很棒,你該去,所以就來了。不論你是什麼動機,沒有關係,但你要讓你的動機更趨良善、慈悲和菩提心。要想著我們來這裡禪修,也許可以得到解脫,也許只是得到平靜,但重要的是,不只是為了自己,還為了朋友和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我們跟親朋好友都有連結,如果你更平靜、善良,你的親朋好友也會受到影響。如果我們能影響兩到三個人,他們又去影響兩到三個人,如此的擴展,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好。問題是出現在人們都想著要控制他人,但沒有人想要控制好自己。如果我們能夠轉化自身,這個世界就能夠轉化。尤其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每個人都有瘋猴子心,轉化瘋猴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禪修。所以現在大家一起來練習,試著生起這樣的動機。脊椎打直,調整好禪修身姿,放鬆緊繃,將心安置在本然的狀態中。現在想一想:今天我們要開始閉關了,這次閉關,我要讓它能利益到我的家人、朋友,最終利益到所有眾生。一切眾生都有美妙的覺知,而這覺知就是證悟的本性,這覺知是清淨、沒有痛苦的,這個覺知就是佛性。雖然我們都有覺知,但我們沒有認識出它。所以我要幫助眾生圓滿的認識到覺知。但我現在還沒有能力,也因此,我要在這裡閉關。覺得你今天可以生起很好動機的,請舉手。覺得生起的動機不怎麼好的,請舉手。覺得生起的動機普通普通的,請舉手。以上三種,不管你是在哪種狀況舉了手,都很好,為什麼呢?因為你有覺知?這不是最直接的答案。這是非常重要的重點。

 

「想要生起」的動機更重要

為什麼三種情況都很好?你們想現在得到答案嗎?太容易得到的答案,你們通常會很快就忘掉。但今天時間不多,所以我給你們答案。答案是:你感覺今天好像動機不大好,是因為你想生起好的動機,想生起慈悲、菩提心,但覺得今天不夠好,這本身就是好的動機,「我想要生起慈悲」,這本身就是慈悲。真正重要的是「想要,並且真正去做」,這比你有一些菩提心的感受,更為重要。所以「零的動機」、「零的慈悲」、「零的菩提心」,比有一些慈悲、菩提心的感受更重要,因為僅是一點感受,你反而會抓住不放,但當你「想要」生起慈悲、菩提心時,那一刻你就是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就像開心禪第二階我們學過,我們任何時候都與慈悲心在一起,不必擔心動機的質量。

 

找到平衡,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

閉關一開始,除了要「生起好的動機」,還要「找到平衡」。在生起好動機這一點,只要「想要」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就可以了,其實我們一直和慈悲、菩提心在一起,所以不必太擔心動機的質量,懷疑我生起的動機是不是不夠好,「想要」生起好動機是最重要的。另一個重點是要「找到平衡」,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今天來到這裡閉關,也許你會想:我好不容易存了錢、求了老闆讓我來,好不容易讓太太或先生答應我來,所以「我一定要得到證悟」,即使不證悟也要很靠近證悟,而且決定「從今天開始,我要生起喜樂、清明、無概念的覺受」,你這樣一想,「瘋猴子」就來找你了。不相信嗎?現在做個練習證明一下,我們來做一個「披薩禪修」。好,現在脊椎挺直,全身放鬆,一分鐘內不可以想披薩,一想到披薩,你的禪修就毀了,也不可以想「不可以想披薩」,因為這樣就是在想披薩。結果如何?叫你不想披薩,你心裡想的就都是披薩。

 

不必擔心「好動機」的質量

同樣的道裡,如果你告訴自己不要擔心,不要有情緒,不要有煩惱,不要有痛苦,結果煩惱痛苦反而更多。如果你追求的是喜樂、平靜和無概念,喜樂、平靜和無概念反而會告訴你它們很忙,就消失了。只要想要有好動機,好動機就在那裡。不要太擔心動機的質量,但也不要放棄,要放下擔心但不要放棄努力。所謂「放棄」是這樣(仁波切先緊抓住念珠,手向下一放,念珠就掉到地上)。但「放下」是這樣。(仁波切拿念珠的手向上,手指鬆開,念珠還在手裡)放下是一種智慧,你只要想到放下,就和智慧連結上了。覺知一直在那裡,慈悲也是,智慧也是,你所要做的就是認出來,和它在一起。從今晚開始,無論上座或下座,要試著不要丟失覺知,但也不要抓太緊。明天早上開始會有「道甘露」的共修,要讓它和生起動機有關,也要找到平衡。最後要迴向一切修持的功德給眾生,要像過去一切的諸佛菩薩那樣迴向: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降服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

如文殊菩薩遍知,普賢菩薩亦如是,

向彼聖眾我隨學,一切善業盡迴向。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