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與迷信

你的修法是否能夠成就,決定於你的信心,你的投入,你的精進。

時間/1996年4月4日
地點/台中自生遍在佛學中心
口譯/阿尼洛卓
整理/福德海編譯小組
圖片提供/福德海編譯小組

DharmaTeaching KhenpoKartharRinpoche 16 01

 

念死與無常,一切法的基礎

今天的開示是以岡波巴大師的開示集──《諸法集》為依據。有人問岡波巴大師:如果你誠心進入佛門,求佛修道,在所有的修行法門中,最根本、最基礎的是什麼?大師回答道:一切法的基礎,是憶念死亡與無常。如果不是這樣,即使修行也不會產生任何功德。如果修行只是為了求得這一生的利益,被世間八法所牽制,即便修行非常高深的法門,如大手印、大圓滿,也不會有任何的利益可言,雖然修行多年,個人的心情也不會有什麼改變,煩惱也不會減少。這好像一個生病的人沒有好好的服藥,即便看了醫生,對他的病也沒有任何助益。這裏所說的世間八法是:

四種所求及四種迴避

四種所求:

(1)求物質,(2)求幸福,(3)求名聲,(4)求讚歎;

四種迴避:

(1)不希望有任何損失,

(2)不希望有痛苦,

(3)不希望別人在背後誹謗自己,

(4)不希望別人當面誹謗自己。

在憶念死與無常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思維業與因果及輪迴的禍患。有了這四種思維才能在我們的心緒中建立起什麼是該取的,什麼是不該取的。這四種思維是最為重要的。

真正的修行,開始於四加行

為什麼要以這四種思維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據呢?在金剛密續裏有這樣的論述:這個本具的、不可言傳的心的體性是尋求不到的,只能以積聚福德與依止上師而發現。如此說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們修行時,如果只是用分析的方法,來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止,這個分析的本身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意念而已,仍是屬於輪迴裏面的迷惑。所以,我們在修行上必須按照次第,逐漸地以上面所說的四種思維開始。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師,上師以他的智慧與方便指導弟子,弟子亦努力積聚福德,這樣才能在行者的心續中產生真正的法來。

在噶舉派的傳承中,非常重視四加行。四加行包括「共加行」與「不共加行」。許多人認為四加行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本尊,這是不對的,真正的修行,是開始於四加行。四共加行就是上面所說的四種思維,如果沒有這四種思維,修行就缺乏了基礎。

經過上師的開示,我們應該確實瞭解諸法的體性是超越生、住、滅的,是無生、無住、無滅的。從大乘的經典和金剛乘的密續裏面,我們都能瞭解到這一點。我們在分別「經」與「續」時,把經歸為「因位」修行,把續歸為「果位」的修行。兩種修持道路會得到同樣的結果,但他們在修持方法及成熟佛果所需要的時間上是有所不同的。「經」以因位上來修,主要是修六波羅密,在時間上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續」從果位上來修,經過上師所傳口訣,以及弟子本身的福德,就可以在一生中即身成佛。這好比是找一根掉在地上的針,如果讓一個盲人來找,他要摸索很久才能找到,但讓一個明眼人來找,他很快就能獲得。另一方面,在經中,對諸法的實相在意念上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所以在證悟上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在續中,金剛乘的修行方法對諸法實相有一個直接的認知,直接地確認。

觀自身為本尊,從果位上起修

在金剛乘的修行上,必須先要經過灌頂、口傳及修法的開示後,才能開始修行。修行是以四加行為開始,四加行能夠令行者集聚福德,及去掉粗分的障礙。在本尊的觀修上,不是觀自己一個有血肉之軀,而是把自己「有血肉之軀」的觀念先去除,觀想自己就是佛,就是本尊──觀想自己就在果位上了,以果位來修。同時,在修法上也有持咒的,咒音只是佛報身的一個自然的聲音,因此,持誦本尊咒語,就能獲得佛報身的諸般功德。最後圓滿次第的修行,把生起次第所觀想的一切,如果觀想周圍環境為一個越量宮,把這個越量宮融入自己,也就是本尊,再由本尊融入種子字,然後由種子字化空,並將心安住於空性之中,安住於空性之中是經驗佛的法身。由這樣的一個修行,讓我們究竟證得法身。因此說,金剛乘的修行的效力是非常大的,是屬於較高層次的修行。

對上師的虔信,讓修行更具力

在末法時代,能夠遇到一位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的上師是非常不易的。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遇到一位具德純正的上師,是由於我們過去曾經積聚過功德的緣故。第十六世噶瑪巴大寶法王(1924~1981年)和第十七世噶瑪巴大寶法王(1985年~)出現在這個世上,這兩位偉大的上師毫無疑問都是非常純正的偉大上師,我們可以完完全全地相信他們。因為他們所持有的傳承是法身金剛持佛所傳下來的,是屬於了義的,究竟的傳承。無論是卡盧仁波切或是噶瑪巴大寶法王,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上,都是由於他們的悲心,為了度脫眾多的弟子,在弟子還沒有成佛之前,不斷地來化現,令弟子能夠成佛。

雖然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和第十七世大寶法王他們在外相上大家或許覺得有些不同,十六世大寶法王像是一位年紀大的長者,而十七世大寶法王還是一個孩子,而他們的體性及智慧完全一樣。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他們所賜予的是對諸法真義的一種加持,這種加持在我們純淨的傳承之中是代代相傳的。弟子必須以信心才能獲得這種加持。

在末法時代,我們還能夠有這種福報,能遇到這麼好的上師,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應該具備信心,以信心、以毅力努力精進修行,是一定能夠成就的。

我們要瞭解什麼樣的上師是真正具德上師。如果不知道這點,有時就會誤以邪師為具德上師。這好比看過金子的人就能將金子與其他的東西區別開來,但是如果你從來沒看過金子,只是簡單地聽到別人的描述,沒有得到足夠的有關金子特徵的資訊,你就無法正確區分什麼是金子,什麼不是金子。例如,有人告訴你,金子是黃色的金屬,那你還不能區別黃銅與金子,因為黃銅也是金屬;另外有人只告訴你金子是很重的金屬,這也不夠,因為鉛也是很重的金屬,所以,在辨識金子時,我們應當知道金子是軟的、黃色的,很重的金屬等等。在談及噶舉(白教)傳承時,說它純正,是指通過傳承的教法而達到開悟、解脫的證量,沒有因為代代相傳這麼久而減少或改變。因此,像尊貴的卡盧仁波切和怙主大寶法王,在我們傳承裏是值得大家完全信賴的上師。

專注傳承教法,不批評別的教派

通過對我們傳承和上師的大信心,以及實際修行這個教法,就可能在這一生中即身成就。但能否成就完全取決於你,決定於你對無常、業力因果及輪迴過患的思維、福德積聚及信心。這好比把一粒完好的種子種在乾燥的土壤裏,它是不會發芽及長出果實的,如果把它種在濕潤的土壤裏,有各種養分及充足的陽光,那它一定能夠長出果實的。因此,你的修法是否能夠成就,決定於你的信心,你的投入,你的精進。

我們應當知道的是噶舉派清淨的傳承,是一個非常卓越殊勝的傳承,有了這個傳承就不需要再到處尋找其他的教法。如果你不以這個傳承為主,還到處去尋覓,就好像是一個貪心很重的人,吃飯的時候,雖然手中已經有了一碗飯,但還掛記著別人在吃什麼,他把時間都花在到處去看別人在吃什麼,而他在家卻從來不吃。我們應該專注於我們實際所修的傳承上,視它為珍寶。這樣說,並不與我在皈依中說到的不要批評其他的教派及傳承相矛盾。因為,雖然其他的教派的修法與我們不同,但他們也是在努力地求證我們本具的佛陀。因此,我們不要批評別的教派,而我們要十分專注在自己的修行上,保持修行的純正,要走一條正確的修行道路。

五毒減少,才是修行成功的徵兆

有許多人在修法時希望得到種種的體驗,如看到光等各種境界,或是身體產生種種感覺等等,以為有了這些體驗就表示修行有了成就,是與修行相應了。實際上,這些體驗沒有任何的意義。這些體驗就像是一個人在按壓他自己的眼球時,看到外界的東西都是雙重的,就以為外界的東西都變成兩個,然而這些只不過是由壓眼球而引起的幻覺而已。同樣,不論在修行上有什麼樣的體驗都不是修行的徵兆,都沒有任何意義。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修行中有意義的徵兆呢?我們從無始以來,貪嗔癡慢疑生生世世都在跟隨我們,經過我們的修行,如果貪嗔癡慢疑這五毒的力量漸漸地減弱,這才是修行上了軌道,算是成功的一種徵兆。好像是一個病人,通過吃藥他的病才漸漸地好轉,表示藥真正有效了。我們通過修行將五毒漸漸減少,而慈悲心、智慧、虔誠心及外相清淨觀都漸漸的增長,這樣表示修行正確了,好像是清晨太陽從地平線上徐徐升起,日光照耀大地,使黑暗漸漸減少。同樣,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內心本具的種種功德逐漸地顯現,自然相對的是五毒煩惱漸漸減少。

修行的條件

佛陀教示給我們的法是正法,目的是為了調伏我們的煩惱,過去無論是在印度或者其他國家,因修行而得到成就的人,都是因為瞭解到什麼才是正法的緣故。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心,我們本具的就是佛性,因此,我們必須以毅力來精進地修行,同時在心中要有對萬象的清淨觀,對上師的虔敬心,以這些作為我們修行條件。

今天的開示是希望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現在手上已經有了一個如意寶,我們應該認識到它的品質,它能滿我們的願,我們不再需要為了我們的願望還去其他的地方尋找了。

問答:

一、問:佛法都是佛陀所傳達的教法,為什麼有從因地修,有從果地修?

答:佛陀為了調伏不同根器的弟子而說不同的法,因此有因地與果地不同的兩種修行道路。上根弟子有上根弟子的修行方法,中根與下根底弟子,也有他們可以使用的方法。這好像一位裁縫師,雖然是一個人在做衣服,但他必須根據要穿衣服的人的身材大小,而做不同型號的衣服,如果只做一個型號的衣服,只能適合一部分的人,而其他的人就不能穿了。另一方面,一個人從小到大也不能穿同一型號的衣服,小孩子穿小一點的,漸漸長大,就要穿大一點的衣服。

二、問:如仁波切所說,要尋找一位好上師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真正遇到一位好上師,就像仁波切您,我就認為是一位非常好的上師,但仁波切不常來臺灣,我們不能保持純淨的、密切的聯繫,那麼我們在精神上、在修行上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去做,或是遇到問題如何與仁波切保持這種純淨的聯繫?

答:師徒的關係不像結婚那樣一輩子要常常在一起,師徒關係最主要是要牢記上師的教法,並用於修行之中。這樣一定因此而得到上師所傳教法應有的成就。

三、問:是否通過對所有噶舉派上師修大寶法王相應法,也能得到與上師大相應?

答:您的問題是對大寶法王的祈請是否能與自己的上師相應,這是完全正確的見解。如果我們具有信心,把自己的根本上師當成佛一樣看待,我們與上師距離的遠近,甚至上師圓寂與否都不會成為一種障礙,因為上師的智慧是超出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他的智慧與萬象融為一體。因此,在我們這個傳承裏有「遙呼上師」的說法。「遙呼上師」是指上師在身體上距離我們很遙遠,這是一種正常情況。其實,上師離我們遠一點是比較有利的,因為如果我們常常與上師在一起後,就有可能把上師看成是一個普通人了,與上師的關係就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便會把自己的過失反射到上師身上,這樣就會使我們起初對上師的那種純淨的信心就會減弱。如果是這樣,離上師太近反而不利。

四、問:在末法時期,我們應該如何調伏自己,使自己不會離三寶太遠,不會對三寶產生懷疑,讓三寶地光芒常常照耀在我們的心裏,應以什麼方式來接觸佛法?

答:實際上,問題不在於是否是末法時代,因為三寶的加持是無時不在的。能否領受到三寶的加持,這完全決定於我們對三寶的信心和對三寶的祈請。比如,日光照射的時候,如果我們閉著眼睛就看不到它了,而日光無論你閉不閉眼睛它都是一樣地照射著,你是否能看到日光,完全決定於你對它是否領取。

五、問:我們常常會做錯事,如果我們犯了三昧耶戒,要怎樣來懺悔?

答:破三昧耶戒的懺悔法有很多。在眾多方法之中,最好最容易的是修金剛薩埵本尊的觀修,以及咒語的持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