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卡塔仁波切講授
時間:2005年02月20日(正月十二日)
地點:紐約 法拉盛 少林寺
中譯:窮達
整理:福德海 雙月刊 編譯小組
此新年開始之際向各位說一聲“扎西德列”(吉祥如意)!
這次我們要講的是所有如來、諸佛之法的根本。或者說是現在所有噶舉教法,或稱為“白教”教法的根本或精華。此法是由岡波巴大師(1079-1153年),或稱為 達波拉傑仁波切 傳下來的。這位大師曾在圓滿的釋迦牟尼佛座前求得殊勝的法教,他為眾生在無數劫中積集無數的資糧,消除種種障礙,為眾生顯現種種無邊的化身。特別是為濁世眾生,他傳了所有諸法中最精華的,或說最根本的佛法,也就是大手印。此法,是受世尊授記弘傳於濁世的。由於一個特別的緣起,所以世尊親自為岡波巴大師授記說,要為濁世眾生開示這個法。
今天就要借助這個因緣,講岡波巴大師的法。岡波巴大師所傳授的“大手印”精華,概括來講,就是岡波巴四法,根本四法。今天把這四法簡要地,概括地介紹給大家。
首先要認知我們於今世獲得了寶貴的人身,這是在先前無數的生命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福德資糧,特別是由於十善業的因緣,使得有了這麼一個很好的果報,獲得了人身。還值遇了殊勝的佛法,並從內心生起了信心,生起了虔敬心。而且還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有利的條件,遇到了很多法友。這些都是您先前修習善法的果報,也就是說你值遇清淨正法的因緣都具足了。要知道,獲得人身,擁有種種善緣,這些都是來之不易的!
以前在雪域西藏,有完整的如來教法無謬地弘傳在那個地方。但是由於一個歷史因緣,使得所有傳承面臨斷絕。這是一件壞事,也就是說,那時候所有的修行者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法脈面臨滅絕。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機遇。通過這樣一個轉折,佛法傳到了西方。在此之前,別說對於西藏佛法(藏傳佛教),就是西藏這個名字也是很少有西方人知道。通過這個因緣,使人們認識到了西藏,更認識到了佛法。有很多人開始修習藏傳佛教。佛法遇到了一個很好的傳播機緣,這個機緣一直持續到了現在。所以從一方面來說,這個機緣又是好的。要知道所有這些都是先前各自的業力和共業成熟的結果。你有了這些福德、善緣,所以你遇到教法,特別是噶舉教法,或俗稱“白教”的法教,能遇到這樣一個法門。你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由於您以前有很多的福德,有很大的祈願力,現在你的祈願成熟了。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出現了這樣一個無謬、無欺的果報。現在可以聽聞到正法,能夠如實地修持到“噶舉”傳承的教法,或如實地修持到其他傳承的教法,你一定能夠增長功德。現在,確實可以去修持、去感受,一個新的機遇、新的時機到了。
為什麼佛法的功德一定能夠顯現出來,一定能夠增長?是因為我們所有眾生心續當中本來就具有成佛的種子。佛性是本來存在的。這個於所有眾生都平等的寶藏是本來具有的。但是,就各個眾生來說,由於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不同,使得你能顯現佛性的程度有所不同。通過你自己積資、除障、修習顯現如來的本來智慧的方法,如果能夠開顯本來的智慧,那我們自己本來具有的功德就能得到進一步的展現。所以說我們修法也就是積資、除障,這些就是為了顯現自己本來具有的功德。但是,我們想要修行就需要信心,需要虔敬心,需要淨觀。這樣,不分男女、不分種族,不分老少,不論各種差別,一切的眾生,如果你具有前面所說的三個要點――信心、虔敬心和淨觀,那麼你一定能夠修這個法!
無比的岡波巴大師開示:在未來,所有對岡波巴大師有信心,有虔敬心的人,他們若想親見岡波巴大師,想聽聞岡波巴大師的教法,而又遺憾見不到大師也聽不到他的法語的話,不必灰心,不必沮喪。為什麼呢?岡波巴大師說,這樣的眾生遇到岡波巴大師的法教,就等於親見岡波巴大師,等於親聞了他的教法。兩者是毫無區別的!所以不必灰心。再說,一個眾生,一個修持者,對於岡波巴大師的法教能夠生起信心,或已經生起信心,那他無論造過什麼惡業,無論處於什麼處境,這個人和其他眾生是不可比擬的。為什麼?因為他永遠在岡波巴大師的關照之下,岡波巴大師在任何時刻都在照看著他,在照料著他。岡波巴大師已經成就了,安住在極樂世界淨土中,但是他的心意,也就是證得如來的本智永遠恆長地照耀著所有眾生。對這些能夠生起信心的眾生,永遠毫無動搖地、毫無變異地照料著,垂視著這些眾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對佛法升起信心,特別是能夠聽聞岡波巴大師教法的話,這個眾生一定能夠生起“大手印”的功德,這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說,你對岡波巴大師的法教能聽聞信受的話,你最終一定能證得“大手印”的諸功德。這就是岡波巴大師的承諾。
岡波巴大師的法概括起來有四點,所以又稱為岡波巴四法。就積累福德資糧這個方面來說,我們在人天道造了很多善業,很多善行,在某種程度上是仍有缺陷的,這叫做有漏善業,還是會在輪迴裏面輪轉的。另一情形,通過積累這些資糧,進一步修學聲聞緣覺的法,甚至獨覺的道,從世間輪迴裏面完全逃脫出去,從這個角度來說則是一種出世的修行方法。所以岡波巴大師四法的第一個要點,叫“心入法”(願心向法)。要點是用心於修善上,如前所述,這裏包括兩種情形。第一,世間善法。也就是說,這個仍是輪迴裏的善法。我們知道世間有很多的事物,有很多突然面臨的情況。面對問題時,會產生很多煩惱、妄念。你希望消除這些煩惱、妄念,但能永恆地消除嗎?在世間,由於你的虔敬心,信心和對善業的認識,你在修法,但目的在世間的福報、福德上。在這樣的發心下,你一旦面臨死亡或轉生時,你所修的善業,將會獲得比現在更好的、福德資糧更大的果報,也就是說,你這樣的修法有善業,但是有漏的善業。為什麼說是有漏呢?你轉生的時候同樣有果報,雖會得到更好的轉生,但是,一旦善業用完時,還是會由於你以前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業,使你再次受苦,所以仍然在輪迴裏面。另一種情形是,當你的發心是要想從六道輪迴中完全逃脫出去時,就要消除各種妄念和煩惱,自己想得到解脫。從這樣一個動機修持,以聲聞和緣覺的方式修法。就是以出離世間的願望為動機。這兩種情況基本上都叫“心入法”。
第二個叫“法入道”(願法循道)。祈請、祈求法入道。這個法是什麼,前面已經講了,就是要修法,修善法,也就是積資糧,除障礙。令積資、除障這個法進入真正的修行的道路上――就是入道。前面講過兩種法,其一是世間修善法,積資除障,結果會令你獲得一個世間的好果報。第二種是,你自己想從輪迴中逃脫出去,通過聲聞緣覺的道就可做到了。但問題是還沒有證得佛果,所以在“心入法”時,第二種情形雖然能逃脫輪迴,但仍沒有證得佛果。針對這個不足,我們需要“法入道”的話,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了已後,才能叫“法入道”。菩提心就是要在自己的相續,或者說內心裏面增長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功德在你發過菩提心後,才能漸漸往上增長的。以前的業使你是一個輪迴的眾生,但因為發了菩提心,使得你究竟會成佛,會得到佛的果位。這完全是依靠菩提心的力量。現在的諸佛,未來的諸佛,所有大菩薩,都是由於修持菩提心而獲得了菩提。 “法入道”的要點就在發菩提心上。所以第二個要點“法入道”就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到底是指什麼呢?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我們初學佛法的人所修持的發心。首先要有一種清淨的動機,再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來修法。這就是世俗義上的菩提心。另一種叫勝義菩提心。前面講所有眾生心相續中本來具有佛性,或說如來藏,或如來種子。我們眾生本具佛的所有的功德,完整地具備,這就是我們本來的狀態。這就是勝義菩提心。修這兩種菩提心是有次第的。先修世俗菩提心,發起善的清淨的動機,逐漸地就會證得或顯現修行者各自的心相續中的功德,等你完全真實地顯現、悟到佛性的時候,這時你的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心了。在佛法中,有“大手印”,有“大圓滿”等,種種不同的法門。這些在字面上,名稱上看似有區別,但其真正含義是完全一致的。何為不同?就是各自的法脈、傳承有所不同。各自的善知識講授時所用的辭彙,方法和風格有所不同。他們所用的方便不一樣,但目的是一致的。如何顯現自己本來具有的如來功德,在這點上是一樣的。實際上,顯現自己本來具有的功德的方法就是菩提心,一切功德都是依靠發菩提心而證得的,這是一樣的。我們知道,輪迴之中是沒有什麼快樂可言的,不停地變動,所有的事情都是無常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很多的痛苦。一切的眾生都想離苦得樂。我們應如何發菩提心呢?在這個時候,不能只想自己的這些苦樂和自己的願望,要想到所有的眾生,他們都想離苦得樂。為其他的所有眾生,為讓他們離苦得樂,特別是解脫輪迴,獲得安樂的佛果,讓他們明白或證悟心的實相、本來智慧的層面,為了這樣一個目的,然後你去修法,要有一個好的動機、心願,這就是菩提心。
只有清凈的動機就可以了嗎?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求受菩薩戒,菩薩戒是需要求的。如果你所處的地方或環境有很好的善緣的話,是可以的。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善緣、沒有善知識,或者說找不到一個求菩薩戒的地方的話,那麼你可以在佛像、佛堂等等一些殊勝的所依面前求菩薩戒。但如果你所在地方有善知識可以求菩薩戒的話,那還是應該到善知識座前求得菩薩戒。我們知道所有三界輪迴裏面的眾生由於造了種種不同的惡業,在輪迴裏面備受痛苦。眾生的處境雖然顯現種種不同的情況,但是本性都是痛苦的。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讓他們的處境得到改善。我們這樣去著想的話,就是菩提心。需要知道,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在這個認識上,我們才能夠升起要利益所有眾生的菩提心。我們從小都經過父母精心的撫育,才一點一點地成長起來。同樣,所有的眾生都曾經養育過我們,他們對我們都有無盡的恩德。由於他們不認識因果善惡的原理,所以他們沒有自由地在輪迴裏遊蕩,他們都承受了許多的痛苦。我現在獲得了寶貴的人身,而且由於自己先前的福德資糧,值遇了佛法,喜歡佛法,對佛法升起了信心,還很幸運地遇到了善知識,由於種種的善緣和好的業,使得可以去修法。這樣,我不應該只為自己的解脫著想,而要為所有的眾生,因為他們對我有無盡的恩德,如父母一樣,所以一定要安置這些眾生於佛的果位上。這樣去想的話,懷有這樣的心的話,就是願菩提心。你有發願,所以叫“願菩提心”。
前面是願菩提心,有了這個願望以後,要做成就菩提的事,即第二步,行菩提心。在願菩提心時有一個發願,有一個好的動機。也就是說你的身語意所造的一切善業,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成就佛果。如欲實現這個願望就要付出實際的行動,做到這點,就是行菩提心。這也就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在大乘佛法裏面有六波羅密多,也就是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如果我們認為這六度每一項都是一個獨立內容,這樣想的話,是不完全對的。雖然它的每一項是這麼提出來的,但其義理是互攝的,是一個聯結在一起的整體。如果沒有理解到這一點的話,那還是沒有理解六度的真正的含義。這裏我們舉佈施為例子,供養諸佛菩薩,及在一些其他需要幫助的地方做佈施,就是上供下施。首先你要發菩提心,就是希望安置所有的眾生於佛果上。在這個動機之上,你做供養也好,佈施也好,這就是佈施本身的內容。在做供養的時候,把供養的東西用乾淨的、十分清凈的心和十分清凈的儀式來做,用一種特別好的舉動或好的姿態來做,這就是你的持戒。這樣做的時候你是心不散逸的,你的心完全在這,而且無論各種干擾,各種不利的因素,你能夠平和下來,能夠在做佈施供養上把心定下來,不受干擾,這就是忍辱。如果你做供養佈施的時候,為了圓滿你的發願,也就是為一切眾生獲得佛果,為這個因緣我做這個供養佈施,為了成就這個行動本身,你用心去做,這就是精進。發願為所有的眾生的前提下,你以自始至終的過程中,心不散逸,一心地、專心地做佈施供養,這也是禪定的過程。最後,一種無緣之心,即為了讓所有的眾生獲得佛果,但是在當下沒有特別的所緣,在這樣狀態下做供養佈施,就是智慧。也就是說,供養者自己以及供養東西或供養品、佈施品,還有供養的對象,三寶也好,被佈施的其他人也好,這三者都是如夢如幻,不計為一種實質性的存在,這就是無緣。在三輪體空的境界中做佈施,這就上升到智慧的層面上。所以這是智慧的供養。這樣的一個行為,本身看上去只是佈施似的,實際上這裏面含包了所有六度,是互相聯繫的,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的話,六度都包含在裏面。另外對於自己的身語意的一切善業,最後要以一種歡喜心來迴向所有眾生證得佛果。總之,最初發心也好,中間佈施也好,最後迴向也好,所有的要點,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為了所有的眾生證得佛果。為了這個目的你在做,這樣,六度才能夠圓滿,真正做到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是六度互攝的。這裏面的要點是自始自終都要有菩提心願。
就像剛才給各位講的,這個行菩提心,就是你的實際修持,菩提之行,不論大小,它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也就是說,有了這個菩提心然後行菩提行的話,它的果報是永遠不可窮盡的,是無盡的。不僅是無盡的,而且還會增長,輾轉增上。這個果報,即菩提行的果,直到獲得佛果為止,會不斷增上。所以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 著者)曾經開示過,具有菩提心,行菩提行的人,即便他行為散漫、放逸,他的福德是永遠不可窮盡的,而且能夠充滿虛空,能夠利益無盡的眾生。這是我們特別需要理解的。菩提心是十分珍貴的,發了菩提心,行這菩提心。當這個發心、這個動機一旦具足以後,你所做的善業,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善業,它的果報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這怎麼講呢?就是因為你發了菩提心,為了讓所有眾生獲得佛果,對境是十分廣大的。而且是為了讓所有眾生證得佛果,而證得這個法,所以這個發心是十分深刻的。所以是深、廣兩個方面都具足。具有這樣深廣的菩提發心,那麼它的努力一定是不會浪費的,絲毫都不會浪費,而且會增上。這樣發了心然後做過一點點善業的菩薩,他即便是睡著了,即便他的行為看上去很散漫、放逸,但是他所積累的福德資糧也是不可思議,不可窮盡的。而且由於他已經發了菩提心,行了一點點的菩提行,自然地福德就會得到增長。就像充滿整個虛空的眾生能夠得到利益一樣,就像天空中下傾盆大雨一樣,他的福德資糧就是這樣自然地十分廣大,自然地就會成熟。這福德資糧是不可思議的,是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可以享受到的。我們比較一下,前面那種有漏的善業,在這裏是顯而易見地微不足道。或者說即便種了很多的有漏善業,但是畢竟有用完的時候,有窮盡的日子。但是當具有菩提心的發心,能夠做一點善業,它的結果永不壞失,而且會增上,一直增長到成佛為止。所以有了這個菩提心以後才叫做入道,才是真正的入道。你有了菩提心,然後行菩提行,那麼你的福德是一直到成佛,獲得佛的果位、完全證得如來的功德為止,一直會增長上去的,會自然增長上去的,所以有了菩提心就是入道。
前面講了“心入法”,“法入道”。現在要講道除惑,第三點“道除惑 ”(願道淨惑)。我們知道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陷在輪迴裏,都有一種自我的執著,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這才陷入輪迴。所以根本原因就是所有的眾生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想不到別人的利益,這根源,也就是我執。有這樣的執著,對於諸法實相不認識,以為一切都是那麼真實。就是由於對我的實執,所以一再地迷惑輪迴。如果你認識到了我、我的本質,認識到法的實質以後呢,也就是無我執無法執以後,才能去掉惑患。所以首先,就是要消除我執和法執,才能除去惑患。這是“道除惑”的第一個內容。
眾生在輪迴裏承受了各種的痛苦,對這些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從修慈心、悲心開始。看到所有眾生的痛苦,你想去除這些痛苦,從這個心願來說,你發的是悲心。如果你想給予這些苦難眾生快樂的話,這個心願就是慈心了。慈悲心就是我們去修行的內容。從自己的相續,自心的相續來講,就要漸漸地減少無明,要證得佛的智慧。慈心就是給予眾生快樂的心願,這個願實際上是跟嫉妒相反的。由於自心相續當中有了嫉妒的成分,使得你自己的慈心滅掉了。那麼嫉妒是什麼,就是當其他的眾生快樂、有好的景況時,你卻產生不痛快的、不好的心,使你產生痛苦的,不喜歡的心。也就是別人好的話,你就不高興,這就是嫉妒。如果消滅了嫉妒心的話,不就是慈心了嗎?能消除嫉妒心,慈心就可以顯現了。也就是說,你這部份無知的惑患也可以消除了。所以慈心就是消滅嫉妒,除了這個惑患以後就入道了。
第二個就是要修悲心。悲心是看到眾生的痛苦以後,想去除這個痛苦的心願,這就是悲心。就是希望拔眾生苦,是跟嗔恨心相對治的。嗔恨心是什麼,就是希望他人、其他眾生痛苦,希望他們遇到困難,想加害他們,讓他們難受。這就是你的嗔恨心。如果離開了這樣的心話,那不就是悲心了嗎?你的願望就是讓他們離開痛苦,離開這些不好的困境,你的希望就是悲心了。把所有眾生的心續中,各種貪嗔癡三毒都消除的這個願望生起的話,那就是悲心了。三毒能像丟棄東西一樣,隨便消除掉嗎?不是的。這是轉變心念的過程,並不是依靠一個力量,把一個東西搬過去,或者用一種特別的,強制的辦法把它消除掉,不是這樣的。你想把這些嫉妒心,嗔恨心改變的話,實際上是要去改變你心裏的認識方法。也就是說,需要改變你的思想狀態。用其他的方法沒辦法消除,要通過改變你的心態來消除。這樣就是“道除惑”,這樣惑患消除了,也就是從內心改變了你的認識,就是“道除惑”了。
前面已經說過,眾生本來就具有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佛性是成佛的因。而令一切眾生能夠證得佛果的真理,則需要你的智慧來顯現,這是需要證得的,是跟你的癡心相對治的。如果你這種癡迷的,愚昧的狀態能夠消除的話,那麼你也能夠通過修持來顯現你的智慧。而這智慧使得你能夠發掘本具的如來藏,令本來的法性顯現出來。也就是能夠通過消除癡迷的道消除惑患。所以“道除惑”就是通過這些對治貪嗔癡、發慈悲心和開啟智慧的方法來實現的。
我們知道修行要從皈依三寶(佛、法、僧)開始,而通過修行所積累的功德,或者福德資糧的大小實際上是千差萬別的、不定的。前面說過,要是為了生生世世獲得人天的好果報,具足財富,具有天神和人類的種種幸福、快樂。這樣來修法的話,他的善報也能成熟。但是這個果報是不確定的,可能會浪費掉的。例如,一個初學佛法的人,他修了很多的善業,可能會獲得很好的果報。但是,他有可能突然生氣,可能會起嗔恨心,突然有一個什麼事情,使你產生我慢,或者貪嗔癡,一旦生氣以後,前面修的所有福德,那麼大的福報,可能一下消滅掉,一下子可能浪廢掉,這是可能的。所以,好的福報,福德的因已經有了,但是能不能產生果報可不確定。所以有千差萬別的情況會發生。而且,就算果報成熟了,也有用完的時候。另一個方面,如果,你只為你自己而行動,為你自己著想,從輪迴裏解脫出來,為這樣一個目的而修法,結果你也會獲得寂滅,這是很好的。但是你卻成不了佛。什麼原因?你沒有利他的心。沒有利他的心的話,你成不了佛。你也有遺憾。所以要徹底的話,那麼菩提心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你有了菩提心的話,或者說你發了菩提願的話,你所修的法,從你的發心,你的正行和結果,從各方面來看,都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善業,你的果報也是不可窮盡的,而且是會一直增長的,一直增長到你證得佛的果位為止。證了佛的果位以後呢?你為了利他,利益其他的眾生,直到輪迴空盡為止,你會做利益眾生的事。所以這才是最關鍵的,最根本的法。這個法才能夠真正地從你修行的道路上將惑患根除。這個法是什麼?是菩提心。依靠菩提心的功德,才能真正除患。所以第三個要點,道除患的要點就是發菩提心。
最後要講的岡波巴大師的第四法,也就是“惑顯智”(願惑證智),惑患開顯為智慧。這個也是最主要的內容,這裏開示的是密乘的法,也就是通過密法來修行。密法是很重要的,要通過密法來開啟智慧。但是密法的根本是什麼?是前面講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為密法的根本,如果沒有菩提心的密法,實際上是不可能開啟智慧的。所以既然是密法,那一定是前面有發菩提心,也就是說沒有菩提發心,根本就不存在密乘。例如說一朵花,這朵很漂亮的花,它的根必定在土壤裏面,經過陽光、濕度等等因緣,然後才能開出這朵花。根在土壤裏面,這是個要點。如果我們想在虛空中開出一朵漂亮的花,這可能嗎?這樣的花是不存在的。所以密法的根就在菩提心裏面。依靠菩提的發心,才有密乘這個法。前面說過,從皈依法門開始,受別解脫戒等等。由戒律的次第講的話,從皈依戒為始,有“別解脫戒”,有“菩薩戒”,然後有密乘戒。密乘裏面稱為“三昧耶戒”。基本有這三大類戒。這三種戒互相的關係是必須明白的,也就是說菩提心在這裏很重要,有了菩提心以後才有密法。那菩提心的前提是什麼?就是在皈依和持守“別解脫戒”這個基礎上。它們是一個依存的關係。也就是說三戒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說一個眾生有“別解脫戒”,在這個上面才談得上有菩提心,而在這個上面他才可以修密法,如果脫節了的話,便不成道理。例如說,一個修行者他說他不持守“別解脫戒”,又要修密法,那他是沒有根的,別的就更談不上了。他沒有因,怎麼可以得果?也有一些人是不承認密法的,這樣的話,像是只承認因,不承認果,只修因不修果,這也是一種脫節的認識。這三種戒的關係是圓融的,是互相依存的,通過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惑患消除掉,才能夠開顯出本來的智慧。現在我們有很多的認識是不正確的,例如我們所面對的或者說外在顯相吧,如果你要完全地消除這些顯相,然後去實現一個特別清淨的、與一切諸佛淨土一樣的一個淨土,佛、本尊、菩薩都要顯現出來,這樣想是對的嗎?是根本錯誤的。那麼一切的顯現,當下的這些,你擁有的這些,你這個現在的認識,也就是說輪迴中的現況,跟清凈的佛土,你把它們當成兩種完全無關的情況的話,那是錯誤的。前面我們已經開示過了,自己的心相續當中本來就有佛性,本來就有如來的種子。你把這個種子顯現出來,從你的內心裏顯現出來,也就是消除我執跟法執,把我執跟法執漸漸的消除掉。這個消除我執和法執的力量使得你本來的智慧漸漸地開顯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正確的道路。這樣才叫做“惑顯智”。
將惑患開顯成智慧主要是依靠密乘的方法,或者說密乘本來清淨的道理。如果我們要將現在認識到的這個世界,這個顯現,或者說顯相的這個世界消除掉,然後去證得另一個什麼,這個認識是不正確的。不需要這麼做。為什麼呢?我們的這個顯現,實際上是五蘊,是無生的。這個五蘊是一個煩惱的狀態下,我們感受到的一個現象世界。但是當煩惱消除以後呢?它本身清凈的一面,就會展現出來,它就在煩惱上面存在著,而不是離開五蘊而存在的。以五蘊中的“色蘊”來說,我們不清凈的人看是“色蘊”,清凈的時候就是毘盧遮那佛。“受蘊”完全清凈以後是“不動佛”。行蘊完全清凈以後是“寶生佛”,“想蘊”完全清凈以後是“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識蘊”完全清凈以後是“不空成就佛”。所以“色”“受”“想 ”“行”“識”五蘊清凈了的話,這個世界,變成了五方佛的世界,五方佛的淨土。也就是說,我們不清凈的人感受到這個現在的現象世界,實際上就是五蘊的世界,是“色”“受”“想 ”“行”“識”構成的。但清凈的人看的話,就是五方佛的凈土。這二者是毫無區別的,它並不是分別獨立而存在的,是統一的。所以它們的性質是合一的,而不是分開的。所以外在我們顯現出來的世界,一般認識到的有五大――地水火風空,這個本質也是五方佛的五個佛母。比如說空的本質是虛空藏佛母,地是桑傑簡瑪(佛眼)佛母,水是瑪瑪閣佛母,火是格卡嫫(白衣)佛母,風是三昧耶佛母。就是這五方佛的五位佛母,分別顯現為地水火風空,也就是說一般人看到的地水火風空,實際上清凈了的話也就是五方佛的五個佛母。所以只存在清凈與不清凈的認識,而它們的實質實際上是一致的。另外,若我們撇開現象的世界,現在的顯相的世界,而另外尋求一種佛的淨土,這存在嗎?是不存在的。凈土就在我們的心裏,你認識的話,就是現在的當下的五方佛和五方佛母的境界。那麼這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本來的心相續裏所擁有的這些功德開顯出來了。開顯出來以後呢?這個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獲得成就的境界了,獲得證悟的境界了,成佛、成就、證悟用了不同的名相,實際上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把自己本有的功德開顯出來,也就是說開顯智慧了。開顯了智慧以後呢?惑患消除了,所以你看到的全是清凈的五方佛和五方佛母的凈土,就是這樣。
這樣顯現了佛的果位以後,那麼一切利他的和自利的功德,也就成就了,成佛了。其他世間的利他也就實現了,利益自他二者的事業都成就了。在平時我們有很多世間的工作,另一個方面來說的話,也許是為了衣食,成為了追求世間的事業,或世間的其他目的而修法,這樣,修行就是自我的事情了。然而自己真正的利益在什麼地方?通過這樣思考以後。你會選擇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以後才能夠圓滿完成自己的事,就是成佛,同時也能夠完成利他。所以有了菩提心以後,自然能成就自他二利的,我(堪布卡塔仁波切)經常給人這樣的勸告,各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是當然的事情,在這個上面,我請求您們在佛法方面也思考一點。儘量地修一些法,從皈依開始。我希望您們發菩提心,一層層地修,我經常這樣做請求和勸告。意思就是希望你們從皈依開始,一步步慢慢地修這些法,層層上進,這是我向各位一再勸告的。我是這樣祈禱的,為各位也做同樣的祈禱。
因時間的關係,最後我們要迴向了――把自己從無始以來所修的一切善業以及加上今天聽法的善業,以及將來修法的一切善業,全部加在一起,要為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讓他們都終究獲得佛的果位。我要把這些善業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樣思維後,現在大家跟著本人(上師)念誦迴向文‧‧‧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