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卓尼瑪仁波切談堪布卡塔仁波切的虔敬

時間:2013年9月6日
地點:美國  紐約州  大寶法王北美洲根本道場  噶美林閉關中心

01
堪布卡塔仁波切歡慶90歲生日,圖左為洛卓尼瑪仁波切 (攝影:Stephanie Colvey)。

前言

第九世洛卓尼瑪仁波切為中國青海創古寺、創古女尼寺、文成公主廟的住持,也是大寶法王北美洲法座噶瑪三乘法輪寺住持堪布卡塔仁波切的姪子。今夏為了向90大壽的堪布卡塔仁波切慶生,洛卓尼瑪仁波切第一次訪問美國。於噶美林閉關中心駐錫期間,洛卓尼瑪仁波切特地進行一週的白度母閉關,功德迴向給堪布卡塔仁波切的長壽駐世。這段訪談是洛卓尼瑪仁波切於修法座間用膳時,在餐桌上與信眾的即興對談。一問一答之間,洛卓尼瑪仁波切描述自己眼中的堪布卡塔仁波切,信手拈來的真切觀察,無不是會心莞爾、發人深省的教誨。

洛卓尼瑪仁波切為第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的根本上師奔噶蔣帕臧波(Bengar Jampal Zangpo)的轉世。奔噶蔣帕臧波亦以噶舉人日課必誦的〈大手印傳承祈請文〉之作者而聞名。此寫於五百多年前的精要鉅作,是他在西藏天湖(納木措湖)中央的小島上閉關18年圓滿證覺後,心續自然流露而出的證悟之歌。

02
白度母閉關圓滿後,洛卓尼瑪仁波切向堪布卡塔仁波切敬獻加持甘露水與甘露丸 (攝影:Amy McCracken)。

【問題】請您談談您所觀察到的,關於堪布卡塔仁波切的功德?

【仁波切】我覺得堪布卡塔仁波切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像是他心續中有這麼多的功德,但是他從來不張揚、能夠謙虛,這就是已經能夠證明是最偉大的人了。

我們一般人做了一點事情,就想讓別人知道,想跟別人說,本來這些事情是用不著說的了,但是不到一個禮拜,不到幾天,又都說出來了。原因就在於心裡面有驕傲,希望別人知道這些,而堪布卡塔仁波切能夠一生謙虛地活到九十歲,這也真是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

【問題】目前您是創古寺的住持,肩上的擔子很重,事務很繁忙。我想問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您現在沒有這些責任,能夠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請問您最想做的是什麼?

【回答】我最想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好好地依止一位上師學習;二是學好中文。

我自己年輕的時候,覺得聞思最重要,但是隨著年紀慢慢增長,現在就覺得要好好地依止一位上師,依止一位像堪布卡塔仁波切一樣的上師,能夠向他請法。法不在多,好好地修一個法就可以了。其實要老實地跟著一位好上師學習,也是需要有很大的福報。很多福報不夠的人,跟這位上師幾年,接著又跟那位上師幾年,就這樣換了幾個上師,最後什麼都沒學好。你們在座的有幾位跟著仁波切十幾、二十年的,這真是你們的福報。

至於學好中文而言,我覺得中文很有意思,只要一個字就能夠把意思完全地表達出來,不像藏文的語法那麼囉嗦。例如三學,中文用「聞、思、修」三個字,其中一個字就能將一學的內容完全表達出來。

【問題】仁波切,剛剛您講到的那兩件事情,似乎是無法同時做到。譬如您講到要學中文,那就表示您要開始弘法,因為您有很多的中國弟子,需要用中文來接引他們,那麼您就不太有時間靜下來,好好地依止一位上師。

【回答】依止上師並不是說每天都在他的身邊,而是把上師所教的法,用我們的一生來好好修,這是很重要的。

今生好好地修一個法,依止一位上師,這就證明對這個上師與法門有不共的恭敬心,那麼今生就會有成就。如果換來換去,那就是對上師與法門沒有信心,今生也就不會有成就。

就拿堪布卡塔仁波切來說,他沒有很多可以自己安靜修行的時間,而是忙碌地到處弘法利生,修建寺院,成立中心,但這都沒有影響他的聞思修行與清淨戒律。

我這幾天依止堪布卡塔仁波切,我就能感受到他對上師的恭敬心。每次只要稍為說到第十六大寶法王的事情,他馬上就流淚。如果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恭敬心,即使是一剎那的感受,我相信幾千劫、幾萬劫的罪業啊,瞬間就能夠消除。

我們若是沒有這樣的恭敬心,就算是唸了幾百萬遍的六字真言,或金剛薩埵百字明等等,這有沒有功德呢?功德會是有的,但是跟前面一剎那的功德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

因此,我覺得像堪布卡塔仁波切這種人,不能說是沒有,但現在就是很稀有。在他面前,我真的不敢提第十六世大寶法王,也不敢提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因為只要一說,他就掉眼淚,我自己就覺得很難受。

當我們對自己的上師有恆常的恭敬心時,行住坐臥都會是修行。因為這個時候,除了上師之外,心裡就真的是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的東西,肯定所做所為都是為了上師。但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想要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話,我覺得很難。

為醫治當時病得很嚴重的仁波切,第十六世大寶法王送他到美國調養,並出任噶瑪三乘法輪寺的住持。為了辦護照,法王吩咐仁波切照些相片。第一次照時,法王不是很滿意,便讓仁波切再去重照,來回反覆了幾次,結果法王對他說,「我想放張好一點的照片在你的護照上,但你看你的臉色就是這樣,挑來挑去找不到一張好的。」

有一次,法王傳喚喇嘛貢噶跟仁波切到自己的住所,對他們說:「你們以為我高高在上的,什麼事情都不做。為了西方世界的眾生,以及為了你們的弘法,我親自跟錫金政府打交道,為你們的護照挑張莊嚴的照片,最後還親自把護照交到你們的手上。」

堪布卡塔仁波切就說,這麼多年來,每次很累、遇到各種違緣時,想到法王講的這些話和他當時的表情,心中就生起一股力量。

我就想,若是一般人聽到法王的這番話,剛開始肯定會有點衝動、感動,但慢慢、慢慢地,可能不到一年就忘了,那麼對這些人來說,法王的話就一點都沒有加持呀。

但是,對堪布卡塔仁波切來說,法王40年前講的這番話,到今天還是熱呼呼、活生生地放在心上,不斷給他動力與啟迪,讓他成辦不可思議的事業。因此,對於堪布卡塔仁波切而言,法王的話到現在還有加持力。

所以,真正對上師有恭敬心時,上師不用多說,一句話就能夠打動你,一句話就點到你的內心,這也算是一種證悟啊。

03
白度母長壽法會上,洛卓尼瑪仁波切向堪布卡塔仁波切行身、語、意供養 (攝影:Stephanie Colvey)。

【問題】仁波切,現代人可能比較複雜,可能不容易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就能夠有很深的感受;雖然在上師的身邊,可能還是沒辦法生起那種很強的恭敬、或是那種感受。

【回答】對。現在是末法時代,比較難真正認識到上師的功德。過去真正對上師有信心的人,上師說一就一,說二就是二,完全照上師教的次第來修。現在的人不按照上師的次第教誨,一學就想學高的、或者是自認更好、更殊勝的法門。很多人學了幾年,還是沒有什麼感受或進步,這是因為違背上師的教誨,沒有如理如法地依止,所以得不到上師的加持。

四、五年前,當卡寺有位薩迦派的八十多歲老上師,給予《五寶藏》之一《口訣藏》的灌頂與口傳。法會從一大早就開始,一直到晚上,聽說有時到晚上十點,他一邊口傳、一邊講解,又有灌頂,差不多到傳法快結束時,有個喇嘛偷偷地進到他的屋裡,請求他說:「上師,您能不能給我最殊勝的口訣啊!」這個上師的聽力不是很好,便回答他說,「你在說什麼?」他又很恭敬地回說:「上師,你能不能給我更殊勝、更好的口訣。」這個上師個性很直,心裡有什麼就直說,他聽到了這個覺得很驚訝:「從一開始,我講的就是這個口訣,你是不是那個時候耳朵堵住了啊!除了《口訣藏》以外,哪有什麼更殊勝的口訣。」於是就罵了他一頓。

這樣的人認為在公共場所傳的法是一般人聽的,就算是聽到很多的口訣,也不把它當一回事,就覺得這個是公開的,就只想知道更深奧的、不向其他人說的那種法。

前幾天在聽聞堪布卡塔仁波切教授的《了義炬》時,我心裡其實暗自慚愧,因為過去並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它。事實上有了這個《了義炬》,就不需要其他的法了,這裡面已經包括了一切。但是我們卻把它視為很簡單,覺得它就只是前行的一種法。

我覺得這主要就是福報不夠,遇到一個殊勝的法,就算把書打開了,又不看了。所以說,人就這樣。

【問題】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讀過很多書、聽聞過很多法教,也很能夠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很可能事實上內心並沒有真正的體悟,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回答】我覺得有機會聽聞佛法很重要,慢慢累積多了,也會有一種體會的。但是呢,這也不可能一下就有的嘛。我覺得可能還是每天看書、或聽聞;雖然剛開始覺得沒有多大的進步、或體會,但隨著時代、自己的年齡、工作的變化,因緣慢慢成熟,慢慢讓我們看到六道眾生各種的煩惱痛苦,再跟自己所聽聞過的法教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幫助,正如《佛子行37頌》中所講的:「聞思修是佛子行」。

【問題】所以就是繼續多做聞思,累積到因緣成熟,自然就會有那種啟發就對了?

【回答】對,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吧。

這麼慢慢就會有體會,慢慢就會相信。佛經說一切的功德來自於善知識。但剛開始我就是沒感覺,覺得不可能一切功德都是他給我的,我自己也是到最後才明白這點。但在沒有遇到、或認出具德的上師前,我們可以以佛法為我們的善知識,累積對法的信心和恭敬,所以說,聽聞、看書還是很重要的。

做為普通人來說,我覺得一本書應該看好多次,至少看一百次(眾笑)。做不到的話,也要有幾十次,這樣才會有很大的體會。

拿《了義炬》來說,只看一、兩次,以我們的智慧,是沒有辦法通達書中的內容,要看過一百次,才能夠體會、才能夠有感悟、才能夠有那種說不出來的感受。而且,你在看過這本書一百次後,當你在看另一部書時,就能夠清清楚楚地記得前面的書說了什麼、後面的書說了什麼,然後開始覺得很有意思、很有興趣。

一般的人,看的時候自己覺得都能明白,沒有什麼不懂的,但看完又忘記了,心裡什麼都沒留下。這是因為我們定力不夠,跟堪布卡塔仁波切不一樣。像堪布卡塔仁波切現在90歲,7、8歲發生的事情,他還能講的清清楚楚。

看了一百次的《了義炬》以後,裡面大部份的詞句、內容,你都能記住了,然後再看另一本書的時候呢,自己就會有很大的體會。那個時候,你才對尊貴的蔣貢康楚洛卓泰耶生起一種無偽的恭敬心,才會覺得這個法本很珍貴,覺得離不開它,而且你那個時候才能夠感悟、或證悟到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不是普通人,他真正是文殊菩薩、真正是佛菩薩的轉世。

【問題】修法時,我們會累積好幾萬遍的咒語,念書是不是也可以類似這樣地去累積閱讀的次數?

【回答】對。比如說你就是要發心,先如理如法地看這本書幾十次,這也算是一種修行。這樣你就真的有很大的改變,即使你做不到放下一切去修行,但是當你看到如理如法的修行人時,你真的會發自內心地去恭敬他,覺得他真是有福報。如果今世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在阿賴耶識種下悲智的種子,生生世世都會遇到大乘佛法與善知識。

【問題】是不是末法時代就比較難修了呢?

【回答】很多人覺得末法時代,無法實修佛法,我覺得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時代的變化以及人心的混亂,對聞思與實修有極大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我覺得現代的科技發達,想學任何東西,只要電腦一打開,什麼都可以在網路上面找到。半夜三更睡不著,你也可以打開電腦聽課,以前那有這樣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而言,聞思的機會的確是增加了,但是不是就能夠有助於修行了呢?這也不盡然。

以前在藏區,書本非常地難得可貴。譬如我有一本《解脫莊嚴寶論》,大家輪流借著看。某人借去的一個月當中,就看了很多次,這本書就帶給他很大的收獲。現在科技發達,我們有許多聞思修的機會,但從來不把它當一回事。

其實,真正想實修的人,最簡單的法就是最殊勝的法。

我聽過一個故事。以前有位噶當派的成就者,他的弟子即將離開時,向上師供養了一些東西,請上師給他一個最後、最殊勝的口訣。上師回答他:「我已經什麼都教給你了,此外沒有別的了。」他便回去把自己的東西供養給上師,再次向上師求取更殊勝的口訣。然後,這個上師便握著他的手說:「你將來會死,我將來也會死。我的上師傳給我的就是這個法,我修的也是這個法。你回去好好去思維這個吧。」

這個上師每天思考無常就開悟了,而我們每天修各種各樣的法,到現在都還沒有成就的原因,就是對於無常從來沒有體會啊。

【問題】有些人比較喜歡實修,有些人比較喜歡聞思。就我自己而言,閱讀《了義炬》一百次,似乎不可能做到。不是因為我已經完全瞭解書中的內容了,而是我每讀一點,就覺得自己應該馬上去實修,所以沒辦法繼續讀下去。由於每個人都不一樣,那麼我們自己如何在聞思與實修之間取得平衡?

【回答】對,肯定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比如剛才講到的幾個人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聞思,只要聽到無常、只要聽到死字,就能夠開悟,他就會有很大的體會,一分一秒都不想要浪費。對這種人來說,是不需要看很多,但我剛才說的是平常一般的人,看多之後,你的修行才能夠發自內心,如果是重複別人說的,或是朋友拉去打坐、去修行的,這都不是發自內心。

【問題】在多次閱讀《了義炬》後,心裡會自然生起恭敬心,像這樣的體悟是從聞、思、修三學中的那一學得到的?

【回答】是的,我們會自然而然生起恭敬心、信心以及出離心,生起出離心的同時就會生起慈悲心,我覺得這裡聞、思、修都包括在其中。

【問題】那麼是不是「修」的話,就不一定是要坐在坐墊上,反覆地在內心思考、串習也可以算是修嗎?

【回答】這也是修啊。比如我們不停地思考無常,這即是實修。

04
噶美林閉關中心的佛殿。左起為喇嘛南則、堪布卡塔仁波切、洛卓尼瑪仁波切、喇嘛卓敦。

 (攝影:Amy McCra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