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蜜蜂般的行持(上)

《噶瑪恰美山居法》開示 摘錄

見道位的時候,感受像吃糖一樣,自己能夠知道味道,不需要再問別人了。

藏譯中:堪布丹傑
時間:2006年9月9~16日
地點:紐約 莊嚴寺
文字整理:福德海雙月刊 編譯小組

問:有些人皈依上師兩、三年後,發現並不被重用(哄堂大笑),就離開上師。甚至毀謗 上師,捨棄正法並影響他人,使人不敢學佛,並視供養上師為上師斂財。還認為只要到另一位上師面前做一次薈供,及念誦四十萬遍百字明咒即可免除一切過患,並 一面念咒一面繼續毀謗。請問上師,這樣真能懺悔業障嗎?

仁波切:

這位上師是否有過錯,我並不知道整個情況。不過無論如何作弟子的我們,由於自己凡夫不淨的觀,才會看到錯誤。因此知道這個錯誤之後,要帶著懺悔的心 念誦百字明咒,才有可能把這些罪障懺悔。如果像現在這個情況,就像是手一面畫東西,但腳卻一面把它擦掉。好像一邊作懺悔,一邊毀謗上師。我沒有辦法知道你懺悔清淨的時間,或者什麼時候可以清淨?只有具備神通的人才能知道,凡夫當然沒有辦法知道。

依止上師與三昧耶戒

問:我們可以依止很多上師嗎?

仁波切: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從一而終的依靠一位上師,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會依止很多的上師。一開始可能依止一位上師,慢慢的覺得好像無法滿足;之後他又去找第二個上師,這樣單純的去找第二個上師,這也算很好。

倘若去找第二個上師是因為,他對第一個上師生起了邪見,甚至帶著批評;如果他曾在第一位上師那裡接受了灌頂口傳,而又對他生起邪見,這可以說是毀壞 了他的三昧耶戒,他將成為失戒的人,也就是毀犯戒律的人。如果是毀犯了戒律的人,之後不論他再去找多少的上師,也都沒有用處,因為他已經違犯他的戒律了。所以說如果可以好好的依止一位上師,好好的依止下去,那樣非常好。

問:恰美仁波切在「如蜜蜂般的行持」中說:「在一位上師處接受口傳灌頂後,與這位上師之間就有三昧耶戒的存在。」請教仁波切何謂三昧耶戒?如何守護自己與上師之間清淨的三昧耶戒?

仁波切:

當談到師徒之間建立起關係具有三昧耶戒,並不是像結婚一樣兩個人從此要生活在一起。所謂「守護三昧耶戒」,是指上師對我們所教的任何法門,自己要認 真修持,沒有任何疑惑、邪見、懷疑的心,完全相信的來修持。同時要具備感恩的心,感恩上師對我們傳授這樣的法門、修持方法;不間斷的向上師祈請賜予加持,具備恭敬心。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個程度,這個三昧耶戒就算持守了。並不是說跟一位上師建立起三昧耶戒之後,就一定要和這位上師在一起。有時候如果跟一位上師在一起的時間太長,反而會因為我們看到不好的事情,在離開之後可能會說這個上師行為不對,語言內容不好等等。

西藏有一項很殊勝的上師相應法,就是修持「遙呼上師祈請文」,意思是雖然我們並沒有在上師跟前,只要我們在遠地帶著虔誠恭敬的心觀想上師,上師就像是在我們面前無二無別,能這樣恭敬的祈請會受到加持。

對佛法要正信

問:有居士學佛二、三十年,護持佛法不遺餘力,可是看了一些雜誌對西藏的貧困有所看法後,就對佛法產生了懷疑。請問上師,我們應如何開導他們?

仁波切:

希望這位居士不要生起懷疑,也不要對佛法生起邪見。為什麼?如果修學佛法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也表示護持佛法這麼久;如果有懷疑、後悔的心生起,那麼過去的福善功德也就浪費了,所以千萬不要浪費這麼多年來的供養和布施。不管是自己的護持或是修持,要確信已經供養護持的都是正確與清淨的,並沒有任何錯誤。能有這種心,所有的福德資糧才不會浪費;如果對過去的布施感到後悔,那麼所有一切的福德資糧就浪費了。

談到有關西藏貧困的情況以及其他相關的情勢,的確是有一些很奇怪的報導,其中可能有些真實、有些虛構,或者不太清楚。我們是凡夫,有時候的確會懷疑 佛法,有可能會有這種心生起,但是不要生起邪見,尤其對於佛法要有正確的見解。修持佛法最主要是為了積聚資糧淨除罪障,並不是為了增加財富受用。

就像在這次的課程裡提到:真正的上師不管是法財也好、信施也好都如夢幻泡影一般,並且會將財富等廣施僧眾,自己不會執著。對在家施主來講也一樣,這些施主在最初布施的時候,他們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我並不了解。

總之,如果我們在布施的時候能帶著清淨的心,這有很大的功德。所以重點在於我們的動機,就像在《山居法》裡提到:上師對於僧眾與施主的守護、照顧上 要看動機而定。如果是善意的動機,功德就會增長;如果是不善的動機,就會信施難消,同時會產生很多罪障,我們在家信眾也要跟著如是思維。

止與現證

問:如何才能清楚自己,是否已經圓滿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和修道?

仁波切:

資糧道是指從最初開始接觸佛法,一直到進入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到大資糧道,這段期間都算是在資糧道當中。在這當中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的已經進入? 就要看我們自己的精進,看自己的信心、看自己的悲心,或者說對法的歡喜心。尤其是對佛法的信心愈來愈增強,這代表資糧道次第正在增長的徵兆。

進入加行道之後就是止和觀的開始,加行道的開始最主要是指「止」功德的展現。這時在加行道上會發現,止的禪修讓我們的心愈來愈穩定,愈來愈專一,智慧愈來愈開展,特別是愈來愈精進等。

當加行道圓滿是指心能完全專一,也就是止的圓滿,這是很深的部分,所以在此無法細講。接下來是「觀」也就是見道的部分。在見道位的時候,已經消除了各種的是或不是的懷疑;可以說是本然究竟的智慧,對於法性的現證已經開啟了。此時靠自力就完全能夠知道很多事情,不需要依靠他力。在見道位的時候感受就像是吃糖一樣,自己能夠知道味道,不需要再問別人了。理論上應該如此,因為我也沒有真正的覺受,所以也不知道。

問:在《山居法》講到普賢的行持時,仁波切開示「嗡、阿、吽」三種子字的呼吸吐氣不用出聲,那麼需要觀想顏色嗎?

仁波切:

在這個修持上,既不需要觀想「嗡、阿、吽」三個種子字,也不用出聲。它只是依靠著我們的呼吸,吸進去的時候就想著「嗡」,然後稍停駐一下時想著 「阿」,呼出去的時候想著「吽」。心就專注在自己呼吸上面,有點像默念內在的「嗡、阿、吽」,心不散亂的專一在上面,不用作任何的觀想,包括字型與顏色都不需要。

問:恰美仁波切在《山居法》中提到火供的殊勝,請教上師或喇嘛可以教我們嗎?

仁波切:

如果是真實的、正式的火供要準備很多東西,需要各種的器皿、物品等火供的東西,以及很多要念誦的儀軌。在台灣應該可以看到很多火供的儀式,譬如為家 庭祝福等。這裡所提到的火供,特別是在閉關尤其要持誦咒語、修持本尊的時候,為了讓咒語能夠圓滿,而且讓持誦咒語的能力能開展與增長,因此在最後要做火供。

如果沒有正式閉關,事實上不用做這麼正式的火供。但是各位可能有在作觀修本尊的練習,可能有人在修度母或觀音菩薩,因此這時我們可以做一個相似的火 供,也符合火供的儀軌。那是什麼呢?觀想自己就是本尊,每天吃東西的時候,就觀想食物進到身體裡面,火供供養本尊,能這樣觀想也算符合了火供的意義。

因果真實不虛

問:有位朋友說他的禪修老師要他們看一位成就者的書,那位成就者在書中提到:事實上 並沒有地獄的存在,「地獄」這個名詞不過是用來嚇唬做惡的人,你只要不相信地獄的存在,地獄就跟你沒有關係。是這樣嗎?果真如此不就與卡盧仁波切在「妙藥王」上說「我們應深切了解業果無欺」相違背了嗎?請仁波切開示。

仁波切:

這只能說是寫書人的見解。我說個故事:以前在西藏雅容這個地方有個名叫安那貢玻的人,這個人造非常大的惡業,是個非常壞的人。他住的地方同時也是很多壞蛋、強盜住在一起的地方。

有一天,有一個人故意跑到外頭大喊:「閻王老子已經死了。」安那貢玻這個大壞蛋一聽到很高興,他於是在裡面拍手說:「太好了!太好了!閻王死了,這樣做壞事時再也不用擔心,我們不會去地獄了。」

那個人接著講:「不只如此,連油鍋也破了、也沒了。」安那貢玻聽了更開心:「既然沒有油鍋,再也不用擔心了。」整個情況就像故事進展的一樣,這是件很愚癡的事情,然而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呢?

因果是真實不虛,除了佛菩薩、聖者降伏了這些煩惱外,我們每個人都有貪、瞋、癡三毒的心。當凡夫還有貪、瞋、癡三毒的因時,那就一定會招致投生到六道的果報,所以就算他想躲起來,還是沒有辦法逃到另外一個地方。

要不然就會像安那貢玻這個壞人,他自己不想去,就拍著手以為自己不會去了。實際上他很值得同情,對於寫書的人認為沒有地獄或者地獄不存在,沒有閻王等這種說法,我們要對他生起悲心。因為很多人看了之後,可能會對有無因果這方面生起邪見,所以他們是我們要生起悲心的對象。

問:菩薩以愛語規勸眾生,但眾生卻仍然自以為是,無法領悟,請問菩薩會怎麼做?

仁波切:

如果一再講不聽,菩薩可能會打他一巴掌(哄堂大笑)。大家不用擔心,因為是菩薩,所以絕對不會有這種粗魯的舉動出現。也因為是菩薩所以會具備各種善巧方便的能力,會盡力以各種愛語的方式不斷規勸,讓他領會到自己自以為是,有著我慢,菩薩應該會用各種方法。

問:傳法者的動機清不清淨?我們怎麼去分辨?

仁波切:

這點的確很難,我們說真正的傳法上師,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心。如果帶著一片利益眾生、利益教法的發心,那就是清淨的發心。但無論如何,傳法者的發心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們很難測知。

如果我們知道他的心是什麼,可能變成以為自己有神通,自以為有「他心通」,以為自己已經得到成就了。所以要觀察並不容易,我們只能靠一種比較的觀察方式,無法用現證的方式,因為我們還沒有這種能力,也還沒有這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