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無我修慈悲,智慧就會開展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garchen2 5 1

 

帶著無我修慈悲,智慧就會開展

修行要先從慈悲喜捨著手,當我們曉得一定要去利益其他眾生的時候,就走向了智慧。

 

面對憎恨之人,如何生起慈悲?

問:父親曾經外遇,同時也對母親家暴,對於我與母親學佛,也有許多辱罵與誹謗,所以當我修慈悲觀的時候,想到父親的種種,實在很難對他生起慈悲,請問我該怎麼辦?

答:當你面對不管是敵人或者是自己的父母的時候,要把「人」跟「事」分開來,父母他們會有這樣子的相處模式,一方面跟他們過去的業有關係,所以我們要更加地以慈悲心、愛心來對待他們。由於過去業力習氣的關係,所以他們有這樣子的相處模式,這是你應該要理解的。

當你看到父親這樣子的過失的時候,不要把人跟過失掛勾在一起,你要曉得,他的心跟你的心實際上是一樣的,因為你們的本性都是如來藏,如同經典中所說,本性都是如來藏,只是暫時被客塵染污的蓋障給障蔽住了。由於過去生的習氣緣故,父親會容易生起嗔心,嗔心跟貪慾,這是我們自己也有的事情,所以不要認為他就是一個有嗔心的人、就是一個壞人。

父親有嗔心,你也有嗔心,想到我們倆都有嗔心,就應該要更加地愛護對方,然後把嗔心當成是要認識並且解決的對象。如此一來,既能幫助你解決對他無法生起安忍心的問題,也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自己的煩惱。

 

心量的大小,決定大小乘

問:請問仁波切對於南傳佛教的禪修有什麼看法?

答:在看待佛教的教派,或者是大、小乘之間關係的時候,不要去從法上面來看,要看的是我們心量的廣狹、心量的大小。到底怎麼樣分大、小乘,完全是看修行者本身的心態如何,當然這也牽涉到過去自己的習氣。如果你修行的心態只為了自己修的話,不論你修哪一個傳統,最終都變成小乘的心態;如果你是為了更廣大的眾生而修的話,就可以算是大乘心。所以,基本上我們不要從傳統去看它,不要認為這個是法的分別,因為這是人的差異。

舉個例子來說,佛陀在《大解脫經》裡面曾經講過:「大乘如海洋,小乘如水滴。」這個譬喻就是說,大乘修行者的心量廣泛得就像是大海,而小乘修行者的目光只設定在自己的一人的解脫上面,因為是狹隘的,所以就用水滴來譬喻,也就是說他們有慈悲心,但是太過狹隘。

 

從何處著手修行最有效果?

問:五毒、六根本煩惱是否源於意識?該從何處下手對治,修行從哪裡下手最有效果?

答:關於煩惱和意識的問題,我們要曉得,心識如果不帶著我執的話,它的本性就是智慧;但如果它是出自我執在看待萬物的話,創造出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煩惱。由於我執,心識會把本來的煩惱更加強化,上百倍都有可能,這時候需要曉得的就是,如何不帶「我執」去修慈悲心。因為你曉得煩惱的過失,曉得煩惱最終會承受在自己身上,所以當你曉得一定要去利益其他眾生的時候,智慧就會展開。

所以當心識夾雜我執的時候,它就會走向煩惱、走向三毒、五毒;如果帶著慈悲、帶著無我的時候,它就走向智慧。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斷的跟大家強調,你要先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緣故,如果你缺乏了四無量心的禪修,那麼你要修止、修觀都修不起來。而且如果缺乏慈悲心的話,只會創造將來在惡道當中受苦的因而已。

 

 

培養對正知正念的串習,讓煩惱自解脫

問:我能覺察到自己最大的痛苦來源是嗔恨,而這個憤怒則是來自於嫉妒,我總能很清楚的知道,但是每次試著以看著憤怒和嫉妒的方法,觀看煩惱的時候,總是感覺非常辛苦,像是在跟它搏鬥一樣,無法讓煩惱「自動消散」、「自己解脫」,請問仁波切,突破這禪修的關鍵何在?感恩。

答: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待的是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當中的第三十六個偈頌提到:「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恆繫正念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常常要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來過生活。假使缺乏對真實見解的長時間串習,當你面對煩惱,是很難做到自然解脫、自然消散的。但是,你還是可以運用正念的力量,憶念本尊,比方說至尊度母,還有憶念煩惱的過失,去觀煩惱的過失,這樣逐漸培養你對正念、正見的串習。假使你缺乏正見的話,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首先你先認識妄念的存在,然後從小的妄念著手,不斷地把這樣的正念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行住坐臥所有威儀當中,如此一來,才能逐漸做到所謂煩惱和妄念自解脫;否則的話,只要隨著妄念和煩惱轉,你的智慧就會淡薄,妄念就會增盛,這個時候你唯一需要用的武器,也就只有正知、正念和不放逸。

 

garchen2 5 2

 

修嗡啊吽時,注意力放在臍輪

問:修持嗡啊吽金剛頌時,「嗡」吸氣時是否要觀想諸佛加持?「吽」如何在臍輪住氣?    

答:先從兩鼻孔吸氣,氣要吸飽,然後讓氣沈到肚臍,進入到[臍間的]火焰,接著持氣。之 後,再吐氣。如此循環練習。氣入臍間時,要做觀想(所吸的氣進入臍間火焰),注意力放在臍間,會出現無妄念的狀態,這時會產生樂受。當你不受分別念左右,就不要在乎有無所緣 (專注對境)。禪修時,有兩種觀想方式:有所緣的禪修(有專注對境)、無所緣的禪修(無專注對境)。若已經不受分別念支配了,就不需要去管細節、不管有無觀想的對象。假使分別念又起來了,就再次依靠所緣(此處的所緣,指的是火焰)進行觀修。 晚上睡覺時,只要自然呼吸即可,帶著[默念]嗡啊吽的觀想入眠。(仁波切念嗡啊吽示範)如果開車的時候也這樣「嗡啊吽、嗡啊吽......」,乃至平時上廁所的時候也是,那麼, 就連排泄物也會變成甘露的。

 

心易渙散修止禪,心不渙散則安住明空

問:如果行者在心性,大圓滿、大手印的狀態中持誦本尊咒跟生起次第的修法,功德利益有何差別?換言之,可以在心性之中持誦念咒而不需觀想嗎?

答:如果心很容易渙散,容易被妄念牽著走的話,你還是以修本尊生起次第,這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心能夠真正做到大手印和大圓滿所講的不渙散,就不用刻意觀想本尊生起次第,直接安住在這境界中,持不持咒或觀不觀想都是沒有差別的。

假使你的心容易渙散,最好還是要修止,比方說本尊生起次第,在觀本尊身相的時候,就是一種修持的方法,讓你的注意力回到本尊身相,包括配戴的首飾、身上的莊嚴、衣著等等,都是讓心不渙散的方法,而且透過這方式,可以淨化罪業。

當然,如果你能真正不渙散的安住在明空雙運當中,比如說看到色法,就曉得色法是明空雙運,明空雙運自性本身就是真正的本尊,不用再去觀想本尊相;當你聽到聲音,曉得聲空是雙運的,也不需要特別持咒;當你內觀自心的時候,能夠朗朗照見心的明性,那也是明空雙運,就不需要特別再修本尊法。

然而因為我們的煩惱還是很熾盛,所受的痛苦非常劇烈,所以憶念本尊和念修咒語,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面對熾盛的煩惱和強大的痛苦,念誦咒語和憶念本尊,可以強而有力的消除我們煩惱和痛苦。若生前能夠念誦咒語和憶念本尊,這樣的習氣會使你在法性中陰時有一種大夢初醒的感覺,此時是有能力於報身境界中成就佛果。所以念誦咒語和觀修本尊是非常重要的。

當煩惱現起時,由於你憶念本尊,所以能將煩惱轉為智慧,煩惱有多強,轉為智慧的力量就有多強。就像是從初一的新月到十五的滿月般越來越增盛,如果懂得觀修咒語和憶念本尊的力量,確實可以轉煩腦為智慧,越強的煩惱可以轉為越有力量的智慧。

 

透過修慈悲,證悟自心本性

問:請問如何由慈悲證悟心性?

答:慈悲心與愛就像火一樣,生起悲心以後而證悟的空性才是真正證悟到空性;如果只是在知識上了解智慧和空性,那只是「知道」,並沒有真正「經驗」到空性;如果經由生起悲心,就會自然而然具足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等,這是非常重要的。

悲心和空性兩者,悲心是更重要的。如果一個人真正知道空性的話,悲心也會自然增強,這是證悟空性的徵兆。真正證悟空性的話,概念上的「我」已經沒有了,就會自然產生利他的心。

證悟到空性的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一切時,需要一直保持很小心,保持你的覺性,一個人真正有悲心的話,會一直很小心,不管做什麼都會想要很小心,不要傷害別人、影響到別 人,會一直對別人好,這種恆常的小心、保持覺性,是從悲心中發展出來的,經由悲心所產生的 空性體悟,會很穩定,不會輕易改變的。

 

 

生起悲心而禪修,慈悲與空性智慧自然周遍

問:請問如何做「慈悲的座上修」?

答:在做所有的禪修,一開始都有皈依發心,會先念誦:「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永皈依,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這個偈頌裡就包括了「皈依」和「發心」,也可以加念「四無量心」: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願一切有情,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捨。

要思維眾生痛苦的因是什麼,思維如何讓眾生離苦,以及如何讓眾生產生悲心──因為產生悲心,痛苦就會自然消失。

知道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執,對他們有利益的是悲心,所以知道悲心的利益和功德而禪修,這樣的話,慈悲與空性智慧就會自然遍滿,就會體驗到它們是沒有分別的。

事實上,我們不是一定要[刻意的]生起大悲心,只要你知道慈悲和愛的利益和功德,真正知道眾生痛苦的話,這樣不可能不在心續之中產生一點點悲心。

眾生的悲心不生起的話,他們的我執也是沒有辦法消除的,這樣怎麼利益他們呢?眾生心中的悲心是很難生起、很難創造的,那要怎麼幫助他們生起呢?我們觀修慈心悲心,他們的心續中自然能感受到悲心。比如說我們照顧貓啊狗啊, [如果懷著慈愛]牠們自然都會很高興;我們禪修時,如果對眾生有悲心,就可以和眾生自然產生關係。

如果了解到這樣,想到[眾生]他們的痛苦,就會產生悲心;奠基於此[而做座上修],就會知道事實上是沒有眾生和自己的分別,自他二者是不成立的,沒有二元執著就是大手印,所以事實上是沒有自他二者的、是沒有二元執著的,沒有二元執著就可以產生智慧的力量。但是我們一開始卻要用有二元執著的方式,和眾生結緣,建立關係;當後面智慧的力量生起,就不再有二元執著了。

 

不讓疾病變心病,淨土近在眼前

問:我目前患有胰臟癌,想請示仁波切有什麼方法可以使它消除?

答:首先,不要一直去想「自己生病」這事,不要想我有這個疾病、我有胰臟癌,因為如果你一直去想我有這樣的疾病,就算你沒病也會有病,有病的話也會愈來愈嚴重。因為你的心念一直在這裡加強,所以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想它。

第二點,當你不去想這疾病並且可以將它忘記的話,經由日積月累,透過我們身體細胞不斷更新的過程,我們的頭髮、指甲、細胞、血液在一定的時間不斷汰舊換新的過程,你的身體將會好起來。

第三點,如果你在肚臍處觀想火焰,透過火的溫熱將整個身體疾病全都燒光,透過這樣子的觀想,有許多疾病事實上是可以被治癒的。

總結來說,就是不要去想我有這個疾病,愈想就會愈糟糕,如果業力真的是那個樣子的話,那麼你繼續想也是愈糟糕。

身為人都是會往生的,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如果我往生了,會去哪裡?我該如何去那裡?所 以,你可以常常讀誦〈極樂淨土願文〉或〈普賢王如來祈願文〉。在我們還未往生前,若對於經書裡頭所說的境界都很清楚;一旦我們真正往生,你也知道你的朋友阿彌陀佛在那邊,因為平常就很熟悉,所以往生時就馬上想到他,也就會去到那個淨土了!

不管是自己或你的親友、家人臨終,把這個錄音帶放在他耳邊讓他聽也是可以的;如果可以透過自己念誦讓自己聽到,這樣的話是很好的;透過你舌頭的活動,身體內臟也會跟著動到,這樣子也是很好的。

如果你經常念誦,加上家裡都有放阿彌陀佛的咒音,那麼你的妄念會被切斷;不會再去想你生病這件事,這樣做是很好的。

我們一定是會往生的,這是必然的,只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往生。往生的時候我們會想到:我們有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往生一定要去我們朋友那裡,這[想法]很重要,現在就要緊急處理,就要決定好了。

有許多人將要往生時,就一直想到朋友、家人,覺得自己即將要離開他們了,所以心裡難 過、擔心,結果他真的往生了,但因為他的心一直在掛念著他們,他就會轉生變成他的親戚朋友身上的細菌或者什麼,這樣子就無法得到人的身體了。所以,你只要想你的朋友──阿彌陀佛就好了,其他都不要再想了!

不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是百分之百相信有阿彌陀佛的,你也可以在家裡放一張阿彌陀佛的大法照,幫助你時刻都可以想到他,在往生時能夠憶起你有一位朋友,那就是阿彌陀佛,然後你確實是可以去到那裡的。

如果你真的往生到極樂淨土,實際上你還可以協助你的家人。一旦到了極樂淨土,就會具有神通,所以對你的家人及其他人也是都會有幫助的,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完全不要去想「我有病」,完全不要去想它,然後心理保持開心、高興的情緒。如果身體不舒服的話,就去想外面有一個阿彌陀佛,如此我們的神識就會停留在外面,而不會執著於身體的病痛,就會安住下來。就是要把我的心引到外頭去,如果在進行治療或開刀時,也可以將我們的心停留在外去見阿彌陀佛,這樣就比較不會痛苦了!(系列之五) (本文由台灣噶千佛學會提供)

------善報2020春季號 pg. 42~46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