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 《恆河大手印》開示 面對煩惱,如何不起嗔恨?

噶千仁波切/《恆河大手印》開示

面對煩惱,如何不起嗔恨?

了知一切都是因果後,我們就會知道,唯有透過菩提心的薰修,才能調服煩惱,安住於煩惱、安住於覺性中。

 

garchen 2017 wn 1

 

時間:2016年9月4日

地點:台北萬豪酒店

根本頌中譯:普舟法師

藏中口譯:張昆晟(敦珠貝瑪南嘉)

攝影:殷裕翔

 

 

濁水自澄清,妄念自解脫

妄念垢水任澄清,顯不破立安自狀,

若無取捨印解脫。

譬如樹木枝葉豐,斷根萬千枝葉枯。

妄念垢水任澄清,顯不破立安自狀這裡的「自狀」就是本來的狀態、自然的狀態。妄念的心就像是混濁的水,我們應該讓它自然的沉澱下來,那麼本來心的澄淨面向,就能在自然放下的當中顯露出來。也就是說,對於如同濁垢的妄心,不需要去排斥跟保留,只要自然地把它放下,就像是污濁、帶有雜質的水,不去搖晃、動搖,不試圖讓它更乾淨,它就會自然而然的回歸清澈。所以當我們直視心的本性,直視那個明性時,如同波濤般的暫時妄念,就會回歸到平靜的狀態。在這個當中,你不需要有任何的破立,不需要去迎取所謂的慈悲心,也不需要去排斥所謂的煩惱心,只是直接的看著覺性明朗的面向。

「若無取捨印解脫」,「印解脫」的意思就是在大手印的境界當中得到解脫的意思。也就是對於一切法,不加以迎取或排斥、就是無有取捨、自然的安住,這個就是大手印所說的自性自解脫的道理,也就是最終會通達原來心的本性。究竟而言跟妄念的本性是平等、沒有分別的,這個就叫做於「大手印境界中獲得解脫」。

下面兩句是舉例說明:「譬如樹木枝葉豐,斷根萬千枝葉枯。」如果用一棵大樹來比喻心的本性跟妄念的關係,妄念就好像是枝葉,只要刨掉大樹的根,即便枝繁葉茂也會自然乾枯。同樣地,如果你把握住心的覺性、本性,妄念自然得以解脫,生起任何的妄念,都不會對心的本性有任何的損減或增益,這是按照大圓滿的觀點來說的,它實際體現的也是大手印的真正利益跟功德。

 

找出罪業的根本來源

譬如千劫所積闇,一燈諸闇盡消除,

如是瞬間自心光,累劫罪障滅無餘。

譬如千劫所積闇這裡的,是指黑暗的意思。這一段的意思是很深奧的,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講:罪業、蓋障、染污是否存在呢?在世俗的相對世界當中,罪障確實存在。罪障存在於何處?從何而來的呢?罪障來自於無始以來,我們一直有的自我概念,認為「我」存在的概念。因為認為「我」存在,所以進一步的產生妄念分別、產生煩惱,由煩惱造下罪業。所以罪業的根本來源,是認為有「自我」的概念心。而罪業和由三界輪迴眾生的內心認為的「自我」、跟我自己認為的「自我」、還有從自我衍生出來的煩惱,實際上沒有任何根本差別,三界眾生的煩惱,跟我自己內心的煩惱是完全同一件事情,都來自於「自我」的概念,都來自於「我執」。要如何解決相對世間中的罪障,如何去除世俗諦當中的罪業呢?就是要了知從無始以來這個自我的概念,束縛了我們的心,如果你能夠知道「自、他」實際上是沒有分別的,沒有一個真實自我的話,那麼由「自我」衍生出來的罪障,在一瞬間就能夠被焚燒掉。這也是透過世俗菩提心的培養,達到了悟勝義菩提心的道理。就像是世界末日的末劫火,它能夠焚燒世間的所有物質,但是不可能焚掉我執心,唯一能夠把長久以來的我執心焚燒、摧毀的力量,就是了知「自他不二」,就是了知「本來無我」的道理。

 

 

garchen 2017 wn 2

 

心力微弱者,更要把握「氣要」修持

劣慧士若不解義,安守氣要勿拘意,

觀與各種持心法,明覺體性中安住。

劣慧士是心力微弱者,什麼是心力微弱、智慧低劣的人呢?就是隨著粗大微細的各種分別妄念所轉的人,不能夠安住在實相境界當中的這些人,都可以算是劣慧者。也就是當你跟他闡述究竟實相道理的時候,他會產生誤解或者認為:「那就無有可修,所以我根本不用做任何禪修。」對於這些禪修道理,產生錯誤的認識。像這類的人應該要把握的是什麼呢?把握的就是風(氣)的要點,要透過脈風的瑜伽來修持。講到修法要點的時候,有所謂的身要點跟氣要點等,最重要的就是將氣安住在臍輪,因為臍輪是我們氣息的首都,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地方,可以說是國都所在。身的要點是要把背脊挺直,這就是身的要點。對初學者來講,不硬性要求金剛跏趺坐,但是禪修時一定要把背脊打直,這樣氣自然就能進到中脈。中脈的開端在我們臍輪位置,當你打直了背脊,氣自然的來到臍輪,就能夠把握住氣的要點。安守氣要勿拘意,這裡若從文字表面去做解釋,可以有各式各樣的理解方式。在這邊講的就是,你要把握住鬆緊合宜的分寸,不要過度的緊繃、也不要過度的鬆散,你需要把握住的是對於了知覺性的明性。就像佛世尊對眾弟子開示時講到:「需要在寬坦放鬆跟過度緊繃之間抓到一個平衡。」他用彈奏琵琶的例子說明,彈奏琵琶的時候,弦如果過於緊繃則容易斷,過於鬆垮則不悅耳、不會有正確的音準。所以做修持的時候,需要把握住的僅僅只是對於覺性的認識,而不要過度的緊繃或者是過度的刻意,這是所謂勿拘意」的意思。當然你要從這個文字的表面去探究它的話,還有很多的解釋空間。

觀與各種持心法」這裡的「」,指的是各種看的方式,當然看是一個籠統的詞,它有眼睛看跟用心看,都可以是看或者觀的方式。以眼睛來講的話,眼睛看的方式包括了「張著眼睛做禪修」和「閉起眼睛做禪修」,有些人會把目光看向遠方,有些人會凝視虛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決定。另外還有各種的持心法,就是令心安住、明了,不做破立的修持方式,就叫持心法。

當然有些人因為缺乏對佛法的聞思功夫,在禪修的過程中,也許會產生很多的疑惑跟問題。會把事物執著為實實在在的,產生實有的執著跟執相的問題,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做比較簡單、直了的抉擇。首先抉擇「一切為心」,再來抉擇「心為空性」,就是把心性、心的本性抉擇為空。我們要認識不同的層面,包括外在器世間跟內在的眾生心的自性為何?首先,我們曉得外在所有環境乃至於遍虛空的所有眾生,他們內心都造了業跟與業相關的習氣,由於業跟業的相關習氣的緣故,構築了外在器世間的狀況,而這一些外在器世間的顯現,無非也是自心而已。

有人以為「心在我們的身體當中」,當你真正去直觀我們的身,還有外在的器世間的時候,你會曉得身體實際是壞滅法、它是無常性的,外在器世間也是無常法,也是壞滅法。當你不斷的觀這個無常的身體,以及無常的外在器世間,就會知道:心怎麼可能存在於這樣具有無常壞滅特質的身體裡?再來你應該去分析、觀察自己的心。因為習氣的流轉及我執的關係,我們不斷的流轉在輪迴中,受困於輪迴的循環。如果你真正認識到心的本性,就會曉得它實際上是超越一切造作,是遠離一切戲論,如同虛空一樣。為了要了知這樣心的本性,我們就要先抉擇「一切相為心」、「心的本性為空」。

 

奉持業力因果不虛,是實修的根基

實修教法跟信受業力因果是分不開的,如果一個人否定業力因果的話,他的實修不可能究竟圓滿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個認為不需要遵守因果的人,是不可能解決得了自己的煩惱,他只是在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況下看待世界而已,並沒辦法出離自己內心的煩惱。所以,當我們的身體乃至於性命受到危難跟折磨的時候,才會曉得:喔,業力因果確實是真實不虛。你會真正的去直視問題的本身,去看自己原來也有煩惱。也會看到那些小蟲,像蠍子、蛇等等,那些我們認為歹毒的生物,實際上,牠們只是內心的罪障自相展現出來的煩惱相而已。我們對牠們生起嗔心、想要去消滅牠們的想法,實際上就是嗔心的自相展現。你想要殺害或者想要傷害的對象本身,也是嗔心自相的展現,這個嗔心的展現跟你心裡面打算

去傷害、殺害牠的嗔心是沒有任何差別的。這個嗔心從何而來?它在何處呢?它就是我自己有的,對方的嗔心跟我的嗔心一樣,我也有這樣的嗔心、貪心,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你才會對心有進一步認識。

你先了知一切都是因果,然後開始試圖去解決因果造成的狀況。你想要去尋找煩惱的根源,想要調服煩惱,那麼才會試圖運用方法去調服煩惱。你開始去尋找如何調服煩惱,就會曉得,必須透過菩提心的薰修,才能夠調服煩惱。所以我們說「信受業力因果」,實際上是一切實修的根基。當我們修持究竟大手印的教法時,也應該以奉持業力因果真實不虛的道理,作為它的基礎,絕對不能夠脫節。

明覺體性中安住」,這邊提到,應該要不斷的調伏,直到覺性自然地安住。那到底能不能夠在行、住、坐、臥一切日常、威儀當中,都安住在覺性當中呢?這端看自己的心是否被分別妄念、煩惱給牽著走。如果不隨覺性而隨分別妄念走的話,當然就不能夠安住在覺性當中。所以根本的違緣及障礙,來自於自己隨煩惱而轉。當然,有時候是自己的態度,比方說放逸、懈怠或者是愚癡心,造成我們不能夠安住在覺性當中,這樣的狀況也是有的。所以我們曉得,不能安住在覺性,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煩惱。我們對於煩惱應該不要有恐懼心,不要想怎麼解決這個煩惱,應該想:「啊!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事情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吧!再怎麼樣,我都不需要生嗔心,再怎麼樣,我都不需要生嫉妒心。」如此一來,才能夠真正的安住在煩惱當中。否則,我們就像是被強盜搶了一樣。

我執、嗔心、嫉妒心等等的這些煩惱跟執著心就像是盜匪,他會搶奪我們安住在覺性境界當中的財富。所以,真正要做禪修的人,實際上就是要能夠真正把握覺性本身,如何才能夠把握呢?就是不被煩惱給帶著走。有些人說某人不懂得禪修,實際上就是容易被煩惱左右,容易被自己貪心跟嗔心給支配;你被貪心跟嗔心等的煩惱支配時,就不能夠安住在覺性當中。所以重點就在於我們要安住在覺性而非隨煩惱而轉,如果你能夠不斷的淨化煩惱,不被它給支配的話,才能夠真正的保持在心的本性當中。這我們要不斷的去淨化,不斷的去修練的,就是把煩惱給淨化掉,把我們的執著心給淨化掉,才能夠真正安住於覺性。

 

garchen 2017 wn 3

 

見心性如虛空,如同見佛法身

譬如探討虛空中,執邊與中將停滯,

如是以心探討心,妄念悉止見心性。

這是接續前面所講,假使一個人能夠安住在覺性的本性當中,那又當如何呢?用個譬喻來說:安住在覺性當中,就像是廣闊無際的虛空一樣,虛空沒有中央也沒有邊際的分別,我們說「心性如虛空」,指的是心的本性,就像虛空,內在的空跟外在的空,它們沒有真實的區別,完全沒有根本性的差別。外在虛空是遍一切處的,它是平等性的、是無邊際的;我們的心也是這個樣子,心如同外在虛空是平等、周遍、無邊際的,而且內在心的本性還有一個明性在那邊。心遍滿、平等、無邊際的特質,與外在虛空相似,這樣的相似性稱為「空」;而心在「空」的本質中又具足了能覺知的明性,稱為「明」──明和空兩者是無別的。

我們能夠安住在明空無別的自性當中,就是安住在覺性當中。如果能夠安住在明空無別的境界裡,就像是至尊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假使見到心性如虛空,則如同見佛之法身。」為什麼說如同見佛之法身呢?因為我們在講佛身時,並不是指有形的色身,指的是輪迴跟涅槃法無所不包,遍及輪迴涅槃的一切萬法的本性,那個叫做法身。所以當你見到心的本性如同虛空的時候,就曉得輪迴跟涅槃法,無一例外的完全包括在心的本性當中,所以我們說「抉擇一切法為心」,在大手印跟大圓滿當中都是這樣子說的。我們所需要去實修的,就是在心性如同虛空的本性當中,自然的會展現無窮無盡恆時相續不斷的報身功德;而需要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禪修的,就是如同虛空一般的法身的境界,也就是覺性的本身。所以我們好好的去觀自己心的本性。這是給大家的一些忠告。「妄念悉止見心性」以初學者來講,如果能夠於剎那之間安住在離一切妄念分別的境界當中,就能夠見到如同虛空一樣的心的本性。

 

(系列三)聽打:陳俐利、王雅玲      

校對:蔣迪珍、陳俐利、蘇品潔、李玲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