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 精選問答錄 拜見上師,更要拜見上師的心!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拜見上師,更要拜見上師的心!

 

gr2019su33

 

上師色身是無常法,所以要見上師的「心」。

上師的心是不生不滅的,只要我們好好照見不生不滅、自覺自明的本性,就不會與上師分離。

 

持「六聚自解脫以正知正念來看待感受

問:在生起特別感覺時,不要去看生起什麼感覺,而是要去看是誰在感覺,這樣對嗎?

答:在你產生任何感受的時候,你應該曉得如果隨著自己的感覺走,一定會導致迷亂。比方美味的食物,你嘗到美食的時候,會先想這個好美味,下一步是什麼呢?是對它產生貪著。

所以我們說要修「六聚自解脫」(註: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六種「聚合」),也就是修「色聲香味觸法本自解脫」的道理。當你覺察到這些感覺、覺察到這些體會的時候,要曉得如果隨著迷亂的體會、感受下去的話,這是有害的。

所以這是美味的,OK!不關我的事,就不要管它,這樣的功夫需要正知跟正念。當你有正知、正念的時候,不管如何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等妙欲,在受用的同時,有一半的心裡在接受這些感知,但另外一半的心,你可以提起正念,比方憶念諸佛菩薩。這個時候,享用美食的時候,你也有一半心是在正念狀態當中的。

對於這些感受,如果能夠提起正知、正念的話,是非常有益的。因為你可以曉得什麼時候該停止,否則的話,很容易產生一種癖好,比方特別嗜酒、抽菸等。有些人嗜酒如命,之後葬送性命,也大有人在的,就是因為他完全跟隨著酒或菸帶來的愉悅感,就這樣破壞了他的一生。

如果懂得用正知、正念來看待感受,就曉得在何處該打住。可以說幾乎大部分擁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去抽菸的,因為不抽菸也是一種具足智慧的徵相。

 

懺悔,是改變業力的定海神針

問:如果因果業力早就定了,那麼此生不論如何努力我們是不是也無法扭轉命運,這樣是不是太消極了?請問有其他積極的方法可以改變業力?

答:如果造了罪業,但是沒有任何後悔心或要改變、懺悔的想法,確實受業報的命運是無法扭轉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懂得業力因果的道理,懂得慈愛、皈依三寶的道理,對於過去曾造的罪業有懺悔心而做懺悔,那他的罪業是可以得到淨化,如果懺悔心夠強烈,完全淨除罪業也是有可能的。

這當中最需要淨化的是內心的煩惱,譬如覺得自己不應該生氣,因為這個人在過去生中也曾經做過我的父母,對他生氣是不合理的,我應該改變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這樣短暫的懺悔,力量也是很大的,能夠清淨以前的業報。

總而言之,你必須要有懺悔心,如果沒有懺悔心,造過的惡業確實難以改變。

 

時時嗡啊吽,妙用無窮

問:當行者禪修達到妄念消失,並且可以輕易掌握修持心性見地時,該如何使修行更穩固更增益?道光明與母光明的差別為何?

答:要增益對心性的掌握,必須不斷提起正念才能做到。

提起正念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透過憶念上師、有些人是憶念本尊,都是可以的。祖師開示曾講到,對自己的上師產生信心,不斷地憶念上師,也是屬於正念的修持。要做到綿密不斷的具足正念,是有一定困難的,可以採用嗡、啊、吽金剛誦的方式,這是我個人的心得。因為做嗡、啊、吽的時候,可以不拘形式、場合,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做,它只是自然而然透過呼吸一進一出,隨著呼吸來觀嗡、啊、吽。不需要特別拘泥文字的形象,比如觀種子字要有什麼顏色的光等等,只需要讓心隨著氣息的進出,心裡清明的憶念著嗡、啊、吽的咒音而已。

嗡、啊、吽的咒音本身代表著諸佛心意的精華,也就是慈悲心的本體,所以觀想、念誦嗡、啊、吽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讓正念連成一片。「正行禪定流水瑜伽」(註:正念禪定如流水相續不斷的瑜伽)指的就是這個。

到「明」的時候,詞彙上有基光明、道光明、果光明的說法,但實際上光明是沒有分別的:

一.基光明:是如來藏本然存在的這個事實。

二.道光明:是修行歷程中對如來藏本性心性的瞭解,透過上師的直指而恍然大悟,這樣的了悟就是道光明。

但是了悟之後,有可能因為失去正念而忘失上師的教言,所以需要再再提起正念,如果能夠提起正念並了悟到心性是光明的,這個了解就是「母子光明會」,亦即母光明和子光明的交會,此為如實了解心性的實相本性──實相本性如同一潭清澈的水,本來是沒有濁垢的,濁垢是後天的我執滲透進來而污濁了。

要解決我執的問題就是修慈悲,不是認為水不乾淨我要如何淨化它,而是讓我執消融沉澱,去除我執之後,水本來的清淨面貌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光明」。不管安上基光明、道光明、果光明等名詞,清淨的心本性就是光明,本質是沒有差別的。

 

妄念如海浪,看它來去,不隨它起落

問:妄念起來的時候,當下該怎麼辦?

答:重點就是念頭起來的時候認識念頭,認識完了就放下。因為認識完念頭後,如果抓著念頭不放,再接下來就是什麼?接下來就是感受,你對於這個念頭就產生了感覺,產生感覺,就會做下一步動作。接著就是開始判斷,判斷這個念頭、這個感覺是對、好或不好等問題就出現了。這個時候就是你抓著念頭、隨著念頭走,這是沒完沒了的。

在修止的時候,要抓住一個重點:一定要先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先觀修四無量心,特別是慈心跟悲心,為「止」的要點就是慈、悲、喜、捨當中的「捨」──平等捨。如果你沒有修慈悲心,「捨」是不會出來的,就不能夠安住在「捨」中,因為你仍然有貪心跟嗔心,所以你的「捨」就不會發生;沒辦法「捨」的話就不會「定」,沒辦法「定」的話就不會有「無分別念」。

 

問:如何讓我們坐下來的時候,安住在相續的無念,然後不起妄念?

答:我們不要去管如何不讓妄念生起,而是妄念生起時你如何把它放下,不隨著妄念轉,就像是波濤會起來,但是最後它會平復,你不要隨著妄念轉才是重點,而不是想辦法讓妄念斷掉。

就是說我們的心就像大海本身,妄念就像海浪,你護持好你自己的心的話,海浪怎樣變化都不會影響你的心。

 

真正的繞塔,是培養慈悲心

問:聽說到聖地朝聖、修持等可以累積很大的功德,為什麼?

答:經典告訴你「繞塔有多麼的殊勝」以及「哪個塔最殊勝」,為什麼呢?因為鼓勵你去轉繞。可是轉繞佛塔只是身體在轉繞嗎?最重要的轉繞佛塔是什麼呢?是「心」。培養慈悲心,就是真正的轉繞佛塔,就是真正的「意的繞塔」,比起身體的善業來講,語言的善業更加重要;比起語言的善業來講,心意的善業更加重要。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真正能主宰你的生命的是什麼?主宰你的生命的是你的心。所以身、語、意三業當中要以意業為主,如果你真正是培養了菩提心、慈悲心,哪怕你身體一次都沒有繞轉,你已經在做「意」的轉繞。

就像是佛陀的所有教法,其實都歸結在兩句:「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其實重點就只有「自淨其意」這句話而已,就是說你要讓你的心能夠清澈。你的心的本性是清澈的,但是現在為什麼不清澈呢?因為「我執」以致不清澈,根本的問題就是要去除我執而已,佛陀講那麼多法,其實主要講這件事情:「自淨其意」。

 

心要自然安住,必要兩元素

《金剛經》有「應無所住而生其要隨時做到「應無所理解上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很難,如何一步一步去做?請仁波切開示。

答:其實這個就是大手印!有些人覺得大手印很難懂,事實上,大手印是非常容易瞭解的。如你所言,你的心完全不去想其他的,「心自然的安住,如同虛空遍滿一切」。

要做到的話,一開始就是要有愛與慈悲,若缺乏這二者,心只會越來越緊繃。慈悲有了,空性很自然地就會展露出來,不是有空性才有慈悲。

你了解空性不一定會生起慈悲心,有些人了解空性,但是他的我執沒有辦法放掉,就像他從水裡取出一個冰塊,他知道那是空性,知道冰塊就是水,但是冰塊沒有被太陽照到的話是不會融化為水──太陽的照射就是愛與慈悲。如果你有愛和慈悲,你的我執會逐漸的消融。

比如修一座法,或者禪修,你可以知道,真正在行住坐臥上都做到真的很難。如果沒有覺性,當念頭一起,你沒有察覺到的話,煩惱就生起了;如果你有覺性的話,就能認識到它,那它就不會影響你。

 

照見自心本性,就不會與上師分離

問:昨天皈依仁波切,仁波切之後離開就很難再相見,該如何?

答:這我之前已經反覆說過了,要祈請究竟的上師:我們的菩提心。

我們在開示時一直反覆講這件事情:不要老是想見上師的色身,不要想著要留住上師的色身,因為上師色身是無常法;要見上師的「心」,上師的心是不生不滅的。因此,要好好照見不生不滅、自覺自明的本性,這樣就不會與上師分離。不用拜見上師,要拜見內在上師的心。

所有善知識都是一樣的,所努力的都是讓自他證得圓滿、清淨、成熟的菩提果位,在此點上所有善知識都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利他的,因此他們的心也都是相同的。由於心都是相同的緣故,可以說都是三世諸佛的代表,他們的身體是僧寶、語言是法寶、心意是佛寶,他們之間僅僅只是外相差別,若你要從外相和名字頭銜去做差別,這只是著相而已。〈系列二〉

(本文由台灣噶千佛學會提供)

 

------善報2019夏季號 pg. 32-34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