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與大專佛學社員有約
排他性,現代人最大問題!
「宗教」或「法」的意思就是改變,改掉自我中心的想法。
如果你緊抓著自我中心的想法不放,是缺乏智慧的表現。
時間:2019年9月25日14:30-16:00
主辦單位:台灣噶千佛學會、國防醫學院曉鐘社
地點:噶千禪修園區大殿
藏譯中:張昆晟
照片提供:國防醫學院曉鐘社
非常感謝諸位今天來到這邊!
諸位都獲得暇滿的人身,各方面條件都非常俱全,又能夠在學校裡面學習,這個因緣其實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求學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要能夠增長自己的智慧,而智慧必須要跟慈愛心、慈悲並進。有了慈悲心,人的智慧才會越來越提升,如果我們的我執非常強盛的話,智慧是不會增長的。所以,必須要以慈愛心培養智慧,因為慈愛心可以打開我們的心,有了慈愛心,智慧就會增長,所以它是我們心非常好的良伴,而且慈愛心會讓我們能夠具有忍耐的美德,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面臨困頓,如何保持對三寶的信心?
問:您曾經歷經戰亂與勞改,在生命艱困之際,如何保持對三寶的信心?對業果的道理是否曾經動搖?您覺得一生最痛苦的回憶和害怕的事情是什麼?可否請您分享當中修心與轉念的經驗?
答:個人因為在宗教的訓練下,對於業力因果,還有安忍以及慈愛心的道理有較充分的認識,所以在這些惡業現起時,比方說像煩惱現起或遇到逆境的時候,能夠察覺這些是自己的煩惱跟過去所造的惡業所致。雖然心態上一開始會有點想與它們對抗,或生起嗔心的情況,但是,後來也能了解問題的重點並不在外在的因緣,而是過去自己的業、是過去曾經做過一些不好的事,所以會受這些果報。
當然,在獄中有很多大大小小各種的痛苦,有很多艱辛的事情。但是當想通這些道理以後,就覺得在監獄,也確實對自己很有幫助,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光。
重點在於在那段時間能夠想到,其實真正的苦難來自於自己的煩惱,而不是去認為:「喔!這是國家帶給我的痛苦,這是別人帶給我的痛苦。」能夠曉得這些痛苦,其實是自己帶來的。因為越是去想著他人傷害我、他人造成我的苦難......等等這些事情,就是缺乏智慧!缺乏智慧,就沒辦法正確地處理眼前的事情。
當然,一開始也會因為嗔心,想去攻擊這些傷害自己的人或漢人,但後來仔細想過以後,就曉得,原來這是我認識煩惱、認識業報的良機。所以,應當要運用這時候,好好地配合勞改的工作來清淨自己的罪業,把它視為清淨自己罪業的方式,所以,這就成了一段非常重要而美好的時光,是從這樣的轉念開始發生的。
而且,恰恰相反的,這個經歷並沒有讓我因此對三寶或因果業力的道理失去信心,反倒更加強化了信心!正因為曾經待過牢房,所以才對三寶的信心更加強化。過去雖然是信仰三寶、信仰業力因果,知道這些道理,可是沒有遇到逆境、沒有遇到違緣的時候,並不曉得這些道理真正的用處,或者說並不曉得它是真實不虛的,也不曉得真正地要去修安忍。雖然理論上知道這點,可是因為遇到了逆境,所以才曉得:喔!原來這些困境是我自己的煩惱帶來的,我自己的煩惱創造了這些困境。所以,瞭解這點後才真正曉得,以後在行事上要更加防範自己的煩惱,要更加信仰三寶跟因果業力。我是從那個時候,增上了對因果業力的道理及對三寶的信心,同樣地,日後的行為處事方面也更加謹慎,這些對我有極大的幫助。
身陷囹圄,如何觀修?
問:您在勞改營中接受門色仁波切教導「東練」(自他交換法)修法,能否簡單分享在勞改營中如何實際觀修?
答:所謂「東練」的修法,就是苦樂交換的修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基礎來自於了解痛苦源於煩惱,先曉得了自己也有煩惱,這是痛苦的成因,其他的眾生也都有煩惱,而都有煩惱這一點,是我們的共同點。
比方說,自己的煩惱跟一隻小蟲所有的煩惱,其實是同一件事情。這樣去想的時候,就會曉得,當我們能夠善加處理自己的煩惱,也就能夠幫助其他有情眾生,去改變他們現在因為煩惱所造成的處境。
所以,對自己的煩惱下手做調整,就能夠真正地饒益其他有情眾生,心裡面就能夠對這一點產生確信,曉得真正的痛苦都源自於我執、嗔心等煩惱,所以,不管是遇到嗔心或快樂的環境,都能安然處之。
特別像遇到嗔心生起的時候,就更曉得這個問題都是來自於我執、來自於自心的煩惱,遇到這樣不愉快的對境時,就會找到處置之道;同樣地,遇到快樂的時候,也能夠找到處置之道。這時候會曉得,之所以會快樂,是源自於自己心裡面那份慈愛心、那份慈悲心,所以就會從中了解慈悲心的價值。
比方像人對待小動物等等,你對牠好,牠也會對你好,這個道理其實就體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常常這樣去想的話,就能夠真正地去產生對眾生苦的代受,還有對於能夠提供自己的樂的信念,隨著自己的慈心與悲心的增長,我們的心越開放的話,最終就能夠成就佛果。
這麼去思維才能夠真正地確認,所有有情眾生沒有例外地都曾作過自己的父母。畢竟我們在這個世界投生也許已經多達上億次了,這當中所有眾生都作過父母的道理非常合理。真正認識到這 一點的話,就會逐漸並真實地視所有的眾生都像是親人。不管認識也好、不認識也罷,都會真正地把他當成親人來照顧、關愛,對這些眾生的付出就會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從自己的苦、自己煩惱下手,曉得我們跟其他眾生的共性來認識到大家都是一家人,於是願意為他們付出,這個就是修苦樂交換的禪修道理。
修慈悲心,算不算造作?
問:您常常說要修慈心、悲心,這是不是一種造作?
答:是的,雖然慈愛心是一種需要刻意去營造、培養的一種禪修,但是,正因為有慈愛心,才更加幫助我們去認識心的實相,所以,這種慈愛心仍然非常必要。慈愛心指的是什麼?也就是如同佛陀所講的:我們眾生跟佛其實完全相同, 只是暫時上被客塵染污遮蔽。因為我執的關係,心的狀態就如同冰塊,而慈愛心、慈悲心就像是熱源一樣,會融化我執的冰塊。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如果你在路上,不管遇到誰,不論是出家眾或在家眾,遇到自己的父母、親友,或是陌生人,如果你都是非常恭敬、友善的對待大家,你自己心裡會有什麼感覺呢?你其實感覺會是非常好的。因為你的這種態度,讓你的心打開了,所以才會覺得看到一切都是美好的。這個問題在於你自己的心是否打開。
相反的,如果你看什麼都是負面的,他人都是不好的,即便你正嘗著美食,也會雞蛋裡挑骨頭,從中找到你不滿意的因素。或是遇到了朋友,因為你的負面情緒,於是認為他們可能心懷不軌,認為他們盡做些偷拐搶騙的事情,所以本來認識的人被你撇到一旁置之不理,這時候你對這些朋友是充滿了反感。這樣子的力量有助於自己的心嗎?當然不會。但如果我們內心能夠散發出慈愛心的話,也能夠感受到環境所散發出的那種氛圍。例如我先前到日本的時候,就有這種感受,覺得日本人延續著對他人彬彬有禮貌的態度,「有禮」這種傳統的老觀念還是滿好的。這種善意是會互相感 染的,會讓我們心的脈打開,真正地能夠承擔痛苦,讓我們的心開放。所以,這樣的慈愛心雖然是造作的,但是必須要造作的。
你必須要刻意地去培養它,讓它變成那個樣子,而且在這當中,要常常、刻意地去想慈愛心的重點,想想我們慈愛心應該用在哪些對象上。比方用在自己的父母、師長,乃至於用在自己的國家。應該要常常憶念父母的恩情──特別是母親的恩情,去想他們對自己何其有恩。另外,對於師長也要懂得念恩,在這世界上,我們的學問來自於師長的栽培。同樣的,也應該要感謝國家給我們帶來的這些方便的設施和種種的便利,比方說有了國家才會有這些醫院、醫療設施、水電設施,乃至於道路等基本設施,所以,國家存在本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們對於這些對象,包括了父母、師長或國家都能深切地感念他們的恩德,刻意地培養對他們 的愛的話,就會真正地想到,願這一切與我們相關的人,他們都能夠獲得快樂以及快樂的因,這時候我們對他們發的慈心和悲心才會是真正、實在的慈心和悲心。
比方說,你想到國家的時候,包括國家的警察系統,你會曉得:喔!必須要有警察系統才能夠維持治安,必須要有國家正常的運作,這些醫療設備或者是學校,乃至於各方面便民的設施,才有辦法為我們所享用。他們對我們都是有恩德的。當我們這樣子想的話,就會從慈心跟悲心中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慈悲心是確實需要刻意去造作,刻意去培養的事情。
現今年輕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問:您認為當代青年最大的問題或障礙是什麼?什麼法門最適合我們修持?
答:簡言之,在宗教信仰上,我們應該鼓勵所有人好好學習他們自己原有的宗教,不要去劃分你的宗教、我的宗教。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排他性──執著自己的宗教最好,別人的宗教都不好。一切傷害中最大的就是這種排他性,認為自己最優越,別人都不好,這種想法是非常要不得的。
所謂「宗教」或「法」的意思就是改變,改掉自我中心的想法。那麼唯一要丟掉的是什麼?就是那個自我中心的想法。如果你緊抓著自我中心的想法不放,對別人帶有反感,那就是真正缺乏智慧的表現。
在佛法裡面最講究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慈悲心、慈愛心。慈愛心跟安忍是完全分不開的,唯 有慈愛跟安忍,才能夠真正去對治「我」。一切法的菁華,其實就在談這麼一件事情而已。所以,不要老是認為:「那是你的宗教,我的宗教如何如何,所以你應該按照我的宗教觀點去想。」不是這樣的。
佛世尊他早就為我們斷定了一條道路,他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根基,全部都在於利他、在於菩提心,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菁華所在。
所以,最終在於如何去化解那僵化如同冰塊的心,要讓那個結冰的心,得以融化,才是重點所在。大海有無量的海水,我們的心就像大海當中的一滴,其實跟無量的海水一樣,本質上是沒差別的,只是目前的「我執」,讓我們的心變得非常堅硬、頑固,所以它凍結了,如果我們把屬於輪迴的我執之心化掉、解決掉,那個本質就是佛的本質。所以,真正要信仰的是──懂得什麼叫作慈心、什麼叫作悲心,也就是你對慈悲要有所感受與體悟。
再來就是分析「自我」到底是有什麼,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去拆解「自我」,並對慈悲產生體悟,你才會了解到:喔!原來我的問題都在於「我」已經生起煩惱,「我」令煩惱滋生出來了,這樣就會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會曉得解決之道就是要成辦慈悲心,而一切法門都是為了要成辦慈悲心而說,今天之所以需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跟智慧,全部都是為了要讓慈悲心能夠展開,這一切的功德其實都是為了要通達慈悲心。所以,如果能夠真正了解慈悲心的價值,就會達到所有宗教共同點。我們應該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宗教的問題。
▲噶千仁波切與大專佛學社員有約,當場揮毫寫出「慈悲」兩字。
藏傳佛教護法為何面目猙獰?
問:藏傳佛教有許多護法是多頭、多眼,神祕而可怕,南傳佛教跟漢傳佛教都沒有這種形象,為什麼藏傳佛教是這樣呢?該怎麼樣跟其他人解釋護法的含義?一般人可以向護法祈求嗎?有什麼應該要注意的嗎?
答:向這些護法神祈求,並沒有什麼問題。基本上,佛陀有身、語、意、功德、事業的不同面向,就像是人的生命組成分為身、口、心靈這些方面,所以,從密宗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所見到的這些護法神。當然,密法的含義非常多,不僅止於此,但是應該要曉得護法神的護是「守護」的意思,守護什麼呢?仍然是守護慈悲心。也就是說,真正的護法神,指的就是能夠守護自己內心的慈愛,只是從外在的象徵而言,是以面目猙獰的護法神來傳達此理。
例如,我執的象徵是什麼?我執的象徵就是那些有傷害性的眾生或鬼魔,那就是我執的具體展現。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在學校裡,有些人是負責維護校園安寧的保全人員,有些人則會破壞校園的安寧或傷害他人,那就是我們所說的破壞者,一般社會上也有這樣的角色。所以,如果我執過份強化了,就被理解為如同鬼魔一般;如果是慈愛心強大的話,它代表的就是佛陀展現為護法神的這個面相。所以最究竟而言,所祈禱的護法神就是慈愛心。
有些護法神是屬於不可見的有情(無形眾生),由於過去世業力的關係,我們跟它產生了連結,如果我們以慈心跟悲心對待他們的話,他們也會予以協助,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對待守護神或地方神的一些態度。比方我們以慈愛心提供他們食物,他們也用慈愛心回報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也會有所提升,也希求解脫。所以,透過雙方都懷有慈愛心,讓慈愛心增長,他們也可以像我們一樣,最終能夠獲得解脫。因為他們也要讓自己的心越來越清淨、煩惱越來越少,這指的是世間的護法神。
「要讓心越來越清淨」的這一點,是我們跟這些世間護法神共通的地方。比方說喝水,我們要喝的是潔淨的水,比較有雜質或者骯髒的部分, 我們自然會排除,或透過排泄的方式移出體外。正如同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心提升,同樣的,世間護法神也有這些需求。所以,如果我們修慈愛心,用慈愛心對待這些護法神,提供他們飲食,幫助他們發展慈愛心的話,對雙方走向解脫都有幫助。
生活繁忙,如何實修?
問:您教導《椎擊三要》的時候,曾經說要多觀心、看念頭,將來就會知道心性。有些人非常的繁忙,需要照顧家庭,還有工作要忙,難以專修,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累積實修的工夫?
答:最重要的是,要曉得「心」到底是什麼。其實,內道佛法有很多深奧的道理與見地,包括大圓滿跟大手印,都在談心的究竟狀態,也就是心的實相到底是什麼。如果真的曉得心的實相的話,就會完全通達眾生跟佛完全一致,眾生心跟佛心完全相同。
這當中有個關鍵在於,即便我們再怎麼樣的忙碌,念頭再怎麼樣地多,可是總會有一個明瞭的覺知,它能夠曉得、察覺、明瞭這些妄念正在運作。你要去保持住知道妄念的那個明瞭性,這是我們所須要掌握的。你常常地把握住這樣的明瞭性,就會曉得:喔!這個是過失,這應該要放掉,應該要排除掉;這是功德,應當要累積,不 斷地讓它提升。
這都是在能把握住覺知妄念的那個明瞭性的前提下,盡量地改變過失、改造過失,盡量地增加自己的優點、功德。這樣的話,自己的智慧就會真正地展開,因為這個明瞭性本身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當然,這要下很長期的工夫。
如果你不能把握這個明瞭性,就會覺得有個自我存在,那個就是我自己,我自己以外的就是他人。當你這樣去界定事情的時候,你就是用心識在作用,而不是用覺知的明瞭性、不是用智慧處事。你認為有個自我在這邊,有個相對於自我的他人在那邊,你看世界的角度就是用心的角度去看世界。可是,所謂的明瞭性指的就是能夠覺知、了知你的念頭,覺知你的心那一個明的特點,那是我們需要掌握的。
當然,如果說實修上要怎樣去做的話,應該是在我們前一刻的念頭已經不見了,下一刻的念頭還沒有生起的那個當下,會有一種難以描述、無法言喻的覺知、明瞭狀態,但那個明瞭的狀態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只是陷入一種「什麼都沒有」的狀況,那個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明瞭。
雖然心本來具足明性,但是我們一直不能掌握這樣的明瞭性。它跟空是不二的,也就是說它是明空雙運的。但我們過去一直沒有辦法在念頭跟念頭之間去察覺這個明瞭性。
為什麼不能夠在念頭跟念頭之間,去察覺或體悟這種明空雙運的本性呢?是因為我執的關係。我們太強調自我了,所以一直扣在自我當中,不會去體察這種明空不二。只有當我們的慈愛心越來越強,真正曉得其他眾生確實與我如同家人般的親密,我們的心的本性都是完全一樣,就像我也是水,他也是水,我的心跟他的心沒有根本的區別,當用這樣的慈愛心去看待世界的時候,自我才不再有存在的空間。
自我沒有存在空間的話,才有可能去了解這種明瞭性。我們需要這樣子去對心的本性作抉擇。 如果你真正這樣去抉擇,而且反覆抉擇而產生體驗的話,你將會真正地曉得,眾生心跟佛的心原來在基礎上是同一個基礎。而我們所謂「一基」的道理就在於此。這就是在《普賢王如來祈願文》裡面所說的道理,如果你真正把握這樣心的明瞭性的話,我們對於心的實相獲得了掌握,或者說獲得了自在,就會曉得說眾生心原來在根本的基礎上來說,就是同一回事。那麼,這樣的明瞭性就是所謂的心的實相。心的實相也不過是如此,沒有其他的。
《佛子行三十七頌》二十二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所有的顯現都來自於自心,心的本性是離戲的,是離一切極端的。這樣了解以後,對於一切能取、所取的心意造作,就完全地不加涉入,這就是佛子行偈頌的內涵。我現在手上拿的《恆河大手印》,以及《佛子行三十七頌》這兩本小冊子,如果大家能反覆去閱讀、學習,就會越來越清楚。每天如果都能念《恆河大手印》,久而久之,內心自然就會對「心的實相」有所體驗,不需要去仰賴他人。所以,給大家的這些小冊子非常重要。
在閱讀的時候,你們要放輕鬆,在比較愜意的狀態之下去讀。讀經不要趕速度,就是慢慢、放鬆地讀,可以邊讀邊想其中的道理,這些冊子,大家就這麼去使用它。不懂的地方,還是要去請教善知識,所以裡面還附有原文(藏文),讓你們可以去請教善知識,否則語言隔閡會造成你們沒有辦法請益。所以,只要有問題,不管是什麼樣的善知識,你們都應該去請教他們,問誰都可以,應該要去問。
▲噶千仁波切說︰「《恆河大手印》、《佛子行三十七頌》這兩本小冊子,對大家是非常重要的。」
光是知道,沒辦法真的做到!
問:如果只透過書本或影片,對於自己的心也會有一些覺受,如何突破語言上的了解,進行更深的學習?
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專注在培養慈悲心上面,比方從自己的父母做起。你把修慈悲心作為根本,去做好它。當你慈悲心提升了,自然就會對心性的認識更深化。我本人確實有遇過有些人,他們完全沒有依靠他人,只是閱讀,沒有靠善知識,就真正懂了心的實相。確實有這樣的人。
但是,懂心的實相本身沒有太大的作用,你只是知道而已,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因為「知道」不足以讓你真正做到無我,知道不會讓你有慈悲。所以,你沒有慈悲,不會曉得真正的無我,你只是理智上知道什麼是心的實相。當煩惱現起的時候,它不能夠讓煩惱消失;當痛苦來的時候,它不能夠解決痛苦,只是停留在知道「心的本性是什麼」的層次上,那就不是真正的工夫了。只有培養慈心跟悲心,才能夠真正地通達無我,解決煩惱跟痛苦,那才是真的。
再來,有一位善知識恆時都在眷顧著我們,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在虛空當中,他是一切諸佛慈心跟悲心的總集。他就是恆時在一切地方都存在的善知識,總是眷顧著一切有情眾生,保護著一切眾生。至尊度母也是如此,他就像是慈母在對待所有有情眾生,只要有人向他們作祈請,他們必然會保護有情。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大家都擁有的善知識。
管好自己的心,勝過千言萬語
問: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網紅事業,其中不乏許多用「綺語」的方式在賺錢,也增長粉絲的貪愛和散亂心,如果親朋好友是網紅,是否該勸導他們呢?該如何注意日常生活中可能犯下的「綺語業」?
答:世間人到底要怎麼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做什麼事情,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使不上力的,就只能夠隨他們去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心,讓自己的煩惱能夠減少、自己的慈愛心能夠增加。
怎麼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們會造的業,都跟他們自己過去的業與選擇有關。如果你能對他們產生影響的話,可以多多少少去跟他們說一點,他如果信任你,也許會產生一點改變,但這是相當難發生的事情。
你可以做的就是,替他迴向跟發願。你可以觀想觀世音菩薩跟至尊度母,靠著自己修慈愛心的力量,為他們發願、迴向,這是你能做的。要去改變他人想法或改變他人看待人生的態度,真的是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我們暫時不要太拘泥於一定要如何去改變這些人,應該要先減少自己的煩惱,讓自己的心少一點僵化、固著的想法,那麼慈愛心自然就能夠提升。
至於其他人造業等問題,其實真的很難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很難去改變他們。
重要的是,我們從自身下手去修慈心跟悲心。比方說,我們也會給大家結緣《極樂願文》的法本,那就好好地從這當中去修慈心跟悲心,可以的話,也可以修本尊法門或持誦咒語,如果不懂得修本尊法門或持誦咒語的話,也可以深信阿彌陀佛、深信淨土功德,發願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淨土,這也是非常好的!那些人他們做這些事情,跟他們過去的業力也有關係,我們能夠為他們發願,但是,能夠真正轉變他們的機會沒有那麼大,在這方面不要太緊抓不放。
結下善緣,改變終會發生
問:面對信仰不堅或神佛觀念混雜的老病、臨終者,該如何善巧給予他們利益?同樣的,面對老病或臨終的異教徒,身為佛教徒,應該怎麼做?可以鼓勵他們發願「上天堂」嗎?
答:如果要發願,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和前面相呼應,很多時候,個人的生命我們插不上手。就發願來說,主要還是自己發願,你可以為其他眾生發願,比如願其他眾生都能得利,願世界上乃至等虛空的眾生,都能夠幸福安樂。
發願大家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都是很好的願,而且這樣的願一定能讓我們內心的慈愛心、慈悲多多少少被激發出來,會多多少少獲得一些慈愛心的體驗。如果能在自己身上產生這樣的體驗,對周遭比較親近的友人可能會產生影響;或和別人產生摩擦、衝突的時候,也會產生一些正向的影響。當然,如果要扭轉局勢,還是需要非常強烈、廣大的慈愛心,否則做不到。
但這些都得從自身做起,要改變他人真的是很難,有時候使不上力的話,對這些人也不必說得太多,如果對方會轉變的話,自然還是會變,如果他的業力就是如此,不相信這些,可能你再怎麼說,他一輩子也無法接受某些觀念,但因為如此,假使你跟他說,讓他結上一些緣份,即使今生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來世肯定會有用。比方說為他發願、為他迴向某些事情,這一生可能看不出什麼實際的作用, 但來世一定會有好處。比方完全沒有理解能力的小鳥、老鼠,在這輩子當然不可能有機會理解佛法,即使今生沒有用,七輩子之後肯定會出現效果。這些效果會出現在來世,不可能完全沒有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推廣見解脫、觸解脫手環,讓這些眾生結下一個下一世不再墮三惡道的因緣,目的就在於此。很多人很難讓他在這一世發生改變,但這些改變會發生在來世,那是肯定的。
自心沒煩惱,才能真正幫助他人
問:有許多人因為事業不順,心生怨懟;也有人進入佛門後,看到福報大的法友,反而生起嫉妒、甚至嗔恨之心,該如何以佛法來開導?
答:面對這種情形,最重要的就是對他們修悲心,然後為他們觀想觀世音菩薩跟至尊度母。你去向觀音跟至尊度母祈請,希望能夠饒益他們。還可以從思想上去做轉變,當然這是指自己的思想上。你仔細想想,他們為什麼會受苦,其實他們受苦的原因,跟這個世界上其他有情受苦的原因都是一樣的,都源自煩惱──嗔心、嫉妒心等。再繼續想,誰有嗔心跟嫉妒心?這個世界上哪些有情眾生有嗔心跟嫉妒心呢?其實,就在眼前,就是自己啊!自己內心相續中充滿嗔心跟嫉妒心,我們就是那個有煩惱的人!
所以,要解決煩惱,應當從自己內心的煩惱先解決起,當你真正讓自己的心沒有煩惱了,你就能夠真正地幫助到他,你就能夠對他產生實際的幫助。這樣的話,是真正利他又利己,可以一舉兩得的事情。
當然,如果要透過慈愛心、慈悲心立刻幫助對方的話,那得仰賴非常強大的慈心與悲心,確實可以幫助到他們。慈心跟悲心的訓練方式,包括像剛剛前面所說的,要對自己的父母、師長、乃至於老師,先發饒益心,希望能夠幫助到他們。哪怕今天他們對我們不好、造成傷害,你要曉得對加害我們、對我們不好的對象去修安忍,不失掉自己的慈心跟悲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當你這樣子去修慈愛心、去修安忍心的時候,這些修練的功德,才會真正變成對你的助力,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應當對這樣的對象發起慈愛心,為他們祈請,並且對他們多觀修安忍。
▲向仁波切請益的學生,來自國防醫學院曉鐘社、台大晨曦社、台師大、長庚大學、慈濟大學、北藝大及大仁科大。
多看他人優點,創造更多利他
問:比起其他人,我們知識分子很幸運地能受到更多,更完善的教育,也對教理能夠有深入的研討,但從心性上來看,卻也因此容易有知識障,造成實修上的阻礙,我們對此應當如何調整,轉化自己的內心態度?
答:當然,所謂的障礙多多少少還是有的。不過,這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也就是說,學問本身當然有它的好處,也會有相應的問題存在。但是重點本身不是學問,重點就是你到底懷著什麼態度。你如果在有學問的同時又能夠培養慈悲心,這當然再好不過。慈悲心加上你的學問,能夠創造的利益跟功德就特別多!
在這世界上沒有人是沒有過失的,也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一定是功過夾雜。這時候你就要去看它的比例如何,比方說今天是七分過失、三分優點的話,這個人基本上會被評價為比較不好的人;如果反過來,七分是優點、三分是過失的話,基本上就還可以算是一個好人。也就是說,還是要看他功過的比重為何,而不是說要求一個完人,那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重點在於不要強化自己的我執!
學問不是問題,但是你不要強化自己的我執。你有學問,這當然是非常好的,如果能夠結合學問跟利他心的話,就能夠創造一番非常好的事業;相反地,你想的都是別人跟自己對立,因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你不把別人看在眼裡。這種看不在眼裡是什麼?就是對他人產生反感、排斥,這便是一種嗔心。對別人心懷好意、有利他的想法,其實對自己是最有益的;但如果你對他人懷的是反感、嗔心的話,對自己的傷害其實是最大的。
所以應該要曉得的是,這當中優缺點各自是什麼,你擁有學問的時候,應該要懂得多去看別人的優點,少去挑別人的毛病,越懂得看別人的優點,你能夠創造利他的就更多,那別人也越能從你身上去看到更多的優點,這樣就能產生比較好的結果。所以,在擁有學問的同時,應當要盡量地去看別人的優點,不要去挑剔別人的缺點。多培養慈心跟悲心,因為慈心、悲心是佛陀的如意寶。我們無論如何都帶不走此生所累積的錢財,但慈愛心卻是可以帶走的,要從這方面多去努力。學問本身不是問題。
從事醫療工作,如何與菩提心結合?
問:因為我們有一半以上都是醫學生,未來都是醫治身體、甚至生命的人。請問未來從事醫療工作時,應該如何與菩提心結合?
答:如果將來要行醫的話,最重要的還是要對病人有饒益心,希望能夠幫助到對方。如果你用行醫來助人的話,最終也可以幫助到自身。其實,我們跟其他眾生差異只在於我們的身(肉體)而已,我們的心都是一樣。如果經由你的付出、努力,可以為他們帶來幫助的話,自己就能獲得很大的福德。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可能會很辛苦,需要承擔很多事情,請多安忍、多多忍耐!這也是用自己身體作布施的一種方式。所以,重點在於「利他」的想法。
一切病人都是曾經做過自己父母,如果能真正深信這點,然後對他們修慈悲心的話,那是非常有益的。今天兩個同等學問的人,如果其中一個有強大利他想法的話,他能夠給病人帶來的利益,比沒有(強大利他想法)的那個人大很多很多。所以,慈愛心在行醫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你除了可以把這些病患或其他眾生當成是做過自己父母親來看待,也可以想,他們沒有一個不曾做過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沒有一個不曾做過自己的孩子,其實這些都是事實啊!在過去,我們都跟他們有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這樣去想的話,你就會真正深信,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的家人,就會真正做到視病猶親。你對病人有這種體會的話,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就會更加地大了。
行醫時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利潤,當然,行醫固然可以獲利,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心思不要只放在獲利這件事情上。你只想著怎麼樣去幫助病人,自然地,錢就會進來了。而且,可能會比你只去謀求利潤賺到的更多;相反地,如果你心裡面考量的都是利潤的話,那這件事本身就做不好,也不會更有好的發展,甚至有些人行醫只考慮到自己的利潤,然後被開除的例子,大家可能也都知道。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也希望大家都能夠以利他心來行醫,這是最重要的。
還有,如果在醫治有感染性疾病的病患,也不要擔心會被他們傳染,不要有這種想法,主要還是要想到能夠幫助到對方,這是特別重要的事情。中國曾經有一陣子流行一個非常嚴重的傳染病,當時沒有醫生敢去醫治那些病患,其中有一位女醫師自告奮勇跑到疫區行醫。她後來到我這邊,向我求皈依戒,我問她說:「你當時到底在想什麼?」她說:「我只想著我是個醫生,這是我的天職。如果去會被感染,就是會被感染,如果會因此死亡,就是會死,我剛好也願意做這件事情。」
後來她完全沒有被感染,這就說明了:其實會不會生病、會不會被感染,跟自己的業力有關。你越擔心,越可能會出事情。她完全不在乎自己會不會被感染,不去擔心這件事情,反倒安然無恙。所以當你們面對這些病人時,如果有相關疑慮的話,就好好觀想至尊度母,好好觀想觀世音菩薩,會沒有事情的,不要擔心這些無謂的感染問題。
如何從事大體勸募工作?
問:在場有同學發願未來能去做服務大體老師,做大體的勸募與處理工作,但有時候難免面臨情緒及悲心不足等問題。請問如何完成這些任務,給予自己力量?
答:有時候缺乏正確佛教見解的人,也會比較難接受大體捐贈這件事,所以,在這方面如果遭遇困難,內心不要感到沮喪,畢竟觀念不同,有些人沒辦法接受也是情理之中。
你們可能也都知道,在美國很多人生前就會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這觀念已經行之有年,所以他們會這樣做;但台灣很多人因為觀念沒辦法跟上,所以你們也不要因此感到沮喪,這種事很常見。你應該想:只要能成就一件(大體捐贈)的案子,透過該案的學習,一定能利益到後來許多的病患,乃至於上萬的病患可能從中受益,這點也是你們所確知的。你去想這件事情的正面優點就好,不需要為此感到沮喪。
------善報2019冬季號 pg. 28~39
善報助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