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 精選問答錄 不怕心海起風浪,不隨浪轉即自在

噶千仁波切/ 精選問答錄

不怕心海起風浪,不隨浪轉即自在

 

garchen2019au 1

 

不要去管如何不讓妄念生起,而是妄念生起時,你如何把它放下,不隨著妄念轉。

 

生病更要禪修,修利他就是利己

問:弟子身體不好,能夠稍稍照顧自己,聽說業障來時容易有狀況不宜打坐,所以不敢自己亂坐,跟大眾一起打坐聽說氣場比較好,想請仁波切對弟子打坐的環境做調節建議。

答:首先,越是生病就越要觀修。就像是至尊怙主吉天頌恭曾說:生病時更要觀修本尊就在你的患處,觀想小小的本尊身上放出強烈的光熱加持你,所以這個時候你更要憶念本尊跟諸佛菩薩。

再來,禪修的最主要條件就是利他心,禪修的時候應該是以利他為目的,而不是利己。你應該曉得,利他的最終結果是自己會獲得幫助,如果一開始就利己的話,當然會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可是這樣的修持有一半是善業,有一半是不善業。為什麼呢?因為出發點是利己,所以你的想法裡面是帶著我執,這樣的修持會強化你的我執,雖然它是一種諸佛菩薩的法門,暫時上會幫助到你;但若以長遠來看,會強化我執,不是好事。

我們應該要把利他心當成禪修的前提,要曉得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於我執,修本尊法門並不是最為緊要的事情,最緊要的修持是利他心。

我們要曉得利他心才是一切的根本,《佛子行37頌》:「佛從利他心所生」。利他的一切展現就是佛菩薩,就是清淨心的面向,利他心清淨面向的具體展現,就是佛陀的報身、佛陀的化身,所以在利他心的前提上觀想本尊、念誦本尊的咒語,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你必須要了解這一切的前提,是要站在利他的基礎上面去做的。

在直貢噶舉的〈發心文〉,一開始會說:「願一切對我懷有敵意的冤家仇敵,都能夠離苦得樂」,它先把仇敵放在前面,這個跟眾生的觀念就不一樣了,眾生是認為跟我敵對者,我一定要跟他敵對、對他產生嗔心,可是如果你對敵人都能安忍,更進一步產生慈悲心的話,那你的慈悲心確實能夠廣遍整個世界的。大部分的〈發心文〉裡都會說:「願等虛空的一切如母眾生,都能夠具足樂及樂因,遠離苦及苦因」,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懂得感念母恩,只有少數非常愚癡的人才不會憶念母親的恩德;可是,如果你連仇家都能懷有愛心、生起悲心的話,那就沒有任何的例外了。

 

利他心愈大,力量就大

問:禪修慈無量心、悲無量心,或自他平等捨的對象,是觀想對所有眾生給予慈,還是一個一個朋友依次觀想,或由親疏愛憎依次觀想呢?修「止」時會感覺身體往下沉、晃動,為什麼會這樣?該如何做?

答:

一,修慈悲、施受法,要有次第嗎?

關於慈無量心「次第」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好。

我們在修自他交換、施受法的時候,心量不要太狹小,應該要想著:希望我一切的快樂和善根,眾生都能夠獲得。我們也許會想先給自己的父母、親人,然後再逐漸的擴大。不過,我們也可以先想著:「所有的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跟親人,所以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獲得安樂」,這樣自己的心量結合菩提心修行,力量就非常大。

就像澆花:用自己的力量去澆的話,只能澆眼前的花;可是如果你希望天上降下甘霖普遍滋潤大地,能澆到所有的花朵──這就是心量大小的差異。

如果你一直想著利他的話,這個利他的力量就會遍及三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果你只想著自利的話,所得到的效果就只有暫時的好處,哪怕你念了上億遍的咒語,都只有暫時的自利好處。

大小乘的差別不在於教法的本身,在於心量的大小。在念誦〈六字大明咒〉的時候也能夠想著「願眾生一切都好」的想法,利益肯定很大。

二,修止,身體會晃怎麼辦?

再來就是修「止」的時候,身體會晃動的問題。讓身體動沒關係,重點是「我們的心要怎麼想」。在修「止」的時候,也可以結合「自他交換」的修法:願自己的一切善;都佈施給其他眾生,願眾生都能夠遠離一切苦,因為苦都來自於我執,眾生都有我執,所以他們都在受苦。

真切地想著:「願眾生都能離開我執和我執造成的痛苦。」自己的一切好,那怕是擁有一點點微少的食物,我們也願意佈施給眾生,用這種想法去修自他交換,也是非常好的一種禪修。

 

妄念如海浪,不隨它起落

問:怎樣讓我們坐下來的時候,可以安住在相續的無念,然後不起妄念?

答:我們不要去管如何不讓妄念生起,而是妄念生起時,你如何把它放下,不隨著妄念轉,就像是波濤會起來,但是最後它會平復,你不要隨著妄念轉才是重點,而不是想辦法讓妄念斷掉。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就像大海本身,妄念就像海浪,只要護持好你心,海浪怎樣變化都不會影響你的心。

 

去除我執障蔽,得見佛性

問:如果我們的心就是佛,總是講「覺性,就是真正的佛」,那我們何必去向外在的佛菩薩求加持呢?

答: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們所以不能夠見到覺性的自性,就是因為我們還有我執,那怎麼樣去除我執呢?我們需要有慈悲心、菩提心、信心,有了這些助緣,才能夠去除我執。有了菩提心、信心等的助緣,諸佛菩薩悲智的加持自然就會降臨,就能去除我執的障蔽,這個就叫做「蒙受加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去領受加持的主因。

所以,我們需要培養、需要增上的是慈悲心與菩提心,這個就是蒙受加持,就像冰塊在恆溫狀態是不會融化的,你必須要加熱澆水,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加持。

所以,我們要常常觀修自己是本尊,常常念誦本尊的咒語,這就是為了去除我們三門的蓋障染污,就好像是我們有一件不乾淨的衣服要把它洗滌乾淨一樣,我們要常常修本尊法,觀想本尊身、念誦本尊咒語,用意就在此。

每次講到眾生本為佛的時候,大家都一頭霧水、摸不著頭緒,其實沒什麼不懂的,實際上就像是冰跟水之間的關係,冰要融化必須要有助緣、必須要有外緣讓它融化,比方說要加熱、要有溫度、要有熱水,這裡所講的就是用慈悲心的熱水來融化我們我執的冰塊。

如果你要問修空性跟修慈悲哪一個比較重要的話?答案當然是「修慈悲心」比較重要,修慈悲心的重要性更甚於單單的去修空性,因為如果你缺乏慈悲心的話,真實空的了悟是不會生起的,而這個慈悲心一定要普遍的修無量的慈悲,而不是狹小的、狹隘的男女之情,這種男女之情是算不上慈愛的。(系列之三)

(本文由台灣噶千佛學會提供)

 

------善報2019秋季號 pg. 44-45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