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禪修前,先培養慈悲利他之心
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到自他眾生是沒有階級的;反之,若一開始不修慈悲心,
那麼在修止的過程中,會生起貪嗔之心,自己都不知道。
問:有些宗派禪修的方式是專注在眉心輪等位置,請問這樣對修行有無助益?為何有時眉心輪會無故跳動不止,就連在禪坐的時候也會這樣,為什麼呢?
答:當我們在做禪修的時候,首先要先管怎麼樣去成辦「止」,也就是說,你要曉得「過去念已經滅了,未來念還不生」的那個「當下」的狀態,能夠清明的了知那個狀態。當然你要能夠清明的了知那個狀態,需要修練止的工夫,具體的修練包括有所依的止跟無所依的止,這些修練方式是很多的。
如果你反覆練習止的禪修之後,會暫時出現無分別的狀態,會感受到如同廣闊虛空一般的體驗。那時候就會有一種覺察,就是「妄念是否生起」的覺察,僅僅只需要這樣的覺察而不要隨著妄念走,也就是放下妄念不隨它轉,如此一來,止的功夫就會越來越純熟。那個輪的部分就不去管它了。
而且在修止之前,你一定要先花工夫去培養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也就是四無量心當中的慈和悲。你要先培養無有分別的慈心和悲心,了解到自他眾生是沒有階級的。反之,若一開始先修止卻不修慈悲心,那麼在修止的過程當中,你會生起貪心或嗔心,自己都不會自知。
嗔心大?先以止對治,再用觀轉化
問:有一次我生氣,氣到只知道自己在一個很強大的嗔心力量的狀態,已經忽略了讓我生氣的對象、生氣的事件、生氣的環境,只感覺到我自己處在一個強大生氣的力量狀態,請問仁波切,遇到這種狀態我應該如何做?
答:這也是要透過由止而入觀的功夫,你先能夠以止來令心安定,之後以觀來照見,照見什麼呢?如同剛才所說的,純粹的照見「妄念是否生起」這件事情。
就像是《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所講的「具足寂止生勝觀」:有了寂止的前提之後,進一步的,你以勝觀的功夫去看。看什麼呢?比方說嗔心的過失,這是平常就需要薰修的,見嗔心的生起、了解嗔心的過失,那麼就可以避免你所講的這種當下的狀態。這一切都還是需要先以「寂止」作為前提,否則你平常沒有寂止的功夫,也不薰修業力因果的道理;一旦不曉得業力因果的時候,就會容易受到嗔心的支配。那麼如果你能夠先以止而見到過失本身,這就是一種智慧,以那樣的智慧能夠對治嗔心,然後你要去培養、保持的,就是那樣的智慧,之後你才有辦法轉化嗔心為本來的智慧。所以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先培養止,再以智慧來照見嗔心的過失,之後就能轉化嗔心為智慧。
我執跟煩惱他們可以說是好朋友,如同前面所說的,你必須要先認出煩惱,才曉得你在對付的敵人是什麼。當你認出了它,煩惱的波濤才會有機會平息。認出它以後,你必須要反覆觀煩惱的過失,要不斷地去看它的缺點,之後當你生起嗔心的時候,才曉得說:喔,這個是嗔心,我生氣了,它有什麼樣的問題。好像你先曉得誰是仇敵,認到他的時候,就曉得這個是強盜、這個是小偷,你曉得他就是你要對付的對象,然後才有辦法解決它。
常持正念,行住坐臥皆禪修
問:請問仁波切,禪修靜坐時,我可以很容易近乎相續不停地沒有什麼妄念,而且身體氣力豐沛;為什麼在下座後日常生活中,繁忙的事物,密集的與人群接觸後,雖然也無太多妄念,但是卻體力消耗的很快,一天下來,很快沒電沒體力?請問是心影響身體嗎?我平常每天都有運動一二小時的。
答:關於這一點就是,必須要了解,要將座上修的體驗運用到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我們平常講四種威儀,指的就是行住坐臥等的日常生活。你想將座上修這樣的體驗運用上的話,就必須要透過「正念」的功夫,將座上修的經驗跟感受帶到生活當中來,與生活結合起來。如此一來,不管是獨自一人修,或者是與眾人相處,就沒有太大的區別。到了那樣狀態的時候,你就算一個人在寂靜的山林當中修也好,還是像你這邊所說的跟人家相處的時候比較容易產生失去感受、或者說體力消耗很快的狀況,將不會發生,就不會有座上跟座下的分別了。
尤其是像在吃東西的時候,有些食物是你喜歡吃的,有些是你不喜歡吃的,總是會遇到那個悅意跟不悅意的狀態、接受跟不接受的,這個時候也可以運用正念。比方說,這個東西對我的身體健康有益,即使它不好吃,我也應該要吃;這個東西對我的健康有害,即使再怎麼樣美味,我也應該要捨棄。這個就是運用正念在飲食上面,也就是說自己能夠支配自己的意圖跟想法。另外,當你跟眾人相處的時候,應該要多修慈愛心跟菩提心,想著他們過去世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所以我應該要對他們好好地觀修慈悲心、愛心。如此一來,就能夠將所有的修行運用到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這是我個人的經驗談。
還有像夜間睡眠的時候,如果能夠修「嗡啊吽金剛頌」的修持的話,就會有助於即使在做夢的時候也能夠保持正念。
多觀他人優點,少看他人過失
問:面對他人的毀謗,除了學習忍辱之外,有無更圓滿的修行方式呢?
答:大圓滿傳承的巴楚仁波切曾經這樣子講過,就是針對他人毀謗,除了修習「忍辱」之外,有沒有更圓滿的修習方式?基本上還是要去「多觀他人的優點,少看他人的過失。」
巴楚仁波切曾說:我們要多觀自己的過失,以免生起傲慢心,要少看別人的過失,多看別人的優點,以此來生起慈愛心,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的心是非常的正直、非常清淨的,別人怎樣說都沒有關係的。往往有時候我們想要幫助別人,但是有人會有不滿、挑剔的時候,反對者永遠存在的,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就算是佛陀他也沒有辦法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所以如果能夠有七成的人滿意,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假使今天某一個人他有三成的面向是很糟的、是缺陷的,另外七成是好的,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基本上是很有功德的、非常優秀的;如果反過來七成是比較糟的、三成才是好的,那我們才會說這個人的缺點比較多。所以,不要只去觀別人的過失,而要常常去觀別人的優點。
比方說,朋友之間相處,如果總是懂得去觀別人的優點、長處的話,彼此相得益彰的情況之下,他的功德也會增上,對你也有好處。對自己的話,就要多觀自己的缺點,讓自己的學問得以增長,對別人的悲心也會增長,而且也可以避免自己的傲慢心。在這個世界上,當然有很多人有學問,可是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學問而傲慢。如果因為學問而傲慢的話,往往會遭人不滿的,越是有學問的人,越要讓自己的內心能夠寧靜調柔,否則的話,最終吃虧的將會是自己。
對治嗔心,要修安忍
問:請問如果生活中有討厭的人,遇見就容易生氣、不高興或吵架,是不要相處呢?還是要勉強自己對對方好?
答:照理說你應該要觀察,之所以有這樣的對立性,是因為自己煩惱的過失,所以更應該要修安忍,而且你應該要曉得你們之間處不來的原因,是因為你用嗔心對待他,他也用嗔心對待你,當兩顆嗔心在一起的時候,就像是拿兩塊冰塊互相撞擊一樣,他當然只會有破壞性而已,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就更加應該要修「安忍」,而修安忍能夠培養智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可以消融你的煩惱,彰顯你的智慧。如果你真的辦不到這一點,盡量不見面可能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不過如果真正要去做的話,照理說你應該要曉得,在過去生之中他也曾經做過我的父母,他真正就是我的父母,而且我們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所以今生結為朋友。而現在因為某些因素導致他不喜歡我,所以我更加應該對他以更強烈的包容心和更強烈的關愛心,去看待他、安忍他對我的傷害。就像在直貢傳承的發心文裡面講到說,對於一切害我的怨敵、對我懷有敵意的這些敵人都應該要願他們獲得快樂。你就是要去想著,他就是我的父母,他只是暫時上因為某種因緣而不喜歡我,所以我要格外的對他修安忍。
痛苦,讓我們生起悲心
問:我是敏感體質,有時候別人跟我說他們的煩惱時,我會像身歷其境一樣,心裡上演一次他們的過程,經歷那種煩惱與痛苦,最後我生起慈悲心,祈求菩薩讓我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為何我是需要透過這樣的過程體悟呢?
答:如果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感受到內心憂苦的話,實際上是一件好事,因為代表著自己有悲心,而且這樣的悲心能夠非常強而有力地淨化你的罪障。不過,也不要一直把這樣子的悲心跟憂苦留在自己身上。要怎麼樣不把它留在身上成為自己的負擔呢?我的建議是應該要觀修佛菩薩,要憶念本尊、憶念佛菩薩跟憶念自己的上師。因為當你在憶念佛菩薩跟上師的時候,就可以透過我執的消融來遣除內心的憂苦,不管誰是你特別有信心的對象,是至尊度母也好,還是任何的佛菩薩都好,當你憶念他,在內心生起他的形象,運用這個方法可以讓你的妄念暫時停歇。當妄念產生了暫時停歇的空檔的時候,你的心就比較容易寬坦放鬆。如此一來,就比較有幫助,而且也可以幫助到對方;即使對方因為業力的關係,他今生沒辦法透過你的修持馬上獲得好處,來生也有好處的。所以不管是你對哪一位上師、善知識有信心,或者對什麼樣的諸佛菩薩有信心,就儘管去憶念。
而且,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憂愁、痛苦這些事情,就某種程度而言也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因為在我們現在擁有暇滿珍貴人身的這個時候,可以透過在這個很短的生命型態時間當中,以痛苦的形式消除許多嚴重的罪業。比方說,現在是人受了一點小苦,可能就消減了必須在地獄受折磨的多年煎熬,這好比你有黃金的話,很快地就可以透過黃金來清償大筆的債務一樣。就像怙主吉天頌恭尊者,他是一位真正成佛的尊者,當他修行的時候也是非常辛苦的,背了很多的債務,有很多的疾病,但是他不以為苦,反倒想著願我能夠代受一切眾生苦,以這樣的想法去做禪修,後來他不僅自己解決了疾病的問題,而且他的法門教派的傳承者也一般都獲得了健康的加持。
而且痛苦有時候真的是有益的,就像是手術一樣,往往很多人是透過苦難來入佛門、來接觸佛法的。或許由於有苦難,所以內心當中開始懂得慈悲的道理,淨化了許多的罪業。因此,我們應該要學習了解「痛苦」的優點、功德何在? 在外表看起來好像痛苦就是一件很不堪的事情,可是如果你從內在去加以體認的話,它確實是非常有益的;就跟剛剛所說的如同手術,你必須要經驗過程,但是經過之後對你最終是有益的。
慈悲菩提心多大,福德就有多大
問:曾經有人跟我說,福德資糧不夠大,幫助別人時需要量力而為。我說我們修法迴向是希望藉由上師、三寶來加持他,希望他能更好,不是嗎?我們的力量雖然不大,但是可以祈請上師來加持,不是嗎?心量不是無限的嗎?
答:沒有福報的話,是不是就不要幫助別人了?福報這種事情是可以培養的,透過不斷地禪修、不斷地生起利他心跟慈愛心,它就可以愈來愈擴展,隨著你的慈愛心愈強,你的福報當然也就愈大,利他的力量也就愈強了。比方說,你可以去照顧年幼的孩子,或者是年長的長者,讓他們不受到不穩定、不安全的因素而感到害怕。這些事情不是說一定要受外在形象上或金錢大小而衡量,所謂的福德並不是這樣衡量的,福德是看你慈悲心大小來衡量的。
福德跟你的慈悲心是非常有關的,你如果認為福德不夠,所以你就不發慈悲心、不去利他的話,那福德就會一直退損一直退損。相對地,因為福德可以改造,所以你愈是發菩提心、愈是利他的話,那它就愈能夠獲得改變。而且,這樣的改變是從內心當中可以改變的,當不斷憶念他人是自己的父母,想久了,你確實會這樣子認為的。比方說,我自己的嗔心非常地嚴重,總很容易生氣,但是總是試著說我還是要利他一下,或者總是想著我可能還是要把別人當成是自己的父母吧,這樣子想久了之後,久而久之也就成為習慣了。
上根轉煩惱為智慧,中根以正念對治
問:希望仁波切解釋「五毒轉五智」的方法。為什麼「看著」煩惱、五毒、我執等等會「自解脫」?
答:關於五毒轉五智或者五毒自解脫的問題,談的都是如何以五毒轉化為五種本然智慧的方法,關鍵都在於「正念」。前一堂請大家觀想吐氣的「吽」字,或「吽」字周圍有火焰的觀想,實際上就是提起正念,讓你不忘失「明空雙運」本性的方法,此方法可以了知五毒為五智。
在正念的前提之下,一切妄念分別和煩惱,都會成為有助於正念的柴火。比方嗔心生起的時候,因為能夠提起正念,因此當煩惱妄念生起時,就能夠當下察覺「這是嗔心」;這覺知力本身就是帶有正念的,有了這樣的正念,就不會隨嗔心而運作,而是心非常清明的了知到嗔心。這樣的清明性,叫做「大圓鏡智」,這就是「嗔心本性為大圓鏡智」的道理。
以上是用嗔心為例來說明,轉化五毒其他諸毒的方法也是一樣,一味藥能治百病,這味藥就是「正念」。
在修行佛法的時候,要轉化五毒或對治煩惱,上等修行者可以運用密宗所講的五毒轉為道用的方式──當五毒現起時,就看到五種本智的自性,這是上等者;中等者要按照《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十五頌所講的:「煩惱串習則難治,士執念知對治劍」──提起正知正念的寶劍加以對治,運用六度波羅蜜多的對治力來對治煩惱,比如對治嫉妒心要修佈施、對治嗔心要修慈愛、修持戒可以做到不傷害他人的心念跟行為,懂得修安忍就不會有嗔怒,這些六度波羅蜜多的修法,都是拿來具體運用對治煩惱。如果懂得用慈愛心來對治煩惱,一切不善都將會轉為善法。
(本文由台灣噶千佛學會提供)〈系列一〉
-----善報2019春季號 pg. 40-44
善報助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