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佛門前, 先問自己是不是好人?

堪布拉布仁波切/岡波巴大師《勝道寶鬘》開示

 Drupon1 9 1

深入佛門前, 先問自己是不是好人?

如果不具備善良的個性,即便學了很多佛教見解,也不可能深入佛教境界。

 

時間:2017年10月21日

地點:化育道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攝影:妙願法師

 

 

首先,請大家帶著清淨的動機來聽聞佛法。

 

自討苦吃的十件事

1.單身的人去成家,就像愚人服毒一樣,是自討苦吃。

2.無佛法又造罪,就像瘋子跳崖一樣,是自討苦吃。

3.狡詐欺騙他人,就像把有毒的食物呈獻給人一樣,是自討苦吃。

4.糊塗的人卻當領導,就像老太婆上山放牧一樣,是自討苦吃。

5.不以殷誠之心勤於利他,卻以世間八法勤於自利,就像瞎子徘徊藏北高原一樣,是自討苦吃。

6.承擔辦不到的大事,就像力量小的人卻肩負重擔一樣,是自討苦吃。

7.因我慢而藐視上師與佛陀的教言,就像大王自毀前程一樣,是自討苦吃。

8.捨棄修行,遊蕩在凡夫俗子的聚落,就像高山野獸跑到平川,是自討苦吃。

9.不守護本有的智慧,卻在塵囂戲論中放逸散亂,就像鵬鷹斷了翅膀一樣,是自討苦吃。

10.上師三寶的信施,放逸地享用,就像幼童乾吞熱灰一樣,是自討苦吃。

 

閉關或住寺院,絕不只為自己

之前曾跟大家說過,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逐字、逐句的跟大家講解《勝道寶鬘》的內容,但是我會挑一些我覺得是重點的,跟大家講解。但是這個「重點」,並不是說這個法好或不好,我並不是按照這個標準來挑選的,因為都是甚深的教法,我是試著猜測在座各位,覺得可能對大家觀念有幫助的會多做解釋。譬如我會對上師這部分多做一點解釋,感覺對大家可能會有幫助。

我並不是真的很清楚在座各位的心性、想法是什麼,所以就只是依我個人的判斷,去挑選其中的一些重點跟大家解說。今天我挑選的內容,可能對西方弟子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可能已經有了那樣的觀念,所以對西方人,我會另外挑選其他可能比較適合他們的內容。

同樣地,來上課的人,聽法的感受可能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些人對我的講法會生氣、有人則會有感覺,或者有人根本什麼感覺都沒有,所以沒有辦法讓每個人都很歡喜。

在這「自討苦吃的十件事」裡,我挑的是第八句:「捨棄修行,遊蕩在凡夫俗子的聚落,就像高山野獸跑到平川,是自討苦吃。」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平常我們會有這樣的觀念,我們會認為某個人住寺院或關房只是為了自己,並不是為了其他人,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為什麼呢?

 

 

自己沒修好前,別急著出去弘法

我們看佛法的傳承,法教傳承有兩個:一是證悟的傳承、一個是教法的傳承,要讓佛法傳下去,就要看這兩方面。

關於證悟的傳承,這是佛法最重要、最關鍵的結果,如果沒有這個果,真實的佛法就不存在了,也就是如果沒有證悟的人,那麼世間就沒有佛法了,所以這個培養、這個傳承,就會在寂靜的地方,一開始不會是在城市。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證悟,就無法傳遞正法,有些人認 為他們應該要出來教學,但是若沒有證悟,正法是無法傳遞的。

我們看歷史上的密勒日巴,他多半時間住在山洞裡,也沒有出來教學,弟子們常找不到他,但他的所作所為都變成他的教法、開示。所以看他的傳記,看到他的學習跟精進,看他斷除世俗的五力,有時候真的就不由自主的想哭。

所以,雖然馬爾巴也有很多弟子,但真正能成為我們模範的也只有密勒日巴,馬爾巴的其他弟子我們也不認識,密勒日巴相較於其他師兄弟,他的弟子同樣也是比較少的,但各大教派都推崇他為正法的模範,因為密勒日巴是證悟的傳承。

所以,如果學習還不夠穩固,就想要下山幫助人的話,可能自己也會變壞,無法幫助到他人。舉例來說,我們是噶舉派,我們的傳承就是閉關實修,身為噶舉派的弟子,就要承續這樣的宗風,以實修做為自己最主要的行持。雖然我們也會看到其他 教派設有實修閉關中心,但閉關中心最多的就是噶舉派。可是,這並不代表其他教派就不重視修持,而是因為噶舉派的特色就是在實修上。

 

 

噶舉傳承弟子,就是要閉關實修!

講到實修,前提就是要聞思學習,我們自己想想,現在台灣雖然有很多噶舉中心,也有很多的弟子,可以說現在是噶舉的興盛時期,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做到噶舉派的宗風?有多少人真的去閉關?我覺得這是身為噶舉派的弟子應該好好去想想的。

舉例來說,我們看看噶舉的中心,有多少中心的住持、僧眾或喇嘛會不斷跟弟子強調閉關或實修的重要性?我不是說他們要強迫弟子、學員去閉關,不是強迫,而是在上課或平常說話的時候,會不斷強調噶舉的宗風,實修傳承的歷史以及閉關實修的功德利益等等,究竟有多少噶舉派的中心會做這樣解說呢?再來是身為噶舉傳承中心的會長,有沒有在規畫中心活動的時候,至少在一年或是兩年中,真的帶領中心的弟子們身體力行去實修閉關?這都是我們可以去想一想的,我們是否真的做到了實修傳承的宗風?

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個研究者,去調查、列出台灣有多少間噶瑪噶舉的中心,同時列出成立的時間,負責人是誰?培養了多少人才?是否辦過閉關?辦過多少次活動?完整列出後,我們會發現,有些中心可能沒有做到噶舉派應有的閉關實修宗風。

其實所謂閉關,並不是一定要多少人或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需要的,其實,只要有一個人閉關,就很好了,重點是要有人修持。

我們看印度或尼泊爾的閉關中心,說實在的,他們人數也不是很多,大概是6-10人左右,修持時間不一定要很長,也許有人是終身,但也有人 是短短幾天或幾星期的閉關。所以人數的多寡或是時間的長短不是重點,而是噶舉的中心就應該要有閉關。

所以,一個噶舉中心,一年當中可以安排一次閉關,或許只短短的三天也很好,沒有太甚深的閉關也沒有關係,只要一起念「噶瑪巴千諾」或是「金剛薩陲(百字明咒)」或是阿彌陀佛,都是很好的。所以維持閉關實修的宗風,不必想太多,只要以自己能做到的方式,譬如一年修幾次八關齋戒等等,都是很好的。

 

好的動機+不忘初心

大家可以想想,很多時候一開始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如果一開始是對的、這個方向是正確、清淨的,自然結果就會是好的。但就怕這個中心組織一開始的動機是結合了世間八法,並不是很清淨的開始,那麼最後結果也不會太好。

可是,就算最初的動機很好,但這個組織也不會一開始就很強大,也是得慢慢增長的。舉例來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一開始說法,也只有五個人聽。

記得之前我曾跟創古仁波切有這麼一段對話, 那時我去國外說法,回來之後,我跟仁波切報告 課程舉辦的經過,我說現場聽法的人並不多,大概只有20-30人左右,但他們聽法聽得很開心。

創古仁波切回答:「沒有關係,人數的多寡並不是重點,只要聽法的人開心就好了。」仁波切又說:「我有次上課,當時只有三個人來聽法。」 這是仁波切給我的鼓勵,重點是在教學,我覺得也是對我的一個口訣、一個教授。

 

許下承諾:一年至少閉關一周

我並沒有說一定要你們去閉關,而是,既然我們噶舉派有這樣實修的宗風,就可以這麼去做。

舉例來說,如果台灣有20個中心,每個中心有三個人在閉關,人不用多,那20個中心就有60人在閉關,我覺得,這對岡倉噶舉的宗風延續,就是個好的示範。那這60個人當中,有人對閉關特別有感受,想要更長的時間去閉關,那麼慢慢就有更多的人會想去閉關。所以,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在創古寺閉關中心就愛找麻煩,所以我來台灣,也總是把很多問題丟出來,好像是來找麻煩一樣。我常告訴閉關中心的行者:四年之後你們會出關,不管以後到哪裡,你必須有個承諾:「一年當中,至少做一個星期的閉關,無須到深山或很遠的地方,在自己的寺院或中心就可以 了。」也就是一年至少要有一個星期的閉關。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有做到,但也有那麼幾位並沒有這樣做。

我也有跟創古仁波切報告:「未來出關的這些行者,每年至少要有一個星期,大家一起共修、一起閉關。」仁波切聽了非常高興的說:「對對對,就是應該這個樣子!」所以從去年(2016年)開始,所有從閉關中心出來的行者,我們會在尼泊爾的南無布達山上,做一星期的閉關,我會講解《解脫莊嚴寶論》,早晚各一次,其他時間大家就去做閉關、去做修持。為什麼講解《解脫莊嚴寶論》呢?主要是這部經典是有關大乘的道次第,是噶舉祖師岡波巴的著作。

2016年開始,出關的弟子每年就會有一星期的閉關。噶舉創古寺這樣做,是有它一定的意義在的。同樣地,英國蘇格蘭的桑耶林寺,也舉辦一星期的閉關,今年已經是第五屆了,大概有200人來參加。蘇格蘭桑耶林寺應該是噶舉在國外的最大一間寺院,人也是比較多的,這個閉關是想參加的人都可以參加的,不論在家或是出家眾都可以。

有時想想,我一個人對噶舉這個傳承宗風,實在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至少我想延續過去一些習慣,這應該是可以做到的。今年我去了非洲,也帶領了一個星期的閉關課程,大概有60多人來參加,每天也是幾座法,我也會上課。總之,我是希望這個傳承能夠不間斷,不見得大家都做到實修,但至少這樣可以延續噶舉實修的傳承。

講了這麼多,主要是因為大家是噶舉派的弟子,身為噶舉的弟子,就該知道噶舉弟子的責任是什麼?知道噶舉的宗風是什麼?但可能有人聽了之後會說:「我又不是住持喇嘛、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但至少你是一個人,你一個人閉關也是可以的。你可以發願:「每年至少閉關一周」,在家裡好好念「噶瑪巴千諾」、好好的祈請,這也是非常好的。

所以不要以為閉關就一定要到很特別的地方,不是的!

 

心在哪裡,那裡就可以禪修

有人問,禪修打坐可以在床上嗎?可以在床上念經、禪修嗎?這個問題可以回到我們之前說的:「要在行、住、坐、臥各威儀中,保持正念、正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剛才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因為行住坐臥都是你禪修的時空,即便在廁所裡,也可以禪修的,並非一定要在某個地方才能打坐。

所以,可以這麼說,「恭敬心」最重要的是在心,所謂的骯髒或是乾淨,其實都來自我們的心。所以心只要清淨或是具備了恭敬,不用在乎是在什麼特別的地方。

尤其是禪修這件事,禪修也就是身體坐穩,所以在床上很穩或是在坐墊上很穩,兩者有什麼差別?都很穩就好了,重點是你的心要修持,這就是禪修。

當然,如果是佛寶,你是不能隨便亂放,要把這些佛寶放在比較高、比較好的地方,要恭敬的安放禮敬它們,但是自己禪修是什麼地方都可以。

 

 

四時修六法,床上當然可以禪修

大家聽過那洛六法吧?傳承自那洛巴,噶舉的那洛六法分別為拙火瑜伽、幻身瑜伽、光明瑜伽、睡夢瑜伽、中陰瑜伽和遷識瑜伽,其中的夢瑜伽修持以及光明瑜伽的修持,就是在睡夢中進行的,如果你了解這樣的修持,就不會問是否可以在床上禪修這樣的問題了,因為夢瑜伽是指睡著了才會有夢對吧!

總而言之,之前談到,行、住、坐、臥時刻都要做修持,尤其在那洛六法來講,是配合你的四個時刻來修六法。舉例來說,在醒的時段,修的是幻身瑜伽;在夢境的時段,修的就是夢瑜伽;深睡的時段,就修光明瑜伽;等持的時段,則會修拙火瑜伽等。總而言之,在行住坐臥任何時刻,不論是醒是睡或有夢無夢,都是可以做修持的。

所以,很多時候是我們顧慮太多,過度擔心了,譬如這個法能不能修?可不可以在這裡修?

其實這些都不需要擔心,你真正要擔心的是:什麼時候可以不忘記佛法的修持。而不是哪裡可以修、哪裡不能修,因為,只要你能想到修持,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不用擔心哪裡可以修,哪裡不能修,這真的不是重點。

 

對自己有大恩的十件事

1.斷除人世的憎愛後,修行正法,是自恩自惠的事。

2.捨棄家庭親友後,依止賢德上師,是自恩自惠的事。

3.拋棄俗世作為後,努力聞思修,是自恩自惠的事。

4.捨棄〔族群〕聚落與密友後,在寂靜處獨住,是自恩自惠的事。

5.斬斷對欲樂的貪戀,無貪守分,是自恩自惠的事。

6.安貧知足、不貪欲樂,是自恩自惠的事。

7.自主自立、誓願堅定,是自恩自惠的事。

8.無視此生的短暫歡樂,修習究竟安樂的菩提,是自恩自惠的事。

9.捨棄對物質的貪求後,修持空性,是自恩自惠的事。

10.不使身口意三門平庸,在福慧雙運上努力,是自恩自惠的事。

 

 Drupon1 9 2

 

學佛,先從做個好人開始

初學佛法或者開始學習的時候,不是問要學什麼佛教的見解,應該要從做一個好人開始,這是很重要的。大家必須清楚、知道這點:做一個善良的好人,這點是一定要具備的,而不是先去學很多佛教的見解。因為如果不具備善良好的個性,你不可能深刻進入佛教的境界,就好比蓋房子,如果不從基礎開始,不可能直接跳升蓋二樓。

大家知道《佛子行37頌》嗎?在座可能很多人都熟悉,甚至會背誦,這部經典的作者是無著賢大師,他其實是薩迦派的大師,但是提到《佛子 行37頌》的時候,都不覺得他是屬於哪個教派的教法,都會覺得它是佛教一部重要的典籍,因為無著賢大師修學菩提心、菩薩行,真正做到無分別,所以他的經典也就被各個教派推崇且修持。

這位無著賢大師,每次遇新弟子來求教的時候,他不會問弟子學過什麼法,只會了解這弟子的個性是怎樣?他想知道這弟子善不善良,這是 最重要的,是學佛的基礎。因為佛法就是對治我們不好的習性,如果自己的個性不好,那麼改起來是非常的難。所以,學佛首要具備的是善良的個性,我們那些不好的習性,要透過佛法才比較容易修正。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先不談大手印、大圓滿以及甚深的教法,我們先問自己:我真的是善良的嗎?

講到純樸善良,我真的覺得台灣這個地方的人是很善良的,也是很好的,但是雖然台灣人的個性是很好的,並不代表來佛教中心的就是那些個性好的人,或許其中也包括個性不好的人,甚至有更不好的人會進入藏傳佛教,有可能是這樣的。就好比歐美國家,我一直以為西方普遍的教育水準滿高的,但是自從去了歐美很多個佛教中心以後,我發現來的不少是有問題的怪人。

所以話再講回來,先不談談什麼出離心、菩提心,那真的不容易做到,先從做一個好人、善良的人開始吧!

修行的次第本來就是這樣,你學習做個善良的人,就會愈來愈善良,這是善的開展,就好像一開始是做一個好的人,再上來就是好的天人,再 來就是各種不同天界,這個過程就是你的煩惱粗到細到最後完全沒有。所以,學佛不要走歪了,不要走到反方向去,反而愈來愈惡。所以, 我們不是直接變成學佛的人,不是這樣的。

有一些學習佛法的人,其實也不是很懂佛法,所以他們會東學西學,譬如台灣有很多財神法會、藥師法會等等,可以讓我們身體健康、財源 滾滾,如果依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參加,不一定是對你好的,也未必是適合我們的法。

 

別選法門,選個具德、相應的好上師!

學習佛法就好像看病一樣,要相信醫生,如果相信這個師父,跟著他就可以學到佛法,一個好的師父,會依照你的個性,有次第的教導你。

舉例來說,像創古寺的閉關中心,我就用了新的課程,沒有用傳統的噶舉派三年三個月的閉關儀軌,因為傳統的閉關儀軌要有很多的手印以及多瑪,所以我們就先學「出離心」,出離心不會沒有因緣就生起,所以第一年是教《了義炬》,每天有兩小時。

再者,我也不要求數量,為什麼不要求數量呢?因為這樣他就比較有時間可以省思,因為修心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求外在的。第二年我們就 會上《修心七要》,當然還有其他的課程。第三年是教「金剛薩陲」,重點是做懺悔,知道自己做錯什麼。第四年就會教一些「止」,當然這是希望,不一定做得到,第五、六年就教本心,教妄念是什麼,心是什麼?就是這樣慢慢一點點了解心。

所以學習佛法的時候,不要選擇你要學什麼法,唯一要選擇的是你的上師。為什麼要選擇上師呢?因為你要選擇的不僅是一位具德的上師, 再者,你還要跟他是相應的,以及你要相信他的。否則,儘管他有德行,也真的是位好上師,但偏偏你對他不是很有信心,這也是沒有用的, 因為他說的法沒有辦法幫到你。所以我們要選擇上師,選是選具德、選對他有信心,至於上師教什麼法,你不要選,因為當他具有德行,同時你 也是對他有信心,他教的任何法,都是對你會有幫助,所以你根本無須選。

選不選上師、要不要上師,這並不是強迫的,是你自願。但重點是,如果你沒有好好的選上師,也是不對的,因為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那我們在依靠上師的時候,要依靠什麼呢?你不是要依靠他外在的行儀、外在的規矩,譬如,如何念誦、如何拜那些規矩,你的焦點應該是放

在向內的修持。譬如,什麼法教可以對治我的煩惱或者轉變我的個性,改正我的觀念。

 

 Drupon1 9 3

 

修行是向內,不是向外!

修行沒有外在的,都是向內的,同樣地,你聽到的法教,也都是結合到你的心,都是針對轉變我們心或煩惱,如果你都能接受,都能向內修持 的話,那你的一生就會變得很有義意,因為你轉變、對治了自己的個性、煩惱,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學習佛法,一開始不能向外,這樣你學不到任何的法,因為你已經習慣這個外在的法。

記得以前我在台灣的時候認識一位法友,她的師父我不知道是誰,這位法友她每天做四加行,都在房間裡偷偷摸摸拜大禮拜,她的媽媽看女兒天天鎖在房間裡不知做什麼事,於是就躲門外偷聽女兒到底在房間裡做什麼,只聽到碰碰碰的悶響,因為媽媽不是佛教徒,也不懂大禮拜到底是什麼,於是擔心害怕得不得了,覺得她的女兒一定是有問題了。所以,只求外在的修法,可能會讓家人產生一些誤會,如果向內修持,向內改變我們的心,家人或親友可以看見我們的改變,更能和睦相處在一起。

為何向內修持是那麼重要呢?因為如果不向內修持,我們就會變成跟世間人一樣活在相對世界,也就是二元執著的輪迴當中,這個輪迴永遠 不是外在實有的,而是你的心所造作產生的,唯有向內了知到自心,斷除自心的執著,才有可能斷除外在二執的相,不然的話,我們就跟世間人 一樣,總是向外求斷除,但那是不可能斷除的,因為問題來自於內心。

 

別追逐彩虹,別對沒信心的人說法

我們看過去師徒關係,從佛陀時代便是如此,佛陀不會不斷地去招募弟子,或者去找弟子,都是弟子自己跟隨著佛陀。我們看噶舉的開山祖師帝洛巴,他的弟子那洛巴也是自己來求法的;同樣地,那洛巴跟馬爾巴的關係,以及馬爾巴跟密勒日巴,甚至密勒日巴跟岡波巴關係都是一樣,

都是弟子有了信心之後,去跟上師,甚至岡波巴大師的弟子噶瑪巴,是從康巴的地方找到岡波巴大師。

所以,過去的師徒關係,都是弟子找上師。就像經典告訴我們:「不要向沒有信心的弟子說法。」一個弟子沒有信心的時候,任何善法功德 是無法生起的。

但現在很多的狀況跟以前完全相反,好像是上師到處招募弟子,好像弟子愈多愈好,這樣的情況就像在追逐彩虹一樣,在不斷追逐之後,驀然回首,彩虹反而在你身後了。這代表你招來的是沒有信心的弟子,沒有信心的弟子,就像彩虹一樣,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弟子去找上師,代表的是信心的重要性,信心的建立對師徒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同樣地,經典裡也說,不可以對沒有信心的弟子說法,這 是會有過患的。(系列九)

------善報2019冬季號 pg. 60~66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