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拉布仁波切/ 岡波巴大師《勝道寶鬘》開示 你是改變自己,還是向外求?

堪布拉布仁波切/ 岡波巴大師《勝道寶》開示

你是改變自己,還是向外求?

 

201862winter01

 

我們太習慣向外看,覺得問題都出在外在,其實一切都是自心的問題。

時間:2017年10月20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攝影:妙願法師 

 

這一次講的內容,本來都是我們應該去修持實踐的。可以看到,每一組都是從不同的面向去說明「應當修持實踐」或「應該要斷除」的十件事。

應當實行的十件事

 

1. 進入佛法以後,就不該進入世法的群眾中,應當如法去修持。

2. 捨離家鄉之後,就不該在外地扎根,應當無有貪著地去修行。

3. 依止賢德的上師之後,應當心離驕慢,依其教言而修持。

4. 在聞思上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就不該光說不練,應當對所了知的〔教法〕實際去修持。

5. 獲得證解之後,切莫放逸不理,應當不散亂地去修持。

6. 自身得到體驗之後,莫入喧嚷紅塵,應當去修持。

7. 承諾誓言以後,就不該任由身口意放逸,應當修持三學。

8. 發菩提心以後,就不該尋求自利,應當修持所思所作皆為利他。

9. 趨入密乘後,就不該將心口意三門置於凡俗,應當修持三種曼陀羅。

10. 年輕的時候,就不該漫無目的到處閒晃遊蕩,應該在賢德上師尊前刻苦修行。

 

功課做完了,但個性改好了嗎?

以過去來說,現在的我們沒以前年輕,但如果是以未來來說,今天是最年輕的。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我們年齡都不小了,一些觀念已經變壞:一直向外求、執著外在,沒有想過要改變、觀察自心。做事情的時候,沒有想過這個想法、這麼做到底對或不對?我們已經習慣這個「習慣」,但卻沒有要改變什麼。就好像學習四不共加行的時候,跟師父說「已經做好了」,但做好了什麼?我們只是做皈依大禮拜、念誦金剛薩埵、做獻曼達、上師相應法等十萬遍,但有沒有人說我的個性改好了?

培養學習不簡單,培養一個習慣更不簡單。很多時候,我們太習慣向外看,判斷事情好或壞都只看表面,覺得問題都是出在外在。以修持的例子來說:「上師~我不能禪修,因為我膝蓋痛。」說得好像就是因為膝蓋痛,才導致我們不能禪修,如果哪天膝蓋不痛了,那就可以禪修了嗎?禪修是調整我們的心,而不是外在的東西,包括我們的膝蓋、身體或任何外在的東西。就像這裡第十句說到:「不該漫無目地的到處閒晃遊蕩,應該在賢德上師尊前刻苦修行。」一開始,我們不知道如何禪修,那麼首先應該多聽聞,依止賢德的上師之後,應當心離驕慢,依其教言而修持;在聞思上經過一番努力後,不應光說不練,應當對所了知的教法實際去修持。

 

應當努力的十件事

1.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努力聞思。

2. 在生起覺受之後,應當努力修持。

3. 在沒有獲得穩定時,應當努力保持寂靜。

4. 當掉舉散亂熾盛時,應當努力調伏自心。

5. 當昏沈熾盛時,應當努力讓自己清醒。

6. 自心尚未穩固之前,應當努力禪修。

7. 心於禪定後,應當在後得位上努力。

8. 遭遇許多違緣,應當努力修持三種忍。

9. 當欲念貪心非常旺盛時,應當努力用種種嚴厲的方法予以克服

10. 當慈悲心微弱時,應當努力修練菩提心。

 

初學者要多聞思,先別跑法會

第一句「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努力聞思。」什麼叫初學佛法的人呢?並不是年紀小的時候學過、接觸過佛法,就不是初學佛法的人,不是這個意思。《了義炬》裡說到:「修行人分為『漸修』和『頓修』。」這裡的漸次修是指初學者,頓修則不是初學者。《了義炬》29頁:「有些人信心忽高忽低,在對治煩惱上時強時弱、智慧淺薄,容易被朋友影響動搖,害怕甚深文義,這是屬於漸次修的人,所以應不離善巧的上師,有次第的在道上修持,需要積聚福慧兼備的二資糧,不應該過早給予見地、修持的指導。」讀完這段,可以確信我們都是初學者。所以,「初學者」跟年紀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剛剛接觸佛法,所以就是初學者」,這種判斷是外在的,是錯誤的。

這裡告訴我們的,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努力去聞思,而不是共修或多參加法會。並不是說參加法會不好,沒有這個意思,學習佛法的人,在什麼階段就應該做什麼事,如果你是初學者,就應該努力去聞思,這不是我說的,是書裡這樣講的。事實上,所有的修持都是在調伏我們的心。禪修和修法,需要不斷學習以及不斷練習,不光是坐在那裡用一些方法禪修。舉例來說,很多閉關的行者在閉關中心學禪修,學到都哭了。他們在佛學院裡從來沒哭過,為什麼在閉關中心就哭了?他們在佛學院的邏輯辯論都很厲害,不覺得那麼難,但一旦閉關禪修,什麼是心?什麼是妄念?如何生起?怎樣的條件之下會生起妄念?妄念如何運作?每一個都需要去了解,這跟文字上是不一樣的,是要去經驗、了解學習的,真的不是那麼簡單。

對於頓修的人,《了義炬》說:「〔有些人〕智慧敏銳,悲心廣大,信心意願堅定,貪著少,一心向法,特別歡喜甚深文義,這樣的人是屬於頓修種性。這類的人就算不教導他方便道以及各種觀想方法,也可以直接給予心性的指引。」

第二句「在生起覺受之後,應當努力修持。」

這裡的覺受,是指你透過聽聞學習,對心和妄念以及煩惱,有知識上的理解,思維和分析之後,你不再有疑惑,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去努力修持。如果你對心和妄念都不了解,就直接做禪修,只是顛倒的了悟或者是邪見,因為你並沒有正知正見,對心性不了解。

第三句「在沒有獲得穩定時,應當努力保持寂靜。」初學佛法的人,聞思修持的時間要多久?幾個月?還是幾年?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時間,也就是在我們沒有獲得穩定之前,應該努力保持寂靜,讓心不受外界的影響,依靠一個靜處,持續地去練習和修持,一旦達到穩定,就可以離開靜處。

這前三句非常重要,大家應該要背下來,時時叮嚀自己。

 

 201862winter02

 

 

說自己是噶舉派,噶舉論典學了幾部?

初學佛法者的三個次第是:

一,應當努力聞思;

二,生起覺受後應當努力修持;

三,沒有獲得穩定之前,應當保持寂靜。

不管大乘、小乘,任何一個佛法的學習,都需要這三個次第。我們說自己是噶舉派的,跟隨了很多的上師,到底我們學了什麼?如果你都沒有正知、正見,你可能只會說自己參加過哪些法會。來台灣之前,我在英國的一個佛學院教課,他們要學25部論典、11部大手印相關的教典,如果你是噶舉派弟子,你們學過哪些?大家可能連經典名稱都沒有聽過,更不用說學過。目前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請問大家,噶舉派的教法還能延續嗎?如果你對噶舉有信心,如果你想護持噶舉,就去供養翻譯印製教典,只是一味的坐在那裡禪修或是打瞌睡,這樣根本沒有用處。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藏文那塊料,但如果你有心,一定可以做到的。我們可以花兩、三年的時間學習藏文,先不說為了佛教,就是為了你自己。我們真的用心、下功夫努力去學習藏文,就好像你學某個東西,可以花十年持續學習一般,只要有心,我們就可以學習藏文,然後把這些教典翻譯成中文,或是學習這些經論,好好去修持。我們常說自己是噶舉派,但卻沒有看過、學習過噶舉教法,那怎能說自己是噶舉派呢?為了佛教、為了眾生,我們得靜下心來想一下,哪些事情最重要,必須優先去做的。舉例來說,如果你是想學習佛法的漢人,那麼是一大堆的寺院對你幫助大,還是會翻譯藏文的堪布羅卓丹傑對你幫助大呢?所以大家為什麼不走學習藏文這一條路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如果你是有心、有想法、有思考的人,你就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應該改進哪裡?把焦點放在哪個方向?如果沒有真正好好的學習噶舉的教法,沒有降伏自心和煩惱,在無知的狀況下,反而會變得更貪嗔癡。舉例來說,有人批評噶舉派的上師或教法,你如果沒學習,馬上就會生氣的反應:「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噶舉派,你們才是這樣。」這樣的情緒化反應,其實更說明你並沒有學習過噶舉派的教法,沒有透過教法降伏貪心、嗔心、癡心,你自以為經驗過噶舉教法,反而助你製造對立,生起了貪心、嗔心和癡心。所以我們好好去想一想,應該要改和加強哪個部分。

第十件應當努力的事情,這裡說一下,禪修的一些方法,對目前的各位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如果不在大悲心方便法上修練,就會淪為小乘,所以「當慈悲心微弱時,應當努力修練菩提心。」

 

激勵自己的十件事

1. 思維暇滿人身難得,激勵自己聞思佛法。

2. 思維無常及死亡,激勵自己力行善業。

3. 思維業果不壞的道理,激勵自己捨棄罪業、不善。

4. 思維輪迴的過患,激勵自己證得解脫。

5. 思維輪迴眾生的痛苦,激勵自己修練菩提心。

6. 思維眾生的種種顛倒迷惑,激勵自己廣泛地聞思。

7. 思維淨除迷惑習氣的艱難,激勵自己修持。

8. 思維此惡濁時代煩惱旺盛,激勵自己對治煩惱。

9. 思維此惡濁時代障緣熾盛,激勵自己忍辱。

10. 思維散亂攀緣、悠悠忽忽虛度人生,激勵自己精進。

 

 

十種趨向錯誤的情況

1. 信心小而智慧大,容易淪為「空談」者。

2. 信心大而智慧小,容易淪為「逞強頑固」者。

3. 努力精進卻沒有真實口訣的人,容易走入錯誤與歧途。

4. 若之前不在聞思上下工夫,修持就會流入暗昧之境。

5. 若不在體悟和實證上下足工夫,就會成為油滑的學佛者。

6. 若不在大悲心方便法上修練,就容易成為小乘。

7. 若不在般若空性上修練,所作所為皆會流入輪迴道。

8. 若不打趴世間八法的念頭,所作所為皆會淪為世法緣。

9. 若對俗家人多有所求,就要看在家人的臉色。

10. 若功德與威力大,心性卻不定,就會淪為替庸俗凡夫做經懺的人。

 

 

別當「光說不練」的法油子

一般來講,智慧是好的,但沒有信心也是不行的。信心小而智慧大,容易淪為空談者;信心大而智慧小,容易淪為逞強頑固者──所以智慧和信心兩者都要大。但如何幫助我們生起信心呢?知道法的珍貴、了解法以及思念上師的恩德,會幫你生起信心。如何讓我們生起智慧呢?好好的聞思學習並且實踐,透過聞思學習,有了基礎,然後在心中產生體悟和實證。學佛一開始你可能充滿熱情,但慢慢地,你對佛法不再那麼相信,所以要多去思考、聽課,看看閉關中心平時在做什麼。

很多中心負責人是法油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他們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有點信心,也想做好,但慢慢地對佛法沒了耐心,他們很會說、也說得很好聽,因為聽過很多法,但聽完之後沒有什麼感覺。所以,初學者有發心、想要學,重點就是不要走歪了,要踏實的聞思修持。真的想好好學習,就要觀修,這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閉關中心裡有一位法友來自台灣,他剛來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念佛學院的時候不要作其他雜事,不要被其他雜務干擾,要好好讀書,更不可以募款。」這位學生現在還在閉關中心,現在我們現場課程跟閉關中心連線,他也聽得到,目前有位堪布也在教他翻譯《入中論》。翻譯經典可以真正幫助他人,他這樣做才真的是利益眾生。所以是佛教寺院對你有幫助大,還是翻譯的堪布對你利益更大?你真想學佛就要好好想想,目標要想遠一點。你如果開始去學習藏文,至少今生有一些成果,先不談可以利益到多生多世,這一世也是有成果的,而不是就這樣過下去而已。

所以,總結來說,知道法的珍貴、了解法以及思念上師的恩德,就會對法有信心;而好好的學習,就能生起智慧。一開始學佛,目標要想得遠一點,穩定長遠的堅持下去,這幾個要點是要把握的。一定要想清楚才開始,一定要在聞思上努力下功夫,如果沒有做你該做的聞思及實修,就會淪為油滑的學佛者,對佛法就不再有信心。

 

201862winter03

 

小心「世間八法」泡爛你的初心

我們看第九句:「若對俗家人多有所求,就要看在家人的臉色。」這句話在密勒日巴的傳記中有太多的例子,所以不要落入世俗中,沉溺在八法當中。我們對法的興趣是有的,但往往不知不覺落入世間八法中,在裡面打滾到腦子都壞掉了,對佛沒有信心,下場也不會好的,這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以我來說,我覺得外在的環境干擾了我,認識的人越多,於是聊天、妄念也變多。修行不進則退,我感覺自己變壞了,覺得這樣會害到更多人,這不是開玩笑的,我不想自己繼續退步下去,所以想調整自己,想多待在閉關中心裡上課。目前因為課程的規劃,我一年裡會有九個月在尼泊爾、三個月在海外上課。但明年開始,我會減少出國的時間,在海外教學的時間會縮短為兩個月。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如果我自己沒有做好,將會害到對我有信心的人。對我而言,認識再多的人也沒什麼用,因為無法教太多正法,就好比你們,你們太忙了,我不會拜託你們上課學法,即便拜託了也沒有用,你們都忙著世間的事情,卻不用心在佛法上,就會像上面第十句講的「若功德與威力大,心性卻不定,就會淪為替庸俗凡夫做經懺的人」。我敢這麼說,是因為我什麼人都不怕,即便不供養都沒關係。我也沒有想要成名,也無所求。所以有人要請我去上課,我可以決定要去或不去。

 

十項容易混淆的事

1. 信心與慾望會被混淆。

2. 慈悲與貪愛會被混淆。

3.「所知本體的空」與「心意造作的空」會被混淆。

4. 法界與斷見會被混淆。

5. 證悟與覺受會被混淆。

6. 敦肅大德與詐現威儀會被混淆。

7. 滅惑與被附魔會被混淆。

8. 成就者與騙子會被混淆。

9. 利益他人與利益自己會被混淆。

10. 善巧方便與諂誑愚迷會被混淆。

 

學問多了、口才好了,但跟空性還是很不熟

第三項「所知本體的空與心意造作的空會被混淆。」就好像有些人沒有念過佛學院,他可能聽過空性,對空性有些了解;一旦進入佛學院後,都在談空性,也學習了大經大論、中觀等等,但他對空性理解並沒有變得更好,只是口才變好、也更傲慢了。這些「所知本體的空」、「妄念的空」,甚至第一次聽到空性跟學過很久的空性,我們都還分不清楚差別到底是什麼,都還屬於「心意造作的空」。

(系列五)聽打:林伊琦

------善報2018冬季號 pg. 04-15

善報助印連結:

https://donate.spgateway.com/hwayu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