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拉布/修心七日閉關開示摘錄
聰明聽佛法,聽到心坎裡!
正確的聽法方式是,藉著說法的內容去檢視自心,擷取你覺得有道理的部分做修持,
並且生出自己的智慧;如果只是一昧分析、強記,就會造成人與法分離。
時間:2018年11月28日~12月4日
地點:華藏教學園區
翻譯:妙融法師、施心慧
攝影:黃嘉珍
阿彌陀佛,晚上好。接下來是為期一周的閉關,非常歡喜來到這裡,為什麼呢?主要的原因是這次的閉關課程沒有收費。
好好聽法,不浪費當下機會
近來的佛法課程,似乎跟金錢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雖然我們可以透過錢財的供養去積聚福德,但是這些都應該要建立在信心跟信任上。我並不是說自己不喜歡錢財,我也是世俗人,對於財物多少貪著,但是我們已經在修行、學習佛法了,所以應該盡可能如法,要更傾向佛法的方式去思考。
佛經裡要我們離貪,尤其對「出家」修行的定義,就是捨棄世間種種享受。雖然目前我們無法做到、無法達到這樣的標準,但是也要盡量朝著佛法告訴我們的方向去思考努力。因此,如果是以世間法做世間事,這樣還好;但如果我們是以出世間法,也就是佛法去做世間的營生等事情,那罪過是很大的。
佛陀在經典裡說過,金剛乘行者若違犯三昧耶戒,未來必會墮入無間地獄;而在律典裡卻提到:即便殺了很多的人,都不一定因此墮入無間地獄。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如果你違背佛法,罪過是比較深重的;反過來說,如果你如法、於法相應、相合的話,那麼利益是非常大的,甚至因此獲得解脫或成就佛果。
這幾天我們會一方面學習、一方面修持,希望各位不要浪費這個機會,因為如果沒有好好地聞法學習,你不只浪費自己的時間,同時也浪費講說者還有翻譯的時間。
我們常說聞法能消除我們的闇昧愚癡,這就好像我們需要上學接受教育一樣。所以希望大家在聽法的時候能夠專心,好好的聽法。透過聞法,我們可以生起智慧,之後也才知道如何去做修持。
那什麼是好好的聽法呢?我發現很多人在聽法的時候做禪修,閉著眼禪修,當真正該修持的時候,心裡又開始胡思亂想,如此一來,兩邊都沒有真的做好。所以希望大家不論在聽法或修持的時候,都不要浪費當下的機會。
聽法不得要領,人與法分離
聽法的時候,如果只是去記住講說者的內容,去分析他說的內容,這樣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聽聞佛法方式,這會變成什麼呢?就是你的人跟法是完全分離的,這樣子是沒有辦法真正學好佛法的。
那我們該怎麼樣去聽法呢?我們應該要的態度是:說法者對我的心上講什麼?也就是藉由這個人的講法,我們去檢視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想法。因為你想知道你心中的認知是對還是錯,抱著這樣的心去聽聞佛法,這才是真正聽聞佛法的方式。
再強調一次。如果你只是想著說法者到底說什麼呢?他是什麼意思?他講什麼?這樣的思考模式,對你的心是起不了作用的。就好像我手上拿的磬槌,我如果只是思考這個磬槌到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要幹什麼?那麼這個磬槌跟你、跟你的心是沒有任何的關係!
不論對方講的是什麼,你應該要想的是,他講到我的心上什麼,這就是從你的心上去找那個法。這就好像有人跟你說:「誒,你的臉這裡髒了!」這個時候,你關注的焦點要在自己的臉上,而不是外在的任何一個對象。
所謂「初學者」,跟時間無關
在這座香裡,要講一些關於禪修的方法。禪修教導有兩個部分:一是身體的安住;一是心的安住。雖然分為兩個部分,但也無法全然分開,這是要視行者的狀態的。
對於初學者或稍微進階、有體驗的人來說,身體就是這樣,心就是這樣,不一定可以明確的分辨,而且不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變化,甚至之後也會有所變化,所以一切都還是得看修行人自己的狀態。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初學者」,不是以你的修行時間來算的。因為有些人即便修了很多年,可是事實上並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並沒有真正掌握到修行的要點;反之,有些人雖然修行時間不是很久,但是很快就能掌握要點,能很快地用上功,這也是有的。所以這裡的「初學者」,重點是指修行者心上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跟轉化。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知道有三乘:小乘、大乘、密乘(金剛乘),每一乘各有不同的斷除目標。比方小乘主要斷除、捨棄的是貪,所以叫離貪;大乘主要捨棄的是嗔恨、嗔心;至於密乘,主要修持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要捨棄及斷除不清淨的感知,也就是不淨的一種認知跟感知。
我們常聽到人生有三毒:貪、嗔、癡,所以每一乘都各自有特別要去斷除的對象,小乘主要斷的是貪,大乘斷的是嗔,到了金剛乘要斷的就是癡。
這裡要強調的是,修行的好壞並不取決你做了多少、多久的修持。
修行的好壞,取決心上煩惱的多寡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例來說,有人即便一輩子都在做小乘的修持,但是貪慾還是很大,這就表示他沒修好;但是有一種人從沒學過、做過小乘的修持,但是自然而然的貪慾就是很少。那我們就要問了,這兩種人,誰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呢?我們會說,貪慾比較少的那位才是修行者。
同理,有人一輩子修持大乘,即便修了一輩子,但是嗔心還是很大;而有人一輩子都沒接觸過大乘教法,也沒修持大乘,但他就是沒什麼嗔恨心,因此到底是誰修得好呢?當然是沒嗔恨心的人修得好。
同樣地,很多人長時間修持金剛乘,但是充滿邪見,甚至連上師都毀謗。從這些情況來看,他就是沒有好好的修持金剛乘。
由此而知,我們可以看到,修行的好壞,取決於他心上煩惱的多寡,而不在於修了多久、修了多少。
我們都承認有輪迴,也承認有業力。有些人也許今生並沒有花很多時間修持,但不表示他過去生沒有做,過去的薰習是能帶到今生的,所以即便今生沒有學習,但因為薰習還在,所以自然而然心上的煩惱就會比較少,能夠達到法上的成就、成果。
身的安住:七支坐法利益大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身體的姿勢、身體如何安住。
說到身體的安住,很多人可能心裡馬上產生害怕、擔心,會認為自己的腳不好、腰不好等等,所以沒有辦法做到。最好不要這樣預設,沒做就先擔心害怕,因為預設也是沒有用的。我們可以這樣想:即便腰不好、腳不好,也不會因此到監獄、不會因此被打,何必怕呢?
如果一開始就有恐懼害怕的心,一開始就不喜歡,很自然就會遠離它,就會產生距離。這就像小孩子看到害怕的人,自然拔腿就跑;但如果是喜愛的對象,很自然就會去靠近。所以,關於身體的安住,我們就是盡力去做,一開始要放下擔憂跟害怕的心。
當我們抱著喜歡的態度,就算後來讓我們有什麼不舒服,也能接受,也不會覺得那麼難受。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已經害怕跟不喜歡,那些不舒服或難受會馬上發生。比如一開始就預設擔憂:「我腰痛」、「我不行」、「我做不到」……一旦開始打坐,那種不舒服的感受是馬上生起的。
一旦後悔不開心,善業跑光光
所以做任何修持練習,一開始不要恐懼、害怕。但是這裡要提醒大家,雖然我們說不要恐懼、擔心,但是也不要勉強,畢竟我們不像密勒日巴大師,抱持即便死也無憾的堅定修持誓願。我們往往勉強自己一天、二天、三天之後,就開始後悔,覺得就是上次太努力、太勉強,導致現在疼痛纏身,腳壞了、腰壞了等等。我們的狀態就是勉強一陣子,之後往往產生後悔或是怪怨,這樣反而更糟糕。
所以這裡大家盡力去做,如果實在膝蓋、腰、腿等不舒服,後面準備了椅子,可以去坐。如果你很勉強待在坐墊上,雖然身體坐著,但你心裡生起各式各樣的擔心,擔心身體可能受不了,這樣子也不算是修行,對吧!所以大家要去調整,不要因為勉強,造成自己任何的後悔跟怪怨,尤其是後悔。
各位都知道,有沒有善業,取決於有沒有歡喜、喜悅心,如果你後悔、不喜悅,連原本的善業都沒有了,所以大家要去平衡調整。
接著我們要說七支坐法本身。
不論顯或是密的經典,都講到七支坐法,這是非常普遍的說法。就好像我們常常說禪修的時候,總想要去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我們很難坐在吵鬧的地方禪修,由此可知,環境對我們禪修是有很直接的影響。同樣的道理,身體對我們也是非常直接的影響,所以當你把身體的姿勢擺對,對我們、尤其是對我們的心,是有很大的好處。
一、金剛跏趺坐:七支坐法裡提到金剛跏趺坐,白話就是雙盤,如果做不來,就用單盤,也就是菩薩坐姿。教典說,金剛跏趺坐有非常大的好處跟利益,畢竟因為身體跟心是有關聯的,身體影響我們的心。同樣的道理,外境跟心也是有關聯的,外境也一再影響我們的心,所以教典說,禪修的時候,如果做得到,最好是金剛跏趺坐。
二、雙手結禪定印:在剛剛講完了腳之後,第二個就是手。手的擺放的方法,一般就是交疊在一起,大拇指大概碰觸到,放在我們肚臍以下四個指頭,就是放在你的腿上。
三、肩膀放鬆:第三是肩膀,肩膀不要聳起來。當然,也有一種特別的禪修方法是讓肩膀聳起來,但是這不是現在要做的練習。我們就是把肩膀放鬆,手臂不要緊靠著身體兩側,讓你的身體跟手臂有些空間,其間的空氣能流通。
四、五、脊椎打直、微收下巴:這裡要注意一件事,當脊椎打直的時候,很多人胸口就往前凸,整個下巴上揚,如果你變成這樣,其實你的脊椎是無法挺直的,真正好的禪修姿勢,是下巴要往內收,貼近喉結。
六、唇微張,舌尖頂上顎:嘴唇的部分自然微張,舌尖頂著上顎。
七、眼睛睜開,有助保持清明:一般來說,就是看你的鼻尖前方大約四個指頭距離的地方,但是也不用真的去量它到底是在哪裡,意思就是不要看太遠的地方,看鼻尖前方一帶就可以了。
我們常說眼睛是靈魂之窗,眼根與我們心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我們透過眼睛去看,所以很多的妄念、分別念,其實都是透過眼睛產生的。譬如我們想知道這個人心裡在想什麼,往往是看著對方的眼睛,透過對方眼睛,你可以知道這個人大概在想什麼,而不會去看對方的鼻子、耳朵等,由此可知,眼睛跟我們心的關聯是很密切的。
那如果我們把眼睛閉起來會怎樣呢?關鍵就是,你的心會不清明。
舉例來說,當大家睡著的時候,心清不清明呢?也許我們並不能很確定睡著的時候,自己的心清不清明,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睡覺的時候,眼睛是閉上的。比如哄嬰兒睡覺,只要看他眼睛要張不張、要閉不閉的時候,就知道他已經是在渾沌狀態了,光看這個眼睛,我們就知道他快要睡著。反之,如果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就知道他是很清醒的。
修行長智慧,不可不知兩要點
如果心不清明,又會怎麼樣呢?這裡出現另一個問題,我們做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增長智慧還是變得愚昧呢?當然是為了要有智慧,那麼我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認出自己的各種念頭;
二、認出我們心的本質。
關於認出自己的念頭,如果你心不清明,是認不出妄念的。一旦認不出妄念胡思亂想,那連基本止的禪修都做不到。這裡要強調的是,初學者一旦閉上眼睛,就很容易妨害自心,很難保持清明。
當然,我們現階段是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沒有念頭,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要做的是:認出各種的念頭,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關於念頭的部分,之後我們還會繼續說明。
講到觀的部分,是要認出我們心的實相或是心的本質,這是觀的目標。但是,要認出心的本質實相,也需要心清明,如果連念頭、妄念都看不到,怎麼能說你看得到心的實相本質。
因此,只有保持心的清明,才能讓自己認出各種的妄念,看到這些妄念之後,才能夠慢慢深入,才能有機會看到心的本質與實相。於是我們說,讓心保持清明是非常重要的。禪修時眼睛睜開,有助我們保持清明。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佛菩薩、成就者、阿羅漢等聖者們的唐卡、塑像,他們或站或坐或躺,各種各樣的姿勢非常多,但大家可以發現一點,他們的眼睛很少是閉上的。偶爾有閉眼的時候,多數發生在他生起極大信心、慈悲心或是在思考的時候,但這樣特別的情形還是少數。
斷除「只有這樣是對的」貪執心
這裡我要再補充,雖然說在吵鬧的地方禪修可能會受到影響,但是也不是絕對必然的。對於某些人來說,在安靜的地方禪修也許能修得好,但是他未必有突破,也許在吵鬧的地方,像是城裡喧囂之處,反而可以去試煉他的修持。這就好像我們學騎腳踏車,一開始會在平坦寬廣的路上練習,一旦有了一定的水準之後,平地騎腳踏車已經不可能再更進步了,就會去找比較具挑戰性的環境練習,因為在那樣艱困的環境下,騎車的技術才能更好。對於修行者來說,沒有絕對在靜處就比較好,在喧囂的地方就不好,這完全取決於修行人自己的狀態。
一件事情,我會講正面也會講反面,我們兩面都要接受,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只認定「只有這樣才是好的、才是對的」,也會變成一種貪著。就像我們剛剛講坐姿,譬如七支坐法,可能因此會產生一種貪執,這個貪執是什麼呢?就是認為:「這樣做的人修行才是好的,如果不這樣做,修行就不好」,貪、嗔又會在這裡體現出來,因此,我們要特別的注意。
因此當你認定「只能這樣」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好的,這是一種貪執的體現。就好像我們講到信心。對於上師,我們也會拿自己心中的認定標準去看他坐姿,如果一直坐在那裡就有修行;如果上師走來走去就是沒有修行,就是不好。當你心中這樣認定的時候,你就陷入「只能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知道,修行是怎麼樣都可以修的。七支坐法做得好,很好;但你也要認識:一個會修持的人,走路也是在修行。當你有這樣的信心,不論上師做什麼,都可以認識到:這也許就是他的修持,他做了不同的挑戰。因為看到不同的面向,而你更有了信心。
這就好比《心經》裡說的三輪體空,如果你能認識到沒有佈施者、布施對象也沒有佈施這件事,就表示你是有智慧的。在這裡,我們就是要去除執著,遠離「只有這樣才是對」的貪執心。因為這樣的心,會讓我們變得非常狹隘。
打破框框,讓心愈來愈寬廣
我們要知道,學習並懂得佛法之後,我們的心應該要越來越寬廣,一旦這樣的力行,你的煩惱會減少;反之,如果你只是認定一種方式,只限定一個才是對的時候,你的心會更狹隘,各種煩惱、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不會只設定坐在坐墊上才叫做修行,因為一旦這樣的設限,那麼人生真正能修行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所以,我們應該從心理上轉化我們狹隘、設限的思想。首先你要認識到,行住坐臥都應該是可以修持的,修行的定義是,任何時候都能夠去做到的。當你心中有了這樣認定,不論在行住坐臥任何時候,你都更願意想去做修持,也就是說,要先打開我們的思想,讓自己知道任何時候都能做修持。
總之,關於毗盧七支坐法,若你做到一個,就是一個好處,做到兩個,就是兩個好處,做到三個就有三個好處……當然,能做好七個,就有全部的好處,各位就盡力去做。
身體的部分就講到這裡,這是不難的,但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心的安住:
不念過去,不思未來
再來講到心。這次我們有一些基本的課誦,也就是一開始唱誦的,其中包括:〈上師祈請文〉、〈金剛總持祈請文〉……其中就包括一些修持上的引導,你該做的、該斷的、該修的等等都有提到。
誰讓我們生起信心,就觀想誰
講到念誦〈上師祈請文〉,舉例說明一下。即便未來一星期我會在這裡講課,但是大家在做上師祈請的時候,心中想的不一定要是我,重點是你對誰有信心就想誰,但也不要想太多。比如你可能有兩位上師,該想哪一位呢?這個部分,之後我們會再詳細說。總之一開始,你想到哪個就是那個,不要考慮太多。
其實所謂觀想上師,目的是讓我們生起信心。為什麼呢?因為上師是我們的引路者,如果沒有信心,未來的道路會走得不踏實也會變的比較困難。於是一開始,我們要生起信心,如此才能順利且毫不猶豫的走向上師引導的道路。
這裡要說明的是,你有信心的這位對象或上師,不需要在乎他的性別或出家還是在家眾,都不需要太過計較。事實上,即便噶舉的傳承,最初的幾位祖師也是在家眾,比如馬爾巴跟密勒日巴大師,而像瑪姬拉尊祖師或是耶喜措嘉佛母則是女性,所以重點就是,你心中認定是誰,就是相信他,尤其他讓你懂了佛法、讓你改變,只要讓你有信心的對象都可以去想。
另外補充一點。我們剛剛講到的是,如果你要祈請,要祈請你有信心、讓你知道法、讓你有所轉變的對象,不論是男女或是出家、未出家都可以;但有一點很明確的是,如果要出家,不論是男眾或女眾,要去依止的是有戒律的比丘或比丘尼,這一點是很明確的。
顛倒的祈願,千萬遠離
再來是〈金剛總持祈請文〉,它雖然很短,但基本的禪修方法、口訣以及教導要點都在其中,也包括了我們應該做的好的祈願。
哪些祈願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呢?就是要好好的利益眾生!大家要知道,「眾生」就是大家的親朋好友都包含在其中了。舉例來說,如果你只想著自己的小孩好,但台灣其他的人都不好的話,事實上,你的小孩也好不了。這種只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事業、人生順利的祈願,是顛倒的祈願。因此,在思想的訓練上,我們要試著讓自己更寬廣,減少只想著自己、只要自己好的私心。
導致我們各種不舒服的禍首
講到心的安住方法,在教導上說「不念過去,不思未來」。乍聽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滿簡單的,但是仔細去思考,你會發現其實它是非常難懂的一句話。
為什麼很難呢?從思想角度去理解,到底是什麼叫做「過去」?光要把這弄清楚,就不太容易;再者從實際執行面來看,完全「不想過去」,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理解、做到「不念過去、不思未來」,是很困難、不容易做到的。
大家可能會有疑惑,「不念過去、不思未來,心安住當下」,是不是佛教專門的修持方式,是不是只有佛教才這麼講呢?事實上,這跟佛教或是宗教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呢?因為不論是不是佛教徒,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不喜歡困難以及麻煩,更重要的是,我們心就是不喜歡「不舒服」。
大家可以發現,造成我們心各種不舒服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總是想著過去或擔憂未來。如果你習慣這樣狀況,當下你的情況就是各種的不舒服。如果你習慣想著過去、想著未來的時候,你的心就永遠無法平靜,永遠處在不舒服的狀態當中。
所以,「不念過去、不思未來」不光是針對佛教徒,不論你是不是修行人,是不是佛教徒,一旦能稍微減少對過去、未來的思維,當下就是平靜、喜樂的狀態,這是馬上就能發生的事情。對於西方非佛教徒而言,都覺得這樣的修行引導非常好用,並且願意去做這樣的練習。因為你的心自然而然就會比較寬廣放鬆,也比較容易管好自心。不用管這樣修行死後會得到怎樣的結果,這也不是我們要去擔憂的,為什麼呢?因為只要能做到「不念過去、不思未來」,你在此刻、當下,就得到好處。一旦你放下過去、放下未來,當下你馬上就能快樂,當下就能就放鬆。
「我是佛教徒」,這個念頭
讓你離佛法愈來愈遠
一般來說,我們習慣一聽到教法,馬上就有「我是佛教徒」的念頭跑出來,事實上,一旦你有這樣的想法或概念出現,就已經離開佛教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教是不承認有「我」的,當你的心裡出現「我是佛教徒」、「我是什麼」的時候,就表示你離佛法越來越遙遠了。
這裡也要提醒大家,我們聽法的時候,不要想「哇~這人說的跟我之前聽的不一樣,是不是跟其他上師互相矛盾?或是他說的跟師父說的是一樣的等等。」我們不要去做這樣的思想分別。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跟想法,所以,大家就放輕鬆的聽法,然後自己去分辨是否有道理,再去擷取你要的智慧。重點是,你要擷取你覺得有道理的那個部分去做修持,並且生出自己的智慧,這才是重要的。
聽打:徐姮巧
------善報2018冬季號 pg. 04-15
善報助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