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拉布仁波切/ 岡波巴大師《勝道寶鬘》開示
想清楚再依止,學佛不是衝動消費
華人弟子有時好高鶩遠,往往心不定,變來變去是學不到東西的,這些也正是我們學佛要對治的問題。
時間:2017年10月20-22日
地點:化育道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攝影:妙願法師
一般來說,佛教分為大乘、小乘。大乘部分,大家應該聽了很多;反觀小乘,多數人會認為它很基礎就輕視它,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小乘談到的皈依戒、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是佛教最重要的基礎。如果我們輕視了小乘,就等於輕視了自己正在持守的戒律,這是很怪異的一種想法。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要尊重小乘法門。
沒有顯乘基礎,密乘是修不起來的
從修持的基礎上來說,小乘是一個重要的根基。舉例來說,要大乘「法無我」,必須要先有小乘的「人無我」見解,如此才有可能證悟「法無我」。我知道有一些人沒有修持小乘,就直接
進入密乘修持,尤其是華人。他們沒有學習過所謂的漢傳佛教的顯乘教法,有時候甚至不很喜歡漢傳佛教、不喜歡顯乘,或是強調「我是密乘、他是顯乘」的想法,這是非常不好的。
事實上,如果沒有顯乘的基礎,密乘是根本修不起來的,就好比這次我們談到樂空、明空、顯空不二、雙運等等,這裡面都有一個字──「空」!
空的部分,在顯教裡講得很清楚。所以,如果你輕視了顯乘或是所謂的漢傳佛教的教法,等於輕視了空的教法,或者等於輕視了你正在行持的大乘六度波羅蜜的教法。從相信、信任,也就是信心的角度來說,你要知道,對於修持密乘的人來講,漢傳佛教或是大乘中的顯乘是最重要的基礎,不可以生起一念的「沒有信心」或是「輕視」。
格魯、噶舉傳承,上溯源流是噶當派
舉例來說,格魯派是以噶當派教義為基礎所創立的,所以有新噶當派之稱,換句話說,格魯派的法脈內容,其實是傳承自噶當派,而噶當派最主要的法脈,就是由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的,譬如《菩提道燈論》等內容;噶舉派則是結合了兩個法脈:一是噶當派,另一就是大手印的傳承,就像是兩條河流會合為一的傳承。如果我們這樣子來看格魯派、噶舉派,其實也是同一個源流,都是屬於噶當派。
再來看噶舉派的祖師,譬如岡波巴大師,他最早跟隨大手印教法的這些老師,都是噶當派的善知識,所以像《勝道寶鬘》或是《解脫莊嚴寶論》,都是依據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而來的,當然,裡面有一些教法是傳承密勒日巴,但是大部分的教法是岡波巴大師跟隨噶當派大師學的。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噶當派是修顯乘的菩提心,不論是格魯或噶舉,都是傳承自阿底峽尊者;當然,噶舉也有來自馬爾巴大師的教法,是屬於密乘的教法,這些法又藉由馬爾巴大師的弟子傳到格魯去。所以不要再分他們格魯、我們噶舉,也不要再批評格魯了。因為這樣的批評,等於批評你自己,代表你無知。
噶舉經典觀點,很多來自薩迦派
同樣地,對於薩迦派,也不應該隨便批評,我們要知道,噶瑪噶舉跟薩迦派的法源是非常深厚的。舉例來說,第六世噶瑪巴通瓦敦殿依止很多上師,但他最主要依止的上師就是薩迦派的昆千容敦巴,他是一位非常有學問、修持非常好的一位大師。所以,噶舉裡有非常多薩迦派的見解跟觀點。
大家知道嗎?噶舉派經典著作最多是在第七、第八世噶瑪巴,從這角度來看,第六世噶瑪巴跟隨薩迦派昆千容敦巴大師學了之後,更是增添了噶舉派教法的厚度與深度,所以第七、第八世開始有噶舉自己的經典著作出來。由此可以看到來自薩迦派的一脈相承,當時也有一段佳話就是,薩迦派容敦巴自己也受到鼓舞,因為「有佛一般弟子的噶瑪巴來當我的弟子」。所以,由此可以看到,噶瑪噶舉的教法、教典也深受薩迦派傳承的啟發。所以如果批評薩迦派,也等於是在批評自己,等於在批評第六世噶瑪巴一樣。
寧瑪、噶舉上師互為師徒
其實寧瑪派也是如此的,寧瑪派偉大的學者龍欽巴大師,是大圓滿教法的弘揚者,其實是噶瑪巴讓炯多傑的弟子,也就是說,他主要依止的上師就是噶瑪巴讓炯多傑。寧瑪派裡,這位大師所撰寫的叫做龍欽寧體,可以說是寧瑪最重要的著作,你也可以說,他主要是傳承是來自噶瑪巴讓炯多傑的教法,所以關係也是非常深厚。
再來說噶舉教派的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就是第一世蔣貢仁波切,他一開始最主要依止的上師大多是寧瑪傳承,譬如雪謙嘉察仁波切等傳承,之後因為依止了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貝瑪寧傑汪波,依止他為根本上師之後,他才到了八蚌寺,才會被說成是噶瑪噶舉教派。
同樣地,像米滂仁波切也是跨足了不同教派,他可以說是寧瑪派近代最著名的一位學者、實修者,也是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弟子,他接受了噶舉傳承的教導,又聽聞了薩迦派的蔣揚欽哲旺波教法,可見當時這幾位大師,都沒有任何的宗派意見或是門戶之見,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與蔣揚欽哲旺波,在當時更推行了利美運動,又被稱為不分教派運動。再比如,大家會說蓮花生大士是寧瑪派,但在噶瑪噶舉來講,我們會說大司徒仁波切其實就是蓮師的化身,在很多經典裡都有這樣一個授記,也說噶瑪巴是觀音菩薩或是蓮師的化身。
其實從修持的儀軌上來講,我們噶舉修的很多法,其實都是寧瑪的伏藏法。伏藏法最主要的傳承是蓮師,蓮師是寧瑪的祖師,噶舉的祖師是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舉了這麼多例子,主要是讓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雖然是屬於所謂的噶舉派,其實我們從修持或法脈來講,其實真的沒有所謂他好、我們不好、我們比較好、他不好的分別。
帶著世間習氣,學不好佛法
但往往問題在於,我們是帶著世間的習氣而來學習佛法、親近上師。世間的習氣就是貪、嗔以及分別心,於是依止上師的時候,容易帶著貪、嗔、對立的觀念學法。如果是這樣,你是無法進入佛法,甚至反而會把你帶入地獄。
所以話再說回來,你要對小乘、顯乘有信心,而且要知道,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在法上來講,都沒有差別,要帶著這樣的心來修持。換句話說,你不用擔心這是其他教派的教法,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上師的德行,他具備怎麼樣的功德,這是要觀察的。如果他是好的上師,不用考慮他是不是噶舉來決定是否跟隨他,不用這樣想,只要他是好的上師,符合我們觀察的上師應有的德行,你就應該跟隨他的;反之,如果他不是好的上師,不符合這些德行,你也就不要跟隨他。
之前我們看了賢德上師的十一種特徵,記得照所列出的十一個佛法條件去觀察,而不是用世俗的方式去觀察,譬如他屬於哪個教派、出不出名或者年紀大小、長相好不好看等,這些都不該是你評判的標準。說不清現在是怎麼回事,可能是人的福報不夠還是末法時代,那些越做怪的上師,就愈有人信,規規矩矩的上師,反而沒什麼人跟他。
持有法脈的標準是什麼?
了解法脈傳承之後,再來要談到如何弘揚法脈。
首先了解什麼是持有法脈?是指上師對於這個法的觀點、經驗還有實修的方法等,做弟子的你真的全然了然於心,也真的這樣去實修、實踐,這樣就是持有這個法脈,持守、弘揚教法,是很重要的。
每一個傳承、每一位上師所教的方法都不會一樣,就像佛陀當年利益眾生的時候,因為每一位弟子的根器都不同,因此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每一個法都很重要。從這角度來說,任何你學到、領受到的法,都是重要的。
對眾生來講,你學到的任何法,都是有幫助的。因此,如果你學到了法沒有弘揚,或是忘失這個法,這是很大的損失。就好像你在某個地方得到某件珍寶,珍寶對世界上未來影響非常大,結果你卻把這個它弄丟了,眾生就無福受用這個珍寶,要學這個教法的機會也沒有了。
總而言之,持守、弘揚教法,是因為你知道教法可以利益很多眾生,不可以讓它喪失,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受用,但未來總會有人受到利益,所以要帶著關愛眾生的心,持守跟弘揚你所學到的教法。這個利他的觀念,是你的責任,要好好持守。
如何判別道場中心的好壞?
如果能帶著利他的心,持守跟弘揚教法,就可以被稱為持教大師。重點是:不帶著貪、嗔持守跟弘揚教法,而是帶著積極利他的心,這是非常重要的。舉例來說,我知道台灣有很多的中心、道場,其中也有很多假的宗教團體。從好的角度來看,台灣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度,所以各種情況都有,從不好的角度來看,宗教團體或是道場中心是良莠不齊的。
我曾聽過,很多中心不讓學生去其他地方聽課,就只要好好待在這個地方。從這裡就知道,提出這樣要求的並沒有真的覺得教派是沒有分別的,並不真的把教法跟上師放在第一位。也曾聽到一種說法是:「這個上師在這個中心說法,那我就不去了;或是某個教法是在別的中心傳授,那我就不去了。」這樣的中心跟學生的關係,感覺像夫妻關係,會嫉妒、害怕、擔心彼此,這真是一個很奇怪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也代表這個中心的運作是在世間法上,並不在正法上運作,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這樣狀況會導致不合睦、不團結,因為大家各有盤算,不想團結在一起。不團結的後果就是沒有力量,最後這個法脈就無法延續長久。所以,希望各個中心或派別,可以互相交流,這真是很重要。
佛教的危機,我們看到了嗎?
我想在座可能有人曾參加過法王在德里說法的課程,就是香港聯合各個噶舉中心舉辦的一場法筵,當時我沒有聽到,事後有人跟我說,法王當時跟在座的弟子們講:「這次香港噶舉中心聯合舉辦這個課程非常的好,不像台灣……」意思大概是:台灣噶舉中心感覺像一盤散沙,真的可惜。因為說實在的,比起基督教、印度教等,佛教徒在世界上的人數真的不算多,很多宗教背後其實都有國家的支持,這並不是說誰好、誰不好,只是世界上的佛教徒已經那麼少了,大家還在你爭我奪搶小小的一塊餅。
好比台灣有2300萬人,台灣的噶瑪噶舉派到底有多少人?大家可以算算。這情形就像噶舉中心在搶一串念珠一樣,除了這串念珠之外,還有多少人是連佛教都不認識,他們沒有任何信仰,雖然可能對佛教有興趣,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這樣的做法也跟佛法相違,因為這代表貪嗔,不是佛教的行誼,只會造成教派越來越衰退。
真的希望各個中心能夠和睦,不是去限制誰或是互相競爭,能幫助一個人就是一人個人,其實在自由的國度裡,卻有中心限制弟子「不可以去這、不可以去那」,這是一件怪異的事情。
我大概在14~15年前來到台灣,當時沒有認識很多人,受邀到一個噶舉中心教四加行。那時候來上課的學生不多,記得那個時候我這麼講:「你們要專注的是好好的學法、聽法並且修持,不要覺得跟了我學,就是屬於我的弟子,重點是學好法,到哪個中心,就是跟那個上師學好法,不屬於任何人。」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當時我還記得我講了這樣一段話:「只要是你有信心,覺得真的有德行、有修為的上師,不論他在哪裡,你就去跟隨他。」到現在為止,我還是這麼覺得,來聽課的人並不屬於任何人,重點是大家要好好聽法。如果有能力,就多去依止上師多學習,這是我的一個看法。
放下自他分別,從自己做起
說到宗教這個詞,有的時候麻煩就來了,這個麻煩不是指宗教的教義麻煩,而是指信仰者的誤解造成很多問題。我相信教法的內容不是問題,雖然我對基督教、印度教並沒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至少都是教人為善、關愛眾人,並不會傷害別人。同樣地,佛教也是這樣子。很多時候,當宗教有人為管理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麻煩。
講回佛教人數,很多研究指出,未來世界上的佛教徒應該會越來越少。目前看到的現況也確是如此,舉例來說,雖然佛教目前持續在西方弘揚,但實際的信仰人數並沒有大幅度成長,但衰退人數卻相對的多。講到宗教這一塊,尤其是西方人,只要對他說是宗教,他們其實都很不喜歡,他們只願意聽教義,只願意聽法的內容,就是因為人為造成很多問題,導致現在對宗教甚至佛教都沒有太好的看法。我們或許沒有辦法一下子讓他人改變看法,但是最少要能做到不貪、不嗔,換句話說,不要太有自他的分別、不要有宗派之分,如此一來,至少能影響周圍的人,慢慢就會越來越好。
華人學法,少了一份穩定性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就是《勝道寶鬘》作者一開始所說的著作誓言,提到我們修持一個法或是依止一個上師,應該是要非常的穩定、不要想太多。我在台灣我看見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就是修持常常想太多,導致心不定到處亂跑,所以一個地方都不會待不久,或許是中心某個老師沒有好好帶領,所以弟子不斷換。但在西方我卻看見另一種現象,很令我驚訝。我看見很多資深老弟子,在中心十年甚至三十年或是更久,他們很愛聽法,從依止阿貢仁波切之後一直待到現在,知道中心的人越來越多,每年都會來上課。所以,穩定的修持就是好好在一個地方修持,這是很重要的,不然總是在輪迴裡跑來跑去其實學不到任何東西,信心也不見得變得更多,甚至沒有好好依止過一個老師。所以,你先做觀察,觀察知道這地方是好的,就要好好聽聞,好好待在這地方修持,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年後才決定皈依的西方弟子
以噶瑪噶舉派來說,華人弟子的確是比西方弟子多,但是從想要學習教法進而願意學習藏文來看,華人卻比西方弟子少很多;以翻譯典籍數量來講,華人也是比西方相對的少,所以很多佛教典籍是從藏文翻譯成英文或是其他語言,從這樣數字上看西方弟子,他們似乎想得比較長遠,比較不會短視近利。
舉皈依的例子來說吧。聽說很多人身上的皈依證有一大疊,因為他們不斷的皈依。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西方我沒有碰到這狀況。比如最後有一位護持我們寺院二十多年的法友,終於來到我面前說:「我覺得佛法非常好,所以想要皈依。」我碰到的都是深思熟慮多年之後,才決定皈依的人,沒有碰過皈依好多次或是見到我就要皈依的,這種不多。
華人不停皈依的狀況真的很特殊,我們上餐廳點菜都要討論研究了,但皈依上師卻是如此衝動,這樣不是很好,變來變去是學不到東西的。所以,我們真的不要好高鶩遠或是想太多。衝動、急功近利或是煩惱等,其實就是我們要對治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不要想太多,正視並著手處理目前問題,才是比較重要的。
------善報2020冬季號 pg. 54-58
善報助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