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確戒仁波切
時間:2008/6/14
翻譯:妙融法師
於是大家就這麼睡下了。雖然法王安慰大家不用擔心,是不會有事的,大家一定會到印度的。但是大家睡時,其實大家心裡還想著:明天什麼時候會開戰呢?什麼時候會打起來啊!
然而就在那個晚上,就在大家都還想著什麼時候會打仗時,那時的國王,也就是現任國王的父親,他有個親戚,是屬於皇室的成員,她曾經是第十五世法王的弟子,當然,也拜見過十六世法王。於是她得知這個消息後,因為那時不丹也很貧窮,也沒有什麼車子,所以她是又騎馬、又走路的,聽說還走了二十四個小時的路,才趕到他們邊境的這個地方。就在當晚,她趕到了,然後把軍人捉了起來,關到了監牢,自此就非常的禮遇大寶法王。
那時,那位女士應該算是公主吧!前來拜見法王,因為她覺得太丟臉、太不好意思了,覺得自己國家的軍人居然把他們擋在這兒,還要趕大家回去,令自己覺得太羞愧,於是就在她一見到法王時她就昏倒了,之後法王很鎮定的給她灑了一點水,她也就醒了過來。
當這位公主醒來之後,她就馬上跟法王道歉,當然也保證說,從此法王有任何需要,我們不丹都會盡量的服侍您跟奉獻給您的。就把法王請到了不丹,在不丹就住了好幾個月,不丹這個國家本來就是一個佛教國家,也是屬於噶舉派興盛的一個地方,再加上這位公主是國王的姐妹,也是法王的弟子,因此就請法王駐留在不丹好幾個月。
當時錫金也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皇室制度,因為錫金的國王也是歷代幾世大寶法王的弟子,所以他們聽說大寶法王在不丹,因此他們也請了大寶法王來到錫金。
在那時候兩國都在爭取著大寶法王,不丹說要供養地、供養寺院,錫金也說供養地跟寺院。但當時因為在不丹正好有一些政治上的問題,因此大寶法王他就選擇了現在他的駐錫地,也就是錫金這個地方。
大寶法王他到了錫金,錫金的國王就請問大寶法王說,那您要那塊地呢?要到那裡好呢?於是大寶法王他就選了現在隆德寺這塊地,但其實以地形、地理各方面來看的話,現在這個地方並不是最好的,而且甚至可以說,他是蠻險惡的一個地方,可是為什麼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會選擇那裡呢?那是因為錫金也有請過歷代的大寶法王,那是第九世大寶法王時候的事了。他們請法王去,第九世的大寶法王叫旺秋多傑,他說我現在沒有辦法去,但是以後我會去到那裡,所以他就在楚布寺,朝著錫金的方向灑了一點米,而這個加持米就落到了現在隆德寺下面一間小寺院,可以說是一個很舊的,隆德寺最早前身的一個小寺院,米是從楚布寺灑的,結果竟然落到了錫金那裡去。因此,十六世法王就選了那整塊地,作為他的駐錫地。如此,昔時的一個預言就在第十六世法王的時候實現了。
於是,錫金國王就把整塊地獻給了法王,也用了法王的名字做了所有的登記等等,後來他們又在另一個地方,建立起各位現在看到的新的現在的隆德寺。
當時大家都是難民,難民到了那裡,基本上生活還是困難的,但是我們看到大寶法王因為有不丹,及錫金人民對他的一種敬仰跟榮戴,因此,大家除了要建立寺院是稍為有點辛苦之外,基本上並沒有像我們想像中如難民一般,有種種的艱苦跟可憐,所以校長認為,這是大寶法王很特殊的一種福報。
另外一個特別好玩的事情是,他們建了隆德寺之後,裡面所有的佛像、唐卡、法器全部都是以前楚布寺的,怎麼說呢?因為在楚布寺時,他們早就已經把所有東西都送出來了,所以說,在新的隆德寺的建築硬體裡面,全部也都是過去楚布寺所有的東西。
我們如從歷史文物的角度來看的話,可能在印度是沒有一間寺院像隆德寺這樣,有代表歷史意義的地方。比如說,隆德寺裡面有一套唐卡,那套唐卡就是整個噶舉黃金傳承的一套唐卡,有三十多幅,那時候是從第七世的大寶法王開始去做,直到第十世大寶法王才稍微做好的,而像這樣的一幅,連西藏都很難保存、保有的這樣的一幅唐卡,現在也都在隆德寺裡面。
我們從這種情況來看的話,才發現到,原來這些所有的文物,雖然大寶法王他自己是1959年的時候才逃出西藏的,但是,卻有這些東西,他在57、58年的時候就已經全部寄到錫金了。還不只這些唐卡、佛教的文物,甚至所有很重要的文件,還有經書等等的,也早在這之前,就已經都寄出來了。
隆德寺除了需要寺院的一個外殼之外,所有裡面的東西根本不需要重新去建立,重新去塑造,所有的都是原始的,原本寺院的一切東西都在裡面,而且是非常珍貴、貴重的,並且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跟文件等等。因此,其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到,校長認為法王真的不是一般的普通人!
後來大家都流傳著一種說法,當時在逃難的時候,很多其他的大師們,他們帶著的都是一路上要吃、要用的東西,結果又吃、又用的,到了印度,就全部都成為窮光蛋了,什麼都沒有了,反而看到大寶法王,他的整個逃難過程、路程卻不是這樣的,並沒有遭遇到這些辛苦。
建立了隆德寺好幾年之後,那時第十六世法王就到了美國,以那時法王的整個歷程來看,再看到現在十七世的大寶法王,他從西藏到了印度,八年之後第一個出去的國家是美國,這樣一比照之下,真的會發現他們倆個的路線還真是一樣。而我也感覺到,這真是可以看到未來的佛教,尤其是整個噶舉的教法能夠弘揚、興盛的這種緣起跟因緣,就是非常真實地展現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初第十六世噶瑪巴,他到了美國之後,可以說整個美國開始有一個佛法中心、佛教的中心道場,開始成立,開始有這樣的概念,基本上就是從十六世大寶法王開始的。
其實並不是說在十六世法王之前沒有喇嘛、上師到過美國,其實之前有很多的喇嘛、上師、堪布、格西等等,在那之前就紛紛的被送到了西方去宏揚佛法,但是那時一方面他們自己是個難民,可能生活上、語言上,各方面都有著困難,所以很多到後來,都必須還俗。還俗之後,常常為了自己的家,養家活口就很困難了,何況提到去興盛教法,或者是宏揚佛法呢,當時,大寶法王有鑑於這樣的情況,所以他認為這樣做不行,一定要去建立一個佛法的基礎,於是開始成立各個佛法的中心、佛教的道場,所以,就從噶瑪巴開始,十六世開始,美國的各個中心、道場就比較興盛,大家也有這樣的認識,之後也可以看到,甚至連很多其他的格魯派、寧瑪派、蕯迦派等等,也都開始有了自己的中心、道場,我們也能夠這麼講,這整個的概念,跟整個起源跟起頭,也就是從第十六世噶瑪巴所開始的。
另外,再講到十六世的大寶法王,我們可以覺得他的這種心思與心願,真的是不可思議的,而也沒有帶著任何一點作世間政治的心思和念頭。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有外國記著開始訪問十六世的大寶法王,那時候就問:對於西藏獨立問題,你的看法是什麼?當時十六世法王他的回答是:「對於我來說,佛法在那裡能興盛的地方,那就是我獨立的地方。」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
所以你也可以說,他是完全除了只想到佛法外,沒有任何一點其他的,世間政治,或是國與國的念頭。之後,法王他就又到了歐洲、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香港很多地方,當然沒有台灣,校長認為可能是我們唸「噶瑪巴千諾」不夠努力的原因吧!(眾笑) 開玩笑的!
另外也講到,印度政府後來也對大寶法王變得非常的重視,為什麼呢?當時法王雖然也去到很多的國家,但並不長久待著,他總是會回到錫金的寺院。那個時候突然有發生一些事情,錫金跟中國的邊境好像又開始打仗了,又有一些戰爭,所以當時很多人就開始很惶恐、害怕,很多有錢的人就想,是不是就搬到印度算了,就不想要住在這個邊境,甚至還有一位住在卡林邦的明烔仁波切,他也說這很危險,我們應該搬到印度去比較好,當大家這麼人心惶惶的時候,那候法王的總管就問法王,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搬呢?看起來好像很危險,邊境就要打扙了;如果中國又過來,這邊淪陷了,怎麼辦呢?所以,他們就去問了法王。還有所有的錫金一些有錢的人也都看著法王的動向,看他要怎麼辦。當時,總管一問時,法王他就回答:「如果要去的話,你們去吧!我可是不走的,沒有比這個地方更好的,你們都應該好好地待著,而不要有任何的懷疑!」結果這麼講之後,其實當時情況是很危急的,都是快要打起仗的樣子,結果沒想到也就沒事了,也沒有真正發生任何的戰爭。所以,因為這一次的事件,而使得整個印度政府都對於大寶法王,產生了非常大的一種尊重、恭敬。
從此只要法王不論去那裡,印度也都會派他們的保安人員守護著法王,就好像現在一樣,都能夠保護法王的安全,一直到法王過世為止。
在我的印象裡,那時我們每一年都會到隆德寺去拜見大寶法王,法王也都會對我們說法,他常常告訴我們,大家都成為僧人了,就要好好的持守戒律,而且也要能把握好佛法的修持,主持好法的傳承,也要發願讓整個佛法能夠遍佈到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去,這是我們每個僧人的一個使命。所以校長說,他都一直記得法王常常這樣的教誨大家。
法王也常常告訴很多的上師、仁波切、祖古、還有僧人,教法不是我一個人的教法,而是每一個人教法,因此是每一個人都要努力的,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每一個人都要有這種責任跟努力來護持跟宏揚教法的,法王常常這麼的開導、教誨。
那時整個隆德寺的情況是,當時的創古仁波切、還有天噶仁波切已經是屬於比較年長的,但是在那時看起來其實還只是小伙子。而當時的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蔣貢仁波切等等,他們甚至都只是一個小孩子而已。
另外校長也講到,那時候他覺得,法王照顧這些法子們,真的是比他們父母照顧他們還要周到、還要關懷,怎麼說呢?因為他們很小,所以法王都一個個地把他們的碗啊、筷子啊、盤子都放好了,最後他自己才坐下來,帶著他們一起吃飯。就連早上的時候,還一一把他們叫起來,也一個個幫他們穿衣服,綁腰帶,晚上睡前還一個個幫他們蓋被子。
這樣看起來,整個因緣真的是不可思議。那時,法王不管是哪裡的小仁波切、還有祖古,他全部都負責提供吃的、喝的,然後也給予他們很好的教育,讓他們學習。因為他當時所種下的種子,所做的培養,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十七世回來了,所有這些法子,或者仁波切們,將他們的所學又能夠重新報恩回饋給法王,因此從這些來看,這些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當時,整個隆德寺的一個總教師,也就是創古仁波切,當然還有另外一位叫作堪布卡著,這個堪布卡著當你看到他的時候,真的就會覺得再沒有這麼醜、這麼髒的人了,可是如果要依他的學問來說的話,真是沒有人比他更厲害的了,而且聽說他的戒律也是非常的清淨,於是,他們二位就成為這些法子、小仁波切們,當時還有夏瑪仁波切、司徒仁波切、蔣貢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四大法子們的老師。
校長自己,也在堪布卡著那裡學到了很多的課程,包括《寶性論》、《入菩蕯行論》等等很多論典,都是從堪布卡著那邊受教的,所以也因此從堪布卡著那邊聽到很多這些的故事,跟當時他們學習的一些過程。
那時堪布卡著跟大家在聊天時也講到,他教這些四大法子時,由於他常常需要抽背,他會把學生的課本拿過來,然後那個要背書的學生就要在旁邊一個字、一個字的開始對著老師,把課文背出來,他當時發覺到,從頭到尾每一個法子,真的都是一字不差的就把所有經文就這麼的背出來了,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堪布卡著覺得,喔! 他們真的還不是很平凡的人啊!
因為這些法子真的能夠非常流暢的,而且一字不差的就把經典給背下來。堪布卡著在聽他們背書的時候他總是閉著眼睛聽著。有一天他睜開眼睛一看,他發現,原來當司徒仁波切在背書的時候,夏瑪仁波切就把他的課本偷偷的給他看 (眾笑) ,蔣貢仁波切在背書的時候,司徒仁波切就把他的課本偷偷的給他看,那時堪布卡著才發現,原來這些小朋友在騙我(眾笑),結果隔天,堪布卡著就聰明啦!就把他們四個人的課本都收起來,要他們開始背,結果就發現到,他們一個都背不出來 (眾笑)。
當然,堪布卡著就非常生氣。於是那一天,堪布卡著就氣壞了,在開始上課之前,大家都要唸《文殊祈請文》。就因為他又氣,然後他本身那個樣子就很滑稽,於是他就在一邊生氣著,一邊在唸著文殊祈請文的時候,夏瑪仁波切就看他的樣子很好笑,也就笑出來了,所以,一邊老師在生著氣,但是學生反而笑了出來,結果,堪布卡著就揍了夏瑪仁波切。
當然,夏瑪仁波切打了之後,於是就哭了!堪布卡著也因為很生氣,就對這些法子們說:算了,不教了,不教你們了。」說完就生氣的回到自己的房間去。一回到屋子裡冷靜下來後就覺得,今天這樣做真不對,也不行,覺得自己造了惡業了,所以,他覺得這個情況應該要跟法王去報告,也得好好跟法王懺悔,所以,他就去見法王了。
當時堪布卡著在身上到處找,就找出了身上僅有的五塊錢,他就拿著這五塊錢,再準備一條哈達,就跑去見了大寶法王,他獻上哈達時,就跟法王懺悔說:「我今天真是造了惡業了!」那法王就問:「怎麼回事啊!」堪布卡著就說我今天打了夏瑪仁波切,打了法子了,我覺得自己實在是造了很大的惡業。結果法王反而跟他:「哎啊!這還謝謝你了,你這個不是造惡業啊,你這是積功德了,還真是謝謝你,他們不聽話就該打。」這時候法王就這麼跟堪布卡著講著。
當然這五塊錢法王也不收,退還給堪布卡著,讓堪布退出。堪布回去了之後,吃了午飯,一個人就悶悶的躺在房間裡。過一會兒,就突然覺得怎麼有人偷偷的在開他的房門。堪布卡著突然一跳起來,一把門打開,就看到夏瑪仁波切很緊張的發著抖,拿著一條哈達站在門口,原來,他可能是被大寶法王教訓了一頓,所以要他去跟堪布道歉,因為他讓堪布生氣了。
那時候堪布卡著當然不會跟一個小孩子計較,反而堪布卡著就把拿回的五塊就給了夏瑪仁波切,就跟他講,你去買點巧克力及糖果吃吧!於是夏瑪仁波切就開心的走了。
因為這個故事,堪布卡著他講的時候,他說到他自己的感受。法王從事看來,讓他真的感覺不一樣。因為以一般傳統來看的話,打一個大仁波切,甚至是法子的話,那大家都會認為是造惡業了!可是,他當時很驚呀的是,沒想到法王不但沒有這麼講,還跟他說是積了功德,積了福德的,非常謝謝,是應該這麼做的。因此從這點來看,他真是非常的明智,以及不會順著傳統的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
所以,以上講的這些小小的故事,其實都是可以看到十六世法王,及他身旁任何跟他有過接觸的人的親身的經驗,或者說是親身的體會,這有點像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一種關係一般,可以說跟我們現代來說是比較接近的,也是我們比較能夠去了解的。
校長覺得他自己是非常有福報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出生、經歷是介於十六世跟十七世這二個階段,他都經歷過的,所以,也因此他聽過,甚至經歷過很多這些故事跟事蹟,所以只看這一點,他也覺得自己是個有福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