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法王第三天開示

# 2025年第3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法王第三天開示

report2023 adisha

#「就算折壽,我也要去利益藏地!」

主題:《阿底峽尊者傳》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5年2月7日(五)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如同昨天課程所說,在阿底峽尊者抵達藏地之前,他在印度已經享有極高的聲望。根據覺囊派大師多羅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記載,阿底峽尊者後來擔任了超戒寺的住持,同時也是飛行寺的住持。另外,正如昨天提到的,在許多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中都記載著,他被所有佛教部派尊崇為上師。

七,迎請入藏的緣起

在古代,情況與現今截然不同。當時無論是迎請印度班智達入藏,還是藏人前往印度朝聖或求學,都是一項需要付出無量艱辛的事業。特別是在那個時期,阿底峽尊者在印度佛教界不僅享有盛名,更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怎麼可能這麼輕易就將他迎請到藏地呢?因此,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因緣,才使得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成為可能,並且最終成功將他迎請到了藏地?

1.歷史背景:藏地佛法十世紀出現亂象

在西藏,從七世紀初期松贊干布開始,佛教開始興盛。到了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得到廣泛弘揚。之後第四代君主達瑪烏東贊(朗達瑪)在公元841年左右摧毀了佛法。朗達瑪有兩個兒子:俄松和雲丹。俄松的孫子吉德尼瑪袞逃往當時稱為象雄,如今以阿里地區為中心的區域,成為了那裡的國王。

吉德尼瑪袞有三個兒子。為了防止兄弟間發生爭鬥,他將阿里地區分為三個區域,分給三個兒子各自治理,由此產生了「阿里三圍」這個稱謂。其中,布讓地區由次子扎什德袞統治,後來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享有盛名的古格王朝。扎什德袞有兩個兒子,其中長子松埃後來出家為僧,法號為拉喇嘛益西沃。

2.大德洞見:益西沃勸請迎尊者入藏

歷史上,拉喇嘛益西沃為西藏做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他促進了佛教從上路開始復興,讓帕拉三尊者等人傳播戒律傳承,並在阿里地區新建了托林寺。這座寺院是阿里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寺院,至今保存完好。其次,他發起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第三,他培養了如大譯師仁欽桑布等眾多譯師,開始翻譯包括新譯密續在內的諸多經典。

在益西沃的時代,距朗達瑪滅佛已經過去了約一百年,在歷經五代人的時間裡,佛法嚴重衰退。特別是在益西沃統治的阿里或象雄地區,本來是苯教的發源地,當時的人們主要信奉的也是苯教,懂得佛法的人很少。甚至更嚴重的是,在藏地各處出現了許多不懂正法卻使用欺騙手段傳播邪法的人。由於藏人對來自印度的人格外恭敬,並且會供養他們黃金,一些品行不端的印度班智達也慕名來到藏地。他們隨意傳授佛法,尤其是對密法作出錯誤詮釋,最終導致教法混亂。

益西沃親自鑽研佛經論典,在深入觀察之後,明確認識到這些人的行為與佛法背道而馳。雖然他制定了很多法律來糾正這種情況,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經過深思後,他認為有必要從印度請來真正的班智達和具有權威的大師,來整頓和淨化教法。

八,迎請首選:阿底峽尊者

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堪稱是益西沃的第二大貢獻。拉喇嘛益西沃認為必須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的原因,如同前面所講的,是為了解決當時藏傳佛教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在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印度是佛法的發源地,因此特別推崇來自印度的大師。如果要尋找一位眾人敬仰的上師,這位上師必須來自印度。不僅如此,這位大師還需要具備幾個條件:首先,他在印度要有相當的聲望;其次,他的年齡和體力要適合遠赴藏地;再者,他必須精通顯教和密教;最後,他要具有清淨的發心和高尚的品行。

在當時的印度,如果要尋找一位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班智達,似乎沒有比阿底峽尊者更為理想的人選了。

雖然真正將阿底峽尊者迎請到藏地的是菩提光,而益西沃本人也沒能見到尊者,但是最初提出要迎請尊者、並且制定整個計劃的主要人物,確實就是益西沃。因此,儘管在西藏的歷史文獻當中,多數提到益西沃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而犧牲了生命這件事,是否真的如此還需要考證,但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益西沃,阿底峽尊者就不可能來到藏地。

,阿底峽尊者入藏的經過

1.益西沃的發心

當時,益西沃將迎請阿底峽尊者的重大責任,託付給一位年長的譯師,他的名字是嘉尊珠僧格。但是第一次的迎請並沒有成功,未能請到阿底峽尊者入藏。沒過多久,益西沃因年事已高,還沒實現這個心願就圓寂了。

2.菩提光的接棒

在益西沃臨終前,他將一個重要的遺願託付給他的侄子菩提光,那就是一定要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菩提光為了實現叔父的這個心願,派遣納措譯師再次前往印度迎請阿底峽尊者。

3.納措譯師的迎請

納措譯師一行人抵達了阿底峽尊者所在的超戒寺。這座寺院是由帕拉王朝第四代國王法護在八世紀建立的。它是繼那爛陀寺之後最重要的佛教學府,特別是以作為密法教學研修的核心中心而聞名。

當時,嘉尊珠僧格也在那裡學習。由於他之前未能成功迎請阿底峽尊者,並且清楚知道其中的具體原因,所以提出了建議,他說:「你們先不要說自己是來迎請的人,要表現得像是來學習的。等到時機成熟,我再告訴你們該如何進行迎請。」

納措一行人在那裡停留了大約一年之後,終於找到機會向阿底峽尊者提出他們是來迎請他入藏的事情。尊者回應說:「從你們的描述來看,藏地的國王確實可能是一位菩薩。如果我違背菩薩的旨意,那是不行的。再說,為了佛法的弘揚,加上你們也經歷了這麼多艱辛才來到這裡,這次我一定要想辦法去藏地。」

4.度母的喻示

尊者為了這件事特別請示了自己的殊勝本尊至尊度母,度母回答:「這次去藏地會有很大利益,特別是會利益到一位居士。」據說這位居士指的就是仲敦巴。之後,尊者想要前往金剛座(菩提迦耶)做大供養祈請。這時智吉友(Jñānaśrīmitra)送來一把線香,說:「將這個供養給菩提迦耶那位頭髮花白蓬亂的老婦人。」

當尊者到達菩提迦耶時,遇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婦人。老婦人說:「把要送給我的線香拿來。」尊者意識到她不是普通人,便在心中頂禮,並請問去藏地是否有利益。老婦人的回答與度母所說的相同。尊者又問:「會對生命有危險嗎?」老婦人回答:「如果去藏地,壽命會縮短。」尊者問:「會短多少?」老婦人說:「不去藏地能活到92歲,去的話只能活到73歲左右。」這就是說壽命會縮短約20年。據說當時尊者心想:「只要能利益藏地,壽命縮短也無所謂」,因此生起了極大的勇氣。

5.以朝聖之名,尊者自尼赴藏

然而,如果直接說要去藏地,印度的國王和寺院負責人都不會同意。因此,尊者以朝聖為名,在各個地方來回遊歷多次,最後來到了尼泊爾。

當時,有一位從一開始就對此事感到不安的超戒寺住持,也跟隨尊者到了尼泊爾。當他得知尊者計劃前往藏地時,對納措譯師說:「你們不是來求學的,是來偷人的。說實話,我們也不是完全不願意讓尊者離開,但如果他去了藏地,印度的佛教就有滅亡的危險。」

最後,納措和這位印度住持達成協議:尊者在藏地只住三年,三年後必須返回印度。納措為此立下誓言,他們才勉強同意讓尊者去藏地。

,尊者由印赴藏面臨的困難

1.高齡遠行

當納措一行人前往印度迎請尊者的時候,尊者已經55歲多。按當時人的壽命來看,這已經算是相當高齡。

2.印度留人

不僅如此,尊者當時在印度已經成為舉國聞名、極具影響力的大學者。他不僅被任命為超戒寺和飛行寺等佛教大學的住持,還擔任著許多重要寺院的主持或管理者。據說他平時腰間至少要掛著18把鑰匙。

因此,印度人對於讓尊者去西藏非常謹慎。對印度的佛教徒來說,尊者留在印度至關重要。例如在超戒寺的牆壁上,右邊繪有龍樹菩薩像,左邊繪有尊者像,這表明人們將他視為與龍樹菩薩同等重要的大師。

3.譯師圓寂

尊者一行人在尼泊爾停留了大約一年。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途中譯師嘉尊珠僧格圓寂了。當時尊者感嘆:「如今譯師已經圓寂,我就如同失去了舌頭。現在就算去藏地也沒有意義了。」對此,納措回答:「在藏地有一位著名的譯師叫仁欽桑布,而且日常的一般對話,我也能夠翻譯。懇請您慈悲垂念,一定要去藏地。」

正是由於納措的這般懇請,尊者才繼續前往藏地。最終在公元1040年,尊者59歲時抵達了阿里地區。

十一,迎接尊者的盛大場面

那時,菩提光已經出家,一直在等候阿底峽尊者的到來,並提前做好了迎接的準備。當尊者一行人快要到達托林寺時,據說有三百位穿白衣、騎白馬的人,手持傘蓋、勝幢等供養物品,排列成盛大的迎接隊伍。

特別是為了讓這次迎接更加隆重壯觀,菩提光想要製作一種聲音能傳得很遠的樂器。據說,我們現在寺院裡吹奏的長號,無論是銅號還是紅號,都是那時候產生的。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這種法器被稱為「迎請譯師班智達的法號」。當時第一次吹響銅號時,野犛牛等野獸都受到驚嚇,所有的馬匹也都驚慌跳躍著逃跑了。

當時有個老婦人正在擠牛奶。誰知道長號一響,她的奶牛們都被嚇壞了,四處亂竄。在這一片混亂中,裝著鮮奶的木桶被打翻,牛奶全灑在地上。老婦人看著自己忙了一整天的成果就這樣沒了,氣得不得了。她嘀咕著:「管你迎接的是誰,這牛奶總得有人賠吧!」說著,她一氣之下抓起一把沙土,氣呼呼地朝迎請的隊伍走去,打算將沙土撒向那位貴客。

可是,當她趕到隊伍前方,看見阿底峽尊者的那一刻,心裡的氣馬上就消了。尊者的面容是如此莊嚴,讓人一看就感受到他的慈悲與智慧。老婦人的怒氣也煙消雲散,生起了深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