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法王第二天開示

# 2025年第3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法王第二天開示

report2023 adisha

#那洛巴:「你是當今教法之主!」

主題:《阿底峽尊者傳》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5年2月6日(四)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如果要簡要敘述阿底峽尊者的生平的話:尊者在十歲之前,主要學習文字、工藝等一般性的知識。之後到21歲期間,他專研聲明、因明等大明處。21歲之前,他以居士身分致力於學習。22歲開始接受密宗灌頂,修持以密宗為主,成為密宗瑜伽士。

4.密法上師:羅羅笈多

在學習密法期間,阿底峽尊者的第一位上師——即灌頂師——為上師羅睺羅笈多。這位上師是著名的學者成就者瓊波瑜伽士的主要上師之一。

根據記載,當瓊波瑜伽士晚年在藏地弘法、事業興盛的時期,羅睺羅笈多曾以開啟教法之門的方式,在清淨相中親自現身,授予六臂大黑天的灌頂和許可。從時間上來看,這位羅睺羅笈多上師與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應該是同一個人。之後阿底峽尊者跟隨主要上師阿瓦杜迪巴七年,領受了許多密續和口訣。

總之,從22歲到29歲期間,尊者專注於研習各部密續,並且精進修持。

由於阿底峽尊者在密宗修持達到很高的境界,他進行了六年或三年的持明禁行。所謂「持明禁行」,是指帶著明妃到各處遊方,從事各種瑜伽士行為。在續部註釋中提到,按照密宗傳統,獲得加行道後應當進行這種行持。之後阿底峽尊者出家,就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29歲捨俗出家一樣,阿底峽尊者也是在29歲出家。

三,出家的因緣

阿底峽尊者從年少時期就修習密法,獲得許多密法教授,不僅熟練且徹底通達密法。他最初的想法是專修密法行持,希望能在今生證得佛果。正當他專心致志修習密法,在某天夜晚的夢境中,黑魯嘎本尊現身在他面前的虛空中,對他說:「善男子,單憑阿瓦杜迪巴的行持對你來說並不足夠,你必須出家。將來會有許多需要由你教化的出家弟子。」

不僅如此,他還做過一個更加殊勝的夢境。在某個夜晚,他夢到自己在一座宏偉的寺院中,世尊釋迦牟尼佛和眾多比丘正在用齋。當時他坐在僧眾席位的最後面,這時坐在最前方的佛陀注視著他說:「那個人,究竟執著什麼,到現在還不出家?」另一夜,他夢到在一座寺院中,當他走到示現比丘形相的彌勒菩薩面前時,彌勒菩薩對他說:「這裡是出家人的地方,你是在家人,不可以過來。」

由於經歷了許多徵兆,尊者慎重考慮:「現在我確實應該出家了。」當時,在那爛陀寺附近,有一位精通佛法的房東。尊者向他請教自己應該在哪個部派出家比較好。房東先問他:「你會放棄密法的修持嗎?」尊者回答:「不會放棄。」房東就建議他:「那麼你就去大眾部出家。」

於是,尊者在29歲那年,在菩提迦耶的摩訶菩提寺院中(有些傳記記載是在飛行寺〔歐丹特普里寺院〕出家)。他在大眾部的分支——出世部出家,為他剃度的是佛智阿闍黎傳承的希拉惹西達(Shilarakshita)上師,這位上師已經證得加行道。尊者得到法名「燃燈吉祥智」(Dipamkara Shrijnana)。這個名字中的Dipam,意思是燈,kara的意思是作或持,Shri的意思是吉祥,jnana是智慧的意思。由於佛智阿闍黎傳承有一個傳統,就是弟子的法名都以「智」這個字當作結尾,因此尊者得到了這個以「吉祥燃燈智」為名的法號。正如仲敦巴在《阿底峽尊者三十讚》中所說:

「不貪一切諸妙欲,王權富貴盡捨棄,

   大眾部中作比丘,祈請具德阿底峽。」

從那時候起,尊者對於最細微的戒行都極為謹慎。舉例來說,他不吃陶碗中的糌粑粉。當人們請問他原因的時候,他解釋:「因為糌粑粉放在裝酒用的器皿,已經不適合食用了。」這是因為在大眾部的戒律中,飲酒屬於根本戒,而尊者在持守戒律方面特別嚴謹。

四,稱號的由來

尊者擁有眾多稱號,這些稱號中在印度語裡最廣為人知的是「阿底峽」(Atiśa)。若是將這個名號翻譯成藏語,意思是「殊勝」或「極為殊勝」。有些人解釋為:「a dhi」是殊勝的意思,「ā śaya」是心意的意思,結合起來是「adhyāśa」,表示具有殊勝的心意。也有人說「ati」是極其的意思,「śānti」是寂靜之意,所以是「極其寂靜」的意思。還有另一種解釋方式:「a」表示大瑜伽士,「ti」表示大班智達,「śa」表示大比丘。總之,「阿底峽」(Atiśa)這個名號有許多解釋方式。

關於「阿底峽」這個稱號的由來,主要有兩種重要的說法:

1.喇嘛強丘沃所授

第一種說法出自班欽.索南札巴所著的《噶當教法源流・心意莊嚴》。根據書中的記載,是由喇嘛強丘沃授予這個稱號。他親見尊者的智慧與大悲心遠遠超越其他班智達,而且具有能夠廣大弘揚佛陀珍貴教法的能力,因此以阿底峽這個讚譽性的稱號來表達崇敬之意。

2.法護國王所賜

第二種說法記載在薩迦派昆索所寫的《噶當教法源流・稀有大海》。據說是法護國王(Dharmapala)見到尊者在眾多班智達和成就者當中最為殊勝,因此迎請他到超戒寺,並賜予「阿底峽」這個稱號。然而,這種說法存在時間上的矛盾:如果這裡提到的法護國王指的是波羅王朝的法護國王,由於他是活躍在公元八世紀的人物,而尊者則是生活在十世紀,兩者年代相差太遠,時間上並不吻合。

因此,經過分析思考,第一種說法——就是這個稱號是由強丘沃所賜——似乎更為合理可信。當然,這個結論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3.「覺沃傑」的由來

在藏地,尊者最廣為人知的稱號是「覺沃傑」(ཇོ་བོ་རྗེ)。這個稱號中的「覺沃」(ཇོ་བོ)與拉薩大昭寺中兩尊佛像的尊稱「覺沃」相同,只是在後面加上了一個「傑」(རྗེ)字。在梵語中,這個稱號對應的是「斯瓦米」(སྭཱ་མི,svāmi)。

在藏文中,「覺沃」這個詞,可以指本國的國王或統治者,也可以用來尊稱比自己年長的人。例如稱呼兄長時使用的「阿覺」(ཨ་ཇོ་)、「覺覺」(ཇོ་ཇོ་)或「覺拉」(ཇོ་ལགས་)等稱呼,似乎都源自這個詞。另外,「覺沃」也指如大昭寺中展現報身相的佛像。

簡單來說,「覺沃」是用來稱呼主尊或殊勝者,用來稱呼需要特別尊崇與重視的對象。這是一個表達最高敬意的用語,也是一種充滿敬意的稱謂。

無論如何,在藏人中被稱為「覺沃傑」的,只有阿底峽尊者一人。這反映了藏人對尊者懷有極其親近的感情,以及深深的感恩之情。正是因為藏人心中對尊者有著這種與眾不同的情感,以及發自內心深處的特殊景仰,才會以「覺沃傑」這樣充滿尊敬和崇敬的名號來稱呼他。

五,出家後的學習經歷

直到31歲期間,尊者從許多上師聽聞了大量的各乘經論。他長期安住並學修的主要處所是超戒寺(Vikramaśīla)和飛行寺(Odantapuri)。

這兩座寺院中,超戒寺在當時比那爛陀寺更加負有盛名,也更加興盛。飛行寺的確切位置雖然至今還未能確定,但很多人認為它位在金剛座(菩提迦耶)附近。就這兩座寺院的地理位置來說,都位於印度,一座在西孟加拉邦,另一座在比哈爾邦。這兩座寺院的主要護持者都是波羅王朝的諸位國王,因此尊者經常在這兩座寺院之間往來學習。

在超戒寺的時候,尊者跟隨以上師戒護(Śīlarakṣita)為主的諸位師長,學習小乘的律藏等經論,特別是四大部派(大眾部、上座部、多聞部和說有部)的所有修持,不混雜地通達了各派的差別,甚至連「授與」這樣的細節也都通達無礙。

1. 飛行寺:上師達摩惹西達

尊者前往飛行寺的時候,跟隨上師達摩惹西達(Dharmarakṣita)學習了阿羅漢近密尊者(Upagupta)所造的《大毘婆沙論》,全論共八百卷。一般而言,學習這部論典需要12年的時間,但因為尊者極為精進,七年就完成了。他的學習方式很特別:每次學習六天,到第七天晚上就離開,然後又重複這樣的學習週期。關於這種特殊的學習方式,譯師俄善慧(Ngok Legpé Sherab)解釋:這是因為考慮到「密乘行者不應該在聲聞眾處停留超過七天」的規定。

2. 超戒寺:上師扇底波

至於大乘經藏的學習,尊者主要跟隨扇底波(Śāntipa)。扇底波是超戒寺東門的守門班智達,當時被尊稱為「鬥諍劫中的一切智者」。許多藏地的上師,如卓米譯師、瑪爾巴譯師、郭庫巴拉謝等都曾向他求學,因此他與藏地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據說在那洛巴之後,扇底波是最負盛名的智者。尊者曾說,當時在印度,由於內外教法混雜嚴重,能夠真正分辨內外教差異的,只有扇底波和自己兩人而已。

3.「見真諦」三上師

尊者不僅在超戒寺和飛行寺學習,還前往許多地方尋訪上師。根據傳記記載,尊者為了尋找上師,三次渡過大海,到訪印度中原、金洲(今印尼蘇門答臘)和銅洲(今斯里蘭卡)等眾多島嶼,經歷諸多艱辛,才求得諸位上師教授。

關於尊者一生中依止過多少位上師?這一點在不同傳記的記載略有出入。最多的說法認為有157位之多,最少的說法也有30三十位左右。其中具足教證和修證雙重成就的上師有12位,還有三位被稱為「見真諦」的上師。這三位分別是:阿瓦杜迪巴(Avadhūtipa)、閻魔敵瑜伽士迦摩羅惹甲德(Kamalarakṣita)和那洛巴的弟子小董比巴(Ḍombipa)。

1) 阿瓦杜迪巴:尊者從阿瓦杜迪巴那裡聽聞中觀見。

2)迦摩羅惹甲德:據說他最初是唯識宗的修行者,但在證得見道後轉向中觀。

3)小董比巴:雖然尊者未能親自謁見,但曾在祈請後在夢中見到了他。尊者在夢中看見三位出家人,每人手裡拿著顱器,正在吃人肉。尊者看見這副景象生起不信,心想這樣是否違犯重戒。這時候為首的那個人問他:「佛陀有迷惑嗎?」尊者回答:「沒有。」上師說:「那麼你就吃這個吧。」說著遞給尊者一隻人手,尊者吃了小指以下的部分。從黃昏到天亮,尊者一直安住在禪定中。尊者想著這是佛菩薩的加持,還是小董比巴的加持。

後來,有一位密咒師去拜見小董比巴。小董比巴對他說:「你和我無緣。不過我有一位名字裡有『智慧』的弟子,我在某時曾經加持過他,你和他有緣,你應該去向他求法。」於是這位密咒師來到尊者面前祈請。尊者問他:「是誰派你來的?」密咒師講述了前因後果,尊者這才知道自己曾經受到小董比巴的加持。

4.菩提心三上師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三位教授菩提心的上師:達摩惹西達(Dharmarakṣita)、慈心瑜伽士(Maitri-yogi)和金洲大師(Serlingpa)。讓我們簡要介紹這三位上師。其中前兩位是噶當派著名的教授師,可以說是教授修心的源頭。

1)達摩惹西達:第一位上師達摩惹西達,根據口傳記載,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病人,醫治這個病人的病需要人的血肉作為藥引。上師毫不猶豫地從自己身上割下肉來布施。對我們一般人來說這樣的行為難以想像。可以說,達摩惹西達不僅僅是在心理層面修習自他交換的修心法門,更能夠真實地布施自己的血肉。

2)慈心瑜伽士:第二位慈心瑜伽士,根據口傳記載,有一次他看見有人用鐵器毒打一條狗。慈心瑜伽士見此情景生起大悲心,將那條狗的痛苦轉移到自己身上。這種轉移不僅僅是承擔心理上的痛苦,甚至連身體的疼痛也一併承受,以至於慈心瑜伽士的身上出現了被鐵器毒打的傷痕,還流出膿血。從這件事,我們可以大致理解慈心瑜伽士的慈悲修持達到了何等高的境界。這樣的修行境界,不是一般修習修心法門的行者所能企及的。

3)金洲大師:第三位是金洲大師。金洲大師被尊稱為「菩提心的化身」,這意味著他就是菩提心的示現。因此,金洲大師的慈悲、菩提心的證悟境界、修行層次和行持境界都在極其崇高的層次。

#諸上師之首:金洲大師

在阿底峽尊者所依止的眾多上師當中,從個人角度來說,尊者對金洲大師的信心最為深厚,與金洲大師的關係也最為密切。

尊者對金洲大師的特殊敬重表現在許多方面:金洲大師的靈塔上特別安置了銀傘蓋,這是其他上師的靈塔所沒有的;尊者為金洲大師舉行月供法會,對其他上師則沒有(這個傳統後來成為藏地上師圓寂後舉行月供祭祀的起源);當聽到其他上師的名號時,尊者會將雙手合十放於胸前,但一聽到金洲大師的名號,就會將雙手合十高舉過頭;想到其他上師的時候不會流淚,但僅僅想到金洲大師就會熱淚盈眶。

當有人問尊者:「您依止過這麼多上師,為何對金洲大師特別恭敬?」尊者回答:「這並不是因為我的上師們有好壞之分,或者功德有大小之別,我對他們的恭敬也並非有高低之分,而是因為金洲大師對我有特別深重的恩德。」

當被問到是什麼樣的大恩德時,尊者說:「若是說我有什麼功德的話,就只有這一點善心,這完全是金洲大師的恩德。」他還特別強調:「這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法門,除了金洲大師以外,我從其他上師那裡都未曾得到過。」

關於「金洲」,這是現今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古稱。在古代梵語中稱為「Suvarṇadvīpa」,譯成藏語就是「金洲」。在七世紀後期(公元671年),唐代譯師義淨曾經兩次到訪這個地方,前後共停留兩年多。金洲大師因為居住在這個地方而獲得這個名號。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無法詳述尊者與金洲大師相遇的過程,留到他日再談。

六,藏王迎請之前

在被藏王迎請之前,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是怎樣的一位上師呢?

#見地重中觀,修持重菩提心

從學識方面來說,他精通工巧明、醫方明、因明、聲明,以及內外各派的哲學思想等世間學問。在佛法方面,他徹底通達聲聞乘的律藏、經藏和論藏的一切教法。在大乘經典方面,他完整地學習了中觀和唯識二派的見解和實踐次第。其中,龍樹父子相傳的中觀見及其實踐,他是從小阿瓦杜迪巴和日貝庫丘等上師處聽聞;無著大師這一系的見解和實踐,則從隨扇底波和金洲大師學習。

總之,尊者將龍樹父子所傳的中觀見和無著大師所傳的廣大唯識,兩者結合起來修持,這種修行方式對後來的藏傳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在藏地的修行傳統中,一方面極為重視菩提心的修持,另一方面在見解上普遍重視中觀,特別是月稱論師的應成派見解。這些傳統都與阿底峽尊者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度母為主要本尊

特別是在密法方面,尊者不僅完整地學習了四續部的一切續部和口訣,而且大多數都付諸實修。簡單來說,尊者在出家之前就已經成為大瑜伽士,曾經親見諸多佛菩薩,特別是喜金剛、勝樂輪、世間自在、三誓言莊嚴王、度母和不動佛等聖尊。其中尤其以至尊度母為主要的本尊,據說每當他祈請的時候,度母都會為他授記一切想要的事。

#謹守三乘戒律

從持戒方面來看,尊者曾經親口說:「我從未違犯過別解脫戒的任何過失。在菩薩戒方面,偶爾會有些小過失。至於密乘三昧耶戒,雖然有時會有細微過失,但從來未與這些過失同住超過一日。」由於尊者將珍貴的菩提心作為修行的核心,在當時的諸位大師中,他特別以善心著稱。

#各部派皆尊為上師

在尊者前往藏地之前,他曾經擔任超戒寺的戒律師。根據覺囊派大師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記載,尊者後來成為超戒寺學院的住持,也擔任過飛行寺的住持。他成為無可爭議的大學者之後,曾經在辯論中降伏了許多外道學者,包括持十三傘蓋和八傘蓋的班智達等。他不僅是佛教教法的主要護持者,而且心性善良,對各個教派都沒有偏見。由於他學識淵博,當時印度的大小乘寺院和各個部派,都無條件地尊敬他,將他視為請教教法和解決疑惑的主要上師。

那洛巴也說過:「你是當今教法的主人。」並尊奉阿底峽尊者為教法的持有者。總之,他的聲名不僅遍及印度,也傳到了藏地。藏王之所以在眾多印度大師中唯獨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原因就在於他的功德無人能及。關於這一點,明天再繼續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