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6天開示記錄

2023「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6天開示記錄

 
2023karmapa8
 
佛陀說:佛弟子不和合,是佛法壞滅因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3年4月18日(二)
 

首先問候透過網路觀看、聽聞春季課程的各尼寺、中心、寺院、道場,以及所有的法友,大家好。第七屆春季讖摩辯經活動已經結束了,但是課程還沒有結束。就像上次提到的,這次課程要講完,這是一個承諾,所以要繼續把課程上完。

正文:實踐上士道之法

課程主要講的是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的《妙行自傳》,一共有33首頌文,今天講解第28首頌文。上一堂課中,依照桑傑巴珠注解(哲蚌版)的科判,「實踐上士道之法」的部分,分為三個部分:

一,動機——發菩提心之法

二,行動——觀修兩種菩提心

三,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

現在講到了第三個「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其中分為七個(前三個是):

(一)學修六波羅蜜之法

(二)淨治自心之法

(三)隨學一切菩薩行誼之法

上堂課講了(三)其中一部分,今天接續上次沒有講完的部分,頌文是:

故而,菩提道上所行,實乃不可思議!

常願追隨一切菩薩之大行,

此謂我妙行之一。

#桑傑巴珠的注解

佛子,一般分為身口意三種:

  1.身:第一種「身之子」,指的就是羅睺羅,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親生兒子;

 2.語:第二種是「語之子」,指的就是當時的聲聞眾弟子,也就是佛陀在世時,跟隨在身邊學習、聽聞而獲得果位的弟子;

 3. 意:第三種是「心子」,指的是「菩薩」,也就是科判「隨學一切菩薩行誼之法」中的「菩薩」。

桑傑巴珠的解釋中提到,從過去到現在,以藏地來說,由於大乘佛教興盛,大家都會希望透過修持而證得無上正等的佛果。由於菩提的果位如此殊勝,僅僅透過斷除身口上的不善等等止惡行善的方法,也是難以達成的。因為「菩提」的本質就是遍知的智慧,它遠離一切的垢染,而一般凡夫、愚者是難以領會的。而讓此珍貴、甚深的菩提得以展現的行持,就是菩提行。

菩提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1.願菩提心:一是發自內心地想要行持菩提行,這就是願菩提心;

 2.行菩提心:而實際投入於開顯菩提的修持,就稱為行菩提心。

由於菩提或菩提行的發心無量、修持的二資糧廣大,加上果位圓滿殊勝,因此不僅是一般的凡夫無法領悟,而且聲聞、緣覺也難以領會,甚至初學的菩薩,也很難在一開始就能領悟,而是必須逐漸地培養。因此,菩提行或妙善行即是一位大菩薩最重要的修持。

然而,有很多愚人對於這樣的菩提是不瞭解的,他們不知道如何善巧運用得證菩提的方便和智慧。事實上要讓菩提果位開顯,必須切實地做到如幻一般的「廣大累積資糧」和「淨除罪障」的行持,同時這樣的行持不會只是單一的方法,而是會隨著行者本身修持情況和進展,而需要依止各種不同的方便善巧。

#因材施教,嗔心大的就教對治嗔心之法

由於不明了這樣的特點,那些愚人對於大菩薩的修行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他們看到菩薩示現的修持,似乎是帶有煩惱和罪業的行持,就會批評這不是佛教,也不是菩薩該有的修行而加以詆毀。因此法王米覺多傑深知,必須透過廣大的積資淨障等等方法,同時要隨著眾生的情況而適時調整相對應的方便法,例如嗔心煩惱比較重的眾生,就要特別為他開示對治嗔心的方法來幫助他。

然而一些比較偏執的人可能會說:「那些人的見解、行為和思想,一點依據都沒有,是完全違背佛教教義的。」這些人的反應之所以如此負面,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看到當時有些人的思想與行為,沒有符合藏地共許的或主流的佛教思想,才會如此批評。

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教的內容是非常深廣的,藏地的佛教思想,並不能夠代表整體佛教的思想,當然如果佛教只有傳揚在藏地,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佛教的話,或許另當別論,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換句話說,沒有符合藏地佛教的思想,並不能說就是違背了所有佛教的思想,因為世界各地不同的佛教傳承當中,還都保存著各自豐富的佛教思想。

從上面這段敘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法王米覺多傑的那個時代,就有不少人的思想是比較偏執和狹隘的,而同時我們也看到法王的心量卻是廣大和包容的,他在當時就認為——藏傳佛教,不代表所有的佛教。

#修行是向內看,隨時守護自心和調整

就像法王米覺多傑在他的著作《百段教言集》中提到:

「帶有偏執和貪嗔等負面情緒的評論,只會增長自他的煩惱,而且還會造下謗法的罪業。那些四處宣揚其他派別過失,或者輕視、詆毀對方善知識和法教的人,大多是因為嫉妒心在作祟。所以看到他人的過錯時,都應該隱藏(不說)。」

這段話主要的意思是,平時我們都很習慣去找別人的問題,但卻很少人能夠看到自己的問題。我們都說自己的是修行人,修行的重點是什麼?就是向內看,觀察守護自心,發現自己的問題是什麼,隨時做出調整和對治,這就是修行。修行不是向外去看別人在幹什麼、有什麼問題。如果你是修行人,卻總是向外去看,就是不對了!

但是如果生活當中不可避免看到了別人的問題,這時候要怎麼辦呢?要馬上反省一下,是不是我的嫉妒心在作崇,因為自心帶有煩惱、不清淨,所以才會看到別人的問題?具備這樣的內省的能力,是一個修行人的最低標準,因此一個修行人在看到別人問題的時候,如果內心完全生不起一點覺得「或許錯的是我」這樣的懷疑,馬上斷定錯在對方的話,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修行人。

#沒學佛還很平易近人,學了佛就變偏激?

《百段教言集》中還提到:

「宗派、學說和宗師的不同,認為自宗最好、他宗最差,這種帶有偏見和貪嗔煩惱的爭論,是一切爭論當中罪業最為深重的。」

真的就是有這樣的情況,真的會有這種偏見,而只要有偏見就會有偏差,就像戴著有色眼鏡,會覺得自己人總那麼好,看別人就覺得有很多問題,再怎麼做就是不對、不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就是我們內心中有偏執、有貪嗔的分別煩惱造成的。

比如有一個人,你一開始很喜歡他,不管他做什麼,都覺得很棒、很好,但哪天你討厭他了,就會變得不管他做什麼,都覺得很討厭,做什麼都不對,他有什麼動作也會覺得很難看。因此,可以看到自己內心的力量有多強大,內心的煩惱可以完全左右你的判斷。修行人的重點,是隨時向內觀察自心,作任何判斷之前,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受到煩惱的牽引、指使。因此,法王說這種有貪嗔煩惱的爭論是不好的。

桑傑巴珠接著說,只要修持的是正統的佛教,那麼當自己在法上修持得愈好,修行愈進步,就愈能夠知道其他教派和修行人是善妙、是好的,因此心中的貪嗔會愈來愈少。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教派、上師、僧人很好,那麼我們就應該實際的加以審視,審視的方法或標準是什麼呢?就是如果是一個如法的修行人,他對於其他教派的教法和上師,是會更加尊重,更有淨觀的,內心不會有什麼教派的貪嗔煩惱,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派和上師、僧人具有這樣的特質,那麼就可以說自己的教派很好。

相反的,有些人認為自己的教派之所以好,是因為和其他教派比起來,我們的人更多,更有財力、勢力,學問更好,能夠統御其他所有的教派,沒有什麼人能夠挑戰自己,而且用盡各種手段,抬高自己的地位,讓其他教派相形見絀。這樣的作法根本不符合佛教,不僅如此,這樣的傳承很難還能說它是佛教,傳承的上師,也很難說他是佛教徒。單純的不是佛教還好,但是他們因為假裝成佛教或佛教徒的行為,實際是在毀壞佛教,由於這樣謗法的惡業,他們根本摧毀了自己解脫的道路。

想一想,一生當中能夠遇到佛法是很難得的事情,相信誰都不會希望遇到邪師、邪教,都會希望並且發願遇到好的老師和正確的教法。那麼,我們為什麼這麼努力地想要找尋清淨的上師和教法呢?就是因為我們知道世間上的各種偏執貪嗔造成的對立和爭論一點意義也沒有,因此想要找尋沒有貪嗔的善知識和教法,進而幫助我們也成為一個沒有貪嗔煩惱和執著的人,最終成就人天善道或解脫的佛果。然而結果卻是什麼呢?我們口口聲聲說要修行,愈修心中的貪嗔變得更重,本來沒學佛之前還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世間人,學佛之後卻變成了一個偏執的宗教狂熱份子,這樣根本不可能修行,也不可能解脫,那是在做什麼呢?就是在造惡,繼續輪迴落入惡道當中。想要的和所做的完全相反,應該減少的是貪嗔煩惱,結果所作所為都是在增長煩惱,讓貪嗔、嫉妒變得更為強烈,這種行為只會造作極大的罪業,真的是徹底的錯誤。

#「僧人和馬是好是壞,刺激一下就知道?」

噶當派有一個說法,是口耳相傳的一個故事,也是真實發生過的一個公案。

阿底峽尊者在聶塘(現拉薩附近,尊者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此地)的時候,聽聞當時許多藏地的大師聚集在一起討論佛法,很高興的說:「我們明天應該去看佛法的討論。」隔天尊者就前往觀看。當時大學者庫敦尊珠雍中在場,他是阿底峽尊者「庫俄仲」三大弟子當中的一位,由於他是下路弘法的盧美西喇慈誠傳承的後人,所以大家也都對他尊敬有加。但是他的個性比較奇怪,特別有個性、很有脾氣,當時這場討論會都是一些大學者聚在一起,到了後面大家似乎起了一些爭執,總之庫敦就說:「僧人和馬是好是壞,驚動他們一下就能知道。」

這意思是說,例如以馬來說,要知道牠會不會跑,只要驚動一下,例如拉動馬繩動一動馬嘴,就知道馬會不會跑了;同樣的,要知道一位僧人有沒有修行,只要刺激他一下,看他會不會動怒,就知道有沒有修行了。

總之最後辯論都走樣了,大家只是在比誰更有學問,然後想盡辦法把對方比下去。阿底峽尊者看到辯論成了這個樣子,大家互相爭執不下都起了煩惱的情況,感到難過就回去聶塘了。

隔天,身邊的侍者,當時應該是仲敦巴吧,他又請尊者前往觀看辯論,結果尊者說他不去。尊者說道:「佛法的討論,是要幫助我們消除障礙智慧生起的貪嗔等等煩惱,就像藥物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澆水的目的是為了滅火一樣,但是佛法的討論反而增長了自他的愚痴和貪嗔等等煩惱的話,那麼就像是藥變成了毒,水變成了油一樣,讓病情變得加重、火勢更為強烈一樣,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樣的病是很變得無法治療。」

#帶著嗔心傲慢供養,連龍族都退避三舍

尊者當時還說了一個公案,是律典中為了僧眾和合的一種方法。

印度的一個地方,有一位很正直的比丘,他的開示總是能夠消彌人法上的任何紛爭。有一天他在河邊為龍族施多瑪,平時龍會真的從河裡出來向他領取多瑪,並且向這位比丘做供養,但後來這位比丘對於自己的功德生起了傲慢,跟其他比丘起了比較之心,說出了一些有爭議的話語,龍族知道後,便不再向這位比丘領取多瑪跟獻供。

後來,比丘的沙彌侍者作了一個夢,夢中天神跟他說:「你的比丘之前以平靜心供養多瑪,龍族都能來食用、取受和作供養,但後來比丘起了嗔心、傲慢之心,龍族都害怕得逃跑了,都不敢來拿了。」

阿底峽尊者就是以這這樣的公案告訴我們,不應以嗔心、傲慢之心作爭論。而且我們一定要切記:帶有貪嗔偏執煩惱的爭論,自讚毀他的行為,就是毀壞菩薩戒的主因;而在做佛法的討論時,如果帶有任何貪嗔的煩惱,就是在造作毀壞佛教的極大惡業。

#帶著貪嗔的爭論,將造成佛法的壞滅

「毀壞佛教」的主要原因什麼?我們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法,佛教也終有消失、壞滅的一天,那麼我們要問的是:是什麼原因造成佛教的壞滅呢?那個原因就是帶有偏執、貪嗔的爭論。

佛陀在世時就說,佛教徒自己之間的不和合造成了佛教的壞滅,不和合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執著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因此佛教其實不是毀於外人,而是毀在佛教徒自己的手上,毀在我們帶有貪嗔偏執的爭論。佛陀在世時就作出了清楚的授記,如果我們相信佛陀,就應該要有所警惕,避免這樣的爭論,當然如果不相信這個授記,那就另當別論了。

其他的我們或許可以不注意,但真的會造成毀壞的這一點,就真的應該要非常小心!為什麼要特別講這一點呢?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在做的,覺得就是要帶著偏執的爭論,才是對的、正確的,才是維護自宗自派、捨我其誰,才是正確的事,這真的是很危險的!

比如岡倉噶舉當中,這樣的情況很嚴重,我們裡面也是這樣分成了兩派,一邊說自己才是真的岡倉噶舉,另一邊說他們不是真的岡倉噶舉,互相都不承認,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這是兩敗俱傷,真的就會整個教派都沒有了。很多時候一開始都只是一個小小的爭執,接著就互相選邊站,原本還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病,慢慢的爭執愈來愈大之後,就變成完全沒有辦法控制跟治療的疾病,那時候就真的會來不及了!

我不是在這裡說我很懂,是佛陀就有作過這樣的授記,因此,我覺得這真的是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的!法王米覺多傑的時代,他就非常注意要去避免這一點,去避免這種偏執的教派紛爭,在《百段教言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言。

#後記

今天大概就先講到這裡。下次上課之前,我們會先作一些課誦,主要是為了平息尊者佛行事業上的一些障礙;另外,每次上課之前好像也會突然有一些障礙,比如身體突然不舒服等等,所以上課程前我們一起多念誦《心經》、度母等等,其他就不多說了。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