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3天開示記錄

2023「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3天開示記錄
 
2023karmapa8
 
精進不是短暫的熱情,是堅持到最後的歡喜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3年3月24日(五)

首先今天要問候前來參加這一次活動的堪布、教授師、善知識、所有尼眾,還有透過網路觀看的各位法友們,問候大家!

正文:上士道之修學六度法

今天是講法王米覺多傑《妙行自傳》的第23、24和25首頌文,配合桑傑巴珠(哲蚌版)的科判來看,現在講到「實踐上士道之法」的部分,其中分為三個部分:

一,動機——發菩提心之法

二,行動——觀修兩種菩提心

三,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

我們講到了第三個「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這其中分為七個,第一個是「學修六波羅蜜之法」,六波羅蜜有六個,所以這裡又分為六部分,但自傳這裡只講了五個,沒有特別講到第六個智慧波羅蜜,因為智慧波羅蜜被歸入於勝義菩提心的討論中。前天課程已經講了第一個「布施波羅蜜」,現在接著講第二個「持戒波羅蜜」。

() 持戒波羅蜜

主頌是:

供施等一切所作之事,

咸為正等覺佛之因。

循妙善尸羅而行,契佛所授之戒律。

此謂我妙行之一。(23)

#《學習傳記之教授》

米覺多傑教言集中有一部《學習傳記之教授》,我想先講這裡面的相關內容,有一些重點,其中提到很多糾紛的根源,都來自於對於財富等物質上的執著,如果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我們很容易就會因為有沒有得到佛法和金錢,或有沒有得到再多的東西、金錢,甚或是因為得不到而生起貪瞋的煩惱,進而生起各種違背戒律的污點或過失。因此,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利益他人,首先自己隨時都不可有絲毫為求自己身心安樂,或者自利的私心,要像是諸佛菩薩因大悲心自然而然利益眾生一樣,沒有絲毫炫耀或求得回報的心。

這裡可以看到,我們要斷除物質的執著,真的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做到的話,菩薩的攝律儀或攝善法戒,才可能持守清淨。接著,是引用桑傑巴珠的注解。

#《桑傑巴珠的注解》

現在許多人,外相上看起來是在布施跟持戒,裝模作樣的根據顯密典籍中所說的布施等等善法而修持,但實際上真的去觀察的話,他們沒有辦法如法的行持,也無法做到不違背佛法,因此就託詞說「已具備三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中上戒的功德,過患已被降伏」,意思是他其實是做不到像別解脫戒這類下部的戒律,就假借已經有密乘戒這些上戒的功德,所以所違背的過患也都被降伏了,但其實是各種違背戒律的行為都做了,然後一切大小乘經典中所遮止的罪過都不制止,還大膽的說「遇到三戒的持守時,要以上戒(密乘戒)為主」。這樣的說法,會對自他的修行帶來極大的傷害。

三戒的持守,是所有佛教徒都應該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尤其對藏傳佛教來說很重要,因為藏傳佛教跟其他教派不同之處在於具備小乘、大乘、密乘的修持,也就是一位藏傳佛教的行者要同時修持三乘,所以三乘戒什麼時候該開遮取捨,是很重要的!過去藏傳的祖師們都特別關注三戒這個主題,比如薩迦班智達寫了《三戒律》的注解,寧瑪派也有一些著名的注解,格魯派也有克主傑寫的注解,噶舉派中也是特別注重三戒,達隆噶舉就認為這是達隆噶舉的一個特點,岡倉噶舉很多弟子就會去看阿里班欽所寫的三戒律的注解。

總之,針對三戒律的著作是非常豐富的,從這麼多的著作上來看,就知道過去祖師們有多重視這個主題,尤其在認識三戒跟談到三戒的開遮持犯時,更是談得非常詳細,在不同派別中也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並非是藏傳佛教自己說自己很了不起,三戒都有修持,而是當我們真正深刻認識到要修持三戒時,的確是有很多開遮持犯的地方要特別注意的,這些關鍵點如果沒有把握住,沒有掌握住真正的意思的話,就很有可能會生起邪見,甚至做出違背戒律的行為。

#觀察弟子根器,傳授相應的戒律

注解中說,法王米覺多傑不忍於此,對於修持小乘戒律的弟子,就會以小乘的學處予以指導;對於菩薩乘法的弟子,就教導他們菩薩乘的學處;對於金剛乘教法的行者,就以出自續典教法的行持給予教學,同時就弟子各自的根器高低、資糧多寡,而給予各自適合的取捨之法。法王從來不會讓弟子去做他所無法承擔的教法,比如沒有辦法做到菩薩戒的弟子,不會一直告訴他菩薩戒有多重要,或是修持不了密乘戒的弟子,就跟他說密乘戒有多重要。

米覺多傑就像是一位有智慧、有經驗、有技巧的母親,很善巧的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嬰兒,不能一開始就給他大餐,剛開始太營養是不行的,要從牛奶開始餵,等長大一些再餵食一些營養的食物,像藏地的酥油那些,慢慢才是餵食成人能夠吃的食物。如果一下子就給嬰兒成人的食物,是很危險的,對嬰兒是有傷害的,所以,依照弟子的根器給予教學,是米覺多傑特殊的行誼之一。


#能轉化顯相前,不可破下部戒律

接著說到,就算是具備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等三戒的瑜伽士,只要還沒有能力轉變自他顯相之前,也就是還沒有完全開悟之前,都不可以在他人面前做出,任何違背下部戒律的行為,或者違背別解脫戒的行為。

總之,在利他的因緣還未成熟的時候,一切以利他為藉口而做出的傷害自他的發心和行為,都要極力避免!法王的教言集中一再提到,很多時候打著利他、弘揚佛教的旗號,卻增長自他的煩惱,這樣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所以他不太喜歡那樣的行為。

米覺多傑知道,從初學者、瑜伽士、成就者到佛陀,如果是下階者想要修持上階者的行持的話,修行就會出現障礙。想做到瑜伽士的修持,就要先具備瑜伽士的條件;要做到成就者的修持,內心不具備斷證的功德的話,也不能隨便表現大成就者才會示現的行為。

因此,法王會善巧的指導弟子,觀察弟子們心性開展的程度,給予適合各自的見修行指引。弟子做不到的情況之下,如果要求弟子去做過多的修行、持戒或學習,超過了他本身的戒律、誓言和修行的能力範圍時,在今生甚至未來生多劫當中,弟子的心都將難以恢復,可能都難再成為法器。因而他從來不會這樣要求弟子,而是希望弟子都能踏實的修行,一步一步按步就班的修持。

法王能以大悲心帶領弟子按步就班的走在正確的修行道路上,關鍵在於,法王或任何大師都深切相信,要能幫助自他得到暫時和究竟長久的快樂,方法只有斷除對於他人的傷害,進而利他。由於具備了這樣的確信,不只是聽說的,而是深切相信並自身感受過這樣的利益,因此在指導他人時,一切行為是自然而然的,知道這條路是唯一的方法,絕對是沒有問題的,是真誠的,因此也絕對不會有任何諂誑和詭譎。

#「自己做到」,才能幫助別人也做到

在法王米覺多傑的身上看不到一絲的虛偽、世間八法和利己之心,一般世間人表裡不一,但法王是光明磊落,表裡如一。他不會人前表現出修行者的樣子,然後暗地裡造惡,因此無論是和千百大眾相處時,還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的身口意也都如一。無論親疏貴賤、公私敵友,他都一視同仁,正直平等的對待。如果是表裡不一的人,就會在親人前表現一個樣子,不認識的人面前又表現另一個樣子;但法王任何時候,都是身行自然,言語不虛。他的心意真摯,在他身上感受不到任何顧慮、猜忌和恐懼的情緒。法王也有話直說,因此身邊的人見他的時候也都很放心,不需要刻意小心或擔心什麼,所以每次見到他都會感到殊勝,並且馬上生起信心。

法王沒有需要隱藏的過患,心中少煩惱,了悟一切顯相都是遊戲變幻,因此平時的行為就跟小孩子一樣,小孩子不太管別人在想什麼,可以說是很天真很自然的。從來沒有從他身邊任何人那兒聽過,或是他們曾經想過、聽他們說過法王有什麼樣的惡行,因此和法王相處得愈久,認識得愈深,信心、虔誠也就愈強烈。

一般人剛見面時可能會覺得對方很莊嚴、殊勝、信心滿滿,認識愈深就開始想這個人不像自己剛開始看到的樣子,藏族有句話說:「要嘛看一眼就知道,要嘛就等三天才知道」。初次見面第一眼的判斷很重要,的確也會很準確,但相處三天後的認識,也是滿重要的,大概也就會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總之,由於法王的身口意遠離一切過患,所有沒有任何懊悔和忌諱,沒有任何防護之心和顧忌,就如同佛陀之「三不護」的功德一般,當時很多弟子就是這樣形容的。

另外,在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提到的各種特點當中,我覺得還有一個是非常特別的,那就是他會直接指出弟子的問題,並且幫助他消除過患、成就功德,這是因為法王米覺多傑具備了這樣的清淨與功德所具足的力量,如果自己本身充滿過患的話,也就很難指導他人。因此,要不是自己沒有過患,指導他人;要不就是有過患,不管這些的假裝沒什麼還指導別人。

竹巴昆列大師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有人請竹巴昆列大師說法,大師就回答說:「說法不容易,說法者[一種是]必須沒有過患,[另一種]是說法者有過患,但他很敢說——我這兩個都不是,所以我不敢為你們說法。」

幫助別人消除他人煩惱的方法上,沒有比「自己做到」更好的方法,原因就在於,當自己的善行清淨的時候,自己所身處的任何地方遇到的,都會是和自己一樣的行善之人,物以類聚;如果自己的心中充滿過患的話,那麼對於他人消除煩惱的指導,也都會是徒勞無功的。

#《無比自讚》

這裡要再配合講《無比自讚》的第六首頌文,因為內容剛好是相符合的。去年講了《無比自讚》的前五首頌文,現在講第六首,為什麼說這首頌文在這裡相符呢?因為依照第五世夏瑪巴撰寫的《無比自讚疏文》的科判,這個頌文屬於「不受煩惱牽制的持戒波羅蜜」和「壓制煩惱的禪定波羅蜜」兩個部分,頌文如下:

不被煩惱惡念愚,萌生亦有對治堤,

不捨任何諸善戒,利他善友我啟請!

簡單解釋一下頌文,「不被煩惱惡念愚,萌生亦有對治堤」意思不被煩惱惡念所控制,也就是當瞋心生起的時候,就以例如慈心這樣的對治堤防來防範,這裡就是將慈心比喻為堤防,為了避免洪災,就要先建好堤防防範。「不捨任何諸善戒」的意思就是知道善戒的殊勝而不捨棄,最後一句就是啟請利他的善友。

巴沃祖拉陳瓦的《賢者喜宴》當中有對這首頌文的解釋,《賢者喜宴》中講述的第八世法王的傳記,主要就是依據讚文而寫的,解釋中提到:三毒所造的惡業,極為險惡不善,因為只會帶來惡果,如貪心、瞋心只會帶來惡果;而任何帶有對於此生執著的發心和行為,就算表面看起來是善,但也只是相似的佛法。因此:

第一,真正的法,是至少要「捨棄今生,想到來生」;

第二,如果貪著自利的寂靜,就算精進修持,所得也只是不究竟的涅槃。

以上「低劣」和「錯誤」的發心,都可以通稱為「惡念」。「錯誤」的念頭,就是具備了三毒煩惱、沒有捨棄今生的念頭;「低劣」的念頭,就是指想到自己的寂靜和解脫這樣的念頭,而法王是剎那間也不會讓這樣的惡念在自心中生起的。雖然經典說當一位菩薩在即將成佛的時候,惡魔的使者會示現變幻,有可能另菩薩生起貪欲、瞋恨和傷害的妄念,然而,剎那間菩薩就能以對治降服,以遠分對治、斷對治等等根除這些妄念。知道煩惱生起了,馬上就用對治法降伏,這時對治法就像是堤防一樣,只要洪水一氾濫,就能夠阻斷過患水流的續流。

「不捨任何諸善戒」是不捨「初中後皆善」的三戒,並令其不斷增長,以此力而成為一切眾生的善友、親友。這裡比喻就像有人對佛陀一邊用著旃檀香按摩,另一邊卻用著錛子(小斧)在傷害他,佛陀對於兩者都能一視同仁。

不過,我們還用不到這樣的比喻,因為只要有人稍微說一點不中聽的話,我們就不開心了,或是稍微說一點讚歎的話,就又開心得不得了,而善友就能有一視同仁的能力,成為一切眾生的密友、善友,無論他人如何的對待,都以利他作為回應,而法王甚至是在任何身口意三門無記的時候,也隨時都在行持著十種法行。

() 忍辱波羅蜜

接下來是講六度中的第三個——忍辱波羅蜜,是33首頌文中的第24首:

     佛之教法,無論因或果道,

     初時易修,終得要旨。

     故修行非禍害之源,而唯對如來教法修法忍。

     此謂我妙行之一。 (24)

#《學習傳記之教授》

首先,我們看法王著的《學習傳記之教授》是怎麼解釋這首頌文的。

其中說到一位菩薩,無論自己為他人做出了多大的付出或貢獻,從不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同或讚歎,無論褒貶。眾生因為根本的愚痴無明,不知感恩,自然會有褒有貶,不要說對他人的傷害,眾生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也是無量無邊的,因此,只要他們對於自己的傷害沒有停歇,如果我不去幫助這些受苦的眾生,還有誰會這麼去做呢?這就是菩薩把握利他的關鍵與目標,菩薩是一直在思惟:眾生無始以來就不停的行持惡業,直到現在也無法得到一點快樂,因此自然而然就生起大悲心,不會對任何傷害他的眾生生起瞋恨心。因為菩薩是從根本的原因去思惟這個問題,就算眾生再惡劣,對他造成傷害,菩薩也會覺得「這樣更是非幫他不可」,更是他的職責所在。

#《桑傑巴珠的注解》

桑傑巴珠的注解中提到,在這樣的濁世——末法時代,眾生的煩惱更加強烈,又因為無始以來對於惡行的串習,因此總是在煩惱的驅使之下做出許多惡行,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錯誤的取捨,最終得到的都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例如,他們想要得到的其實是輪迴的快樂,但卻裝模作樣的打著弘揚佛教的旗號,作為是顛倒的,別人看到他們忍受著各種辛勞,甚至還讚歎他們了不起,為了佛法能夠吃苦耐勞。

法王米覺多傑平時會跟弟子說:「任何世間法,剛開始都很辛苦,最後可能成功,但都不會是快樂的結果,只有痛苦。」輪迴的快樂,本質就是痛苦的,從來都不是值得追求的;和此相反,法王知道真正的弘揚佛教,在開始、中間到最後各個階段都會是善,因此為了讓佛法能在自心上成就,並且利益到他人的心,即使必須捨棄性命也保持堅忍。

由於安忍於成就「無貪」的善根,也就不會貪執妙欲;由於安忍於「無瞋」的善根,就能讓眾生的痛苦於自身上成熟;由於安忍於「無痴」的善根,就能分辨人天善道和解脫道的差別。如果嚐到了佛法真實的甘露味,自然就會生起堅定的信心,自然就會像是捨棄污泥一般斷除非法的行持。一切的行為都要如同諸佛菩薩一樣的去行持,一切不如法的都要斷除與避免。

#「有人批評我?太好了!」

米覺多傑一生中在佛法的行持上,就是這麼謹慎不妥協的,是分辨得很清楚的。身邊的人曾經好心的勸法王說:「法王不知道怎麼排外,也不知道怎麼安內,不懂得怎麼累積財富、招攬人心,也不制止別人對你的惡行,不期待他人的幫助,不會記仇,誰傷害過你、幫助過你,也都不記得,心像什麼都不在乎的一個空洞的人,這樣繼續下去,最後只會落得孤身一人。」

很多人好心的對他說,但實際上像在詆毀一樣。同樣在拉薩、康區、工布等地不太喜歡法王的人,也會說法王米覺多傑是一個「無論在法上和世間法上,都是個很徬徨的人」。如果是一般人,聽到這樣的批評和辱罵,是根本忍受不了的,然而對於米覺多傑來說,不但不生氣卻像是久旱逢甘霖一樣的說:「我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批評!」因為法王曾說道:「當敵人開心,朋友傷心流淚的時候,就表示已經脫離了追求此生的這個隊伍(這場遊戲),是自心和法相應的徵兆。當佛法就像是黎明時分的星辰光芒微弱的時候,這樣的因緣將能讓無量的眾生進入佛法。」因此法王是非常高興的。

總之,法王一生中修行遇到了很多障礙,我們會說任何中斷佛法的都是魔障,但法王遇到的不只是頭上長角的這種魔,而是各種人與事情的障礙,化身為敵人或友人,用盡各種手段哄騙和威脅,但法王從未捨棄佛法、捨棄修行,這就是他不可思議的修持事蹟!一般人遇到困難很快就會放棄,這就代表天人輸了,魔王勝利了。無論生命中遭遇任何的痛苦、障礙,法王都不放棄佛法的修持、利益他人,這時外在雖然看起來好像在受苦,但其實是真正的勝利,因為戰勝了魔軍,這就是法王真正的忍辱修持,舉凡安受苦忍、耐怨害忍等等,都是他不可思議的修持。接著講學修精進波羅蜜。

() 精進波羅蜜

接著是講「精進波羅蜜」:

     為獲廣大色身與甚深法身,

     不滿於微弱動機或行為。

     經無量劫,常以身心,誓成薄伽梵之身。

     此謂我妙行之一。(25)

#《學習傳記之教授》

之前談到過,在自利利他、修行成佛時,總會遇到很多障礙、魔障,但對一位菩薩來說,這就是他要修持安忍的時候。修行的道路上,本來就要有各種無量的障礙和傷害,是我們必須要忍受的,這些是無法避免的,原因是什麼呢?當別人傷害了自己,自己又去傷害他人,任何傷害自他菩提的事情,都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絕對不能妥協!因為只要對於自他會造成傷害,就是強烈的顛倒取捨的錯亂,菩薩的行持本來就是要利他的,所以這對於自心的攝律儀戒、菩薩的攝善法戒和得證佛果來說,就是最大的仇敵。因此,菩薩必須要忍受他人的傷害,這是無法避免的事。

由於難以調伏的眾生無始以來惡行的習氣,對於眾生的傷害也是無量的,但是只要這種眾生愈多,菩薩利他的事業就會持續下去。菩薩知道難以調伏的眾生是遍滿虛空無量多的,所以菩薩要利他的時候,就要具備極大的歡喜才能做到,這種歡喜就要像是劫末的烈火一樣,將懈怠的叢林焚燒殆盡,除此之外,貪著世間或出世間不究竟的禪定法味,不修持深廣二身的果位,卻隱居在寂靜處,這不是菩薩應該做的事情。真正的菩薩必須具備「耐怨害忍」,更加精進去的利益他人。

#《桑傑巴珠的注解》

桑傑巴珠的注解中提到,有些人對於「證得無上佛果,從密乘來說,上根具福的弟子能夠在一生當中成佛」這樣的說法有誤解,是沒有瞭解真正的意思,只有對字面的瞭解。他們深信只要掌握了「方便多、無困難」的一些密乘要點,就不需要長時間的精進,然後自然而然什麼都不用做就能成佛,對於這樣高深的說法特別的相信。

什麼是成佛、佛果呢?是佛陀對於一切如所有、盡所有的所知,具備無礙的智慧,也就是遍知,因此就能夠自在無礙的開演出符合遍虛空一切眾生心意的教法,由於在這樣的因果之法上,具備了大精進而成就菩提。

然而,這些人卻不這麼做,他們不曉得無法成佛的關鍵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因為受不了今生世間的煩惱,因此生起一丁點兒自以為是的出離心而隱遁到靜處,其實只是受不了世間的麻煩事,而暫時想要逃離到一個清淨的地方修養,在那裡因為衣食不易獲得,又不想為了得到供養而討好別人,因此就說成是自己喜歡過簡樸的生活。這些人根本誤解了佛教的苦行是什麼。

還有一些人本來生活的資源就比較匱乏,因此也沒什麼財富需要捨棄,然而這時他們卻將佛教的三藏、三學這些修持的莊嚴全然捨棄,然後佯裝成遁世者、乞丐(古薩里)等等樣子,其實這也是根本沒有搞懂今生和來生取捨的關鍵是什麼,只是把自己的無念、無執,誤以為是明覺心,是三世諸佛的密意,然後還說:「我領悟佛陀的密意了,了悟自心的實相,從此不再有任何想望,也無須任何努力!」說這樣大話的人,只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而已。

#小心量、小歡喜、小精進,絕對成不了佛!

法王米覺多傑和這些看似精進的人完全不一樣,他知道想要成佛,小心量、小歡喜、小精進、短時間,不究竟的因和緣,以及不具備方便、智慧,資糧不圓滿的話,是絕對不可能成佛的。

法王知道成佛一定要具備難忍的大悲心而驅動的廣大利他的熱忱,要具備直到成佛之前絕不停歇、絕不退縮的歡喜,具備絕不拖延的大精進,具備廣大福慧資糧的因以及無量的信心、意樂和出離心等等助緣,還有,也要具備無量遠離貪瞋痴煩惱的善根。這些全部都要做到和具備的時候,才有可能成佛,而且這整個過程當中不能只是一般的精進而已,是到成佛前都絕不退縮的精進和堅持。

一般我們在很多的顯密經典當中,都會看到成佛時間需要多久的不同說法。以密乘來說,鈍根行者在不違背密乘戒律等等條件下,能在60生中成佛;中根行者能在16生中成佛;上根行者能在一生中成佛。

以波羅蜜多乘、顯乘來說,沒有比三大阿僧祇劫更快的時間而能成佛的,而這指的還是上根菩薩。至於中根和鈍根菩薩則需要經過更長的三十七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成佛。至於密乘中的上根具福緣的行者,要能在一生當中成佛,也是因為行者在過去無量劫中,已經修持積聚廣大的資糧、福德所致,不然也是無法一生成佛的。所以就算是一位根器很好的密乘的行者,如果過去生中沒有圓滿資糧的積聚,即便這一生中非常精進的積聚資糧,也很難在一生成佛。因此「上根行者」的意思,就是具備了上根行者的定義,也就是過去生中已經圓滿了廣大資糧的積聚。

總之,要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好好去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等等,過程中還要非常非常的努力精進,不是一般說的努力與精進而已。

#想成佛,要多精進?

那麼成佛需要怎麼樣的精進呢?

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這裡作了兩個比喻:

1.「憶持三千大千世界無量佛典」的精進

首先如果說三千大千世界都遍滿了佛典,要能夠精進憶持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佛典的每一個字義,需要多大的精進才能做到呢?絕對是需要極大的精進力的。

然而成佛所需的精進,則是比這樣的精進還更廣大,就算能夠憶持「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佛典的每一個字義」也不感到滿足的一種精進。

2.「利益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的歡喜

第二個比喻是:眾生無量無邊遍滿虛空世界,我們現在也只知道地球上的眾生,所以佛經中提到的眾生,不只是地球上的眾生,而是遍滿虛空世界的一切眾生,因此生起利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成佛的大歡喜心,這是多大的一種心願?是非常大的。

我們可不可能生得起來這種心呢?別說一切眾生了,有時連每天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我們都漠不關心,怎麼可能想到眾生呢?然而這裡的比喻是,想要成佛的精進和歡喜,是比想要利益十方世界無量的眾生成佛的歡喜還廣大,可以想像這樣的精進有多了不起。

這些文字唸過去都不難,但是真的好好想一想,成佛的精進有多麼廣大?是直到眾生未盡、法界未盡,都要不斷不斷精進下去,這樣才可能成佛。因此,精進不是短暫的熱情,而是持續到最後的堅持和歡喜,這種精進是更重要的!

#覺得自己成不了佛,是「自輕凌懈怠」

法王米覺多傑遍學當時藏地的佛經佛典,從未因此感到疲倦,他帶領了很多弟子,不見得所有的弟子都很善良,有些弟子的確是讓他滿辛苦的,他也從未因此而倦怠或不再利他。同時,他在利他的過程或著作當中,儘管遭遇成百上千的各種障礙,都沒有讓他喪失內心的歡喜,或者令他退轉,這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效法的地方。

尤其,法王精進的這些故事,真的是我們應該要效法的,雖然我們不一定能馬上做到,或生起這樣的精進,因為如果能馬上做到,大家就成為菩薩了!當然不是這麼容易的,這也是菩薩為什麼稱之為勇士,就是他是很有勇氣的人。我們可以看到,不是每個人都很有勇氣的,萬中選一,勇士是很少的,而為什麼菩薩能成為勇士,因為他真的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他具備了大悲心跟勇氣,而且能夠持續精進,能夠利益眾生,永不放棄。因此,要成為菩薩不容易,更不用說要成佛也不容易,所以修行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的。但是,也不要聽到成為菩薩、成佛很困難,就失望或完全放棄,覺得「成佛太遙遠了」、「不可能了」,這樣的想法就是一種「自輕凌」的懈怠,是沒有信心輕視自己的一種懈怠。

每一個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內心都有佛性、如來藏,只要你願意,都可以積聚資糧,都可以修行,也可以成佛!機會在自己手中,要不要把握,要不要去做到,要不要精進,在於自己;做跟精進就會成佛,不做跟不精進就得不到任何東西,世間上也是這樣的。

這次談到女眾的修行、權利、地位等等,尤其希望女眾能夠有和男眾一樣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如果尼眾自身努力去做到,把握機會,是可能達成的!如果只是被動等別人給機會,是永遠不會進步的,所以,精進是很重要的!今天就講到這裡。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