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2天開示記錄

2023「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2天開示記錄
 
2023karmapa8
 
最好的布施度:虛空藏三摩地自在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3年3月22日(三)
 
▍上師解脫行傳,要讓弟子增長信心與淨觀
首先問候大家,大家好!
如同大家知道的,從2021年的讖摩冬季課程改為春季課程開始,課程的主題就是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的兩部傳記《妙行自傳》和《無比自讚》。這兩部傳記不是散文,是頌文體,也都是由米覺多傑親自撰寫。雖然其中沒有寫明撰寫的日期和時間,比如出生時間等等,也沒有提到去過什麼地方,但是法王他一生在世間和佛法上的經歷、學習、領會和修行,還有他的發心和誓言,他的心願和目標等等,可以說修行佛法的實踐都寫得非常清楚。對於將上師的傳記當成教誡和口訣來學習的弟子們來說,我想這些內容會是非常有利益的!
# 不是流水帳,而是修行典範
瘋行者竹巴昆列大師曾說:「一些上師的傳記寫得過於死板,就像是債務的清單,記錄在什麼日期抵押或歸還了某某物品一樣,傳記當中記錄的都是些瑣事,如果是大師的話,就記錄收到了某匹馬的供養,小一點的上師,就記錄收到小帽、青稞的數量等等供養;這樣的紀錄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是這樣,乾脆可以記錄一下太陽升起的時候吃了些什麼,晚上上了幾次廁所吧?實在可笑。」
我在楚布寺的時候,也看過一些大師的日記,有時候我覺得這也滿重要的,但是大部分這些日記都是說見了什麼人,供養了什麼給他等等,的確會有這種傳統記錄這些內容,甚至會寫得很清楚來見的人供養了什麼東西,比如金子、銀子等等。熟悉的東西當然能很清楚的記錄下來,但有時候是外國人的供養,因為是外來的東西,不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所以記錄得也滿好笑的。比如我小時候,他們會送我一些玩具,我看那些紀錄的時候也不知道寫的東西是什麼,因為是外來的,記錄的人也不知道是什麼,就隨便寫。總之,如果都是一些生活瑣事的紀錄,好像也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我覺得一部上師的傳記,不應該是生活瑣事的紀錄,而是能讓具信弟子銘記在心,能幫助弟子增長信心和淨觀,提升對於佛法的信心和興趣,是弟子們今生和來生成就的典範。如果是記錄清單的話,那就不符合傳記(解脫行傳)的定義了。我們看過去很多大師真的都是具德的大師,但傳記如果都變成這樣的清單,我覺得會有點可惜。但是,讀了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就會有傳記典範的功德。
總之,希望今年能夠將法王米覺多傑的兩部傳記圓滿講完,課程可能會在4月8日結束,不能再延更久了,因為活動是在瓦拉納西舉行,再延天氣就會變得太炎熱,很多來自不丹的尼眾,比較習慣待在冷的地方,太熱會不習慣。如果4月8日前真的講不完,我也有辦法,我會錄影下來讓大家看,所以尼眾也不用在瓦拉納西待著,可以回到寺院,把這次的課程聽完。因為傳記已經講了兩年,今年是第三年,如果三年內還不講完的話,到來年才開始講新的內容,那可能就太久了。
# 小喇嘛的共同回憶:想起它,就想起「超難背而挨打」
我覺得這兩部傳記當中,大部分人應該都比較熟悉的是《無比自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司徒班欽卻吉穹乃編撰的岡倉法行集《明現》中就有收錄這篇文章。我或僧眾小時候要憶持、要背誦法行集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篇讚文,因為這篇讚文特別艱澀、特別難懂,所以很難背。我想很多人都被老師打過不少次,就是因為背不下來,考試沒通過,所以被老師打,這也是藏族的一種傳統,所以《無比自讚》對大部分的僧眾應該是不陌生的。
# 這部自傳為何稱「妙行」?
然而,《妙行自傳》因為只有收錄在法王米覺多傑的教言集中,所以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沒有看過。為什麼稱為「妙行」?去年前年應該解釋過了,這裡會再次提醒一下,而「妙行」指的又是什麼?首先來回答為什麼稱為「妙行」,因為整部頌文總共有37首,而其中33首頌文的最後都有「此謂我妙行之一」這樣的句子,也就是除了開頭的「頂禮」暨「立誓造傳」,還有最後的造論圓滿的「迴向」等等頌文之外,所有的頌文最後都有這樣一個句子,所以這部自傳就稱為「妙行」自傳。
那麼,「妙行」的意思是什麼呢?也就是要修行善妙,做善的事情、好的事情。
例如《入菩薩行論》中著名的一段頌文:
「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意思是我們生起一念瞋心,就能摧毀我們在千劫中所積聚的福善,這裡的「諸福善」就是妙善、妙行的意思。
另外,《俱舍論》中說:
「惡身語意業,說名三惡行,
及貪瞋邪見,三妙行翻此。」
我們看到在這裡清楚提到了「三惡行」和「三妙行」,進一步來解釋,例如「殺生」這樣身體上的惡業,將會引發痛苦的異熟果報,這就是所謂的「惡行」;和這相反(翻此)的情況,例如身體上行禮拜等等善業的話,就是「妙行」。同時,佛經當中也將「三妙行」稱為「三清淨」,例如身體上的所有妙行都是清淨的,語和意的妙行,也就是語和意的清淨。為什麼稱為清淨呢?因為身語意上的妙行,能夠暫時或者究竟清淨身口意的各種惡行的垢染。
▍正行:上士道
接下來,今天要講解的是《妙行自傳》的第22首頌文。上堂課只是口頭上說了科判,覺得還是要投影出來比較清楚。桑傑巴珠是法王米覺多傑的侍者,他寫的《妙行自傳》注解有兩個版本,一版是哲蚌寺(拉薩格魯派的三大寺之一)的版本,一版是布達拉宮的版本,這裡是配合哲蚌版的科判來看:
主要有三個科判:
一、頂禮暨立誓造傳
二、傳記本體
三、造論圓滿
第二個傳記本體,分為兩個部分:
前行——趣入佛門之法
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
第一個前行部分已經講完,現在講到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正行又分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之法,現在講到上士道。
上士道分為三個部分:
動機——發菩提心之法
行動——觀修兩種菩提心
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
雖然前兩個講過了,但可能會再作一些補充,尤其是後面講到六度的智慧度,講到勝義諦菩提心時,會再作一些補充,因為我覺得對於噶舉派大手印的一些見解,要多作一些說明。
今天接著進入「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其中分為七個部分,注解中說分為六個,但實際分類上是分了七個,所以我覺得應該是有七個的。
# 學修六波羅蜜之法
今天主要講的是第一個:學修六波羅蜜之法。
六度(六波羅蜜)大家應該都是很清楚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一)布施
其中第一個布施的頌文是:
無我之了悟,融入自心時,
外在資財等下品,非我所有之物,
然為眾生榮利,廣而納之。
此謂我妙行之一。(22)
講到頌文,我覺得應該還是逐字逐句解釋,大家比較容易瞭解,但因為之前講課都沒有逐字逐句解釋,現在才解釋,會變得有的有說、有的沒說,也不太好。所以,我們還是大意作解釋。
▍法王自釋《學習傳記之教授》
講到這部頌文,米覺多傑自己寫了一部注解《學習傳記之教授》,其中提到菩薩的布施等等善行能否成為菩提道法,主要就在於是否掌握了方便世俗菩提心,和智慧勝義菩提心,即菩提心和空正見這兩個關鍵因素。其中,尤其是要掌握證悟空性的智慧,那麼對於一切事物就不再有我和我所的執著,並且能夠任運成就自他一切無盡的願望。因為當你於「一異無別」的法性得到自在的時候,就能無礙地變現出「一與異」的無量萬法,佛經中這就稱為「虛空藏三摩地自在」。
虛空是沒有邊際的,不像任何空間或藏寶藏的空間都是有限的,會有用盡的一天,但虛空是無限的,所以這樣的布施是無量廣大的,是初地菩薩幫助眾生投生善道或成就佛道而直接或間接所做的布施,而所布施的東西,也都能夠符合眾生各自的福緣,不會損害眾生的福報而讓他們投生輪迴或惡道,不僅如此,任何人受用到了大菩薩所給予的任何東西,更能夠幫助他們生起殊勝的菩提心。
講回我們自己凡夫來說,如果我們也想要修成這樣的虛空藏三摩地自在的話,要能修成這樣的無盡布施,首先要學習不去執著今生短暫的財富、財產,不貪戀自己的身體等等,要知道世間的榮華富貴,都是虛浮和無常的。貪欲是一切紛爭的源頭,就像在利刃上舐蜜一樣,蜜是很甜的,但是因為被塗在利刃上,就像貪欲的蜜塗在了刀頭上一樣。舐蜜、吃到甜的東西好像很快樂,但卻是很危險的一件事,一定要馬上捨棄這種貪執。所有妙欲都是泡影,完全不值得我們追求,絲毫沒有任何價值、意義,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它只會招致無盡的災禍、帶來更多的煩惱。因此,一定要儘可能的做到無貪,盡力學習消除我執。如果能做到無貪、無我的修持,就能像大菩薩一樣,有一天能做到「虛空藏三摩地自在」。這就是米覺多傑,在自己所寫的《學習傳記之教授》中,對這首頌文寫的一段話。接著,我們看桑傑巴珠的注解。
# 桑傑巴珠的注解
就像米覺多傑說的,任何世間的妙欲沒有任何價值,都不值得我們追求;但是,世間的人完全沒有看到這一點,甚至把毫無價值的事物當成很有價值。當然從好的方面來說這是可行的,譬如,如果自己知道如何善用這些物質,便能從這些毫無價值的東西中找到價用處,例如藉由它們也能夠聚集善根等等。但無論如何,世間人口頭上說得很好聽,其實內心是很貪著這些東西,擔心自己缺乏飲食和各種物資,貪愛外在的物質和有情生命相關的所有妙欲,貪欲熾盛,永遠離不開財富,而其實是被財富綁架了,卻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好像財富在他的掌控當中一樣,活在這種幻影當中,因此想盡辦法努力增長財富,而將一切的善行全都捨棄。這樣的人如果稍微懂得知足的話,還可能有一點點快樂可言,就還有機會去做一點善行。但是,因為一點都不知足,同時不再滿足於普通、微少的東西,想要追求的是更好、更多、更豐盛,才剛得到了一點就開始害怕失去、害怕結束,所以為了累積更多,什麼十惡、五無間罪,各種罪業都做盡,就是為了得到財富。為了累積財富,有時候在社會上不用手段、方法是沒有辦法累積到更多的,所以什麼方式都做盡了,完全放棄善道和解脫,還不顧一切地發起堅固的誓言,直到劫盡之前都要不斷地累積財富。
有時候談到賺錢,很多人的誓言都會非常的堅固,然後還誇口說:我要修復寺院、我要修建從未有過的塔廟、我要讓僧團從此衣食無缺、要廣大的供僧幾千幾萬等等,以此為藉口。但這樣所做的一切,內心其實是吝嗇的,就算做了一點布施,也因為生起吝嗇的心而感到後悔,覺得之前說太過了、供養太多了,本來還有一點善業,因而被後悔的火所燒毀,加上如果他沒有即時迴向的話,一切布施的善也就都浪費了。
法王米覺多傑自己寫的《學習傳記之教授》中提到,我們會對輪迴中的妙欲、身體還有世間的物質有很多執著,覺得是恆常的而放不下,這就是我們要學習不執著,要放下的。因為這些都是短暫的,今天有可能明天就消失了,就像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的錢都是存在銀行,但也可能隔天就被偷走、搶走而消失不見了一樣,同樣今天屬於自己的東西,明天就不一定是屬於誰的東西了。
▍竹巴昆列大師「真正稀奇」的故事
針對這個部分,竹巴昆列大師也有相關的故事。一般來說,關於竹巴昆列大師的故事,有的是別人杜撰的,但這裡引用的是出自他的教言集中,是一段他跟當時護持噶瑪岡倉的施主,也就是仁布(rin spungs)地區的第司的故事。
當時藏地第司的權力很大,當時這位第司寫了一封信,當中還蓋上了他的印章,很慎重的邀請竹巴昆列到他的領地去。竹巴昆列當時剛好在貢布地區,就穿了貢布地區的衣服前往。快到第司住的地方時,一位侍從出來迎接。就聽這位侍者說:「這裡有幾隻很凶的狗我管不住,請您等一下,我找一位管得住的人來。」竹巴昆列聽他說完沒多久,跟著走了幾步之後,遠遠真的看到有兩隻狗,一隻白一隻黑,便朝著他跳了過來。大師穿著貢布的服裝,腰間配著一把刀,馬上就把刀拔出來,往兩隻狗身上砍了兩刀,兩隻狗頓時就各被砍成一半,躺在地上顫抖著。
這時就聽大師一邊說:「這些可憐的狗呀,渾身是白的或黑的沒什麼用。」然後一邊就把白狗的上半身與黑狗的下半身接給來,又把黑狗的上半身跟白狗的下半身接起來,變成了兩隻黑白狗,還活了起來,活蹦亂跳!這時侍者和周圍的人看到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都對大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大師這時就說:「我就是個瘋子,你們不用太在乎我做了些什麼,這種事沒什麼稀奇,如果這個都覺得稀奇的話,那稀奇的事可多了!這根本不算什麼,你們好好唸六字大明咒,才是真的稀奇,真的有利益!」他接著就唱出了六字大明咒。
當大師一邊唱跳著六字大明咒時,第司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就命侍者和周圍的人跟著大師一起唱頌和舞蹈。當天第司因為看到竹巴昆列大師一些殊勝的示現,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甚至生起了出離心,於是就把寶庫的所有鑰匙拿出來,然後跟大師說:「請大師隨便挑一把鑰匙,無論大師挑中了哪一把鑰匙,那個庫房裡所有的財寶就都是屬於大師的,並請大師不能拒絕。」
竹巴昆列大師就挑了一把鑰匙,打開了庫房。一打開看,是一間很大的庫房,一面牆放了很多茶磚、絲綢,另一面的箱子裡放的全是裡面裝了黃金的箱子,裝了黃金的箱子上又有一個很重的箱子。大師把這個很重的箱子打開了,裡面有金、銀、綠松石等等各種珍寶。所有人看到大師把這些珍寶拿出來後,就披掛在身上,旁邊還有一把很破舊的琵琶,大師便拿起來彈奏。
之後,當所有賓客散會要回去的時候,大師卻又把這些珍寶還給了第司。第司這時說:「請大師一定要留下這些珍寶,就為了讓我能夠累積福報,請一定要收下,不用還給我。」接下來這一段話很重要,我覺得跟這裡的內容很有關係,這時大師說:「暫時來說,我也戴過了,長久來說,沒有人可以一直戴著的,我不可能,你也不可能。還不如聽我唱一段道歌吧!」道歌的意思是簡略來說:
一切金銀珍寶看起來很珍貴,
但有一天都是要散去、要放下的,
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內心是會非常傷感的。
竹巴昆列一邊唱著這首道歌,一邊彈著那把破舊的琵琶,當時大家聽到時,內心非常有感覺。
講這一段公案的用意是,當時第司可以說就是當時的藏王,是最富有的人的代表,所以在他的庫房給出的珍寶是不得了的!一般人聽到藏王要給他珍寶,一定是頂戴在身上,高興得不得了,或是也還會裝個樣子說不用了,但竹巴昆列一聽到要給他,也不裝模作樣,馬上就拿了,還戴了一整天,但是他要回去的時候,很自然就把這些珍寶還給第司了。第司很驚訝,大師竟然要把珍寶還給他,所以大師就說了這段話,意思是誰都有死的那天,誰都有要歸還的那一天,總有一天我要歸還,你也一樣要歸還。這一段故事很重要,就是告訴我們:「你現在所擁有的,有一天都是要歸還的,所以不要執著。」同時也要懂得好好利用這些外在的受用物,因為從毫無意義的財物當中也能找得到意義,因為知道如何善用這些財物,也能夠幫助我們聚集善業。
▍法王為何任人「占他便宜」?
回到法王米覺多傑,他是真正了悟空性的,所以知道受用者和受用的事物都不是恆常和真實的,因此也沒有所謂「我的」受用物、財物等等。米覺多傑雖然知道所謂擁有或沒有財物,都是因為各自善惡業力而決定,有善業力就可以暫時擁有,沒有善業力就無法擁有,但是為了那些不明了這個道理的人們,能夠得到快樂、財富和受用,他將自己身口意的一切作為,全都奉獻給如母一切眾生,而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而積聚善根,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從未停歇。無論夜晚睡覺的時候,或者白天生活中一切行為的當下,他都一定讓所行轉成大菩提的善根,不使其浪費。一言一行都在利益眾生,而這樣的修持,不只是在今生做到,而是過去生當中都有做到,這從許多徵兆都可以證明。
過去的時代,一般人要累積財富也沒有太多方法,不外乎就是做生意、種田或做佛事,但法王米覺多傑什麼都不用作,由於過去生所積聚的廣大福德力,各種世間一切最殊勝的珍寶,自然的都能匯聚到他身邊。而在法王米覺多傑身邊的人或他的弟子,也由於他的福德力,各種財寶就像路邊的石頭一樣隨手可得。法王身處的地方,一切的饑荒、疾病都會平息,具備如同天人一樣的喜樂富足。
# 不要和噶瑪巴比財富
所以藏地有句話說:「不要和噶瑪巴比財富。」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意思是財富是比不過噶瑪巴的,因為當時蒙古、漢地、藏地都信仰噶瑪巴,並且給予廣大的供養,去年課程就提到嘎千大營舉辦祈願法會時,在舉辦「根多拉大佛」法會時,有點像是現在的展覽會一樣,會在大佛前布置無量的供品,當時前面就會有當時蒙古、漢地所作的廣大供養,據說當時藏王看到這樣的場景,也說這就像是到了多聞天的寶庫一樣,真是不可思議。因此,當時只要是法王米覺多傑的法會,供品跟供養都會非常的豐富。
雖然法王得到這麼多供養,但從來都不吝嗇分享,法王會將自己得到的一切財富給予他人,不僅如此,還有一些人甚至在沒得到他的同意,就私自拿走法王沒有給予的東西、財物。之前課程也談到,明末時中國為了要迎請噶瑪巴,呈上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供品,但法王還是不去。當時的記載說如果法王不來,就不給供品,所以當供養的隊伍要回去了,總管覺得不行還追隨著隊伍而去!但是,這些供品後來也被很多人拿走了,四散各地,大部分都不見了,法王也不加以追究。
不少人在米覺多傑的身邊多年之後,離開的時候,就帶著一大堆法王的東西離開。很多人對於這點是無法接受的,覺得那些都是法王的東西,怎麼可以就這樣隨便拿走。但是法王米覺多傑說:「那些人能夠帶走很多東西,實在是很好的事情。如果在我身邊的人離開的時候,還是窮光蛋一個的話,那不是太可憐了。」
然而,當時的事態大概已經嚴重了,所以很多人都說:「這些亂拿東西的惡人應該接受王法判處死刑。」還有人說:「這些惡人,糟蹋了總集三寶自性上師的財物,這些人就是造作了偷盜佛陀和一切眾生的罪業,他們一定會投生到無間地獄。噶瑪巴對於弟子的方式是不對的。」然而,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瞭解菩薩攝受眾生的善巧方便。
# 令有情「遠離匱乏、所願滿足」,是菩薩行持
一位菩薩的發心和行持是什麼?就是平等、沒有分別的救度所有如母眾生,幫助他們遠離暫時的例如飲食缺乏等等的痛苦,還有不知如何獲得究竟解脫和遍知的痛苦。要能夠達成這個目的,就是殊勝的願、行菩提心的修持,法王米覺多傑在過去生中就已經圓滿了兩種菩提心的修持,因此示現於法王師徒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法上或財物上,都能任意的獲得和行持,這就是菩薩的一種示現。
無論是不是法王的弟子,法王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如母一切的眾生遠離匱乏、得到圓滿和快樂,這是他唯一在乎與思考的。因此,無論自己的身體受到怎麼樣的傷害、財富被搶奪、被別人佔便宜等等,這一切法王米覺多傑他都不會在乎,因為這一切的耗損,對於一位菩薩來說,更能幫助他的悲心得到增長。當然偶爾為了一些善巧方便的示現,還是要做出一些懲罰的示現。
對於菩薩來說,當他們愈去布施自己的身體和財富時,就愈能幫助他們增長菩提心,得到解脫和遍知佛果。對於凡夫來說,我們的布施是有分別的,我們會分別對象、親疏、喜歡不喜歡的人等等;但是登地菩薩的布施是沒有分別的,他們沒有親疏、高低之分,所布施的物品,也沒有染淨之別。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菩薩觀知布施的對象或事物,勝義來說,自性無實存;世俗來說,為了證得佛果,因此是累積資糧的對境,所以佛和眾生沒有差別。由於菩薩了悟了勝義和世俗,因此,菩薩的布施是廣大的布施。
# 法王的布施行,令人「對貪者生起悲心」
法王米覺多傑具備了的了悟,因此雖然很多重要的東西都被人偷走、拿走,或者丟失不見了,當大家都對此非常不高興而有所批評時,法王卻一點也沒有生起不悅。就是因為法王這樣的示現,讓周圍的弟子們受到了感動,得到了很大的加持。他們得到了什麼樣的加持和感化呢?一方面是弟子們開始對於那些糟蹋上師物品的人們生起了悲心,能夠體會那些人因為偷竊、糟蹋上師物品會有什麼樣的罪過而生起悲心。同時更多的弟子,因為看到法王米覺多傑,完全沒有因為身邊侍者或周圍人們的惡劣對待而心煩意亂,因此生起了更大的虔誠。
總之,從布施的修行來說,當時嘎千大營當中是有上千人的,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都是法王在照顧。同時法王對於佛學院和閉關中心僧眾在飲食、衣服、臥具等各方面,也都給予完善的照顧。尤其在病患的照護上,法王特別的關心,總是為他們準備足夠的醫藥、看護和食物,甚至交通也會為他們著想,法王的關愛甚至超越了他們的父母。
以上就是六度修持當中的布施,我們可以看到法王米覺多傑的布施修持,是非常殊勝的!
▍結語
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是休息日,可能後天的課程可以再多講兩個部分。去年說要講幾個重點,但現在也忘了,記得有說要特別講嘎千大營跟黑藥丸,因為黑藥丸跟米覺多傑的關係也是很密切的。
還有法王米覺多傑的心子夏瑪昆秋顏臘,是第四世夏瑪巴的轉世,當時的轉世有兩位,所以這部分我覺得也應該作些說明,因為這段歷史也不是太多人知道。總之,我覺得有一些重要的主題,或大家應要關注的內容,看時間再跟各位說。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4月1日)
最好的布施度:虛空藏三摩地自在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3年3月22日(三)
20230320
▍上師解脫行傳,要讓弟子增長信心與淨觀
首先問候大家,大家好!
如同大家知道的,從2021年的讖摩冬季課程改為春季課程開始,課程的主題就是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的兩部傳記《妙行自傳》和《無比自讚》。這兩部傳記不是散文,是頌文體,也都是由米覺多傑親自撰寫。雖然其中沒有寫明撰寫的日期和時間,比如出生時間等等,也沒有提到去過什麼地方,但是法王他一生在世間和佛法上的經歷、學習、領會和修行,還有他的發心和誓言,他的心願和目標等等,可以說修行佛法的實踐都寫得非常清楚。對於將上師的傳記當成教誡和口訣來學習的弟子們來說,我想這些內容會是非常有利益的!
#不是流水帳,而是修行典範
瘋行者竹巴昆列大師曾說:「一些上師的傳記寫得過於死板,就像是債務的清單,記錄在什麼日期抵押或歸還了某某物品一樣,傳記當中記錄的都是些瑣事,如果是大師的話,就記錄收到了某匹馬的供養,小一點的上師,就記錄收到小帽、青稞的數量等等供養;這樣的紀錄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是這樣,乾脆可以記錄一下太陽升起的時候吃了些什麼,晚上上了幾次廁所吧?實在可笑。」
我在楚布寺的時候,也看過一些大師的日記,有時候我覺得這也滿重要的,但是大部分這些日記都是說見了什麼人,供養了什麼給他等等,的確會有這種傳統記錄這些內容,甚至會寫得很清楚來見的人供養了什麼東西,比如金子、銀子等等。熟悉的東西當然能很清楚的記錄下來,但有時候是外國人的供養,因為是外來的東西,不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所以記錄得也滿好笑的。比如我小時候,他們會送我一些玩具,我看那些紀錄的時候也不知道寫的東西是什麼,因為是外來的,記錄的人也不知道是什麼,就隨便寫。總之,如果都是一些生活瑣事的紀錄,好像也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我覺得一部上師的傳記,不應該是生活瑣事的紀錄,而是能讓具信弟子銘記在心,能幫助弟子增長信心和淨觀,提升對於佛法的信心和興趣,是弟子們今生和來生成就的典範。如果是記錄清單的話,那就不符合傳記(解脫行傳)的定義了。我們看過去很多大師真的都是具德的大師,但傳記如果都變成這樣的清單,我覺得會有點可惜。但是,讀了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就會有傳記典範的功德。
總之,希望今年能夠將法王米覺多傑的兩部傳記圓滿講完,課程可能會在4月8日結束,不能再延更久了,因為活動是在瓦拉納西舉行,再延天氣就會變得太炎熱,很多來自不丹的尼眾,比較習慣待在冷的地方,太熱會不習慣。如果4月8日前真的講不完,我也有辦法,我會錄影下來讓大家看,所以尼眾也不用在瓦拉納西待著,可以回到寺院,把這次的課程聽完。因為傳記已經講了兩年,今年是第三年,如果三年內還不講完的話,到來年才開始講新的內容,那可能就太久了。
#小喇嘛的共同回憶:想起它,就想起「超難背而挨打」
我覺得這兩部傳記當中,大部分人應該都比較熟悉的是《無比自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司徒班欽卻吉穹乃編撰的岡倉法行集《明現》中就有收錄這篇文章。我或僧眾小時候要憶持、要背誦法行集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篇讚文,因為這篇讚文特別艱澀、特別難懂,所以很難背。我想很多人都被老師打過不少次,就是因為背不下來,考試沒通過,所以被老師打,這也是藏族的一種傳統,所以《無比自讚》對大部分的僧眾應該是不陌生的。
#這部自傳為何稱「妙行」?
然而,《妙行自傳》因為只有收錄在法王米覺多傑的教言集中,所以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沒有看過。為什麼稱為「妙行」?去年前年應該解釋過了,這裡會再次提醒一下,而「妙行」指的又是什麼?首先來回答為什麼稱為「妙行」,因為整部頌文總共有37首,而其中33首頌文的最後都有「此謂我妙行之一」這樣的句子,也就是除了開頭的「頂禮」暨「立誓造傳」,還有最後的造論圓滿的「迴向」等等頌文之外,所有的頌文最後都有這樣一個句子,所以這部自傳就稱為「妙行」自傳。
那麼,「妙行」的意思是什麼呢?也就是要修行善妙,做善的事情、好的事情。
例如《入菩薩行論》中著名的一段頌文:
「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意思是我們生起一念瞋心,就能摧毀我們在千劫中所積聚的福善,這裡的「諸福善」就是妙善、妙行的意思。
另外,《俱舍論》中說:
「惡身語意業,說名三惡行,
及貪瞋邪見,三妙行翻此。」
我們看到在這裡清楚提到了「三惡行」和「三妙行」,進一步來解釋,例如「殺生」這樣身體上的惡業,將會引發痛苦的異熟果報,這就是所謂的「惡行」;和這相反(翻此)的情況,例如身體上行禮拜等等善業的話,就是「妙行」。同時,佛經當中也將「三妙行」稱為「三清淨」,例如身體上的所有妙行都是清淨的,語和意的妙行,也就是語和意的清淨。為什麼稱為清淨呢?因為身語意上的妙行,能夠暫時或者究竟清淨身口意的各種惡行的垢染。
▍正行:上士道
接下來,今天要講解的是《妙行自傳》的第22首頌文。上堂課只是口頭上說了科判,覺得還是要投影出來比較清楚。桑傑巴珠是法王米覺多傑的侍者,他寫的《妙行自傳》注解有兩個版本,一版是哲蚌寺(拉薩格魯派的三大寺之一)的版本,一版是布達拉宮的版本,這裡是配合哲蚌版的科判來看:
主要有三個科判:
一、頂禮暨立誓造傳
二、傳記本體
三、造論圓滿
第二個傳記本體,分為兩個部分:
前行——趣入佛門之法
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
第一個前行部分已經講完,現在講到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正行又分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之法,現在講到上士道。
上士道分為三個部分:
動機——發菩提心之法
行動——觀修兩種菩提心
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
雖然前兩個講過了,但可能會再作一些補充,尤其是後面講到六度的智慧度,講到勝義諦菩提心時,會再作一些補充,因為我覺得對於噶舉派大手印的一些見解,要多作一些說明。
今天接著進入「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其中分為七個部分,注解中說分為六個,但實際分類上是分了七個,所以我覺得應該是有七個的。
#學修六波羅蜜之法
今天主要講的是第一個:學修六波羅蜜之法。
六度(六波羅蜜)大家應該都是很清楚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一)布施
其中第一個布施的頌文是:
無我之了悟,融入自心時,
外在資財等下品,非我所有之物,
然為眾生榮利,廣而納之。
此謂我妙行之一。(22)
講到頌文,我覺得應該還是逐字逐句解釋,大家比較容易瞭解,但因為之前講課都沒有逐字逐句解釋,現在才解釋,會變得有的有說、有的沒說,也不太好。所以,我們還是大意作解釋。
▍法王自釋《學習傳記之教授》
講到這部頌文,米覺多傑自己寫了一部注解《學習傳記之教授》,其中提到菩薩的布施等等善行能否成為菩提道法,主要就在於是否掌握了方便世俗菩提心,和智慧勝義菩提心,即菩提心和空正見這兩個關鍵因素。其中,尤其是要掌握證悟空性的智慧,那麼對於一切事物就不再有我和我所的執著,並且能夠任運成就自他一切無盡的願望。因為當你於「一異無別」的法性得到自在的時候,就能無礙地變現出「一與異」的無量萬法,佛經中這就稱為「虛空藏三摩地自在」。
虛空是沒有邊際的,不像任何空間或藏寶藏的空間都是有限的,會有用盡的一天,但虛空是無限的,所以這樣的布施是無量廣大的,是初地菩薩幫助眾生投生善道或成就佛道而直接或間接所做的布施,而所布施的東西,也都能夠符合眾生各自的福緣,不會損害眾生的福報而讓他們投生輪迴或惡道,不僅如此,任何人受用到了大菩薩所給予的任何東西,更能夠幫助他們生起殊勝的菩提心。
講回我們自己凡夫來說,如果我們也想要修成這樣的虛空藏三摩地自在的話,要能修成這樣的無盡布施,首先要學習不去執著今生短暫的財富、財產,不貪戀自己的身體等等,要知道世間的榮華富貴,都是虛浮和無常的。貪欲是一切紛爭的源頭,就像在利刃上舐蜜一樣,蜜是很甜的,但是因為被塗在利刃上,就像貪欲的蜜塗在了刀頭上一樣。舐蜜、吃到甜的東西好像很快樂,但卻是很危險的一件事,一定要馬上捨棄這種貪執。所有妙欲都是泡影,完全不值得我們追求,絲毫沒有任何價值、意義,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它只會招致無盡的災禍、帶來更多的煩惱。因此,一定要儘可能的做到無貪,盡力學習消除我執。如果能做到無貪、無我的修持,就能像大菩薩一樣,有一天能做到「虛空藏三摩地自在」。這就是米覺多傑,在自己所寫的《學習傳記之教授》中,對這首頌文寫的一段話。接著,我們看桑傑巴珠的注解。
#桑傑巴珠的注解
就像米覺多傑說的,任何世間的妙欲沒有任何價值,都不值得我們追求;但是,世間的人完全沒有看到這一點,甚至把毫無價值的事物當成很有價值。當然從好的方面來說這是可行的,譬如,如果自己知道如何善用這些物質,便能從這些毫無價值的東西中找到價用處,例如藉由它們也能夠聚集善根等等。但無論如何,世間人口頭上說得很好聽,其實內心是很貪著這些東西,擔心自己缺乏飲食和各種物資,貪愛外在的物質和有情生命相關的所有妙欲,貪欲熾盛,永遠離不開財富,而其實是被財富綁架了,卻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好像財富在他的掌控當中一樣,活在這種幻影當中,因此想盡辦法努力增長財富,而將一切的善行全都捨棄。這樣的人如果稍微懂得知足的話,還可能有一點點快樂可言,就還有機會去做一點善行。但是,因為一點都不知足,同時不再滿足於普通、微少的東西,想要追求的是更好、更多、更豐盛,才剛得到了一點就開始害怕失去、害怕結束,所以為了累積更多,什麼十惡、五無間罪,各種罪業都做盡,就是為了得到財富。為了累積財富,有時候在社會上不用手段、方法是沒有辦法累積到更多的,所以什麼方式都做盡了,完全放棄善道和解脫,還不顧一切地發起堅固的誓言,直到劫盡之前都要不斷地累積財富。
有時候談到賺錢,很多人的誓言都會非常的堅固,然後還誇口說:我要修復寺院、我要修建從未有過的塔廟、我要讓僧團從此衣食無缺、要廣大的供僧幾千幾萬等等,以此為藉口。但這樣所做的一切,內心其實是吝嗇的,就算做了一點布施,也因為生起吝嗇的心而感到後悔,覺得之前說太過了、供養太多了,本來還有一點善業,因而被後悔的火所燒毀,加上如果他沒有即時迴向的話,一切布施的善也就都浪費了。
法王米覺多傑自己寫的《學習傳記之教授》中提到,我們會對輪迴中的妙欲、身體還有世間的物質有很多執著,覺得是恆常的而放不下,這就是我們要學習不執著,要放下的。因為這些都是短暫的,今天有可能明天就消失了,就像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的錢都是存在銀行,但也可能隔天就被偷走、搶走而消失不見了一樣,同樣今天屬於自己的東西,明天就不一定是屬於誰的東西了。
▍竹巴昆列大師「真正稀奇」的故事
針對這個部分,竹巴昆列大師也有相關的故事。一般來說,關於竹巴昆列大師的故事,有的是別人杜撰的,但這裡引用的是出自他的教言集中,是一段他跟當時護持噶瑪岡倉的施主,也就是仁布(rin spungs)地區的第司的故事。
當時藏地第司的權力很大,當時這位第司寫了一封信,當中還蓋上了他的印章,很慎重的邀請竹巴昆列到他的領地去。竹巴昆列當時剛好在貢布地區,就穿了貢布地區的衣服前往。快到第司住的地方時,一位侍從出來迎接。就聽這位侍者說:「這裡有幾隻很凶的狗我管不住,請您等一下,我找一位管得住的人來。」竹巴昆列聽他說完沒多久,跟著走了幾步之後,遠遠真的看到有兩隻狗,一隻白一隻黑,便朝著他跳了過來。大師穿著貢布的服裝,腰間配著一把刀,馬上就把刀拔出來,往兩隻狗身上砍了兩刀,兩隻狗頓時就各被砍成一半,躺在地上顫抖著。
這時就聽大師一邊說:「這些可憐的狗呀,渾身是白的或黑的沒什麼用。」然後一邊就把白狗的上半身與黑狗的下半身接給來,又把黑狗的上半身跟白狗的下半身接起來,變成了兩隻黑白狗,還活了起來,活蹦亂跳!這時侍者和周圍的人看到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都對大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大師這時就說:「我就是個瘋子,你們不用太在乎我做了些什麼,這種事沒什麼稀奇,如果這個都覺得稀奇的話,那稀奇的事可多了!這根本不算什麼,你們好好唸六字大明咒,才是真的稀奇,真的有利益!」他接著就唱出了六字大明咒。
當大師一邊唱跳著六字大明咒時,第司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就命侍者和周圍的人跟著大師一起唱頌和舞蹈。當天第司因為看到竹巴昆列大師一些殊勝的示現,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甚至生起了出離心,於是就把寶庫的所有鑰匙拿出來,然後跟大師說:「請大師隨便挑一把鑰匙,無論大師挑中了哪一把鑰匙,那個庫房裡所有的財寶就都是屬於大師的,並請大師不能拒絕。」
竹巴昆列大師就挑了一把鑰匙,打開了庫房。一打開看,是一間很大的庫房,一面牆放了很多茶磚、絲綢,另一面的箱子裡放的全是裡面裝了黃金的箱子,裝了黃金的箱子上又有一個很重的箱子。大師把這個很重的箱子打開了,裡面有金、銀、綠松石等等各種珍寶。所有人看到大師把這些珍寶拿出來後,就披掛在身上,旁邊還有一把很破舊的琵琶,大師便拿起來彈奏。
之後,當所有賓客散會要回去的時候,大師卻又把這些珍寶還給了第司。第司這時說:「請大師一定要留下這些珍寶,就為了讓我能夠累積福報,請一定要收下,不用還給我。」接下來這一段話很重要,我覺得跟這裡的內容很有關係,這時大師說:「暫時來說,我也戴過了,長久來說,沒有人可以一直戴著的,我不可能,你也不可能。還不如聽我唱一段道歌吧!」道歌的意思是簡略來說:
一切金銀珍寶看起來很珍貴,
但有一天都是要散去、要放下的,
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內心是會非常傷感的。
竹巴昆列一邊唱著這首道歌,一邊彈著那把破舊的琵琶,當時大家聽到時,內心非常有感覺。
講這一段公案的用意是,當時第司可以說就是當時的藏王,是最富有的人的代表,所以在他的庫房給出的珍寶是不得了的!一般人聽到藏王要給他珍寶,一定是頂戴在身上,高興得不得了,或是也還會裝個樣子說不用了,但竹巴昆列一聽到要給他,也不裝模作樣,馬上就拿了,還戴了一整天,但是他要回去的時候,很自然就把這些珍寶還給第司了。第司很驚訝,大師竟然要把珍寶還給他,所以大師就說了這段話,意思是誰都有死的那天,誰都有要歸還的那一天,總有一天我要歸還,你也一樣要歸還。這一段故事很重要,就是告訴我們:「你現在所擁有的,有一天都是要歸還的,所以不要執著。」同時也要懂得好好利用這些外在的受用物,因為從毫無意義的財物當中也能找得到意義,因為知道如何善用這些財物,也能夠幫助我們聚集善業。
▍法王為何任人「占他便宜」?
回到法王米覺多傑,他是真正了悟空性的,所以知道受用者和受用的事物都不是恆常和真實的,因此也沒有所謂「我的」受用物、財物等等。米覺多傑雖然知道所謂擁有或沒有財物,都是因為各自善惡業力而決定,有善業力就可以暫時擁有,沒有善業力就無法擁有,但是為了那些不明了這個道理的人們,能夠得到快樂、財富和受用,他將自己身口意的一切作為,全都奉獻給如母一切眾生,而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而積聚善根,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從未停歇。無論夜晚睡覺的時候,或者白天生活中一切行為的當下,他都一定讓所行轉成大菩提的善根,不使其浪費。一言一行都在利益眾生,而這樣的修持,不只是在今生做到,而是過去生當中都有做到,這從許多徵兆都可以證明。
過去的時代,一般人要累積財富也沒有太多方法,不外乎就是做生意、種田或做佛事,但法王米覺多傑什麼都不用作,由於過去生所積聚的廣大福德力,各種世間一切最殊勝的珍寶,自然的都能匯聚到他身邊。而在法王米覺多傑身邊的人或他的弟子,也由於他的福德力,各種財寶就像路邊的石頭一樣隨手可得。法王身處的地方,一切的饑荒、疾病都會平息,具備如同天人一樣的喜樂富足。
#不要和噶瑪巴比財富
所以藏地有句話說:「不要和噶瑪巴比財富。」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意思是財富是比不過噶瑪巴的,因為當時蒙古、漢地、藏地都信仰噶瑪巴,並且給予廣大的供養,去年課程就提到嘎千大營舉辦祈願法會時,在舉辦「根多拉大佛」法會時,有點像是現在的展覽會一樣,會在大佛前布置無量的供品,當時前面就會有當時蒙古、漢地所作的廣大供養,據說當時藏王看到這樣的場景,也說這就像是到了多聞天的寶庫一樣,真是不可思議。因此,當時只要是法王米覺多傑的法會,供品跟供養都會非常的豐富。
雖然法王得到這麼多供養,但從來都不吝嗇分享,法王會將自己得到的一切財富給予他人,不僅如此,還有一些人甚至在沒得到他的同意,就私自拿走法王沒有給予的東西、財物。之前課程也談到,明末時中國為了要迎請噶瑪巴,呈上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供品,但法王還是不去。當時的記載說如果法王不來,就不給供品,所以當供養的隊伍要回去了,總管覺得不行還追隨著隊伍而去!但是,這些供品後來也被很多人拿走了,四散各地,大部分都不見了,法王也不加以追究。
不少人在米覺多傑的身邊多年之後,離開的時候,就帶著一大堆法王的東西離開。很多人對於這點是無法接受的,覺得那些都是法王的東西,怎麼可以就這樣隨便拿走。但是法王米覺多傑說:「那些人能夠帶走很多東西,實在是很好的事情。如果在我身邊的人離開的時候,還是窮光蛋一個的話,那不是太可憐了。」
然而,當時的事態大概已經嚴重了,所以很多人都說:「這些亂拿東西的惡人應該接受王法判處死刑。」還有人說:「這些惡人,糟蹋了總集三寶自性上師的財物,這些人就是造作了偷盜佛陀和一切眾生的罪業,他們一定會投生到無間地獄。噶瑪巴對於弟子的方式是不對的。」然而,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瞭解菩薩攝受眾生的善巧方便。
#令有情「遠離匱乏、所願滿足」,是菩薩行持
一位菩薩的發心和行持是什麼?就是平等、沒有分別的救度所有如母眾生,幫助他們遠離暫時的例如飲食缺乏等等的痛苦,還有不知如何獲得究竟解脫和遍知的痛苦。要能夠達成這個目的,就是殊勝的願、行菩提心的修持,法王米覺多傑在過去生中就已經圓滿了兩種菩提心的修持,因此示現於法王師徒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法上或財物上,都能任意的獲得和行持,這就是菩薩的一種示現。
無論是不是法王的弟子,法王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如母一切的眾生遠離匱乏、得到圓滿和快樂,這是他唯一在乎與思考的。因此,無論自己的身體受到怎麼樣的傷害、財富被搶奪、被別人佔便宜等等,這一切法王米覺多傑他都不會在乎,因為這一切的耗損,對於一位菩薩來說,更能幫助他的悲心得到增長。當然偶爾為了一些善巧方便的示現,還是要做出一些懲罰的示現。
對於菩薩來說,當他們愈去布施自己的身體和財富時,就愈能幫助他們增長菩提心,得到解脫和遍知佛果。對於凡夫來說,我們的布施是有分別的,我們會分別對象、親疏、喜歡不喜歡的人等等;但是登地菩薩的布施是沒有分別的,他們沒有親疏、高低之分,所布施的物品,也沒有染淨之別。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菩薩觀知布施的對象或事物,勝義來說,自性無實存;世俗來說,為了證得佛果,因此是累積資糧的對境,所以佛和眾生沒有差別。由於菩薩了悟了勝義和世俗,因此,菩薩的布施是廣大的布施。
#法王的布施行,令人「對貪者生起悲心」
法王米覺多傑具備了的了悟,因此雖然很多重要的東西都被人偷走、拿走,或者丟失不見了,當大家都對此非常不高興而有所批評時,法王卻一點也沒有生起不悅。就是因為法王這樣的示現,讓周圍的弟子們受到了感動,得到了很大的加持。他們得到了什麼樣的加持和感化呢?一方面是弟子們開始對於那些糟蹋上師物品的人們生起了悲心,能夠體會那些人因為偷竊、糟蹋上師物品會有什麼樣的罪過而生起悲心。同時更多的弟子,因為看到法王米覺多傑,完全沒有因為身邊侍者或周圍人們的惡劣對待而心煩意亂,因此生起了更大的虔誠。
總之,從布施的修行來說,當時嘎千大營當中是有上千人的,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都是法王在照顧。同時法王對於佛學院和閉關中心僧眾在飲食、衣服、臥具等各方面,也都給予完善的照顧。尤其在病患的照護上,法王特別的關心,總是為他們準備足夠的醫藥、看護和食物,甚至交通也會為他們著想,法王的關愛甚至超越了他們的父母。
以上就是六度修持當中的布施,我們可以看到法王米覺多傑的布施修持,是非常殊勝的!
▍結語
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是休息日,可能後天的課程可以再多講兩個部分。去年說要講幾個重點,但現在也忘了,記得有說要特別講嘎千大營跟黑藥丸,因為黑藥丸跟米覺多傑的關係也是很密切的。
還有法王米覺多傑的心子夏瑪昆秋顏臘,是第四世夏瑪巴的轉世,當時的轉世有兩位,所以這部分我覺得也應該作些說明,因為這段歷史也不是太多人知道。總之,我覺得有一些重要的主題,或大家應要關注的內容,看時間再跟各位說。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