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
分類:法王開示集
-
點擊數:1117
2023「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1天開示記錄
每次上課的第一天,在準備上都會有一些狀況。這次的春季課程,本來是冬季,改成了春季課程,所以首先要問候參與春季課程的竹奔德千仁波切,還有所有的堪布、祖古,所有的尼眾、僧眾,還有透過網路觀看的所有法友們,大家吉祥如意!
今天是第七屆讖摩春季課程的第一天,本來計畫是從3月14日開始課程,但是因為一些必要的行程和會議,延遲到今天才開始上課,可能不少人覺得這次的課大概是沒有希望上了,所以首先對這次課程的延期,說一聲抱歉!希望這次課程可以好好進行。
我的計畫是這一次的《妙行自傳》米覺多傑的兩部傳記能夠講完,但是計畫能不能夠完成還不一定,這是我的希望。這一次讖摩春季的活動中,有安排這樣一個課程。讖摩的春季活動,主要是以尼眾為主,希望女性修持者,尤其是藏傳佛教的女性修持者,能夠藉此活動鼓勵到各位。
之前夏季課程提到過,佛教的發源地就是印度。在古印度的吠陀時代,女性與普通男子地位相當,如《黎俱吠陀》中就有很多女性作者,而且在黎俱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到1000年),大致上是一夫一妻制;至夜柔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000到500年),女性地位下降,有「女子為不信」、「女子為污濁」等等的語言出現,不過女性還是可以偕同丈夫或單獨主持祭祀之禮。
到了經書時代(約公元前500到250年),女性地位更趨低落,《法經》上說:女性附屬於男子,嫁從夫,不適於獨立;並且公認一夫多妻制,規定婆羅門三妻,剎帝利二妻,吠舍、首陀羅各一妻。種姓地位愈高,婦人權力愈低。這之後佛教便開始弘揚。
我們還可以根據佛教經典記載的相關內容,比如梵文、巴利文或中文的經典中,來進一步說明佛陀時代的女性生活狀況。例如律典中提到迦蘭陀子(Kalandaka-putra)須提那(Sudinna),出家成為比丘之後,他和前妻無子,他的母親心中便想:「如果沒有子嗣,家財可能落入官家。」為了傳宗接代,就想盡辦法勸說兒子回家和媳婦發生關係。總之,佛在成道13年後,制定了比丘不得犯不淨行的戒律,就是從這而來的。從這裡也看出當時印度社會的風俗和傳統,如果家中沒有男性,財產都要充公。
同樣的問題,律典中也看到發生在比丘尼僧團當中,也是和印度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關,例如比丘尼密護(笈多)在還未出家前,他的丈夫過世之後,他們也沒有孩子,所有家產全部都充公,最後淪為了乞丐。後來在丈夫當時的朋友——大臣鄔陀夷的協助之下,才得以恢復。
基於對當時社會的認識,古印度的各大教派都沒有女人出家修行的先例,甚至有些外道「將女人完全排除於救贖的可能性之外」,以上就是一些典故與例子。從這些典故可以看到,當時印度社會背景對女性的影響是極大的。
第二方面來說,是佛教內部的學修,有男眾跟女眾兩個僧團,在家眾也有男眾跟女眾,當時最開始是平等的,無論是出家的男眾、女眾,或是在家的男眾、女眾,都有平等修持的機會。
然而,出家的女眾是不是得到跟出家的男眾一樣的機會跟尊重呢?並沒有!從修行的機會上來說,是都有的,或就得到阿羅漢的果位來講,是有同等機會的。但是,為什麼比丘尼沒有得到像比丘一樣的尊重?主要還是當時印度社會背景的關係,有男尊女卑的影響而造成的。從數量、質量上來看,當時的女眾也不如男眾的僧團,並不是說女性的僧團就沒有成就者或智者,但是和男眾僧團的數量上來講,相對是少的。尤其從藏傳佛教的前弘期或後弘期來看,比丘尼的戒傳當時是的確有傳承下來的,但是後來因為各種因緣的影響,最後比丘尼的戒傳可以說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尼眾的僧團也受到很大的輕視,恢復也受到很大的延遲。
藏傳佛教當中現在就沒有比丘尼僧團,我覺得比丘尼僧團在藏傳佛教當中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說比丘尼僧團的傳戒者必須是比丘尼,但現在沒有比丘尼就必須由比丘來代表傳授,至於要如何由比丘給予傳戒,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就噶瑪岡倉的戒法來說,認為必須是比丘尼來傳戒,不能由比丘傳授,這是其中一個關鍵。
由於沒有比丘尼的戒傳以及沒有比丘尼僧團,所以的確不能怪尼眾,我覺得這是整個社會還有每一分子都要注重、關注女性,尤其是比丘尼僧團的議題,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都應該來支持比丘尼僧團的這個議題,而且不僅是女性、比丘尼僧團,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比丘尼僧團。如果我們都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做到的話,是能夠發揮影響,做到一些事情的!
因為現在正是最好的一個機會,只是女眾自己要努力,是不是能夠把握這樣一個機會。在現在藏傳佛教的社會中,要能夠和男眾一樣有同等的機會,不論是修行、學習或社會地位上,在於女性自己也要能夠努力,透過外面的一些人努力推動也是有的,但是有些時候外面的人並不懂藏族社會裡面真正的情況是什麼,有的時候造成一些反效果,反而是不好的,所以真正應該的是透過一些藏族自身的女性、尼師們,自己來努力做到。
我之前在達蘭沙拉的時候,參與了很多比丘尼的相關討論會議,有的時候是她們邀請,有的時候沒邀請是我自己主動想去參加,因為我說想去參加她們也不好拒絕,所以我就參加了很多這樣的比丘尼相關會議。與會有很多各個教派的學者,大家都很熱絡的討論,到底比丘尼戒律能不能恢復?如果可以恢復,要怎樣傳戒、怎樣恢復?是男女二眾一起來傳授?或是要從哪一部來傳授?從法護部傳承的戒法或是哪一部傳承過來,要從幾部僧中授等等。
不記得是在哪一次會議中,有一位藏傳尼師忽然就說什麼都不用!我們這樣就滿足了,有沙彌尼戒就好了,過去的比丘尼戒也不需要。我也不記得她到底說了什麼,大意就是這樣,記得有這樣一位尼師在會議中就這樣說。當時,我記得大家本來說得滿熱絡的,很熱絡的在討論,真正的主角是尼眾,大家就是為了尼眾在討論,但是突然主角站起來說不用了,這是滿奇怪的。當然,也不能怪她,或許她大概被說太多,也聽了太多了,的確要成為一位比丘尼要持非常多戒,聽太多了大概也覺得這些戒不好持守,太麻煩了。但是,當時我一聽到心中的想法是她這樣說也不是太好,我心中就想,無論最後結局是怎麼樣,最開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誰要有信心?就是尼眾們妳們要有信心,主角是妳們——尼眾,這才是最重要的!
佛陀的弟子當中,有很多第一的比丘、比丘尼,比如智慧第一的比丘是舍利弗,智慧第一的比丘尼就是讖摩比丘尼,所以我們春季的活動跟課程,就是以智慧第一的「讖摩」比丘尼命名。
這樣的活動本來是在冬季舉行的,變成是春季舉行了,變成春季舉行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好的緣起,因為已經離開了蕭條的冬季,就像是欣欣向榮、繁花盛開的春季,而且都已經是第七屆了,所以我覺得非常好!
春季活動以辯經為主要,除了辯經,也有一些修法。我們說智者的作為中,有講說、辯論還有著作,要成為智者這三者很重要,辯論就是其中之一。身為佛弟子要成為智者,我覺得要懂得一點辯經是很重要的,和別人辯論不只是要辯倒別人這樣而已,這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要訓練自己的邏輯,讓你的理路更加清晰。我們看到過去在印度很多的哲學思想,都是奠基在很清晰的邏輯思路上。
印度最開始雖然是盛行吠陀、婆羅門的儀軌,但後來很多人都受不了,慢慢開始就有各種學說、思想的盛開進而興盛,像是數論派等等,很重視邏輯思惟,不是迷信的,這也深深的影響了佛教,注重道理、背後的邏輯、理論是什麼,這也是我們辯論最主要的目的。因此,學習佛教的經論,透過邏輯辯論是很重要的!辯論時內心的動機就很重要了,在過程中,目的不是要辯倒別人、贏得勝利,當然不能帶著貪心、瞋心來辯論,最重要的其實是為了學習,為了增長知識,為了讓自己的理路更清晰,甚至為了幫助他人的邏輯更清晰,為了讓自己的聞思更好、學習更好而辯論。
當你在辯論的時候,各種的貪、瞋、痴、煩惱,還有世間八法,可能還是會生起的,但這時就要特別注意自己各種煩惱的生起,要自己一點一點的調伏自己的這些情緒,這就是你降伏煩惱的機會,透過辯論你也在調伏你的煩惱,我覺得這是調伏煩惱很好的機會不是嗎?所以無論辯論、學習或是降伏煩惱,這都是很好的一個機會!雖然是辯論,但不只是能增長知識,也在幫助你修行。帶著這樣一個動機來參加春季辯經的活動,是很重要的!
接著,要進入米覺多傑的《妙行自傳》,一共有33首頌文,這次從第21首頌文開始講。
一般桑傑巴珠的注解科判有哲蚌版本與布達拉版本,當中的注解和科判差別滿大的,這裡依照哲蚌版本的桑傑巴珠的注解的科判來看,在一、頂禮暨立誓造傳, 二、傳記本體,三、造論圓滿三個主要科判當中,我們講到第二個科判——傳記本體,其中又分為前行——趣入佛門之法、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兩個部分。第一個前行的部分已經講完。
第二個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有三個部分,前兩個下士道、中士道講完了,現在講到上士道。
上士道又分為三個部分:動機——發菩提心之法,以及行動——觀修兩種菩提心、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
其中「行動」又分為觀修世俗菩提心、觀修勝義菩提心。這次會從觀修勝義菩提心講起,也就是33個頌文當中的第21個頌文:
在米覺多傑的時代,當時的藏傳佛教認為要得到佛的果位,最主要就是要證得法身的果位。得到的方法,主要依靠的是智慧資糧,而智慧資糧依靠了悟空性的智慧而得以積聚。至於怎麼證悟空性的智慧,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些人認為這種證悟空性的智慧,只有依靠自己上師傳承、學習才能得到,才可能了悟空性,其他的傳承是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的。很執著自宗自派的人是斬釘截鐵的這麼認為,覺得自己這派才是最好的,會覺得別的宗派並沒有真正了悟空性,所以依止他派是沒有機會證悟空性的。
那怎樣才是了悟空性呢?過去歷史上的外道,還有佛教18部派別也對空性有不同的解釋,甚至大乘中的唯識、中觀對空性也有不同的解釋,對了悟空性、證悟實相的智慧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當時藏地還有一些人吹噓一些自以為是的、從沒聽過的、編造、胡說的空性智慧,還有一些人根本沒有證悟空性,把錯誤的理解當作了悟空性。我們說智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有一些人以為自己是修所成慧,但其實只是夾雜著昏沉的聞思,然後糊塗地安住在一種不善不惡的無記當中;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心已經得到了自在,就算現在投生到了地獄,也能馬上知道熱鐵大地、閻王等等都是法身的體現,所以說大話,說得好像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沒有任何恐懼。
這種時候,像是至尊米覺多傑這樣具備無謬大智慧,能夠開導群迷的大師,他遍知過去傳揚在世間的佛教和外道的學說,尤其是雪域藏地前弘期、中弘期的一切佛教學說都能通達。
所謂中弘期指的是朗達瑪滅佛的時候,瑪堯藏三賢士——堯‧格維穹乃、藏‧饒塞、瑪爾‧釋迦牟尼——三人從中藏逃到了青海地區,後來貢巴惹瑟成為他們三人的弟子,求得了戒法,之後衛藏十位智者又跟隨貢巴惹瑟領受戒律,因此衛藏才能成立僧團。
而出家僧團在衛藏地區建立之時,就被認為是中弘期,這是過去一些學者的看法,之後的學者大部分都只說是前弘和後弘期。總之,前弘期就是朗達瑪滅佛之前,後弘期就是朗達瑪滅佛之後,而中弘期多被視為是後弘期。
對於後弘期的噶當、大手印、薩迦、覺囊、珀東、格魯、寧瑪、覺宇、息解等教法的難處、疑問,米覺多傑也都能予以解答,對於其中的字義,都能正確的理解。各個學說的不同說法都能清晰的作闡述,二諦分際清楚不亂,開遮無謬,明辨利害,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內明等五明都精通。印度西藏的各種語文、修辭、文法他也都精通,舉凡《明鏡》詩詞、《珍寶源》聲律、《無死藏》詞藻,甚至銅製的佛像來自哪裡,也都能清楚的鑑定,絲綢、珍寶也都精通。
總之,是無一不通曉,好像沒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經論中所說的「善能分別諸法相」的智慧,已在大師心中生起,具備「法四依」的確信,因此不會人云亦云,對於任何具備無誤智慧的人,都會生起恭敬之心。
意思是他是依法不依人的,能透過自心的觀察,知道那人是值得生起信心、生起歡喜的。
赤松德贊曾經問靜命論師:「你的宗派應該如何取捨?」靜命論師就回答:「你應該透過自己的智慧做觀察,合理的就修持,不合理的就捨棄。」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相信,要透過自己的智慧去做觀察,合理的話就好好去修持,不合理的話就捨棄它。米覺多傑就是這樣子,等於就是依止了靜命論師的說法。
有些人可能會說:你所說的上師這些心意功德,只是套用、假借別人的話說說而已,事實上米覺多傑並不是這樣的大智者,連大資糧道的修所成慧都沒有達到,根本沒有任何禪定的修持。米覺多傑的弟子們,雖然無法直接證知自己的上師是否具有止觀瑜伽的修所成慧,但是卻能推知他對於甚深空性的法門,是具有毫無畏懼的理解的。
因為米覺多傑以三種智者的行持(講說、辯論、著作),是日夜從不停歇而毫不費力,是自然而然的。一般人都是很努力的去著作、辯論、教課,但米覺多傑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例如當他說法的時候,聲音悅耳、字義有力、語義清晰、內容奧妙、用詞明確、沒有一點冗詞贅句,聽者容易理解和憶持,有智慧的弟子只要開頭聽一點就很容易理解,反應比較慢的弟子聽多一些之後,也能夠完全的通透。
總之,所有弟子透過他的講解都能夠瞭解,比起親近那些精通任何某一部經典的大師多年,而且多次聽聞學習,不如跟隨米覺多傑解釋論中的一首頌文還更能通曉整部論典。米覺多傑就是具備了佛經當中所說的「說法無礙」的功德與特質。
同樣,因為他本來就通曉一切論典,無論請他解釋任何一部未看過的印藏典籍,他都能正確、毫無畏懼地講說。辯論的時候,能夠同時降服他人的邪知邪見、傲慢,使其建立正知正見、恢復信心。
當時藏地拉薩、衛藏地區著名的智者有大班智達多傑加波,遍知頗多企美竹巴,智者江惹惹將巴等,當他們來到米覺多傑跟前論辯討論時,都被大師的哲理所折服。當時遍知格魯派的智者,遍知根敦竹巴,色惹傑尊等讀到米覺多傑所寫的《般若》和《現觀》論典,認為他的知識淵博程度,稍微勝於漢地的和尚禪師們,因為有一種說法是噶舉派的大手印是類似漢地的和尚禪師的說法,不過他們並沒有親自當面會談的紀錄。
桑傑巴珠則說:當時有些人認為米覺多傑之所以號稱辯論精通,是因為當時他的同輩人中,對於學習的熟習與通達和精進都較為缺乏,所以他才變為其中的僥僥者,所以並不是真的很殊勝。意思就是說米覺多傑並沒有真的很厲害,只是當時周圍的人才學平平,才顯得他很厲害。不過,桑傑巴珠後來解釋說,這是基於認為當時並沒有博學者、智者的傳說所致。
以著作來說,歷代噶瑪巴現在能看到的教言與文獻,最多的是米覺多傑的著作,有二十多函,這是依照夏瑪昆秋顏拉為米覺多傑編寫的目錄來看,但現在這個目錄還在增補當中,目前整理出應該有據說二十五、六部,所以第八世的著作是歷代噶瑪巴中最多的。據說大成就者噶瑪巴希的著作有等同於《甘珠爾》的一百多函,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有只有五、六函。
法王米覺多傑的著作對於想要求得解脫的人來說,閱讀起來不僅容易領會,而且易於修持,同時言簡意賅,理路清晰,讓人深受啟發。[著作時間分別如下]:
27歲時,有《俱舍》的注解,同時還撰寫了有關「密乘無上祕密藏」等的無量典籍。
之前藏地印刷米覺多傑教言集的時候,還找不到這部《無上祕密藏》,後來我在美國的時候找到了,就供養創古仁波切,請他在瓦拉納西的創古智慧金剛佛學院圖書館印製出版。
米覺多傑的根本上師殿瑪竹透(桑傑年巴)曾囑咐他說:未到27歲時,不可傳授無上密。同時,當米覺多傑19歲的時候,他得到本尊的淨觀:「暫時可以給予阿底峽尊者的噶當派教授,未來對於不共的弟子,可以傳授傳承的口訣。」由於根本上師的指示,加上本尊的淨觀,在他27歲的時候,才開始對於上等福緣的弟子,賜予灌頂、使解脫的指引。而且在智慧空行的授記下,撰寫了現在著名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淨觀的法門」,從此之後,撰寫了無量的無上密的各種教法。
平時他在給予灌頂和賜予加持的時候,只要心中憶念,就能即刻得到加持、迎請智慧尊,而所有與會的弟子們,世俗的貪執當下得到淨化,隨時保持淨觀,隨時保有關愛他人勝於自己的心念,生起修所成慧,開啟證悟,如法持守別解脫戒到密乘的戒律。
法王米覺多傑有一個特殊的功德,就是他的弟子大部分都不持有八種不淨物,例如斷肉、不飲酒、不攜帶武器、不騎馬等等。尤其「斷肉吃素」這一條,這在當時藏地來說是不容易做到的,但他有很多弟子都做到了。
還有他的弟子都很儉樸,擁有的財產,價值不超過一碗酸奶,同時都能精進不倒單,修持止語,具備淨觀,說誠實語、不妄語,不給施主和惡友面子,只在乎上師和自己的行為是否清淨。捨棄紛擾,依止靜處。
總之,他的弟子們都以守護達波噶舉祖師的傳記為己任。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法王米覺多傑「於外斷除世間八法、於內專一修持真實義」,以身作則的修持,因此造就出如此無量的弟子。
今天大概就先講到這裡,一開始講到原本課程要從14日開始,但是因為一些無法避免的事情、會議,需要見一些人等等,所以不得不延遲這一次的課程。希望今天開始課程之後,這一次能將米覺多傑的傳記講完。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