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講堂
《菩提道燈論》
第16堂課:死亡無常(下)
主講: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2年11月12日(六)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的第16堂課。
上堂課,講說了有關下士夫正行的第一個部分——「死亡無常」。這裡又可以分成三個要點來講解:
第一、觀修「死亡無常」的重要性;
第二、它的內容,也就是如何觀修「死亡無常」;
第三、判斷修持成果的標準和方法。
(續) 一,觀修「死亡無常」的重要性
上堂課已經講完了第一個要點的內容:「死亡無常」的重要性,而且也談到了什麼是「死亡無常」。接下來,我想就這一部分,再做一些補充和說明。
▎「無常」不是幻象,是觀察生活
上堂課先是講到了「無常」的定義。「無常」是什麼?就是沒有恆常,沒有什麼人、事、物是永久的、一成不變的。
這裡有一個重點需要說明:「無常」是一個事實、一種自然現象。它絕對不是佛教獨有的一種觀點,更不是佛教自己發明、創造出來的說法。換句話說,不是因為佛法中說「無常」,萬物才變得「無常」。「無常」變化,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一種特徵、屬性,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
實際上,「無常」就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布滿了整個空間,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無常」。所以,觀修「無常」,並不是要我們去刻意的,想像出一個理論或者概念,然後去接受它。我們應該去做的:是要用心的發現、發覺、觀察,我們生活當中,那些一個個細微的變化、波動。我們要做的,是要去意識到一個,世間上普遍存在的狀態;一個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事實。
其實,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我們這種覺察不到世間的無常的狀況,就是一種「無明」。而且,比這更嚴重的是,我們還把這些無常的事物當成「恆常」,這就更是錯上加錯了。我們已經不僅僅是「無明」的問題,而是演變成了一種徹底的誤解,可以算得上是「是非顛倒」了。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就在這樣的一種完全顛倒的錯誤觀念上,進而產生了執著、憎恨等等各種不同的情緒。接著,再帶著這些情緒,付諸於語言和行為。可想而知,這時候所做的一切,必然都是錯事。就算是有些時候,我們好不容易做了一些好事,但也可能只是為了今生的名望、財富、利益而已,導致最後就變成:好不容易做的一點點善業,成了偽善,而只是做了一些沒有太大意義的無用功。甚至說,有的人辛辛苦苦做了所有「六波羅蜜」的修行,最後也都淪落成為今生博利的工具而已。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所以說,在我們做所有的事情、修行之前,最初的觀念、想法很重要!要是這些最根本、基礎的想法和目標,都沒有搞對,那之後的所有言行,也只能是一錯再錯。因此,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是要保證目標正確、基本概念正確。這樣的話,後面的努力,無論是行善也好、修行也好,才能有意義,成為有效的修持。
▎不只是「無常」,而且是「死亡無常」
那麼,上堂課也講到了:我們不僅要觀修「無常」,還要觀修「死亡無常」。為什麼要加上「死亡」二字呢?
因為如果只是觀「無常」的話,我們的心就會自然而然的傾向於往外看,這會導致我們看到的都是世間萬物的「無常」,而不會把這樣的想法用在自己身上。好像「無常」都是別人的「無常」,跟自己和自己的修行都沒什麼關係。但是,如果觀修的是「死亡無常」的話,那我們馬上就會意識到:其實「無常」也是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尤其是像「死亡」這樣巨大的「無常」,是會隨時到來的。所以,以前的祖師們,留下的教法主要都是「死亡無常」,而不僅僅是「無常」而已。
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去作觀修,不能只是這樣隨便聽一聽,左耳進右耳出。噶當派的善知識夏波岡巴(ཤ་ཕོ་སྒང་པ།)曾經就說過:「如果不去觀察自身、進行思索的話,那聽到『死亡無常』這個詞的次數越多,情況就會越不好。」這是什麼意思呢?夏波岡巴解釋說:「因為如果聽了太多次,而修得太少的話,我們就會變得越聽越沒有感覺、沒有觸動。心就會變得很僵硬、麻木。」所以說,我們現在聽到了這個法門,就要馬上修,打鐵趁熱,這樣才有效果。不然的話,還不如不聽。
▎如何觀修「死亡無常」
那麼,具體來講要怎麼觀修「死亡無常」呢?經論裡面,關於觀修「死亡無常」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說:有透過理論的方法來引導的;也有依據經論內容,來進行逐步觀修的;還有一些,算是兩者結合的法門。總之,這些具體的方法,今天我就不一一細講了。
這次的課程當中,我希望大家可以抓住的重點是:首先,我們要非常清楚,觀修「死亡無常」的重要性。再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認真的去體會、觀察和發現身邊以及我們自身的各種變化。要始終保持這樣的一種覺察、意識和狀態,我想這是很重要的!
#例證:四事不可久保
我在這裡就舉一個佛經當中,有關「死亡無常」的例證,也許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法句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原文我就不念了,就用白話大概來分享一下。
釋迦牟尼佛在給孤獨園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他有一位十四、五歲的女兒,生得聰明美麗。這位婆羅門,作為父親,非常非常疼愛這個女兒,簡直就像是掌上明珠。可是,誰知道,有一天這個女兒突然身患重病,不久就死了。
面對女兒的突然離世,父親悲痛欲絕,每天神情恍惚,眼看就要瘋掉了!這個時候,他聽說有一位聖者——佛陀,正在講經說道,為人排憂解難。
於是,這位父親來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先是向佛陀頂禮,然後說道:「我沒有兒子,只有這麼一個女兒,但是她突然就這麼走了。我心中的鬱悶、痛苦,無法形容,唯願世尊為我開解。」
佛陀對他說:這個世界上有四件事情,不可得久。然後,就說了這樣一首偈頌:
「常者皆盡,高者必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這四句在《三藏法數》中,也稱為「四事不可久保」。用白話來說的話,這四事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事:常者皆盡:
「常者皆盡」的意思是,常必無常,這是世間的自然法則。就算這個世界,能有萬劫這麼久,無論是鐵一般的堅硬,還是須彌山一樣的高聳,又或者是大海一樣的廣闊,最後都會因為無常而壞滅,消失不見。所以說「常者皆盡,常必無常」。
第二事:高者必墮:
富貴必貧賤,這是世間常理。有盛必有衰,有盈必有虧。這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雖然說富貴可能靠的是天命,但是沒有什麼事情是永久的,就算今日顯赫,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落為貧賤呢?所以說「高者必墮,富貴必貧賤」。
第三事:合會有離:
人生當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是靠人意就能左右的。所以說「合會,也是不會長久的」。
第四事:生者有死:
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這是人之常情。就算是年輕氣盛,也終歸會壞滅;就算躲到深山裡、潛入海的最深處、跑到天涯海角,也逃不出死亡的命運。所以說「就算生得再強健,也終究會死」。
這四事,就是「四事不可久保」的大意。
▎對「死亡」的誤解
以上我們講說了,有關如何觀修「死亡無常」的一些內容。說到這,有一點我想要稍微補充一下。就是在觀修「死亡無常」的時候,可能會產生的一些誤解。什麼誤解呢?說到「死亡無常」,有些人會悲觀的認為:觀修的重點,是要一直想著自己會死,然後由此產生恐懼和鬱悶,因而特別不想死。
為什麼有些人一想到死,就會特別害怕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兩種:
#原因一:「死亡」的未知
第一種原因,可能是出於對「死亡」以及「死後世界」的未知,而產生的恐懼。「死亡」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完全超乎想像、完全無法控制的情況。可以說它是我們人生當中——終極版的「無常」。出於對「死亡」的無知,因此我們會感到害怕和不安。
那就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死亡」到底是什麼?
其實,世界上各個領域和宗教,都給了很多不同的定義和說法。但從佛法的角度來講,我們相信:「死亡」只是我們所擁有的這副肉體的一種結束,在這副肉體到了它的使用期限的時候,我們的「識」就會離開它,投生到其他的生命體當中,繼續存活下去。我覺得這就有點像是搬家,雖然房子換了,但是我們還是一樣繼續生活。同樣的道理,「輪迴」就是我們心識「搬家」的一個過程。
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講,沒有絕對的「死亡」。「死亡」不是結束、不是消失,只是換了一個軀殼、載體,換了一種形式繼續生存而已。
另外,對「死亡」的恐懼,還可能是由於對「死後世界」的無知所造成的。我覺得我們作為佛教徒,首先應該相信的就是「輪迴」。「輪迴」是什麼?就是在我們死後神識會繼續流轉,然後迎來無數個來生。而關於來世會去哪裡,會發生什麼?無數經論和教言當中,都有很多的內容,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以後我們有機會的時候會細講。但是,至少我們應該要確信的是:如果我們對佛法有信心,對三寶有信心,或者說如果我們今生奮力修行的話,那麼我們就大可不必去擔心自己死後的去處。
因此,對「死亡」的恐懼,要麼就是來自對死亡本身,或者對死後世界的無知;要麼就是對自己的修行沒有把握,沒有底氣所造成的。
#原因二:對此生執著
第二個會導致害怕「死亡」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可能是因為對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無論是事、物或是人的不捨造成的。換句話來說,就是對此生的執著。執著的對象,包括自己的身體、現在的家庭,或者說成就、事業,也可能是一段感情。總之,就是對生活中,所擁有的一些東西,放不下、捨不得,所以抗拒死亡,不想死。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裡的重點是:我們在觀修「死亡無常」的時候,首先要先對「死亡」是什麼,有一個明確、正確的理解。「死亡」只是路途中的一道關卡,它不是重點,更不是終點。重點是什麼?重點是:我們想要在死後,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一天= 一生」的修法
有一種觀修「死亡無常」的方法,以前我也講過,透過這種方法,也許我們可以慢慢的鍛鍊自己,接受和熟悉死亡,不會在死亡突然到來的時候,感到那麼的陌生和恐懼。那麼,是什麼方法呢?
我們可以把一天當作是自己的一生來觀想。比如說,早晨醒來的時候就好像是剛出生;上午是壯年;傍晚就是晚年。我們把一天的過程,當作一生來度過。那麼,晚上臨睡前,因為睡覺就有點像是失去知覺、意識的狀態,有點類似死亡,所以我們入睡的時候,就當作是一生要結束了一樣。
這種觀修方法,會給我們帶來兩種幫助:一來,我們會更加的去珍惜每一天;二來,因為我們把每天的入睡,都當作是死亡,所以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就又是一種新生。這樣,我們就會理解: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來世的開始。
▎判斷觀修成果的標準
以上就大概講說了「死亡無常」中的前兩個要點,接下來就來講一講第三個要點:在觀「死亡無常」的過程中,怎樣才算是觀得到位、達標了呢?也就是第三個要點:判斷觀修成果的標準和方法。
想要判斷自己修持的水平,我們可以這樣做:首先,先想像自己現在正躺在人生即將結束之前,最後的那張床上。因為已經快要不行了,呼吸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大;因為身體器官的衰竭,無法正常消化,所以只能靠著一點點食物勉強支撐著,就算是平日裡最喜歡的食物,就算是在身邊最親近的人來餵,也沒有胃口,不想吃。而且,還隱約聽到周圍的人說:他快要不行了!所有的治療方法都用盡了,就算心裡哭天喊地,也無力回天了!
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明確的瞭解到:自己時日無多,眼看就要死了!仔細一想,好像什麼也帶不走,於是我們就會不自覺的想到:死了之後,我會去哪裡呢?接著會忍不住一直想:自己死後會怎麼樣?
現在,我們在觀修「死亡無常」的時候,如果能生起這兩種想法:第一、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死了;第二、會忍不住一直想,死後會麼樣、會去哪裡?如果能夠生起這兩種想法的話,就算是觀修得到位、達標了!
其實,如果「死亡無常」的想法確實扎根在我們心裡的話,我們就再也不會覺得人生迷茫了。而且,再也不會去問別人,自己接下來要怎麼辦?要去做什麼之類的這一系列的問題。你頓時就會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麼!因為一旦生起了「死亡無常」的心,那些有關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接下來的安排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對死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擔心,以及為來世修行的一種衝動、迫切還有渴望。
▎往昔噶當派大德的教言和作法
其實有關「死亡無常」的修行,往昔噶當派的不少大德,都留下了他們寶貴的經驗、心得和教言。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也許能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什麼樣的狀態,才算是觀修得有成效了。
(一) 波多瓦:噶當三典範
噶當派大師——波多瓦,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在他所寫的《譬喻法寶集》當中講到了三位善知識,他稱為是當時藏地觀修「死亡無常」的典範。是哪三位善知識呢?
*第一位——葉巴享尊(ཡེར་པ་ཞང་བཙུན།)
首先,波多瓦說:「在藏地實實在在生起了『無常』之心的人,就是我的上師——葉巴享尊(ཡེར་པ་ཞང་བཙུན།),他時刻不離『無常』之心!」那葉巴享尊是怎樣做的呢?
通常來說,我們大家都會有一些自己私藏、珍藏的物品,但是葉巴享尊是什麼也沒有,而且別說是私藏,就算是平時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必需品,他也就那麼幾樣而已。因為他總是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死了,不是明天,就是後天。尤其是,當他感到身體稍微有一點不舒服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這次肯定是不行了,馬上就要死了!所以,他早早就把後事都交代好,而且把他僅有的那幾樣屬於自己的東西,全部分給了別人。
當然,他分給大家的東西,也並不是讓大家馬上都拿走。他會跟人家說「我的這些東西,這個是分給你的、這個東西是分給他」等等,然後他會說:「我現在只是先借用一下,寄存在我這邊,我死了之後你們都拿走。」
從葉巴享尊的這些行為,就清楚的說明:一位真正生起「死亡無常」之心的人,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和舉動。我覺得他這樣的作法,別說讓我們去做到,可能連理解都很難。
*第二位——釋迦炯內(གཉན་སྟོན་ཤཱཀྱ་འབྱུང་།)
波多瓦提到的第二位觀修「死亡無常」的典範,叫做年敦·釋迦炯內(གཉན་སྟོན་ཤཱཀྱ་འབྱུང་།)。這位上師在現存的史料當中記載的不多,可能很少有人聽過。那麼,波多瓦是怎麼描述他的呢?
波多瓦說:「釋迦炯內也是一直都懷著無常之心。有一次,他的侍者說:夏天就快到了,我們應該準備一些柴火。釋迦炯內回答說:『我們能不能活到夏天也很難說,所以有什麼好準備的。就算僥倖能活到夏天,那就到時候看情況再說吧!』」
所以,釋迦炯內從來都沒有覺得自己會長久的活著,「死亡無常」已經完全成為了他人生的基本理念。正是這樣的「無常」之心,激勵他用畢生的精力,去修行、修持。
而且據說,釋迦炯內在晚年,知道自己快要圓寂的時候,就變得特別開心,非常高興!
能在死亡面前,展現出這樣的一種心態、狀態,我想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難想像,甚至是不可思議!但是,正是由此能看出,他一定是對死亡、來世,做了萬全、充足的準備,才能這麼樂觀、積極的去迎接死亡。
這就有點像是在學校的時候,如果是那些平時就非常用功、努力學習的好學生,在臨近畢業考試的時候,反而會特別高興。因為他們已經為此準備很久了,現在終於到了可以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時候,所以他們不僅沒有壓力,而且還會胸有成竹。而像我們這些,平時不好好努力的學生,可能最怕的就是考試,想到考試就會頭痛,尤其是到了最後大考之前,一定是手忙腳亂,臨時抱佛腳。
我想,跟釋迦炯內的「無常」修持比起來,我們的修行,應該是天地之別。而且據說,後來釋迦炯內荼毗的時候,他的骨頭上自然生出了特別驚人的佛像。
*第三位——班·孔迦(འབན་གུང་རྒྱལ།)
第三位被波多瓦稱為「無常」修持典範的是——班·孔迦(འབན་གུང་རྒྱལ།),他是這三位之中,後世人們瞭解的比較多的一位成就者。
班·孔迦也是非常精進的。據說他平日裡,只是生起哪怕一點點、一絲絲考慮到今生的念頭的時候,他就會對自己說:「班·孔迦!你連能選擇活到今天、活到明天的能力都沒有,還在這邊做著好像會一直活下去的打算。」他就是一直這樣責備和鞭策自己,而更加努力的去修行。
所以,我們看看這三位「死亡無常」的修行大師,他們的言行、狀態,然後反過來,再對比一下我們自己的這種狀態,應該就不難看出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距有多少。而且我們做的事情,還可能基本上都是跟他們剛好相反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三位大德的言行,也是我們可以用來判斷自己,是不是生起「生死無常」之心的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
(二) 波多瓦:遠方的商人——為來世準備
除了這三位典範之外,波多瓦還經常會提到這樣一個比喻,他說:觀修死亡無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看那些從遠方來到藏地、來自不同國家的商人們。他們到了藏地之後,會去那些有名的大集市,做買賣、談生意等等。但是,就算他們經常來往,而且也會住上一段時間,卻從來都沒有打算長期住在藏地,所以他們在這裡,既不想買房子,也不會建房子,一心想的都是:等生意做完,馬上就啟程回家。
而且,就算他們在藏地,所做的事情也都是為了回家準備。比如說,他們會買下那些自己家鄉人喜歡的東西,打包好帶回去;同時,他們又會賣掉那些只有藏族人才會喜歡的貨物。總之,他們始終都是為回歸故土,做著各種安排。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會一直都停留在今生,所以不應該總是忙著去做那些只考慮到今生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為來世規畫和籌謀。比方說,那些會一直跟著我們到來世的,那些不好的東西,例如不善的言行,我們就應該馬上全部捨棄;而那些有價值的、善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常常去做。
波多瓦就完全生起了這樣的心,所以才會經常跟別人提到「遠方商人」的這個比喻。
(三) 康巴隆巴:斷除此生的線
以前噶當派,還有一位著名的善知識,叫做康巴隆巴(ཁམས་པ་ལུང་པ།)。他經常也跟別人這麼說:「假如去跟一個明天就要死的人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山都變成金子,所有的水都變成酥油,您的家裡堆滿了財寶,全天下的人都成了您的子民,這些都只屬於您,他們只服從於您。』去跟一個明天就要死了的人,說這些話有用嗎?」這是康巴隆巴經常說的一段話。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就算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富足,也完全不能吸引他,可見他心中已經徹底斷除了對此生的貪戀,他所想的完全是來世的事情。
而這種斷除,一定是建立在非常堅固的「無常」之心的基礎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有「無常」的想法深植於心,才能讓一個人斬斷對今生之間的這種連結。
(四) 比喻今生:小牛的繩子
說到連結,有這樣一個比喻,很生動的形容了我們是怎樣被今生的連結所束縛的。
我們知道在藏地有很多遊牧民族,他們在出去放牛之前,會先在地上打個木樁,然後用一條長長的繩子,把小牛拴在那裡,再出去放牛。
有的時候,那些牛群會剛好回到附近的地方吃草,這時候如果小牛看到自己的媽媽在不遠處,就會忘記自己脖子上有一條繩子,然後使出吃奶的力氣,狂奔過去。這條繩子也很長,所以當牠跑到一條繩子所能抻到最長的地方時,就會因為用力過猛,整個身體就倒翻過來,有點像是後空翻的樣子。於是,這頭小牛就會又被繩子完全拉回去。不久,馬上牠又會忘記這一條繩子的存在,又一路猛衝,然後再被繩子拽回去,接著又是一路翻滾。這樣一次又一次,直到牠累了,才會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再等了一下,體力又恢復了,牠就會再衝出去,再翻回來。就這樣一直沒完沒了。
我們對今生的執著、牽掛,就像是這條繩子。就算我們一直說,要為來世努力,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忘記了,然後又衝出去為這輩子的事情忙碌。最後,到頭來,一事無成。所以,想要斬斷這條繩子,斬斷對今生的追求,只能靠我們自己,而斬斷它最好的工具,
就是觀修「死亡無常」。
(五) 頂瑪瓦:佛法的主要內容——死亡無常
雖然說了這麼多觀修「死亡無常」的例子,還有很多的故事,但是,我們要知道:「無常」的法門,並不是那麼簡單易修的!
有一位噶當派的善知識叫做頂瑪瓦,他曾經就這樣說過:「那個時候,我剛開始修『死亡無常』的時候,以為沒什麼難的。後來修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在所有法門裡面,最難修的就是它。直到現在,也沒覺得自己修得夠好了,或者掌握了其中的要領。但是,我已經修了足足十二年了。本來還以為,自己已經花了夠多的時間了,但是沒想到,有些人修的時間比我還長。」
不僅頂瑪瓦這樣說過,波多瓦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在剛開始修『無常』的時候,心裡很難生起體會。因為太難修了,就感到非常難過,但是後來才發現,無論是在佛經裡面,還是在論典裡面,到處都是關於修『死亡無常』的教法。」所以我們要知道,在整個佛法裡面,最重要的修行之一,就是「死亡無常」。波多瓦也是在瞭解了這點之後,心裡就不再覺得難過了。
因此,我們不要覺得「死亡無常」是一種初級、入門類的修持,隨便修一修就可以。「無常」不僅是整個佛法修行的基礎,同時也是核心、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果「無常」沒有修好,那去修其他任何法,都很難修得好。然而,如果「無常」修好了,那其他的法門就會一通百通。
(六) 波多瓦三兄弟:殊途同歸,都是修無常
以前,就有人這樣問過波多瓦,他說:「您、普瓊瓦、堅阿瓦三位師兄弟,都是仲敦巴的弟子,但是您呢,一直都在強調『無常』;而普瓊瓦呢,比較注重的是『緣起』的口訣;堅阿瓦呢,一直都在強調『四聖諦』。為什麼您三位作為同門弟子,卻會著重於三種不同的法門呢?」波多瓦是這樣回答的,他說:「其實我們三個人所著重的也沒有什麼不同之處。普瓊瓦的觀修緣起,是要從『老死』的部分開始觀修;堅阿瓦所講的四聖諦,也是要從『無常的行相』開始觀修。所以,實際上,所有的修持法門,都是從觀修『無常』開始的。根本上來講,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都是相同的。」
所以說,我們不要以為:觀修「死亡無常」只是前行中的一部分。於是,有些人就會擔心,如果一直卡在這,會影響到後面的修行,怎麼辦?其實不是這樣的。觀修「無常」是很多法門的基礎。可以這樣說,如果「無常」修得到位了、到家了,那其他法門也就自然融會貫通了。
▎總結
總而言之,今天說了這麼多,也跟大家分享了這麼多噶當派的修行者的故事,希望大家能有一些感觸,得到一些啟發。
還是那句話:「無常」的道理我們都懂,可是自己的一生什麼時候會結束,沒有人知道。我們要有一種態度:要把每一天,都當作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天,要做好明天就要死的準備。我們得帶著這樣的心態去生活和打算,這樣在結束這一生的時候,才不會後悔,才不會留下遺憾。
我們要透過觀修「死亡無常」,生起對修行的緊迫感。要知道現在多修一點,死的時候就多一些信心,對來世的去向就多一些把握。希望大家能夠像釋迦炯內那樣,現在就開始努力,做好萬全、充分的準備,能夠開心、快樂,充滿信心的迎接來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