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當別人在戰爭、饑荒中受苦,我們能聞法何等幸運!
今天是讖摩春季課程的第一天,所有透過網路直播觀看的喇嘛、祖古、堪布、善知識,各寺院的僧眾,尤其是參與讖摩春季活動的各尼寺的覺姆尼眾,世界各地的法友,海內外的藏族同胞們,大家好!尤其離藏曆新年還不算遠,也藉此機會問候大家,藏曆新年快樂!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今天開始,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很難得,能夠再次一起接續學習去年課程的內容,也就是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
現在世界各地遭遇疫情、災荒、戰爭各種危難的時候,我們還能有這樣的機會、空閒聽聞佛法,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而且現在,烏克蘭的人民正在日夜經歷著戰爭的恐懼和痛苦,阿富汗上百萬人也正面臨著饑荒的苦難,還有敘利亞等等,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因為戰爭,人民流離失所,前往他鄉尋求庇護。聽到這樣的新聞時,心中應該時常要想起這些正在發生的事情,然後反省一下自己:我們有的時候會為了自己一件小事,就大發雷霆、跟別人起衝突,生活已經很幸福了還不滿足、成天抱怨、說別人閒話、挑撥離間,這真的是已經到非常瘋狂的地步,人在福中不知福。
所以,要好好知足、把握現在的幸福和自由,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浪費。要真的有很強烈的這樣的感受、認知才行,這很重要!平常我們上課前說要調整動機、發菩提心、看動機清不清淨等等,不是別的,就是要這樣從切身的感受上、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去想、去反省,如果沒有這樣去想,沒有感受到眾生的苦樂,只是自己胡思亂想,發願要成佛、利益眾生,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一定要真的去感受、觀察,從生活中切身的經驗去感受,這是很重要的!
▍學習動機:不要忘本,要清楚傳承血脈
大家都知道,法王米覺多傑不僅是岡倉噶舉教派當中著名的學者,更是受到薩迦、格魯、噶舉、寧瑪各大教派一致公認的,噶舉派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學者。歷代噶瑪巴當中,他撰寫了中觀、般若、戒律、俱舍等等很多論典的註解,還有密乘的論著,是歷代噶瑪巴中著作最多的一位。因此,學習他的傳記,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極為重要!
尤其噶舉佛學院裡面,不像一般的學校有開設歷史課程,加上如果還不知道撰寫自宗論疏的上師是誰還有他的傳記,那就太悲哀了。就像是藏族古老的文獻《朗氏一帙》中所說:「總之,一個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緣,就跟林中的猴子一樣;不知自己的母系的家世,就如佯裝的蒼龍一樣;不知父系的祖譜,就像門巴族的孩子離鄉背井一樣。」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身世、血緣,不知道的話就跟森林中的猴子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母系的家世,就跟佯裝的蒼龍是一樣的,聲音可能很大,但也只是虛有其表;如果不知道父系的祖譜,就像門巴族離鄉背井的孩子。換句話說,從世間或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對傳承、歷史,就應該要有所瞭解。
#第八世法王自傳一:《無比讚》
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主要有法王自己寫的「自傳」,和由弟子所寫的「傳記」兩類。「自傳」大多是以偈頌、詩歌的方式寫成,而不是散文的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詩歌形式的傳記,就是《無比讚》,主要也是因為這篇讚文是收錄在《岡倉法行》課誦集,所以都大家耳熟能詳。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篇《無比讚》的措辭比較艱深難懂,所以也就比較難以背誦。過去很多喇嘛也會跟我說,在法行課誦當中最硬、最難背的就是《無比讚》。
記得我自己小時候背到《無比讚》,也是覺得有點困難。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小時候很難背起來的,因為老師會打、逼著要背,長大反而不太容易忘。但小時候都只是死記硬背,也不懂意思是什麼,老師也不會特別講解,我想老師他們也不是懂了不講,其實也是不太懂。當時自己也沒特別注意到底意思是什麼,而其實傳記、讚文的內容是博大精深的。
以《無比讚》來說,巴沃祖拉成瓦撰寫的《賢者喜宴》當中,提到有關法王米覺多傑傳記的部分時,主要就是依據《無比讚》。巴沃祖拉成瓦全文引用了整部詩歌,並且加上法王米覺多傑的生平故事加以解釋,可以說內容最多、最完整的一部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就是巴沃祖拉成瓦的這一篇傳記。藏文貝葉經紙有33張(大概67頁)之多,大約占《賢者喜宴》整部著作的十分之一。在這短短九個偈頌的《無比讚》當中,包含了這麼多的內容,如果沒有好好地去學習和研究的話,也不會知道其中的價值。越去學習研究,才會知道為什麼《賢者喜宴》會依據《無比讚》衍生出米覺多傑的傳記。
#第八世法王自傳二:《妙行解脫》
同樣的,另一部自傳《妙行解脫》,法王米覺多傑講述自己一生重要的妙行和善行,不僅是他一生重要的回顧總結,也是我們弟子的目標和楷模。如果你也想成為這樣一位修行者,這部傳記就是我們最好的典範。
▍成就者傳記,是活生生的教法
對於我這一兩年中,講了很多歷史和傳記故事,有些人可能會搞不太懂,我講這麼多故事做什麼?為什麼不講佛教的哲學思想、實修方法?會覺得講故事、傳記是沒意義的。如果說,這是在說講者本身讓人搞不懂、沒道理、沒意義的話,這完全可以接受,也的確沒有什麼好反駁的。因為我在這樣一個高位上,貌似有修行、有學問、很厲害、很理所當然,但就像是俗話說的「沒有雞所以靠驢來報曉,沒有狗所以讓貓啃骨頭」一樣,其實都是無可奈何、迫不得已的,我從來就不覺得這個身分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人覺得是「傳記」本身沒有意義的話,那就不對了。
一般來說,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其中有信仰造物主的宗教,核心就在於相信有信使會傳遞神的旨意給眾人,比如基督教說,耶穌是信使,傳遞上帝的旨意給眾人,認為不可思議的神,是超越眾人、至高無上的,具體的內容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容易給人一種距離感。
然而,佛教是不一樣的,佛教不認為有這樣一位造物主,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人間,他吃著人類的食物、穿著人類的衣服、過著人類的生活。我們從佛陀「十二相成道」等等的歷史故事,可以清楚看到佛陀是如何生活在人世間的。佛陀這樣的示現是有目的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任何一個凡夫,也能成為像佛陀一樣充滿智慧、慈悲和勇氣的聖者。佛陀不僅是親口開示或讓別人去宣揚如何成佛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以躬行實踐示範給我們看。光是從這一點,佛陀的傳記、祖師的傳記,對於我們佛教徒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有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我覺得有時傳記中無緣無故的記載從天上發出「四諦」、「三藏」的聲音,或者無師自通等等,都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覺得佛教徒不是空談複雜哲學思想的人,而是一個實踐的人,就是向內去調伏自心的人。要能實踐,就離不開上師、善知識的指導。所謂的上師、善知識,較遠的來說,有教主佛陀、八大聲聞弟子、七大付法藏師、二勝六莊嚴等等大德;近的來說,就是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師。
對於我們來說,他們一生躬行實踐、示現的,是如此真實、有生命力的佛法,是比起他們口述一百次自己的傳記,更為殊勝的禮物。因此,請記得,祖師的傳記就是最真實直接、赤裸裸的佛法修行指引,各位一定要重視,好好去學習和效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為何用「解脫」,稱祖師傳記?
藏地對於高僧大德的傳記,一般藏文不會稱為「洛居」(lo rgyus),而是特別稱為藏文的「囊他」(rnam thar)——「解脫」的意思。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部分的原因去年課程講過了,今天為大家再複習一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囊他」(rnam thar)、「解脫」的意思是什麼?還有為什麼要使用「解脫」這樣的名稱來稱呼祖師的傳記?「囊他」(rnam thar)這個詞,源自梵文的「毘木叉」(vimokṣa),意譯是解脫、脫離。就像是噶當派有三士夫的分類,把佛法修行者分三種類型;同樣的,「解脫」也分為了三士夫的解脫:
一,下士夫的解脫:具有對於因果業力的勝解信,而從惡道的輪迴當中解脫;二,中士夫的解脫:具有想要出離整個輪迴的清淨出離心,從輪迴的大海中解脫;
三,上士夫的解脫:具有清淨的想要利他的熱忱,從輪迴和涅槃二邊解脫。
這些內容在說的,都是如何解脫的歷史和經驗。
祖師傳的內容,可以是祖師的前生,也可以是今生,不一定都是今生的。例如十二分教當中的「本生」,就是佛經中的一種文學體裁,記載佛陀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的種種事蹟、利他事業、苦行等等的一種內容。
為什麼要將祖師的傳記稱為「解脫」(囊他)呢?因為這個祖師的傳記和一般人的傳記最大的差別在於,祖師傳記說的不是一個世間人的生活和想法、行為,主要說的是高僧大德如何具有特殊的身口意功德,尤其是如何正確地聽聞、思惟和修持佛法。他們又是如何以此修成三種功德:
一,智慧的功德——精通於講說、論辯和著作;
二,持戒精嚴的功德——不違犯三種律儀;
三,成就的功德——全然證悟佛道。
再者,他們是如何以各種善妙的功德,廣大的弘揚佛教利益眾生。
以上種種,可能是透過口頭傳述,或者文字記載而流傳下來,任何人只要讀到、聽聞到,都能夠自然增長內心的虔敬、恭敬之心。這些讀過的弟子們,內心自然生起嚮往祖師們的種種「解脫」行誼,能夠在每一次發願的時候,祈願像祖師一樣得到「解脫」成就,有這樣的效果而產生的傳記,就能稱為是「囊他」。
竹巴噶舉的嘉華昆嘎巴究說道:「透過所詮的內容和能詮的文字,讓見聞者得到解脫、證得遍知。」這就是「囊他」。
因此,當我們講說祖師的傳記時,講者、聽者應該對於為什麼要講,還有講的目的為何,都應該有一個清楚的瞭解。接著,再看自己能否生起歡喜的信心、意樂的信心、信解的信心,或者三種信心都能生起。如果因此生起了信心,就可以說是「佛性、種姓的力量開啟」,或者「種下了解脫的種子」。怎麼樣才能種下解脫的種子?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有沒有生起信心。對於這些殊勝的聖者、三寶、祖師大德,如果真的發自內心生起了信心,你真的就是種下解脫的種子了。
總而言之,關於「囊他」,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一,主角都一定是某位高僧大德;
二,內容都要和佛法有直接的關連;
三,要同時具有幫助上、中、下不同根器的人們,生起虔敬和信心的能力。
▍學佛之初,最重要的是信心
我們平時讀經的時候,開頭都會看到「如是我聞」幾個字。
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有點奇怪的故事,這個故事我想說一半就可以了。有七個蒙古人,出家後準備要去拉薩的三大寺去學經。他們來自牧區,沒到過大城市,要離開時,父母就提醒他們一路上要互相照顧,因為路上可能會迷路、走丟,所以一路要算好人數,人別走丟了。他們出發後,第二天就開始算人數,但算的人都沒算到自己,覺得「奇怪!出發時有七個人,怎麼今天少了一個,應該算錯了,一路明明都很順,不太可能會少一個」,他們就再算了一次,結果還是少了一個人。大家也很納悶,「怎麼會少一個人呢?」到了晚上,大家都睡不著,更加的小心謹慎,結果一路都沒怎麼睡,總算才到了拉薩,簡直累壞了!
到了拉薩,他們要去晉見第五世觀音尊者,請尊者算卦為什麼少一個人?要請示尊者,就要先寫信請求,七個人中沒有人會寫字,推來推去,最後就推了一個稍微會寫一點字的。那個人拿了一部佛經,翻開第一句,「佛告舍利佛……」,覺得這句不錯就照抄,「吾等七位蒙古人告尊者:出發時我們有七人,但路上變成六人,一個人消失不見了,但一路又沒有發生什麼事,您是遍知如佛,請您慈悲加持,為吾等算卦。」七人就帶著這張紙去晉見第五世觀音尊者。
尊者看了之後說,「你們先坐好」,接著就要讓他們喝茶。他們便把自己的茶碗拿出來後,尊者接著說:「現在,你們自己算算有幾個茶碗?」「咦?有七個茶碗!」因為茶碗都在外面,他們總算不會沒算到自己了,所以一算就是七個。尊者說:「你們沒有少人,都是七人。」這七個人太驚訝了!馬上覺得:「尊者真是遍知啊!太了不起了!我們真的是嚇壞了,一直少一個人,沒想到尊者這麼簡單神奇,就讓我們找到了!」
這個故事講完了,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故事,我是在一本著作裡看到的。那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呢?因為講到佛經開頭都會有「如是我聞」這幾個字。對於「如是」的解釋很多,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解釋是什麼呢?「如是」就是說明有信心的意思。什麼意思呢?因為當我們說這是「佛陀『如是』說」,意思就是「佛陀這麼說」的時候,我們就會很容易相信。有了信心,就會想要學佛;如果有懷疑、沒有信心,就不會想要學佛。所以,信心很重要!
#信心就像手,沒有手入寶山也空回
鳩摩羅什(又稱童壽)翻譯的龍樹菩薩著作——《大智度論》,當中引用了一段經文說:「『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
意思是信心就像是我們的手,一個人兩隻手都很健全的話,如果有一天到了寶山,因為有手,就可以自在的取得寶物。信心就像能取寶物的雙手一樣,學佛有信心的話,就能自在的得到佛法的寶——無漏根、力、覺、道、禪定等等。無信的話,就像沒有雙手的人進入了寶山一樣,什麼都拿不到、取不得。同樣的,沒有信心就不會學佛,就算接觸了佛法,也得不到佛法的任何寶。
接著《大智度論》又說道:「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意思是如果有人有信心,這樣的人能到佛法的大海中,得到沙門的果位,就不枉費剃頭出家、披上架裟;如果沒有信心的話,這樣的人是不能夠進入佛法的大海,就像一棵枯萎的樹,不可能生出花果,也沒有辦法得到沙門的果位,就算剃頭出家、披上僧服,甚至讀了種種的經書,能夠質疑、答辯,但是在佛法當中是空無所得的。所以佛陀說,學習佛法的開始,最重要就是「信」。
《大智度論》中還說道:「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佛法的內容極為深奧廣博,一般人是難以知道的,只有佛能夠知道。但是如果具備了信心,雖然還沒有成佛,也能因為有信心進入佛法。我們現在覺得佛法的內容如此深奧,無法明白箇中道理,如果具備信心,相信佛所說的內容,就能慢慢的學習、瞭解。所以,對於初學者而言,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是為有信心的人說的
《大智度論》中還有很重要的一段,提到佛陀在菩提迦耶成佛之後,有一段時間沒有說法,當時梵天王來到人間請求佛陀說法。第一次請求時,佛陀以佛陀正法甚深難得,世人難以理解而回拒。梵天王沒有放棄,再第二次請求說法,此時佛陀心想: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諸佛,皆為了度化眾生而說法,我也應該這麼去做。這樣想了之後,便接受了梵天王等諸天的請求而說法。並對梵天王說了這段偈文:
「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
於諸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為說。」
這段重點是說佛陀決定要說法了,他的法是對有相信的人而說的,論中對於這段偈文的解釋是:「佛此偈中,不說布施人得歡喜,亦不說多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得歡喜,獨說信人。」
為什麼佛陀只說有信心的人會得到歡喜呢?「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猗、不著,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禪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因為佛法是非常甚深微妙的,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除了佛,一般人是不能夠瞭解的,那除了佛能夠瞭解的話,誰能進入佛法呢?只有相信的人,才能進入佛法,不是布施、持戒、禪定、智慧等的人能進入佛法。由於這些原因,初學者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是進入佛門最重要的,也是解脫最重要的!
現代人都會說不要馬上相信,應該理性分析,因為自己也沒有好好學過修持的方式或邏輯的思辯,所以也無法真正瞭解佛法究竟的義理,只是透過自己的邏輯思惟,以為就能夠領悟佛法的話,這就太自以為是了。總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請大家要知道信心的重要性。
▍自傳出自成者之心,更真實可信
《妙行解脫》和《無比讚》和其他「囊他」傳記不同,因為是法王米覺多傑的親筆自傳,所以更是特別。
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的弟子雍敦巴大師說:「大部分由弟子們所寫的傳記,內容都是歌功頌德,結果把上師寫得很虛偽。」可以看到有些傳記裡讚譽說過頭了,把上師變得很假,這是一個問題,所以雍敦巴大師建議說:「自己的經驗自己最清楚,所以還是自己來寫。」的確,一位上師自己親筆的自傳是更特別的。
同樣的,大成就者竹巴昆列也說過:「雖然應該讚頌上師,但很多傳記都是寫一些沒發生過的事情,愚癡的人還是會生起信心,但會被有識之人恥笑、看不起的。最好的傳記就是記載真實的傳記。」所以,竹巴昆列就說「我自己寫自己真實的傳記」。這也是為什麼竹巴昆列的傳記,在藏地公認是非常好的,就是因為他很真實的把好的、壞的全寫出來了。
巴戎瓦大師說:「雖然自己不應該寫自己的傳記,如果經他人之手,只會寫出更多贅詞冗言。」自己不該寫自己的傳記,因為寫太好也不行,會變成炫耀;而傳記通常又是別人請求寫的,所以寫太差也對不起那些請求的人,所以不應該寫。但是,讓別人寫又可能寫出很多虛構的贅言,總之,最瞭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自己寫出來的傳記,是最完整、最真實的。很多弟子為了讚頌上師,結果寫出太多根本沒有發生過的神通變幻,或者淨觀等等的事情,反而把上師寫成了一個很虛偽的人。
這就像是俗話說的:「比起沒有智慧的詆毀,沒有智慧的稱讚是更糟糕的。」親筆自己寫的自傳,是很特別的,的確一部分傳記很像故事,但不代表沒有價值,故事也是很重要的,故事對民族、對心智的開化、文化傳遞都很重要。
#「本生」傳統,引導大眾「從故事進入教法」
古代藏地文化中的神話故事、謎語和苯教的傳揚,開啟了藏族人的心智。同樣,世界宗教中的基督教、回教的重要典籍,也都記載了很多神話故事。佛教的「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當中的「本生」,更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本生」記載了很多佛陀過去生的故事。
尤其佛法非常強調要透過講故事來宣揚佛教,主要就是因為無分老少,大家都喜歡聽故事,而且容易接受、理解;哲學思想就是那些搞學問的人才弄得懂,一般人聽不懂就會覺得無聊,不想學習。佛法不只是哲學思想,而是轉向內心、調伏自心的方法,所以無論有沒有學問的人,都需要知道佛法。應該要想盡辦法讓更多人認識佛法、接觸佛法,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如果只覺得用某一種方式才能宣揚佛法的話,就太不善巧了。
祖師傳記的確就是故事,但是跟世俗一般人的故事又是不一樣的,祖師的傳記講的是高僧大德是如何修行的,他們一生的故事是充滿生命力的佛法示現,所以如果有覺得聽祖師的傳記,像是聽故事一樣的話,就代表這個人只有聽故事的水準。
▍解說《妙行解脫》《無比讚》
接下來這一個月,會講《妙行解脫》跟《無比讚》。去年的一個月講到《妙行解脫》的第九個妙行,《妙行解脫》三個主要的科判綱要是:
一,頂禮暨立誓造傳
二,傳記本體
三,造論圓滿
已經講到第二、傳記本體的部分,其中又分為兩個部分:
(一)前行——趣入佛門之法
(二)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
第二部分的「正行」,又分為三個部分:
1.實踐下士道之法
2.實踐中士道之法
3.實踐上士道之法
前兩個講過了,接著要講第三個部分「實踐上士道之法」。這裡又分成三個部分:
1)動機——發菩提心之法
2)行動——觀修兩種菩提心之法
3)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
去年講完「動機——發菩提心之法」,也就是第九個妙行,偈頌是:
無別眾生,同為我昔日父母,
若分親疏,實為不當。
故而,懷赤誠之心,協深苦眾生,
以菩提果位,欲利益彼等。
此謂我妙行之一。
之後會從《妙行解脫》第十首偈頌開始講。去年配合《妙行解脫》第九首偈頌,講到的《無比讚》是第五首偈頌:
慈心大悲永不離,出離之心甚清淨,
久倦苦因而審諦,思無常者我啓請!
下堂課會講《無比讚》的第六首偈頌。明天是休息日,後天開始講解《妙行解脫》第十首偈頌。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黃靖雅編輯整理,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2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