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王噶瑪巴《菩提道燈論》第11堂課

karmapa20211103

一心講堂

《菩提道燈論》

11堂課:三士夫.總說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11030日(六)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的第十一堂課。

上堂課講完了《菩提道燈論》的第一首偈頌,也就是覺沃傑所寫的「禮讚」偈頌,其中包括「禮讚」「著論因緣序說」兩個部分這一首偈頌是覺沃傑首先向三寶恭敬頂禮,然後作了對賢弟子強丘沃殷勤勸請的答覆他決定為人們點亮菩提道路上的明燈。於是,便寫下了這部清晰、詳盡的成佛指南書。

【《菩提道燈論》自注爭議】

為了大家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和學習《菩提道燈論》,我覺得在這裡有必要,先補充說明一下,《菩提道燈論》的因緣和創作背景等等一些情況。

之前也講到過,覺沃傑自己曾經寫過一部《菩提道燈論》的注釋,簡稱自注,中文版叫做《菩提道燈決微》,是由如石法師翻譯。大多數人認為這部注釋,確實是由尊者親自撰寫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比如說,仲敦巴的傳承就不這麼認為。這之前也提到過,總之,是有一些爭議的。

但是,就我個人認為,仲敦巴傳承有這樣一種不同的說法,並不是說他們就完全不承認自注的存在,也並非否認了其真實性,而是因為相比於文字上的注釋,他們更重視的是的實踐和實修。之前也講過,仲敦巴曾親口說過:「他自己就是《菩提道燈論》的注釋本身。」由此可見,他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把《菩提道燈論》化作行動,而絕非是停留在字面上、書面上的一種釋義。就算是四處傳講《菩提道燈論》,但沒有內在的修行,它的真義就會慢慢的喪失。正是出於這樣的一種考量和擔心,所以在他之後的傳承,並不特別提倡和側重於各種《菩提道燈論》的書面解釋,因此沒有提及這部自注的內容,甚至是書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總而言之,我覺得「自注」還是比較可靠的,而且在這次的課程當中,作為解釋的參考和依據,也都會經常提到它。所以,在這裡多講了一點它的背景,希望大家能有更好的瞭解。

【「勸請」的含義】

回顧一下上堂課的內容,在第一首「禮讚」的偈頌當中說道:應賢弟子菩提光,勸請善顯覺道燈。這裡提到的勸請這個詞,我想對它的含義稍微做一些補充。

在覺沃傑的自注當中,是這樣解釋勸請的:「『勸請』,是指菩提光對我說:在西藏這個地方,有許多誤解佛教的大乘道。他們沒有師長和知識教導守護,所以彼此爭論不休;而且又以自己的思惟模式來研究深廣義理,以致於意見分歧,各行其是。請去疑解惑吧!』由於他一再地勸請,因此我將依據經教聖典,好好地闡明《道燈

這段話出自自注,也就是覺沃傑自己所寫的介紹,他在這裡簡要的告訴了我們,當時著論時的一些情況。可見覺沃傑在托林寺的時候,強丘沃是一直不斷地請法。具體來說,他是怎麼請法的呢?當然,一方面就是他向尊者說明了當時藏地的情況、大環境等等;另一方面,他總結歸納出了七個問題,請教覺沃傑,尋求答案。

【七個問題的出處】

六堂課的時候,講到覺沃傑的進藏過程,也有提過這一段,可能大家也還記得但是也提到了這一部分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比方說,後來在仲敦巴的傳承裡面,就不太會講到這七個問題,但是後世很多位大德,都覺得這些問題非常有參考價值,尤其有助於初學者的學習。

——自注說法——

再者,自注當中雖然沒有列出每個問題的具體內容,但是是有特別提起這個部分的。自注當中是怎麼說的呢?弟子菩提光屢屢,以七頌句問於我,說彼頌義不明顯,焉答彼請故撰釋所以,按照覺沃傑本人的說法,強丘沃應該是提出過一些問題的。

——覺沃傑傳記——

另外,還有一部著作,也記述了當時的情形。什麼著作呢?納措譯師有一位大弟子,後來也是他的主要繼承人,叫做拉索巴,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手指的意思,所以就稱他為手指格西。這位手指格西,用了畢生的精力去尋找、求受覺沃傑的真傳法脈,他曾依止過的上師共有十位,其中有八位都是覺沃傑的親傳弟子,還有兩位是再傳弟子。他一心想要學習的,不僅是覺沃傑傳下來的修行口訣,而且還有覺沃傑的生平軼事。

說到生平軼事,納措譯師追隨了覺沃傑十九個春秋,可以說應該沒有人比他更有發言權了。所以,手指格西覺得,納措譯師一定就是最瞭解覺沃傑的人。為了拜見納措譯師,手指格西跋山涉水、翻山越嶺,來到阿里地區,拜在譯師的門下,請求他傳授修行口訣,以及覺沃傑的功德事蹟。納措譯師聽到這樣的祈請,也欣然接受,滿心歡喜地向手指格西講述了覺沃傑一生的故事。後來這部家喻戶曉的《覺沃傑傳記》,就是由納措譯師口述,手指格西執筆完成的。

接著回來說這七個問題,在《覺沃傑傳記》當中就提到,強丘沃請教過覺沃傑七個問題,而且這些問題裡面,其中有兩個問題是關於共同乘的,兩個問題是關於顯宗的,還有三個屬於密乘的問題。

我認為,雖然對於強丘沃到底有沒有提出過這些問題,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但是從以上幾點來看的話,強丘沃提問這件事情,應該是確實發生過的。不僅如此,而且我覺得有必要找出這幾個問題的具體內容,並且作為依據來繼續我們對《菩提道燈論》的學習。

為什麼說有必要呢?因為根據納措譯師的傳承,在講到《菩提道燈論》正文的時候,都是結合這七個問題來講解的。雖然在仲敦巴的傳承當中,不太有類似的講法,但是我認為,對於一位《菩提道燈論》的初學者來說,結合這幾個問題來學習的話,就會比較容易理解,而且能夠學習得更透徹、更深入。所以,這次課程就是按照納措譯師的傳承,以這七個問題作為基礎,來講解後面的偈頌。

——貢嘎蔣才的注釋——

說了這麼多,這七個問題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之前在第八堂課,已經跟大家分享過。不過,我會再重複一次,但是在此之前,我要先大概說一下這幾個問題的出處。剛才提到的這些文獻當中,都沒有說到這些問題的具體內容,那這些問題又是從哪裡找到的呢?

大概在公元十五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大師叫做貢嘎蔣才,師承宗喀巴、郭譯師循努拜、還有第四世夏瑪仁波切等好幾位知名的大上師。宗喀巴跟夏瑪仁波切是眾所周知的,那這位郭譯師是誰呢?他同樣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高僧,而且是藏族最有名的歷史學家之一,著名的史書《青史》就是他的著作。總之,這麼看起來,貢嘎蔣才可謂師出名門,不僅如此,他所寫的史書《明燈——噶當歷史》,是迄今公認最完整的一部有關噶當派的史書。

話說,在貢嘎蔣才的那個時代,要論起研究《菩提道燈論》的泰斗級人物,那一定是宗喀巴大師,而且他也正好是貢嘎蔣才的上師。但是實際上,貢嘎蔣才《菩提道燈論》的口傳跟講說傳承,都是從郭譯師,還有第四世夏瑪仁波切那裡得到的。總之,貢嘎蔣才作為一名噶當派弟子,在學習和通達了《菩提道燈論》之後,就撰寫了一部《菩提道燈論》的注釋。這部釋論也是現在我能找到的,年代相對比較早期的一部注釋之一,裡面就詳細羅列了這七個問題,也就是第八堂課講到過的那些內容。那這部釋論的這七個問題,又是從哪裡得到的呢?

在貢嘎蔣才的這部釋論中說,納措譯師曾經寫過一部《菩提道燈論》的注釋(很可惜這本書我們現在應該已經找不到了),納措譯師在這本書中,清清楚楚地把這些問題記錄了下來。於是,貢嘎蔣才就原封不動地把這些內容,編入了自己的注釋當中。所以,今天我們才能夠如此有幸地,重溫當時強丘沃請法時所提出的這些問題,並且沿襲納措譯師的講說方法,來學習《菩提道燈論》。這些過去的文人、學者、大德們,所寫下來的這些文稿,真的是太珍貴了!

【七個問題的內容】

接下來,就來回顧一下,這七個問題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一、什麼樣的人適合修學大乘佛法?

二、凡夫能不能生起菩提心?

三、要得到菩薩戒,需要先得到別解脫戒嗎?

四、如果已經受了別解脫戒,再受菩薩戒的話,會轉成菩薩戒呢?還是會兩者並存呢

五、累積二資糧的時候,需要方便法和智慧雙修,還是只修其一就可以

六、中觀和唯識,哪一個是我們更應該去重視的

七、進入密乘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接下來所講的偈頌內容,就會結合這些問題來講解。

【修行者:三士夫的定義】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適合修學大乘佛法?具體來說的話,強丘沃是在問:一位想要學習和修持大乘佛法的人,需要符合什麼樣的標準、特質嗎?有什麼樣的具體要求嗎?還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覺沃傑首先寫下了第二到第五首偈頌作為答覆,結合科判來講的話,就是正文裡面四小部分當中的第二個部分——「修行者:三士夫的定義

在自注當中是這樣說的:『由下中……』至彼是上士夫』之間的頌文,開示大乘法器和非法器』。也就是透過介紹和說明三士夫,來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適合修學大乘佛法,而什麼樣的人不適合修學。

在這裡,又可以再細分為兩個方面來宣說:一方面,是三士夫的總說,也就是概括性的介紹;另一方面,是將三者分開來,一一講說。

【三士夫‧總說】

三士夫的總說,偈頌如下:

由下中及上,應知有三士,當書彼等相,各各之差別。(法尊法師譯)

由下中及上,應知有三士,為明彼特徵,當書各差別。(如石法師譯)

這偈用白話來說,就是說「士夫」分為上、中、下三種,統稱「三士夫」。三者之間的差別和各自的定義,我會非常清楚的寫下來。

下面我們就來逐字逐句地分別解說,首先先說「士夫」到底是什麼?

——士夫:古印度詞彙——

士夫這個詞,梵文是「purusha。這個詞在很早以前的古印度,比如吠陀和奧義書時代,就已經是被人們廣泛使用的一個古老的詞彙。廣義上來說,「purusha」這個詞,可以指所有的人類,在古印度哲學體系中翻譯成神我,也就是對應於自性的一種存在。當然,這是一種非常概括的說法,因為實際上在古印度這個詞有非常多的含義,就跟很多其他的梵文詞一樣,今天就不一一介紹了。

——士夫:燈論的含義——

而具體在《菩提道燈論》的偈頌所講到的士夫,它的含義是比較簡單的,沒有太多類似「神我」這樣的哲學理論,簡單來講,就是有能力、有能耐的人,堪能之人,有這麼一個意思

那堪能之人、士夫,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菩提道燈論》裡的「士夫」,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男子漢大丈夫,或者是我們常說的爺兒們,用來形容某一個人特別man,有點類似這樣的意思。

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的大丈夫,指的不是性別,而是一種心態、心理上的大丈夫。或是在佛法中所描述的這種大丈夫、爺兒們,絕對不是單指男性,也不是形容某一個人的外貌或者性格上,特別的粗獷、威猛等等這種特點。

「士夫」指的是一種心理、精神層面的大丈夫,所以在梵文中的這個士夫,有「堪能之人」的含義。那這裡的,又是一種怎樣的能力呢?它特別指代的是一種心的能力,是精神上所達到的一種層次所以,「士夫」是指心理上的大丈夫

那心理上的大丈夫又是什麼樣子呢?那必定是心胸寬廣、深謀遠慮、榮辱不驚的。如果是在佛法當中,具體指的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就是那些不為今生而去忙碌和奔波,只是為了後世而未雨綢繆的修行人。所以,說到大丈夫,我們不要立刻就浮現出各種壯漢的這種畫面,而是指任何為了後世而做打算的人們,無論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可以稱他為士夫,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雖然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五大三粗、頂天立地,甚至足智多謀、百戰不死,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說的「士夫」,因為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重視的,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們的追求,或者思想的水準。所以,士夫堪能指的是心胸、精神上的一種包容性、遠見和境界,是一種心靈上的能力。

從反面來說的話,那些不為來世打算,只圖今生安樂的人,就算不上是士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只是追求這輩子的生死苦樂,那動物也差不到哪裡去,有些時候動物可能比人還做得更好呢!噶當派的傳承當中,就有一些小故事,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幾個。

大象的虛榮心

覺沃傑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古印度,我們知道大象是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徵,大象的數量代表了國家的實力,而且一般的國王都會在比較特殊的場合騎著大象出席,具有特別威風、霸氣的感覺。

有一次,菩提迦耶就有這樣的一場盛會,很多國王紛紛騎著自己的大象蒞臨現場,各個神氣十足。每頭大象也都穿金戴銀、華冠麗服,大象彼此之間也會暗自較量,看看誰更健壯、誰更漂亮,就像是大象的選美比賽一樣。

在盛會開始的第一天,有一位年輕的國王,騎著一頭比較年輕的大象,得到了全場的喜愛和喝彩。可是誰知道,到了第二天,卻被一位年長的國王,騎的一頭年紀比較大的大象搶占了風頭。那隻年輕的大象,花了好幾天的時間,處心積慮的曬乾自己的象腳,尤其是腳尖更是曬得堅硬無比,竟然就趁著那隻老象睡覺時,一腳踢斷老象的肋骨,一命嗚呼。

這是覺沃傑講的一個真實故事。由此可以看到,追名逐利也不只是人類的特長,虛榮心、功利心,不僅人有,動物也有。

現在很多人一看到名人、明星,就覺得他們肯定高人一等,甚至連他們自己,可能也會有種自命不凡的感覺。實際上這些東西,對後世來說並沒有什麼作用或者幫助,而且很多時候還有適得其反的效果,那些為了今生的名利而造業,危害到來世前途的例子,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總之,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為了名利而無所不作,這樣的一種心態,人和動物都有。假如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那人似乎跟動物也沒什麼太大差別了。因此,今生的名利,不應該成為人生的追求,這是我們平日裡,就值得好好反思的一個問題。

—保護家園的喜鵲

動物不僅僅是會追求名利,而且也像人一樣,會千方百計、不惜一切地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據說烏鴉和喜鵲一直都是勢不兩立的。在藏地,曾經有一隻烏鴉經常去一窩喜鵲的鳥巢搗亂。這窩喜鵲的大家長,也就是小喜鵲的爸爸媽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之下,飛到很遠的地方,從四面八方召集了很多喜鵲,要去圍攻那隻烏鴉的老巢。最後,那一窩烏鴉,居然也全被這些喜鵲趕走了!

所以說,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領土,動物也是可以非常有計畫、有組織的行動的,所以這也算不上是人類的專長。

禿鷲的復仇

在動物的世界,有這種團戰的,自然也就有這種單打獨鬥的,而且還是有勇有謀的。

以前在康區,就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對禿鷲,剛剛生了一窩小禿鷲。其中一隻小禿鷲,就被一條蛇給叼走,吃掉了!從此以後,大禿鷲懷恨在心、徹夜難眠。有一天,牠叼著一隻小鳥來到這條蛇的洞口,這條蛇一看到小鳥,馬上就從洞裡鑽了出來。就在牠把頭伸出洞口的一刹那,大禿鷲便一口咬住了蛇的喉嚨,一劍封喉。

所以說,這種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的心情,還有能夠引蛇出洞的戰略計謀、有仇必報的氣概,跟人相比,動物也差不到哪裡去。因此,如果覺得這種報仇雪恨、血債血償的行為,就是很爺兒們的表現,很有大丈夫的豪氣,那動物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們不能把這種性格,當作士夫的衡量標準。

以牙還牙的烏鴉

還有一個關於烏鴉的小故事。從前在藏地,有一窩烏鴉快樂的生活在一起,有爸爸媽媽,還有好幾隻小烏鴉。有一天,一頭貓頭鷹叼走了其中的一隻小烏鴉,把牠的心臟挖出來之後,隨便扔一處乾涸的河岸上拍拍翅膀就飛走了。

這件事情發生了整整一年之後,就在第二年的同月同日、同一個地方,那窩烏鴉裡的一隻大烏鴉,把那隻貓頭鷹的孩子,也就是小貓頭鷹,抓到同一個地方,在那個乾涸的河岸上,用同樣的方式,把小貓頭鷹的心臟挖出來之後,扔在那兒,拍拍翅膀飛走了。

這是所謂的一命抵一命,報殺子之仇。所以說,平常我們認為的這種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其實在動物身上也會發生,算不上是人類的專長,更談不上什麼大丈夫」或者「士夫的特質。

田鼠收藏人參果

除了這些勇氣、謀略,很多動物不輸給人類,甚至在收藏和經營方面,動物界也有不少可塑之才。

在藏地,有一種小動物叫做四川田鼠,有點像是迷你版的土撥鼠。牠們通常都會在地底下挖個洞,生活在土裡面。有些人可能知道,藏族人經常會吃一種食物叫做人參果,大小跟花生差不多,味道有點像紅薯,學名叫做蕨麻,是一種植物的根,也長在土裡面。

平常人們去挖這些人參果的時候要挖很久,挖很多才能挑出一些比較大的、飽滿的,而這些小田鼠,在牠們自己的小洞穴裡面,卻整整齊齊地堆滿了人參果,而且各個都是又大又圓,還都是最甜的。牠們收集很多的人參果,主要是為了留到過冬的時候吃,換做我們去挖的話,要挖到這麼多高品質的人參果,那要挖很久很久,才能有這樣的數量。所以,說到收藏,動物界也有我們比不上的佼佼者。

—自殺的小田鼠

說到小田鼠,順便講一個題外的小故事,也是記載在藏文的古書裡面的。

這些小田鼠,也有人說是老鼠,牠們不僅收集上等的人參果,還特別喜歡金銀珠寶。據說以前很多的天珠,也是從牠們的洞穴附近找到的。以前就有個藏族人,在一隻小田鼠的洞裡面,發現一顆特別好、特別大的綠松石。這個人偷偷把綠松石拿走,過了幾天再回來看這個田鼠洞的時候,發現那隻收藏綠松石的小田鼠,用一根小草勒死自己,屍橫洞口。

所以說,小動物也有喜愛收藏的這種心情,而且也會有愛不釋手的情況。以後我們對小動物,要像對人一樣,不要覺得牠們一無所知,或者覺得動物就處處不如人,其實很多事情牠們都明白,只是不會說人話而已。我們應該帶著同理心、同情心,和這些動物相處,關愛牠們。如果可以站在動物的立場去看問題,換位思考,可能我們的世界觀,都會有很大的改變。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也會因此變得比較柔軟、善良,能更接近佛法要引導我們變成的樣子。

【總結】

好啦,一口氣講了好多個小故事。總而言之,重點就是說,很多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覺得很厲害、很無敵的這種膽識或氣度,都不是什麼大丈夫的標準。這裡說的「大丈夫」或者士夫」,指的是一種心靈上的能力,在《菩提道燈論》這裡,尤其指的就是那些修行者。而所謂的修行者,就是已經徹底放下了今生,一切都是為了後世而做打算的行者。

今天大概介紹了士夫」或者「大丈夫」的概念,下堂課,也就是明天,就會具體的講到底什麼是三士夫?它們各自的定義是什麼?差別在哪裡?三者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明天會談,今天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