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王噶瑪巴《菩提道燈論》第十堂課

karmapa20211019

 

一心講堂

《四提道燈論》

10堂課:禮讚及著作論因緣序說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11017日(日)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的第十堂課。前段日子,因為一直忙於「瑪鄂夏季課程」的事情,所以《燈論》這邊就暫停了一小段時間。所以今天是復課之後的第一堂課,在最開始,我們先來大概回顧之前所講的內容。

之前主要講了有關《菩提道燈論》的特點,還有「藏傳佛教歷史」的簡略介紹,以及「阿底峽尊者生平」的一個略說。總的來說,藏傳佛教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弘期和後弘期。後弘期的時候,位於阿里地區的拉喇嘛益西沃,想要復興佛法,所以有意迎請印度高僧阿底峽尊者入藏,將正信的佛法帶入藏地,整肅當時混亂不堪的佛法圍。雖然拉喇嘛益西沃在有生之年,未得所願,但是後來他的姪子拉喇嘛強丘沃,終於成功地將覺沃傑請入藏地,並在他的祈請之下,尊者撰寫了這部流芳百世的《菩提道燈論》。

【科判】

那麼,上堂課講到了《菩提道燈論》的總科判,分為三大部分:第一「論名之義」;第二是「譯者禮讚」第三是「正文」。已經講過了「論名之義」以及「譯者禮讚」的部分,也就是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這句不僅符合了古代藏地贊普所創立的譯經要求,同時也表達了譯者祈請佛菩薩的加持,能夠圓滿順利的完成翻譯工作。那麼,從梵云開始,直到「譯者禮讚」這句,正好也是過去噶當派祖師波多瓦大師,在講解《菩提道燈論》的時候,分為一座法來講解的內容。

——禮讚及著論因緣序說——

接下來,要講科判的第三大部分——正文。按照科判,「正文」又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3.正文

3.1     禮讚及著論因緣序說

3.2     修行者三士夫的定義

3.3     修行方法

3.4   著論圓滿結語

先說「禮讚及著論因緣序說」的部分,偈頌如下:

敬禮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與眾僧,

應賢弟子菩提光,勸請善顯覺道燈。

(法尊法師譯)

這首偈頌白話來說,意思就是:「恭敬頂禮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他們所說的法和僧眾!為了響應賢弟子菩提光的勸請,我將好好地點亮明燈,照亮通往菩提果位的道路。」

按照科判,這首偈頌包含了兩部分的內容:「禮讚文」和「著論因緣序說」。

【禮讚】

首先,先來講一講「禮讚文」,也就是前半偈的敬禮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與眾僧

——「皈依」:修行的開始——

這裡主要宣說的是有關皈依、頂禮三寶的內容。說到皈依,我們一定要瞭解,佛法修行的第一步,應該學到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皈依」。根據噶當派的傳統,位具德的上師帶領一名具器弟子的時候,需要按照佛法的次第慢慢的來教導他,而且一切修行的開頭,就是「皈依三寶」,這一點非常重要!

以前,在康區有一個人想要在一位上師面前領受教法。他跟上師說:您一定要從頭教導我。於是,上師就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就在這位上師打開經書,想要開始講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問題。可能因為這位上師沒有太多的修行經驗,或者有其他原因,總之因為很多佛經的開頭寫的都是「梵云」、「藏云」,還有「序分」等等這位上師實在不知道哪一段才是真正的開頭,一直都沒有找到開頭在哪裡。後來,就有人請教了波多瓦大師這個問題波多瓦大師說:佛法的開頭,就是從皈依開始。

——「頂禮」的兩種必要——

那麼,在「皈依」之後,第二步,就是要「頂禮三寶」。所以,覺沃傑在全文的首句,寫到的就是頂禮三寶,或者說是禮敬三寶。為什麼覺沃傑要最先寫到頂禮呢?這裡我們需要瞭解一下有關頂禮的兩種必要。一方面,這符合了所有大德和聖者一貫的做法;另一方面,透過首句的頂禮,可以令所要開示或者將要去做的事情,終得圓滿,不至於在進行的過程中,出現什麼障礙、阻力,導致最後前功盡棄、半途而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基本上在做善行的時候,尤其是行持佛法、講法著書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一些障礙。比如說,我每次講這些比較大的課程的時候,都會出現一些障礙,甚至有的時候,會嚴重到讓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完成一些佛行事業。這些障礙裡面,其實很多都是由於福報、福氣不夠而造成的,或者也可以說是曾經的一些惡因,而導致的惡果現前。所以,想要避免或者消除這些惡果、障礙等等之類的問題,唯有透過累積自己的福德、增長福氣,來化解和消除,從而使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能夠順利圓滿的完成,而「頂禮、禮讚三寶」,實際上就是在累積福報。這種方法,其實就是透過自然規律,或者說是緣起的力量、因果緣起的道理,來達成我們的目標。

那要頂禮的對象又是誰呢?就是「三寶」。通常在佛教當中,無論我們要去做什麼事情之前,第一步要做的事情都是皈依三寶,在禮拜和供養三寶之後,才正式開始去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基本上這是所有佛教宗派,都共同的一種規矩和做法。

覺沃傑的佛塔

說到頂禮,據說阿底峽尊者有一尊小佛塔,他平時都會隨身攜帶。每每遇到一點點令他不安,或者不知所措的時候,他都會拿出小佛塔,在它面前獻供、祈禱,之後他的心裡,馬上就會覺得比較踏實和放心。

所以,直到今天,覺沃傑事業的影響和流布,有多麼廣大和深遠,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目共睹的。不管是他寫的著作也好,還是其他的任何佛行事業,都是那麼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歷經千年仍舊為人傳頌。這一切都證明了,他的所做、所願,全都如他所希望的一般,圓滿實現了!當然,這不僅僅是尊者自身的力量和加持,同時,也是他不斷的祈請三寶、供養三寶,累積福報的實際證明。

對三寶的信心

而覺沃傑這種對三寶的信心,是建立在全方位的、透徹的瞭解三寶功德的基礎上,通曉有關三寶的所有知識的情況下,才生起的一種全然的信心。不是像我們這樣,只是比較表面的、沒有深入學習、禁不起太多考驗,甚至還有一點情緒化的信心。覺沃傑的信心的那種層次、深度和品質,都是我們應該去學習和效仿的。

話說回來,覺沃傑為什麼要在首句寫下對三寶的禮讚呢?剛才我們雖然講了頂禮的兩種必要。但是,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這句禮讚,理解為尊者對我們後人發出的一種指引,或者說,這就是覺沃傑教給我們的口訣。

所以說,在《菩提道燈論》這裡的第一句,覺沃傑就把禮讚寫在最前面,就是為了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到這一點。

——敬禮三世一切佛——

下面,我們就來逐字逐句解釋這句禮讚文。首先,這裡說敬禮三世一切佛,在藏文的譯本裡面,一切佛用的詞是「嘉華」,直接翻譯就是「勝者」的意思,而這裡的「勝者」代表了三寶中的佛寶。那麼,及彼正法與眾僧中的「正法」,指的就是三寶當中的眾僧就是「僧寶」。如石法師的譯本是教法以及諸僧眾,也同樣是法寶和僧寶的意思。

一切佛

一切佛指的就是「佛陀」。我們知道佛陀有很多不同的名號,但是這裡為什麼特別提到了「勝者」這一個名號呢?因為佛陀已經成功摧毀了一切惡的因,換句話來說,佛陀和惡的魔軍之間的大戰結束了,佛陀完勝,所以稱之為「勝者」。那「勝者」這個名字,是從哪來的呢?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裡面講道,佛陀成佛之後,想去瓦拉納西鹿野苑初轉法輪的時候,途中遇到一位名為「親近」的外道。他看到佛陀諸根端正、清淨顏容、皮膚細滑,所以他就請教佛陀:您的導師是何人?追隨誰而出家的呢?領受誰的法教呢?」就問了幾個問題。佛陀答道我不同於別人,我沒有老師教導等等,宣講了一段偈頌,在這段偈頌當中,佛陀就是用勝者來自稱。

這部經是由唐代義淨三藏翻譯成中文,但是其中並沒有把勝者這一個詞翻譯出來,而在藏文的譯本當中,是有「勝者」這一詞的,所以,我在這裡特別摘出來,跟大家說明。

當然,除了「勝者」之外,佛陀還有很多其他的名號,它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形容佛陀的。比如說,有的是讚歎佛陀「斷」的功德、有的是「慈悲」的功德、有的是「加持」的功德、有的是「威力」的功德等等,所以佛陀享有很多不同的美譽。在這裡,就是特別針對佛陀的功德——戰勝魔軍這一點,特別稱呼佛陀為「勝者」的,同時也能因此體現出他的功德,因為「斷、證」二者是一體兩面的。

偈頌這裡還特別說到敬禮一切佛,這個一切的意思,就是說這裡不只是針對釋迦牟尼一尊佛來禮讚,而是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一切佛的禮讚。比如,迦葉佛所代表的過去佛,釋迦牟尼佛所代表的現在佛,還有彌勒佛所代表的未來佛,都是我們要頂禮的對象,也就是要頂禮一切佛

——及彼正法與眾僧——

接下來,偈頌中說及彼正法與眾僧,提到了三寶中的第二個——法寶。法尊法師譯的是正法,如石法師譯的是教法,不管是哪一個,偈頌這裡的意思,指的就是,也就是梵文中的「Dharma。前幾堂課講過,可以分為兩種——教法和證法,偈頌裡的這個,是「教、證」兩者都包含在內。

Dharma這個詞,其實在佛陀之前的古印度,就已經被人們廣泛的使用。之前的夏季課程講到,梨俱吠陀裡面就出現過很多次Dharma這個詞。Dharma的梵文詞根是「dhr,有「保持、支撐、支持、承受」的意思,從這個詞根就衍生出了Dharma的含義——「使建立」或者「穩固,換句話來說,就是法、法則的意思。「Dharma本身有非常非常多的含義,很多西方的學者都嘗試過把這個詞翻譯成,比如英文、德文、法文等等,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定論,一直存在很多爭議。

但是,「Dharma這個詞,在很早之前就傳入了中國,譯作,古譯裡面也譯作「達磨、達摩、馱摩曇無」等等。「Dharma——」,是包含萬事萬物的,無論它有多大多小、無論有沒有形狀;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虛構虛擬的;無論是事物本身、還是事物的道理,都包含在「法」當中。

《唯識論》中有提到: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唐代唯識高僧普光所寫的《俱舍論光記》中也有提到:釋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謂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變。二、軌生勝解,如無常等,生人無常等解。這裡的「軌範」就是「法則」的意思。「軌生物解」的意思就是說,每樣東西、事物,都有它自己獨有的樣貌、形象,透過它自身的形態、狀態,我們可以識別、辨認出它來。比方說,梅花有梅花的樣子、竹子有竹子的樣子,它們都是有形物,有自己的這種本性。所以,通常軌持中的,就是來形容這些有形的物體;的意思,就是在維持、保持的意思,它把無形物也含攝在其中,表達了它可以保持、任持它自身狀態和樣貌的一種特性。所以,「法」的這個「軌持」,是包含了有形和無形的萬事萬物。

那麼,根據噶當派傳承的說法,「Dharma裡面這個「維持」的意思,包含了三種維持,或者說是三種救度:從惡趣救度出來、從輪迴救度出來、從小乘中救度出來。在後面的課程當中,我們還會對這方面進行更具體的解釋,所以今天有關」,就先介紹這些。

那麼,講了佛寶、法寶,接下來就講頂禮三寶當中的僧寶。首先,我們先瞭解一下「僧」,或者說「僧伽」的概念。

「僧」在梵文中稱為「Samgha。《大乘義章》中說:「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意思是「僧伽」是音譯,意譯是「和、眾」,也就是和合的意思,所以僧伽也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或者「海眾」。《大智度論》中有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在古譯當中,「僧伽」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做「師子」,《孔雀王咒經》有曰僧伽,言師子。

通常來說,如果是凡夫的話,人數在四位或者以上的比丘或者比丘尼的集合,我們稱為「僧眾」。但是,如果是聖者的話,就不一定是這樣了。

以上,大概就是有關三寶的一些簡單的介紹。所以說,在覺沃傑所寫的這句禮讚文中,對三寶進行了非常恭敬的頂禮、禮拜。

——三門合一的頂禮——

具體來說,什麼是非常恭敬的頂禮呢?怎樣算是非常恭敬呢?就是要「身、口、意」三門合一的去頂禮。前幾堂課當中也大概講說了頂禮,大家可能也比較瞭解了,所謂「恭敬頂禮」,就是要「三門合一」。「口」中唸著禮讚文,「肢體」上要合掌或者膜拜等等,做出禮拜的姿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心」裡面要誠心誠意的去憶念,要非常認真、專注地去想三寶,然後去進行頂禮。這樣才算是三門合一的頂禮。

覺沃傑的頂禮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覺沃傑到藏地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差不多有六十多歲了。但是,他在禮拜的時候,身體依然是站得非常直,姿勢非常的標準,把雙手高舉過頭頂,進行禮拜。據說因為他年事已高,在禮拜的時候小腿都會忍不住顫抖,但是他還是堅持頂禮。連覺沃傑這樣的尊者,都如此的去頂禮、行持,所以,我們為了可以累積福德,也都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和態度,好好認真的去做好頂禮。

因此,覺沃傑在《菩提道燈論》開篇就禮讚三寶,其實是開門見山的教給了我們一個口訣,就是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應該先對三寶禮拜、供養和祈請。這樣的話,我們的心願就會實現。這就是覺沃傑教給我們的一個道理,就算是最終心願未能達成,這樣做也是十分正確和必要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前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位僧人的檢驗

噶當派著名格西內鄔蘇巴的寺院裡面有一位僧人,他和來自朗塘巴大師寺院的一位僧人,兩人結伴而行。在穿過澎波果拉山口的時候,由於這個地方經常會出現強盜,所以兩人就盤算著應該要如何應對。這時候內鄔蘇巴寺院的這位僧人,就做了一些朵瑪,想要獻給護法,希望自己不會遇到強盜。而這位來自朗塘巴寺院的僧人,就說道:如果遇到強盜,能對成就佛果有所幫助的話,遇到就遇到吧!反正三寶是遍知的,要搶什麼,就隨便讓他們去搶他就是這樣一路上不斷地祈請著三寶,沒有做任何其他的事情。

後來,噶當派的一位大德聽說這件事之後,就說道:就是應該這麼做!要是想知道《菩提道燈論》的教法是否還存在,就看看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有沒有先頂禮和祈請三寶,就知道了。這就是檢驗《菩提道燈論》教法存在與否的關鍵,這就是檢驗的小辦法。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學習《菩提道燈論》,大家就應該學會,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禮拜和供養三寶。就算是有的時候可能條件不允許,我們也應該儘可能在心裡祈請和禮拜之後,再去實施、實行我們要做的事情。這就是一個修行的口訣。

——隨時祈請三寶——

說到隨時祈請,其實這應該變成一種我們的習慣才對。這是作為一位佛弟子,應該時時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我們要知道,祈請三寶、祈請佛菩薩,不一定要在佛像面前才能做,它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當中,甚至都可以成為像是口頭禪一樣的一種習慣。比方說,我們在趕不上公車的時候,就可以馬上想到三寶,祈請三寶讓我們不錯過列車;或者在網路太慢、卡住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馬上祈請三寶;或者在學習、工作當中,遇到一點點問題或者麻煩的時候,也都應該立刻祈請;甚至有時候,突然一個什麼東西找不到了,也可以立刻祈請三寶。在藏地有一種說法,「連嘴巴燙到了,也會馬上祈請」。

總之,在生活當中的任何細節、任何情況,不管好事壞事、大事小事,都要馬上想到去祈請三寶。如果能把這種祈請,變成一種習慣,成為潛意識中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脫口而出的一種下意識的祈請,那就最好了!

因為我們要知道,三寶、佛菩薩,是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的。意識不到他們存在的人,是我們自己,不是他們。他們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和加持我們的,而且他們什麼忙都可以幫得上忙。因為他們是有求必應的佛菩薩呀!所以,我們千萬別客氣,不要覺得好像麻煩到佛菩薩,耽誤了他們的時間。不要忘了他們是千變萬化、千手千眼、無處不在的,就像電影《Lucy》最後的結局一樣。而不夠信任他們、不尋求幫忙的人,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慢慢的養成,時時刻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祈請和憶念三寶的這種習慣。這就是最好的一種修行!

只有我們把祈請三寶、佛菩薩,變成一種下意識的習慣,完全深入到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樣的話,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不管有多害怕、多驚慌失措,或者有多痛苦,都能馬上祈請三寶,因為它已經變成一種下意識的習慣了。所以,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可能才會比較有把握、比較坦然。要不然的話,到時候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這樣的習慣,我們要從現在就開始,要有意識的去培養,要時時刻刻的去練習才行!

【著論因緣序說】

在「禮讚三寶」之後,接下來,按照科判,就是第二小部分的著論因緣序說也叫做「立誓著論」。

法尊法師譯的偈頌是:「應賢弟子菩提光。」如石法師的譯本是:「賢徒菩提光勸請。」「菩提光指的就是拉喇嘛強丘沃,這句的意思就是說:「應賢弟子強丘沃的勸請」,勸請什麼呢?故當善顯覺道燈

——善顯覺道燈——

在這裡,覺沃傑立下了一個非常宏大的誓言,宏大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通常只有佛才會立下這樣的誓言,什麼誓言呢?就是要善顯覺道燈,換句話來說,就是要「照亮成佛的道路」。

這裡的」,指的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我們作為一名佛弟子,要勵志達到的目標、要成就的佛果;,就是成就菩提、達到佛果的道路或者途徑;」,指的就是當我們走在菩提道上的時候,一盞為我們指引和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燈。那麼,善顯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覺沃傑立誓在這裡,要點亮一盞非常明亮的燈。要注意的是,這不是一般的燈,而是非常明亮、非常光明的燈。換句話來說,就是覺沃傑立誓要寫下一部,能夠完全照亮菩提道的指南書,也就是把通往菩提的這條路,講解的非常完整、透徹和清楚的這樣一部著作。

誤解:燈論不是注釋

在藏文譯本當中,有的時候會出現一個誤解。這句的重點是,覺沃傑所要照亮的是「菩提道」,而不是要照亮菩提道上的燈。如果是照亮菩提道上的燈,那這部論典就會變成是《菩提道燈論》的注釋,而《菩提道燈論》原本就是根本頌的原文,並不是一部注釋,所以這裡的善顯覺道燈,指的就是點亮能夠照亮菩提道的燈。

總攝三乘

總的來說,覺沃傑要照亮的是通往菩提的道路,也就是成佛的這條道路。那麼,要如何去照亮呢?雖然《菩提道燈論》篇幅不長,言簡意賅,但是它的光芒卻照射到了整個大乘、小乘,以及三藏裡面所有的內容。那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修行成佛的過程當中,行者根據個人的潛力、能力不同,通常可以分為三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中、下——三士夫。有關「三士夫」的介紹,下節課我們就會細講。在《菩提道燈論》裡面,關於下士夫和中士夫,都各只用了一句偈頌來進行講說,而僅僅這兩句偈頌就涵蓋了小乘當中所有三藏的內容,基本上《菩提道燈論》這之後的所有偈頌,都是為了照亮大乘之路而點亮的明燈。

所以,《菩提道燈論》可以說是一部完整涵蓋所有三藏根本內容的總攝,是一把三藏的鑰匙。雖然文字上看起來非常的精簡、濃縮,但是內容卻是非常的龐大,是以精闢的語言,包含了海量的知識。如果從修行次第的角度來說,在講到「資糧道」的時候,它點亮了聞思智慧的明燈;在講到「加行道」的時候,它點亮了禪修智慧的明燈;在講到「見道」的時候,又以點亮現證的明燈,來照亮見道之途。因此,《菩提道燈論》成為了一部涵蓋所有三藏根本內容的總攝。

——覺沃傑的功德——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覺沃傑立下了這麼一個宏大的誓言,就是要照亮通往菩提的道路。而這不就是佛的誓言嗎?這好像是佛才能做到?覺沃傑有這個條件或者資格,能做到這麼大的誓言嗎?他有這個能力嗎?覺沃傑,他當然可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名證悟者、成就者;此外,之前課程也講到過,他具備了撰寫論典的三大條件,而這三個條件裡面的其中一個條件,也都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做到的。因此,覺沃傑當然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格,立下這樣的一個宏願,事實也證明,他做到了!不僅如此,覺沃傑本人也具備了很多其他偉大的功德,之後有機會的話,會再一一細講。

——強丘沃的請法——

話說會來,是什麼原因能夠讓覺沃傑下定決心,立誓來點亮這盞明燈的呢?就是因為賢徒菩提光的勸請。在賢弟子強丘沃的敦促之下,覺沃傑就寫下了這部著作。

為什麼覺沃傑稱強丘沃為弟子,而且是賢弟子呢?因為強丘沃在覺沃傑這裡,得到了法的恩澤,所以稱他為「弟子」;而且他還是一位非常具器的弟子,所以稱為「賢」或者「善」。具器的弟子,簡單來說,就是合格的、有資質的、有能力、潛力,而且符合條件,值得去培養的這樣的一位弟子。過去噶當派大師解釋賢弟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能夠透過依教奉行,讓上師歡喜的弟子,稱為賢弟子;另一種是那些所有人都很尊敬,而且受到人們交手稱讚的弟子,稱為賢弟子。

具器弟子的故事

關於具器的弟子,有一個故事。之前講到覺沃傑的生平時候,講到覺沃傑曾經在桑耶寺住過一段時間,那個時候掌管桑耶寺的人是菩提惹紮。那段時期,覺沃傑一行人的所有食宿等等問題,就全都是由他來安排和提供的。

菩提惹紮那個時候就想,覺沃傑這麼崇敬往昔的贊普,而自己又是他們的後代,出於虛榮心,他希望能夠從覺沃傑那裡聽到一些讚美之詞。有一天,他就來到覺沃傑面前問道:為什麼我向您禮拜的時候,您就算是盤坐著,也會馬上站起來向我回禮呢?而且據說強丘沃向您禮拜的時候,您卻沒有站起來回禮,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菩提惹紮之所以會這麼問,估計就是希望聽到,覺沃傑說出他比強丘沃更勝一籌之類的讚美之言。覺沃傑聽到他這麼一問,就回答道:您是藏地的國王,如果我不回禮,在別人眼裡,我就會像是不懂禮數的樣子。菩提惹紮聽後又問道:那強丘沃也是贊普的後代,他在禮拜您的時候,您卻沒有站起來啊?覺沃傑說:強丘沃是我的弟子。菩提惹紮馬上追問道:我不也是您的弟子嗎?覺沃傑聽到之後,剛開始並沒有說什麼,過了一會兒,只是說了幾句是是是是,慚愧慚愧之類的話,就敷衍了過去,也並沒具體說什麼。

後來,噶當派的大德們是這樣解釋的:因為對覺沃傑來說,強丘沃可以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弟子,所以覺沃傑完全不需要看他的面子、看他的臉色,可以非常自在、舒服,想做什麼都可以。而對於菩提惹紮呢,覺沃傑就會覺得比較生分,無法感到完全的放鬆,總是心有忌憚。

作為一名弟子,不能讓人有害怕的感覺,不能讓人總想和他保持距離,給人一種提心吊膽,或者說是擔心驚受怕的感覺。尤其是不能讓上師覺得,得要時刻刻、小心翼翼的沒有和弟子接觸,這樣的話上師就沒有辦法跟他建立真正的師徒關係。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深意的。想、經歷一下,就會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

不說話,如果上師對弟子,一直都懷著一種不能完全解除、總是自己不明白、有些顧慮的這種心情的話,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一種能夠實現解脫的師徒關係。 ,馬爾巴對密勒日巴就完全沒有顧忌,心裡沒有任何的忌諱、任何顧慮,他想要對待密勒日巴可以,而且密勒日巴也是理所當然的接受的,何況是全理性、感性上,可以欣然接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師徒二人就建立起,真正能夠脫掉作用,真正能夠實現解的,這樣一種師徒關係。這是非常關鍵的!每個人在自己的上師時,尤其是自己想建立真正的師徒關係的時候,就需要去揣摩、體會和用心觀察這種情況。

話說回來,說接著覺這句沃傑所寫的關係著論因緣序說。由於“菩提道燈論”是在強丘沃的勸請之下而撰寫的,再加上當時藏族人本來就對強丘沃信仰有,所以這樣,所有的藏族人對《菩提加燈論》就深不疑,而且是非常恭敬的對待和學習。教法的時候,看祈請者是誰,也是圍和關鍵的!

好了,今天就先講到這裡,我們下週再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