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王噶瑪巴「瑪鄂夏季課程:密教源流」第13日開示

2021法王噶瑪巴「瑪鄂夏季課程:密教源流」第13日開示

13

佛教慈悲平等,成當時世界第一大宗教
時間:2021年9月12日

 

▍佛陀入滅時代之歧見

之前講佛陀生平的時候,提到了佛陀的出生時間。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可是沒有歷史的記錄,所以想要確切瞭解佛陀的出生時間,是非常困難的。

印度什麼時候開始有紀年呢?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在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之後,月護王統一了北印度,才有了帝王紀元。不管怎麼說,關於佛陀出生的年代、佛陀入滅的年代,各種史書、文獻、史料中都沒有任何明確的記載。

▍依阿育王年代推算

那麼,如何去推算佛陀的出生年呢?近一兩百年來東西方的學者,用了各種方法去推算,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要推算出佛陀的出生年,就要先知道佛陀入滅的年代,因為入滅的年代離我們比較近,所以更容易一些。佛陀的世壽是80歲,這一點基本上沒有太多爭議,再用佛陀入滅的年分,減去80年,大概就是佛陀出生的年代。基本上學者、研究者是這樣推算的。

那麼,佛陀入滅是什麼時候呢?這就是一個關鍵。算法就非常複雜而且多樣了,有多達五六十種吧。總的來說,現在比較主流的方法,就是從阿育王的年代,往前推算出佛陀入滅的年代。為什麼要從阿育王的年代推算呢?

我們之前也講過,印度本土基本上沒有任何古代的歷史文獻。要研究古印度歷史,靠的就是中國古代高僧的遊記,還有希臘那位使節的記錄,再來就是佛經,還有阿育王的法敕。

不管怎麼說,根據阿育王石柱法敕上的記錄,我們大概能夠推斷出阿育王的年代。這個爭議不大。那麼,最大的爭議是,佛陀到底是在阿育王之前多少年出生的人呢?這個問題就非常複雜,可能要明年再仔細跟大家講。但是,就目前看來,比較主流的說法,有關佛陀入滅的年分,主要是以下幾種:
一,1085BCE:根據[晉]法顯
二,949BCE:根據[唐]法琳
三,543BCE:根據錫蘭所傳(錫蘭島史的文獻)
四,485BCE:根據眾聖點記(過去修行者的記錄)
五,483(或479)BCE:根據善見律毗婆沙(Samantapāsādikā)
六,BCE:根據馬格斯牟勒
七,386BCE:根據宇井伯壽

近幾年,又有一些學者對以上這些學者的看法進行討論、批判等等,現在比較認可的說法大概有兩種:

一,公元前500多年;

二,是公元前386BCE,也就是日本學者宇井伯壽博士的看法。

此外,現在泰國使用的佛陀紀年方式,就是按照錫蘭所傳543BCE的算法來計算的。

總之,這些說法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具體的細節,我們明年再說。

▍西元、公元曆法由來

另外,關於西元或公元的用詞、計算方法,這裡先作一下介紹。因為寺院裡比較少歷史的課程,所以僧眾可能對西曆年分的用法比較不熟悉。

西曆(現代曆法)起源於古羅馬曆法。在羅馬,年分是根據歷代統治者的年代計算,然後把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最初執政的時間,列為元年。

因為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殘殺了很多基督徒,所以很多基督徒不想用他的年代來作為紀念,一位基督教修士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 (Dionysius Exiguus),就把耶穌的誕生年列為西元第一年,稱為「吾主耶穌基督的紀年」,或是簡稱「在主之年」(A.D.),這也就是為什麼會稱為「西元後」(AD)或「基督紀元」的原因。

在這個曆法計算系統中,西元後第一年(1 AD)之前的年分叫做「基督前」或西元前(BC),所以西元前 500年(500 BC),指的就是耶穌誕生之前的500年。這個系統沒有零年,西元前一年之後,緊接的就是西元後一年。後來這個計算系統傳遍歐洲,成為全世界的標準,但是由於猶太人、伊斯蘭教徒以及其他非基督徒反對,因為這暗示著是接受耶穌基督為自己的主人或救主。因此,開始把「西元」(A.D.)稱為「公元」(CE)。

總之,現在公曆已經變成全世界的計算標準,所以這個術語也越來越普及。AD(西元後/在主之前)和CE(公元)是同義。因此,2021年可以記為 2021CE(公元2021年)或 2021AD(西元2021年)。同樣的原因,現在「公元前」(BCE)也逐漸取代「西元前」(BC)的用法。BC(西元前)和BCE(公元前)也是同義。

公元開始的1至100年叫做「公元1世紀」,因此, 101至200年屬於公元2世紀,以此類推。現在公元2021年就是21世紀。譬如,如果你在1990年出生,那你就是出生於20世紀的人。我是1985年出生,就是出生在20世紀的人;出生在2000年之後的,就是21世紀的人。

16世法王就是出生在20世紀的人;15世法王出生在1873年,就是屬於19世紀;14世法王出生在 1798年,就是屬於18世紀,以此類推,噶瑪巴杜松虔巴出生於公元1110年(1110 CE),代表他出生於12世紀。主要就是用出生年來計算。

公元前(BCE)的世紀計算法,就是倒數的,公元前的年分數字越大,表示更為久遠,因為距離公元開始更為遙遠。

公元前100年(100BCE)至公元前1年(1BCE),就是「公元前1世紀」。公元前200年(200BCE)至公元前101年(101BCE),就是「公元前2世紀」。而公元前5世紀,就是公元前401年到500年。
至於總年數的計算,只需用較晚的年分減除更早的年分來計算,比如今年是2021年,米覺多傑誕辰是1507年,2021年-1507年=514年,就是米覺多傑誕生至今有514年。計算世紀也是一樣。現在是21世紀,而米覺多傑誕生於16世紀,用21-16 = 5。因此,米覺多傑誕生至今,就是經過了5個世紀。

如果是公元前的年分計算,比如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6年(326 BCE)入侵印度,而現在是2021年。就是326 + 2021 – 1 = 2346。因此,亞歷山大入侵印度距今已經2346年了。根據泰國傳統,佛陀涅槃是公元前544年(544 BCE),而現在是2021年。2021 + 544 – 1 = 2564。根據泰國傳統,佛陀涅槃距今已有2564年了。如果公元後跟公元前,記算總年數時就是要減1。公元後數字越大,離我們越近,公元前數字越大,離我們越久。再來是2000年就是21世紀。

▍請用公元紀錄寺院歷史

為什麼要講西曆呢?因為要瞭解佛陀年代,就要從阿育王石柱去推斷,但是石柱上也沒有記載明確的年分,只有比如阿育王登基後多少年的記載。那怎麼知道登基的年分呢?因為石柱上會寫埃及或哪些當時國家的皇帝年分,因為其他國家的年分就有歷史記錄,這樣就可以推算阿育王的年分。

但是,佛陀的相關年分,也不是用阿育王登基多少年為基礎記錄的,所以還要用各種方式去推算。所以,佛陀入滅年代也很難推算,加上印度當時曆算的方式跟現在又不同,有的是十二個月算一年,也有說六個月算一年,所以很不容易。

僧眾以後要作個人或寺院的記錄,請記得統一使用公曆的系統。這不是說要停止使用傳統曆法,比如讓炯多傑制定的楚布寺曆法,甚至更多其他傳統的曆法,都應該繼續使用,但是這些曆法可能現在自己很清楚,但是後人可能就不清楚,造成後人的困擾也不好。

藏語當中有「契洛」(西曆)、「基洛」(公曆)、「也洛」(基督曆法)的說法,但是現在「公元」已經成為世界曆法的標準,所以藏文的紀錄當中,用「公元」記錄是比較好的。

 

▍佛陀的弟子

接下來,介紹佛陀的弟子。

一,剎帝利種姓:
剎帝利種姓中,有羅睺羅、阿難、阿那律(Aniruddha)、難陀、提婆達多等。前三位後來成為了佛教十大弟子。這十大弟子的說法,是按照《維摩詰經》的記錄,另外在《字說.長老經》又有不同說法。

二,婆羅門種姓:
另外,婆羅門種姓中,有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富樓那、迦旃延、須菩提、三迦葉等。除了三迦葉,其餘的都名列佛教十大弟子。

三,吠舍種姓:
吠舍種姓中,有耶舍、牛主(Gavājpati)等。

四,首陀羅種姓:
首陀羅種姓中,有優波離、須尼提等。優波離也位列佛教十大弟子。
可以看到,佛陀的弟子中包含了所有種姓。

五,女弟子:
除了所有種姓,還有女性的佛教徒,如佛陀的母后大愛道和王妃耶輸陀羅,以及有名的蓮華色比丘尼等等。

一般會說神通第一是目犍連、智慧第一舍利弗等等,比丘尼中也有這種說法,但這裡就不多說了。
佛教的皈依者,還有摩揭陀國的頻毗沙羅和阿闍世王父子、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以及以這兩位大王為首的釋迦族的全部族人,還有末羅族、離車族和憍賞彌王等等。另外,也有像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和滿富(Purna Maitrayani-putra)這樣的長者,像耆婆這樣的名醫,像毗舍迦(Viśākhā)這樣的女性長者。佛教徒幾乎遍布了所有的階級,還包含了兄弟、父母、親族、朋友、男女、老少等等,即使只計算大弟子的數目,也有多達1250人。我們現在看這個數字好像不是很多,噶舉祈願大法會一般就有三四千人,但是當時印度並沒有那麼多人,加上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如此大弟子的數目,是非常多的。

▍賤民也可以成尊貴的比丘

當時印度在各種教派互相競爭的過程中,只有佛教後來成為世界的一大宗教,其中原因也是很複雜的。

如果和印度教相比,佛教是非常寬容的,但是佛教也有極力反對的東西,比如種姓制度、苦行主義和形式主義,包括那時婆羅門一生只重視身體、語言上的儀式。但是佛陀還是很敬重沙門跟婆羅門,佛陀之所以敬重他們,不是因為種姓制度,而是因為他們智慧的德行。在佛陀看來,只有智慧之分,沒有種姓之分。


比如上一堂課中提到的,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須跋請問佛陀,哪個宗教說的才是真理…佛陀並沒有說某某宗教、某個人,而說是只要具有、持守八正道者就是真理,所以代表佛陀是以智慧來判定何謂真理,而不是依人。巴利文經典所記載的這些內容,包括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雖是首陀羅但是在僧侶中也是德高望重,這就是佛陀對平等、慈悲的觀點最好的證明。

此外,南傳經典《長老偈經》(Theragatha)中有一首偈頌,記錄的是須尼提(尼提)的自白,他說:
「我是賤種所生。我很貧窮,要替別人工作。我的職業也很卑微,是負責掃落葉的(也有掃糞之說)。我被其他人歧視,被其他人冷眼看待;其他人給我的評價都是否定的。我對其他人卑躬屈膝以表尊敬之意。

有一天,我跟在幾個大弟子後面,碰巧遇到了佛陀。於是,我就放下了手裡的東西,跪拜在佛陀面前。這時,擁有一顆慈悲之心的佛陀,也停在了我的面前。我跪在佛陀腳邊磕頭,祈求佛陀能收我為弟子。這時,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大導師佛陀面向我說:『善哉比丘』。這就是我從佛陀那裡得到的最初教誨。」

可以看到須尼提就是賤民、普通人,但佛陀說他是善哉比丘,佛陀就是這樣,即便是貧賤的人,也當作朋友來看待,尤其「比丘」在僧團當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馬鳴菩薩在《大莊嚴論經》(藏文大藏經中沒有此經)中對須尼提出家的情形,以及優婆離得到度化的情形做了詳細的記載,從這裡就可以看到佛陀的精神。平時藏傳佛教談到佛陀的傳記,大多傾向於佛陀有什麼神通等等,但是從這些原始佛教的經典中可以看到佛陀慈悲、平等的精神。

▍佛陀「用聽法者聽得懂的語言」說法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那就是佛陀說要用俗語進行傳道說法,這絕對是史無前例的。五分律第25卷,十誦律第38卷,都有例子。比如,有兩位出家的婆羅門,和比丘們誦經時,發現不管是發音,還是語法、規則,他們都和自己的語言相去甚遠,他們因而感到憤怒。

有一天,他們告訴佛陀說,「比丘們因為種姓不同、氏族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如果用自己的方言誦讀經文時,難免會冒犯佛法。(這是婆羅門的思想,他們對每一個讚頌的聲音、語法都非常重視,說是要用雅言,也就是梵語才能讚頌)所以希望以後在誦讀經典時,要使用梵語的語音體系」。
佛陀卻回答道:「不需要使用外來的文字語音誦讀經文。請使用你們各自的方言誦讀即可。今後要是有人不用自己的方言而用外來的語言誦讀經文,必定重罰。」佛陀的回答,剛好跟他們的請求相反;這段文字清楚展露了佛陀慈悲的精神,也就是希望讓每個人都能瞭解、吸收佛法的慈悲之心。

我以前問過我的老師,梵文要學多久?他說大概要10年、20年吧。那時我就想,那要學的話應該再年輕一點時就要學,不然怎麼學得完,連學法的時間都沒有了。

總之,佛陀說「要用聽法者聽得懂的語言來說法」,這就是重點。大乘小乘都講眾生可以成佛,但我覺得真正大乘佛教的特點,就是說法。就像佛陀成道,是自利圓滿,如果沒有說法的話,現在也就沒有佛法。佛陀成道時,當時身邊也沒有其他人,也沒有人告訴他一定要說法,就是一個人在樹下成佛了,因此也可以說是沒有特別的責任一定要說法,但是因為他觀察到眾生的需要,而做了說法的決定,所以,這就是大乘利他的精髓所在。

▍佛陀入滅後的教團

佛陀入滅後,有很多弟子,分屬很多教團。
當時的佛教教團,主要在中印度的區域,包括:
一,佛陀的誕生地——藍毗尼;
二,佛陀入滅地——拘尸那羅,以上都在中印度的北邊;
三,佛陀開悟地——佛陀伽耶,在中印度的南部;
四,佛陀初轉法輪地——鹿野苑,在中印度的西部。

這4個地方為「四大聖地」(cetiya)。對於初期的佛教徒來說,就是位於印度的「中土」,或說「中國」(Madhya-deśa),另外,也有八大聖地的說法,這裡就不多說了。

但是佛教教團在佛陀入滅後,逐漸往中土的西方及西南方發展,這是由於中印度的南方被頻陀山脈(Vindhya)的高原所阻斷,而東方又是酷熱的未開發地區,所以主要是往西,特別是西南方的發展,而往西方的發展還略遲一些,可能是因為當時西方是婆羅門教的主要區域。

 

▍佛入滅後,各地僧團紛起

一,大迦旃延,弘法於阿槃提、摩陀羅:

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旃延(Mahākaccāna)是阿槃提人(Avanti,阿槃提的首都是郁禪尼〔Ujjenī〕),他具備善巧方便解說教法,後來也回到家鄉阿槃提弘揚佛法。這記載於《阿含經》中。

還有,大迦旃延不只在阿槃提弘法,他也在摩陀羅(Mathurā,Madhurā,現在德里附近)地區弘法。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的出生地也是在郁禪尼,摩哂陀後來傳到錫蘭的是巴利語的佛教。

二,富樓那,弘法於蘇波羅哥:

富樓那出生於輸那缽羅得迦(Sunāparanta)的蘇波羅哥(Suppāraka),蘇波羅哥也稱為首婆羅(Sopāra),是印度西海岸的海港,附近曾發現阿育王的碑文,位於現在孟買(Bombay)稍北之處。富樓那開悟後,也回到故鄉弘法,度化了許多弟子。

三,商人弟子,弘法於中印度

佛教還有不少商人的弟子,因經商而來到中印度的人,皈依佛教後,也回到家鄉推廣佛教。

▍和合僧團如大海

這樣的佛教教團就稱為「僧伽」(saṃgha),也特別稱作「和合僧」(samagga-saṃgha),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弘法。雖然在家居士也要弘法,但僧眾是更專注在弘法跟聞思修上。

僧伽弟子們以佛陀為「大師」(satthar,導師)而皈依,因為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隨順佛陀的指導,所以就被稱為「聽聞教法者」(śrāvaka,sāvaka,聲聞),當時不像現在說到「聲聞」,好像說是比較低階的乘法,當時就是指聽聞教法的人。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比喻,是把佛教教團(僧伽)比喻成大海,這在藏傳中大概沒有這種說法,我覺得滿重要的,意思就是用大海來說明僧伽的特徵,稱作佛教僧伽的「八未曾有法」:
(一)如大海漸深,僧伽也漸漸有學;
(二)如大海不越於岸,弟子們也不破戒律;
(三)如大海不受死屍,必推其上岸,僧伽如是犯戒者必舉罪;
(四)如百川入海盡失本名,入僧伽者皆捨階級姓名,唯稱沙門釋子;
(五)如大海同一鹹味,僧伽同一解脫味;
(六)如大海納入百川而不增減,僧伽的修行僧無論入涅槃何其多,也不增減;
(七)如大海藏種種財寶,僧伽具足微妙的教法與戒律;
(八)如大海中住有種種大魚,僧伽中也住著偉大的弟子們。

▍比丘頭陀苦行,唯有六物隨身

想進入僧伽修行的人,不論種族或階級的差別,都可以進入僧伽修持。比丘的生活,原則上就是遊行的生活,就是婆羅門一生的最後一期遊行期,他們不定居於一處,因此隨身物也很簡樸;包括三衣、食缽、坐具、漉水囊,這「六物」就是比丘的所有財產。僧服的布料是以木棉為主,但也可使用麻、絹、羊毛等等。

對比丘們而言,遊行時的去處,可能沒有精舍,露宿於樹下也是常有的事,當時氣候除了雨季以外,有8個月幾乎不下雨,所以即便露宿於樹下也不是非常辛苦的。弟子們中也有主動作苦行生活的比丘,後來這種苦行式的生活法歸納為頭陀行(dhūta,十二或十三頭陀),大迦葉尊者就是以頭陀行的修行而著名。

 

▍原始經典的成立

佛陀入滅後,大迦葉尊者想到,佛陀的教法如果一直放著沒有整理的話,很快就會消失,因此想要舉行教法的結集(saṃgīti)。他向聚集起來的佛弟子們提議,得到贊同後便於王舍城集合五百位佛弟子,結集了佛陀的說法,稱為「第一次結集」。

「結集」也譯作「合誦」,就是將各自記得的教法背誦出來的意思。也有不少學者否定第一次結集,但是諸部派的文獻都有記載,所以可以看作是有「第一次結集」的。

一,第一次合集:阿難誦「教法」,優波離誦「律典」
「第一次結集」時,佛陀的教法(Dhamma)是由佛陀的常侍弟子阿難(Ānanda)誦出,因為所有佛陀說過的法,他都曾在佛陀身邊聽聞。律典(Vinaya)是由戒律理解很深的優波離(Upāli)誦出。
這就是後來成為經藏、律藏的原始內容。但這是南傳佛教的說法,藏傳的說法就不太一樣,而論藏的結集是更晚的事。

二,佛滅後百年:集長文成「經典」

當時為了便於記憶這些經、律,把重要的佛陀說法整理成簡單的短文契經(sūtra),或詩句(gāthā,伽陀)而傳承下來。在這些簡要的文字中,再附加上說明解釋而傳承下來,比如在伽陀方面,附了說明的因緣(nidāna)等等。後來,這些短文或詩句集合起來連結成文章,整理出長篇的教法,稱為「法門」(dhammapariyāya或pariyāya)。再後來編集成長文的「經」(sutta,suttanta)。佛教後來有許多長文的經典,是佛滅後至少百年左右整理出來的。

 

▍明日以念誦佛陀儀軌為圓滿薈供

最後,有兩件事要說明。第一,明天是最後一堂課,這次課程也說了快一個月了,我覺得也不能再加課了,自己也有點累。我這不是無病呻吟喔,而是真的這次為了備課,從早到晚幾乎一分鐘都沒有休息,所以明天是最後一堂課。

明天我們會念誦一些儀軌,但因為時間不多,我編了一部釋迦能仁的儀軌,這在噶當派的儀軌,口訣藏裡都有這樣有關教主佛陀的儀軌。這次因為講了佛陀的傳記,所以昨天晚上突然想到可以念誦這樣一個儀軌,作一個薈供,明天大家可以準備水果,不要有太多包裝的食物。

第二,我們有春季課程,現在是夏天的課程,再來就是冬季的課程。一般是辯經時會有冬季課程,去年講的是「岡波巴四法」,但我先不說我的想法,請佛學院的堪布們先討論一下要講什麼好,結論再跟我說,我再來看我自己的想法,再跟你們說。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1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