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派哲學,教派學派黃金歲月
時間:2021年9月6日
▍六派哲學
前面課程講到,「吠陀六論」是根據「吠陀」,尤其是「梵書」,發展出來的經典和派系。那麼六派哲學,則是在繼承了「奧義書的」精神後才發展起來的。六派哲學主要有:
一、數論學派(Samkhya)
二、瑜伽派(Yóga)
三、正理派(Nyāya)
四、勝論派(Vaiśeṣika)
五、彌曼差派(Mimamsa)
六、吠檀多派(Védānta)
當時的思想其實是很豐富的,有很多智者開始討論「奧義書」的內容,尤其從數論派開始後,其他學派的討論與見解也更加深入,它們主要討論的是「心跟我」的關係、世界的起源、未來的命運等等的大問題,並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之後,其他各個教派也受到了數論學派的影響,開始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為了與數論學派抗衡,最後出現了吠檀多派,是一個嚴謹、完整的派系,創造了廣為世人稱歎的「梵我一如」的泛神論哲學。六派哲學到此,也建立起了印度哲學的完整體系。後來,印度在哲學、宗教和文學方面的發展,達到了領先世界的水準。
但是,當時的哲學思想,絕不只前面提到的六派。在中文的佛經《梵網經》中有列出62個教派,這部經典在藏區比較不熟知,另外在《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則有96種教派。這些眾多的教派,在當時被認為是邪教,因此這些教派的學說,能夠保存到現在的非常少,可以保存到現在的,就只剩六派哲學,其中又以數論學派的哲學思想最受重視。
六派的教義,都是以「經典」的形式保存到現在,文字非常簡潔,如果沒有注釋的話,根本就無法理解。之所以文字這麼簡潔的目的,大概就是為了便於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及便於背誦、記憶。
六派興起於哪個年代,以及誰先誰後已經無從考證,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在西元前6世紀左右,整個世界的思想界出現了大變革。希臘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波斯的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中國的孔子、印度的迦毗羅(Kapila)和佛陀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現的。
▍東西哲學主要思考問題
當時東西方思考的哲學根本問題,大致都差不多,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將去何處?
就像之前提到過,哲學思想起於疑問,如果沒有疑問、好奇心,大概也不就會有哲學思想的出現。
二、物質和精神間的關係是什麼?如果有存在物質和精神世界以外的靈魂存在,那它又是什麼?
三、世界是什麼?造物主是不是存在?是什麼推動了自然的發展?
就像現在眼睛看到的、經驗到的,我們才覺得存在,那是不是還有肉眼或感官看不到、經驗不到的世界呢?這個廣大的世界、宇宙,是不是有造物主?這個世界不停的變動,比如日升、日落、四季的更迭,到底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呢?
四、如果存在造物主,又是什麼造成了世界的不平等?造物主到底是有形的存在,還是無形的存在?
如果有造物主,是什麼樣子的,是神嗎?個性是什麼?為什麼當時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發現世界是不平等的,有貧富的差距、種姓的差別、身分的不同,所以就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平等的苦樂遭遇?更進一步也會問造物主到底有沒有慈悲心?造物主是有形還是無形的?
五、萬惡的根源是什麼?究竟什麼是極樂淨土?
當時人們探討一切罪惡的根源是什麼?談到善、惡,談到究竟的快樂,而究竟的快樂,是不是就是有一個極樂淨土?到底有沒有一個終極快樂的地方可以去?
▍吠陀思想與各教派的遠近關係
當時印度主要的思想是吠陀,尊崇吠陀思想的稱為正統派(Astika),不尊崇吠陀的,就稱為非正統派(Nastika),甚至會認為是邪說。而當時尊崇吠陀思想的,主要有六派,就稱為「六派哲學」。吠陀思想是如何界定這六派的呢?正統與不正統又是怎麼界定的呢?
我們可以從一個非常適合的資料來參考,就是14世紀左右的印度僧人摩達婆(Madhava)的著作——《一切見集》(Sarva Darsana Samgraha)中,對各宗各派的情況都有詳細的記載說明。由於摩達婆(Madhava)自己是吠壇多派的學者,所以同時也有記載吠檀多派對這些教派的評論,還有從這些教派的思想與正統思想間的遠近關係,進行了排序。下面就列出幾個主要教派的順序。
一、順世外道(Cārvaka)
二、佛教
三、耆那教(Jain)
四、勝論派(Vaiśeṣika)
五、正理派(Nyāya)
六、彌曼差派(Mimāṃsa)
七、數論學派(Sāṃkhya)
八、瑜伽派(Yoga)
從順序看來,排序越前面的,差異越大,也就是排序一的順世外道的思想,和吠陀思想的差異最大,其次是佛教。而和正統思想最接近的,是排序最後的瑜伽派,其次是數論學派。這裡沒有吠壇多派,是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吠壇多派,所以並沒有加入排序。
總的來說,這個時代就是印度教派學派的黃金時期。這時的人們整頓了儀式,完成了法典,完善了音韻文法,更深入研究了幾何數理,進一步發展了論理哲學,以及孕育發展了偉大的佛教。從佛教來說,我們會說這些是外道,但也就是在這麼豐富的思想基礎下,才能發展出佛教的思想,所以我覺得,我們也應該要感恩有這樣的年代、有吠陀的思想。印度這些教派卓越的發展,就像百花盛開一樣,讓人目不暇給,而其中由迦毗羅創立的數論學派、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屬於全印時代的典型代表。
▍六派哲學
關於六派哲學,這裡主要簡略介紹背景、時代,以後有機會的話,也會再更深入研究。這裡是依據日本學者木村泰賢(Kimura taiken)的說法,六派當中最先出現的是數論派,接著是瑜伽派,之後是勝論派、正理派、彌曼差派,而吠檀多派是最後出現的。
一、數論學派(Sāṃkhya)
(一) 創始人與年代
印度的哲學體系中,最古老的大概是屬於數論學派了,而且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數論派應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學系統。「僧佉」(Sāṃkhya)這個詞,在「奧義書」中曾經出現,這個字有不同的解釋,最早字面的意思是「計數」。研究數論哲學的權威加伯(Richard von Garbe)說:「數論哲學因為持二元論及二十五諦思想,它對世界萬有皆以數量來解釋,因此被別的學派笑稱為『計數派』,故稱為數論。」
一般認為,迦毗羅(Kapila)是數論學派的開創者,藏文發音為「瑟迦」,有淡黃色的意思,因為他的膚色就是這樣。另外此派當中還有幾位重要的人物,一位是迦毗羅(Kapila)的弟子阿修利(Asuri),再一位是阿修利的弟子般尸訶(Pancas-ikha)。三位在數論的地位上誰高誰低,目前沒有定論,因為沒有他們的傳記。但是後來的人們,把迦毗羅當作神來膜拜,而其他哲學學派的創始人都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只有迦毗羅受到了如此的推崇,原因可能是數論學派是成立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個學派。
迦毗羅仙人的成名,比佛陀早一個世紀,他以一名學者的身分過了一生,但是得到他真傳的人很少,因此後來他的思想並沒有發展成為一門宗教派別。就像一般我們會說藏傳佛教有中觀、唯識等等四大派別,但我們會說中觀派是一種思想,不是一個教派;同樣的道理,數論派就是一種思想代表,沒有成為一個宗教。
(二) 數論派的聖典
印度六派哲學一般都有本派的根本經典,會以「經」(sutra)的方式著作,而數論卻沒有經,只有一部著作是頌,能不能稱為經還有不同的討論。總之,《數論頌》(Samkhyakārikā)就是數論派主要的經典,作者是西元四、五世紀的自在黑(Īśvarakṛṣṇa)。
數論派另一部重要的經典《數論經》(Sāṃkhya Sutras),相傳是由迦毗羅所作。但是學術界對於此書的作者和年代,還是有爭論,主要原因是在古代的數論經典著作當中,都沒有提到這部經。如果這部經是創立者迦毗羅所作,那其他古老的經典應該也會有所引用,但是也都沒有引用這部經的情形,加上這部《數論經》當中充滿濃厚的吠檀多派的思想,因此有人認為是由吠檀多派的人在西元9世紀,甚至是14世紀才寫出來的。根據德國著名學者加柏的說法,《數論經》產生的年代,最晚不超過西元1380年,最近不超過1450年。因此,這部經的作者是誰,還是有爭論的。
《數論頌》的注釋本主要有七部,這裡就不一一講說。而譯本方面,《數論頌》在西元6世紀時,由真諦三藏翻譯成中文,名為《金七十論》,收錄在中文大藏經中。然而這部《金七十論》是否就是自在黑所寫的《數論頌》,學界也還是存有爭論。
(三) 數論派的綱要
數論派是二元論,核心思想是「宇宙由兩大本源組成的」,這兩大本源是神我(puruṣa,最高精神)和自性(prakṛiti,原初物質、原質)。「神我」是知者、享受者,也是非作者,也就是「我」(Atman)。「自性」是原質、最初的物質,是一切事物、顯相的演化者,自性本身是處於三性(或三德)——喜性(sattva,悅性)、憂性(rajas,激性)和黯性(tamas,惰性)的平衡狀態。
二、瑜伽派(Yóga)
(一) 創始人與年代
數論學派認為,神是不可知的,這樣的觀點被認為存在著缺陷,這也是數論學派為什麼得不到普羅大眾支持的關鍵。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瑜伽派應運而生,也就是在繼承了數論學派的教理後,增加了對至高無上的神——自在天的信仰,而在獲得解脫的方法上,又增加了神祕的瑜伽觀行。其實,瑜伽派只是在數論學派關於解脫方法的執行上,增加了瑜伽觀行的內容,所以在哲學上並沒有留下特別有價值的思想。換句話說,可以把瑜伽派稱為是「有神論的數論學派」。
「瑜伽」這個詞,是從「融合」、「冥想」或「歸入」的意思中衍生出來的,在一些「森林書」和「奧義書」中已經都能見到這個詞。因此可見,「瑜伽」的思想,並不是在一朝一夕形成的。
關於瑜伽的思想和修煉法,在《摩訶婆羅多》中已經可以看到是相當成熟的,並且似乎也已經成立了瑜伽派,或是瑜伽的經典已經出現了。但是,一般說來,學界認為真正哲學意義上瑜伽體系的形成,是以缽滇闍利(Patanjali)的《瑜伽經》的出現為代表。關於缽顛闍利的生平不詳,有學者認為他與注釋印度古代最著名的文法書《大疏》(Mahabhasyam)的作者——西元4世紀的帕尼尼(Panini),是同一人,並以此推定缽滇闍利(Patanjali)為西元前一世紀的人。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有些問題。
德國學者多伊森則認為,《瑜伽經》不可能是由一個人獨自完成的,一定是經過了多年來匯集了瑜伽派的各種小經典,最後經編輯而成的,是在龍樹菩薩的年代(西元 2-3世紀)後才出現了現在所看到的形式。另一個說法則是《瑜伽經》大概在西元5-6世紀之間形成的。這也是因為印度本來就缺乏歷史記錄,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說法。
(二) 瑜伽派的聖典
瑜伽派的聖典是《瑜伽經》,分為四品:〈三昧品〉(Samadhi Pada)、〈方法品〉(Sadhana Pada)、〈神通品〉(Vibhuti Pada)、〈獨存品〉(Kaivalya Pada)。
2.〈方法品〉:說明要達到瑜伽融合狀態的方法有很多種。瑜伽派在數論學派精神的基礎上,提出了獲得真知的八種方法,而最後三種:入堅固(Dharana)、入禪(Dhyana)、入定(Samadhi),是瑜伽派修行的精髓,合稱「三耶摩」。如果能達到「三耶摩」的境界,就能獲得神通,脫離生死的束縛,達到解脫的最高境界。
3.〈神通品〉:所謂的神通,是指能夠洞悉過去和未來,耳聽八方、感知他界,能夠獲得和鬼神溝通、行走於空中和水上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種各樣超越人類的力量。這些力量就稱為「廣大的神通」。
4.〈獨存品〉:內容主要是「解脫」。數論派認為解脫就是達成一種獨存,因為最後只剩下一個神我獨存、梵我獨存的概念。
(三) 瑜伽派的後續發展
瑜伽派的教理,完全引用了數論學派的二十五諦理論,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關於神的部分,合為二十六諦。數論派堅持神是不可知的無神論,而瑜伽派則承認自在天(Isvara)的存在。因此,數論派又被稱為「無神的數論」(Nirisvara-samkhya),瑜伽派則被稱為「有神的數論」(Sesvara-samkhya)。藏文的論典中,有時也沒有特別提到「瑜伽派」的稱呼,比較多會提到是「有神的數論派」,指的就是瑜伽派。
因此,兩派最大的差異在於,瑜伽派確立自在天,在原質和神我之外,再安立了一位最高的神。而神我與自在天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這裡就不細說了。
總之,瑜伽派把數論學派的教理加上神的信仰,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就是瑜伽派的優點。它的觀點非常符合雅利安人喜歡沉思的特質,同時他們又非常信仰神,因此瞬間就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
不幸的是,也因為當時迷信思想的蠱惑,人們為了今生,陷入了對咒術、祕法等等的追求,最後還發展成用非常殘忍的方式來舉行祭祀儀式,也成為瑜伽派的致命缺點。因為如此,瑜伽派在轉瞬間興起,又在轉瞬間滅亡。
三、正理派
(一) 創始人與年代
這個派別主要是以研究「正理」(或稱「因明」)的學派,因此稱為正理派。
正理派的創始人是喬達摩(Gautama),而這位正理派的喬達摩,和「足目仙人」(the sage Akṣapāda)是否是同一個人,目前沒有定論。因為印度古仙人中有三位都叫「喬達摩」(Gautama),第一位是經典的編輯者,第二位是正理派的創始人,第三位是釋迦牟尼佛。因此,提到「喬達摩」時,要注意去區分這個名字到底是指哪一位?並非都是指釋迦牟尼佛。
這位正理派的喬達摩,也有人認為就是「足目仙人」(the sage Akṣapāda),並且作為正理學(或稱因明學)的創始人,在古代佛教學者間廣為流傳。這位「足目仙人」喬達摩成名的年代不詳,大約是在西元前150年到西元50年間。由於《正理經》在第二卷的十六句義解說中,批判了佛教中觀派的龍樹和弟子提婆的思想,因此推測「足目仙人」喬達摩是同時期或早於他們之前的人。
(二) 正理派經典
傳說喬達摩是《正理經》(Nyaya sutra)的作者,這部經一共538頌,分為5卷。《正理經》最早的注釋本,是由西元5世紀的筏差耶那(Vatsyayana 或稱 Paksilasvamin)所作的《正理經注》(Nyayabhasyam)。筏差耶那比陳那早期,與世親是同時代的因明大師。
西元5世紀以後,佛教瑜伽行派的因明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主要就是得益於陳那和法稱的出現。他們將舊因明(即《正理經》)加以改造,重新詮釋了正理(因明),被稱為「新因明」。現在印度的正理派,已跟舊因明相去甚遠,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新因明,也就是佛教觀念的影響。現在的正理派當中,比起對於法稱,他們更加推崇法上(Dharmottara),據他們的說法,正理派的革新,主要就是依據法上對於《決定量論》和《正理一滴論》的大、小兩部注疏。
(三) 十六諦(十六句義論)
喬達摩的最大貢獻,就是透過十六諦,將他的理論完整組織起來。他的理論的目的,就是獲得真知,透過真知得到最終的解脫。
正理派最大的優點,就是提出了「比量」的觀點。正理派的比量,其實就是世間所說的「五分作法」,是真正的論式。後世以因明繼承和發揚的,其實就是這裡的五分作法。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一)對面山上有火。…………………………宗(Pratijñā)
(二)對面山上有煙。…………………………因(Hetu)
(三)冒煙的東西都有火,就像爐灶。………喻(Udāhārana)
(四)對面的山上有煙。………………………合(Upanaya)
(五)所以那裡必定有火。……………………成(nigamana)
這裡的五分作法,如果將前兩句刪掉,或者將後兩句刪掉,就完全和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一致了。雖然這兩種理論產生的地點,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但是提出的看法卻完全一致,這難免不讓人質疑,到底這一切只是單純的巧合,還是說兩者間存在著某種因果關聯?雖然沒有確定的資料,能夠解答這個疑問,但能夠確定的有以下兩點:
第一、希臘提出三段論的時間比印度晚。
第二、和印度的理論相比,希臘的三段論水準更高。
有推測說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曾經從印度學了正理,又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才完善發展了三段論。
四、勝論派(Vaiśeṣika)
(一) 創始人
正如瑜伽派的興起,是為了彌補數論學派「神不可知」的缺點;勝論派也是為了彌補正理派的缺點而興起的。
傳說勝論的創始人為迦那陀(Kaṇāda),又名賽挐僕(Kanabhuj,Kanabhaksa),意思是「食米齋」;或者又稱為優樓迦(Uluka),是鵂鶹(一種小貓頭鷹)的意思。據說,稱為「食米齋」的原因是,他在苦行的時候,會撿拾別人遺留下的米屑為食;稱為「鵂鶹」的原因是,一些佛教學者認為,他是透過鵂鶹的聲音,而領悟了推理六句。但是,勝論派本身不會把優樓迦(Uluka)解釋為鵂鶹,會說優樓迦(Uluka)是他的族姓,另外一些學者認為迦那陀(Kaṇāda)的「Kana」一詞,雖然有米粒的意思,但也包含了原子、微粒之意。
(二)勝論派經典:《勝論經》
迦那陀所著的《勝論經》(Vaisesika-sutra)是勝論派的根本經典,年代也難以確定。印度很特別,不太有記錄歷史的習慣,卻很注重記憶與背誦。因為注重記憶與背誦,所以就缺乏文字的記錄,加上可能後來能背誦記憶的人越來越少了,又沒有文獻留下來,所以也就沒有歷史紀錄,導致後來的人也沒辦法研究。但是,一些學者認為,《勝論經》的年代應該在佛教之前;另一些學者認為,應該是在西元2世紀初,或者可以再往前追溯到西元初。這部經共分為10卷,有370個偈頌。
《勝論經》最早的注釋本,是因讚(Prasastapada,音譯:缽羅奢思多波陀)所著的《攝句義法論》(Padarthadharmasamgraha)。
另外,據說《勝論經》最早有兩部注疏:《羅婆那疏》和《薄羅德婆迦評註》,但現在都已散失。
(三) 勝論派的教理
勝論派的根本教理是,世間萬物都是由「極微」(微塵)組成的。世間存在著無數永恆不變的極微,這些永恆不變的極微,在不可見法則的作用下,時而集合、時而離散,就這樣形成了世間萬物。萬物是在不可見法則之力的作用下,由極微的合、離產生的,並不是由神創造出來的。
勝論派的核心,就是研究物和力的關係,以及合離集散的法則。有觀點認為,與其說勝論派是哲學,不如說它是物理學,勝論派應該是印度最早開始研究物理學的學派。
五、彌曼差派
在印度正統六派哲學中,數論、瑜伽、正理、勝論四派,雖然承認吠陀的權威,但是它們的理論卻並非直接來自於吠陀文獻,只有前、後的彌曼差派直接繼承了吠陀聖典的思想,形成了彌曼差派的教義。因此,前後兩個彌曼差派在印度哲學史中,視為是正統派哲學中的純正統。實際上早期的彌曼差派並無前後的分別,只是一個統一的派別,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前彌曼差派——行思惟派,和後彌曼差派——吠檀多派。
(一) 前後彌曼差派的起因和結果
當時的思想,一般都是無神論的傾向,認為神不可知,排斥祭祀儀式,但是只有前、後彌曼差派仍然擁護和倡導保守精神,要傳承吠陀思想。當時的數論哲學破壞了奧義書中關於梵的思想,佛教又主張種姓平等、儀式無用,而這兩者的影響既廣泛又深遠,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只有前彌曼差派,仍然主張要維護儀式,而後來的吠檀多派主張古代奧義書精髓的宇宙精神,他們兩派都繼續鼓吹保守精神,更由於吠檀多派的擁護和倡導,之後還成了印度思想的中心。
(二)創始者
一般認為《彌曼差經》是由閣彌尼(Jaimin)所著,他的生平也是不詳,一說認為他是在西元前200年著作了《彌曼差經》。彌曼差學派是不是因為《彌曼差經》的出現才出現的,也無定論。從漢譯佛經的內容來看,「彌曼差」的名稱出現較晚,最早大概是在佛教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釋》中出現,另外則是到了7世紀法稱論師的《金剛針論》中才提到。
從這裡可以看出,彌曼差派的發展過程,可能是從西元前五、六世紀,到西元後五、六世紀左右最後完成,而《彌曼差經》應該是在派別建立之前就已完成。《彌曼差經》一共12章,60節,2742 頌,是六派哲學中分量最多的經書,其他教派最多幾百頌,這部經卻長達兩千多頌。
現存最早的《彌曼差經》的注釋本,是夏跋那(Sabara,又名山隱師)所著的《夏跋那疏》(Sabara-bhasya)。夏跋那也是生平不詳,《夏跋那疏》是後期彌曼差典籍的基礎,它對彌曼差派哲學理論進行了整理,並且解釋了前後彌曼差的成因與差別。
(三) 彌曼差派的綱要
彌曼差派的目的,是讓人明白什麼才是人應盡的義務。這裡的「義務」,是指執行吠陀中記載的各種儀式,就像我們常對寺院說的,最重要的是法會、儀式,所以在他們的經書中,記載的也都是各種各樣的儀式。彌曼差派主要是向人們解釋舉行吠陀中規定的各種儀式的必要性,勸說人們進行祭祀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彌曼差派是哲學流派,不如說彌曼差派是儀式流派。彌曼差派只是單純的繼承了吠陀及吠陀儀式的傳統,研究梵書的表面內容,並沒有涉及過多更深層次的內容,而這樣尊重吠陀的結果是,彌曼差派認為吠陀存在永恆不變的聲音,也就是在變化無常的聲音裡,存在著永恆不變的聲音。因此,彌曼差派又稱為「聲論派」。這樣的思想便是源於吠陀。
彌曼差派的理論,只是選取了吠陀經文中的句子,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注重儀式,那為什麼彌曼差派又會屬於六派哲學之一呢?原因是彌曼差派對教義的說明方法,非常具有論理性的次第,它們首先是闡述以前的經論是怎麼說的,然後提出疑問,再論述跟這些疑問相關的謬論,證明這些謬論都是錯的,最後得出結論。因為有次第的論理,所以也被歸入六派哲學中。
六、吠檀多派
(一) 創始人及興起的原因
吠檀多派早期和印度正統派的六派哲學之一的彌曼差,其實就是同一個派別,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1.吠檀多派:
主要研究吠陀本集和梵書的祭祀、儀禮——業品(又稱祭事部karma-kanda)的部分,所以又被稱為「前彌曼差」(Purva-Mimamsa)或「業彌曼差」(Karma-Mimamsa)。
2.彌曼差派:
主要從事吠陀所屬最後部分奧義書的哲學——智品(又稱知識部jnana-kanda),因而稱為「後彌曼差」(Uttara-Mimamsa)或「智彌曼差」(Jnana-Mimamsa)。因為吠檀多主要以奧義書的中心哲學概念——「梵」,作為研究對象,所以也稱為「梵彌曼差」(Brahma-Mimamsa)。
在印度正統派的六派哲學中,吠檀多和彌曼差兩派,是最能代表婆羅門教精神的。後來這兩派都成為了印度教的核心,彌曼差派可以說是關於禮儀的印度教,而吠檀多派是關於思想的印度教。
那麼,吠檀多與彌曼差是什麼原因、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分裂的呢?這個問題實在是難以得到合適的解答。但是,透過對文獻的考證,可以發現兩派思想的對立點。首先,《梵經》(吠壇多派)認為「人生的目的」(purusartha)是「解脫」,而閣彌尼(彌曼差派)認為「人生的目的」是「實行祭祀」。因為兩派在實踐目標上,持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出現了分裂。
(二) 創立者
學者們認為,吠壇多派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的哲學體系,應該是在西元前後建立起來的。一般說吠檀多派的開山祖師是跋達羅衍那(Badarayana),又傳也稱為毗耶舍(Vyasa,約西元前1世紀人),此人也是生平不詳。
這個教派當中,有一部重要的典籍《聖教論》(pracchannabauddha),作者是喬荼波陀(Gaudapada)。之後,還有一位吠壇多派的智者、學識豐富的商羯羅大師,他創立了主要闡釋《梵經》的「吠檀多不二一元論派」。
《聖教論》和商羯羅所撰寫的諸多論典當中,處處可以看到受到佛教的影響,像是商羯羅對於「梵」的解釋,和佛教中觀派的「空性」內容極為相似,就連吠檀多派自己都說,商羯羅是一位隱藏的佛教徒。
現在印度的思想、文字、藝術,都深受「吠壇多派」和「吠檀多派不二一元論派」的影響,這部分之後有機會會再細說。
(三) 吠檀多派的聖典:《梵經》
《梵經》是由跋達羅衍那所編成。雖然吠檀多派主要傳承吠陀的思想,但是主要依據的是三類典籍:「奧義書」、「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和《梵經》,其中又以《梵經》為主要的典籍。
《梵經》全書由4編(adhyaya)組成,各編又分為4章(pada),共有555頌。完成時間應該是六派中最晚的,大約是在西元後成書,但「吠檀多」這個詞,在「森林書」和一些「奧義書」中都已經有出現過。
(四) 吠檀多派的教義
吠檀多派屬於泛神教派,繼承了「奧義書」的精神,它們的信條可以用《歌者奧義書》(Chhandogya-upanishad)中的一小節來概括,書中說道:「全世界其實都是梵,一切源自梵,又終將歸於梵,全世界都在梵中呼吸生息。啊!許多人都在安靜地讚歎著梵。」也就是說,「梵」已經不是專指某一位神,而是一種實際的真理。
數論學派將「我」和「自性」,當成兩種不同的事物;勝論派也將「我」和「極微」分開;吠檀多派認為「大我」和「世界」其實並沒有區別。因此,吠檀多派也稱為「無二教」,這派的主張非常簡單,可以概括為《歌者奧義書》(Chhandogya-upanishad)中的一句話,就是:唯一無二。
▍結語
以上就是對六派哲學的簡短說明,我看了很多文獻跟研究,但沒有全部的時間講完。如果各派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一,「數論學派」定義了原初物質(原質),由原初物質演變出了整個世界;
二,「瑜伽派」認為在物我之外還有神的存在,世界處於神的庇佑之下;
三,「正理派」闡述了透過正理獲得真理的方法;
四,「勝論派」認為變化無常的世界,是由永恆不變的極微組成的;
五,「彌曼差派」保守的對祭祀儀式進行了論理式的研究,並倡導世人要舉行祭祀儀式;
六,「吠檀多派」提出了世界只是梵的一種表現形式,梵和我本質上是統一的、無二的。
如果再分類的話,可以把數論派、瑜伽派歸為一類,瑜伽派在「神不可知」上,加上自在天的信仰。不同的是,數論派以理論為主,瑜伽派以實踐為主。因此,可以將兩派視為是同一派系。
勝論派與正理派也可以歸為一類,二者都講到正理、因明,最終都是要解脫。不同的是,勝論著重在極微的研究,正理派著重於論理的方法論。
彌曼差派是指以「梵書」為依據的祭儀學系統,很難說是哲學派。前彌曼差以祭祀為主,吠檀多派是基於「奧義書」思想而發展出的。
因此,雖然稱為六派,但其實可以歸納為三派。而這三類派別中的前兩類當中的數論和正理派,明顯受到「神不可知」觀念的影響,終究難以成為正統;因此只有第三類派別,尤其當中的吠檀多派,最終成為傳承吠陀思想的主要繼承者。
六派哲學的成立時間,並非都比佛教早。日本學者木村泰賢(Kimura taiken)曾說:「筆者所見而言,至少吠檀多派、瑜伽派、勝論派與正理派等學派的代表性論著,顯然有受到佛教影響,因此,大致上將六派全體視為原始佛教以後的產物亦無不可。」同時提到:「就筆者所知的印度佛教典籍中,縱使曾零星地言及六派,但絲毫不見可視為一個群體的痕跡。是故,從來中國及日本對六師之說雖有些許論述,對於六派毫無所知,其理由即在於此。」
從這一點上來看,「六派結合為一說」是近代才有的說法,原本都是各派零星的出現介紹。而六派出現的先後順序,到底是早於佛教,還是晚於佛教,是一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我們這裡只是為了講解的方便,才把這六派放在一起來講解。
接下來的課程,會陸續講解順世派、耆那教,之後就會進入佛教的思想。這次講課雖然龜速進行,但是因為要把背景講清楚一些,只能慢慢講。今天六派哲學大概作了介紹,接下來應該很快可以進入佛教了。
六派哲學的內容解說很不容易,我看了很多文獻,有英文、中文、日文的,有些語言自己還看得懂,有些就得問人,真的是為了課程,一分鐘都沒休息,其實準備了很多內容,但今天就只講了一部分。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