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王噶瑪巴「瑪鄂夏季課程:密教源流」第二日開示

2021法王噶瑪巴「瑪鄂夏季課程:密教源流」第二日開示

02

印度古文明:密法活水源頭
 
時間:2021年8月25日
 
▍地理格局對印度文化的影響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濱臨印度洋,三面環海。北有喜馬拉雅山、興都庫斯山做屏障,地理上自成格局。喜馬拉雅山峰巒疊嶂,終年積雪,從這裡要與外界交通十分困難。
 
在東北部,把阿薩姆和緬甸分開的山脈中有一些峽谷,從這裡可與外界相通,但也是十分困難,只有在西北邊境的一些山口,如開伯爾山隘可以通行。印度古代史上接連不斷的外族入侵和遷入,都是從西北這個方向來的,所以印度西北邊境的山口非常重要。
 
印度有自己特殊的文化、文明,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地理格局。
 
昨天介紹印度這個名稱跟印度河有關,印度河梵文發音為辛度(sindhu),藏文是「森格喀帕」(獅泉河),發源於藏地岡底斯山西部,其上游匯合的五大支流向下沖刷成旁遮普平原,向西南注入阿拉伯海。
由於印度河平原豐饒適合農牧,孕育了印度遠古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與外界聯繫的通道。外族入侵是從西北邊境的山口進來,首先占領印度河平原這個地區,然後再東進占領恆河流域。
 
恆河是印度的第一大河,全長三千公里,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恆河支流甚多,最大的是朱穆納河。恆河流域是印度土地最肥沃、最適合農牧的地方,與朱穆納河交匯的河間地,形成了古代印度主要的政治、經濟中心。
 
印度河、恆河位於德里以西的高地為分水嶺,德里位於恆河平原入口,是從印度河平原進入恆河平原必經的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德里及其附近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西元13世紀以來,德里作為首都,成了控制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的樞紐。
 
印度內部地理形勢的複雜,很容易形成政治上的地區割據。在人口流動較少、貿易聯繫不足的情況下,山脈、大河常常成為政治、文化區域的自然疆界。山脈與大河從好的地方來說是保護及孕育了地方各種文化。另方面來說,由西北來的外族入侵所形成的衝擊,雖然因為人為造成人口流動,但總是進入一個地區之後就停留下來。後來有許多這樣的地區自成格局,這就形成了多種族、多語言並存的局面,並為全印度的統一帶來困難。
 
▍石器時代的演進
 
至今在南亞次大陸發現的人類活動,最古老的遺跡是屬於舊石器時代。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北部的梭安文化,估計為西元前40萬年至前10萬年或者前五萬年之間。
 
然後,中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比較廣泛,年代大約是在西元前4萬年至5000年之間。
 
西元前5000年後進入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更廣。比較著名的遺址是南印的遺址。
 
就在這一時期的後期,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了一些農業小村落。石器還是主要的工具,但是開始使用銅器,而且已經有了紡織,還發現了中亞產的天青石和綠寶石,顯示了有商品的交換。這是一種初始的「金石並用文化」,考古學稱之為「前哈拉帕文明」。這也意味著,在次大陸文明史的新紀元,就要從這裡開始了。
 
▍印度文明的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一個時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 印度河流域文明(西元前34世紀-西元前18世紀)
(二) 後印度河流域文明(西元前18世紀-西元前16世紀)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階段:
 
(一) 印度河流域文明
 
大約在西元前3300年起,印度河流域一馬當先,進入「金石並用時代」。創造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燦爛輝煌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也稱為哈拉帕文明,它也是世界史上值得驕傲的最古老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西元1921-1922年間,發掘哈拉帕遺址和摩亨佐達羅遺址後發現的,以前並無人知曉。印巴獨立後,考古挖掘發現,這個文明的範圍要比印度河流域大得多。
 
到目前為止,已知範圍總面積比兩河流域文明或古埃及文明更大。在這片廣大的地區內,發現的大小遺址已經有幾百處,其中城市遺址有6、7處,最大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遺址是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估計人口各有三萬人左右。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年代說法不一,近年來碳14定年法確定的時間是西元前2300-西元前1750年。關於這個文明的起源,一直說法不一,以前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是由外來人移植過來的,但是這個說法已經被否定;近年來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這一個文明的創造者就是這一地區的本地居民。
 
那麼,本地居民是什麼人種呢?其實在這個文明的建立之前,就有幾種不同的民族屢次侵入印度,比如達羅毗荼人(dravida)、可拉利亞(kolaria)、蒙達(munda)人種等等。
 
學者們認為達羅毗荼人(dravida)為主要部族,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人種。
 
▍繁榮興盛的城市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城市文明為特徵,城市則以手工製造和商業活動為主。
 
這時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大量出土的彩陶製品更是種類繁多,做工細緻。石料工具和物品也很精細,紡織業和貿易也有相當的發展。城市很有規劃,似乎是按照一定計畫建立的;設計和建築也有相當的水平,有磚牆、城堡、建築群、會議室、穀倉、冶煉爐和普通房屋,還有墓葬。出土的印章有數千枚,多數有銘文和圖像,一些陶器和金屬製品也有銘文。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儘管許多學者做了各種努力,仍然未能解讀出來這些銘文是什麼意思。這就讓許多的問題,包括這個文明的真正創造者是誰,仍處在雲霧之中。
 
印度河流域文明應該是有一些神祇崇拜。現在所發掘出來的材料,提供了一些與宗教有關的線索。從一些出土的印章、塑像、石雕、護身符,可以看出可能都和宗教有關,從這些圖像來看,當時似乎崇拜了很多神,其中還有一些動物形態的神,跟後來印度教濕婆神的形象很接近。
 
另外,從一些印章上的女性人像來看,似乎就是女神崇拜,根據日本學者松長有慶(Matsunage Yūkēi)的說法:「毫無疑問,這些⾮雅利安⽂化,對後來的印度教產⽣了相當⼤的影響。密教也從這些⾮雅利安⽂化中,繼承了許多的元素。」總的來說,從這個文明達到的社會發展程度來看,顯然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有了早期的國家型態。
 
印度最早的國家型態就是從這個文明開始,要有國家首先要有村鎮、城市跟階級社會,但具體情況,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因為沒有歷史記載,其他細節還無從知曉。
 
▍城市文明衰落之謎
 
至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消失,之前有一些學者認為跟雅利安人的入侵有關。
 
但現在從很多考古發掘出來的遺跡,還有比較近期很多學者的說法來看,這個說法基本上可以被否定了。一方面,因為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是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消失幾百年後的事情,時間上來就不對;另外在印度河流域的遺址中,也沒有發現入侵或戰亂的跡象。總之,這種說法是不太可信。
 
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大約600年,終結原因迄今仍是個謎。
 
只知道大約在西元前1750年左右,這一個文明衰落了。城市遭到破壞、商業停止、手工製造業衰敗、人口流散,只有在洛塔爾,這個文明還持續到西元前1000年才結束。
 
根據現代學者們的推斷,生態環境改變跟氣候變遷,可能是個重要因素,有些城市可能發生洪水、大飢荒和難民外逃,也有可能是因為氣候異常乾燥,沒有糧食收成。
 
總之,多數學者傾向認為,自然條件的改變,在不同地區以不同形式破壞了生態平衡,使這裡人們的生存發生嚴重危機;也有人認為,自然災害、外族入侵比較明顯。不過,這些都是猜測,很難定論。
 
印度河流域文明雖然衰落了,但對後來印度文化的發展卻有很大影響。
 
它的許多成就,透過後來文化的繼承而流傳下來,如農作物的品種、家禽家畜的品種、紡織工藝和許多手工製造技藝都流傳了下來。這個文明的某些宗教元素,如女神崇拜、類似濕婆神的崇拜,都被婆羅門教所吸收。
 
印度河流域文明沒有因為這個文明的毀滅而泯滅,反而是印度文明史的起點,它所流傳下來的因素,構成了後來印度文化的淵源之一。
 
(二) 後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後,次大陸又回到史前時代。
 
有些屬於早期金石並用的文化階段,大多數還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前期和中期,而在印度河文明遺址的一些廢墟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文化是村落形式,相比於之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形式,文明又倒退了。這個時間約為西元前1500年左右,這個文化與印度河流域文明相連接,創造者可能是從西北方相鄰部落來的人,也可能是最早進入這一地區的雅利安人。
 
而在次大陸的其他地方,原來的新石器文化繼續發展。南印度、東印度的金石並用文化,是獨立發展的,創造者是當地的居民,並沒有受到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影響。
 
總之,這一個時期的各個文化創造的群體、種族不同,起源和水準也不一,許多文化或多或少受到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影響,或繼承了它的部分遺產。但它們在水準上,都比印度河流域文明低得多,都不是城市文明,而是村落文化。
 
▍第二時期:吠陀時代
 
那麼,印度河流域文明消失後,又出現了新的文明,直到佛陀誕生的這段時間,我們暫時稱它為「吠陀時代」。
 
這個時代,總的來說,按照人們的思想變化、哲學體系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 吠陀時代早期,又稱「旁遮普時代」(西元前15世紀左右—西元前11世紀)
(二) 吠陀時代晚期,又稱「教派學派興起時代」(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6世紀)
 
首先,我們先來講講,吠陀時代早期,也就是旁遮普時代。
 
(一) 吠陀早期:旁遮普時代
 
這時期為叫做旁遮普(panjab)?在注入印度河的支流當中,最主要就是所謂的「五河」,之所以叫做「旁遮普」,就是這麼來的。
 
「旁遮普」是波斯語,「panj」就是五,「ab」就是河,用梵語來說就是「panca-nada」,就是所謂「五河」的意思。
 
除此之外,也有七河之說等等,但基本上都是在這五河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
 
▍雅利安人遷徙的歷程
 
大概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消滅之後兩三百年,雅利安人從西北方分批陸續進入次大陸,並在這裡定居下來,成為後來印度人種的主軸。
 
「雅利安」意思是「高貴的人」,這個詞出現在吠陀經典,是他們的自稱。這個說法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意見,也有學者說是「信順」的意思,因為這些雅利安人想要透過這樣對自己的命名,來顯示原來那些人種的「下劣」和「不信順神」。
 
所以,到了後世,常常會說那些原住民是anarya,就是非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並非一個種族,過去歐洲學者把它們視為一個種族,例如藏族或漢族,現在已被否定。總之,他們都是屬於印歐語系。
 
所以,在此就稍微對雅利安人種做一些介紹解釋。
 
根據一些學者推測,雅利安民族原先是在中亞的某一地區,過著團體生活。大概在西元前三、四千年,這個民族分成兩路遷徙。一部分向西走的,進入了歐洲,被稱為現在大部分歐洲人的祖先;一部分向東走的,向東走的這些人,往東南方向前進,越過興都庫斯山,穿過喀布爾河谷,也就是開伯爾山隘(khyber pass),來到阿富汗的哈拉夫瓦提河(harahvati)與五河中的維達斯達河之間,在這裡曾有短暫的停留。
 
在這個地方,這群人又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的人向西,南轉入伊朗高原,開創了所謂的波斯文明,稱為伊朗人種;而另一部分的人,繼續朝東南方向前進,到達五河流域,也就是旁遮普,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以此作為舞台開拓他們的文明,這些人就是印度雅利安人種。
 
所以之前說梵文或歐洲許多語言,他們的語系最開始來源都是一樣的,其依據就是這個,因為都是使用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擴散出去的,最後他們都在不同地方開啟不同的文化。
 
到歐洲或伊朗的雅利安人我們就不多說,最主要針對到旁遮普的印度雅利安人。
 
▍雅利安文化接觸原住民文化
 
就像之前我們提到的,建立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達羅毗荼人(dravida)人種,對於雅利安人而言是「原住民」,屬於劣等人種,自稱為雅利安就是「高貴的人」。
 
雅利安人首先占領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也就是旁遮普。在這裡,他們遇到原住民的激烈抵抗;這些原住民可能是後期哈拉帕文化的倖存者,稱作達薩(dasa)或者達休(dasyu),意思是「敵人」。據他們說,達薩是黑皮膚,說邪惡的語言,扁平的鼻子,不事獻祭。因此,學者多推斷是達羅毗荼(Draviḍa)人。
 
身材高大的雅利安人善於騎馬,和駕馭馬拉戰車去衝鋒陷陣,很容易就戰勝裝備比自己低劣的原住居民,這在《梨俱吠陀》裡的故事中就有記載。後來這些原住居民被稱為「被奴役者」,其中的戰俘變成了奴隸,也是「達薩」。
 
隨著人口增長,大約西元前12—西元前11世紀,雅利安人逐漸向恆河流域拓展。
 
他們征服的原住民除了達羅毗荼人之外,同時也征服了恆河流域的原住民,但也吸收了這些人種的文化,結合成為他們特殊的文化。
 
▍密乘是不同文明的寶庫
 
日本一位精通密乘的學者僧人松長有慶(Matsunaga Yūkēi)認為:「隨著雅利安文化從恆河上游向東和向西南進一步的發展,加強了與原住民文化的接觸、 融合和重整化。」
 
在密教裡面,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例如,密教的忿怒尊可以說是屬於非雅利安文化,是達羅毗荼(Draviḍa)族傳承下來的,例如「五代明王」起源於達羅毗荼(Draviḍa)族,它應該在笈多王朝(Gupta)時代之後才傳入密教,其中還有一些,例如「金剛夜叉明王」,被推測與印度(Indus)河流域文明的「母神鵰像」密切相關。此外,「葉衣觀世音」、「毗沙門天」(多聞天王)都是出自於非雅利安人。
 
密教的「孔雀明王」(mayūra)是源於一個「蒙達」(Munda)人種的詞彙「mora」;密乘、顯乘或聲聞乘經典中提到的「龍王」(nāga)也起源於非雅利安語,是一種擁有眼鏡蛇(naga)圖騰或崇拜眼鏡蛇的原住民通稱。
 
血淋淋的形象、食用人肉、用蛇做的手鐲和人的頭骨做的飾物,都是講達羅毗荼(Draviḍa)語言的人們,所崇拜的女神特徵,而不是起源於雅利安人。這些特徵在密教的憤怒尊和後期密教母續的女性神祇中也可以看到,像是金剛瑜伽母。但是,之後隨著非雅利安族的雅利安化,女性神祇逐漸都轉變成了男性的角色。
 
總之,非雅利安文化的痕跡在密教中極為顯著,但它的相關性尚不清楚,所以被放在一邊沒有處理的系列也不少。將來該領域的研究,一定會隨著社會學、語言學、考古學和民族學的進步而迅速開拓。
 
密教不僅是一種佛教當中的信仰,更是文明的寶庫,其中不僅包含了與非雅利安文化中的達羅毗荼(Draviḍa)、蒙達(Munda)的文明,也匯集了雅利安的文明,可以說古印度的許多思想都包含在裡面,密教可以說是印度古文明的寶藏,極為珍貴。然而我們平時提到密教,只是從宗教信仰上說這是佛教的信仰;但更為重要的是,密乘與印度文明或印度古文明的緊密關聯性,我們對於這一點,卻是很陌生的。
 
▍藏族人對密乘歷史的研究,有待加強
 
就像之前跟大家說的,我沒學過歷史,這次這樣介紹印度的歷史,算是滿大膽的。
 
但實在沒辦法,不提印度歷史也不行,因為如果不懂整個印度歷史,就沒辦法瞭解佛教歷史,不知道佛教歷史,也就無法瞭解其中密教的歷史。所以講解「密教源流」的時候,首先還是要解釋一點印度的歷史,慢慢再講到佛教如何興盛,以及密教如何開展。
 
各位應該對密教的歷史多一些關注和認識,尤其密教在我們藏族當中弘傳得特別廣,但一直以來,卻沒什麼藏族人深入研究密教的歷史;介紹佛教歷史的典籍是有的,但是針對密教歷史深入探討的書籍是相對較少的。
 
多年來,西方的學者,還有東方、主要是日本的學者,深入研究密教的歷史,現在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密教歷史的話語權,我們根本是插不上話的。千年以來,藏傳佛教自詡修持並且傳承了密教,但是結果在密教,尤其是密教的歷史上,完全無法在世界性的學術場域,和西方、日本的學者對上話,那就實在很淒慘了。因此,我們藏族應該多加深入研究密教的歷史。
 
其實現在世界對於密教的觀感已經比較好了,剛開始的時候,西方的學者並不認同密教,尤其他們認為藏傳佛教的密乘,根本不算是佛教的密乘,是不正確的密乘。可能在座根本沒聽過有這樣的說法,因為我們對於密教很有淨觀和信心,從來沒有任何懷疑;殊不知世界學者們的研究結論,早就傳遍世界,我們卻坐井觀天、自我陶醉,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情況。
 
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密乘歷史,清楚認知密乘源流,遇到質疑,才能有憑有據的應答:「藏傳密乘是正確無誤的,不像你們說的那樣」,而不是張口結舌的辯解:「我跟三寶發誓,我說的是真的!」這樣空口無憑的爭辯,是起不到什麼實質作用的。
 
總之,對密乘歷史有深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有清楚的研究和站得住腳的立論,才能說服別人:藏傳佛教的密乘,是清淨無謬的。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