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第十六屆噶舉冬季辯經大法會開示
課程:《無死甘露妙樹》又稱《百段引導文》
教授: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地點:德噶寺大殿
時間:2012年12月10日
藏譯中:倫多祖古
《百段引導文》將在明天作一個暫時的收尾。在這次辯經法會中,大家都非常的精進,也看到了很多的成效,所以我非常歡喜。但是,大家除了重視辯經法會,接下 來對律儀的研討,希望大家也能同等重視。雖然很多佛學院還沒有律儀的學習課程,但希望透過這次的研討,大家也能開始去了解律儀。我原本打算要針對密乘作研討,但想到很多人還沒有達到這個次第,所以此次就先討論《律儀三事》,並希望往後各寺院能統一有《律儀三事》的學習課程。這裡說的[統一],並非像是頒布法令一樣的強制性,主要是以研討的方式,去看看我們現今的行為是否與佛所說的律典相符合,然後,再作出一個更明確的律儀軌範。
平時我們講說皈依時,都會說大自在天是外道,說到[外道]總覺得這好像是一個貶義詞,好像把它排除在一切之外;要不,取個好聽的名字,就叫它[外道仁波切]吧,這也有點怪怪的。總之,在佛教之中,也有分內的外道及外的外道,如果以各種根器來區分,對上等根器而言,下等根器和下乘已變成佛教內的外道。所以,外道一詞有多種涵義。另外,有經文說,大自在天亦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雖然說我們皈依大自在天,就變成皈依世間神祇,但若將祂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而去皈依,如此就不會違背皈依的學處。
現在很多人都說:被煩惱壓得揣不過氣,因此,別說是要去修法,就連自己的心都不能自主。不論眾生的煩惱有多重,以佛陀的慈悲會特別去關注這些煩惱深重之人,因此,他們有時也會成為佛陀首要攝受的弟子。比方說,殺父殺母造作五無間罪之人,他們會成為佛陀主要攝受與調伏的化機。
一位具德的上師,如果他有一個具器的弟子,而這個弟子他有想要脫離輪迴的出離心,並且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心,一旦別人對他的上師生起邪見,或者有人毀謗他的上師,這位弟子對自己的上師,也不會產生任何的懷疑及邪見。如果,弟子因為聽到別人毀謗上師,而對上師生起疑惑心,那就證明他對上師的信心還不夠堅定。因為,當你生起想要脫離輪迴的信念時,自然就會將煩惱障及所知障視為敵人。反之,如果你接受煩惱及罪障,就永遠會流轉於輪迴之中。總之,即便有人來指正自己的上師,身為一位具器的弟子決不會對上師生起邪見。
而且,想要解脫的弟子,究竟應如何才能認清並依止具德的上師呢?辨別一位具德上師的區分點在哪呢?上師的身口意必須是恭敬及皈依處。一般而言,上師一定要 是善知識,亦即善的朋友,一個可以令自己相信及依靠的善友,可以將自己內、外、密的所有祕密及心事,都可以講給他聽,對他沒有任何的隱瞞,彼此有清淨的聯繫。
有的人會把上師弄得很複雜,令自己很迷惑,結果就不知道上師應該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上師。關於上師,最初你應該把他看成是一個[好朋友]; 然後,再慢慢轉變為[行善的朋友];最後,再將他視為[上師]。否則,有的人一想到[具德的上師],就在那裡妄加揣測,還不知上師究竟是怎麼回事,就迷迷糊糊地去依止了,最後又開始生邪見,去誹謗,一大堆的事情就會接踵而來。
比方說,如果你刻意要去跟一個人爭吵和打架,只是小小地爭吵,你可能還不會滿意。如果你直接往死裡打,徹底地打個痛快,最後就算自己輸了,此時,你也會輸的心服口服沒有任何怨言,承認自己確實打不過他,自己在他面前什麼都不是。像這樣以黑白比喻的方式,最初我們要去看上師是否具足功德,應先這樣的去觀察及辨明。然後,如果你發覺他具足功德,而且功德比自己大很多,你才會對他百分之百的信服,也自然會放低自己身口意的身段,將傲慢心壓下去,心服口服的去信任他,五體投地去依止他。反之,如果是把對方視為一般的凡夫來看待,那麼上師再怎麼殊勝,你也不會有任何的受益。總之,要放低自己的身段,去看上師身口意的功德,真真切切的頂禮於上師的足前。
我們現在大都隨隨便便,毫無感覺的大禮拜,心中生不起任何的感觸。嚴格來說,[南無]之意,即是以身口意恭敬的去行大禮拜,是一種恭敬虔誠之禮儀。如果我們不這麼去思維行禮,就會變成不得不去禮拜的一種勉強行為。
能把我們從輪迴及涅槃中救度出來的是佛法僧三寶。然而,真實的佛寶──佛的法身,真實的法寶──勝義諦,真實的僧寶──登地的菩薩,我們無此因緣,也無此福報得以現見。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佛的色身,教證法教,人身相的僧眾。岡波巴大師在[解脫莊嚴寶論]中說,雖然有很多的上師及善知識,但是對我們而言,以人身相示現的善知識才是恩德最大的,因為,只有他願意且毫無怨言地隨時陪伴與指導著你。
總之,相較於那些與佛教沒有任何聯繫之人,僧眾和上師至少也會俱足一種功德。我們都應該以功德面去看待並去恭敬。雖然現在並沒有像佛菩薩、阿羅漢這樣的上 師,但還是有功德非常大之人,如果你不對他們生起信心,到最後,你還這樣太過挑剔的話,你可能連一個善的好朋友都找不到。因此,對待善友,我們要看他的善處及好處,如果總是認為他的一切都是過失的話,就像一隻烏鴉去嫌棄豬太黑的諺語一樣,你老是去嫌棄他人,那麼到最後你也會和烏鴉一樣只會呱呱亂叫了。現今這個時代,修持佛法的人比白晝的星辰還要稀少,因此,對於僧眾,要視為非常難得而去敬重他,對於上師,要把他視為非常珍貴而去依止他。
比方說,如果你聽說藏王松贊干布曾建造了一座極大的地下寶庫,裡面放很多的金銀珠寶、珍貴史書等等,可能就會有很多人想要去找,想去研究,然而,大家都不 知道這個寶庫究竟藏在何處,該怎樣進入。但是,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擁有寶庫的鑰匙,而且全世界只有他知道這座寶庫的地點及出入路線,因此,你一定會想盡辦法去找他。當你找到他後,發現他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大惡人,即使他打你罵你,為了找到寶藏,你會忍辱負重地去奉承他,為了你的尋寶大願,你只能去依靠他,別無它法。因為他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知道路線,知道進入寶藏庫的門。同理,在末法五濁惡世,即使一個人只有半點或一點的功德,你也要把他視為殊勝與稀有,畢竟現在已經到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了!
記得以前,我的家鄉在殺家畜的時候,他們會捆住牲畜的嘴,讓牠們窒息而亡。當時我看見了,就會在一旁又哭又跳,心情非常的沮喪,這可以說是一種悲憫心吧! 我就有這樣的心態,那時候還小,沒有人會去理睬一個三、四歲小孩的哭鬧和感受,對別人來說,那只是一個小孩的心理,不值得去採信。到後來,我慢慢地長大,值遇了很多上師,也求到了很多的佛法,遇到很多的朋友,對佛法的領悟也比以前更多了,一直到現在我也都在修持佛法。然而,如果把從前到現在的一切所學和學習後的心態,和小時候的心境,兩者一比較,心中產生的悲心,我覺得都還比不上小時候的悲心,因為當時的悲心是無造作的,而現在我覺得卻多了很多的造作。因此,那個[無造作]的一個功德,和[有造作]的很多很多個功德,我覺得,可謂是天壤之別。
人人都有如來藏,而且,大家都有俱生的智慧及功德,我們雖然也有很多以造作之心所作的各種善業,然而,此無造作之心的功德,比甚麼都更珍貴!對於別人,即 便他只有一個功德,我們也要恭敬和珍惜,如此,我們才會值遇到具德上師,才會值遇到自己的根本上師。否則,你不管去到哪裡也找不到一位上師,縱使你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找不到一位具德的上師。最主要還是自己啊!
說到大乘的修持,是對痛苦所逼的可憐眾生,生起悲心,生起慈愛心,即使他們曾造下大的罪業,我們也要無任何的分別心,將他們安置到解脫道上。我們曾發願希 望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願他們離苦得樂,不論是大惡人或大善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卻要去區分:這是一個大罪人!即便他有著很大的痛 苦,我們也要把他扔在一邊,不去管他,總是說他是一個大罪人。如果我們要利益眾生,不論他有沒有煩惱和罪過,我們更應該特別的對他們生起慈悲心,以一種慈 愛心對他們行六度,幫助和利益他們。
對一個具器的弟子而言,依止上師的方式是:將上師的過失劃分掉,但憑上師的功德面而去依止他。這才是依止的方式。因此,去吸取他們的功德,不被他們的過失 所薰染,這樣才是真正的依止方式。推而廣之,我們將普天下一切眾生的過失排除掉,而去敬重他們的功德,這才是真實的依止,才是真實的慈悲心。
上師對弟子的恩德,師徒間的三昧耶戒,以及自己是否承認這個上師,主要在於:上師對弟子傳授如法的取捨之道,而弟子也以堅定的信心,如理如法的去修持上師 傳授的法教;果能如此的話,弟子依止上師的意義才俱足,弟子也才會受到上師的加持,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三昧耶戒才會清淨,師徒的心意才會相應。而並非只是去 供養很多財物,或者去求授很多的灌頂,然後你就會成為上師的弟子了。
重點是:外在的善知識,亦即現在我們所依止的這位人身相的上師。外在的善知識、老師,有很多的涵義:善的老師,他對行持善業很有經驗,因而稱之為善師;對 於惡知識、惡的老師,由於他對惡業非常有經驗,所以稱為惡師。當善知識將自己修持所得到的覺受傳授給弟子時,弟子如法地去修持,如此,上師對弟子才有利 益,弟子對上師也才有意義。否則,弟子若不去修持上師所傳的教法,即使上師有再大的功德,對弟子也不會有任何的作用。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總之,一定要將上師所授之法實踐到自己的修持上,讓法融入到自相續中,讓自己產生覺受,這才是真實的修持。並不是說,閉上眼,坐在那裡搖鈴搖鼓,在那裡擺個架勢,加持和覺受就會突然從天降臨。
對上師上等的供養是修持的供養(法供養)。中等的供養,是身語意的供養。下等的供養,是財物供養。修持,一定要隨順上師的心願,滿上師的意願,要隨順[上 師]的意願,去作修持,而非隨順[自己]的心意。所謂和上師心意相融、和上師相應,並非說將自己的心變成別人的心,而是,自己圓滿上師的心願,隨行上師身 口意三門的功德,自己如理如法的去行持,有朝一日,當自己煩惱及所知障生起時,自然而然可以對治煩惱,果真如此,自心中才會產生上師的功德和加持,也才會和上師相應。
剛才說到財物供養,有一個故事要說給大家聽,以前噶瑪巴的一個侍者,對噶瑪巴說,你有很多來自各地的供養,而我卻甚麼也沒得到,你可否把一整天的供養都給我嗎?噶瑪巴說:可以啊,不論是什麼東西,今天所有的供養都給你。侍者想:平常噶瑪巴都有很多的供養,若把其中一天的供養給了我,那我就發大財了。然後他就在那裡等,從早等到晚,一直等……,卻沒有人來供養。到最後,終於有一個牧人供養了一片犛牛皮。所以他只拿到了一片犛牛皮。噶瑪巴就對他說,因為你前世是一個很吝啚之人,你沒有布施,但你有一世曾布施過一片犛牛皮,所以你就只有拿到牛皮的福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