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喜瑪拉雅課程〉‧《菩提道燈論》3

2010年〈喜瑪拉雅課程〉‧《菩提道燈論》第三堂課

皈依佛,看穿「顯相的大騙子」!

我們都活在顯相的短暫假相中,「佛」是智慧的老師,教我們看清真相,「法」是看清的方法,「僧」是這條路上讓人放心的朋友…

原著:阿底峽尊者
教授: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日期:20101211 上午9:00~11:1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旁 祈願法會舞台
藏譯中、審定:堪布丹傑
聽打︰高鈺函
校稿︰噶瑪楚慶巴嫫

今天是我們第二天課程的第一堂課。昨天晚上,德噶寺學校的一位老師往生了,他的名字是洛卓雲滇。德噶寺對我們的恩德很大,如同諺語說:「鄰居往生,追悼三天。」所以,我們一起念誦六字大明咒,迴向給他。

不修心,就像「畫中油燈」

過去噶當派的大師們曾說:「如果沒有修心,好比畫裡的油燈。如果沒有戒律,好比沒有主人的寶藏。如果我們沒有次第修持轉心四思維,或者七重因果教授等等法門,被稱為修行者的我們,心性會來愈加難以馴服。我們會像畫裡的油燈,看上去是燈,但卻沒有實際的作用。同樣,缺少了次第的修持,我們將無法得到佛法的加持。「法」的藏文是:「卻」,它有修改、改變的意思,然而並不是使用箝子、斧頭來修正煩惱,而是使用對治法來降伏煩惱。如同治病需要吃藥,依靠對治法,能夠逐漸減少我們的煩惱。

能對治煩惱,才算修對法門

任何我們所聽聞、思維或者修持的法門,都應該成為對治煩惱的對治法。第一世法王噶瑪巴杜松虔巴曾說:「因為聞法的智慧,而明瞭何謂煩惱;因為思維佛法的智慧,而能克制煩惱;因為實修的智慧,而能根除煩惱。」聞思修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降伏那些造成我們不安、煩躁和不快樂的煩惱;當我們能將佛法,實際用於煩惱的對治時,法就真正成為法,口訣也就真正成為口訣了。否則,就像藏族的諺語說:「魔障放在東方,除障食子卻放在西方。」除障是藏人的一種傳統,因為害怕魔鬼、妖怪或者龍王的侵擾,所以會施放食子來除障,有時也會製作類似自己樣子的人形食子,作為自身的替代品,用來欺騙那些魔障。這個比喻是說魔障在東方,但多瑪卻給到了西方,方向反了。用更簡單來比喻來說,就好像射擊的目標在東方,但我們卻射錯了方向,射到了西方。

每天清點自己的黑白業

過去噶當派祖師有一種修持傳統,就是數算黑白小石子,這些小石子跟圍棋差不多。一天當中,生起一個善念,就會放一顆白石子,如果生起惡念,就會放一顆黑石子。到了晚上會結算,看看哪個顏色的石子多。如果黑色多,就會教訓自己:「看看你這副德性,明天再不改進,就要你好看。」如果白色石子比較多的話,也會鼓勵自己:「嗯,做的不錯!明天再接再厲。」

一天當中,如果說不出自己用了多少對治法,來對治我們的煩惱,或者一星期當中,說不出自己用了什麼對治法來對治煩惱的話,佛法的修持就很困難了。很多人會說自己在修行、禪修、課誦,或者觀修本尊、持頌咒語,但是卻說不出自己在一年當中,哪個法門真正對治了煩惱。一年12個月、365天的時間不算短,我們卻連一個實際對治煩惱的法門也說不出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持續這樣下去,修行不會進步,一天過了還是一樣,一星期過了也還是老樣子,一個月、一年過了,自己依舊沒有任何進步。

聖地相逢,修行要心口如一

這次我們難得相聚在聖地──菩提迦耶金剛座,同時,適逢殊勝的吉祥日,也就是第一世噶瑪巴誕生至今九百年的紀念日。在座又有這麼多殊勝的上師,廣大的僧眾和虔誠的在家男女二眾。如此善業匯聚、功德興盛的聚會,是千載難逢的,我們應該把握這次難得的因緣際會,生起不同以往的善念,並且改變自己的行為,相信我們的努力,一定會得到好的成果。

我們大老遠來到這裡,如果沒什麼改變,還是老樣子的話,就像藏族的口頭禪:「為利眾生願成佛,啥事都是為利眾生。」剛開始聽到時,我覺得為利眾生不是很好嗎?怎麼會用作不好的描述呢?後來我才瞭解,真的什麼都是「為利眾生」了,因為,它已經變成一句口頭禪了。口頭上說說很容易,真正要做到利益眾生卻不容易;幫助一個眾生,都要花費很大的心力,更不用說一切眾生。現在的「為利眾生」已經變成一種有口無心的口頭禪了。

我們嘴邊總是說「為利眾生」,然後唸誦著:「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並且高聲祈求:「願我生起難忍、強烈的大悲心。」好像猛烈的大悲之火,馬上就能從內心燃燒出來一樣。以前我開玩笑說,有些禪修者,口頭唸著「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這時一隻蒼蠅飛過來,他卻拿起衣服「啪」一聲,用力拍打。接著又開始唸「願我生起難忍的大悲心…。」這時飛來一隻蚊子,又是「啪」的一聲…。還真的是「難忍」──難忍蚊子飛來飛去。因此,修持佛法,真的是要改變自己的心,這樣才會有些幫助。

守護自心、調伏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總而言之,佛教強調身善、語善和意善。然而就像昨天說過,三門的善,是指故思善(有意的善)。僅僅不殺,不一定就在積聚不殺的善業,重點是要「有意的不殺」。我們通常以為沒有殺生,就是在行善,但是如果這樣也算行善的話,那麼泥土、石頭、樹木也都在積聚善業了,因為它們也沒有在殺生,但是並不是這樣的。因此,所謂善,是指有意造作的善,例如特別發誓:「我不殺生。」具備如此有意的不殺生的誓言,才能真正積聚十善業當中的斷殺的善業。不然,僅僅是不殺生,或者僅僅是不打架,並不能夠算是真正的不害他。

我們的行為和語言上的善業,都跟我們的心態息息相關。整個的要點、精髓,就是我們的心,因此經典說:「教誨、觀察自己的心是關鍵。」我們應該和自己的心好好交流,好好開會,討論一下怎麼做對最好,聽聽自己的心有什麼好的意見、好的計畫。我們應該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好好關愛自己的心、保護自己的心。

教主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開示了最好的調伏自心的方法,但是修與不修還是在自己。佛陀沒有辦法總是在陪伴我們,為我們開示說法,佛陀曾說:「自己即是自己的守護者,守護者不在他處。」自己光明的未來,是自己贈予自己的禮物;我們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就看自己如何決定。否則,自己就會像是圖畫裡的油燈一樣,外表看來像是一盞油燈,但是把它帶到黑暗的地方去,它卻沒有照明的作用;同樣,外在看來是個修行人,但是一遇到狀況,自己的惡形惡狀又會原形畢露。這樣就很不好了。

我們應該嘗試去改變自己的個性。但是奇怪的是,我常常聽到人們說:「我的性格就這樣呀,不然要怎樣?」很多人一生過去,完全沒有任何的改變。也許心性真的很難調伏,但也就是因為它是如此難以馴服,所以才要調伏,不是嗎?藏族比喻修心像是製皮一樣,首先要在皮上塗上聽聞的酥油,再以思維的揉搓把皮弄軟,最後以實修的太陽把皮曬乾。以上是解釋了「如果沒有修心,好比畫裡的油燈。」這一句。

沒有戒律,就像寶藏沒有主人

接著是「如果沒有戒律,好比沒有主人的寶藏。」寶藏,一般來說就是各種銅礦、銀礦、油田、鹽田等等自然的礦產、資源。如果在具備清淨戒律的基礎之上,行持布施等等六度,這些如同寶藏一般的善業功德,一定會讓我們投生善道,而且這些善根會不斷增長。善種子如果能夠種植在戒律的良田中,我們將能持續地享用這些善果。《入中論》說:

增上生及決定勝,
其因除戒定無餘。

成就人天善趣和解脫果位的原因,
除了持守清淨戒律之外,別無其他。

針對這部分我有一些想法,但也不一定正確,如果不正確的話,還請各位寬恕。針對《入中論》這句話,要能得到圓滿「增上生」(編註:一生比一生好,指人天果報)的身所依,一定要具備的順緣和條件,就是至少要持守一條清淨的戒律。為什麼清淨戒是得到人天善趣這麼重要的基礎呢?我的理解是,這裡所謂的戒是指什麼?在很多的戒律當中,例如別解脫戒,主要是指斷除身語的七種和所屬的所斷。而身語是有形色的,透過口說好聽的話,身體的善行等等,而積聚很多善業,因為這些善業的順緣,會讓我們的來生,得到莊嚴的身形和好聽的音聲等等善果。因此可以知道,僅僅是善心還不一定會投生人天善道的,僅僅有一念善心還不夠,還必須以清淨的戒律為基礎。如此積聚身語的善業,才有可能得到人天善果。這是我的一個理解。

因此,如果持守清淨戒律,布施的善果的寶藏就有主人了。例如,如果今生持守身體上的戒律,來世就能得到善趣的身所依,得到善的身所依之後,布施的善果就能在這個身所依上成熟,並且能夠享受布施的善果。但是如果今生沒有好好持守戒律,來生如果投生到了餓鬼或是地獄的身所依的話,這時候你過去所做的布施善果,就像是沒有主人的寶藏;雖然有些餓鬼也有神通,並且也很富有,但是無論如何,別投生為餓鬼是最好。至於地獄道的眾生,他也不可能在地獄快樂地享受任何過去行善的果實。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想一想,如果想要有個快樂、光明的未來,就要從當下行善做起。今生已經投生為人,得以親近佛法,親近善知識,同時身邊也有許多很好的法友。未來我們同樣還是有機會,繼續得到如此難得的人身,但這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了。

戒律中說,如果違犯了戒律,過去布施等等善行所積聚的善果,如果成熟在餓鬼,地獄等等下劣的身所依上的話,過去的善業,都會完盡、壞失。這就像是沒有主人的寶藏一樣,不知道會被誰使用。佛經中也說:「沒有主人的禪修,好比獅子落入狗群中。」禪修的主人是誰?就是離貪;離貪能夠守護我們的禪修。同樣,能夠守護一切善功德的是誰?就是戒律。所以要將善業寶庫的鑰匙交給誰呢?就是要交給戒律,這樣子,這些善功德寶藏才會安全穩固。

一,皈依

今天早上,我們要給予皈依戒,所以要講解皈依的部分。《菩提道燈論》提到:

為諸勝有情,求大菩提者,

當說諸師長,所示正方便。

這個偈文說明了此論主要的對象是大乘弟子,也就是我們昨天提到的、次第修學菩薩道的大乘行者。因此,為了如此殊勝的有情、士夫,也就是想要證得大菩提,解脫遍知佛果的行者,尊者講說了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教示,也就是證得遍知佛果的殊勝方法。殊勝的方法有五個,也就是皈依、發菩提心等等,整部論都可以歸攝在這五個主題中。首先第一個是皈依。

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我們要想佛是導師,法是修行的方法,僧是修行道上的友伴。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講,就好比生活當中,必須要有一些生存的條件,首先第一個條件,從小你必須要有父母的指導,年紀稍長後,要有學校老師的教導,等到身心逐漸成熟之後,我們才能自力更生。我們一生成長的過程,絕對需要關愛我們、指導我們正確方向的父母和師長,然而學到一個階段之後,就要靠自己去找工作謀生了。人生是自己的決定,每個人應該按照自己的經驗、能力和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方向。找到工作之後,為了生命的幸福美滿,以在家人來說,會去尋找一個好的伴侶,共組家庭。

我們現在沒有證得解脫,也沒有證得遍知的佛果,但是,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解脫、遍知佛果,都不是在遠處的一個東西。並不是說自己身在西方,然後要徒步走到遙遠的東方,去找尋某種叫做解脫的東西,並不是這樣的。但是為了讓凡夫容易理解,佛經會說,我們必須經過一段修持的旅程,才能達到解脫。我們現在目標是什麼?就是解脫。從哪裡解脫出來呢?是從痛苦中解脫,什麼叫做從痛苦中解脫呢?首先,平時生活中的快樂,都只是暫時的快樂,只是一個假象,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叫做假象呢?意思是馬上就會改變,前一刻還是快樂,後一刻已經成為痛苦,或者前一刻是痛苦,後一刻又是快樂,就像民選的總統,當選一段時間之後,又要下台。在位時有權有勢,很是風光,落選之後,什麼都沒了。世間的快樂就像是這樣子,它是不穩定的。

因此,我們應該找尋的是究竟的快樂,也就是不會改變、沒有痛苦的殊勝快樂,這就是解脫,也就是我們的目標。究竟的快樂,用錢買不到,也不在身外或者遠處的任何地方,就在於自己的心。苦樂取決於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心在感受痛苦、經驗快樂,泥土、石頭不會感受痛苦,但是我們會感受苦樂,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心,有知覺,我們是有情眾生。我們的苦樂感受已經是一個果,我們應該要問,造成自己苦樂感受的因是什麼?佛陀說,就是業跟煩惱。由於煩惱,所以造作各種的惡業,有了惡業就會產生惡果。所以想要消除惡果、消除痛苦,就必須從消除根本的煩惱開始。癥結點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要找到方法去對治它。

皈依佛,看清生命的真相

什麼是煩惱?煩惱就是那些讓我們憂愁和苦惱的原因。

什麼是佛法,就是消除煩惱的方法。

有誰知道這個方法呢?就是佛陀。

他是怎麼知道的呢?

我們回頭去看看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故事,就能知道了。當時的佛陀,是一個富有的王子。有一天,王子走出了王宮,他看到了老、病、死等等的痛苦,也就是看到了一個病人、死人和老人。最後,他看到了一位正在禪修的出家人,王子很疑惑,他詢問身旁的侍者說:「這個人在做什麼?」「他是一位畏懼痛苦,因此尋求解脫的出家人。」聽到侍者的解釋,王子非常開心,他毅然決然捨棄王子的身分,走入了森林去苦修。但是六年的苦行沒有讓他滿足,最後王子覺悟到:過於苦行,或是過於享受,都是不正確的,唯有中道,才能帶來解脫。王子最後依於中道,證得佛的果位。

什麼是成佛?就是徹悟──徹底了解萬法的實際情況。平時我們說:「具有心識者分成兩類,一類是佛,一類是凡夫。佛的心稱為智,眾生的心稱為識。」為什麼同樣是心,佛陀的被稱為智,凡夫的被稱為識呢?因為佛陀的智(或本智),藏文是「耶喜」,「耶」有本然、原始的意思。因此佛智的意思是原本就遍知一切萬法的本來實相。眾生的心稱為識,意思是只能認識到萬法的暫時外相而已。

佛陀遇到困難、痛苦,不會覺得那是痛苦,他不會被那些事情所影響,因為佛陀明瞭萬法的實相是什麼。然而凡夫眾生遇到困難、痛苦的時候,會被傷害,也會感受痛苦。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我用一個故事來做說明,佛陀有一天到村裡托缽,經過一戶人家,那家的主人,很不喜歡佛陀,一見到佛陀就很生氣,而且責罵佛陀說:「你們這些出家人呀,總是到處化緣托缽,真是麻煩…。」佛陀默默地聽著,沒有回答。那家主人看佛陀一直不回應,最後自己也停止了批評。這時佛陀說:「你要說的都說完了嗎?」「說完了。」佛陀接著問他:「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送給別人一個很珍貴的東西,但是對方不要的話,你會怎麼做?」「我當然就把東西拿回來囉!」佛陀說:「同樣,剛剛你對我說了那麼多,我都不需要,所以,全部還給你囉!」

皈依法,不再被「暫時幻相」困住

佛陀知道方法,解脫煩惱,因此佛陀是我們證得解脫的導師;由導師佛陀所開示的正法,就是「教法」和「證法」。

一般人聽到批評,一定馬上回應,但是佛陀因為遍知實相,所以對方給予他的痛苦或者責罵,他都不需要接受。凡夫沒有這樣的智慧,總是看到事情的表面,他人傷害了自己,自己也就接受,然後也跟著生氣動怒,根本是自討苦吃。在剛剛的故事當中,如果是一個凡夫,可能就會回罵那個主人說:「我是出家人呀,托缽本來就是我們的工作,哪裡不對了。你在這罵什麼罵呀?」佛陀因為知道實相,所以沒有被暫時的因緣表象蒙蔽;我們剛好相反,誤把幻象當成真實,其實,我們是完全被蒙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幻象當中,但自己渾然不覺。總而言之,凡夫看到的只是表象,從未了解實相為何。因此一遇到痛苦困難,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

皈依僧,解脫道上「讓人放心的好朋友」

僧寶,是指修持道上的伴侶,也就是善知識。然而有時善知識可以向上指佛陀,也可以向下指僧寶的善知識。什麼叫做善知識呢?總而言之就是善友。所以講到依止上師時,應該視上師為法友,這樣的心態比較好。現在很多人都很害怕上師,也不知什麼原因造成的,總之一提到上師他們就會說:「啊!我不敢去,你去吧!」

其實,善知識就是善友,一個法上的朋友,總而言之,就是朋友。所以,我們應該把僧寶視為自己的知己,一個讓你放心,能夠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如果一個人不能讓你放心,那麼他也很難成為你的善知識。因此,在看一位上師是否具備德行之前,我們其實應該要看看他是不是讓你放心,是不是能夠成為你的知己。很多人只是因為某某上師有名,就選擇去依止他,之後覺得有問題,又開始批評毀謗,這樣是不好的。依止上師需要時間,我們應該慢慢找尋、依止上師,而不是還沒搞清楚狀況,就馬上依止某位上師,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這裡的僧寶,指的是善知識。

同時僧寶也是和我們一起修持的法友。法友間的融洽和誓言清淨,是很重要的。當各位說要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之前,麻煩各位先跟你身邊的法友和睦相處吧!否則,法友都不和睦了,還說什麼要和眾生和睦相處呢?

總而言之,我們皈依三寶時,要想佛陀就是導師,法寶就是修持的方法,僧寶就是修道上的友伴。就好像一生當中,必須要有好的父母帶領,要有好的工作,還要有好的朋友陪伴一樣,同樣,當我們行走在這條寬廣的解脫道上時,我們必須要有殊勝的導師,要有正確無誤的方法,還要有幫助我們順利成佛的伴侶。以上就是我們皈依的佛、法、僧三寶。領受皈依時,無論你是發願一生皈依也好,或者是發願在未成佛前皈依也好,都可以。

你領受「皈依戒」,還是只「發願皈依」?

過去在印度,有很多判定是否為佛教徒的方法,阿底峽尊者和香帝巴大師認為,是以「有無皈依三寶」來判定。其他還有很多方法,例如是否了知「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涅槃寂靜)等等,西藏普遍是以阿底峽尊者和香帝巴大師的為主。所以,有皈依很好,有皈依戒則是更好。什麼是皈依戒呢?就是皈依之後,發誓我不捨棄皈依戒,這就算是領受皈依戒。什麼是皈依呢?就是想到三寶的功德,心中祈請:「喔!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因此,請各位自己決定,是要領受皈依戒,還是發願皈依而已,不勉強。出家眾你們已經有皈依戒了,不需要再次領受。在座很多在家眾,你們沒有皈依過的,這時候要跪下來。跪的方式很多,例如雙膝跪著,或者右膝著地左膝抬起來等等,都可以,總之要有恭敬的相貌即可。身體不方便跪的,那麼請你的心跪下;其實胡跪(編註:即右膝單膝著地、左膝平抬的高跪法)合掌也不見得就代表一定有恭敬心,重點是內心要具備恭敬。

請各位跟著我唸三皈依文。以前我唸很多語言的皈依文,感覺好像有點愛現,好像自己會說很多語言一樣。所以今天只唸藏文了,希望能夠教會大家藏文。

(藏音:洛奔 空素梭,達 堆迪內松碟,幾系 措以 把篤──

桑傑啦 加蘇企歐,

卻啦 加蘇企歐,

根敦啦 加蘇企歐)

阿闍黎,請護念我。我從今起,盡形壽──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唸誦三次)

接著大家要想:得到皈依戒了。大家請坐下。

皈依之後,不可做什麼?

得到皈依戒之後,很重要的就是要持守皈依的學處。今天早上這一堂課,會多講一些皈依的內容。所以接著談到皈依的學處。皈依的學處,分為修學的學處和遮止的學處兩部分。首先要談遮止的學處,為什麼先講遮止的學處呢?這是因為我們凡夫煩惱多,要遮止的、該斷除的部分比較多。

1.自皈依佛,不皈依世間神祇:

遮止學處的第一個,就是皈依佛之後,不皈依世間的神祇,這是皈依佛的遮止學處。皈依法之後,要斷除傷害眾生,就是不能再傷害眾生,這個是皈依法的遮止學處。皈依僧之後,不跟隨惡友,這是皈依僧的遮止學處。

第一個皈依佛的部分,夏惹瓦大師解釋:「此處所謂不皈依世間神祇,是指不能夠發自內心地去皈依。」在一般的皈依學處中會說,皈依佛之後,不能再禮拜、供養世間神祇。但是如同夏惹瓦大師的解釋,只要不是發自內心的去做,有時為了一些特殊的原因,還是可以禮拜或獻供,雖然有點奇怪,例如修持三食子除障法時,其中的文句我記不清楚,總之當中提到向帝釋天合掌、禮拜等等;或許此時要觀想祂們為本尊吧!無論如何,皈依佛之後,如果發自內心皈依世間神祇,就算違犯皈依戒。

這個遮止學處的目的是什麼?因為世間的神祇,只能帶來暫時的利益,並不究竟。例如,現在有些人為了發財,就會養小鬼,這些人並不是為了求得究竟佛果而養小鬼的。當然,有時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即使皈依佛之後,還是可以供養神祇、龍王等等,這些傳統在藏傳佛教當中是有的。但是如果發自內心地去皈依他們,就會違犯皈依戒。世間的神祇,好比是暫時的樹蔭,我們想在樹蔭下乘涼休息,然而樹蔭不是穩定的,隨著太陽的移動,陽光又會照進來,可能睡醒的時候,已經被太陽曬到了。同樣,世間的天神具備的力量和神通,只是暫時的,由於祂們本身也沒有解脫,所以祂們無法成為我們長久、究竟的皈依處。

還有一點很重要,也就是講到護法,以前我在藏地的時候,雖然我沒去過很多地方,但是看到一些地方的寺院,過去屬於另外一個傳承,現在變成另外一個傳承的寺院,這樣的情況很多。我發現在這些寺院裡面,過去的上師、本尊跟一些修持法門的傳承,都已經失傳了,但是護法的傳承卻延續著,一直沒有間斷,這種情況給我的感覺,好像護法比上師跟本尊還重要,如果換護法的話,可能舊的護法就會嫉妒而造成問題,因此護法的修持絕對不能斷。這種不在乎上師本尊,只在乎護法的現象,實在很奇怪。所以夏惹瓦大師曾說:「有些人相信護法具備極大的加持力,能夠自在得到喜樂,具有剎那間轉變三界的自在力。如果帶著這樣的心,供養護法的話,就是違犯皈依戒了。」

這裡有一個地方應該解釋清楚,就是有些智慧護法,他已經成佛了,或者已經是登地的菩薩。為了幫助眾生、守護佛教,所以示現成護法的相貌。皈依這些智慧護法,不會違犯皈依戒。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是,例如在許多經續典籍中提到,外道的大自在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因此如果你帶著這樣的認知去皈依大自在天的話,不會違犯皈依戒。但是,如果認為大自在天就是外道的天神而皈依的話,就會違犯皈依戒。所以即使對方是具備圓滿智慧的佛菩薩的化身,但是我們不了解,或者內心沒有認知到對方是佛菩薩的化身,而把祂想成世間的神祇而皈依的話,也算是違犯皈依戒。

過去的祖師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護法為了守護佛教,護持行者的事業圓滿,所以要示現成護法的相貌,這時候,如果硬要把祂放到上師、本尊的位子上,其實並不好,反而把護法搞亂了。好比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他微服出巡的時候,如果身邊的侍衛,在人前大喊皇上萬歲的話,其實是障礙了皇上,因為他就是為了不要讓別人知道,才穿上一般的服飾的。皇上被揭穿,一定會非常生氣,當下可能忍著不說,但是之後一定會重罰那個侍衛;相反的,如果就把皇上當成一般人看待的話,就能取悅他,之後還可能得到賞賜。同樣對於智慧的護法尊,我們應該了解他是為了護持佛教,為了守護修行者,艱難地示現成護法的相貌,如果這時一直說祂是上師或本尊的話,反而會讓護法不高興的。過去祖師曾經強調過這一點。

印度和西藏都有一種傳統,就是哪裡的山好,就說那邊有山神,哪棵樹好,就說有樹神,或者哪裡的山泉特別甘甜,就說那裡有水神,所以到處都有天神,大家也都忙著去供養、祭祀那些神明。從環保的角度來說,這倒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這種信仰對於環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藏民會說:「喔!這個有樹神、水神喔!所以不能亂砍樹,也不能破壞水源。破壞的話,會生病的。」等等說法,所以是有幫助的。

但是佛法的重點是實修,是降伏自心。並不能說敬畏天神的習俗不好,我們應該尊重這樣的傳統,但是佛法強調的是透過自身的實修,讓戒定慧三學的功德,在心中生起,否則,總是祭天拜神、求神問卜,最後養成習慣,搞不好會把佛陀也當成天神一般的供養、禮拜,這樣就不對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祭天拜神,對我們的修行沒有太大用處,真正有用的,其實不是向外供養,而是應該好好供養自心,祈求自心說:「我的心呀!你要好好修持呀!好好生起戒定慧呀!」你真正應該供養 、祈求的對象是誰?就是自己的心。無論供茶也好,供多瑪也好,或者祈求的對象是誰?就是自己的心。如果內心空虛,做再多外在的供養,其實也不會有用的。

皈依佛之後,我們應該聽佛陀的話,不是嗎?佛陀曾經說了什麼呢?佛陀說:「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護,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其他救護者。」所以你不需要其他人的救護,自己要能救護自己。要能得到救護,需要內外因緣的和合,外在因緣來說,我們需要上師,或者護法。但是,根本還是在於自己的實修,如果沒有實修,僅僅是祭神拜天,甚至就算祭拜金剛持,也是沒用的。

2.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接著談到「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這是非常重要的。

夏惹瓦大師曾說:「法的定義是寂靜,和傷害眾生是互相違背的。所以如果傷害了眾生,就是違背佛法,也就違犯皈依戒。」

什麼叫做「傷害眾生」呢?不見得一定是殺生,其實像我的家鄉,在牛的鼻子上穿洞,或者鞭打、綑綁、牢獄眾生,這些都是傷害眾生。或者讓牛馬等動物,馱載超過負荷能力的重物,這也是傷害眾生。所以傷害眾生的範圍很廣泛,所以也很難持守。別解脫戒說要斷除包括害他的因,菩薩戒的時候,會說菩薩以大悲心的力量,斷除害他的心。因此,從「別解脫戒」,一直到「密乘戒」,所有戒律都在強調不要傷害眾生。沒有一個戒律說可以開許傷害眾生。

親自傷害眾生、間接唆使別人傷害他人,這都是應該斷除的,這不用多做解釋。然而隨喜他人傷害眾生,這也是不好的行為,這要特別注意。律典當中提到,僅僅內心隨喜他人殺生,不犯殺生的根本墮罪或他勝罪。可是,如果將心中的隨喜說出來,或者以行動表現出來,例如看到敵人死亡、被殺死、或者被關到監牢時,幸災樂禍、手舞足蹈地說:「啊!真是太好了!」這就是犯戒了,比丘、沙彌、居士戒都違犯了。這是很危險的。

尤其是密乘修持誅法的人,更要小心,如果自身沒有禪定力,也沒有菩提心的話,是很容易犯戒的。因為修誅法的時候,嘴上說的都是誅殺的話,身體也會表現誅殺的動作,這時如果心態有一點點不正確,那就危險了。

尤其現代各種宗教的紛爭,層出不窮。以尊者為主的許多宗教領袖,現在也開始呼籲:「現在僅僅說和平已經不夠了。因為很多人打著『和平』的口號,發動戰爭,製造紛爭。所以和平之上,現在還要加上「非暴力」,也就是非暴力的和平。」我們不需要槍砲、棍棒的和平,其實人類真的很可悲,和平本來就是非暴力的和平,但是人類的聰明,似乎都用在了不對的事情上,竟然將和平作為發起戰爭的藉口;炸彈、槍砲怎麼可能帶來和平呢?不可能的。

我們現在世界上各個宗教存在著很多紛爭,而佛教的本質就是和平、非暴力。佛法若在心中生起,心就能得到平靜、得到降伏,不再煩躁不安。所以內心是否具備佛法,端視於我們的心,是否平靜祥和,端視於我們的心,是否不再被煩惱所左右。否則,如果內心還是充滿嫉妒和憤怒,這代表心中並沒有生起佛法,這時最好也別稱自己是佛教徒了。

所以我們應該謹記佛法「非暴力」的本質,盡力做到非暴力。然而,我們不應僅對自己的親人非暴力,包括敵人、陌生人,甚至微小如昆蟲的生命,我們都不能夠刻意去傷害他們。當然,律典當中也提到,殺害動物的話,只是犯了他勝罪,但是以菩薩戒的角度而言,沒有這樣的差別,由於菩薩是對一切眾生發起大悲心,因此只要是刻意傷害眾生,那怕只是一隻小蟲,也會犯菩薩的根本墮罪。這一點,我們都應該謹慎。

如果我們內心有著深厚的佛學底子和實修體驗,這當然值得讚嘆,然而,就算沒有如此的修為,只要心中保有一念不害眾生的心,這就已經是功德一件了,因為這念心,已經幫助你自然而然地在自利和利他了。希望大家銘記在心。

3.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

接著談到皈依僧,不隨惡友。波多瓦大師曾說:「如果在僧團中分別自他,破壞和合的時候,就已經不算是佛教徒了。」惡友不一定是青面獠牙、頭上長角、還長尾巴的人。惡友就是破壞僧團和合的人,他們喜歡分別說:「我們噶舉,他們寧瑪、薩迦、格魯或者覺囊、苯波。」如此製造分裂的人,就是惡友。這種問題最常在哪裡發生呢?大師說:「在僧團當中。尤其最常發生在授課老師以及長老的身上。」這是因為老師,常常會以教誨者的身分,跟學生說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以前怎麼樣、現在又怎麼樣的話。學生們會信以為真,也仿效著去做,結果也開始搞小團體,分別自他。

分裂僧團,就是分裂皈依處。想要成就圓滿佛果,就要圓滿積聚資糧,要能圓滿資糧,就要皈依所有的佛陀、佛法和僧眾,如果有偏私、分別之心,是不可能圓滿資糧的。佛陀在就像之前提到過的謗法,其實分裂僧團、毀謗僧眾也算是謗法、捨法之罪。佛陀本身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方式,針對不同的眾生,有時候說有無,有時候說無我,有的時候說小乘,有時候說大乘。我們無法因此而分別法的好或不好。尤其我們凡夫沒有慧眼,更不可能輕易做分別。

因此,分裂僧團、偏私法教,分別說:「我們實修派,他們講經派。」這是不好的。甚至現在還喜歡分別什麼「僧院派」、「學院派」的,這些都是謗法。過去噶當派的祖師說:「謗法、僧團分裂的地方,將無法出生任何善法功德。」就像是被燒焦的芽,是不可能長出成果的。祖師還說,甚至這個地方的螞蟻,也會落入惡道,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已經造作了重大的罪業的地方,善業力衰微,惡勢力增長,所以就連小如螞蟻般的昆蟲的心,都會變得凶惡,所以逐漸都會落入惡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這個地方的清淨呢?需要一位證得法性的人,說三次法,就能夠清淨罪業,得以恢復。三次說法,並不是給予一般的灌頂、教學或者傳授口訣,而是要開示消除分裂,促進和諧的內容,才能夠恢復此地過去的功德。

噶瑪巴的傳承,就是佛陀的傳承

藏傳佛教很強調各自的傳承,這是很重要,但是,如果夾雜了偏私好惡之心的話,那就很危險了。尤其噶舉派,尤其是當中的岡倉噶舉派,現在正面臨各種問題的時候,這並不是我們刻意發願造成的,而是就這樣發生了。既然發生了,就應該好好以如法的心態去面對。如同昨天提到的偈文:「世尊降臨於世間,正法猶如日光明,持教徒眾心意合,聖教恆住願吉祥。」釋迦牟尼佛已經降生人間,這我們不用擔心了,正法也如太陽光芒一般光明,這也不用擔心,但是「持教徒眾心意合」時,這就很讓人擔心了。竹巴袞列大師曾說:「面對自己的法友、上師,做出不如法的事情時,只要自己不要因此喪失信心,也不要跟著犯錯,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機會去勸導他人,至少自己不要犯錯,老老實實,安守本分,這樣就不會違背三昧耶戒,也不會造罪。希望各位都能謹記在心。

第七世法王噶瑪巴確札嘉措在他寫給藏地三區,也就是寫給全藏地的信中說:「我噶瑪巴,沒有另外的屬於噶瑪巴的聖地、寺院或者傳承,佛陀法教就是噶瑪巴法教。每一個進入佛教傳承的人,就是進入了噶瑪巴的傳承。」

過去巴紮大譯師,供養第一世法王噶瑪巴,當時印度佛教的領導者,金剛座大師的海螺和一幅佛陀的唐卡畫像。這些聖物是過去印度的七代付法藏師所傳承下來的,這是金剛座大師最為殊勝的加持物。大譯師贈予的時候囑咐道:「從今天起,你要成為一切教法的主人。」

噶瑪巴希也曾說:

菩提事業力,大悲光普照,猶如秋滿月,世間願吉祥。

同樣在噶瑪巴若佩多傑、噶瑪巴蔣秋多傑的文件中也提到:「我的傳承不是印度王室的傳承,也不是漢地皇室的傳承,而是持有佛教的傳承。」為什麼會有這段話呢?因為當時愈來愈多人執著自己的傳承,有的說我是什麼金剛持的傳承,又說他是某某傳承,分裂愈來愈大,最後整體佛教傳承必定衰亡。

藏傳佛教的不同派別,是因為上師、寺院的不同,因此產生出不同派別的名稱,並不是因為佛法傳承有所差別。沒有一個派別能夠獨立於其他宗派而毫無關連,事實上,在噶舉派的根本和傳承的上師當中,有薩迦派的大師,也有格魯派的大師,也有寧瑪派的上師,也有覺囊派的上師。因此各個教派在法教上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以世間的偏私好惡之心,隨意妄加分別的話,我們將會違背所有傳承祖師的三昧耶戒,也將造作謗法的罪業,也會成為毀滅佛教的魔業。因此,大家一定要謹慎注意。

至於皈依的修學學處就不用說了,因為首先對於遮止的學處有了清楚的認識,該修學的學處,以後自然會成的。所以,僅僅是皈依三寶,得到一個佛教徒的虛名,是不夠的。有時在路上,看到一些佛教徒,心中就很難過,會覺得:「看似佛教徒,但怎麼還是跟俗人一樣,沒有什麼改變呢?」

當然要能百分之百的改變,也不容易做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連佛陀都沒法用一個方法,改變所有的人,更不用說自己了。所以,我們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就算只能做到一個方法,也要盡力去做,就像我以前說過:「符合佛陀心意的步伐,一步也不可延遲。」重點就是要按照佛陀的腳步,勇敢地邁步向前。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