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實修法座─《噶舉祖師教言》4

修行:修自己的心,用到行為上!

教授: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9年01月01日 下午3:00~5: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 德噶寺
藏譯中:堪布丹傑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大眾向法王行三問訊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普賢行願品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法王中文開示:

明天是新年,所以我今天要送大家祈福袋。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家庭生活中修持佛法?

法王藏文開示:

昨天有一位法友,他問了一個問題:一位佛弟子,尤其是一位在家人,如何在生活當中,在工作、在家庭當中,修持佛法。今天下午就以這個問題為基礎,談一些相關的內容。

法王中文開示:

昨天的問題呢,請丹傑來幫大家唸一下。

堪布丹傑:

昨天這位法友的問題是:「即使我們很想花時間為來世做準備,但是現今世界的工作也多到、繁重到、亂到耗盡了我們一天的體力、心力,而沒有力氣去修持。如果若考慮到此生時,工作就必須完成一定品質,但這會讓自己沒有時間、體力去修持;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則可能會被指責或被裁員,我們實在很累,應該如何一步步地走出來呢?」

法王中文開示:

這是我常聽到的一種問題。這也表示,這個弟子對修行或是上師所交代的功課很重視。但是所謂功課呢,大部分都是需要安排另外一個時間來修,比如說唸誦儀軌、大禮拜、唸咒等等。但是,沒有和生活與工作結合的修持,常常會被留在佛堂裡面,佛堂的門一關,修行就沒啦!一出佛堂就忘了、沒辦法修了!因此僅僅是在佛堂中的這種修持是不夠的,我們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修行方式,來平衡一下修行與工作之間的衝突。

(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我覺得可能有兩種原因。

法王藏文開示:

第一個因呢,我有一個名稱形容它,叫做「順緣造成的壓力」。

法王中文開示:

就是說我們每天都完成了一些事情,小事、大事都有。小事比如今天做了些飯菜,大事來說,可能今天賺了很多錢,收穫很多,但也感覺自己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比如說,你很會做事情,上司就給你很多事情,所以就有很多壓力。尤其是如果同時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自己又給自己很多壓力,你就會沒日沒夜去做事情。再來呢,家裡的人就會說:「哦!你只知道工作啊!懂不懂照顧家裡的人啊?」結果家裡的人也給你壓力,上司、自己、家庭這三種壓力,壓到你快不行啦!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挫折會造成沮喪,有壓力的人一忙起來,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很容易就是發起情緒來,慢慢的,自己與自己的生活越離越遠。自己越來越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不會帶給自己幸福,不喜歡這個生活,也不喜歡這個自己。所以呢,「卡!」(法王做了一個自殺的手勢)最後呢,就是想自殺,不要自己,不要這個不會帶來幸福的自己。

第二個原因呢,叫做「逆緣造成的沮喪」。

這裡的「逆緣」也可以說是一種「挫折」,或者說「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譬如說:你工作已經很忙了、很有壓力了,還突然跑來一個人罵你一句,說你什麼壞話,這時你就特別容易被激怒,情緒就容易生起。壓力跟挫折就一直累積下去,你會發覺自己越來越不喜歡這個工作,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遠。最後你實在受不了自己,跟自己這個生活,於是有的人會說:「噢!我要自殺了。」有人瘋了,有人得了憂鬱症。

(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修持的兩個主要原因。我們應該努力地去想:「怎麼樣可以透過修持消除這兩個問題?」

■給心一個「家」,讓心「回家」休息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看到這社會上,很多有權力、有錢的人,他們也有很多痛苦,心裡藏有很多壓力。大家都在想「哦!什麼時候才能快樂、滿足、幸福?」有錢就不代表幸福,即使做了這個世界的主宰,也是很有壓力,還是不滿足!我們要想辦法來解決這種問題。

第一種「順緣所造成的壓力」,我們要用「修行」的方式去解決這種壓力。「修」、「行」這兩個字,就是「修自己的心」,然後用到「行為上」。

修行,不只修你自己的心,還要運用在行為上。「修心」,就是要轉變你自己的心,這就要讓心有一個「家」。我們的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就不在外面。人都可以回家,心也可以回家,在外面工作忙了一天,有一個溫暖的家可回,就會覺得:噢!可以回家,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喝點茶,真好。人可以回家,心也可以回家!如果內心有一個安定的空間、有一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情,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滿足或者休息的感覺。

(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的心老是向外跑,如果我們不適時把這個心叫回來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覺:「你已經管不了它了!」這就好像一個孩子,你如果放他出去外面遊蕩,放肆太久,就很難再管他了、約束他了。我們的心,如果你再不趕快把它叫回來,它會變得越來越頑強,越來越頑劣,就不聽你的話了。你的心就不再聽你的,不再聽自己的約束。這是很奇怪的,卻是真的,所以,請各位管好自己的心。

■修行,是個「動詞」,要付諸行動!

法王藏文開示:

關於「修」跟「行」這個部分。「修」,指的是心中的一種覺受、一種經驗。譬如說:我們會在心中有一種慈悲、關愛或者智慧的感覺會生起。但是,你光是只有種感覺、覺受生起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去「行持」它。也就是將內在的感受或感覺,展現成外在的身語行為,或是語言上的一種行持。所以,修行,不是一個名詞,它是一個「動詞」。也就是:你要這麼去做,你要努力去做,而不是口頭上說說:「嗯,我有慈悲、有關愛的心。」這樣是不夠的。當你的心開始動了,譬如說慈悲的力量開始動了之後,它就會帶動你身體的行為跟語言,也跟著改變。然後,你會發覺你周圍的環境也慢慢開始改變了。透過這樣一種帶動,慢慢你會發覺自己的家庭,周圍的朋友,或者是整個社會,慢慢到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宇宙,它都可能會有改變。

所以當我們說發願或者祈願,如果只是心中發願、口頭說說,多半時候,很難真正有很大的影響;但如果你不僅是心中祈願,它還帶動了你身體跟語言的行為,這時真正的修行力量,就能展現出來。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要運用心的光明,解決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要讓心有一個溫暖的家,就是有一個光明平靜的一個心,就算是知道明天你會死,但是光明的心不會死去,因為有這樣的光明,所以即使是死,都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自心當中。自心如果沒有光明,外面看到的都是負面,好像都衝著你來,自己跟自己的心好像戰爭一樣,找不到光明跟溫暖。所以我們需要內心的平靜跟光明,雖然我們死亡的時候會失去這個色身,失去所有今生的財物,但我們不會失去這個光明的心。這個心會永遠跟隨著自己。所以,我們就需要內心的清淨跟光明。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心的本質是什麼呢?也就是清涼。

清涼,也就是「明」、「覺」。它是非常光明的一種覺照力量,是光明的、透徹的、清晰的,能夠看到一切、照見一切,這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它也是清涼的、喜樂的,有一種inner peace,內在的平靜,當你具備的時候,就算你知道自己明天會死,你知道這個光明的心,是不會死的。

人在死亡的時候,身心會分離,你會跟你所有珍愛的財物、家庭、親人分離,但是唯一不會跟你分開的是什麼呢?是你的善心。你跟你清涼的、光明的這一念心,是永遠不會分離的。當你在逆緣造成的沮喪中,修行的方法就是:你要恢復到你心的光明,就像是讓你的心回到溫暖、清涼、光明的家。

法王中文開示:

如果我們需要內心的平靜,需要回復心的清涼與光明,要怎麼做呢?我們先談不如法的狀況,就是不恰當的修行方式,這可以分為三種:

一、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所以沒有「下班」時間!

法王中文開示:

首先,「不要把修行當成工作」是什麼意思呢?工作有時間性,但修行不能有時間性。如果自己對修行沒有養成習慣,突然間到了佛堂,努力一點、勉強自己一下,也許還可以修,但會覺得有點不舒服;進入佛堂前,什麼都沒有,到了佛堂,坐在墊子上面,感覺腦子空空的,然後好像要「迎請」那些善心,說「過來!過來!」(大眾笑)「菩提心,你在哪裡?」(大眾大笑)「善心,你在哪裡?過來!過來啊!」(大眾大笑),這樣就是勉強。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養成習慣!這不是說,要到佛堂裡面去養成習慣,而是要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一步一步去運用這些修行的心得,慢慢、慢慢把它培養出來,把本來就在心裡的東西,展現、培養出來,這樣你到了佛堂裡面,就有感覺喔。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這就像是我們運動或做瑜伽之前呢,要先暖身,不然就會不舒服,會傷身體。所以呢,修行不要傷自己的心,也要「暖身」,不要像對待犯人一樣,馬上去拷問他,「碰」一下想暴力解決(大眾笑);修行要自然、要平靜,要不斷不斷地去習慣,不斷、不斷地去培養,這樣,我們才能真的生出一種修行的心。

所以,我們不要把修行變成是一種有時間性、階段性的工作,像上班、下班這樣來對待修行。我自己並不會這樣,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修行中。如果我們沒有修持的習慣,突然進到佛堂,坐在墊子上,反而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為你平時沒有練習、沒有觀修任何的慈悲,一坐在蒲團上,看到前面有一尊佛像,腦中卻一片空白,只好很刻意迎請慈心、呼喚悲心、勉強自己生起菩提心;但對於一個平時生活中都在思維慈悲的人來說,你看到了一個佛像,就會很自然生起慈悲心。

■不暖身就修行,你會傷了自己的心

有的人會發覺:怎麼我一坐下來,說要觀修菩提心,偏偏腦中出現的都是一些跟菩提心相反的事?這就表示:你在生活當中太少思維佛法了,你並沒有去習慣、去思維、去觀修慈悲心。這就好像不做暖身,就直接去做劇烈運動,很容易傷了筋骨或是抽筋;不先「暖身」就直接修行,其實你很容易傷到自己的心。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慢慢的,從小地方開始去練習、觀修這些佛法。如果用的是「斷除法」,就要從大的地方開始去斷除煩惱;如果用的是「對治法」呢,就要從小處入手,開始很細微地去對治煩惱。總之,如果能在生活當中不斷去練習,就會發覺你很自然、不需要刻意勉強自己的,就能生起慈悲心或者菩提心。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修行,它是一種習慣,也就是你慢慢、慢慢不斷地去練習跟習慣的一個過程。它並不是一種,好像我馬上修,我就馬上得到一種什麼證悟。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就像是一個機器壞了,我們要慢慢看哪個地方出問題了,慢慢去修理,不能亂修,越修越糟就不叫修了,這樣就不用修理啦!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譬如說:我們常常要練習觀修慈悲,但是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慈悲的對境,就是一個讓你生起慈悲的情況,你卻沒有去練習,你生活當中也不去思維的話,那你一坐下來,就說:好!我現在開始要修法了,剛開始唸「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快樂跟快樂的因」,一唸出來你都會覺得有些不舒服跟不順口,因為你平時都沒有想眾生到底是誰,當你一唸「願眾生…」的時候,可能忽然有點疑惑:「咦?這個眾生到底是誰?」然後腦中一片空白。

所以,修行是一個過程跟一種練習。譬如說「七重因果教授」的慈悲觀修法,它的口訣是有次第性的,你要從「知母」、「念恩」開始,從自己的母親開始慢慢的思維,然後一步步擴及到眾生,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去練習,突然一下就想「一切眾生」,你反而什麼都想不清楚。這是我們真的要去好好思維的一件事情。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所以不要只增加次數!

法王中文開示:

第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我們都修本尊儀軌,做四加行,你們說那叫「功課」,大家都說「上師給我功課」,很多人想要「功課」,領了功課就急著做,想要馬上做完大禮拜,本來次數有很多,要拜十萬多拜,我把它減少一點(大眾大笑),剩一千,有人還是覺得很多(大眾大笑)覺得次數很重要,急得不得了!

但急著修沒什麼用啊!修行重點是信心的進步,不是次數上的進步。有些人做完四加行,回頭一看,有的是什麼呢?有的只是次數,只有數字增加,心裡卻沒有什麼改變。(大眾笑)增加了幾個「零」,結果還是「零」!(大眾大笑鼓掌)然後,fired,被當掉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信心上進步,這個考試就沒過!

有些人做功課,就像小學生交功課給老師,希望老師看了高興:「哦!我已經做完這四加行,看看啊!」好像做完大禮拜,你就已經畢業了,上師就會說:「哦,現在你可以修某某本尊了」,或修什麼大儀軌了。不是這樣的。(大眾笑)我覺得這不是上師所要看到的,也不是給上師看的,是讓自己看的!要讓自己的心成為修行,自己的威德、功德,要展現給自己、獻給自己、給自己看。修行不是次數,也就是說,要增益(增長進步)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次數!修行不是外在的東西,修行就是:讓自己的心成為慈悲心,讓自己的心成為那個修行!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很多人都急著完成大禮拜,覺得次數很重要,而且急得不得了!很多人大禮拜還會刻意選那種比較滑、比較平順的木頭(大眾笑),就可以滑得特別快。還可以跟別人比賽,「好!我可以比他快!」(大眾大笑)這個情況不太好,這樣急著修是沒有用的,因為修行的重點是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的進步,而不在次數上。這也不是一個上師想看到的。所以真正的四加行修持,像大禮拜、獻曼達這些功課,都是自然的,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當修行變成你的一部份,跟你是一體的,它就不會「用完就丟」。譬如說我觀修了慈悲,我觀修了這些法,並不會修完了就把它丟掉,而是自然成為你自己的東西,跟你是一體的。

■不要把修行當儀式,要看到背後的涵義

法王中文開示:

第三呢就是「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很多人把本尊法當作一種儀軌,光是注意要打什麼手印、唸什麼咒,卻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心。密乘裡面很多儀軌、手印、咒語,但那些外在儀式不是修行,重點是那個內容啊,那個涵義才是修行。譬如說藏密有「四臂觀音」,好像觀世音菩薩突然之間多了兩隻手,(大眾笑)誰給的?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給的啊?(大眾大笑)好像觀世音菩薩做得很好,釋迦牟尼佛就「欽此」多給了兩隻手?不是這樣的。(大眾大笑)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大眾大笑)不是我們藏人做的!(大眾大笑)還有千手千眼…(大眾大笑)哎唷!這觀想倒是很難,有時候覺得那個千手、那個胳臂要長在哪裡啊?(大眾大笑)其實,這些都是有含義的!「四臂觀音」,代表著「四無量心」,就是無量的「慈」,無量的「悲」、無量的「喜」、無量的「捨」。

以前傳承比較嚴格的時候,一般人不會看到這種密法的本尊,修行人經過密乘的灌頂、口訣教授,才准去看這些密乘的本尊。那些有修行口訣的人,一看到「四臂觀音」、看到那四隻手的時候,就會想起那個涵義,就會感覺到那個「四無量心」。

也就是說,密教的儀式、手印、咒語,重點都是在「涵義」。不要把那些珍貴的法,當成鄉村的祭祀一樣,把它做得很奇怪,不要這樣!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就在生活中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上面談了三個「不要」,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也許有些人會想:那到底「要」怎麼修呢?其實,到處都是修行的教導,譬如四季。冬天來的時候,一般人都知道要穿暖一點,但是一個修行人,不要只看這些片面,要看到季節無常性的一面,四季這樣無常的變化著,卻有著顯相上的延續性,冬天走了春天會來,春天走了夏天會來…我們要看這個。四季就像輪子轉動一樣,這樣無常的變化著。我們要看著,能夠這樣看,才能會看到那個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就在生活當中。有味道的那個法,就在生活當中,不是在文字上面;在文字上的是乾巴巴的法,我們要的是那個有味道的、「四川口味」的(大眾大笑),就是說,熱騰騰的、麻辣辣的這種(大眾大笑)口味啊!

有人聽了可能會想:「噢!你是個法王,看起來當然很容易啊,你的生活再忙,也不會比我們世間人忙啊!」「你生活再忙,但是回到的地方就是寺院,很寂靜、平靜的地方,但是我們世間工作的人,在世俗的人呢,就上班哪!上班的時候很忙、很累、很煩惱,就回到家裡也是,也有一大堆問題,要照顧小孩啊,要奉養父母啊…一大堆!」這,我也可以承認啦!(大眾笑)但是你們也知道哦,我也很想知道所謂「人世間的滋味兒」,(大眾大笑)欸,「出離輪迴」嘛,出離這個人世間,也要先嚐嚐滋味兒啊!

熱騰騰的法,就在生活當中,也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經驗中,所謂的佛法,不只是用耳朵去聽,還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你就可以經驗到:真正熱騰騰、活生生的那個法,就在生活當中,人世間當中。所以,修行,就在你們的手中,用不用就看你們自己啊!(大眾笑)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法王藏文開示:

很多時候,我們體會或者了解佛法,並不只是用耳朵去聽聞而已,你直接的經驗,譬如說眼睛看到的,都在告訴你佛法。就好像釋迦牟尼佛,當時他走出了這個王宮,在四個方向,他看到的生、老、病、死這些景象,並沒有人在旁邊解釋、分析說,這就是生老病死,而是他直接的經驗,你直接能夠體會的東西,就是佛法!

法王中文開示:

大家都要知道:生活上、工作上,都是可以修行的啊!譬如說你在一個公司裡面,你發明的產品,雖然是用來賣的,但是當你在設計或者販賣的時候,就可以有供養人群、布施社會的心。就是說,品質讓它好一點,對社會有奉獻與幫助,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一個布施啊!布施的這種動機跟行為都有了,就像我剛剛說的,「修行在你手裡」,就在你的工作裡,只是你用不用而已。

布施不一定要給一個東西,佛陀已經圓滿布施波羅蜜,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窮人啊,他怎麼就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我覺得重點在「完全布施」的這種心,佛陀在學道、修道的時候,已經完全布施了,他把未來完全布施給眾生,因為他的未來是無量的,世間眾生是無量的,所以他的布施也是無量的,他這無量的布施給無量的眾生,剛剛好。(大眾笑、鼓掌)不管是要賣、還是要給,有沒有布施心,感覺就完全不同,沒有布施心,明明是給人,感覺也像是用賣的。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用發願,為一天揭開序幕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布施,發心是很重要。提到發心跟布施,我們每天的生活,最好也從發願開始。就是早上一起來,心中憶念著皈依三寶的心,發願自己一定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有了這樣的發心,這一整天,就會成為修行的一天,慈善、美好、熱呼呼的一天。

另外一個呢,是工作的發心,我們一進到工作的地方或者公司,開始做事情之前,要發願希望這份工作能帶給他人快樂或者幫助,有了這樣的發心與動機去工作,產品也會因此品質提升。

法王中文開示:

用好的發心與動機,把工作的品質提高,就跟自己將修行的品質提高一樣。

還有一個,是對家庭的發心,譬如說自己有了孩子,就要發心把這個孩子教育成能夠利益眾生,對世界沒有傷害,這樣的話,養孩子也是修行啊!

然後呢,就是感情的發心,對父母的感情也好,對伴侶的感情也好,要發心讓這份對他(她)的關愛、感情,能夠遍滿,要互相珍惜,然後擴大這種珍惜的心到所有有情眾生身上。譬如太太很有慈悲心,她就會感動她的老公,那位老公到花園倒水澆花,也會覺得很溫馨啦!(大眾大笑)

讓每一天,都成為慈善、有意義的一天。就是這樣。

【懺悔文】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迴向】 (法王領眾三拜)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