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傳授菩提心戒的開示

時間:2006年6月27日
地點:印度  達蘭沙拉  上密院
翻譯:堪布丹傑
聽打:Dechm 
校正:噶瑪丹增

今天呢,也沒有特別太多要說的,主要是時間並不太夠。各位都是為了我的生日而來,並且也帶了非常多的禮物來,事實上我是無法承受這麼多的禮物的,我也沒有什麼太多東西可以給各位。但我在想,那到底要怎麼辦呢? 要給各位些什麼東西呢?前幾天,23號那天,各位接受了皈依戒,因此在今天呢,要給與的是,皈依戒之外,要為各位傳授菩提心戒,菩薩戒。相信這是我能給與各位最好的一個禮物了。

世間一般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它們都會有所謂的使用期限,超過了這個期限,這些東西可能就無法再使用了,還有的一些東西有時效性,譬如像食物之類,它過久了之後呢,就會壞了,就不能使用了等等,這是說外在的物質、東西都有這樣一個特性。但是我們內心的功德,或者說內心的一種修持,它卻是沒有期限性的,它是無量的。所以,我們如果每天能不斷的使用它,不斷的修持它,它會更加的開展,它不會減少,不會有完盡的一天。尤其,就像菩提心這樣一個修持法門,如果每天修持,它會更加不斷的開展,所以它是完全沒有期限性的。所以我想這可以說是一個最恆常的,最好的,最殊勝的一個給與大家的問候和禮物了。

在發心,發菩提心的修持當中,共分為三個部份,那就是前行,正行和結行。在前行的這個部份呢,為了要發起菩提心,首先需要做的是積聚資糧。在這裡,我們各位的前方,我們可以真實的看到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像,週圍還有三祖師,以及許多其他傳承祖師大德們的像,這是我們都能看到的。至於那些許多我們沒有辦法真實看到的,我們也可以透過心去觀想,我們觀想有無量的佛菩薩在我們的前方,還有無量印度、西藏的各祖師大德們,還有中國過去的祖師大德們,還有世界各國很多非常好的修持者,都可以觀想祂們在我們的前方。這也是由於祂們的誓言,透過我們這樣的觀想,祂們真實的就在我們的前方。接下來,觀想我們就在這些祖師、佛菩薩的面前,我們透過七支供養,也就是禮拜支等等來積聚資糧。透過這樣的積聚資糧,能幫助我們順利的生起菩提心,這是生起菩提心的第一個順緣。這也幫助我們在生起菩提心之後,菩提心不壞失,反而更加的增長,這是七支供養順緣的部份。接下來,請各位跟著唸: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七支供養的經文》

以上呢,前行或加行的部份就結束了,接下來進入發菩提心的正行。在接受發菩提心正行之前,首先我們要具備大乘的皈依戒。什麼是大乘的皈依戒的特性呢?要知道大乘皈依戒是比其他的皈依更加殊勝。更加殊勝的原因非常多,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三個:第一是大乘的皈依的發心殊勝,第二是它的時間殊勝,第三是它的皈依境或者說所依殊勝。

在這裡為什麼說大乘的皈依戒的發心,時間,還有皈依境這三者是殊勝的呢?首先,第一,發心殊勝的原因是,大乘皈依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皆能成就佛道,是以這樣的心來作皈依的。第二,時間殊勝,是因為這個皈依是指我們在還未證得菩提之前都要作的皈依,這是第二時間殊勝。第三,皈依境的殊勝,是指大乘皈依戒的皈依境中的佛寶是自生,是具備自生自性的佛寶。再者法寶是指,大乘聖者心中所具備的道諦跟滅諦兩者,而僧寶是指大乘登地的菩薩們。所以說,這樣的大乘的皈依戒,它是一個殊勝的皈依。同時,各位也可以說我們在這皈依三寶的時候,佛寶就是指引者,法寶就是我們修持的道路,僧寶就是修持道上的友伴。同時我們要生起一念,生起想要受這樣的大乘皈依戒的心,並且跟著唸誦皈依文。各位要跪下來,其實並不一定要跪著,那為什麼我們要跪呢,那是因為這象徵一種恭敬,恭敬,其實最主要就是我們的心,所以心是最重要的。

《大眾跪下跟著 法王唸誦皈依文》

在唸完三遍皈依文之後,我們心中要想:我已經得到皈依戒了。

接下來就進入正行,受菩提心戒的部份了。在領受菩提心戒,或者叫菩薩戒之前呢,如果各位沒有具備一點點大乘所謂的發心,發菩提心的感覺,如果不具備的話,是很難得戒的,很難受這個菩薩戒的。這發心、發菩提心的感受呢,它是可以透過修持菩提心的次第方法,而讓這種感受生起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因果七支修持方法,或自他交換修持方法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修持因果七支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各位如果能夠在心中先生起一點點發心的這種感覺,之後再來接受菩薩戒的話,這樣才是如法的。

接下來要一起修持因果七支的口訣。在這因果七支當中,有六個是屬於因的部份,一個是屬於果。這七個口訣的第一個是「知母」,知道一切眾生為母親,就是知母。

在這裡所謂知母的意思,並不是指自己知道、認識自己今生的親生母親,這是沒有用的。所謂的知母,是我們要認識、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

那為什麼要知道母親呢?這是因為母親是我們最悅意的,最歡喜的,最親密的。我們的親人有很多,但是我們最親密,最歡喜的就是我們的母親。雖然也一些情況,有人的母親是不太慈悲的,或者也有一些眾生是不須要依靠母親的等等。但是一般、普遍來講,所有眾生的母親都是慈悲的,而且眾生也都是需要母親的。所以在這裡說知道母親,這個母親是指我們最親密的親人,或者我們最親密的一個朋友一般。

在這裡提到知一切眾生如母親,這母親其實可以說只是一個象徵性的代表,不一定說每個眾生所知的對象,都一定是母親。那是為什麼呢?舉個例子,過去噶當派的一位善知識,一位大師,他在觀修菩提心的時候,由於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往生了,而從小照顧他,對他最關愛的是他的阿姨。當他在觀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時候,他觀想一切的眾生都如阿姨一般。同樣,我們要知道在這裡說知一切眾生如母親的意思,母親只是一個代表。這裡的母親象徵什麼呢?象徵她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無論是我們的父母親也好,是我們的阿姨也好,是我們的舅舅也好,或者是我們的朋友也好。總之,我們可以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最親密的友伴,最親密的一個人。所謂要觀修一切眾生都是最親密的如母一般,這觀修並不是指外相上的轉變。這樣可能會感到很奇怪,一觀修之後,所有眾生全都變成了母親的樣子,都變成女的了,這樣是很奇怪的。所以這裡指的,並不是外相的轉變,而是要在我們心中生起,就好像與母親或者最親密的朋友互相之間的那種關愛之情。當我們想一切眾生如母親,如我們最親密的人一般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給與我們最圓滿、最多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這裡所謂的一切眾生如母,是指這些眾生都是我們最親密的,最悅意的,最歡喜的這樣一個對境。

接下來第二叫做「念恩」,或者叫知恩。這裡不僅是說一切眾生對我們具備恩德而已,而是要知道他們所具備的恩德對我們是很大的。就以自己為例,我們投生為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得到,如果我們沒有人照顧、關愛的話,我們是無法存活下來的。 而事實上就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互相幫助、關愛跟照顧,所以我們能夠存活下來。那麼,是誰給我們這樣的關愛、給我們這樣的照顧呢?並不是少數某些人給與而已。我們知道其實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人,無論直接、間接的在給與我們照顧,在互相幫助,所以說眾生的恩德是很大的。

就好像現在,就在現在這個地方,我突然有一種感受跟感覺,當想到說要感恩眾生恩德的時候,現在我們大家聚在一起,我看到各位的時候,想到感恩大家恩德的時候,在這裡我看到的,並不是各位每一個人外在的不同,個人的相貌,而我在這裡真實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種充滿了溫暖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感覺给我非常多的歡喜,這是我現在的一種感受。所以我們說,每個眾生都具有慈愛、關愛的本質,因此眾生都能夠給與我們溫暖、快樂。

接下來第三叫「報恩」。對於具備這樣大恩的一切眾生,我們不要忘了他們所给與我們的恩德。同時,我們盡力的、圓滿的來努力做回報,回報他們的恩德。 我們心中要這樣來想,這個呢,就是報恩。

接下來第四叫做「悅意的一種慈心」。一般我們所謂的慈心,慈悲的慈,慈心是指願得到快樂的一種心,叫慈心。但是現在所談的是悅意的慈心,它不僅僅是外相上的感受而已,它主要是指我們內心。我們怎樣知道真正對眾生產生一種悅意的慈心?就是當看到眾生苦,跟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心中真實感受而覺得難過。這種慈心才是我們要生起的,這是第四,叫悅意的慈心。

接下來第五叫做「大悲心」,也就是心中想到如果一切眾生都能離開痛苦,這該有多好啊的這種心。同時也盡力地去幫助眾生離開痛苦,這是大悲心。

第六叫做「增上意樂」,也就是當我們看到眾生在痛苦中,所謂增上意樂就是發:我來承擔、來幫助眾生離開痛苦的這種決定心,一種承擔心,這叫增上意樂。

以上是六個因,接下來要講的就是「發菩提心」的部份了。如剛才談到,我們希望、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都能成就佛道。雖然我們現在並不具備真正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這種能力,但是我們還是要發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為了這樣一個目標,為了這樣一個目的,我們自己得先要成就圓滿的佛道。因此在這裡是緣眾生,同時也是緣圓滿菩提的果位。這樣的一種發心,就被稱為大乘菩提心,大乘的發心。

剛才所說的發菩提心部份,我們並沒有依靠儀軌,我們是講如何觀修。接下來呢,為了要受「菩提心戒」,「菩薩戒」,首先要講的是「願菩提心戒」。如剛才所說一樣,我們用心觀想,發誓言,要「為利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成就佛道,這是願菩提心的部份,這時就須要依靠儀軌唸誦。為了成就圓滿這樣的願菩提心,我們要具備「行菩提心」。所謂行菩提心也就是行持六度的菩薩的萬行,修持菩薩的六度的法門,這就是行菩提心。

接下來,我們跟著唸誦一段經文,這是願菩提心的一段經文。這是我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一個「願菩提心」的發心文。同時,為了要得到圓滿菩提的果位,我們要如同過去諸佛菩薩們一樣來行持六度,我們也要像祂們一樣的來行持菩薩行。這經文是行菩提心戒的一段經文,接下來,我們來唸誦這兩段經文。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願菩提心戒、行菩提心戒的發心文》

同樣的,現在我們要觀想諸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前方,就像之前受皈依戒時一樣。接下來我們要唸第二遍。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願菩提心戒、行菩提心戒的發心文》

接下來,我們要更認真的來思惟我們受菩提心戒的原因。同時,讓我們想要受菩薩戒,菩提心戒的這種心更為強烈,更強烈的帶著這樣的心來唸誦第三遍戒文。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願菩提心戒、行菩提心戒的發心文》

剛才一起唸誦的這段文字,這些經文,可能有很多人因為聽不懂藏語,如果心想,剛才唸是唸了,因為不知道唸的意思,就感覺好像沒有得到這個戒,這樣想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事實上有沒有得戒,是在於我們有沒有那一念心,想要得到這個菩薩戒。如果一個人,他有一念心,他想要得到菩薩戒,並且想他得到了的話,那就算他在睡覺當中,他也能夠得到這個菩薩戒的。這是因為他的心中有想要求受菩薩戒的這個心。所以在剛才如果有人覺得唸了這一段文字反正也不懂其意,就覺得自己沒有得戒,明天就可以隨便做任何壞事,做任何事都可以,這樣其實是不行的。因為今天各位已經得到了菩薩戒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如法的來持守菩提心戒。

在這裡要說一個故事,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人是賣葡萄的,他牽著一隻驢子,驢子上面扛著葡萄,到外面去賣。一路上他碰到好多好多賣葡萄的人,在走到半路,中午休息的時候,這些人睡著了,這個賣葡萄的人就偷偷的去把別人的葡萄都拿過來,放到他自己的籃子裡面。這時,突然有一個人醒來,看到這個人在偷別人的葡萄,就說:「你在做什麼啊!」偷拿別人葡萄的人馬上回答,他很聰明,他說:「啊!你們不用擔心我,我其實是瘋了的,所以我常常有些行為是很奇怪的,你們不要在意喔。」這個時候,那個人就問他說:「那你會不會有時候也把自己的葡萄放到別人的籃子裡?」這個人就回答說:「事實上我是有一點瘋,但是我沒有全瘋,所以我還不會瘋到把自己的放給別人,我只會把別人的拿來,我還沒有全瘋。」所以就像這樣的例子,我們現在得到了菩薩戒,我們心中會想「我得到了」,但是好像也會有這種感覺,「我沒有全部得到」。如果我們認為我沒有圓滿的得到菩薩戒,覺得自己沒有圓滿得到,因此我以後也可以做一些不如法,或違犯菩薩戒的事情,因為我沒有圓滿得到嘛。如果有這樣的心念,這是不對的。原因是,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菩薩戒,光這一念得到的心,就全部得到了。所以我們今後都要圓滿好好的來持守這個菩薩戒,是不可以違犯的。

現在在這裡,我們都已經圓滿得到了菩薩戒,菩提心戒了!因此在得戒之後,首先對個人來說,由於得到了菩薩戒,我們可以說,已經建立起一切功德的基礎。同樣地,對他人來說,這時候我們也成為了一切眾生的親友了。我們為了要利益一切的眾生,現在受了菩薩戒,我們就有機會能夠透過各種方式來利益如親人一般的所有眾生,這實在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所以首先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要生起這樣一個難得的心。而同時,我們有這樣難得的機會,不僅僅是自己得到就好了,而且要知道有非常多無量的眾生跟我們一樣,也需要得到這樣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們也要發起一個願心,迴向給他們,希望一切眾生也能夠快速的得到這樣子的功德,生起這樣的菩提心。

今天我非常高興,因為今天我這個生日,不僅僅只是我個人的利益而已,而是透過我的生日,能夠利益到這麼多的人,利益到大眾,我感到非常高興。

今天各位接受了這個菩薩戒,我不會給與各位一個新的菩薩戒的法名。因為真的,可能各位名字已經太多了,可能都有一大麻袋的皈依法名了,所以再多一個名字也沒有什麼用。事實上,我們要看看自己內心的功德,有沒有一大麻袋,而外在的名字反而提著一大麻袋,這實在是沒有什麼用的。